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实现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def mao(lst):
for i in range(len(lst)):
# 由于每一轮结束后,总一定有一个大的数排在后面
# 而且后面的数已经排好了
# 即i轮之后,就有i个数字被排好
# 所以其 len-1 -i到 len-1的位置是已经排好的了
# 只需要比较0到len -1 -i的位置即可 # flag 用于标记是否刚开始就是排好的数据
# 只有当flag状态发生改变时(第一次循环就可以确定),继续排序,否则返回
flag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lst) - i - 1):
if lst[j] > lst[j + 1]:
lst[j], lst[j + 1] = lst[j + 1], lst[j]
flag = True
# 非排好的数据,改变flag
if not flag:
return lst
return lst print(mao([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 选择排序是从前开始排的
# 选择排序是从一个列表中找出一个最小的元素,然后放在第一位上。
# 冒泡排序类似
# 其 0 到 i的位置是排好的,只需要排i+1到len(lst)-1即可 def select_sort(lst):
for i in range(len(lst)):
min_index = i # 用于记录最小的元素的索引
for j in range(i + 1, len(lst)):
if lst[j] < lst[min_index]:
min_index = j # 此时,已经确定,min_index为 i+1 到len(lst) - 1 这个区间最小值的索引
lst[i], lst[min_index] = lst[min_index], lst[i] return lst def select_sort2(lst):
# 第二种选择排序的方法
# 原理与第一种一样
# 不过不需要引用中间变量min_index
# 只需要找到索引i后面的i+1到len(lst)的元素即可 for i in range(len(lst)):
for j in range(len(lst) - i): # lst[i + j]是一个i到len(lst)-1的一个数
# 因为j <= len(lst) -i 即 j + i <= len(lst)
if lst[i] > lst[i + j]:
# 说明后面的数更小,更换位置
lst[i], lst[i + j] = lst[i + j], lst[i]
return lst print(select_sort([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print(select_sort2([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 原理
# 1. 任取列表中的一个元素i
# 2. 把列表中大于i的元素放于其右边,小于则放于其左边
# 3. 如此重复
# 4. 直到不能在分,即只剩1个元素了
# 5. 然后将这些结果组合起来 def quicksort(lst):
if len(lst) < 2: # lst有可能为空
return lst # ['pɪvət] 中心点
pivot = lst[0]
less_lst = [i for i in lst[1:] if i <= pivot]
greater_lst = [i for i in lst[1:] if i > pivot]
# 最后的结果就是
# 左边的结果 + 中间值 + 右边的结果
# 然后细分 左+中+右 + 中间值 + 左 + 中+ 右
# ........... + 中间值 + ............
return quicksort(less_lst) + [pivot] + quicksort(greater_lst) print(quicksort([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print(quicksort([1, 5, 8, 62]))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的算法描述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 lst的[0, i) 项是有序的,因为已经排过了
# 那么只需要比对第i项的lst[i]和lst[0 : i]的元素大小即可
# 假如,lst[i]大,则不用改变位置
# 否则,lst[i]改变位置,插到j的位置,而lst[j]自然往后挪一位
# 然后再删除lst[i+1]即可(lst[i+1]是原来的lst[i])
#
# 重复上面步骤即可,排序完成 def insert_sort(lst: list):
# 外层开始的位置从1开始,因为从0开始都没得排
# 只有两个元素以上才能排序
for i in range(1, len(lst)):
# 内层需要从0开始,因为lst[0]的位置不一定是最小的
for j in range(i):
if lst[i] < lst[j]:
lst.insert(j, lst[i])
# lst[i]已经插入到j的位置了,j之后的元素都往后+1位,所以删除lst[i+1]
del lst[i + 1]
return lst print(insert_sort([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是1959年Shell发明的,第一个突破O(n2)的排序算法,是简单插入排序的改进版。它与插入排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优先比较距离较远的元素。希尔排序又叫缩小增量排序。

希尔排序
# 希尔排序是对直接插入排序的优化版本
# 1. 分组:
# 每间隔一段距离取一个元素为一组
# 间隔自己确定,一般为lst的一半
# 2. 根据插入排序,把每一组排序好
# 3. 继续分组:
# 同样没间隔一段距离取一个元素为一组
# 间隔要求比 之前的间隔少一半
# 4. 再每组插入排序
# 5. 直到间隔为1,则排序完成
# def shell_sort(lst):
lst_len = len(lst)
gap = lst_len // 2 # 整除2,取间隔
while gap >= 1: # 间隔为0时结束
for i in range(gap, lst_len):
temp = lst[i]
j = i
# 插入排序
while j - gap >= 0 and lst[j - gap] > temp:
lst[j] = lst[j - gap]
j -= gap
lst[j] = temp
gap //= 2
return lst print(shell_sort([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 奇数
# gap = 2
# [5, 2, 4, 3, 1]
# [5, 4, 1] [2, 3]
# [1, 4, 5, 2, 3]
# gap = 1
# [1, 2, 3, 4, 5] # 偶数
# gap = 3
# [5, 2, 4, 3, 1, 6]
# [5, 3] [2, 1] [4,6]
# [3, 5, 1, 2, 4 , 6]
# gap = 1
# [1, 2, 3, 4, 5, 6]

