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为什么会有Deep learning,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Deep learning需要多层来获得更抽象的特征表达。

1.Deep learning与Neural Network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深度学习是无监督学习的一种。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Deep learning本身算是machine learning的一个分支,简单可以理解为neural network的发展。大约二三十年前,neural network曾经是ML领域特别火热的一个方向,但是后来确慢慢淡出了,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容易过拟合,参数比较难tune,而且需要不少trick;

2)训练速度比较慢,在层次比较少(小于等于3)的情况下效果并不比其它方法更优;

所以中间有大约20多年的时间,神经网络被关注很少,这段时间基本上是SVM和boosting算法的天下。但是,一个痴心的老先生Hinton,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和其它人一起Bengio、Yann.lecun等)提成了一个实际可行的deep learning框架。

Deep learning与传统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

二者的相同在于deep learning采用了神经网络相似的分层结构,系统由包括输入层、隐层(多层)、输出层组成的多层网络,只有相邻层节点之间有连接,同一层以及跨层节点之间相互无连接,每一层可以看作是一个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这种分层结构,是比较接近人类大脑的结构的。

而为了克服神经网络训练中的问题,DL采用了与神经网络很不同的训练机制。传统神经网络中,采用的是back propagation的方式进行,简单来讲就是采用迭代的算法来训练整个网络,随机设定初值,计算当前网络的输出,然后根据当前输出和label之间的差去改变前面各层的参数,直到收敛(整体是一个梯度下降法)。而deep learning整体上是一个layer-wise的训练机制。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如果采用back propagation的机制,对于一个deep network(7层以上),残差传播到最前面的层已经变得太小,出现所谓的gradient diffusion(梯度扩散)。2.BP算法

BP算法作为传统训练多层网络的典型算法,实际上对仅含几层网络,该训练方法就已经很不理想。深度结构(涉及多个非线性处理单元层)非凸目标代价函数中普遍存在的局部最小是训练困难的主要来源。

BP算法存在的问题:

(1)梯度越来越稀疏:从顶层越往下,误差校正信号越来越小;

(2)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尤其是从远离最优区域开始的时候(随机值初始化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3)一般,我们只能用有标签的数据来训练:但大部分的数据是没标签的,而大脑可以从没有标签的的数据中学习;

3.AutoEncoder自动编码器

Deep Learning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人工神经网络(ANN)本身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如果给定一个神经网络,我们假设其输出与输入是相同的,然后训练调整其参数,得到每一层中的权重。自然地,我们就得到了输入I的几种不同表示(每一层代表一种表示),这些表示就是特征。自动编码器就是一种尽可能复现输入信号的神经网络。为了实现这种复现,自动编码器就必须捕捉可以代表输入数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像PCA那样,找到可以代表原信息的主要成分。

具体过程简单的说明如下:

1)给定无标签数据,用非监督学习学习特征:

在我们之前的神经网络中,如第一个图,我们输入的样本是有标签的,即(input, target),这样我们根据当前输出和target(label)之间的差去改变前面各层的参数,直到收敛。但现在我们只有无标签数据,也就是右边的图。那么这个误差怎么得到呢?

如上图,我们将input输入一个encoder编码器,就会得到一个code,这个code也就是输入的一个表示,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code表示的就是input呢?我们加一个decoder解码器,这时候decoder就会输出一个信息,那么如果输出的这个信息和一开始的输入信号input是很像的(理想情况下就是一样的),那很明显,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个code是靠谱的。所以,我们就通过调整encoder和decoder的参数,使得重构误差最小,这时候我们就得到了输入input信号的第一个表示了,也就是编码code了。因为是无标签数据,所以误差的来源就是直接重构后与原输入相比得到。

2)通过编码器产生特征,然后训练下一层。这样逐层训练:

那上面我们就得到第一层的code,我们的重构误差最小让我们相信这个code就是原输入信号的良好表达了,或者牵强点说,它和原信号是一模一样的(表达不一样,反映的是一个东西)。那第二层和第一层的训练方式就没有差别了,我们将第一层输出的code当成第二层的输入信号,同样最小化重构误差,就会得到第二层的参数,并且得到第二层输入的code,也就是原输入信息的第二个表达了。其他层就同样的方法炮制就行了(训练这一层,前面层的参数都是固定的,并且他们的decoder已经没用了,都不需要了)。

3)有监督微调:

