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设计与实现(一~五整合版)【搬运】
Redis设计与实现(一~五整合版)
by @飘过的小牛
一
前言
项目中用到了redis,但用到的都是最最基本的功能,比如简单的slave机制,数据结构只使用了字符串。但是一直听说redis是一个很牛的开源项目,很多公司都在用。于是我就比较奇怪,这玩意不就和 memcache 差不多吗?仅仅是因为memcache是内存级别的,没有持久化功能。而redis支持持久化?难道这就是它的必杀技?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搜了一圈。发现有个叫做huangz的程序员针对redis写了一本书叫做《redis设计与实现》,而且业界良心搞了一个reids2.6版本的注释版源码。这本书不到200页,估计2个星期能看完吧,之后打算再看下感兴趣部分的源码。当然,如果你不知道redis是干嘛的,请自行谷歌,简单说就是Key-Value数据库,而且 value 支持5种数据结构:
- 字符串
- 哈希表(map)
- 列表(list)
- 集合(set)
- 有序集
下面我们就从 redis 的内部结构开始说起吧:)
一、redis内部数据结构
首先需要知道,redis是用C写的。众所周知,任何系统对于字符串的操作都是最频繁的,而恰巧C语言的字符串备受诟病。然后作者就封装了一下 C 语言的字符串 char *。
总之,根据redis的业务场景,整个redis系统的底层数据支撑被设计为如下几种:
- 简单动态字符串sds(Simple Dynamic String)
- 双端链表
- 字典(Map)
- 跳跃表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说这4种数据结构。
1. 简单动态字符串sds
- redis的字符串表示为sds,而不是C字符串(以\0结尾的char*)
- 对比C字符串,sds有以下特性
- 可以高效执行长度计算O(1)
- 可以高效执行append操作(通过free提前分配)
- 二进制安全
- sds会为追加操作进行优化,加快追加操作的速度,并降低内存分配的次数,代价是多占用内存,且不会主动释放
这个一看名字就能知道个大概了,因为字符串操作无非是增删查改,如果使用char[]数组,那是要死人的,任何操作都是O(N)复杂度。所以,要对某些频繁的操作实现O(1)级性能。但是我们还是得思考:
为什么要对字符串造轮子?
因为redis是一个key-value类型的数据库,而key全部都是字符串,value可以是集合、hash、list等等。同时,在redis的各种操作中,都会频繁使用字符串的长度和append操作,对于char[]来说,长度操作是O(N)的,append会引起N次realloc。而且因为redis分为client和server,传输的协议内容必须是二进制安全的,而C的字符串必须保证是\0结尾,所以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开发sds
知道了上面几点就可以看下实现了,其实实现特别简单。它通过一个结构体来代表字符串对象,内部有个len属性记录长度,有个free用于以后的append操作,具体的值还是一个char[]。长度就不说了,只在插入的时候用一下,以后只需要维护len就可以O(1)拿到;对于free也很简单,vector不也是这么实现的嘛。就是按照某个阈值进行翻倍叠加。
2. 双端链表
- redis自己实现了双端链表
- 双端链表主要两个作用:
- 作为redis列表类型的底层实现之一
- 作为通用数据结构被其他模块使用
- 双端链表及其节点的性能特征如下:
- 节点带有前驱和后继指针
- 链表是双向的,所以对表头和表尾操作都是O(1)
- 链表节点可以会被维护,LLEN复杂度为O(1)
这玩意当时刷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那本书看过,但是没怎么用到过。说白了双端链表就是有2个指针,一个指向链表头,一个指向链表尾。对每个节点而言,记录自己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这样双向移动速度会快很多。
还是老问题:
为什么要有双端链表?
在Java或者C++中,都有现成的容器供我们使用,但是C没有。于是作者自己造了一个双端链表数据结构。而这个也是redis列表数据结构的基础之一(另外一个还是压缩列表)。而且双端链表也是一个通用的数据结构被其他功能调用,比如事务。
至于实现也是比较简单,双端链表,肯定有2个指针指向链表头和链表尾,然后内部维护一个len保存节点的数目,这样当使用LLEN的时候就能达到O(1)复杂度了。其他的,额,对每个节点而言,都有双向的指针,另外还有针对双端链表的迭代器,也是两个方向。
3. 字典(其实说Map更通俗)
- 字典是由键值对构成的抽象数据结构
- redis中的数据库和哈希键值对都基于字典实现
- 字典的底层实现为哈希表,每个字典含有2个哈希表,一般只是用0号哈希表,1号哈希表是在rehash过程中才使用的
- 哈希表使用链地址法来解决碰撞问题
- rehash可以用于扩展或者收缩哈希表
- 对哈希表的rehash是分多次、渐进式进行的
这个虽然说经常用,但是对于redis来说确实是重中之重。毕竟redis就是一个key-value的数据库,而key被称为键空间(key space),这个键空间就是由字典实现的。第二个用途就是用作hash类型的其中一种底层实现。下面分别来说明。
- 键空间:redis是一个键值对数据库,数据库中的键值对就由字典保存:每个数据库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字典,这个字典被称为键空间。当用户添加一个键值对到数据库(不论键值对是什么类型),程序就讲该键值对添加到键空间,删除同理。
- 用作hash类型键的其中一种底层实现:hash底层实现是通过压缩列表和字典实现的,当建立一个hash结构的时候,会优先使用空间占用率小的压缩列表。当有需要的时候会将压缩列表转化为字典
对于字典的实现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即可,因为很简单。
字典是通过hash表实现的。每个字典含有2个hash表,分别为ht[0]和ht[1],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ht[0],ht[1]只有在rehash的时候才用到。为什么呢?因为性能,我们知道,当hash表出现太多碰撞的话,查找会由O(1)增加到O(MAXLEN),redis为了性能,会在碰撞过多的情况下发生rehash,rehash就是扩大hash表的大小,从而将碰撞率降低,当hash表大小和节点数量维持在1:1时候性能最优,就是O(1)。另外的rehashidx字段也比较有看头,redis支持渐进式hash,下面会讲到原理。
下面讲一下rehash的触发条件:
当新插入一个键值对的时候,根据used/size得到一个比例,如果这个比例超过阈值,就自动触发rehash过程。rehash分为两种:
- 自然rehash:满足used/size >= 1 && dict_can_resize条件触发的
- 强制rehash:满足used/size >= dict_force_resize_ratio(默认为5)条件触发的。