并归排序

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2-路归并。

并归排序
# 利用分治法
# 不断将lst分为左右两个分
# 直到不能再分
# 然后返回
# 将两边的列表的元素进行比对,排序然后返回
# 不断重复上面这一步骤
# 直到排序完成,即两个大的列表比对完成 def merge(left, right):
# left 可能为只有一个元素的列表,或已经排好序的多个元素列表(之前调用过merge)
# right 也一样 res = []
while left and right:
item = left.pop(0) if left[0] < right[0] else right.pop(0)
res.append(item) # 此时,left或right已经有一个为空,直接extend插入
# 而且,left和right是之前已经排好序的列表,不需要再操作了 res.extend(left)
res.extend(right)
return res def merge_sort(lst):
lst_len = len(lst)
if lst_len <= 1:
return lst
mid = lst_len // 2 lst_right = merge_sort(lst[mid:len(lst)]) # 返回的时lst_len <= 1时的 lst 或 merge中进行排序后的列表
lst_left = merge_sort(lst[:mid]) # 返回的是lst_len <= 1时的 lst 或 merge中进行排序后的列表 return merge(lst_left, lst_right) # 进行排序,lst_left lst_right 的元素会不断增加 print(merge_sort([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堆排序

堆排序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积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积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然后进行排序。

堆排序
# 把列表创成一个大根堆或小根堆
# 然后根据大(小)根堆的特点:根节点最大(小),逐一取值
#
# 升序----使用大顶堆
#
# 降序----使用小顶堆
# 本例以小根堆为例
# 列表lst = [1, 22 ,11, 8, 12, 4, 9] # 1. 建成一个普通的堆:
# 1
# / \
# 22 11
# / \ / \
# 8 12 4 9
#
# 2. 进行调整,从子开始调整位置,要求: 父节点<= 字节点
#
# 1 1 1
# / \ 13和22调换位置 / \ 4和11调换位置 / \
# 22 11 ==============> 13 11 ==============> 13 4
# / \ / \ / \ / \ / \ / \
# 13 14 4 9 22 14 4 9 22 14 11 9
#
# 3. 取出树上根节点,即最小值,把换上叶子节点的最大值
#
# 1
# /
# ~~~~/
# 22
# / \
# 8 4
# \ / \
# 12 11 9
#
# 4. 按照同样的道理,继续形成小根堆,然后取出根节点,。。。。重复这个过程
#
# 1 1 1 4 1 4 1 4 8 1 4 8
# / / / / / /
# ~~~/ ~~~/ ~~~/ ~~~/ ~~~/ ~~~/
# 22 4 22 8 22 9
# / \ / \ / \ / \ / \ / \
# 8 4 8 9 8 9 12 9 12 9 12 11
# \ / \ \ / \ \ / \ / / /
# 12 11 9 12 11 22 12 11 22 11 11 22
#
# 续上:
# 1 4 8 9 1 4 8 9 1 4 8 9 11 1 4 8 9 11 1 4 8 9 11 12 ==> 1 4 8 9 11 12 22
# / / / / /
# ~~~/ ~~~/ ~~~/ ~~~/ ~~~/
# 22 11 22 12 22
# / \ / \ / /
# 12 11 12 22 12 22
#
# 代码实现 def heapify(lst, lst_len, i):
"""创建一个堆"""
less = i # largest为最大元素的索引 left_node_index = 2 * i + 1 # 左子节点索引
right_node_index = 2 * i + 2 # 右子节点索引 # lst[i] 就是父节点(假如有子节点的话):
#
# lst[i]
# / \
# lst[2*i + 1] lst[ 2*i + 2]
# # 想要大根堆,即升序, 将判断左右子节点大小的 ‘>’ 改为 ‘<’ 即可
#
if left_node_index < lst_len and lst[less] > lst[left_node_index]:
less = left_node_index if right_node_index < lst_len and lst[less] > lst[right_node_index]:
# 右边节点最小的时候
less = right_node_index if less != i:
# 此时,是字节点大于父节点,所以相互交换位置
lst[i], lst[less] = lst[less], lst[i] # 交换
heapify(lst, lst_len, less)
# 节点变动了,需要再检查一下 def heap_sort(lst):
res = []
i = len(lst)
lst_len = len(lst) for i in range(lst_len, -1, -1):
# 要从叶节点开始比较,所以倒着来
heapify(lst, lst_len, i) # 此时,已经建好了一个小根树
# 所以,交换元素,将根节点(最小值)放在后面,重复这个过程
for j in range(lst_len - 1, 0, -1):
lst[0], lst[j] = lst[j], lst[0] # 交换,最小的放在j的位置 heapify(lst, j, 0) # 再次构建一个[0: j)小根堆 [j: lst_len-1]已经倒序排好了
return lst arr = [1, 5, 55, 4, 5, 1, 3, 4, 5, 8, 62, 7]
print(heap_sort(arr))

参考:

十大经典排序算法(动图演示)

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序篇-Python描述

动图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我的github

我的博客

我的笔记

python3实现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的更多相关文章

  1.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二)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二) 目录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一)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二) 堆排序 思路:构建一个小顶堆,小顶堆就是棵二叉树,他的左右孩子均大于他的根节点( ...