经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层了。至于需要多少层(或者深度需要多少,这个目前本身就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需要自己试验调了。每一层都会得到原始输入的不同的表达。当然了,我们觉得它是越抽象越好了,就像人的视觉系统一样。

到这里,这个AutoEncoder还不能用来分类数据,因为它还没有学习如何去连结一个输入和一个类。它只是学会了如何去重构或者复现它的输入而已。或者说,它只是学习获得了一个可以良好代表输入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最大程度上代表原输入信号。那么,为了实现分类,我们就可以在AutoEncoder的最顶的编码层添加一个分类器(例如罗杰斯特回归、SVM等),然后通过标准的多层神经网络的监督训练方法(梯度下降法)去训练。

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需要将最后层的特征code输入到最后的分类器,通过有标签样本,通过监督学习进行微调,这也分两种,一个是只调整分类器(黑色部分):

另一种:通过有标签样本,微调整个系统:(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这个是最好的。end-to-end learning端对端学习)

一旦监督训练完成,这个网络就可以用来分类了。神经网络的最顶层可以作为一个线性分类器,然后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好性能的分类器去取代它。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如果在原有的特征中加入这些自动学习得到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精确度,甚至在分类问题中比目前最好的分类算法效果还要好!

4 卷积神经网络之层级结构

cs231n课程里给出了卷积神经网络各个层级结构,如下图

上图中CNN要做的事情是:给定一张图片,是车还是马未知,是什么车也未知,现在需要模型判断这张图片里具体是一个什么东西,总之输出一个结果:如果是车 那是什么车

所以

  • 最左边是数据输入层,对数据做一些处理,比如去均值(把输入数据各个维度都中心化为0,避免数据过多偏差,影响训练效果)、归一化(把所有的数据都归一到同样的范围)、PCA/白化等等。CNN只对训练集做“去均值”这一步。

中间是

  • CONV:卷积计算层,线性乘积 求和。
  • RELU:激励层,上文2.2节中有提到:ReLU是激活函数的一种。
  • POOL:池化层,简言之,即取区域平均或最大。

最右边是

  • FC:全连接层
    这几个部分中,卷积计算层是CNN的核心,下文将重点阐述。

 4 CNN之卷积计算层

4.1 CNN怎么进行识别

当我们给定一个"X"的图案,计算机怎么识别这个图案就是“X”呢?一个可能的办法就是计算机存储一张标准的“X”图案,然后把需要识别的未知图案跟标准"X"图案进行比对,如果二者一致,则判定未知图案即是一个"X"图案。

而且即便未知图案可能有一些平移或稍稍变形,依然能辨别出它是一个X图案。如此,CNN是把未知图案和标准X图案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图来自参考文案25]

    而未知图案的局部和标准X图案的局部一个一个比对时的计算过程,便是卷积操作。卷积计算结果为1表示匹配,否则不匹配。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卷积操作。

4.2 什么是卷积

    对图像(不同的数据窗口数据)和滤波矩阵(一组固定的权重:因为每个神经元的多个权重固定,所以又可以看做一个恒定的滤波器filter)做内积(逐个元素相乘再求和)的操作就是所谓的『卷积』操作,也是卷积神经网络的名字来源。
    非严格意义上来讲,下图中红框框起来的部分便可以理解为一个滤波器,即带着一组固定权重的神经元。多个滤波器叠加便成了卷积层。

    OK,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下图中,图中左边部分是原始输入数据,图中中间部分是滤波器filter,图中右边是输出的新的二维数据。
    分解下上图
对应位置上是数字先相乘后相加 =

    中间滤波器filter与数据窗口做内积,其具体计算过程则是:4*0 + 0*0 + 0*0 + 0*0 + 0*1 + 0*1 + 0*0 + 0*1 + -4*2 = -8
 

4.3 图像上的卷积

    在下图对应的计算过程中,输入是一定区域大小(width*height)的数据,和滤波器filter(带着一组固定权重的神经元)做内积后等到新的二维数据。
    具体来说,左边是图像输入,中间部分就是滤波器filter(带着一组固定权重的神经元),不同的滤波器filter会得到不同的输出数据,比如颜色深浅、轮廓。相当于如果想提取图像的不同特征,则用不同的滤波器filter,提取想要的关于图像的特定信息:颜色深浅或轮廓。

如下图所示

  
 
 

