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一行代码,我花了10多天时间,让性能提升了40多倍---Pascal架构GPU在vllm下的模型推理优化
ChatGPT生成的文章摘要
这篇博客记录了作者在家中使用Pascal显卡运行大型模型时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随着本地大型模型性能的提升,作者选择使用vllm库进行推理。然而,作者遇到了多个技术难题,需要自行编译vllm和PyTorch,以支持Pascal架构的显卡。编译过程中,作者深入研究了显卡不支持的问题,特别是在量化矩阵乘法计算中发现性能瓶颈。最终,解决了性能问题,让性能提升了43倍。这次技术探索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为作者提供了深入学习和扩展其他相关技术的机会,同时也展示了LLM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文章结尾,作者总结了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背景
家里有张Pascal架构的显卡【划重点,后面要考】,最近发现本地大模型的性能在蹭蹭往上涨,于是开始研究下是否能在本地跑大模型。
之前我就了解vllm库,vllm的推理速度还是很快的,并且我之前还给vllm提交过一个PR,对vllm比较熟悉,所以我选择了使用vllm来进行推理。
选择结束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抗争之路,期间着实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故写此文以记录。
第一关:下载安装
当时无知的我以为安装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以前使用vllm,直接pip install vllm
,不仅会帮忙安装好vllm,pytorch,还会帮忙下载对应的cuda库,自己啥都不用操心。
这次的安装也如以前一样顺利,
安装完后就是选择模型了,选择模型的话,对于消费级显卡来说,显存占用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因素,你得先跑起来。获取模型的显存占用的方式有两种:
计算模型需要占用的显存大小,比如一个7B的模型,它的参数量是7,000M个,一个float16的参数占2个字节,所以需要
7,000M *2B=14GB
的显存,除了参数外,还要考虑存储KV缓存,以及样本在中间传输时的值,量化元信息(如果涉及量化的话),所以需要留一些buffer。另外一个获取显存占用的方式是直接用这个工具[1],输入模型在huggingface上的名称,然后选择精度,就可以看到模型占用的显存大小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同样需要预留buffer,这上面的显存大小是纯模型本身的大小,量化的模型尤其要注意,需要考虑量化元数据带来的显存占用。
这样看下来,我这张12G显存的显卡,顶多只能跑一个7B-int8的模型,为了能跑稍微大一点的上下文,我最终选择了Qwen/Qwen2.5-7B-Instruct-GPTQ-Int4的模型(经过项目的实测,Qwen模型现在在中文开源领域确实很不错)。
兴奋地下载完的模型后,噩梦在启动vllm server的时候开始了。
迎面而来的是第一个错误是:
RuntimeError: Error in model execution (input dumped to /tmp/err_execute_model_input_20241211-200011.pkl): CUDA error: no kernel image is available for execution on the device
这个问题去stackoverflow[2]了一下,大概率是vllm编译的时候没有支持对应的显卡架构,还记得重点么,没错,大概率就是不支持Pascal架构,我去官方文档[3]上看了一下,确实没有发现Pascal的显卡支持,支持矩阵长这样,没有Pascal架构呀:
没办法了,那就尝试自己编译vllm,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关:vllm编译
编译vllm
一开始编译的时候感觉还挺简单的,直接照着vllm的文档来,文档就只有一行命令pip install -e .
,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编译出错了:
CMake Error at CMakeLists.txt:252 (cuda_archs_loose_intersection):
cuda_archs_loose_intersection Function invoked with incorrect arguments for
function named: cuda_archs_loose_intersection
252行是这么写的:
cuda_archs_loose_intersection(MARLIN_ARCHS "8.0;8.6;8.7;8.9;9.0" ${CUDA_ARCHS})
中间经过了大量时间的定位,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主要就是vllm设置了一个支持的显卡架构(其实它使用了算力来表示架构,算力和架构有对应关系[4]):
set(CUDA_SUPPORTED_ARCHS "7.0;7.2;7.5;8.0;8.6;8.7;8.9;9.0")
只支持到7.0算力,而Pascal架构是6.1算力,所以最终CUDA_ARCHS就为空,所以就报错了。
那简单呀,我直接给CUDA_SUPPORTED_ARCHS加上6.1就行了,然后重新编译...
