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Map和TreeSet是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的两个重要成员,其中TreeMap是Map接口的常用实现类,而TreeSet是Set接口的常用实现类。虽然HashMap和HashSet实现的接口规范不同,但TreeSet底层是通过TreeMap来实现的,因此二者的实现方式完全一样。而TreeMap的实现就是红黑树算法。

  TreeMap的实现就是红黑树数据结构,也就说是一棵自平衡的排序二叉树,这样就可以保证当需要快速检索指定节点。

TreeSet和TreeMap的关系

  为了让大家了解TreeMap和TreeSet之间的关系,下面先看TreeSet类的部分源代码:

 public class TreeSet<E> extends AbstractSet<E>
implements NavigableSet<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private transient NavigableMap<E,Object> m; //使用NavigableMap的key来保存Set集合的元素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 new Object(); //使用一个PRESENT作为Map集合的所有value。
//包访问权限的构造器,以指定的NavigableMap对象创建Set集合
TreeSet(NavigableMap<E,Object> m) {
this.m = m;
}
public TreeSet(){ // ①
//以自然排序方式创建一个新的TreeMap,根据该TreeMap创建一个TreeSet,
//使用该 TreeMap 的 key 来保存 Set 集合的元素
this(new TreeMap<E,Object>());
}
public TreeSet(Comparator<? super E> comparator){ // ②
//以定制排序方式创建一个新的TreeMap,根据该TreeMap创建一个TreeSet,
//使用该TreeMap的key来保存Set集合的元素
this(new TreeMap<E,Object>(comparator));
}
public TreeSet(Collection<? extends E> c){
//调用①号构造器创建一个 TreeSet,底层以TreeMap保存集合元素
this();
//向 TreeSet中添加 Collection集合c里的所有元素
addAll(c);
}
public TreeSet(SortedSet<E> s){
//调用②号构造器创建一个 TreeSet,底层以TreeMap保存集合元素
this(s.comparator());
//向TreeSet中添加SortedSet集合 s 里的所有元素
addAll(s);
}
//TreeSet的其他方法都只是直接调用TreeMap的方法来提供实现
...
public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 c){
if (m.size() == 0 && c.size() > 0 &&
c instanceof SortedSet &&
m instanceof TreeMap){
//把c集合强制转换为SortedSet 集合
SortedSet<? extends E> set = (SortedSet<? extends E>) c;
//把m集合强制转换为TreeMap集合
TreeMap<E,Object> map = (TreeMap<E, Object>) m;
Comparator<? super E> cc =(Comparator<? super E>) set.comparator();
Comparator<? super E> mc = map.comparator();
//如果cc和mc两个Comparator 相等
if (cc == mc || (cc != null && cc.equals(mc))){
//把 Collection中所有元素添加成 TreeMap 集合的 key
map.addAllForTreeSet(set, PRESENT);
return true;
}
}
// 直接调用父类的 addAll() 方法来实现
return super.addAll(c);
}
...
}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出,TreeSet的①号、②号构造器的都是新建一个TreeMap作为实际存储Set元素的容器,而另外2个构造器则分别依赖于①号和②号构造器,由此可见,TreeSet底层实际使用的存储容器就是TreeMap。与HashSet完全类似的是,TreeSet里绝大部分方法都是直接调用TreeMap的方法来实现的,这一点读者可以自行参阅TreeSet 的源代码,此处就不再给出了。对于TreeMap而言,它采用一种被称为“红黑树”的排序二叉树来保存Map中每个Entry —— 每个Entry 都被当成“红黑树”的一个节点对待。例如对于如下程序而言:

 public class TreeMap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eeMap<String , Double> map =
new TreeMap<String , Double>();
map.put("ccc" , 89.0);
map.put("aaa" , 80.0);
map.put("zzz" , 80.0);
map.put("bbb" , 89.0);
System.out.println(map);
}
}

  当程序执行map.put("ccc" , 89.0); 时,系统将直接把 "ccc"-89.0 这个 Entry放入Map中,这个Entry就是该“红黑树”的根节点。接着程序执行 map.put("aaa" , 80.0); 时,程序会将 "aaa"-80.0 作为新节点添加到已有的红黑树中。以后每向TreeMap中放入一个key-value 对,系统都需要将该Entry当成一个新节点,添加成已有红黑树中,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保证TreeMap中所有 key总是由小到大地排列。例如我们输出上面程序,将看到如下结果(所有key由小到大地排列):

