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内存管理,就先说一下垃圾回收吧。垃圾回收是Python,Java等语言管理内存的一种方式,说的直白些,就是清除无用的垃圾对象。C语言及C++中,需要通过malloc来进行内存的申请,通过free而进行内存的释放。而Python和Java中有自动的内存管理机制,不需要动态的释放内存,这种机制就是垃圾回收。

Python中通过引用计数法来进行内存的管理的。对每一个对象,都维护这一个对指向该对对象的引用的计数。比如:

a = "ABC"

b = a

首先创建了一个字符串对象"ABC",然后将字符串对象的引用赋值为a。因而,字符串对象"ABC"的引用计数会加1。当执行b=a的时候,仅仅是创建了指向"ABC"这个字符串对象的引用的别名,而没有创建对象。这样,字符串对象"ABC"的引用计数会加1。如何验证呢?我们可以查看a和b的id是否一致即可:

a = "ABC"

b = a

id(a) 36422672

id(b) 36422672

引用计数的数目可以通过sys.getrefcount()函数来进行获取。为啥创建a对象后引用计数是2而不是1呢?这是因为一个是全局域里的,一个是调用函数的。当执行完b=a后,引用计数加1。

import sys

a = "ABC"

sys.getrefcount(a) 2

b = a

sys.getrefcount(a) 3

那什么时候引用计数增加,什么时候引用计数减少呢?:

引用计数增加主要有以下场景:

1、对象被创建时:a = "ABC";

2、另外的别人被创建时:b = a;

3、被作为参数传递给函数时:foo(a);

4、作为容器对象(list,元组,字典等)的一个元素时:x = [1,a,'33']。

引用计数减少主要有以下场景:

1、一个本地引用离开了它的作用域时,比如上面的foo(a)函数结束时,a指向的对象引用减1;

2、对象的引用被显式的销毁时:del a 或者 del b;

3、对象的引用被赋值给其他对象时:a = 789;

4、对象从一个容器对象(例如list)中移除时:L.remove(a);

5、容器对象本身被销毁:del L,或者容器对象本身离开了作用域。

所谓垃圾回收,就是回收引用计数为0的对象,释放其占用的内存空间。垃圾回收机制还有一个循环垃圾回收器, 确保释放循环引用对象(a引用b, b引用a, 导致其引用计数永远不为0)。

Python的内存管理是层次结构的,各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如下图所示:-1,-2层主要有操作系统进行操作,属于内核态;第0层是C中的malloc,free等内存分配和释放函数进行操作;第1层和第2层是内存池,有Python的接口函数PyMem_Malloc函数实现,当对象小于256K时由该层直接分配内存;第3层是最上层,也就是我们对Python对象的直接操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以下《Python源码剖析》,相信你的收获肯定是大大滴。

在 C 中如果频繁的调用 malloc 与 free 时会产生性能问题的,再加上频繁的分配与释放小块的内存会产生内存碎片。Python 在这里主要干的工作有:如果请求分配的内存在1~256字节之间就使用自己的内存管理系统,否则直接使用 malloc。这里还是会调用 malloc 分配内存,但每次会分配一块大小为256k的大块内存。经由内存池登记的内存到最后还是会回收到内存池,,并不会调用 C 的 free 释放掉,以便下次使用。

Python中的变量在内存中的分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简单拷贝,list改变一个就会引起另一个的改变,这是因为它们的引用相同,指向了同一个对象:

L= [3,4,5]

LL = L

id(L) 34432584

id(LL) 34432584

L.append(6)

id(L) 34432584

id(LL) 34432584

另外一种是深度拷贝,如数值、字符串、元组(tuple不允许被更改)等,也就是说当将变量a赋值给变量b时,虽然a和b的内存空间仍然相同,但当a的值发生变化时,会重新给a分配空间,a和b的地址变得不再相同。

a = 'ABC'

b = a

id(a) 36042680

id(b) 36042680

a = 'XYZ'

id(a) 36043424

id(b) 36042680

语言的内存管理是语言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决定语言性能的重要因素。无论是C语言的手工管理,还是Java的垃圾回收,都成为语言最重要的特征。这里以Python语言为例子,说明一门动态类型的、面向对象的语言的内存管理方式。