这次编译很顺利,编译完成之后,我就继续兴奋地启动vllm了,不幸的是,又一次报了Cuda error: no kernel image is available for execution on the device
错误。
于是我继续Google,找到了这么一个github的issue[5],issue说这种情况是显卡不受支持了,需要自己编译(后面我自己测试了一下pytorch,其实我的pytorch是可以使用的,至于这里为什么报错,后续再研究研究吧),于是我就屁颠屁颠地去开始编译pytorch了。
编译pytorch
pytorch的编译就复杂很多了,不像vllm的编译命令,pytorch分了很多步。
先是要安装一堆前置工具:
- CuDNN
- cmake, ninja
- requirements.txt
- mkl-static, mkl-include
- magma-cuda121
- triton
这些工具安装都还算顺利,要么照着说明安装,要么就是conda或pip安装,最后的triton就是一个make。
这里有几个坑:
- pytorch要求先export CMAKE_PREFIX_PATH,并且给了个命令,检查一下执行完后的命令,有可能conda的路径没有找对,需要自己手动指定一下。
- cmake一开始会找不到cudnn,需要将cudnn-version.h(直接用find找一下自己安装的cudnn-version.h在哪)文件拷贝或link到cuda的include目录下。
编译完成!
下面重新编译一次vllm,由于我们需要使用自己编译的pytorch,所以需要执行一下python use_existing_torch.py
,vllm会帮我们把pytorch从依赖里删除掉,然后执行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build.txt
,安装一下依赖,最后执行pip install -e . --no-build-isolation
,这样安装的时候,vllm就不会再去安装这部分依赖了。
中间如果出现version 'GLIBCXX_3.4.30' not found
的错误,我是把我安装的gcc的libstdc++.so.6软链到conda的lib目录就行了。
strings /usr/lib/x86_64-linux-gnu/libstdc++.so.6 | grep GLIBCXX_3.4.30
检查一下libstdc++.so.6是否包含GLIBCXX_3.4.30,如果包含,则软链到conda的lib目录下。
ln -s /usr/lib/x86_64-linux-gnu/libstdc++.so.6 ${CONDA_PREFIX_1}/lib/libstdc++.so.6
编译完成!
再次满怀期待地启动vllm server,不出意外地又报错了,这次报错是没找到xformers,这个是因为vllm默认是不带注意力后端的,因为它也不知道你用什么注意力后端,所以需要自己安装一下。安装的时候发现它依赖了pytorch并且去下载了pytorch,那要不还是自己编译一把吧。
xformers页面介绍中支持Pascal架构,所以安装起来很丝滑,一行命令即可:
pip install -v -U git+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xformers.git@main#egg=xformers
启动vllm server!
终于告一段落了,vllm server终于启动了,没有任何报错,我成功地看到了Loading model weights took 5.2035 GB
。(这里可以印证我之前说的,量化的模型在考虑上量化元数据后,显存占用变大了很多,从计算得到的3.5GB,变成了5.2GB)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不不不,现在才是故事的开始。日志到了Loading model weights took 5.2035 GB
就卡住了,我等了很久,发现它一直在卡在这。
第三关:定位性能问题的根因
初见端倪
出现这样的状况后,我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vllm的Python代码里多打一些断点试试看了,在疯狂打了几十个断点之后,终于定位到卡哪了,vllm默认会先做一次profile run,来告诉你一些基本信息:
Memory profiling results: duration=11.82 seconds, total_gpu_memory=11.88GiB, initial_memory_usage=6.15GiB, peak_torch_memory=6.54GiB, memory_usage_post_profile=6.20GiB, non_torch_memory=1.05GiB, kv_cache_size=2.50GiB, gpu_memory_utilization=0.85.
因为这里需要进行模型推理,所以卡住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看一下nvidia-smi看看显卡是否在工作其实就能知道它确实是在跑模型代码(虽然我一开始也有点意识到,却一直没往这个方面上想,毕竟再慢也不至于这么慢)。事实证明,卡住的时候,显卡确实在工作,所以问题很明显了,就是因为我的显卡推理速度“太慢”导致的。于是我就把max-model-len
设置成了100,看看是否能够跑出结果来。等待了很长的时候后,服务真的启动了。
速度这么慢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只能先换台机器测一下看怎么样,用了一台A6000的机器,发现人家一瞬间就启动了,那很明显了,问题就是只有我这边很慢。
初步定位问题
有了方向之后,那要做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因为我自己编译了pytorch、xformers以及vllm,所以我需要一个个地排查。
先在pytorch官网上找到了跑benchmark[6]的文档,分别在A6000机器、我的机器上自己编译的pytorch以及直接用pip install的pytorch上跑了一下,发现pytorch基础的性能是不差的。
然后使用xformers的benchmark[7],同样测试了一下,发现xformers的性能也是ok的。
那问题多半就出在vllm了,由于我不确定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以及我大概率确定基础库是没啥问题的,所以我打算把整个模型推理的各个步骤都记录一下执行时间,来看看具体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按照28原则,问题大概率出在20%的地方。
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记录时间了,我自己没有特别好的思路,所以就请教了一下LLM,LLM给了我一个思路,可以使用pytorch的register_forward_pre_hook
和register_forward_hook
来记录时间。它给的代码很粗糙直接使用time库来记录时间,而且只能记录一层模型。所以我就“稍”作修改,改成了递归地访问每一层模型,并且用cuda的Event
(当然这个也是从LLM那问出来的)来记录时间。
时间记录的代码写完了,接下来就是运行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了。下面是我运行后跑出来的结果,各位来找找看觉得哪里有问题?
