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TC 源码分析(三):安卓视频硬编码
- 数据怎么送进编码器?
- 怎么从编码器取数据?
- 如何做流控?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 MediaCodec 的基本知识。
MediaCodec 基础
Developer 官网 上的描述已经很清楚了,下面简要总结一下。
首先是工作流程:
生产者不断把输入数据送进 codec,消费者则不断消费 codec 的输出数据。
接下来是调用流程:
- 选择编码器:根据 mimeType 和 colorFormat,以及是否为编码器,选择出一个 MediaCodecInfo;
- 创建编码器:MediaCodec.createByCodecName(codecInfo.getName());
- 对于 API 21 以上的系统,我们可以选择异步消费输出:mVideoCodec.setCallback;
- 配置编码器:设置各种编码器参数(MediaFormat),再调用 mVideoCodec.configure(文档也没有明确说 setCallback 应该在 configure 之前,但既然示例是这样写的,我们还是保持这样好了,毕竟相机采集也是踩过坑了的);
- 对于 API 19 以上的系统,我们可以选择 Surface 输入:mVideoCodec.createInputSurface;
- 启动编码器:mVideoCodec.start;
- 输入数据到编码器:输入数据到来时,Surface 输入模式下(提前用 Surface 创建 EGLSurface),调用 GLES API 绘制,最后 eglSwapBuffers 即可;普通模式下我们需要 dequeueInputBuffer、填入数据、queueInputBuffer;
- 消费编码器输出数据:异步模式下,我们在 onOutputBufferAvailable 中使用 buffer 内的数据,然后 releaseOutputBuffer 即可;同步模式下我们需要 dequeueOutputBuffer、使用 buffer 内的数据、releaseOutputBuffer;
- 停止并销毁编码器:先告知编码器我们要结束编码,Surface 输入时调用 mVideoCodec.signalEndOfInputStream,普通输入则可以为在 queueInputBuffer 时指定 MediaCodec.BUFFER_FLAG_END_OF_STREAM 这个 flag;告知编码器后我们就可以等到编码器输出的 buffer 带着 MediaCodec.BUFFER_FLAG_END_OF_STREAM 这个 flag 了,等到之后我们调用 mVideoEncoder.release 销毁编码器;
简单了解了 MediaCodec 基础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看看 WebRTC 是怎么做硬编码的了。
数据怎么送进编码器?
WebRTC 的硬编码封装在 MediaCodecVideoEncoder 类中,只看 Java 代码我们会发现这个类的方法基本都是 package private 的,而且并没有被其他类调用过,一开始我也很疑惑,但当我开始看 native 代码的时候就发现了蹊跷。
原来对 MediaCodecVideoEncoder 接口的调用都发生在 native 层,就在 webrtc/sdk/android/src/jni/androidmediaencoder_jni.cc 这个文件中。Java 调用 native 代码想必大家都知道,但 native 代码如何调用 Java 代码?搞懂这个文件里的代码我们就能熟练掌握这个技能。
那我们就可以看看 MediaCodecVideoEncoder 的代码了:
- 初始化编码器、EGL 环境:initEncode,其中会选择合适的编码器配置并启动,使用 Surface 模式输入时,我们会创建 EglBase14 和 GlRectDrawer,用于把 texture 数据绘制到编码器的输入 Surface 中;
- 输入 texture 数据到编码器:encodeTexture,其中的代码比较简单,GL 绘制 drawer.drawOes,交换 buffer eglBase.swapBuffers;但这里有一个 checkKeyFrameRequired 调用,我们会在流控部分展开讲;
- 输入内存数据到编码器:dequeueInputBuffer 和 encodeBuffer,其中的代码和官方样例没什么区别;
怎么从编码器取数据?
消费输出数据也基本和官方样例一样:
- dequeueOutputBuffer 取出一帧数据;
- releaseOutputBuffer 归还输出 buffer;
但这里有几点值得一提:
- 通常编码传输时每个关键帧头部都需要带上编码配置数据(PPS,SPS),但 MediaCodec 会在首次输出时专门输出编码配置数据,后面的关键帧里是不携带这些数据的,所以需要我们手动做一个拼接;
- 这里调用 mediaCodec.dequeueOutputBuffer 时第二个参数 timeout 传的是 0,表示不会等待,由于这里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线程不停调用,所以这样没什么问题,反倒可以防止阻塞,但如果我们单独起了一个线程专门取输出数据,那这就会导致 CPU 资源的浪费了,可以加上一个合适的值,例如 3~10ms;
如何做流控?