思考一下,为什么需要两种rehash呢?答案还是为了性能,不过这点考虑的是redis服务的整体性能。当redis使用后台子进程对字典进行rehash的时候,为了最大化利用系统的copy on write机制,子进程会暂时将自然rehash关闭,这就是dict_can_resize的作用。当持久化任务完成后,将dict_can_resize设为true,就可以继续进行自然rehash;但是考虑另外一种情况,当现有字典的碰撞率太高了,size是指针数组的大小,used是hash表节点数量,那么就必须马上进行rehash防止再插入的值继续碰撞,这将浪费很长时间。所以超过dict_force_resize_ratio后,无论在进行什么操作,都必须进行rehash。
rehash过程很简单,分为3步:
- 给ht[1]分配至少2倍于ht[0]的空间
- 将ht[0]数据迁移到ht[1]
- 清空ht[0], 将ht[0]指针指向ht[1],ht[1]指针指向ht[0]
同样是为了性能(当用户对一个很大的字典插入时候,你不能让系统阻塞来完成整个字典的rehash。所以redis采用了渐进式rehash。说白了就是分步进行rehash。具体由下面2个函数完成:
- dictRehashStep:从名字可以看出,是按照step进行的。当字典处于rehash状态(dict的rehashidx不为-1),用户进行增删查改的时候会触发dictRehashStep,这个函数就是将第一个索引不为空的全部节点迁移到ht[1],因为一般情况下节点数目不会超过5(超过基本会触发强制rehash),所以成本很低,不会影响到响应时间。
- dictRehashMilliseconds:这个相当于时间片轮转rehash,定时进行redis cron job来进行rehash。会在指定时间内对dict的rehashidx不为-1的字典进行rehash
上面讲完了rehash过程,但是以前在组内分享redis的时候遇到过一个问题:
当进行rehash时候,我进行了增删查改怎么办?是在ht[0]进行还是在ht[1]进行呢?
redis采用的策略是rehash过程中ht[0]只减不增,所以增加肯定是ht[1],查找、修改、删除则会同时在ht[0]和ht[1]进行。
Tips: redis为了减少存储空间,rehash还有一个特性是缩减空间,当多次进行删除操作后,如果used/size的比例小于一个阈值(现在是10%),那么就会触发缩减空间rehash,过程和增加空间类似,不详述了。
3. 跳跃表
- 跳跃表是一种随机化数据结构(它的层是随机产生的),查找、添加、删除操作都是O(logN)级别的。
- 跳跃表目前在redis的唯一用处就是有序集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之一(另外一个还是字典)
- 当然,根据redis的特性,作者对跳跃表进行了修改
- socre可以重复
- 对比一个元素需要同时检查它的score和member
- 每个节点带有高度为1的后退指针,用于从表尾方向向表头方向迭代
redis使用了跳跃表,但是我发现。。。。我竟然不知道跳跃表是什么东东。亏我还觉得数据结构基础还凑合呢= =。于是赶紧去看了《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算是知道是啥玩意的。说白了,就是链表+二分查找的结合体。这里主要是研究redis的,所以就不细谈这个数据结构了。
和双端链表、字典不同的是,跳跃表在reids中不是广泛使用的,它在redis中的唯一作用就是实现有序集数据类型。所以等到集合的时候再深入了解。
二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redis的内部结构:
但是,创建这些完整的数据结构是比较耗费内存的,如果对于一个特别简单的元素,使用这些数据结构无异于大材小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使用内存映射数据结构来代替内部数据结构,主要有:
- 整数集合 intset
- 压缩列表 ziplist
当然了,因为这些结构是和内存直接打交道的,就有节省内存的优点,而又因为对内存的操作比较复杂,所以也有操作复杂,占用的CPU时间更多的缺点。
这个要掌握一个平衡,才能使redis的总体效率更好。目前,redis使用两种内存映射数据结构。
1. 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用于有序、无重复的保存多个整数值,它会根据元素的值,自动选择该用什么长度的整数类型来保存元素。比如,在一个int set中,最大的元素可以用int16_t保存,那么这个int set的所有元素都是int16_t,当插入一个元素是int32_t的时候,int set会先将所有元素升级为int32_t,再插入这个元素。总的来说,整数集合会自动升级。
看名字我们就知道它的用途:
- 只保存整数元素
- 元素的数量不多[因为它不费内存,费CPU。量多的话,肯定是CPU为第一考虑]
那么我们看一下 intset 的定义:
1 typedef struct intset {
2
3 // 保存元素所使用的类型的长度
4 uint32_t encoding;
5
6 // 元素个数
7 uint32_t length;
8
9 // 保存元素的数组
10 int8_t contents[];
11
12 } intset;
其中 encoding 保存的是 intset 中元素的编码类型,比如是 int16_t还是 int32_t等等。具体的定义在 intset.c 中:
1 #define INTSET_ENC_INT16 (sizeof(int16_t))
2 #define INTSET_ENC_INT32 (sizeof(int32_t))
3 #define INTSET_ENC_INT64 (sizeof(int64_t))
length 肯定就是元素的个数喽,然后是具体的元素,我们发现是 int8_t 类型的,实现上它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类型,到实际分配时候,会根据具体元素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类型。而且 contents 有两个特点:
- 没有重复元素
- 元素在数组中从小到大排序
所以,添加元素到intset有下面几个步骤:
- 判断插入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如果存在,没有任何操作(无重复元素)
- 看元素的长度是否需要把intset升级,如果需要,先升级
- 插入元素,而且要保证在contents数组中,从小到大排序
- 维护length
简单总结一下整数集合的特点:
- 保存有序、无重复的整数元素
- 根据元素的值自动选择对应的类型,但是int set只升级、不降级
- 升级会引起整个int set中的contents数组重新内存分配,并移动所有的元素(因为内存不一样了),所以复杂度为O(N)
- 因为int set是有序的,所以查找使用的是binary search
2. 压缩列表
本质来说,压缩列表就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内存块构成的列表,一个压缩列表可以包含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一个长度受限的字符数组(不以为\0结尾的char数组)或者整数。说白了,它是以内存为中心的数据结构,一般列表是以元素类型的字节总数为大小,而压缩列表是以它最小内存块进行扩展组成的列表。下面我来说一下。
压缩列表分为3个部分:
- header:10字节,保存整个压缩列表的信息,有尾节点到head的偏移量、节点个数、整个压缩列表的内存(字节)
- 节点:一个结构体、由前一个节点的大小(用于向前遍历)、元素类型and长度、具体值组成
- 哨兵:就是一个1字节的全为1的内存,表示一个压缩列表的结束