model: 134811.72338464856 ms
model.embed_tokens: 37.62428665161133 ms
model.layers: 134773.90933799744 ms
model.layers.0: 4777.431374847889 ms
model.layers.0.input_layernorm: 1.620192050933838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 673.7694255411625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qkv_proj: 411.43023681640625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rotary_emb: 0.1632319986820221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attn: 4.729087829589844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o_proj: 257.4468688964844 ms
model.layers.0.post_attention_layernorm: 0.1900160014629364 ms
model.layers.0.mlp: 4101.85174125433 ms
model.layers.0.mlp.gate_up_proj: 2740.14697265625 ms
model.layers.0.mlp.act_fn: 0.8391680121421814 ms
model.layers.0.mlp.down_proj: 1360.8656005859375 ms
不得不说134s才跑完profile真的是离谱,然后确实就是28原则,问题就出在了4个地方,分别是:
- model.layers.0.self_attn.qkv_proj
- model.layers.0.self_attn.o_proj
- model.layers.0.mlp.gate_up_proj
- model.layers.0.mlp.down_proj
这几个地方耗时都明显不正常,人家attention的计算才花了4ms,怎么这些操作要花几百甚至上千ms。
作为对比,我去查看了一下A6000机器上的结果:
model: 7459.573736906052 ms
model.embed_tokens: 265.0838928222656 ms
model.layers: 7192.4459400177 ms
model.layers.0: 259.46213555336 ms
model.layers.0.input_layernorm: 1.3496320247650146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 145.4847927093506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qkv_proj: 129.69778442382812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rotary_emb: 1.3486080169677734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attn: 3.180543899536133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o_proj: 11.257856369018555 ms
model.layers.0.post_attention_layernorm: 2.0490241050720215 ms
model.layers.0.mlp: 110.57868671417236 ms
model.layers.0.mlp.gate_up_proj: 69.62483215332031 ms
model.layers.0.mlp.act_fn: 4.104191780090332 ms
model.layers.0.mlp.down_proj: 36.84966278076172 ms
结果很明显了,确实就是刚刚那几个地方的问题,其他地方的耗时基本上都差不多,有些甚至有领先(这个感觉应该属于误差)。
ok,知道问题了就去看看代码吧。
通过Python源码定位问题
经过一番研究,最终我把问题锁定到了量化计算上面,因为所有出问题的点都执行了量化的矩阵乘法计算。从网上搜了一张Qwen的架构图[8],我把耗时长的点都用红框标出来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地方都执行了没有量化的输入和量化后的weight之间的矩阵乘法计算。
vllm的代码里则对应了:
class ColumnParallelLinear(LinearBase):
...
def forward(self, input_):
bias = self.bias if not self.skip_bias_add else None
# Matrix multiply.
assert self.quant_method is not None
output_parallel = self.quant_method.apply(self, input_, bias) ## 就是这行进行了量化矩阵乘法
if self.gather_output:
# All-gather across the partitions.
output = tensor_model_parallel_all_gather(output_parallel)
else:
output = output_parallel
output_bias = self.bias if self.skip_bias_add else None
return output, output_bias
和
class RowParallelLinear(LinearBase):
...
def forward(self, input_):
...
assert self.quant_method is not None
bias_ = None if (self.tp_rank > 0 or self.skip_bias_add) else self.bias
output_parallel = self.quant_method.apply(self, ## 就是这行进行了量化矩阵乘法
input_parallel,
bias=bias_)
...
return output, output_bias
由于我使用的是GPTQ量化模型,所以继续跟进需要去找的quant_method是GPTQ相关的。
跟进到self.quant_method.apply
:
class GPTQLinearMethod(LinearMethodBase):
...