 {aaa=80.0, bbb=89.0, ccc=89.0, zzz=80.0}

TreeMap的添加节点

红黑树

  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排序二叉树,树中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在它的左子树中的所有节点的值,并且小于或等于在它的右子树中的所有节点的值,这确保红黑树运行时可以快速地在树中查找和定位的所需节点。对于TreeMap而言,由于它底层采用一棵“红黑树”来保存集合中的Entry,这意味这TreeMap添加元素、取出元素的性能都比HashMap低:当TreeMap添加元素时,需要通过循环找到新增Entry的插入位置,因此比较耗性能;当从TreeMap中取出元素时,需要通过循环才能找到合适的Entry,也比较耗性能。但TreeMap、TreeSet比HashMapHashSet的优势在于:TreeMap中的所有Entry总是按key根据指定排序规则保持有序状态,TreeSet中所有元素总是根据指定排序规则保持有序状态。为了理解TreeMap的底层实现,必须先介绍排序二叉树和红黑树这两种数据结构。其中红黑树又是一种特殊的排序二叉树。排序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结构的二叉树,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树中所有节点进行排序和检索。排序二叉树要么是一棵空二叉树,要么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 若它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节点的值;
  • 若它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节点的值;
  • 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排序二叉树。

  图 1 显示了一棵排序二叉树:

  对排序二叉树,若按中序遍历就可以得到由小到大的有序序列。如图1所示二叉树,中序遍历得:

  {2,3,4,8,9,9,10,13,15,18}

  创建排序二叉树的步骤,也就是不断地向排序二叉树添加节点的过程,向排序二叉树添加节点的步骤如下:

  1. 以根节点当前节点开始搜索。
  2. 拿新节点的值和当前节点的值比较。
  3. 如果新节点的值更大,则以当前节点的右子节点作为新的当前节点;如果新节点的值更小,则以当前节点的左子节点作为新的当前节点。
  4. 重复 2、3 两个步骤,直到搜索到合适的叶子节点为止。
  5. 将新节点添加为第4步找到的叶子节点的子节点;如果新节点更大,则添加为右子节点;否则添加为左子节点。

  掌握上面理论之后,下面我们来分析TreeMap添加节点(TreeMap中使用 Entry内部类代表节点)的实现,TreeMap集合的put(K key, V value)方法实现了将Entry放入排序二叉树中,下面是该方法的源代码: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先以t保存链表的root节点
Entry<K,V> t = root;
//如果 t==null,表明是一个空链表,即该TreeMap里没有任何 Entry
if (t == null)
{
//将新的key-value创建一个Entry,并将该 Entry作为root
root = new Entry<K,V>(key, value, null);
//设置该Map集合的size为 1,代表包含一个Entry
size = 1;
// 记录修改次数为 1
modCount++;
return null;
}
int cmp;
Entry<K,V> parent;
Comparator<? super K> cpr = comparator;
//如果比较器cpr不为null即表明采用定制排序
if (cpr != null){
do {
//使用parent上次循环后的t所引用的Entry
parent=t;
//拿新插入key和t的key进行比较
cmp = cpr.compare(key, t.key);
//如果新插入的key小于t的key,t等于t的左边节点
if (cmp < 0)
t= t.left;
//如果新插入的key大于t的 key,t等于t的右边节点
else if (cmp > 0)
t= t.right;
//如果两个key相等,新的value覆盖原有的value,
//并返回原有的value
else
return t.setValue(value);
} while (t != null);
}else{
if (key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Comparable<? super K> k = (Comparable<? super K>) key;
do {
//使用parent上次循环后的t所引用的Entry
parent = t;
//拿新插入key和t的key 进行比较
cmp = k.compareTo(t.key);
//如果新插入的key小于t的 key,t 等于 t 的左边节点
if (cmp < 0)
t = t.left;
// 如果新插入的 key 大于 t 的 key,t 等于 t 的右边节点
else if (cmp > 0)
t = t.right;
// 如果两个 key 相等,新的 value 覆盖原有的 value,
// 并返回原有的 value
else
return t.setValue(value);
} while (t != null);
}
// 将新插入的节点作为 parent 节点的子节点
Entry<K,V> e = new Entry<K,V>(key, value, parent);
// 如果新插入key小于parent的key,则e作为 parent 的左子节点
if(cmp < 0)
parent.left = e;
//如果新插入key 小于 parent 的 key,则e作为parent的右子节点
else
parent.right = e;
//修复红黑树
fixAfterInsertion(e); // ①
size++;
modCount++;
return null;
}