其中压缩列表的节点值得说一下,它可以存储两类数据:
那么,怎样实现呢?很简单,通过 encoding + length 就可以搞定。encoding 占2位,00,01,10,11表示不明的类型,只有11代表的是节点中存放的是整型,其他3个代表节点中存放的都是字符串。而根据这2位的不同,又对应着不同的长度。
所以,由 encoding 可以知道元素的类型和这个元素的范围(比如 encoding 为01,包括 encoding 在内的2byte 代表长度,所以最长是214 - 1;如果 encoding 为00,包括 encoding 在内的1byte 代表元素的长度,所以最大值为26 -1 )
然后添加元素大概是下面酱紫滴(对于列表来说,添加元素默认是加在列表尾巴的):
- 首先通过压缩列表的head信息,找到压缩列表的尾巴到head的偏移量(因为可能重新分配内存,所以指针的话会失效)
- 根据要插入的值,计算出编码类型和插入值的长度。然后还有前一个节点所用的空间、然后对压缩列表进行内存充分配
- 初始化entry节点的所有相关信息:pre_entry_length、encoding、length、content
- 更新head中的长度啦、尾偏移啦、压缩列表总字节啦
上面吐槽了压缩列表没有next指针,现在发现有了= =,但是不是指针,因为压缩列表会进行内存充分配,所以指针代表的内存地址需要一直维护,而当使用偏移量的话,就不需要更改一次维护一次。向后遍历是通过头指针+节点的大小(pre_entry_length+encoding+length的总大小)就可以跳到下一个节点了
不过,说实话,压缩列表这个设计的好处我还没有看到,可能还需要和后面的东西结合吧。
重读之后看到了,(^__^) 嘻嘻……
本质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节省内存。所以它不像上一章讲到的那种分配固定的大小,而 intset 和 ziplist 完全是根据内存定做的,一个字节也不多(当然,有些操作还是会有浪费的)。
三
前言
这一章主要是讲redis内部的数据结构是如何实现的,可以说是redis的根基,前面2章介绍了redis的内部数据结构:
redis的内存映射数据结构:
而这一章,就是具体将这些数据结构是如何在redis中工作的。
1. 总观redis内部实现
一张图说明问题的本质:
之后,我们再根据这张图来说明redis中的数据架构为什么是酱紫滴。前面我们已经说过,redis中有5种数据结构,而它们的底层实现都不是唯一的,所以怎样选择对应的底层数据支撑呢?这就需要“多态”的思想,但是因为redis是C开发的。所以通过结构体来模仿对象的“多态”(当然,本质来说这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好的理解)。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redis是这样设计的:
- redisObject对象
- 基于redisObject对象的类型检查
- 基于redisObject对象的显式多态函数
- 对redisObject进行分配、共享和销毁的机制
下面看下redisObject的定义:
/*
* Redis 对象
*/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 // 类型
unsigned type:4; // 对齐位
unsigned notused:2; // 编码方式
unsigned encoding:4; // LRU 时间(相对于 server.lruclock)
unsigned lru:22; // 引用计数
int refcount; // 指向对象的值
void *ptr; } robj;
其中type、encoding、ptr是最重要的3个属性:
- type:redisObject的类型,字符串、列表、集合、有序集、哈希表
- encoding:底层实现结构,字符串、整数、跳跃表、压缩列表等
- ptr:实际指向保存值的数据结构
举个例子就是:
如果一个 redisObject 的 type 属性为 REDIS_LIST , encoding 属性为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那么这个对象就是一个 Redis 列表,它的值保存在一个双端链表内,而 ptr 指针就指向这个双端链表;
如果一个 redisObject 的 type 属性为 REDIS_HASH , encoding 属性为 REDIS_ENCODING_ZIPMAP ,那么这个对象就是一个 Redis 哈希表,它的值保存在一个 zipmap 里,而 ptr 指针就指向这个 zipmap ;诸如此类。
所以,当执行一个操作时,redis是这么干的:
- 根据key,查看数据库中是否存在对应的redisObject,没有就返回null
- 查看redisObject的type是否和要执行的操作相符
- 根据redisObject的encoding属性选择对应的数据结构
- 返回处理结果
然后reids还搞了一个内存共享,这个挺赞的:
对于一些操作来说,返回值就那几个。对于整数来说,存入的数据也通常不会太大,所以redis通过预分配一些常见的值对象,并在多个数据结构之间(很不幸,你得时指针才能指到这里)共享这些对象,避免了重复分配,节约内存。同时也节省了CPU时间
如图所示:
三个列表的值分别为:
- 列表 A : [20130101, 300, 10086]
- 列表 B : [81, 12345678910, 999]
- 列表 C : [100, 0, -25, 123]
最后一个:redis对对象的管理是通过最原始的引用计数方法。
2. 字符串
字符串是redis使用最多的数据结构,除了本身作为SET/GET的操作对象外,数据库中的所有key,以及执行命令时提供的参数,都是用字符串作为载体的。
在上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见,字符串的底层可以有两种实现:
- REDIS_ENCODING_INT使用long类型保存long的值
- REDIS_ENCODING_ROW使用sdshdr保存sds、long long、double、long double等
说白了就是除了long是通过第一种存储以外,其他类型都是通过第二种存储滴。
然后新创建的字符串,都会默认使用第二种编码,在将字符串作为键或者值保存进数据库时,程序会尝试转为第一种(为了节省空间)
3. 哈希表
哈希表,嗯,它的底层实现也有两种:
- REDIS_ENCODING_ZIPLIST
- REDIS_ENCODING_HT(字典)
当创建新的哈希表时,默认是使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的,因为省内存呀。只有当触发了阈值才会转为字典:
- 哈希表中某个键或者值的长度大于server.hash_max_ziplist_value(默认为64)
- 压缩列表中的节点数量大于server.hash_max_ziplist_entries(默认为512)
4. 列表
列表嘛,其实就是队列。它的底层实现也有2种:
- REDIS_ENCODING_ZIPLIST
-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当创建新的列表时,默认是使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的,还是因为省内存- -。同样有一个触发阈值:
- 试图往列表中插入一个字符串值,长度大于server..list_max_ziplist_value(默认是64)
