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Python中优雅的数据分块方法
背景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想一个分块能有什么难度?还值得细说吗,最近确实遇到一个有意思的分块函数,写法比较巧妙优雅,所以写一个分享。
日前在做需求过程中有一个对大量数据分块处理的场景,具体来说就是几十万量级的数据,分批处理,每次处理100个。这时就需要一个分块功能的代码,刚好项目的工具库中就有一个分块的函数。拿过函数来用,发现还挺好用的,传入列表和分块大小,然后就能遍历取出分好的数据。调用方式如下:
from xxx import chunk_fun
chunk_list = chunk_fun(arr, 100) # 对数据进行分块,指定块的大小为100
for chunk in chunk_list:
print(chunk)
然后我就对这个分块函数产生了兴趣,想看看这个小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如果让我来写一个分块函数,我知道Python中range函数可以指定步长,用这个特性就完全可以优雅的实现分块功能。
arr = [1,2,3,4,5,6,7,8,9,10]
step = 3
for i in range(0, len(arr), step):
chunk = arr[i:i+step]
print(chunk)
>>>
[1, 2, 3]
[4, 5, 6]
[7, 8, 9]
[10]
没想到看到源码竟然才用了3行代码就实现了分块,不仅支持列表等线性结构的分块,而且还支持集合这种非线性结构的分块。这让我感到震撼,这3行代码不是最优雅的分块方法,也是接近最优雅的分块方法了。废话不多说,先上代码: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def chunk_list(it, limit):
it = iter(it)
return iter(lambda: list(islice(it, limit)), [])
对于这3行代码,有多少人第一眼没看出功能的呢?反正我第一眼看的是一脸懵逼,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首先来看一下这个分块函数的使用。
set_num = {1,2,3,4,5,6,7}
for temp_list in chunk_list(set_num, 2):
print(temp_list)
>>>
[1, 2]
[3, 4]
[5, 6]
[7]
完全没有使用显示循环就把分块这件事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而且才用了3行代码,不包括函数的定义就只剩下2行代码就搞定了。这是我见过最优雅的分块方法。然后我就花一点时间搞明白代码是如何工作的。
那么这个分块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迭代器切片islice+迭代器生成函数iter。通过这两个函数的配合,完成了分块功能。下面我详细介绍这两个方法的使用。
islice
islice是python内置模块itertool中的一个函数,功能是对迭代器切片,传入一个迭代器,返回从迭代器中的start位置到stop位置的元素,可缺省起始位置。
函数定义如下:
islice(iterable, [start, ] stop [, step])
- iterable 可迭代对象
- start 切片开始位置
- stop 切片结束位置
- step 步长
示例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Iterator
iter_list = iter([1,2,3,4,5,6,7])
slice = islice(iter_list, 0, 7, 2)
print(slice)
>>>
<itertools.islice object at 0x7fc864e5aef8>
print(isinstance(slice, Iterator))
>>>
True
print(list(slice))
>>>
[1, 3, 5, 7]
指定start为0,stop为7,step2,得到一个新的迭代器,元素是从1开始的步长为2取到的数据。
只指定步长
islice可以只传入步长参数,当没有start和stop时,默认从start为起点,stop为终点。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iter_list = iter([1,2,3,4,5,6,7])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slice = islice(iter_list, 2)
print(list(slice))
>>>
[1, 2]
[3, 4]
[5, 6]
[7]
[]
[]
[]
除了获得切片之外,以上代码还说明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否有留意?