def apply(self,
layer: torch.nn.Module,
x: torch.Tensor,
bias: Optional[torch.Tensor] = None) -> torch.Tensor:
out_shape = x.shape[:-1] + (layer.qweight.shape[-1], )
reshaped_x = x.reshape(-1, x.shape[-1])
output = ops.gptq_gemm(reshaped_x, layer.qweight, layer.qzeros,
layer.scales, layer.g_idx,
layer.exllama_state == ExllamaState.READY,
self.quant_config.weight_bits)
if bias is not None:
output.add_(bias)
return output.reshape(out_shape)
这里很明显问题就是gptq_gemm的计算(GEMM表示General Matrix Multiplication,通用矩阵乘法),继续:
def gptq_gemm(a: torch.Tensor, b_q_weight: torch.Tensor,
b_gptq_qzeros: torch.Tensor, b_gptq_scales: torch.Tensor,
b_g_idx: torch.Tensor, use_exllama: bool,
bit: int) -> torch.Tensor:
return torch.ops._C.gptq_gemm(a, b_q_weight, b_gptq_qzeros, b_gptq_scales,
b_g_idx, use_exllama, bit)
哎,最终还是得去看cuda代码么!!!
小插曲
这里想说一下GPTQ的名字,大家一看到可能会觉得它和GPT有关系,其实不是的,它这算是蹭GPT的热度,GPTQ的全称是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 for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s,确实是硬蹭的。Post-Training Quantization,指的是训练后量化,所以它是一种在模型训练完之后,不再继续训练,单纯对权重和/或激活值进行量化的方法,而GPTQ是对PTQ的一种。
由于要去看cuda的源码,我对此没有很强的信心,我一没看过cuda源码,二不了解量化计算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就去紧急补课了一下,在网上找了个量化计算的视频[9]来看,这个视频讲得很详细,对量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看完视频过后我还不过瘾,我想弄清楚GPTQ的量化数学原理(GPTQ有一套完善的数学推理),只看了它的前身OBS、OBC、OBQ,在看GPTQ本身的时候,想到,我已经了解得足够多了,再看下去有点浪费时间了,还是回归主线先把。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下面2个链接,OBC/OBQ的论文本身写得也挺友好的,也可以看看:
- https://readpaper.feishu.cn/docx/OPP2dTuXAoaO0oxWhQAcC05Wnpc
-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6210009
- https://arxiv.org/abs/2208.11580
通过cuda源码定位问题
接下来就是跟踪cuda源码了,通过搜索gptq_gemm找到对应的cuda源码:
torch::Tensor gptq_gemm(torch::Tensor a, torch::Tensor b_q_weight,
torch::Tensor b_gptq_qzeros,
torch::Tensor b_gptq_scales, torch::Tensor b_g_idx,
bool use_exllama, int64_t bit) {
const at::cuda::OptionalCUDAGuard device_guard(device_of(a));
auto options = torch::TensorOptions().dtype(a.dtype()).device(a.device());
at::Tensor c = torch::empty({a.size(0), b_q_weight.size(1)}, options);
at::Tensor temp_dq = torch::empty(
{b_q_weight.size(0) * 32 / bit, b_q_weight.size(1)}, options);
vllm::gptq::gemm_half_q_half_cuda(
at::cuda::getCurrentCUDABlasHandle(), (const half*)a.data_ptr(),
(const uint32_t*)b_q_weight.data_ptr(),
(const uint32_t*)b_gptq_qzeros.data_ptr(),
(const half*)b_gptq_scales.data_ptr(),
b_g_idx.device().is_meta() ? NULL : (const int*)b_g_idx.data_ptr(),
(half*)c.data_ptr(), (half*)temp_dq.data_ptr(),
c.size(0), // m
c.size(1), // n
a.size(1), // k
b_gptq_qzeros.size(0), // group number
use_exllama, bit);
return c;
}
主要就是gemm_half_q_half_cuda这个函数,这个函数是GPTQ的量化矩阵乘法计算,a是输入,b_q_weight是量化后的权重,b_gptq_qzeros是公式里的Z,b_gptq_scales是公式里的S,然后use_exllama是是否使用exllama库。
由于use_exllama后续会影响到分支逻辑,所以先检查一下use_exllama是否为true。从这里的代码一直往上翻查,可以看到use_exllama是从config中读取的,qwen2.5的config中设置的是true。
继续跟进代码:
void gemm_half_q_half_cuda(cublasHandle_t cublas_handle, const half* a,
const uint32_t* b_q_weight,
const uint32_t* b_gptq_qzeros,
const half* b_gptq_scales, const int* b_g_idx,
half* c, half* temp_dq, int size_m, int size_n,
int size_k, int groups, bool use_exllama, int bit) {
bool use_reconstruct;
if (use_exllama) {
use_reconstruct = ((bit == 8 && size_m > MAX_Q_GEMM_ROWS_8BIT) ||
(bit != 8 && size_m > MAX_Q_GEMM_ROWS));
} else {
// The 2/3-bit kernels are somehow slower than dequant + gemm baseline, so
// we disabled them for now.