  上面程序中粗体字代码就是实现“排序二叉树”的关键算法,每当程序希望添加新节点时:系统总是从树的根节点开始比较 —— 即将根节点当成当前节点,如果新增节点大于当前节点、并且当前节点的右子节点存在,则以右子节点作为当前节点;如果新增节点小于当前节点、并且当前节点的左子节点存在,则以左子节点作为当前节点;如果新增节点等于当前节点,则用新增节点覆盖当前节点,并结束循环 —— 直到找到某个节点的左、右子节点不存在,将新节点添加该节点的子节点 —— 如果新节点比该节点大,则添加为右子节点;如果新节点比该节点小,则添加为左子节点。

TreeMap 的删除节点

  当程序从排序二叉树中删除一个节点之后,为了让它依然保持为排序二叉树,程序必须对该排序二叉树进行维护。维护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被删除的节点是叶子节点,则只需将它从其父节点中删除即可。

  (2)被删除节点p只有左子树,将p的左子树pL替换p节点即可;被删除节点p只有右子树,将p的右子树pR替换p节点即可。

  (3)若被删除节点p的左、右子树均非空,有两种做法:

  • 将pL设为p的父节点q的左或右子节点(取决于p是其父节点q的左、右子节点),将pR设为p节点的中序前趋节点s的右子节点(s是pL最右下的节点,也就是pL子树中最大的节点)。
  • 以p节点的中序前趋或后继替代p所指节点,然后再从原排序二叉树中删去中序前趋或后继节点即可。(也就是用大于p的最小节点或小于p的最大节点代替p节点即可)。

  图2显示了被删除节点只有左子树的示意图:

  图3显示了被删除节点只有右子树的示意图:

  图4显示了被删除节点既有左子节点,又有右子节点的情形,此时我们采用到是第一种方式进行维护:

  图5显示了被删除节点既有左子树,又有右子树的情形,此时我们采用到是第二种方式进行维护:

  TreeMap删除节点采用图5所示右边的情形进行维护——也就是用被删除节点的右子树中最小节点与被删节点交换的方式进行维护。TreeMap删除节点的方法由如下方法实现:

private void deleteEntry(Entry<K,V> p){
modCount++;
size--;
// 如果被删除节点的左子树、右子树都不为空
if (p.left != null && p.right != null){
//用p 节点的中序后继节点代替 p 节点
Entry<K,V> s = successor (p);
p.key = s.key;
p.value = s.value;
p = s;
}
//如果p节点的左节点存在,replacement 代表左节点;否则代表右节点。
Entry<K,V> replacement = (p.left != null ? p.left : p.right);
if (replacement != null){
replacement.parent = p.parent;
/ 如果p没有父节点,则 replacemment 变成父节点
if (p.parent == null)
root = replacement;
// 如果 p 节点是其父节点的左子节点
else if (p == p.parent.left)
p.parent.left = replacement;
// 如果 p 节点是其父节点的右子节点
else
p.parent.right = replacement;
p.left = p.right = p.parent = null;
// 修复红黑树
if (p.color == BLACK)
fixAfterDeletion(replacement); // ①
}
// 如果 p 节点没有父节点
else if (p.parent == null)
{
root = null;
}
else
{
if (p.color == BLACK)
// 修复红黑树
fixAfterDeletion(p); // ②
if (p.parent != null)
{
// 如果 p 是其父节点的左子节点
if (p == p.parent.left)
p.parent.left = null;
// 如果 p 是其父节点的右子节点
else if (p == p.parent.right)
p.parent.right = null;
p.parent = null;
}
}
}