4.4 GIF动态卷积图

    在CNN中,滤波器filter(带着一组固定权重的神经元)对局部输入数据进行卷积计算。每计算完一个数据窗口内的局部数据后,数据窗口不断平移滑动,直到计算完所有数据。这个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参数: 
  a. 深度depth:神经元个数,决定输出的depth厚度。同时代表滤波器个数。
  b. 步长stride:决定滑动多少步可以到边缘。
  c. 填充值zero-padding:在外围边缘补充若干圈0,方便从初始位置以步长为单位可以刚好滑倒末尾位置,通俗地讲就是为了总长能被步长整除。 
 
    cs231n课程中有一张卷积动图,貌似是用d3js 和一个util 画的,我根据cs231n的卷积动图依次截取了18张图,然后用一gif 制图工具制作了一gif 动态卷积图。如下gif 图所示

    可以看到:
  • 两个神经元,即depth=2,意味着有两个滤波器。
  • 数据窗口每次移动两个步长取3*3的局部数据,即stride=2。
  • zero-padding=1。
    然后分别以两个滤波器filter为轴滑动数组进行卷积计算,得到两组不同的结果。
    如果初看上图,可能不一定能立马理解啥意思,但结合上文的内容后,理解这个动图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 左边是输入(7*7*3中,7*7代表图像的像素/长宽,3代表R、G、B 三个颜色通道)
  • 中间部分是两个不同的滤波器Filter w0、Filter w1
  • 最右边则是两个不同的输出

随着左边数据窗口的平移滑动,滤波器Filter w0 / Filter w1对不同的局部数据进行卷积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

  1. 左边数据在变化,每次滤波器都是针对某一局部的数据窗口进行卷积,这就是所谓的CNN中的局部感知机制。
    • 打个比方,滤波器就像一双眼睛,人类视角有限,一眼望去,只能看到这世界的局部。如果一眼就看到全世界,你会累死,而且一下子接受全世界所有信息,你大脑接收不过来。当然,即便是看局部,针对局部里的信息人类双眼也是有偏重、偏好的。比如看美女,对脸、胸、腿是重点关注,所以这3个输入的权重相对较大。
  2. 与此同时,数据窗口滑动,导致输入在变化,但中间滤波器Filter w0的权重(即每个神经元连接数据窗口的权重)是固定不变的,这个权重不变即所谓的CNN中的参数(权重)共享机制。
    • 再打个比方,某人环游全世界,所看到的信息在变,但采集信息的双眼不变。btw,不同人的双眼 看同一个局部信息 所感受到的不同,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同的滤波器 就像不同的双眼,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馈结果。

我第一次看到上面这个动态图的时候,只觉得很炫,另外就是据说计算过程是“相乘后相加”,但到底具体是个怎么相乘后相加的计算过程 则无法一眼看出,网上也没有一目了然的计算过程。本文来细究下。

首先,我们来分解下上述动图,如下图

接着,我们细究下上图的具体计算过程。即上图中的输出结果1具体是怎么计算得到的呢?其实,类似wx + b,w对应滤波器Filter w0,x对应不同的数据窗口,b对应Bias b0,相当于滤波器Filter w0与一个个数据窗口相乘再求和后,最后加上Bias b0得到输出结果1,如下过程所示:

1* 0 + 1*0 + -1*

+

-1*0 + 0*0 + 1*1

+

-1*0 + -1*0 + 0*1

+

-1*0 + 0*0 + -1*0

+

0*0 + 0*1 + -1*1

+

1*0 + -1*0 + 0*2

+

0*0 + 1*0 + 0*0

+

1*0 + 0*2 + 1*0

+

0*0 + -1*0 + 1*0

+

1

=

1

然后滤波器Filter w0固定不变,数据窗口向右移动2步,继续做内积计算,得到0的输出结果

最后,换做另外一个不同的滤波器Filter w1、不同的偏置Bias b1,再跟图中最左边的数据窗口做卷积,可得到另外一个不同的输出。

5 CNN之激励层与池化层

5.1 ReLU激励层

2.2节介绍了激活函数sigmoid,但实际梯度下降中,sigmoid容易饱和、造成终止梯度传递,且没有0中心化。咋办呢,可以尝试另外一个激活函数:ReLU,其图形表示如下

ReLU的优点是收敛快,求梯度简单。

5.2 池化pool层

前头说了,池化,简言之,即取区域平均或最大,如下图所示(图引自cs231n)

上图所展示的是取区域最大,即上图左边部分中 左上角2x2的矩阵中6最大,右上角2x2的矩阵中8最大,左下角2x2的矩阵中3最大,右下角2x2的矩阵中4最大,所以得到上图右边部分的结果:6 8 3 4。很简单不是?

