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LoD)也称为最少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Principle,LKP),虽然名字不同,但描述的是同一个规则: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最少的了解。通俗地讲,一个类应该对自己需要耦合或调用的类知道得最少,你(被耦合或调用的类)的内部是如何复杂都和我没关系,那是你的事情,我就知道你提供的这么多public方法,我就调用这么多,其他的我一概不关心。

迪米特法则对类的低耦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包含以下4层含义.

1.只和朋友交流

迪米特法则还有一个英文解释是:Only talk to your immediate friends(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什么叫做直接的朋友呢?每个对象都必然会与其他对象有耦合关系,两个对象之间的耦合就成为朋友关系,这种关系的类型有很多,例如组合、聚合、依赖等。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如何才能做到只与直接的朋友交流。

下面是老师让体育委员确认全班女生人数的例子:

Teacher类的commond方法负责发送命令给体育会员,命令他清点女生,其实现过程如代码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Teacher {
  2.  
  3. //老师对学生发布命令,清一下女生
  4. public void commond(GroupLeader groupLeader){
  5. List<Girl> listGirls = new ArrayList();
  6. //初始化女生
  7. for(int i=0;i<20;i++){
  8. listGirls.add(new Girl());
  9. }
  10.  
  11. //告诉体育委员开始执行清查任务
  12. groupLeader.countGirls(listGirls);
  13. }
  14. }

老师只有一个方法commond,先定义出所有的女生,然后发布命令给体育委员,去清点一下女生的数量。体育委员GroupLeader的实现过程如代码清单如下所示:

体育委员实现类:

  1. public class GroupLeader {
  2.  
  3. //有清查女生的工作
  4. public void countGirls(List<Girl> listGirls){
  5. System.out.println("女生数量是:"+listGirls.size());
  6. }
  7. }

老师类和体育委员类都对女生类产生依赖,而且女生类不需要执行任何动作,因此定义一个空类,其实现过程如代码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Girl {
  2.  
  3. }

故事中的三个角色都已经有了,再定义一个场景类来描述这个故事,其实现过程如代码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Clien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Teacher teacher= new Teacher();
  5.  
  6. //老师发布命令
  7. teacher.commond(new GroupLeader());
  8. }
  9.  
  10. }

运行结果:

  1. 女生数量是:20

体育委员按照老师的要求对女生进行了清点,并得出了数量。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这个程序有什么问题,首先确定Teacher类有几个朋友类,它仅有一个朋友类——GroupLeader。

为什么Girl不是朋友类呢?Teacher也对它产生了依赖关系呀!朋友类的定义是这样的:出现在成员变量、方法的输入输出参数中的类称为成员朋友类,而出现在方法体内部的类不属于朋友类,而Girl这个类就是出现在commond方法体内,因此不属于Teacher类的朋友类。迪米特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类只和朋友类交流,但是我们刚刚定义的commond方法却与Girl类有了交流,声明了一个List<Girls>动态数组,也就是与一个陌生的类Girl有了交流,这样就破坏了Teacher的健壮性。方法是类的一个行为,类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与其他类产生依赖关系,这是不允许的,严重违反了迪米特法则。
问题已经发现,我们修改一下程序,将类图稍作修改,如下图:

在类图中去掉Teacher对Girl类的依赖关系,修改后的Teacher类如代码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Teacher {
  2.  
  3. //老师对学生发布命令,清一下女生
  4. public void commond(GroupLeader groupLeader){
  5.  
  6. //告诉体育委员开始执行清查任务
  7. groupLeader.countGirls();
  8. }
  9. }

体育委员类:

  1. public class GroupLeader {
  2. private List<Girl> listGirls;
  3. //传递全班的女生进来
  4. public GroupLeader(List<Girl> _listGirls){
  5. this.listGirls = _listGirls;
  6. }
  7.  
  8. //有清查女生的工作
  9. public void countGirls(){
  10.  
  11. System.out.println("女生数量是:"+this.listGirls.size());
  12. }
  13. }

在GroupLeader类中定义了一个构造函数,通过构造函数传递了依赖关系。同时,对场景类也进行了一些修改,如代码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Clien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产生一个女生群体
  5. List<Girl> listGirls = new ArrayList<Girl>();
  6. //初始化女生
  7. for(int i=0;i<20;i++){
  8. listGirls.add(new Girl());
  9. }
  10.  
  11. Teacher teacher= new Teacher();
  12.  
  13. //老师发布命令
  14. teacher.commond(new GroupLeader(listGirls));
  15. }
  16.  
  17. }