第一个
:那就是切片能够保留位置信息,多次调用切片功能,当前取值是从上一次结尾的地方开始的。比如第一次取值1、2,结尾位置是3;第二次就从3开始取到了3、4;第三次从5开始取到5、6。原因islice是对迭代器切片,迭代器取值会记住位置信息。
第二个
:当迭代完所有的元素之后,返回空数组。将原始列表迭代完之后不会报错,而是一直返回空数组。
有了上面这种使用方法就为分块提供了可能性,如果要使用islice来分块,只需要在一个死循环里调用islice取值,当取值为[]
时退出循环即可。可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def chunk(it, limit):
it = iter(it)
while True:
temp = list(islice(it, limit))
if temp == []:
break
yield temp
iter_list = iter([1,2,3,4,5,6,7])
for temp_list in chunk(iter_list, 2):
print(temp_list)
>>>
[1, 2]
[3, 4]
[5, 6]
[7]
这样就完成了使用islice就完成了分块的功能,但是看上可不是很优雅,又有while循环,又有yield关键值。
不优雅关键在于需要循环调用切片函数而且还需要判断跳出循环的条件。那么有没有一个既可以循环调用又能判断结束条件的函数呢?还真的有的,那就是iter
。
iter
iter()方法用来创建迭代器,iter()本质上就是调用可迭代对象的__iter__
方法,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关于iter的常规使用,可参见另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讲清楚迭代器和生成器
常规使用
常见的iter的使用方法是,对一个可迭代对象调用iter方法,让其变成一个迭代器,可以通过next取值。
list = [1,2,3,4,5,6,7]
iter_list = iter(list)
print(next(iter_list))
print(next(iter_list))
print(next(iter_list))
>>>
1
2
3
进阶使用
iter还有一种不常用的方法,来看iter函数的定义
iter(object[, sentinel])
- object -- 支持迭代的集合对象。
- sentinel -- 如果传递了第二个参数,则参数 object 必须是一个可调用的对象(如,函数),此时,iter 创建了一个迭代器对象,每次调用这个迭代器对象的__next__()方法时,都会调用 object。
也就是说如果iter函数如果传了第二个参数,那么第一个参数就必须是一个可调用对象,每一次调用next函数时,实际上就是调用第一个参数,如果结果等于第二个参数,那就是迭代完成了。
听起来有点弯弯绕,跑一个示例就清楚了。
import random
def get_random():
return random.randint(1,5)
demo = iter(get_random, 4)
print(next(demo))
print(next(demo))
print(next(demo))
print(next(demo))
print(next(demo))
print(next(demo))
print(next(demo))
>>>
3
2
1
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islice_demo.py", line 62, in <module>
print(next(demo))
StopIteration
iter传入第一个参数是一个函数get_random,函数的功能是获取1-5之间的随机数,第二个参数是4,也就是说如果函数返回的数值是4,那算迭代完成。每一次调用next取值就会调用get_random函数,直到结果为4。当迭代完成之后,会抛出一个StopIteration
的异常。
上面是通过next调用,如果是通过for循环调用,就不会抛出异常,for循环会捕获异常。
import random
def get_random():
return random.randint(1,5)
demo = iter(get_random, 4)
for i in demo:
print(i)
>>>
1
5
这个功能刚好可以实现调用某一个函数,又能判断退出条件,如果现在再把分块的代码摆上来,能否实现优雅的分块呢?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def chunk(it, limit):
it = iter(it)
while True:
temp = list(islice(it, limit))
if temp == []:
break
yield temp
iter_list = iter([1,2,3,4,5,6,7])
for temp_list in chunk(iter_list, 2):
print(temp_list)
islice 和 iter 组合使用
islice 提供分块功能,iter 提供循环调用islice的功能和判断退出的功能,最后在两个函数的的配合使用下,完成了优雅的分块。
便于理解的示例: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def chunk_list(it, limit):
it = iter(it)
# 实现分块的内函数
def iter_fun():
return list(islice(it, limit))
return iter(iter_fun, [])
it = [1,2,3,4,5,6,7]
chunk = chunk_list(it, 2)
print(next(chunk))
print(next(chunk))
print(next(chunk))
print(next(chunk))
print(next(chunk))
>>>
[1, 2]
[3, 4]
[5, 6]
[7]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hunk_demo.py", line 44, in <module>
print(next(chunk))
StopIteration
最终的示例:
from itertools import islice
def chunk_list(it, limit):
it = iter(it)
return iter(lambda: list(islice(it, limit)), [])
iter 第一个参数传入lambda表达式,有一个更贴合场景的叫法是无头函数。 lambda: list(islice(it, limit))
。没有传入参数,函数体是islice(it, limit)
;
第二个参数是空列表[],作为迭代退出的判断。
工作原理
:
当使用for循环遍历分块函数时,每循环一次就通过iter调用islice一次,将分块结果list处理,然后返回。直到islice返回空列表,iter根据第二个参数判断退出循环。
总结
分块函数的优点
:
- 实现很优雅
- 支持的分块的数据类型丰富。不单是列表,只要能够迭代的都可以。
分块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思路
:
- 使用islice来完成迭代器切片,实现分块的功能。但是需要多次调用islice直到迭代完成
- iter 提供调用功能,并判断迭代退出条件
有兴趣的读者可看看iter的实现,能够明白为什么迭代器能记住位置,这是本文分块的一个核心知识点。
这一个简单的代码让我感受到Python的奇妙,两个函数默契的配合,十分优雅的完成了分块功能。同时我明白Python语言的宗旨是简易优雅,但是简易并不简单,想要实现优雅需要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追求Pythonic,需要学习理解的还有很多。
一个Python中优雅的数据分块方法的更多相关文章
- python统计一个文本中重复行数的方法
python统计一个文本中重复行数的方法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python统计一个文本中重复行数的方法,涉及针对Python中dict对象的使用及相关本文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
- Navicat的使用与python中使用MySQL的基本方法
Navicat的使用与python中使用MySQL的基本方法 Navicat的下载及安装 下载地址 http://www.navicat.com.cn/download/navicat-premium ...