附加的解释:

卷积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已成为当前语音分析和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它的权值共享网络结构使之更类似于生物神经网络,降低了网络模型的复杂度,减少了权值的数量。

1)卷积神经网络的历史

1962年Hubel和Wiesel通过对猫视觉皮层细胞的研究,提出了感受野(receptive field)的概念,1984年日本学者Fukushima基于感受野概念提出的神经认知机(neocognitron)可以看作是卷积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实现网络,也是感受野概念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的首次应用。神经认知机将一个视觉模式分解成许多子模式(特征),然后进入分层递阶式相连的特征平面进行处理,它试图将视觉系统模型化,使其能够在即使物体有位移或轻微变形的时候,也能完成识别。

通常神经认知机包含两类神经元,即承担特征抽取的S-元和抗变形的C-元。S-元中涉及两个重要参数,即感受野与阈值参数,前者确定输入连接的数目,后者则控制对特征子模式的反应程度。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提高神经认知机的性能的研究:在传统的神经认知机中,每个S-元的感光区中由C-元带来的视觉模糊量呈正态分布。如果感光区的边缘所产生的模糊效果要比中央来得大,S-元将会接受这种非正态模糊所导致的更大的变形容忍性。我们希望得到的是,训练模式与变形刺激模式在感受野的边缘与其中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地形成这种非正态模糊,Fukushima提出了带双C-元层的改进型神经认知机。

Van Ooyen和Niehuis为提高神经认知机的区别能力引入了一个新的参数。事实上,该参数作为一种抑制信号,抑制了神经元对重复激励特征的激励。多数神经网络在权值中记忆训练信息。根据Hebb学习规则,某种特征训练的次数越多,在以后的识别过程中就越容易被检测。也有学者将进化计算理论与神经认知机结合,通过减弱对重复性激励特征的训练学习,而使得网络注意那些不同的特征以助于提高区分能力。上述都是神经认知机的发展过程,而卷积神经网络可看作是神经认知机的推广形式,神经认知机是卷积神经网络的一种特例。

2)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个多层的神经网络,每层由多个二维平面组成,而每个平面由多个独立神经元组成。

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概念示范:输入图像通过和三个可训练的滤波器和可加偏置进行卷积,滤波过程如图一,卷积后在C1层产生三个特征映射图,然后特征映射图中每组的四个像素再进行求和,加权值,加偏置,通过一个Sigmoid函数得到三个S2层的特征映射图。这些映射图再进过滤波得到C3层。这个层级结构再和S2一样产生S4。最终,这些像素值被光栅化,并连接成一个向量输入到传统的神经网络,得到输出。

一般地,C层为特征提取层,每个神经元的输入与前一层的局部感受野相连,并提取该局部的特征,一旦该局部特征被提取后,它与其他特征间的位置关系也随之确定下来;S层是特征映射层,网络的每个计算层由多个特征映射组成,每个特征映射为一个平面,平面上所有神经元的权值相等。特征映射结构采用影响函数核小的sigmoid函数作为卷积网络的激活函数,使得特征映射具有位移不变性。

此外,由于一个映射面上的神经元共享权值,因而减少了网络自由参数的个数,降低了网络参数选择的复杂度。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每一个特征提取层(C-层)都紧跟着一个用来求局部平均与二次提取的计算层(S-层),这种特有的两次特征提取结构使网络在识别时对输入样本有较高的畸变容忍能力。

3)关于参数减少与权值共享

上面聊到,好像CNN一个牛逼的地方就在于通过感受野和权值共享减少了神经网络需要训练的参数的个数。那究竟是啥的呢?