- ziplist包含的节点超过server.list_max_ziplist_entries(默认值为512)
阻塞命令
对于列表,基本的操作就不介绍了,因为列表本身的操作和底层实现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它具有双端队列的操作即可。重点讨论一下列表的阻塞命令比较好玩。
当我们执行BLPOP/BRPOP/BRPOPLPUSH的时候,都可能造成客户端的阻塞,它们被称为列表的阻塞原语,当然阻塞原语并不是一定会造成客户端阻塞:
- 只有当这些命令作用于空列表,才会造成客户端阻塞
- 如果被处理的列表不为空,它们就执行无阻塞版本的LPOP/RPOP/RPOPLPUSH
上面两条的意思很简单,因为POP命令是删除一个节点,那么当没有节点的时候,客户端会阻塞直到一个元素添加进来,然后再执行POP命令,那么,对客户端的阻塞过程是这样的:
- 将客户端的连接状态更改为“正在阻塞”,并记录这个客户端是被那些键阻塞(可以有多个),以及阻塞的最长时间
- 将客户端的信息加入到字典server.db[i].blocking_keys中,i就是客户端使用的数据库编号
- 继续保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连接,但是不发送任何信息,造成客户端阻塞
响应的,解铃须有系铃人:
- 被动脱离:有其他客户端为造成阻塞的键加入了元素
- 主动脱离:超过阻塞的最长时间
- 强制脱离:关闭客户端或者服务器
上面的过程说的很简单,但是在redis内部要执行的操作可以很多的,我们用一段伪代码来演示一下被动脱离的过程:
def handleClientsBlockedOnLists(): # 执行直到 ready_keys 为空
while server.ready_keys != NULL:
# 弹出链表中的第一个 readyList
rl = server.ready_keys.pop_first_node()
# 遍历所有因为这个键而被阻塞的客户端
for client in all_client_blocking_by_key(rl.key, rl.db): # 只要还有客户端被这个键阻塞,就一直从键中弹出元素
# 如果被阻塞客户端执行的是 BLPOP ,那么对键执行 LPOP
# 如果执行的是 BRPOP ,那么对键执行 RPOP
element = rl.key.pop_element()
if element == NULL:
# 键为空,跳出 for 循环
# 余下的未解除阻塞的客户端只能等待下次新元素的进入了
break
else:
# 清除客户端的阻塞信息
server.blocking_keys.remove_blocking_info(client)
# 将元素返回给客户端,脱离阻塞状态
client.reply_list_item(element)
至于主动脱离,更简单了,通过redis的cron job来检查时间,对于过期的blocking客户端,直接释放即可。伪代码如下:
def server_cron_job(): # cron_job其他操作 ... # 遍历所有已连接客户端
for client in server.all_connected_client: # 如果客户端状态为“正在阻塞”,并且最大阻塞时限已到达
if client.state == BLOCKING and \
client.max_blocking_timestamp < current_timestamp(): # 那么给客户端发送空回复, 脱离阻塞状态
client.send_empty_reply() # 并清除客户端在服务器上的阻塞信息
server.blocking_keys.remove_blocking_info(client) # cron_job其他操作 ...
5. 集合
这个就是set,底层实现有2种:
- REDIS_ENCODING_INTSET
- REDIS_ENCODING_HT(字典)
对于集合来说,和前面的2种不同点在于,集合的编码是决定于第一个添加进集合的元素:
- 如果第一个添加进集合的元素是long long类型的,那么编码就使用第一种
- 否则使用第二种
同样,切换也需要达到一个阈值:
- intset保存的整数值个数超过server.set_max_intset_entries(默认值为512)
- 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如果插入的元素类型不是long long的,就要转化成第二种
然后对于集合,有3个操作的算法很好玩,但是因为没用到过,就暂时列一下:
6. 有序集
终于看到最后一个数据结构了,虽然只有5个- -。。。。首先从命令上就可以区分这几种了:
- GET/SET是字符串
- H开头的是哈希表
- L开头的是列表
- S开头的是集合
- Z开头的是有序集
继续说有序集,这个东西我还真的没用过。。。其他最起码都了解过,这个算是第一次接触。现在看来,它也算一个sort过的map,sort的依据就是score,对score排序后得到的集合。
首先还是底层实现,有2种:
- REDIS_ENCODING_ZIPLIST
-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这个竟然用到了跳跃表,不用这个的话,跳跃表好像都快被我忘了呢。。对于编码的选择,和集合类似,也是决定于第一个添加进有序集的元素:
- 如果满足:1.服务器属性server.zset_max_ziplist_entries值大于0(默认为128)2.元素的member长度小于服务器属性server.zset_max_ziplist_value(默认为64),就以第一种作为底层数据结构
- 否则使用第二种
对于编码的转换阈值是这样的:
- ziplist保存的元素数量超过服务器属性server.zset_max_ziplist_entries的值(默认为128)
- ziplist的元素长度大于服务器属性server.zset_max_ziplist_value(默认为64)
那我们知道,如果有序集是用ziplist实现的,而ziplist终对于member和score是按次序存储的,如member1,score1,member2,score2...这样的。那么,检索时候就蛋疼了,肯定是O(N)复杂度,既然这样,效率一下子就没有了。庆幸的是,转换成跳跃表之后,redis搞的很高明:
它用一个字典和一个跳跃表同时来存储有序集的元素,而且因为member和score是在内存区域其字典有指针,就可以共享一块内存,不用每个元素复制两份。
通过使用字典结构,并将 member 作为键,score 作为值,有序集可以在 O(1) 复杂度内:
- 检查给定member是否存在于有序集(被很多底层函数使用)
- 取出 member 对应的 score 值(实现 ZSCORE 命令)
通过使用跳跃表,可以让有序集支持以下两种操作:
- 在 O(logN) 期望时间、O(N) 最坏时间内根据 score 对 member 进行定位(被很多底层函数使用)
- 范围性查找和处理操作,这是(高效地)实现 ZRANGE 、ZRANK 和 ZINTERSTORE等命令的关键
通过同时使用字典和跳跃表,有序集可以高效地实现按成员查找和按顺序查找两种操作。所以,对于有序集来说,redis的思路确实是很流弊的。
7. 总结
上面几个小节讲述了redis的数据结构的底层实现,但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命令,如果调研后发现redis的某种数据结构满足需求,就可以对症下药,去查看redis对应的API即可。
四
前言
这一章主要讲解redis内部的一些功能,主要分为以下4个:
那么,我们就来逐个击破!
