windows 添加永久路由】的更多相关文章

打开cmd 命令为: route  add  目的网络    mask   子网掩码     下一跳   -p 添加完成后 可以使用如下命令进行查看: route print…
添加路由最好在命令行管理员模式下操作 添加临时路由命令,重启后失效 route add 172.16.1.0 mask 255.255.255.0 10.0.10.19 其中,172.16.1.0 是网段,255.255.255.0是掩码,最后一个是vpn地址(我的是使用ipconfig里显示的ppp适配器ip地址) 添加永久路由命令,重启后依然有效 route add -p 172.16.1.0 mask 255.255.255.0 10.0.10.19 使用以下命令查看是否生效 route…
linux 7 添加永久路由 用route命令添加 仅仅是当前状态下生效,一旦重启就会失效. 所以要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这个路径下添加一个文件route-{网卡名,例:eth0} 用vi 对这个文件进行编辑,在这里添加路由,然后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即可使路由生效 例:172.16.1.0/24 via 172.20.1.254…
由于GW的原因,我们无法使用强大的google,身为技术屌丝,这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乎使用了VPN,但是VPN连上之后,悲剧发生了,我的服务器连不上了,怎么整 原来一切都是很简单,在windows上添加路由即可 C:\WINDOWS\system32>route -p add 192.168.192.0 mask 255.255.255.0 192.168.232.254 格式:route -p add 目的网路地址 mask 子网掩码 本机的网关地址 查看路由: C:\WINDOWS\syste…
通常我们使用route add -net添加临时路由.当系统重启,临时路由将丢失,重新配置路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可通过固化临时路由为永久路由的方法解决该问题. static-routes文件为路由固化文件. 1./etc/sysconfig目录下,系统一般不会自动生成static-routes文件,需要手工创建. 2.static-routes文件中路由固化的格式① 添加默认路由any net 0.0.0.0 netmask 0.0.0.0 gw 10.92.2.1或者any net 0.0.…
route add -p 10.10.0.0 mask 255.255.0.0 10.10.6.1 -p 参数: p 即 persistent 的意思 -p 表示将路由表项永久加入系统注册表…
今天在用虚拟机测试的时候,突然发现外网不通了,记得之前加过路由的,重启网络服务后就没了,仔细一想,应该是添加的路由是临时的,一重启就没了,于是乎就有了想把它永久写入的冲动,在看了一些文档之后,只要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eth0由于我的系统版本是5.4 的没有那rout-etho个文件,于是就就创建了这个文件,并且编辑了它,命令如下: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touch route-eth0 注:这…
CentOS7永久静态路由需要写到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 文件中,故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下,新建文件名为route-*****的文件,(****代表网卡名) 比如添加两条静态路由:(网卡的设备名叫eth0) [root@centos7 ~]#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eth0 10.15.150.0/24 via 10.10.10…
没有以下文件时,可创建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route-eth0添加如下信息:192.168.142.100/32 via 192.168.142.10192.168.142.200/32 via 192.168.142.20 保存并退出…
linux route命令的使用详解 添加永久静态路由  tracert  traceroute route -n    Linuxroute  print  Windows traceroute  -n Linuxtracert  -d  Windows --http://www.cnblogs.com/snake-hand/p/3143041.html 每天一个linux命令(53):route命令 --http://www.cnblogs.com/peida/archive/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