use_reconstruct = (bit < 4 || size_m > MAX_ALT_GEMM_ROWS);
}
if (use_reconstruct) {
// Reconstruct FP16 matrix, then cuBLAS
if (use_exllama) {
reconstruct_exllama(b_q_weight, b_gptq_qzeros, b_gptq_scales, b_g_idx,
temp_dq, size_k, size_n, groups, bit);
} else {
reconstruct_gptq(b_q_weight, b_gptq_qzeros, b_gptq_scales, b_g_idx,
temp_dq, size_k, size_n, groups, bit);
}
const half alpha = __float2half(1.0f);
const half beta = __float2half(0.0f);
cublasHgemm(cublas_handle, CUBLAS_OP_N, CUBLAS_OP_N, size_n, size_m, size_k,
&alpha, temp_dq, size_n, a, size_k, &beta, c, size_n);
} else if (use_exllama) {
// Quantized matmul
int max_chunks = size_m / BLOCK_M_SIZE_MAX;
int last_chunk = max_chunks * BLOCK_M_SIZE_MAX;
int last_chunk_size = size_m - last_chunk;
if (max_chunks) {
gemm_half_q_half_cuda_part(a, b_q_weight, b_gptq_qzeros, b_gptq_scales,
b_g_idx, c, last_chunk, size_n, size_k,
BLOCK_M_SIZE_MAX, groups, bit);
}
if (last_chunk_size) {
gemm_half_q_half_cuda_part(a + last_chunk * size_k, b_q_weight,
b_gptq_qzeros, b_gptq_scales, b_g_idx,
c + last_chunk * size_n, last_chunk_size,
size_n, size_k, last_chunk_size, groups, bit);
}
} else {
gemm_half_q_half_alt(a, b_q_weight, b_gptq_qzeros, b_gptq_scales, b_g_idx,
c, size_m, size_n, size_k, bit);
}
就是这部分代码,虽然现在看来比较明确它主要是走了use_reconstruct=True的分支,但是当时着实看了我很久的时间,要搞清楚走了哪个分支,得先知道这里的size_m代表着什么,它其实表示着输入a的行数,也就是seq_len*batch_size,而vllm在profile的时候,会使用到max_token_len大的seq_len。
大部分应该都是大于MAX_Q_GEMM_ROWS(=50)的,所以大部分是走了use_reconstruct=True的分支。这里我并没有深入研究reconstruct_exllama和reconstruct_gptq之间的差异点在哪,之后可以研究一下。
通过Nvidia的工具包定位问题
虽然代码大概看完了,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函数出问题了呀,那就只能用老法子了,要么打印,要么用profile工具。所以我就问了问GPT,它给我推荐了Nsight Compute,这是Nvidia出的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分析cuda程序的性能。吭哧吭哧学习了一下怎么用,然后现实给了我一顿暴击,Nsight Compute不支持Pascal架构,它的2019的版本才支持,但是2019的版本和现在的cuda版本又不兼容,尴尬。。。
不过幸运的是,在学习使用Nsight Compute的时候,我发现了Nsight System,这个也是Nvidia出的一个工具,可以用来分析cuda程序,看CPU和GPU联动的时候,问题出在哪,虽然不会像Nsight Compute那样详细地分析GPU的各个执行过程,但它能简单地分析cuda内核函数的耗时,这个正好是我现在需要的。
上结果:
图中有两个关键信息:
- 大部分的耗时都在2个内核函数上,就是
maxwell_hgemm_128x128
和maxwell_hgemm_128x64
。 - 在执行这俩函数前,都在执行reconstruct_exllama内核函数。
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定位了,就是看reconstruct_exllama后面执行了什么,那不就是cublasHgemm
么。
和cublasHgemm较劲
经过一番搜索后,我了解了这个函数是啥,然后我就有点楞住了,啊?凭啥?这个是CuBLAS的函数,是Nvidia写的专门用来做向量和矩阵计算的,这怎么会有问题呢?这怎么能有问题呢?