  2.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一) 目录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一) java讲讲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二) 以数组array={6,3,20,8,15,1}为例 冒泡排序 思路:从第0个到 ...

  3. java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总结

    /*************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总结***************************/ package paixu; public class PaiXu { final int  ...

  4. 七种常见经典排序算法总结(C++实现)

    排序算法是非常常见也非常基础的算法,以至于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被集成到了语言的辅助库中.排序算法虽然已经可以很方便的使用,但是理解排序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向. 1. 冒泡排序 (Bubble S ...

  5. Python全栈开发之5、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以及collections模块提供的数据结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Wxtrkbc/p/5492298.html 在面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考排序算法的题,在这里,我就简单了列举了几种最常见的排序算法供大家学习 ...

  6. 用php实现四种常见的排序算法

    几种常见的排序 排序是一个程序员的基本功,对于初级phper,更是可以通过排序算法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所谓排序,就是对一组数据,按照某个顺序排列的过程.下面就总结四种常用的php排序算法,分别是冒 ...

  7. Java几种常见的排序算法

    一.所谓排序,就是使一串记录,按照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关键字的大小,递增或递减的排列起来的操作.排序算法,就是如何使得记录按照要求排列的方法.排序算法在很多领域得到相当地重视,尤其是在大量数据的处理方面. ...

  8. 七种常见经典排序算法总结(C++)

    最近想复习下C++,很久没怎么用了,毕业时的一些经典排序算法也忘差不多了,所以刚好一起再学习一遍. 除了冒泡.插入.选择这几个复杂度O(n^2)的基本排序算法,希尔.归并.快速.堆排序,多多少少还有些 ...

  9. Java实现7种常见的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中的内部排序:不需要访问外存便能完成,是一个逐步扩大记录的有序序列长度的过程. 可以分为5类: 1.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稳定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2)非递减有序,设置r[0]为哨兵进行 ...

随机推荐

  1. calico NetworkPolicy on kubernetes

    什么是网络策略 在Kubernetes平台中,要实现零信任网络的安全架构,Calico与istio是在Kubernetes集群中构建零信任网络必不可少的组件. 而建立和维护整个集群中的"零信 ...

  2. zabbix官方源替换为阿里云的zabbix源,一键脚本。(安装zabbix报错curl#18 - "transfer closed with 2988713 bytes remaining to read":15 ETA Trying other mirro)

    最近突然安装zabbix总是报错,比如 (24/27): t1lib-5.1.2-14.el7.x86_64.rpm | 166 kB 00:00:00 zabbix-web-4.4.6-1.el7. ...

  3. 042.Python进程队列介绍

    进程队列介绍 1  基本语法及过程 先进先出,后进后出,q = Queue() 过程 (1)把数据放到q队列中 put (2)把书局从队列中拿出来 get from multiprocessing i ...

  4. KVM虚拟化存储管理(4)

    一.KVM存储虚拟化介绍 KVM 的存储虚拟化是通过存储池(Storage Pool)和卷(Volume)来管理的. Storage Pool 是宿主机上可以看到的一片存储空间,可以是多种型: Vol ...

  5. systemverilog数组类型

  6. 第12讲 | TCP协议(下):西行必定多妖孽,恒心智慧消磨难

    第12讲 | TCP协议(下):西行必定多妖孽,恒心智慧消磨难 如何做个靠谱的人? 有问有答,任务发送和接收有记录,完成有反馈. 如何实现一个靠谱的协议? TCP 协议使用的也是同样的模式.为了保证顺 ...

  7. linux 安装配置NFS服务器

    一.Ubuntu安装配置NFS 1.安装NFS服务器 sudo apt-get install nfs-kernel-server 安装nfs-kernel-server时,apt会自动安装nfs-c ...

  8. 在 Visual Studio 里一秒打开 ILSpy,并反编译当前项目

    下载 ILSpy(如果已有 ILSpy,忽略此步骤) 1.打开官方git 仓库 - https://github.com/icsharpcode/ILSpy 2.点击右侧的 Releases 最新版, ...

  9. 高可用 | Xenon:后 MHA 时代的选择

    原创:知数堂 | MySQL 高可用的选择 在 MySQL(5.5 及以下)传统复制的时代,MHA(Master High Availability)在 MySQL 高可用应用中非常成熟.在 MySQ ...

  10. 书列荐书 |《黑天鹅&#183;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美】纳西姆 尼古拉斯 塔勒布 著

    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生活中发生了许多微小的事情,尽管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却以某一种巨大的力量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由于思维习惯的问题,导致我们看问题的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很快地把握事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