红黑树

  排序二叉树虽然可以快速检索,但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插入的节点集本身就是有序的,要么是由小到大排列,要么是由大到小排列,那么最后得到的排序二叉树将变成链表:所有节点只有左节点(如果插入节点集本身是大到小排列);或所有节点只有右节点(如果插入节点集本身是小到大排列)。在这种情况下,排序二叉树就变成了普通链表,其检索效率就会很差。为了改变排序二叉树存在的不足,Rudolf Bayer与1972年发明了另一种改进后的排序二叉树:红黑树,他将这种排序二叉树称为“对称二叉B树”,而红黑树这个名字则由 Leo J. Guibas和Robert Sedgewick于1978年首次提出。红黑树是一个更高效的检索二叉树,因此常常用来实现关联数组。典型地,JDK提供的集合类TreeMap本身就是一个红黑树的实现。

Java 实现的红黑树

  下面的性质3中指定红黑树的每个叶子节点都是空节点,而且叶子节点都是黑色。但Java实现的红黑树将使用null来代表空节点,因此遍历红黑树时将看不到黑色的叶子节点,反而看到每个叶子节点都是红色的。

  • 性质 1:每个节点要么是红色,要么是黑色。
  • 性质 2:根节点永远是黑色的。
  • 性质 3:所有的叶节点都是空节点(即null),并且是黑色的。
  • 性质 4:每个红色节点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从每个叶子到根的路径上不会有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
  • 性质 5:从任一节点到其子树中每个叶子节点的路径都包含相同数量的黑色节点。

  Java 中实现的红黑树可能有如图 6 所示结构:

  备注:本文中所有关于红黑树中的示意图采用白色代表红色。黑色节点还是采用了黑色表示。

  根据性质5:红黑树从根节点到每个叶子节点的路径都包含相同数量的黑色节点,因此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中包含的黑色节点数被称为树的“黑色高度(black-height)”。

  性质4则保证了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最长路径的长度不会超过任何其他路径的两倍。假如有一棵黑色高度为3的红黑树: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是2,该路径上全是黑色节点(黑节点 - 黑节点 - 黑节点)。最长路径也只可能为4,在每个黑色节点之间插入一个红色节点(黑节点 - 红节点 - 黑节点 - 红节点 - 黑节点),性质4保证绝不可能插入更多的红色节点。由此可见,红黑树中最长路径就是一条红黑交替的路径。

红黑树和平衡二叉树

  红黑树并不是真正的平衡二叉树,但在实际应用中,红黑树的统计性能要高于平衡二叉树,但极端性能略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给定的黑色高度为N的红黑树,从根到叶子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为 N-1,最长路径长度为 2 * (N-1)。

  提示:排序二叉树的深度直接影响了检索的性能,正如前面指出,当插入节点本身就是由小到大排列时,排序二叉树将变成一个链表,这种排序二叉树的检索性能最低:N个节点的二叉树深度就是 N-1。红黑树通过上面这种限制来保证它大致是平衡的——因为红黑树的高度不会无限增高,这样保证红黑树在最坏情况下都是高效的,不会出现普通排序二叉树的情况。由于红黑树只是一个特殊的排序二叉树,因此对红黑树上的只读操作与普通排序二叉树上的只读操作完全相同,只是红黑树保持了大致平衡,因此检索性能比排序二叉树要好很多。但在红黑树上进行插入操作和删除操作会导致树不再符合红黑树的特征,因此插入操作和删除操作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维护,以保证插入节点、删除节点后的树依然是红黑树。

添加节点后的修复

  上面 put(K key, V value)方法中①号代码处使用fixAfterInsertion(e)方法来修复红黑树——因此每次插入节点后必须进行简单修复,使该排序二叉树满足红黑树的要求

  插入操作按如下步骤进行:

  (1)以排序二叉树的方法插入新节点,并将它设为红色。

  (2)进行颜色调换和树旋转。

插入后的修复

  在插入操作中,红黑树的性质1和性质3两个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无需考虑红黑树的这两个特性。这种颜色调用和树旋转就比较复杂了,下面将分情况进行介绍。在介绍中,我们把新插入的节点定义为N节点,N节点的父节点定义为P节点,P节点的兄弟节点定义为U节点,P节点父节点定义为G节点。