对象的内存使用

赋值语句是语言最常见的功能了。但即使是最简单的赋值语句,也可以很有内涵。Python的赋值语句就很值得研究。

a = 1

整数1为一个对象。而a是一个引用。利用赋值语句,引用a指向对象1。Python是动态类型的语言(参考动态类型),对象与引用分离。Python像使用“筷子”那样,通过引用来接触和翻动真正的食物——对象。

引用和对象

为了探索对象在内存的存储,我们可以求助于Python的内置函数id()。它用于返回对象的身份(identity)。其实,这里所谓的身份,就是该对象的内存地址。

a = 1

print(id(a))
print(hex(id(a)))

在我的计算机上,它们返回的是:

11246696
'0xab9c68'

分别为内存地址的十进制和十六进制表示。

在Python中,整数和短小的字符,Python都会缓存这些对象,以便重复使用。当我们创建多个等于1的引用时,实际上是让所有这些引用指向同一个对象。

a = 1
b = 1 print(id(a))
print(id(b))

上面程序返回

11246696

11246696

可见a和b实际上是指向同一个对象的两个引用。

为了检验两个引用指向同一个对象,我们可以用is关键字。is用于判断两个引用所指的对象是否相同。

# True
a = 1
b = 1
print(a is b) # True
a = "good"
b = "good"
print(a is b) # False
a = "very good morning"
b = "very good morning"
print(a is b) # False
a = []
b = []
print(a is b)

上面的注释为相应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到,由于Python缓存了整数和短字符串,因此每个对象只存有一份。比如,所有整数1的引用都指向同一对象。即使使用赋值语句,也只是创造了新的引用,而不是对象本身。长的字符串和其它对象可以有多个相同的对象,可以使用赋值语句创建出新的对象。

在Python中,每个对象都有存有指向该对象的引用总数,即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

我们可以使用sys包中的getrefcount(),来查看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某个引用作为参数,传递给getrefcount()时,参数实际上创建了一个临时的引用。因此,getrefcount()所得到的结果,会比期望的多1。

from sys import getrefcount

a = [1, 2, 3]
print(getrefcount(a)) b = a
print(getrefcount(b))

由于上述原因,两个getrefcount将返回2和3,而不是期望的1和2。

对象引用对象

Python的一个容器对象(container),比如表、词典等,可以包含多个对象。实际上,容器对象中包含的并不是元素对象本身,是指向各个元素对象的引用。

我们也可以自定义一个对象,并引用其它对象:

class from_obj(object):
def __init__(self, to_obj):
self.to_obj = to_obj b = [1,2,3]
a = from_obj(b)
print(id(a.to_obj))
print(id(b))

可以看到,a引用了对象b。

对象引用对象,是Python最基本的构成方式。即使是a = 1这一赋值方式,实际上是让词典的一个键值"a"的元素引用整数对象1。该词典对象用于记录所有的全局引用。该词典引用了整数对象1。我们可以通过内置函数globals()来查看该词典。

当一个对象A被另一个对象B引用时,A的引用计数将增加1。

from sys import getrefcount

a = [1, 2, 3]
print(getrefcount(a)) b = [a, a]
print(getrefcount(a))

由于对象b引用了两次a,a的引用计数增加了2。

容器对象的引用可能构成很复杂的拓扑结构。我们可以用objgraph包来绘制其引用关系,比如

x = [1, 2, 3]
y = [x, dict(key1=x)]
z = [y, (x, y)] import objgraph
objgraph.show_refs([z], filename='ref_topo.png')

objgraph是Python的一个第三方包。安装之前需要安装xdot。

sudo apt-get install xdot
sudo pip install objgraph

objgraph官网

两个对象可能相互引用,从而构成所谓的引用环(reference cycle)。

a = []
b = [a]
a.append(b)

即使是一个对象,只需要自己引用自己,也能构成引用环。

a = []
a.append(a)
print(getrefcount(a))

引用环会给垃圾回收机制带来很大的麻烦,我将在后面详细叙述这一点。

引用减少

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可能减少。比如,可以使用del关键字删除某个引用:

from sys import getrefcount

a = [1, 2, 3]
b = a
print(getrefcount(b)) del a
print(getrefcount(b))

del也可以用于删除容器元素中的元素,比如:

a = [1,2,3]
del a[0]
print(a)

如果某个引用指向对象A,当这个引用被重新定向到某个其他对象B时,对象A的引用计数减少:

from sys import getrefcount

a = [1, 2, 3]
b = a
print(getrefcount(b)) a = 1
print(getrefcount(b))