- 清空SQL Server数据库中所有表数据的方法(转)
清空SQL Server数据库中所有表数据的方法 其实删除数据库中数据的方法并不复杂,为什么我还要多此一举呢,一是我这里介绍的是删除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因为数据之间可能形成相互约束关系,删除操作可能陷入 ...
- Python中optionParser模块的使用方法[转]
本文以实例形式较为详尽的讲述了Python中optionParser模块的使用方法,对于深入学习Python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之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般来说,Python中有两个内 ...
- 清空SQL Server数据库中所有表数据的方法
原文:清空SQL Server数据库中所有表数据的方法 其实删除数据库中数据的方法并不复杂,为什么我还要多此一举呢,一是我这里介绍的是删除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因为数据之间可能形成相互约束关系,删除操作可 ...
- Python中防止sql注入的方法详解
SQL注入是比较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之一,它不是利用操作系统的BUG来实现攻击,而是针对程序员编程时的疏忽,通过SQL语句,实现无帐号登录,甚至篡改数据库.下面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关于Python中 ...
- python中文件操作的其他方法
前面介绍过Python中文件操作的一般方法,包括打开,写入,关闭.本文中介绍下python中关于文件操作的其他比较常用的一些方法. 首先创建一个文件poems: p=open('poems','r', ...
- Laravel5.4框架中视图共享数据的方法详解
本文实例讲述了Laravel5.4框架中视图共享数据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些数据还在每个页面进行使用,比如用户信息,或者菜单数据,最基本的做法是在每个视图 ...
- python中验证码连通域分割的方法详解
python中验证码连通域分割的方法详解 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关于python中验证码连通域分割的相关资料,文中通过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对大家学习或者使用python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需 ...
随机推荐
- JVM监控工具介绍jstack, jconsole, jinfo, jmap, jdb, jsta
JVM监控工具介绍 jstack - 如果java程序崩溃生成core文件,jstack工具可以用来获得core文件的java stack和native stack的信息,从而可以轻松地知道java程 ...
- SQL函数对应的数据库(案例)
- CSS 3-浮动、定位
文档流 文档流是一种默认定位方式,在文档流中元素框的位置由元素在html中的位置决定,文档流中元素的position属性为默认的static或继承来的static并按照普通流定位.块级元素独占一行,自 ...
- 走在 SVG + Low Poly 的路上
随着 SVG 的发展,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把越来越多传统设计行业的东西引入了前端, low poly 就是其中之一.那 low poly 强大在哪呢,大家通过下面的图来感受一下. 恰巧我们产品 Logo ...
- 一行代码让微信小程序支持 cookie
weapp-cookie 一行代码让微信小程序支持 cookie,传送门:github Intro 微信原生的 wx.request 网络请求接口并不支持传统的 Cookie,但有时候我们现有的后端接 ...
- 在vue中创建多个ueditor实例
简介 在vue中创建多个ueditor实例,我使用neditor,其实就是把ueditor样式美化了下,其他和ueditor几乎一样 截图 源码地址 https://github.com/oblivi ...
- 【Android开发】通过 style 设置状态栏,导航栏等的颜色
<style name="test"> <!--状态栏颜色--> <item name="colorPrimaryDark"> ...
- PAT B1002写出这个数
读入一个正整数 n,计算其各位数字之和,用汉语拼音写出和的每一位数字. 输入格式: 每个测试输入包含 1 个测试用例,即给出自然数 n 的值.这里保证 n 小于 1. 输出格式: 在一行内输出 n 的 ...
- mysql的下载和安装详细教程(windows)
Windows下安装MySQL详细教程 1.安装包下载 2.安装教程 (1)配置环境变量 (2)生成data文件 (3)安装MySQL (4)启动服务 (5)登录MySQL (6)查询用户密码 ...
- mysql8.0.13本地安装忘记密码解决办法
之前一直用图形化界面,加上考研期间也没动,竟然把我的数据库密码给忘了,无地自容....... 找了找教程,问题如下: MySQL从低版本向高版本迭代变化的过程,越来越严谨的安全性是其一大特点之一,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