  下面分成不同情形来分析插入操作

  情形 1:新节点N是树的根节点,没有父节点

  在这种情形下,直接将它设置为黑色以满足性质 2。

  情形 2:新节点的父节点P是黑色

  在这种情况下,新插入的节点是红色的,因此依然满足性质4。而且因为新节点N有两个黑色叶子节点;但是由于新节点N是红色,通过它的每个子节点的路径依然保持相同的黑色节点数,因此依然满足性质5。

  情形 3:如果父节点P和父节点的兄弟节点U都是红色

  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应该将P节点、U节点都设置为黑色,并将P节点的父节点设为红色(用来保持性质 5)。现在新节点N有了一个黑色的父节点P。由于从P节点、U节点到根节点的任何路径都必须通过G节点,在这些路径上的黑节点数目没有改变(原来有叶子和G节点两个黑色节点,现在有叶子和P两个黑色节点)。

  经过上面处理后,红色的G节点的父节点也有可能是红色的,这就违反了性质4,因此还需要对G节点递归地进行整个过程(把G当成是新插入的节点进行处理即可)。

  图7显示了这种处理过程:

  备注:虽然图绘制的是新节点N作为父节点P左子节点的情形,其实新节点N作为父节点P右子节点的情况与图完全相同。

  情形 4:父节点P是红色、而其兄弟节点U是黑色或缺少;且新节点N是父节点P的右子节点,而父节点P又是其父节点G的左子节点。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进行一次左旋转对新节点和其父节点进行,接着按情形5处理以前的父节点P(也就是把 P 当成新插入的节点即可)。这导致某些路径通过它们以前不通过的新节点N或父节点P的其中之一,但是这两个节点都是红色的,因此不会影响性质5。

  图8显示了对情形4的处理:

  备注:图 中P节点是G节点的左子节点,如果P节点是其父节点 G 节点的右子节点,那么上面的处理情况应该左、右对调一下。

  情形 5:父节点P是红色、而其兄弟节点U是黑色或缺少;且新节点N是其父节点的左子节点,而父节点P又是其父节点G的左子节点。

  在这种情形下,需要对节点G的一次右旋转,在旋转产生的树中,以前的父节点P现在是新节点N和节点G的父节点。由于以前的节点G是黑色,否则父节点P就不可能是红色,我们切换以前的父节点P 和节点G的颜色,使之满足性质4,性质5也仍然保持满足,因为通过这三个节点中任何一个的所有路径以前都通过节点G,现在它们都通过以前的父节点P。在各自的情形下,这都是三个节点中唯一的黑色节点。

  图 9 显示了情形 5 的处理过程:

  备注:图 中P节点是G节点的左子节点,如果P节点是其父节点G节点的右子节点,那么上面的处理情况应该左、右对调一下。

  TreeMap 为插入节点后的修复操作由 fixAfterInsertion(Entry<K,V> x) 方法提供,该方法的源代码如下:

 // 插入节点后修复红黑树
private void fixAfterInsertion(Entry<K,V> x)
{
x.color = RED;
// 直到 x 节点的父节点不是根,且 x 的父节点不是红色
while (x != null && x != root
&& x.parent.color == RED)
{
// 如果 x 的父节点是其父节点的左子节点
if (parentOf(x) == leftOf(parentOf(parentOf(x))))
{
// 获取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
Entry<K,V> y = rightOf(parentOf(parentOf(x)));
// 如果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是红色
if (colorOf(y) == RED)
{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parentOf(x), BLACK);
// 将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y, BLACK);
// 将 x 的父节点的父节点设为红色
setColor(parentOf(parentOf(x)), RED);
x = parentOf(parentOf(x));
}
// 如果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是黑色
else
{
// 如果 x 是其父节点的右子节点
if (x == rightOf(parentOf(x)))
{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 x
x = parentOf(x);
rotateLeft(x);
}
// 把 x 的父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parentOf(x), BLACK);
// 把 x 的父节点的父节点设为红色
setColor(parentOf(parentOf(x)), RED);
rotateRight(parentOf(parentOf(x)));
}
}
// 如果 x 的父节点是其父节点的右子节点
else
{
// 获取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
Entry<K,V> y = leftOf(parentOf(parentOf(x)));
// 如果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是红色
if (colorOf(y) == RED)
{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parentOf(x), BLACK);
// 将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y, BLACK);
// 将 x 的父节点的父节点设为红色
setColor(parentOf(parentOf(x)), RED);
// 将 x 设为 x 的父节点的节点
x = parentOf(parentOf(x));
}
// 如果 x 的父节点的兄弟节点是黑色
else
{
// 如果 x 是其父节点的左子节点
if (x == leftOf(parentOf(x)))
{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 x
x = parentOf(x);
rotateRight(x);
}
// 把 x 的父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parentOf(x), BLACK);
// 把 x 的父节点的父节点设为红色
setColor(parentOf(parentOf(x)), RED);
rotateLeft(parentOf(parentOf(x)));
}
}
}
// 将根节点设为黑色
root.color = BLACK;
}