下图左:如果我们有1000x1000像素的图像,有1百万个隐层神经元,那么他们全连接的话(每个隐层神经元都连接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就有1000x1000x1000000=10^12个连接,也就是10^12个权值参数。然而图像的空间联系是局部的,就像人是通过一个局部的感受野去感受外界图像一样,每一个神经元都不需要对全局图像做感受,每个神经元只感受局部的图像区域,然后在更高层,将这些感受不同局部的神经元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全局的信息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连接的数目,也就是减少神经网络需要训练的权值参数的个数了。如下图右:假如局部感受野是10x10,隐层每个感受野只需要和这10x10的局部图像相连接,所以1百万个隐层神经元就只有一亿个连接,即10^8个参数。比原来减少了四个0(数量级),这样训练起来就没那么费力了,但还是感觉很多的啊,那还有啥办法没?

我们知道,隐含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连接10x10个图像区域,也就是说每一个神经元存在10x10=100个连接权值参数。那如果我们每个神经元这100个参数是相同的呢?也就是说每个神经元用的是同一个卷积核去卷积图像。这样我们就只有多少个参数??只有100个参数啊!!!亲!不管你隐层的神经元个数有多少,两层间的连接我只有100个参数啊!亲!这就是权值共享啊!亲!这就是卷积神经网络的主打卖点啊!亲!(有点烦了,呵呵)也许你会问,这样做靠谱吗?为什么可行呢?这个……共同学习。

好了,你就会想,这样提取特征也忒不靠谱吧,这样你只提取了一种特征啊?对了,真聪明,我们需要提取多种特征对不?假如一种滤波器,也就是一种卷积核就是提出图像的一种特征,例如某个方向的边缘。那么我们需要提取不同的特征,怎么办,加多几种滤波器不就行了吗?对了。所以假设我们加到100种滤波器,每种滤波器的参数不一样,表示它提出输入图像的不同特征,例如不同的边缘。这样每种滤波器去卷积图像就得到对图像的不同特征的放映,我们称之为Feature Map。所以100种卷积核就有100个Feature Map。这100个Feature Map就组成了一层神经元。到这个时候明了了吧。我们这一层有多少个参数了?100种卷积核x每种卷积核共享100个参数=100x100=10K,也就是1万个参数。才1万个参数啊!亲!(又来了,受不了了!)见下图右: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滤波器。

嘿哟,遗漏一个问题了。刚才说隐层的参数个数和隐层的神经元个数无关,只和滤波器的大小和滤波器种类的多少有关。那么隐层的神经元个数怎么确定呢?它和原图像,也就是输入的大小(神经元个数)、滤波器的大小和滤波器在图像中的滑动步长都有关!例如,我的图像是1000x1000像素,而滤波器大小是10x10,假设滤波器没有重叠,也就是步长为10,这样隐层的神经元个数就是(1000x1000 )/ (10x10)=100x100个神经元了,假设步长是8,也就是卷积核会重叠两个像素,那么……我就不算了,思想懂了就好。注意了,这只是一种滤波器,也就是一个Feature Map的神经元个数哦,如果100个Feature Map就是100倍了。由此可见,图像越大,神经元个数和需要训练的权值参数个数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上面的讨论都没有考虑每个神经元的偏置部分。所以权值个数需要加1 。这个也是同一种滤波器共享的。

总之,卷积网络的核心思想是将:局部感受野、权值共享(或者权值复制)以及时间或空间亚采样这三种结构思想结合起来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位移、尺度、形变不变性。

4)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

一种典型的用来识别数字的卷积网络是LeNet-5(效果和paper等见这)。当年美国大多数银行就是用它来识别支票上面的手写数字的。能够达到这种商用的地步,它的准确性可想而知。毕竟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结合是最受争议的。

那下面咱们也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下。

LeNet-5共有7层,不包含输入,每层都包含可训练参数(连接权重)。输入图像为32*32大小。这要比Mnist数据库(一个公认的手写数据库)中最大的字母还大。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潜在的明显特征如笔画断电或角点能够出现在最高层特征监测子感受野的中心。

我们先要明确一点:每个层有多个Feature Map,每个Feature Map通过一种卷积滤波器提取输入的一种特征,然后每个Feature Map有多个神经元。

C1层是一个卷积层(为什么是卷积?卷积运算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卷积运算,可以使原信号特征增强,并且降低噪音),由6个特征图Feature Map构成。特征图中每个神经元与输入中5*5的邻域相连。特征图的大小为28*28,这样能防止输入的连接掉到边界之外(是为了BP反馈时的计算,不致梯度损失,个人见解)。C1有156个可训练参数(每个滤波器5*5=25个unit参数和一个bias参数,一共6个滤波器,共(5*5+1)*6=156个参数),共156*(28*28)=122,304个连接。