对程序进行了简单的修改,把Teacher中对List<Girl>的初始化移动到了场景类中,同时在GroupLeader中增加了对Girl的注入,避开了Teacher类对陌生类Girl的访问,降低了系统间的耦合,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

注意 一个类只和朋友交流,不与陌生类交流,不要出现getA().getB().getC().getD()这种情况(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允许出现这种访问,即每一个点号后面的返回类型都相同),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类间的,而不是方法间,因此一个方法尽量不引入一个类中不存在的对象,当然,JDK API提供的类除外。

2. 朋友间也是有距离的

人和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太远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形同陌路;太近就相互刺伤。对朋友关系描述最贴切的故事就是:两只刺猬取暖,太远取不到暖,太近刺伤了对方,必须保持一

个既能取暖又不刺伤对方的距离。迪米特法则就是对这个距离进行描述,即使是朋友类之间也不能无话不说,无所不知。
我们在安装软件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导向动作,第一步是确认是否安装,第二步确认License,再然后选择安装目录……这是一个典型的顺序执行动作,具体到程序中就是:调用
一个或多个类,先执行第一个方法,然后是第二个方法,根据返回结果再来看是否可以调用第三个方法,或者第四个方法,等等,其类图如下所示:

 

很简单的类图,实现软件安装的过程,其中first方法定义第一步做什么,second方法定义第二步做什么,third方法定义第三步做什么,其实现过程如代码清单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Wizard {
  2. private Random rand = new Random(System.currentTimeMillis());
  3. //第一步
  4. public int first(){
  5. System.out.println("执行第一个方法...");
  6. return rand.nextInt(100);
  7. }
  8.  
  9. //第二步
  10. public int second(){
  11. System.out.println("执行第二个方法...");
  12. return rand.nextInt(100);
  13. }
  14.  
  15. //第三个方法
  16. public int third(){
  17. System.out.println("执行第三个方法...");
  18. return rand.nextInt(100);
  19. }
  20.  
  21. }

在Wizard类中分别定义了三个步骤方法,每个步骤中都有相关的业务逻辑完成指定的任务,我们使用一个随机函数来代替业务执行的返回值。软件安装InstallSoftware类如代码清单

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InstallSoftware {
  2.  
  3. public void installWizard(Wizard wizard){
  4. int first = wizard.first();
  5. //根据first返回的结果,看是否需要执行second
  6. if(first>50){
  7. int second = wizard.second();
  8. if(second>50){
  9. int third = wizard.third();
  10. if(third >50){
  11. wizard.first();
  12. }
  13. }
  14. }
  15.  
  16. }
  17. }

根据每个方法执行的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执行下一个方法,模拟人工的选择操作。场景类如代码清单如下所示:

场景类:

  1. public class Client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InstallSoftware invoker = new InstallSoftware();
  5. invoker.installWizard(new Wizard());
  6. }
  7. }

以上程序很简单,运行结果和随机数有关,每次的执行结果都不相同,需要读者自己运行并查看结果。程序虽然简单,但是隐藏的问题可不简单,思考一下程序有什么问题。
Wizard类把太多的方法暴露给InstallSoftware类,两者的朋友关系太亲密了,耦合关系变得异常牢固。如果要将Wizard类中的first方法返回值的类型由int改为boolean,就需要修改InstallSoftware类,从而把修改变更的风险扩散开了。因此,这样的耦合是极度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对设计进行重构,重构后的类图如下图所示:

在Wizard类中增加一个installWizard方法,对安装过程进行封装,同时把原有的三个public方法修改为private方法,如代码清单如下所示:

修改后的导向类实现过程

  1. public class Wizard {
  2. private Random rand = new Random(System.currentTimeMillis());
  3. //第一步
  4. private int first(){
  5. System.out.println("执行第一个方法...");
  6. return rand.nextInt(100);
  7. }
  8.  
  9. //第二步
  10. private int second(){
  11. System.out.println("执行第二个方法...");
  12. return rand.nextInt(100);
  13. }
  14.  
  15. //第三个方法
  16. private int third(){
  17. System.out.println("执行第三个方法...");
  18. return rand.nextInt(100);
  19. }
  20.  
  21. //软件安装过程
  22. public void installWizard(){
  23. int first = this.first();
  24. //根据first返回的结果,看是否需要执行second
  25. if(first>50){
  26. int second = this.second();
  27. if(second>50){
  28. int third = this.third();
  29. if(third >50){
  30. this.first();
  31. }
  32. }
  33. }
  34.  
  35. }
  36. }