删除节点后的修复

  与添加节点之后的修复类似的是,TreeMap 删除节点之后也需要进行类似的修复操作,通过这种修复来保证该排序二叉树依然满足红黑树特征。大家可以参考插入节点之后的修复来分析删除之后的修复。 TreeMap 在删除之后的修复操作由 fixAfterDeletion(Entry<K,V> x) 方法提供,该方法源代码如下:

// 删除节点后修复红黑树
private void fixAfterDeletion(Entry<K,V> x)
{
// 直到 x 不是根节点,且 x 的颜色是黑色
while (x != root && colorOf(x) == BLACK)
{
// 如果 x 是其父节点的左子节点
if (x == leftOf(parentOf(x)))
{
// 获取 x 节点的兄弟节点
Entry<K,V> sib = rightOf(parentOf(x));
// 如果 sib 节点是红色
if (colorOf(sib) == RED)
{
// 将 sib 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sib, BLACK);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红色
setColor(parentOf(x), RED);
rotateLeft(parentOf(x));
// 再次将 sib 设为 x 的父节点的右子节点
sib = rightOf(parentOf(x));
}
// 如果 sib 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
if (colorOf(leftOf(sib)) == BLACK
&& colorOf(rightOf(sib)) == BLACK)
{
// 将 sib 设为红色
setColor(sib, RED);
// 让 x 等于 x 的父节点
x = parentOf(x);
}
else
{
// 如果 sib 的只有右子节点是黑色
if (colorOf(rightOf(sib)) == BLACK)
{
// 将 sib 的左子节点也设为黑色
setColor(leftOf(sib), BLACK);
// 将 sib 设为红色
setColor(sib, RED);
rotateRight(sib);
sib = rightOf(parentOf(x));
}
// 设置 sib 的颜色与 x 的父节点的颜色相同
setColor(sib, colorOf(parentOf(x)));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parentOf(x), BLACK);
// 将 sib 的右子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rightOf(sib), BLACK);
rotateLeft(parentOf(x));
x = root;
}
}
// 如果 x 是其父节点的右子节点
else
{
// 获取 x 节点的兄弟节点
Entry<K,V> sib = leftOf(parentOf(x));
// 如果 sib 的颜色是红色
if (colorOf(sib) == RED)
{
// 将 sib 的颜色设为黑色
setColor(sib, BLACK);
// 将 sib 的父节点设为红色
setColor(parentOf(x), RED);
rotateRight(parentOf(x));
sib = leftOf(parentOf(x));
}
// 如果 sib 的两个子节点都是黑色
if (colorOf(rightOf(sib)) == BLACK
&& colorOf(leftOf(sib)) == BLACK)
{
// 将 sib 设为红色
setColor(sib, RED);
// 让 x 等于 x 的父节点
x = parentOf(x);
}
else
{
// 如果 sib 只有左子节点是黑色
if (colorOf(leftOf(sib)) == BLACK)
{
// 将 sib 的右子节点也设为黑色
setColor(rightOf(sib), BLACK);
// 将 sib 设为红色
setColor(sib, RED);
rotateLeft(sib);
sib = leftOf(parentOf(x));
}
// 将 sib 的颜色设为与 x 的父节点颜色相同
setColor(sib, colorOf(parentOf(x)));
// 将 x 的父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parentOf(x), BLACK);
// 将 sib 的左子节点设为黑色
setColor(leftOf(sib), BLACK);
rotateRight(parentOf(x));
x = root;
}
}
}
setColor(x, BLACK);
}