S2层是一个下采样层(为什么是下采样?利用图像局部相关性的原理,对图像进行子抽样,可以减少数据处理量同时保留有用信息),有6个14*14的特征图。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C1中相对应特征图的2*2邻域相连接。S2层每个单元的4个输入相加,乘以一个可训练参数,再加上一个可训练偏置。结果通过sigmoid函数计算。可训练系数和偏置控制着sigmoid函数的非线性程度。如果系数比较小,那么运算近似于线性运算,亚采样相当于模糊图像。如果系数比较大,根据偏置的大小亚采样可以被看成是有噪声的“或”运算或者有噪声的“与”运算。每个单元的2*2感受野并不重叠,因此S2中每个特征图的大小是C1中特征图大小的1/4(行和列各1/2)。S2层有12个可训练参数和5880个连接。

图:卷积和子采样过程:卷积过程包括:用一个可训练的滤波器fx去卷积一个输入的图像(第一阶段是输入的图像,后面的阶段就是卷积特征map了),然后加一个偏置bx,得到卷积层Cx。子采样过程包括:每邻域四个像素求和变为一个像素,然后通过标量Wx+1加权,再增加偏置bx+1,然后通过一个sigmoid激活函数,产生一个大概缩小四倍的特征映射图Sx+1

所以从一个平面到下一个平面的映射可以看作是作卷积运算,S-层可看作是模糊滤波器,起到二次特征提取的作用。隐层与隐层之间空间分辨率递减,而每层所含的平面数递增,这样可用于检测更多的特征信息。

C3层也是一个卷积层,它同样通过5x5的卷积核去卷积层S2,然后得到的特征map就只有10x10个神经元,但是它有16种不同的卷积核,所以就存在16个特征map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C3中的每个特征map是连接到S2中的所有6个或者几个特征map的,表示本层的特征map是上一层提取到的特征map的不同组合(这个做法也并不是唯一的)。(看到没有,这里是组合,就像之前聊到的人的视觉系统一样,底层的结构构成上层更抽象的结构,例如边缘构成形状或者目标的部分)。

刚才说C3中每个特征图由S2中所有6个或者几个特征map组合而成。为什么不把S2中的每个特征图连接到每个C3的特征图呢?原因有2点。第一,不完全的连接机制将连接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其破坏了网络的对称性。由于不同的特征图有不同的输入,所以迫使他们抽取不同的特征(希望是互补的)。

例如,存在的一个方式是:C3的前6个特征图以S2中3个相邻的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接下来6个特征图以S2中4个相邻特征图子集为输入。然后的3个以不相邻的4个特征图子集为输入。最后一个将S2中所有特征图为输入。这样C3层有1516个可训练参数和151600个连接。

S4层是一个下采样层,由16个5*5大小的特征图构成。特征图中的每个单元与C3中相应特征图的2*2邻域相连接,跟C1和S2之间的连接一样。S4层有32个可训练参数(每个特征图1个因子和一个偏置)和2000个连接。

C5层是一个卷积层,有120个特征图。每个单元与S4层的全部16个单元的5*5邻域相连。由于S4层特征图的大小也为5*5(同滤波器一样),故C5特征图的大小为1*1:这构成了S4和C5之间的全连接。之所以仍将C5标示为卷积层而非全相联层,是因为如果LeNet-5的输入变大,而其他的保持不变,那么此时特征图的维数就会比1*1大。C5层有48120个可训练连接。

F6层有84个单元(之所以选这个数字的原因来自于输出层的设计),与C5层全相连。有10164个可训练参数。如同经典神经网络,F6层计算输入向量和权重向量之间的点积,再加上一个偏置。然后将其传递给sigmoid函数产生单元i的一个状态。

最后,输出层由欧式径向基函数(Euclidean Radial Basis Function)单元组成,每类一个单元,每个有84个输入。换句话说,每个输出RBF单元计算输入向量和参数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输入离参数向量越远,RBF输出的越大。一个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衡量输入模式和与RBF相关联类的一个模型的匹配程度的惩罚项。用概率术语来说,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F6层配置空间的高斯分布的负log-likelihood。给定一个输入模式,损失函数应能使得F6的配置与RBF参数向量(即模式的期望分类)足够接近。这些单元的参数是人工选取并保持固定的(至少初始时候如此)。这些参数向量的成分被设为-1或1。虽然这些参数可以以-1和1等概率的方式任选,或者构成一个纠错码,但是被设计成一个相应字符类的7*12大小(即84)的格式化图片。这种表示对识别单独的数字不是很有用,但是对识别可打印ASCII集中的字符串很有用。