1. 事务
事务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人来说可能会比较抽象。因为事务是对计算机某些操作的称谓。通俗来说,事务就是一个命令、一组命令执行的最小单元。事务一般具有ACID属性(redis只支持两种,下文详细说明):
- 原子性(atomicity):一个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一致性与原子性是密切相关的。
- 隔离性(isolation):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 持久性(durability):持续性也称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那么,redis是通过MULTI/DISCARD/EXEC/WATCH这4个命令来实现事务功能。对事务,我们必须知道事务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事务提供了一种“将多个命令打包,然后一次性、按顺序执行”的机制,并且在事务执行期间不会中断——意思就是在事务完成之前,客户端的其他命令都是阻塞状态。
以下是一个事务的例子,它先以 MULTI 开始一个事务,然后将多个命令入队到事务中,最后 由EXEC 命令触发事务,一并执行事务中的所有命令:
redis> MULTI
OK
redis> SET book-name "Mastering C++ in 21 days"
81
QUEUED
redis> GET book-name
QUEUED
redis> SADD tag "C++" "Programming" "Mastering Series"
QUEUED
redis> SMEMBERS tag
QUEUED
redis> EXEC
1) OK
2) "Mastering C++ in 21 days"
3) (integer) 3
4) 1) "Mastering Series"
2) "C++"
3) "Programming"
一个事务主要经历3个阶段:
- 开始事务
- 命令入队(看,上面都有QUEUED这个返回值)
- 执行事务
这几个过程都比较简单,开始事务就是切换到事务模式;命令入队就是把事务中的每条命令记录下来,包括是第几条命令,命令参数什么的(当然,事务中是不能再嵌套事务的,所以再有事务关键字(MULTI/DISCARD/WATCH)会立即执行的);执行事务就是一下子把刚才那个事务的命令执行完。
- DISCARD: 取消一个事务,它会清空客户端的整个事务队列,然后将客户端从事务状态调整回非事务状态,最终返回字符串OK给客户端,说明事务已经取消
- MULTI:因为redis不允许事务嵌套,所以,当在事务中输入MULTI时,redis服务器会简单返回一个错误,然后继续等待该事务的其他操作,就好像没有输入过MULTI一样
- WATCH:WATCH用于在事务开始之前监视任意数量的键,当调用EXEC执行事务时,如果任意一个监视的键被修改了,那么整个事务就不再执行,直接返回失败。【事务安全性检查】
对于上面的WATCH来说,我们可以看成一个锁。这个锁在执行期间是不可以修改(类比为打开锁)的,这样才能保证这次事务是隔离的,安全的。那么,WATCH是如何触发的呢?
在任何对数据库键空间进行修改的命令执行成功后,multi.c/touchWatchKey函数都会被调用——它会检查数据库的watch_keys字典,看是否有客户端在监视被修改的键,如果有的话,就把这个监视的是客户端的REDIS_DIRTY_CAS打开。之后,执行EXEC前,会对这个事务的客户端检查是否REDIS_DIRTY_CAS被打开,打开的话就说明事务的安全性被破坏,直接返回失败;反之则正常进行事务操作。
事务的ACID性质
前面说到,事务一般具有ACID属性,但是redis只保证两种机制:一致性和隔离性。对于原子性和持久性并没有支持,下面说明redis为什么这样做。
- 原子性:redis的单条命令是原子性的,但是redis没有对事务进行原子性保护。如果一个事务没有执行成功,是不会进行重试或者回滚的。
- 一致性【redis保证】:这个要分三个层次:
- 入队错误:如果执行一个错误的命令(比如命令参数不对:set key),那么会被标记为REDIS_DIRTY_EXEC,执行会直接返回错误
- 执行错误:对某个类型key执行其他类型的操作,不会影响结果,所以不会影响事务的一致性。事务会继续进行
- redis进程被冻结:简单来说,redis有持久化功能。但是这个持久化是建立在执行成功的基础上,如果不成功是不会进行持久化的。所以,出问题时都会保证要么事务没有执行;要么事务执行成功。所以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 隔离性【redis保证】:因为redis是单进程程序,并在执行事务时不会中断,一直执行到事务对列为空,所以隔离性是可以保证的。
- 持久性:不管是单纯的内存模式,还是开启了持久化文件的功能,事务的每条命令执行过程中都会有时间间隙,如果这时候出现问题,持久化还是无法保证。所以,redis使用的是事务没执行或者事务执行完成才会进行持久化工作(AOF模式除外,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 -)
2. 订阅与发布
这个东西没有仔细看,但是大概知道是啥功能的。我想了一下,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来完成跨平台之间消息的推送。比如我开发了一个app,分别有web版本、ios版本、Android版本、Symbian版本。那么,我可以结合模式+频道,将消息推送到所有安装此应用的平台上。
3. Lua脚本
这是redis2.6版本最大的亮点。但是我们好像木有用过- -所以,以后有需求的时候再好好研究一下吧。
4. 慢查询日志
慢查询日志是redis系统提供的一个查看系统性能的功能。它的每一条记录的是一条命令的执行时间。所以,你可以在redis.conf中设置当超过slowlog_log_slower_than的时候,将这个命令记录下来;因为慢查询日志是一个FIFO队列(用链表实现的),所以还有一个slowlog_max_than来限制队列长度,如果溢出,就从队头删除最旧的,将最新的添加到队尾。
五
前言
这一章是讲redis内部运作机制的,所以算是redis的核心。在这一章中,将会学习到redis是如何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好用的nosql数据库的。下面我们将要讨论这些话题:
- redis是如何表示一个数据库的?它的操作是如何进行的?
- redis的持久化是怎样触发的?持久化有什么作用(memcache就没有)
- redis如何处理用户的输入?又试如何将运行结果返回给用户呢?
- redis启动的时候,都需要做什么初始化工作?传入服务器的命令又是以什么方法执行的?