检索节点

  当 TreeMap 根据 key 来取出 value 时,TreeMap 对应的方法如下: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 根据指定 key 取出对应的 Entry
Entry>K,V< p = getEntry(key);
// 返回该 Entry 所包含的 value
return (p==null ? null : p.value);
}

  从上面程序的粗体字代码可以看出,get(Object key) 方法实质是由于 getEntry() 方法实现的,这个 getEntry() 方法的代码如下: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 如果 comparator 不为 null,表明程序采用定制排序
if (comparator != null)
// 调用 getEntryUsingComparator 方法来取出对应的 key
return getEntryUsingComparator(key);
// 如果 key 形参的值为 null,抛出 NullPointerException 异常
if (key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将 key 强制类型转换为 Comparable 实例
Comparable<? super K> k = (Comparable<? super K>) key;
// 从树的根节点开始
Entry<K,V> p = root;
while (p != null)
{
// 拿 key 与当前节点的 key 进行比较
int cmp = k.compareTo(p.key);
// 如果 key 小于当前节点的 key,向“左子树”搜索
if (cmp < 0)
p = p.left;
// 如果 key 大于当前节点的 key,向“右子树”搜索
else if (cmp > 0)
p = p.right;
// 不大于、不小于,就是找到了目标 Entry
else
return p;
}
return null;
}

  上面的 getEntry(Object obj) 方法也是充分利用排序二叉树的特征来搜索目标 Entry,程序依然从二叉树的根节点开始,如果被搜索节点大于当前节点,程序向“右子树”搜索;如果被搜索节点小于当前节点,程序向“左子树”搜索;如 果相等,那就是找到了指定节点。

  当 TreeMap 里的 comparator != null 即表明该 TreeMap 采用了定制排序,在采用定制排序的方式下,TreeMap 采用 getEntryUsingComparator(key) 方法来根据 key 获取 Entry。下面是该方法的代码:

final Entry<K,V> getEntryUsingComparator(Object key)
{
K k = (K) key;
// 获取该 TreeMap 的 comparator
Comparator<? super K> cpr = comparator;
if (cpr != null)
{
// 从根节点开始
Entry<K,V> p = root;
while (p != null)
{
// 拿 key 与当前节点的 key 进行比较
int cmp = cpr.compare(k, p.key);
// 如果 key 小于当前节点的 key,向“左子树”搜索
if (cmp < 0)
p = p.left;
// 如果 key 大于当前节点的 key,向“右子树”搜索
else if (cmp > 0)
p = p.right;
// 不大于、不小于,就是找到了目标 Entry
else
return p;
}
}
return null;
}

  其实 getEntry、getEntryUsingComparator 两个方法的实现思路完全类似,只是前者对自然排序的 TreeMap 获取有效,后者对定制排序的 TreeMap 有效。

  通过上面源代码的分析不难看出,TreeMap 这个工具类的实现其实很简单。或者说:从内部结构来看,TreeMap 本质上就是一棵“红黑树”,而 TreeMap 的每个 Entry 就是该红黑树的一个节点。

通过分析 JDK 源代码研究 TreeMap 红黑树算法实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通过分析 JDK 源代码研究 TreeMap 红黑树算法实现

    本文转载自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lo-tree/ 目录: TreeSet 和 TreeMap 的关系 TreeMap 的添加节点 Tr ...

  2. 通过分析 JDK 源代码研究 TreeMap 红黑树算法实现--转

    TreeMap 和 TreeSet 是 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 的两个重要成员,其中 TreeMap 是 Map 接口的常用实现类,而 TreeSet 是 Set 接口的常 ...

  3. 研究jdk关于TreeMap 红黑树算法实现

    因为TreeMap的实现方式是用红黑树这种数据结构进行存储的,所以呢我主要通过分析红黑树的实现在看待TreeMap,侧重点也在于如何实现红黑树,因为网上已经有非常都的关于红黑树的实现.我也看了些,但是 ...