使用这种分布编码而非更常用的“1 of N”编码用于产生输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当类别比较大的时候,非分布编码的效果比较差。原因是大多数时间非分布编码的输出必须为0。这使得用sigmoid单元很难实现。另一个原因是分类器不仅用于识别字母,也用于拒绝非字母。使用分布编码的RBF更适合该目标。因为与sigmoid不同,他们在输入空间的较好限制的区域内兴奋,而非典型模式更容易落到外边。

RBF参数向量起着F6层目标向量的角色。需要指出这些向量的成分是+1或-1,这正好在F6 sigmoid的范围内,因此可以防止sigmoid函数饱和。实际上,+1和-1是sigmoid函数的最大弯曲的点处。这使得F6单元运行在最大非线性范围内。必须避免sigmoid函数的饱和,因为这将会导致损失函数较慢的收敛和病态问题。

5)训练过程

神经网络用于模式识别的主流是有指导学习网络,无指导学习网络更多的是用于聚类分析。对于有指导的模式识别,由于任一样本的类别是已知的,样本在空间的分布不再是依据其自然分布倾向来划分,而是要根据同类样本在空间的分布及不同类样本之间的分离程度找一种适当的空间划分方法,或者找到一个分类边界,使得不同类样本分别位于不同的区域内。这就需要一个长时间且复杂的学习过程,不断调整用以划分样本空间的分类边界的位置,使尽可能少的样本被划分到非同类区域中。

卷积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它能够学习大量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任何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精确的数学表达式,只要用已知的模式对卷积网络加以训练,网络就具有输入输出对之间的映射能力。卷积网络执行的是有导师训练,所以其样本集是由形如:(输入向量,理想输出向量)的向量对构成的。所有这些向量对,都应该是来源于网络即将模拟的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它们可以是从实际运行系统中采集来的。在开始训练前,所有的权都应该用一些不同的小随机数进行初始化。“小随机数”用来保证网络不会因权值过大而进入饱和状态,从而导致训练失败;“不同”用来保证网络可以正常地学习。实际上,如果用相同的数去初始化权矩阵,则网络无能力学习。

训练算法与传统的BP算法差不多。主要包括4步,这4步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前传播阶段:

a)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Yp),将X输入网络;

b)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p

在此阶段,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逐级的变换,传送到输出层。这个过程也是网络在完成训练后正常运行时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执行的是计算(实际上就是输入与每层的权值矩阵相点乘,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

Op=Fn(…(F2(F1(XpW(1))W(2))…)W(n)

第二阶段,向后传播阶段

a)算实际输出Op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p的差;

b)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反向传播调整权矩阵。

6)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点

卷积神经网络CNN主要用来识别位移、缩放及其他形式扭曲不变性的二维图形。由于CNN的特征检测层通过训练数据进行学习,所以在使用CNN时,避免了显式的特征抽取,而隐式地从训练数据中进行学习;再者由于同一特征映射面上的神经元权值相同,所以网络可以并行学习,这也是卷积网络相对于神经元彼此相连网络的一大优势。卷积神经网络以其局部权值共享的特殊结构在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其布局更接近于实际的生物神经网络,权值共享降低了网络的复杂性,特别是多维输入向量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入网络这一特点避免了特征提取和分类过程中数据重建的复杂度。

流的分类方式几乎都是基于统计特征的,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分辨前必须提取某些特征。然而,显式的特征提取并不容易,在一些应用问题中也并非总是可靠的。卷积神经网络,它避免了显式的特征取样,隐式地从训练数据中进行学习。这使得卷积神经网络明显有别于其他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器,通过结构重组和减少权值将特征提取功能融合进多层感知器。它可以直接处理灰度图片,能够直接用于处理基于图像的分类。

卷积网络较一般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方面有如下优点: a)输入图像和网络的拓扑结构能很好的吻合;b)特征提取和模式分类同时进行,并同时在训练中产生;c)权重共享可以减少网络的训练参数,使神经网络结构变得更简单,适应性更强。

参考自: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8781543

http://m.blog.csdn.net/v_JULY_v/article/details/51812459

http://blog.csdn.net/baidu_14831657/article/details/60570765
卷积的意义在于共享了网络的参数,避免overfitting,当选择的滤波器大小与图片的size一样大,这时卷积层就相当于全连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260451

deep learning 以及deep learning 常用模型和方法的更多相关文章

  1. Deep Learning and Shallow Learning

    Deep Learning and Shallow Learning 由于 Deep Learning 现在如火如荼的势头,在各种领域逐渐占据 state-of-the-art 的地位,上个学期在一门 ...