垃圾回收

吃太多,总会变胖,Python也是这样。当Python中的对象越来越多,它们将占据越来越大的内存。不过你不用太担心Python的体形,它会乖巧的在适当的时候“减肥”,启动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将没用的对象清除。在许多语言中都有垃圾回收机制,比如Java和Ruby。尽管最终目的都是塑造苗条的提醒,但不同语言的减肥方案有很大的差异 (这一点可以对比本文和Java内存管理与垃圾回收

)。

从基本原理上,当Python的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降为0时,说明没有任何引用指向该对象,该对象就成为要被回收的垃圾了。比如某个新建对象,它被分配给某个引用,对象的引用计数变为1。如果引用被删除,对象的引用计数为0,那么该对象就可以被垃圾回收。比如下面的表:

a = [1, 2, 3]
del a

del a后,已经没有任何引用指向之前建立的[1, 2, 3]这个表。用户不可能通过任何方式接触或者动用这个对象。这个对象如果继续待在内存里,就成了不健康的脂肪。当垃圾回收启动时,Python扫描到这个引用计数为0的对象,就将它所占据的内存清空。

然而,减肥是个昂贵而费力的事情。垃圾回收时,Python不能进行其它的任务。频繁的垃圾回收将大大降低Python的工作效率。如果内存中的对象不多,就没有必要总启动垃圾回收。所以,Python只会在特定条件下,自动启动垃圾回收。当Python运行时,会记录其中分配对象(object allocation)和取消分配对象(object deallocation)的次数。当两者的差值高于某个阈值时,垃圾回收才会启动。

我们可以通过gc模块的get_threshold()方法,查看该阈值:

import gc
print(gc.get_threshold())

返回(700, 10, 10),后面的两个10是与分代回收相关的阈值,后面可以看到。700即是垃圾回收启动的阈值。可以通过gc中的set_threshold()方法重新设置。

我们也可以手动启动垃圾回收,即使用gc.collect()。

分代回收

Python同时采用了分代(generation)回收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假设是,存活时间越久的对象,越不可能在后面的程序中变成垃圾。我们的程序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对象,许多对象很快产生和消失,但也有一些对象长期被使用。出于信任和效率,对于这样一些“长寿”对象,我们相信它们的用处,所以减少在垃圾回收中扫描它们的频率。

小家伙要多检查

Python将所有的对象分为0,1,2三代。所有的新建对象都是0代对象。当某一代对象经历过垃圾回收,依然存活,那么它就被归入下一代对象。垃圾回收启动时,一定会扫描所有的0代对象。如果0代经过一定次数垃圾回收,那么就启动对0代和1代的扫描清理。当1代也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垃圾回收后,那么会启动对0,1,2,即对所有对象进行扫描。

这两个次数即上面get_threshold()返回的(700, 10, 10)返回的两个10。也就是说,每10次0代垃圾回收,会配合1次1代的垃圾回收;而每10次1代的垃圾回收,才会有1次的2代垃圾回收。

同样可以用set_threshold()来调整,比如对2代对象进行更频繁的扫描。

import gc
gc.set_threshold(700, 10, 5)

孤立的引用环

引用环的存在会给上面的垃圾回收机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引用环可能构成无法使用,但引用计数不为0的一些对象。

a = []
b = [a]
a.append(b) del a
del b

上面我们先创建了两个表对象,并引用对方,构成一个引用环。删除了a,b引用之后,这两个对象不可能再从程序中调用,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但是由于引用环的存在,这两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都没有降到0,不会被垃圾回收。

孤立的引用环

为了回收这样的引用环,Python复制每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可以记为gc_ref。假设,每个对象i,该计数为gc_ref_i。Python会遍历所有的对象i。对于每个对象i引用的对象j,将相应的gc_ref_j减1。

遍历后的结果

在结束遍历后,gc_ref不为0的对象,和这些对象引用的对象,以及继续更下游引用的对象,需要被保留。而其它的对象则被垃圾回收。

总结

Python作为一种动态类型的语言,其对象和引用分离。这与曾经的面向过程语言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有效的释放内存,Python内置了垃圾回收的支持。Python采取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垃圾回收机制,即引用计数,并因此需要解决孤立引用环的问题。Python与其它语言既有共通性,又有特别的地方。对该内存管理机制的理解,是提高Python性能的重要一步。

深入Python底层,谈谈内存管理机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Python中的内存管理机制

    Python是如何进行内存管理的 python引用了一个内存池(memory pool)机制,即pymalloc机制,用于管理对小块内存的申请和释放 1.介绍 python和其他高级语言一样,会进行自 ...