  4. Java提高篇——通过分析 JDK 源代码研究 Hash 存储机制

    HashMap 和 HashSet 是 Java Collection Framework 的两个重要成员,其中 HashMap 是 Map 接口的常用实现类,HashSet 是 Set 接口的常用实 ...

  5. 通过分析 JDK 源代码研究 Hash 存储机制--转载

    通过 HashMap.HashSet 的源代码分析其 Hash 存储机制 集合和引用 就像引用类型的数组一样,当我们把 Java 对象放入数组之时,并不是真正的把 Java 对象放入数组中,只是把对象 ...

  6. 通过分析 JDK 源代码研究 Hash 存储机制

    通过 HashMap.HashSet 的源代码分析其 Hash 存储机制 实际上,HashSet 和 HashMap 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 HashSet 而言,系统采用 Hash 算法决定集合元 ...

  7. 死磕 java集合之TreeMap源码分析(三)- 内含红黑树分析全过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彤哥读源码",查看更多源码系列文章, 与彤哥一起畅游源码的海洋. 删除元素 删除元素本身比较简单,就是采用二叉树的删除规则. (1)如果删除的位置有两个叶子节点 ...

  8. 死磕 java集合之TreeMap源码分析(二)- 内含红黑树分析全过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彤哥读源码",查看更多源码系列文章, 与彤哥一起畅游源码的海洋. 插入元素 插入元素,如果元素在树中存在,则替换value:如果元素不存在,则插入到对应的位置, ...

  9. 死磕 java集合之TreeMap源码分析(一)- 内含红黑树分析全过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彤哥读源码",查看更多源码系列文章, 与彤哥一起畅游源码的海洋. 简介 TreeMap使用红黑树存储元素,可以保证元素按key值的大小进行遍历. 继承体系 Tr ...

随机推荐

  1. Liniux系统下目录的权限意义

    访问者及其基本权限 Linux系统内的文件访问者有三种身份,分别是: a) 文件和文件目录的所有者: u---User(所有权);b) 文件和文件目录的所有者所在的组的用户: g---Group;c) ...

  2. 数据库DDL操作

    DDL1. 数据库* 查看所有数据库:SHOW DATABASES* 切换(选择要操作的)数据库:USE 数据库名* 创建数据库:CREATE DATABASE [IF NOT EXISTS] myd ...

  3. 深入学习 DUBBO

    1.什么是 RPC 协议? RPC 的全称是 Remote Procedure Call 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方式.它允许程序调用另一个地址空间(通常是共享网络的另一台机器上)的过程或函数,而不用程序员显 ...

  4. [笔记]GBDT理论知识总结

    一. GBDT的经典paper:<Greedy Function Approximation:A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Abstract Function ...

  5. 【Android】沉浸式状态栏实现

    在Android4.4(API 19)及以后的版本中都增加了对沉浸式状态栏的支持,实现起来也很简单,将application的主题稍作修改即可: <style name="AppThe ...

  6. node服务成长之路

    我们的系统也从第一代平台开始到现在第四代平台更换中,对这四代平台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代平台,主要是集中式,以快速上线为目的:第二代平台主要是分布式改造,缓解各服务压力:第三代平台主要做服务端SOA ...

  7. 使用mysql索引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索引的作用 一般的应用系统,读写比例在10:1左右,而且插入操作和一般的更新操作很少出现性能问题,遇到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一些复杂的查询操作,所以查询语句的优化显然是重中之重. 在数据 ...

  8. struts2 之 struts2数据校验

    1. 数据校验一般分为2类:前端的校验(js校验),后端的校验(java代码):实际开发中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采用js校验.在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能会采用后端验证. 2.  Struts2提供了后 ...

  9. jdk8的新特性 Lambda表达式

    很多同学一开始接触Java8可能对Java8 Lambda表达式有点陌生. //这是一个普通的集合 List<Employee> list = em.selectEmployeeByLog ...

  10. python scrapy 抓取脚本之家文章(scrapy 入门使用简介)

    老早之前就听说过python的scrapy.这是一个分布式爬虫的框架,可以让你轻松写出高性能的分布式异步爬虫.使用框架的最大好处当然就是不同重复造轮子了,因为有很多东西框架当中都有了,直接拿过来使用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