为了验证它,我让GPT帮我写了个比较大的矩阵乘法并计算1000次来验证,结果确实是它的问题,执行起来很慢很慢,在A6000的机器上结果几乎是秒出,而我这边就会卡很久很久。
在这里我卡壳了好久,不知道这种情况下该咋办,感觉Pascal显卡就是该入土了,甚至想放弃了。后面想到,pytorch和xformers的性能不是没啥问题么,那肯定是有法子解决的。
于是我想了一个尝试的路子,我能不能换个库?我就去搜索了一下有没有CuBLAS的替代库。问了下GPT,还真就让我找到了,它就是CUTLASS,一个开源的CuBLAS库。
于是我就吭哧吭哧地又去编译了一下CUTLASS,3.0版本开始的CUTLASS就不支持PASCAL了,所以我只能用2.11版本。编译起来倒是异常丝滑,没有任何问题,和最新的cuda也能兼容。
编译完成后,我还是按照老思路,先找找看它的profile工具,确实有这个工具,于是我就进行了一次profile,就是CUTLASS的这次profile,帮我找到了问题的根因,官方的profile示例给的是用sgemm kernel:./tools/profiler/cutlass_profiler --kernels=sgemm --m=4352 --n=4096 --k=4096
,我这边测试下来很快5s左右就执行完了,性能指标看着也还行:
Runtime: 15.7136 ms
Memory: 12.4296 GiB/s
Math: 9295.45 GFLOP/s
当时我并不知道sgemm kernel的s表示什么,但我猜到了和精度相关,我一开始还猜是small(其实它表示单精度single-precision),就是精度很低,我就想,之前不是都是hgemm(半精度)么,我也来试试看它的profile是不是有这个kernel,这里纯属手贱,并不是想到了什么。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意外,帮我找到了本次问题的根因。测试的结果是极其慢:
Runtime: 739.977 ms
Memory: 0.131972 GiB/s
Math: 197.391 GFLOP/s
我当时就在想,这差距也太大了吧,就算是small,也不应该small得这么厉害,能差这么多呀。我就又测了一下dgemm(双精度),结果和hgemm基本类似。
然后我就去确认了一下,sgemm表示的是单精度的运算。到这,我基本上能知道怎么回事了,大概率是Pascal架构不支持半精度的运算,导致计算效率很低。为了验证我这个想法,顺便作为学习,我去翻了Nvidia的官网,找了各个时期的架构白皮书,看了一下里面主要的显卡性能介绍。为了方便比较我先是让LLM帮我从各个白皮书里提取了性能信息,然后让它帮我输出json,我再用pandas将json转成了html方便我直观地对比。
这里给熟悉游戏显卡的同学稍微科普一下Nvidia的架构历史,从Maxwell开始:
- Maxwell 架构
- 发布时间:2014年
- 游戏卡命名:GTX 9xx 系列,如 GTX 970, GTX 980
- 数据卡命名:Tesla Mxx 系列,如 Tesla M40, Tesla M60
- Pascal 架构
- 发布时间:2016年
- 游戏卡命名:GTX 10xx 系列,如 GTX 1070, GTX 1080, GTX 1080 Ti
- 数据卡命名:Tesla Pxx 系列,如 Tesla P100
- Volta 架构
- 发布时间:2017年
- 游戏卡:N/A
- 数据卡命名:Tesla Vxx系列,如 Tesla V100
- Turing 架构
- 发布时间:2018年
- 游戏卡命名:RTX 20xx 系列,如 RTX 2070, RTX 2080, RTX 2080 Ti; GTX 16xx 系列如 GTX 1660, GTX 1660 Ti(不包含RT核的变体)
- 数据卡命名:Tesla Txx 系列,如 Tesla T4
- Ampere 架构
- 发布时间:2020年
- 游戏卡命名:RTX 30xx 系列,如 RTX 3070, RTX 3080, RTX 3090
- 数据卡命名:A100, A30
- Ada Lovelace 架构
- 发布时间:2022年
- 游戏卡命名:RTX 40xx 系列,如 RTX 4070, RTX 4080, RTX 4090
- 数据卡命名:L4
- Hopper 架构
- 发布时间:2022年
- 游戏卡命名:N/A
- 数据卡命名:H100
- Blackwell 架构
- 发布时间:2024年
- 游戏卡命名:N/A
- 数据卡命名:B100
可以看到,Pascal架构的P100并没有fp16的支持, 而要有fp16支持的前提也是tensor core,Pascal架构是没有tensor core,只有cuda core的。然后也能发现,为什么说4090的推理性能能强过A100,因为它的各个算力指标都好于A100,A100强的是它显存大,显存带宽大,有SXM的支持,显卡之间的互联带宽高,所以在训练上有巨大的优势。
这下百分百确定问题所在了,没有fp16的支持,计算能力自然就很弱了。
第四关:优化性能
接下来就是改代码了,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直接改成fp32的计算,这样计算速度就有保障了。但我还是决定去问一下LLM,看它有什么好的建议。它给我的建议是使用cublasGemmEx函数,这个函数也是CuBLAS的函数,它允许我们的输入输出矩阵都是fp16的,但是在计算的时候,转换成fp32来进行计算。
最后的改动就是这样:
// cublasHgemm(cublas_handle, CUBLAS_OP_N, CUBLAS_OP_N, size_n, size_m, size_k,
// &alpha, temp_dq, size_n, a, size_k, &beta, c, size_n);
cublasGemmEx(
cublas_handle, // Handle
CUBLAS_OP_N, // transa
CUBLAS_OP_N, // transb
size_n, // m
size_m, // n
size_k, // k
&alpha, // alpha
temp_dq, // A
CUDA_R_16F, // A type
size_n, // lda
a, // B
CUDA_R_16F, // B type
size_k, // ldb
&beta, // beta
c, // C
CUDA_R_16F, // C type
size_n, // ldc