  2. 【python测试开发栈】—python内存管理机制(二)—垃圾回收

    在上一篇文章中(python 内存管理机制-引用计数)中,我们介绍了python内存管理机制中的引用计数,python正是通过它来有效的管理内存.今天来介绍python的垃圾回收,其主要策略是引用计数 ...

  3. 从内存管理原理,窥探OS内存管理机制

    摘要:本文将从最简单的内存管理原理说起,带大家一起窥探OS的内存管理机制,由此熟悉底层的内存管理机制,写出高效的应用程序.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探索OS的内存管理原理>,作者:元闰子 . ...

  4. Python 源码剖析(六)【内存管理机制】

    六.内存管理机制 1.内存管理架构 2.小块空间的内存池 3.循环引用的垃圾收集 4.python中的垃圾收集 1.内存管理架构 Python内存管理机制有两套实现,由编译符号PYMALLOC_DEB ...

  5. Python深入之python内存管理机制(重点)

    前言 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作者:醍醐三叶   关于python的存储问题, (1)由于python中 ...

  6. (重点)Python深入之Python内存管理机制你会吗?

    前言本文的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作者:醍醐三叶 请注意:如果你平时学Python遇到问题找不到人解答?或者没有 ...

  7. Python内存管理机制-《源码解析》

    Python内存管理机制 Python 内存管理分层架构 /* An object allocator for Python. Her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yer ...

  8. 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

    先从较浅的层面来说,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垃圾回收 (2)引用计数 (3)内存池机制 一.垃圾回收: python不像C++,Java等语言一样,他们可以不用事先声明变量 ...

  9. 【转】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

    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1007/213585.htm 内存管理,对于Python这样的动态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决定了Python的执 ...

随机推荐

  1. P4874 回形遍历 —模拟

    思路: 写完后信心满满,结果超时. 我很不解,下了个数据结果——,z竟然是大于1e10的,跟题目给的不一样啊 原来如此,正解是一行一行的走的... 注意当到两边一样近时,应优先向下和右!!!!!! 这 ...

  2. MySQL存储过程多条修改语句

    DROP procedure Sel_Function_ActivityPastDueDELIMITER $$DROP procedure IF EXISTS`shouyi`.`Sel_Functio ...

  3. dubbo注解

    如果还不了解Dubbo是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搭建的可以先看一下我的上一篇文章. 首先我先来讲下提供者(也就是服务端)的配置,先上配置文件代码: <?xml version="1.0&qu ...

  4. 牛客NOIP提高组(二)题解

    心路历程 预计得分:100 + 40 + 30 = 170 实际得分:100 + 30 + 0 = 130 T2有一个部分分的数组没开够RE了. T3好像是思路有点小问题.. 思路没问题,实现的时候一 ...

  5. Git中文件属性的变化,被认为是文件有改动

    问题描述: 1.  从公司的git服务器上, 下载最新的代码(zip格式), 解压缩出来, 2.  过一段时间, 去执行git pull代码, 出现如下情况: $ git pull Updating ...

  6. iOS 学习随记 (一)

    入行IT也已经很多年了,厌倦了Windows平台的工作, 4月初突然抽风买了台Mac就开始决定转身做iOS/OS X下的App开发了. 从适应Mac机器到开始编程没有花费太长时间,也因为有C#和Jav ...

  7. python爬虫之路——Python的re模块及其方法

    介绍常用的三种方法:search(),sub(),findall() search():匹配并提取第一个符合规律的内容,然后返回一个正则表达式的对象 #提取字符串中的第一个数字 import re a ...

  8. linux概念和体系

    1. Linux开机启动 2. Linux文件管理 3. Linux的架构 4. Linux命令行与命令 5. Linux文件管理相关命令 6. Linux文本流 7. Linux进程基础 8. Li ...

  9. Java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实现 生产者/消费者 示例

    Java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实现 生产者/消费者 示例 本文由 TonySpark 翻译自 Javarevisited.转载请参见文章末尾的要求. Java.util.concurr ...

  10. cv2.minAreaRect() 生成最小外接矩形

    简介   使用python opencv返回点集cnt的最小外接矩形,所用函数为 cv2.minAreaRect(cnt) ,cnt是所要求最小外接矩形的点集数组或向量,这个点集不定个数.   c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