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就来学习一下redis的内部运作机制,当然,我们重点是学习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为什么是最优的?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呢?对细节不必太追究,先从整体上理解redis的框架是如何搭配的,然后对哪个模块感兴趣再去看看源码,好像2.6版本的代码量在5W行左右吧。
1. 数据库
嗯,好像一直用的都是默认的数据库。废话不说,直接上一个数据库结构:
typedef struct redisDb {
//数据库编号
int id; //保存数据库所有键值对数据,也成为键空间(key space)
dict *dict; //保存着键的过期信息
dict *expires; //实现列表阻塞原语,如BLPOP
dict *blocking_keys;
dict *ready_keys; //用于实现WATCH命令
dict *watched_keys
}
主要来介绍3个属性:
- id:数据库编号,但是不是select NUM这个里面的,id这个属性是为redis内部提供的,比如AOF程序需要知道当前在哪个数据库中操作的,如果没有id来标识,就只能通过指针来遍历地址相等,效率比较低
- dict:因为redis本身就是一个键值对数据库,所以这个dict存放的就是整个数据库的键值对。键是一个string,值可以是redis五种数据结构的任意一种。因为数据库本身是一个字典,所以对数据库的操作,基本都是对字典的操作
- 键的过期时间:因为有些数据是临时的,或者不需要长期保存,就可以给它设置一个过期时间(当然,key不会同时存在在key space和expire的字典中,两者会公用一个内存块)
这其中比较好的一个是redis对于过期键的处理,我当时看到这里想,可以弄一个定时器,定期来检查expire字典中的key是否到了过期时间,但是这个定时器的时间间隔不好控制,长了的话已经过期的键还可以访问;短了的话,又注定会影像系统的性能。
- 定时删除:定时器方法,和我想法一致
- 懒惰删除:这个类似线段树的lazy操作,很巧妙(总算数据结构没白学啊。。。)
- 定期删除:上面2个都有短板,这个是结合两者的一个折中策略。它会定时删除过期key,但是会控制时间和频率,同时也会减少懒惰删除带来的内存膨胀
lazy机制:
当你不用这个键的时候,我才懒得删除。当你访问redis的某个key时,我就检查一下这个key是否存在在expire中,如果存在就看是否过期,过期则删除(优化是标记一下,直接返回空,然后定时任务再慢慢删除这个);反之再去redis的dict中取值。但是缺点也有,如果用于不访问,内存就一直占用。加入我给100万个key设置了5s的过期时间,但是我很少访问,那么内存到最后就会爆掉。
所以,redis综合考虑后采用了懒惰删除和定期删除,这两个策略相互配合,可以很好的完成CPU和内存的平衡。
2. RDB
因为当前项目用到了这个,必须要好好看看啊。战略上藐视一下,就是redis数据库从内存持久化到文件的意思。redis一共有两种持久化操作:
逐个来说,先搞定RDB。
对于RDB机制来说,在保存RDB文件期间,主进程会被阻塞,直到保存成功为止。但是这也分两种实现:
- SAVE:直接调用rdbSave,阻塞redis主进程,直到保存完成,这完成过程中,不接受客户端的请求
- BGSAVE:fork一个子进程,子进程负责调用rdbSave,并在保存完成知乎向主进程发送信号,通知保存已经完成。因为是fork的子进程,所以主进程还是可以正常工作,接受客户端的请求
整个流程可以用伪代码表示:
def SAVE(): rdbSave() def BGSAVE(): pid = fork() if pid == 0: # 子进程保存 RDB
rdbSave() elif pid > 0: # 父进程继续处理请求,并等待子进程的完成信号
handle_request() else: # pid == -1
# 处理 fork 错误
handle_fork_error()
当然,写入之后就是load了。当redis服务重启,就会将存在的dump.rdb文件重新载入到内存中,用于数据恢复,那么redis是怎么做的呢?
额,这一节重点是RDB文件的结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下dump.rdb文件,然后对照一下很容易就明白了。
3. AOF
AOF是append only file的缩写,意思是追加到唯一的文件,从上面对RDB的介绍我们知道,RDB的写入是触发式的,等待多少秒或者多少次写入才会持久化到文件中,但是AOF是实时的,它会记录你的每一个命令。
同步到AOF文件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命令传播:redis将执行的命令、参数、参数个数都发送给AOF程序
- 缓存追加:AOF程序将收到的数据整理成网络协议的格式,然后追加到AOF的内存缓存中
- 文件写入和保存:AOF缓存中的内容被写入到AOF文件的尾巴,如果设定的AOF保存条件被满足,fsync或者或者fdatasync函数会被调用,将写入的内容真正保存到磁盘中
对于第三点我们需要说明一下,在前面我们说到,RDB是触发式的,AOF是实时的。这里怎么又说也是满足条件了呢?原来redis对于这个条件,有以下的方式:
- AOF_FSYNC_NO:不保存。这时候,调用flushAppendOnlyFile函数的时候WRITE都会执行(写入AOF程序的缓存),但SAVE会(写入磁盘)跳过,只有当满足:redis被关闭、AOF功能被关闭、系统要刷新缓存(空间不足等),才会进行SAVE操作。这种方式相当于迫不得已才会进行SAVE,但是很不幸,这三种操作都会引起redis主进程的阻塞
- AOF_FSYNC_EVERYSEC:每一秒保存一次。因为SAVE是后台子线程调用的,所有主线程不会阻塞。
- AOF_FSYNC_ALWAYS:每执行一个命令保存一次。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因为SAVE是redis主进程执行的,所以在SAVE时候主进程阻塞,不再接受客户端的请求
补充:对于第二种的流程可能比较麻烦,用一个图来说明:
如果仔细看上面的条件,会发现一会SAVE是子线程执行的,一会是主进程执行的,那么怎样从根本上区分呢?