将三个步骤的访问权限修改为private,同时把InstallSoftware中的方法installWizad移动到Wizard方法中。通过这样的重构后,Wizard类就只对外公布了一个public方法,即使要修改first方法的返回值,影响的也仅仅只是Wizard本身,其他类不受影响,这显示了类的高内聚特性。

对InstallSoftware类进行少量的修改,如代码清单如下所示:

  1. public class InstallSoftware {
  2.  
  3. public void installWizard(Wizard wizard){
  4. //不废话,直接调用
  5. wizard.installWizard();
  6. }
  7. void abc(){
  8.  
  9. }
  10. }

场景类Client没有任何改变,如代码清单5-10所示。通过进行重构,类间的耦合关系变弱了,结构也清晰了,变更引起的风险也变小了。
一个类公开的public属性或方法越多,修改时涉及的面也就越大,变更引起的风险扩散也就越大。

因此,为了保持朋友类间的距离,在设计时需要反复衡量:是否还可以再减少public方法和属性,是否可以修改为private、package-private(包类型,在类、方法、变量前
不加访问权限,则默认为包类型)、protected等访问权限,是否可以加上final关键字等。

注意 迪米特法则要求类“羞涩”一点,尽量不要对外公布太多的public方法和非静态的public变量,尽量内敛,多使用private、package-private、protected等访问权限。

3. 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方法:放在本类中也可以,放在其他类中也没有错,那怎么去衡量呢?你可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如果一个方法放在本类中,既不增加类间关

系,也对本类不产生负面影响,那就放置在本类中。

4. 谨慎使用Serializable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问题是很少出现的,即使出现也会立即被发现并得到解决。是怎么回事呢?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项目中使用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远程方法调
用)方式传递一个VO(Value Object,值对象),这个对象就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仅仅是一个标志性接口,不需要实现具体的方法),也就是把需要网络传输的对象进行序列化,否则就会出现NotSerializableException异常。突然有一天,客户端的VO修改了一个属性的访问权限,从private变更为public,访问权限扩大了,如果服务器上没有做出相应的变更,就会报序列化失败,就这么简单。但是这个问题的产生应该属于项目管理范畴,一个类或接口在客户端已经变更了,而服务器端却没有同步更新,难道不是项目管理的失职吗?

 最佳实践

迪米特法则的核心观念就是类间解耦,弱耦合,只有弱耦合了以后,类的复用率才可以提高。其要求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的中转或跳转类,导致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同时也为维
护带来了难度。读者在采用迪米特法则时需要反复权衡,既做到让结构清晰,又做到高内聚低耦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理论:“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中间最多只隔着6个人,即只通过6个人就可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如果将这个理论
应用到我们的项目中,也就是说,我和我要调用的类之间最多有6次传递。呵呵,这只能让大家当个乐子来看,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一个类跳转两次以上才能访问到另一个类,就需要
想办法进行重构了,为什么是两次以上呢?因为一个系统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标准或是原则就能够决定的,有非常多的外在因素决定,跳转次数越多,系统越复杂,维护就越困难,所
以只要跳转不超过两次都是可以忍受的,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迪米特法则要求类间解耦,但解耦是有限度的,除非是计算机的最小单元——二进制的0和1。那才是完全解耦,在实际的项目中,需要适度地考虑这个原则,别为了套用原则而做
项目。原则只是供参考,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项目也未必会失败,这就需要大家在采用原则时反复度量,不遵循是不对的,严格执行就是“过犹不及”。

[设计模式]<<设计模式之禅>>关于迪米特法则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设计模式》-原则六:迪米特法则(LoD)

    啊哈哈哈哈,又到星期五了,真开心.回来吃完饭慌着去玩游戏,所以立马过来先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 这个原则的命名好像是以某个人的名字命名的,算了我不去管这个了. 直接说说我学到的东西,这个迪米特法则又可以 ...

  2.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5】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

      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 问题由来: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当一个类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类的影响也越大. 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 自从我们接触编程开始 ...