CUDA_R_32F, // computeType (FP32 for accumulation)
CUBLAS_GEMM_DFALT_TENSOR_OP // algo (default with potential Tensor Core usage)
);
结果就如标题所说,这一行代码的更改,让性能提升了43倍,现在再来看一下我之前的pytorch的耗时日志:
model: 3098.3325251191854 ms
model.embed_tokens: 33.70710372924805 ms
model.layers: 3064.419405385852 ms
model.layers.0: 131.46515500545502 ms
model.layers.0.input_layernorm: 0.6445760130882263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 30.52022334933281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qkv_proj: 20.16111946105957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rotary_emb: 0.16473600268363953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attn: 3.8500161170959473 ms
model.layers.0.self_attn.o_proj: 6.344351768493652 ms
model.layers.0.post_attention_layernorm: 0.22275200486183167 ms
model.layers.0.mlp: 100.07760363817215 ms
model.layers.0.mlp.gate_up_proj: 65.92633819580078 ms
model.layers.0.mlp.act_fn: 0.9378560185432434 ms
model.layers.0.mlp.down_proj: 33.213409423828125 ms
model.layers.1: 115.83395344018936 ms
model.layers.1.self_attn: 17.98700802028179 ms
model.layers.1.self_attn.rotary_emb: 0.16617600619792938 ms
可以看到,vllm的profile的耗时,从134s降到了3s,性能整整提升了43倍呀!!!
终于可以用我的Pascal显卡来推理了,爽!!
总结
第1点
对于一些程序员新人来说,希望这次的经历能给你一个参考,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点(一个好的问题从哪来确实也挺看运气的,我这次的问题刚好就是一个很深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可以刻意去创造一个问题,比如之前我看spark源码的时候,就是想搞清楚一个job的启动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样也算是自己提出的一个好问题了)开始,然后一直深挖下去,这样你就熟悉了从表面一直到内核的整个过程,然后你就可以选择在任意感兴趣的地方开枝散叶,就能熟悉一整个框架乃至领域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接下来能研究的就有:
- 再去研究一下GPTQ的量化过程,把数据原理完全搞懂,有机会的话自己可以跑一遍模型量化
- 看看GGUF的量化是怎么做的
- 看看GEMM具体是怎么计算的,有哪些点可以做来进行优化
- 去看看xformers的注意力计算是怎么做的
- 去看看vllm的kv cache是怎么做的
- 也可以去学学cuda编程
- ...
第2点
LLM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不限于:
- 解释一些源码
- 帮忙写部分测试用的代码
- 帮忙澄清一些概念
- 帮忙解释一些bug
- ...
所以,赶紧用起来吧!
第3点
没事别瞎折腾别人不支持的东西,人家不支持是有原因的,除非你有折腾的觉悟和兴趣。
参考资料
-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75682385/runtimeerror-cuda-error-no-kernel-image-is-available-for-execution-on-the-devi
- https://docs.vllm.ai/en/latest/usage/compatibility_matrix.html
- https://developer.nvidia.com/cuda-gpus
- https://github.com/pytorch/pytorch/issues/31285
- https://pytorch.org/tutorials/recipes/recipes/benchmark.html
- 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xformers/blob/main/BENCHMARKS.md
- https://blog.csdn.net/fan_fan_feng/article/details/138978901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m411f7Cm?spm_id_from=333.788.videopod.sections&vd_source=68452628e4137592ea9efa4793a102a6
为了改一行代码,我花了10多天时间,让性能提升了40多倍---Pascal架构GPU在vllm下的模型推理优化的更多相关文章
- 谁说.NET没有GC调优?只改一行代码就让程序不再占用内存
经常看到有群友调侃"为什么搞Java的总在学习JVM调优?那是因为Java烂!我们.NET就不需要搞这些!"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就用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昨天,一位学生问了我一个问 ...