我个人猜测是区分操作的频率,第一种情况是服务都关闭了,主进程肯定会做好善后工作,发现AOF开启了但是没有写入磁盘,于是自己麻溜就做了;第二种情况,因为每秒都需要做,主进程不可能用一个定时器去写入磁盘,这时候用一个子线程就可以圆满完成;第三种情况,因为一个命令基本都是特别小的,所以执行一次操作估计非常非常快,所以主进程再调用子线程造成的上下文切换都显得有点得不偿失了,于是主进程自己搞定。【待验证】
对于上面三种方式来说,最好的应该是第二种,因为阻塞操作会让 Redis 主进程无法持续处理请求,所以一般说来,阻塞操作执行得越少、完成得越快,Redis 的性能就越好。
- 模式 1 的保存操作只会在AOF 关闭或 Redis 关闭时执行, 或者由操作系统触发, 在一般情况下, 这种模式只需要为写入阻塞, 因此它的写入性能要比后面两种模式要高, 当然, 这种性能的提高是以降低安全性为代价的: 在这种模式下, 如果运行的中途发生停机, 那么丢失数据的数量由操作系统的缓存冲洗策略决定。
- 模式 2 在性能方面要优于模式 3 , 并且在通常情况下, 这种模式最多丢失不多于 2 秒的数据, 所以它的安全性要高于模式 1 , 这是一种兼顾性能和安全性的保存方案。
- 模式 3 的安全性是最高的, 但性能也是最差的, 因为服务器必须阻塞直到命令信息被写入并保存到磁盘之后, 才能继续处理请求。
AOF文件的还原
对于AOF文件的还原就特别简单了,因为AOF是按照AOF协议保存的redis操作命令,所以redis会伪造一个客户端,把AOF保存的命令重新执行一遍,执行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完成的数据库,伪代码如下:
def READ_AND_LOAD_AOF(): # 打开并读取 AOF 文件
file = open(aof_file_name)
while file.is_not_reach_eof(): # 读入一条协议文本格式的 Redis 命令
cmd_in_text = file.read_next_command_in_protocol_format() # 根据文本命令,查找命令函数,并创建参数和参数个数等对象
cmd, argv, argc = text_to_command(cmd_in_text) # 执行命令
execRedisCommand(cmd, argv, argc) # 关闭文件
file.close()
AOF重写
上面提到,AOF可以对redis的每个操作都记录,但这带来一个问题,当redis的操作越来越多之后,AOF文件会变得很大。而且,里面很大一部分都是无用的操作,你如我对一个整型+1,然后-1,然后再加1,然后再-1(比如这是一个互斥锁的开关),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可能+1、-1操作就执行了几万次,这时候,如果能对AOF重写,把无效的命令清除,AOF会明显瘦身,这样既可以减少AOF的体积,在恢复的时候,也能用最短的指令和最少的时间来恢复整个数据库,迫于这个构想,redis提供了对AOF的重写。
所谓的重写呢,其实说的不够明确。因为redis所针对的重写实际上指数据库中键的当前值。AOF 重写是一个有歧义的名字,实际的重写工作是针对数据库的当前值来进行的,程序既不读写、也不使用原有的 AOF 文件。比如现在有一个列表,push了1、2、3、4,然后删除4、删除1、加入1,这样列表最后的元素是1、2、3,如果不进行缩减,AOF会记录4次redis操作,但是AOF重写它看的是列表最后的值:1、2、3,于是它会用一条rpush 1 2 3来完成,这样由4条变为1条命令,恢复到最近的状态的代价就变为最小。
整个重写过程的伪代码如下:
def AOF_REWRITE(tmp_tile_name): f = create(tmp_tile_name) # 遍历所有数据库
for db in redisServer.db: # 如果数据库为空,那么跳过这个数据库
if db.is_empty(): continue # 写入 SELECT 命令,用于切换数据库
f.write_command("SELECT " + db.number) # 遍历所有键
for key in db: # 如果键带有过期时间,并且已经过期,那么跳过这个键
if key.have_expire_time() and key.is_expired(): continue if key.type == String: # 用 SET key value 命令来保存字符串键 value = get_value_from_string(key) f.write_command("SET " + key + value) elif key.type == List: # 用 RPUSH key item1 item2 ... itemN 命令来保存列表键 item1, item2, ..., itemN = get_item_from_list(key) f.write_command("RPUSH " + key + item1 + item2 + ... + itemN) elif key.type == Set: # 用 SADD key member1 member2 ... memberN 命令来保存集合键 member1, member2, ..., memberN = get_member_from_set(key) f.write_command("SADD " + key + member1 + member2 + ... + memberN) elif key.type == Hash: # 用 HMSET key field1 value1 field2 value2 ... fieldN valueN 命令来保存哈希键 field1, value1, field2, value2, ..., fieldN, valueN =\
get_field_and_value_from_hash(key) f.write_command("HMSET " + key + field1 + value1 + field2 + value2 +\
... + fieldN + valueN) elif key.type == SortedSet: # 用 ZADD key score1 member1 score2 member2 ... scoreN memberN
# 命令来保存有序集键 score1, member1, score2, member2, ..., scoreN, memberN = \
get_score_and_member_from_sorted_set(key) f.write_command("ZADD " + key + score1 + member1 + score2 + member2 +\
... + scoreN + memberN) else: raise_type_error() # 如果键带有过期时间,那么用 EXPIREAT key time 命令来保存键的过期时间
if key.have_expire_time():
f.write_command("EXPIREAT " + key + key.expire_time_in_unix_timestamp()) # 关闭文件
f.close()
AOF重写的一个问题:如何实现重写?