  2. 论文笔记之:UNSUPERVIS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UNSUPERVIS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ICLR 2 ...

  3. 【论文阅读】Deep Clustering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Visual Features

    文章:Deep Clustering for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Visual Features 作者:Mathilde Caron, Piotr Bojanowski, ...

  4. [译]深度神经网络的多任务学习概览(An Overview of Multi-task Learning in Deep Neural Networks)

    译自:http://sebastianruder.com/multi-task/ 1. 前言 在机器学习中,我们通常关心优化某一特定指标,不管这个指标是一个标准值,还是企业KPI.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 ...

  5. 论文解读(GRACE)《Deep Graph Contrastiv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Paper Information 论文标题:Deep Graph Contrastiv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论文作者:Yanqiao Zhu, Yichen Xu, Fe ...

  6. paper 124:【转载】无监督特征学习——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来源:http://blog.csdn.net/abcjennifer/article/details/7804962 无监督学习近年来很热,先后应用于computer vision, audio c ...

  7. (Deep) Neural Networks (Deep Learning) , NLP and Text Min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Deep Learning) , NLP and Text Mining 最近翻了一下关于Deep Learning 或者 普通的Neural Netw ...

  8. 转:无监督特征学习——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http://blog.csdn.net/abcjennifer/article/details/7804962 无监督学习近年来很热,先后应用于computer vision, audio clas ...

  9. Incentivizing exploration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deep predictive models

    Stadie, Bradly C., Sergey Levine, and Pieter Abbeel. "Incentivizing exploration in reinforcemen ...

随机推荐

  1. hql 语法详解

    HQL查询:Criteria查询对查询条件进行了面向对象封装,符合编程人员的思维方式,不过HQL(Hibernate Query Lanaguage)查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和灵活的查询特性,因此 Hib ...

  2. Java身份证归属地目录树

    数据库结构: web管理界面: 目录树: 视频: 应用场景:

  3. FileUpload1.PostedFile.FileName 获取的文件名

    例如文件叫做 c:\web\a.jpg 如果用IE,则返回   c:\web\a.jpg 含路径 如果用Chrome,则返回 a.jpg 不含路径.

  4. Error-MVC: “/”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器错误。

    ylbtech-Error-MVC: “/”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器错误. 1.返回顶部 1. “/”应用程序中的服务器错误. 运行时错误 说明: 服务器上出现应用程序错误.此应用程序的当前自定义错误设置禁 ...

  5. Tomcat参数设置,解决内存溢出问题

    Tomcat默认参数不适合生产环境使用,因此需要修改一些参数 1.修改启动时内存参数.并指定JVM时区 (在Windows Server 2008 下时间少了8个小时): 在Tomcat上运行j2ee ...

  6. MyBatis架构与源码分析<资料收集>

    1.架构与源码分析 :https://www.cnblogs.com/luoxn28/p/6417892.html .https://www.cnblogs.com/wangdaijun/p/5296 ...

  7. python2.7升级3.5教程 可用

    1.查看Python版本: python -V 2.下载Python 3.5版本:wget https://www.python.org/ftp/python/3.5.2/Python-3.5.2.t ...

  8. InfluxDB meta文件解析

    操作系统 : CentOS7.3.1611_x64 go语言版本:1.8.3 linux/amd64 InfluxDB版本:1.1.0 influxdb默认配置: /etc/influxdb/infl ...

  9. 正确清理binlog日志

    摘要: MySQL中的binlog日志记录了数据库中数据的变动,便于对数据的基于时间点和基于位置的恢复,但是binlog也会日渐增大,占用很大的磁盘空间,因此,要对binlog使用正确安全的方法清理掉 ...

  10. golang 小例子

    import ( "bytes" "encoding/binary" "encoding/gob" "fmt" ) 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