  3. 大熊君说说JS与设计模式之(门面模式Facade)迪米特法则的救赎篇------(监狱的故事)

    一,总体概要 1,笔者浅谈 说起“门面”这个设计模式其实不论新老程序猿都是在无意中就已经运用到此模式了,就像我们美丽的JS程序员一样不经意就使用了闭包处理问题, function Employee(n ...

  4.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迪米特法则(LoD)

    1.背景 在图书馆借书.刚開始的时候,直接跑到对应的楼层去,到里面去转,去找要借的书,在里面溜达半天才干找到:后来知道图书馆有一个电脑查询处.然后直接在电脑上输入想要借的书,电脑就会显示你想要借的书的 ...

  5. 设计模式之模板方法模式&&迪米特法则(代码Objective-C展示)

    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比如说,小时候数学老师的随堂检测,都是在黑板 ...

  6. ZT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5):迪米特法则

    转贴: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5):迪米特法则   原帖子的后续评论里面很多值得仔细去看 切记!像21楼 21楼 chenshufei2 2012-09-23 12:47发表 [回复] 上个例子,就是方法 ...

  7. IOS设计模式的六大设计原则之迪米特法则(LOD,Law Of Demeter)

    定义 狭义的迪米特法则定义:也叫最少知识原则(LKP,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如果两个类不必彼此直接通信,那么这两个类就不应当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如果其中的一个类需要调用 ...

  8. 设计模式 第一天 UML图,设计模式原则:开闭原则、依赖倒转原则、接口隔离原则、合成复用原则、迪米特法则,简单工厂模式

    1 课程大纲 2 UML的概述 总结: UML unified model language 统一建模语言 一共有十种图: 类图 用例图 时序图 * 对象图 包图 组件图 部署图 协作图 状态图 (最 ...

  9. 设计模式之六大原则——迪米特法则(LoD,LKP)

    转载于:http://www.cnblogs.com/muzongyan/archive/2010/08/05/1793000.html  定义: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LoD)也 ...

随机推荐

  1. work_7

    1. 理解C++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命周期 a) 用少于10行代码演示你对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的理解 局部变量分为动态局部变量和静态局部变量,其共同点为作用域均为定义它的函数体或语句块,其不同点为其生命周期 ...

  2. 当心回车符破坏你的JSON数据

    今天发现系统中一个地方获取JSON数据时,时而失败,时而成功,最后发现是回车符搞的鬼. 当你的JSON中有回车符时,会致使你的JSON出现格式错误:解决办法是在保存数据,或整理数据向客户端输出时将回车 ...

  3. Linux下常用的shell命令记录

     硬件篇 CPU相关 lscpu #查看的是cpu的统计信息. cat /proc/cpuinfo #查看CPU信息详细信息,如每个CPU的型号,主频等 内存相关 free -m #概要查看内存情况 ...

  4. Linux优化之IO子系统监控与调优

    Linux优化之IO子系统 作为服务器主机来讲,最大的两个IO类型 : 1.磁盘IO 2.网络IO 这是我们调整最多的两个部分所在 磁盘IO是如何实现的 在内存调优中,一直在讲到为了加速性能,linu ...

  5. linux svn使用

    SVN是一种版本管理系统,前身是CVS,是开源软件的基石.即使在沟通充分的情况下,多人维护同一份源代码的一定也会出现混乱的情况,版本管理系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SVN中的一些概念 : a. rep ...

  6. Lua学习笔记(四):表和数组

    表 在Lua中,表(table)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数据结构,实际上Lua对于复杂数据类型也仅提供了表给我们,我们通过表可以实现我们需要的大部分重要的数据结构,比如数组. table类型实现了关联数组,关 ...

  7. Angularjs 初始化框架

    bindJQuery(); publishExternalAPI(angular); jqLite(document).ready(function() { angularInit(document, ...

  8. 【M1】仔细区别pointers和references

    1.引用必须初始化,而且不能修改指向,这一点和const对象十分相似. 2.引用和指针用法不同,对于引用int& ri = a; rhs是个对象,引用前面加&:对于指针,int* pi ...

  9. Codeforces Beta Round #51 B. Smallest number dfs

    B. Smallest number Time Limit: 20 Sec Memory Limit: 256 MB 题目连接 http://codeforces.com/contest/55/pro ...

  10. libIconv.lib编码库的生成和使用

    iconv是将一种编码格式转换为另一种编码格式的开源库,例如可以把Windows环境下通用的ASCii(中文是GB2312)编码转换为国际通用的Unicode编码 iconv最新版本只支持MingW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