是使用后台线程还是使用子进程(redis是单进程的),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下。额,对进程线程只是概念级的,等看完之后得拿redis的进程、线程机制开刀好好学一下。
redis肯定是以效率为先,所以不希望AOF重写造成客户端无法请求,所以redis采用了AOF重写子进程执行,这样的好处有:
- 子进程对AOF重写时,主进程可以继续执行客户端的请求
- 子进程带有主进程的数据副本,使用子进程而不是线程,可以在避免锁的情况下,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当然,有有点肯定有缺点:
- 因为子进程在进行AOF重写时,主进程没有阻塞,所以肯定继续处理命令,而这时候的命令会对现在的数据修改,这些修改也是需要写入AOF文件的。这样重写的AOF和实际AOF会出现数据不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增加了一个AOF重写缓存(在内存中),这个缓存在fort出子进程之后开始启用,redis主进程在接到新的写命令之后,除了会将这个写命令的协议内容追加到AOF文件之外,还会同时追加到这个缓存中。这样,当子进程完成AOF重写之后,它会给主进程发送一个信号,主进程接收信号后,会将AOF重写缓存中的内容全部写入新AOF文件中,然后对新AOF改名,覆盖老的AOF文件。
在整个AOF重写过程中,只有最后的写入缓存和改名操作会造成主进程的阻塞(要是不阻塞,客户端请求到达又会造成数据不一致),所以,整个过程将AOF重写对性能的消耗降到了最低。
AOF触发条件
最后说一下AOF是如何触发的,当然,如果手动触发,是通过BGREWRITEAOF执行的。如果要用redis的自动触发,就要涉及下面3个变量(AOF的功能要开启哦 appendonlyfile yes):
- 记录当前AOF文件大小的变量aof_current_size
- 记录最后一次AOF重写之后,AOF文件大小的变量aof_rewrite_base_size
- 增长百分比变量aof_rewrite_perc
每当serverCron函数(redis的crontab)执行时,会检查以下条件是否全部满足,如果是的话,就会触发自动的AOF重写:
- 没有 BGSAVE 命令在执行
- 没有 BGREWRITEAOF 在执行
- 当前AOF文件大小 > server.aof_rewrite_min_size(默认为1MB)
- 当前AOF文件大小和最后一次AOF重写后的大小之间的比率大于等于指定的增长百分比(默认为1倍,100%)
默认情况下,增长百分比为100%。也就是说,如果前面三个条件已经满足,并且当前AOF文件大小比最后一次AOF重写的大小大一倍就会触发自动AOF重写。
本文由 Easy 第一时间GET,原文位于 github.thinkingbar.com
Redis设计与实现(一~五整合版)【搬运】的更多相关文章
- Redis 设计与实现 (五)--多机数据库的实现
多机数据库的实现 一.复制 slaveof 主服务器ip地址.形成主从关系. 1.同步 从向主服务器发送sync命令. 主服务器收到sync命令执行bgsave,生成rdb文件,缓冲区同时记录从 ...
- 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第3版)(久负盛名经典再现,信息架构设计领域基石之作!)
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第3版)(久负盛名经典再现,信息架构设计领域基石之作!) [美]]Peter Morville(彼得·莫维尔) Louis Rosenfeld(路易斯·罗森菲尔德) ...
- 阿里Java面经大全(整合版)
本文里的面经内容全部来源于牛客网,作为秋招备战复习与查缺补漏时使用.里面部分面经有我的注释和想法,以及部分解答,不一定正确,大家可以查询补充. 阿里巴巴,三面,java实习 昨天晚上11点打电话来,问 ...
- Redis 学习笔记(篇五):对象(RedisObject)
Redis-对象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 Redis 用到的主要数据结构,比如简单动态字符串.双端链表.字典.压缩列表.整数集合. 然而 Redis 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些数据结构来实现键值对的数据库 ...
- 探索Redis设计与实现9:数据库redisDb与键过期删除策略
本文转自互联网 本系列文章将整理到我在GitHub上的<Java面试指南>仓库,更多精彩内容请到我的仓库里查看 https://github.com/h2pl/Java-Tutorial ...
- 探索Redis设计与实现5:Redis内部数据结构详解——quicklist
本文转自互联网 本系列文章将整理到我在GitHub上的<Java面试指南>仓库,更多精彩内容请到我的仓库里查看 https://github.com/h2pl/Java-Tutorial ...
- Redis设计原理简介
学完MySQL InnoDB之后,又开始学习和研究Redis. 首先介绍下书:<Redis设计与实现>第二版 黄健宏著,机械工业出版社,388页,基于redis3.0版本.版本有点低,这个 ...
- Redis | 第一部分:数据结构与对象 下篇《Redis设计与实现》
目录 前言 1. Redis对象概述 1.1 对象的定义 2. 字符串对象 3. 列表对象 3.1 quicklist 快速链表 4. 哈希对象 5. 集合对象 6. 有序集合对象 7. Redis对 ...
- Redis | 第4章 Redis中的数据库《Redis设计与实现》
目录 前言 1. Redis中的数据库 2. 数据库的键空间 3. 键的生成时间与过期时间 4. Redis中的过期键删除策略 5. AOF.RDB和复制功能对过期键的处理 5.1 生成 RDB 文件 ...
随机推荐
- 关于freemaker的一点使用技巧
在做国泰君安2016年中秋送电影票活动中,需要做这样一个手机页面,展示所有中奖用户的中奖信息.如下图: 要求对用户的后记号码中间5位做隐藏处理.最开始的处理方法是在对用户实体的get()方法做处理 / ...
- spring定时任务(转载)
在springMVC里使用spring的定时任务非常的简单,如下: (一)在xml里加入task的命名空间 xmlns:task="http://www.springframework.or ...
- 横版CG场景
http://www.cgvoo.com/thread-27211-1-1.html <ignore_js_op><ignore_js_op><ignore_js_op& ...
- oracle,mysql,SqlServer三种数据库的分页查询的实例。
MySql: MySQL数据库实现分页比较简单,提供了 LIMIT函数.一般只需要直接写到sql语句后面就行了.LIMIT子 句可以用来限制由SELECT语句返回过来的数据数量,它有一个或两个参数,如 ...
- 关于ES3、ES5、ES6以及ES7所有数组的方法(api)的总结
起因:工作用经常用到操作数组的方法,这里进行一下总结,我尽量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方法(api)的作用.如果您想快速定位,可以Control+F 然后搜相应的方法即可定位 :) ES3的数组方法 joi ...
- 在WebBrowser中截获弹出对话框内容并将其屏蔽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ComponentModel; using System.Data; usin ...
- (原创)Windows系统后安装ubuntu,无法选择启动ubuntu。
继Window系统之后,安装Ubuntu系统. 问题:启动没有Grub的ubuntu启动项. 查看:/boot/grub/中只有txt和env,内容空白,grub没有设置好. 修复: sudo fdi ...
- arm cache line,PLD指令
C中嵌入汇编PLD指令:asm("PLD [%0,#128]": :"r" (psrc) ); copy自官方文档: 4.2.7. PLD.PLDW 和 PLI ...
- tcp 之失败重传机制
1.回退N步协议: 滑动窗口模式,每次传送一批的数据,接收到一个就再放进去一个,如果前面一个没有收到回复,后面的就算收到了后面的数据也丢掉 2选择性重传 区别是收到后,缓存.
- Surface与SurfaceView、SurfaceHolder
什么是Surface? android API的解释是:Handle onto a raw buffer that is being managed by the screen compos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