- Web 应用性能提升 10 倍的 10 个建议
转载自http://blog.jobbole.com/94962/ 提升 Web 应用的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线上经济活动的份额持续增长,当前发达世界中 5 % 的经济发生在互联网上(查看下面资源的统计 ...
- Web 应用性能提升的 10 个建议
建议一.利用反向代理服务器加速和保护应用 如果 Web 应用运行在一台独立的电脑上,性能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显而易见的:换一台更快的电脑,里面加上更多的处理器.内存.快速磁盘阵列等等.然后在这台新电脑上运 ...
- 【python】10分钟教你用python一行代码搞点大新闻
准备 相信各位对python的语言简洁已经深有领会了.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看看一行python代码究竟能干些什么大新闻.赶紧抄起手中的家伙,跟我来试试吧. 首先你得先在命令行进入python. ...
- 一行代码解决ie6,7,8,9,10兼容性问题
"浏览器模式"."文档模式"选项的区别如下: 1."浏览器模式"用于切换IE针对该网页的默认文档模式.对不同版本浏览器的条件备注解析.发送给 ...
- MAC 系统升级10.10以后PHP验证码错误的解决办法。[ 一行代码轻松解决! ]
MAC 升级到10.10 以后PHP版本为5.5,初步判定是由于FreeType 字体库的原因,导致GD库有些问题,总之就是验证码出不来.很多大牛给出的办法是重新编译PHP,这对于手头有项目的人来说可 ...
- 一行代码解决IE6/7/8/9/10兼容问题
百度源代码如下 <!Doctype html><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xmlns:bd=http://www.baidu.c ...
- 一行代码让python的运行速度提高100倍
python一直被病垢运行速度太慢,但是实际上python的执行效率并不慢,慢的是python用的解释器Cpython运行效率太差. “一行代码让python的运行速度提高100倍”这绝不是哗众取宠的 ...
- 强迫症!一行代码拿到url特定query的值
简单的说一下背景,看到小伙伴给我发的项目中有一段获取当前url特定query值的代码,本着能写1行代码就不写5行代码的原则,我把这个获取方法给改了一下 之前的代码如下: const queryArr ...
- 一行代码让你的python运行速度提高100倍
转自:https://www.cnblogs.com/xihuineng/p/10630116.html 加上之后运行速度快了十倍,我的天呐. python一直被病垢运行速度太慢,但是实际上pytho ...
随机推荐
- Axios——异步框架
Axios--异步框架(简化AJAX代码书写) Axios 请求方式别名
- BOOST 环形队列circular_buffer
BOOST库的环形队列比较灵活,前插或后插,删除队首或删除队尾元素,都支持. 只贴代码: #include <boost/circular_buffer.hpp> #include < ...
- AD域下,没有登录服务器处理登录请求
原因: IP地址配置有问题 或者 DNS : 解决办法: 重新设置 IP地址 和 DNS : 此案例中, 切换到 test 账户(域管理员)后发现 , 未配置 IP地址 和 DNS :
- docker安装及基本的镜像拉取
docker 使用存储库安装 卸载它们以及相关的依赖项. yum remove docker \ docker-client \ docker-client-latest \ docker-commo ...
- Nuxt.js 应用中的 page:start 钩子详解
title: Nuxt.js 应用中的 page:start 钩子详解 date: 2024/10/8 updated: 2024/10/8 author: cmdragon excerpt: pag ...
- CSharp的@microsoft/signalr实时通信教程 - 前端 vue
1. 安装@microsoft/signalr pnpm install @microsoft/signalr --save signalr 是微软对 websocket技术的封装,优化了操作 :1. ...
- 43.v-if和v-for的优先级
v-for 的优先级高 延申问题:v-for 和 v-if 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使用 ? 会造成性能的浪费,因为v-for 的优先级高,所以每次渲染都会执行v-if 判断条件,浪费时间 :比如 渲染 10 ...
- 5.flask 源码解析:请求
目录 一.flask 源码解析:请求 1.1 简介 1.2 请求 Flask 源码分析完整教程目录:https://www.cnblogs.com/nickchen121/p/14763457.htm ...
- .NET使用OllamaSharp实现大模型推理对话的简单演示
前提条件:请确保你本地已经安装了ollama以及有关本地离线模型.或者已有远程模型环境等.如果没有,请自行部署.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文末获取联系方式咨询.由于部署离线大模型过于简单,在线资料也很多, ...
- linux环境安装pip
1.下载pip安装包 https://files.pythonhosted.org/packages/ce/ea/9b445176a65ae4ba22dce1d93e4b5fe182f953df71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