首先我们要对流控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流控基本概念
流控就是流量控制。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TCP 和视频编码。对 TCP 来说就是控制单位时间内发送数据包的数据量,对编码来说就是控制单位时间内输出数据的数据量。为什么要控制?就是为了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收益最大化。
TCP 传输的限制条件是网络带宽,流控就是在避免造成或者加剧网络拥塞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网络带宽。带宽够、网络好,我们就加快速度发送数据包,出现了延迟增大、丢包之后,就放慢发包的速度(因为继续高速发包,可能会加剧网络拥塞,反而发得更慢)。
视频编码的限制条件最初是解码器的能力,码率太高就会无法解码,后来随着 codec 的发展,解码能力不再是瓶颈,限制条件变成了传输带宽/文件大小,我们希望在控制数据量的前提下,画面质量尽可能高。
一般编码器都可以设置一个目标码率,但编码器的实际输出码率不会完全符合设置,因为在编码过程中实际可以控制的并不是最终输出的码率,而是编码过程中的一个量化参数(Quantization Parameter,QP),它和码率并没有固定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图像内容。这一点不在这里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视频压缩编码和音频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
无论是要发送的 TCP 数据包,还是要编码的图像,都可能出现“尖峰”,也就是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数据量。TCP 面对尖峰,可以选择不为所动(尤其是网络已经拥塞的时候),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视频编码也对尖峰不为所动,那图像质量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如果有几帧数据量特别大,但我们仍要把码率控制在原来的水平,那势必要损失更多的信息,因此图像失真就会更严重,通常的表现是画面出现很多小方块,看上去像是打了马赛克一样,我们称之为“方块效应”:
安卓硬编码流控
MediaCodec 流控相关的接口并不多,一是配置时设置目标码率和码率控制模式,二是动态调整目标码率(API 19+)。
配置时指定目标码率和码率控制模式:
mediaFormat.setInteger(MediaFormat.KEY_BIT_RATE,bitRate);mediaFormat.setInteger(MediaFormat.KEY_BITRATE_MODE,MediaCodecInfo.EncoderCapabilities.BITRATE_MODE_VBR);// 其他配置mVideoCodec.configure(mediaFormat,null,null,MediaCodec.CONFIGURE_FLAG_ENCODE);
码率控制模式在 MediaCodecInfo.EncoderCapabilities 类中定义了三种,在 framework 层有另一套名字和它们的值一一对应:
- CQ 对应于 OMX_Video_ControlRateDisable,它表示完全不控制码率,尽最大可能保证图像质量;
- CBR 对应于 OMX_Video_ControlRateConstant,它表示编码器会尽量把输出码率控制为设定值,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不为所动”;
- VBR 对应于 OMX_Video_ControlRateVariable,它表示编码器会根据图像内容的复杂度(实际上是帧间变化量的大小)来动态调整输出码率,图像复杂则码率高,图像简单则码率低;
动态调整目标码率:
Bundleparam=newBundle();param.putInt(MediaCodec.PARAMETER_KEY_VIDEO_BITRATE,bitrate);mediaCodec.setParameters(param);
API 是很简单,但我们究竟该用哪种模式?调整码率在各个模式下是否有用,效果如何?接下来就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MediaCodec 流控测试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如何测试,而测试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控制变量了。大家可能会想到通过相机采集数据后送进编码器,但相机采集的问题就在于每次测试采进来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那结果的差异就不能排除内容差异的干扰。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内容不变的数据源,视频文件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使用同一个视频文件,用 MediaExtractor 提取视频数据,解码器解码后把数据送进编码器,再按照同样的调整码率策略,对比编码器输出码率。
此外,我们可以让解码器把数据输出到一个 SurfaceTexture,并在 SurfaceTexture 的回调中让数据花开两枝,一枝到预览,一枝到编码器,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测试,一遍欣赏视频内容了 :)
测试的大体思路就是这样,实现过程的细节这里就不赘述了,测试项目的源码可以从 GitHub 获取,项目里有彩蛋 :)
下面我们看看各个模式调整码率的效果对比:
红色折线是统计的每秒输出码率,蓝色圆点是调整码率的操作,从上到下依次是 CQ、VBR、CBR。可以看到,CQ 模式下输出码率和设置的目标码率确实没什么关系,而 VBR 和 CBR 输出码率基本都紧跟目标码率,但明显 CBR 更稳,且 VBR 下调码率会出现“血崩”的情况。
如果解码器支持码率波动较大,显然输出码率随视频内容波动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样能提升整体画质,但 VBR 输出码率的走势真的是在跟随图像复杂度(帧间变化量)的吗?这个问题留着以后探究。
接下来我们看看各个模式下不调整码率时的输出码率:
从上到下依次是 CQ、VBR、CBR,可以看到,CBR 确实很稳。
而对比调整码率和不调整码率 CQ 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CQ 模式下调整码率不起作用,这符合预期,因为 CQ 的定义就是如此。虽然 MediaFormat 里面有一个隐藏的 KEY_QUALITY,文档表明是搭配 CQ 使用的,但在 Nexus 5X 7.1.2 上实测,修改 quality 不会影响输出码率。
更多测试结果,可以从 GitHub 项目中获取。
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用哪种模式?
- 对于质量要求高、不在乎带宽(例如本地存文件)、解码器支持码率剧烈波动的情况,显然 CQ 是不二之选;
- VBR 输出码率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对于小幅晃动,方块效应会有所改善,但对剧烈晃动仍无能为力,而连续调低码率则会导致码率急剧下降,如果无法接受这个问题,那 VBR 就不是好的选择;
- WebRTC 使用的是 CBR,稳定可控是 CBR 的优点,一旦稳定可控,那我们就可以自己实现比较可靠的控制了;
- VBR 在画面内容保持静止时,码率会降得很低,一旦画面内容开始动起来,码率上升会跟不上,就会导致画面质量很差;
- VBR 上调码率后,有可能导致中间网络路径的丢包/延迟增加,进而导致问题;
- CBR 会存在关键帧后的几帧内容模糊的问题,如果关键帧间隔较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呼吸效应」;
- WebRTC 使用的方案是 CBR + 长关键帧间隔,这样「呼吸效应」就不是那么明显,而 CBR 确实能增强画面质量;
前两点援引自 Twitch blog。
当然在编写这个测试项目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几个小问题的:
- 主线程创建 extractor、decoder、encoder,子线程使用,extractor/decoder 会抛 IllegalStateException,创建和使用在同一个线程就没问题(主线程或子线程都可以);
- decoder 直接输出到 encoder 的 Surface,编出来的视频是花屏,原因是 encoder 的输出尺寸和视频尺寸不一样,把输出尺寸改为和视频尺寸一样就可以了;但 decoder -> SurfaceTexture -> encoder,中间加入一次 OpenGL 绘制,输出尺寸不同就没问题;
- 调整码率后 encoder 输出码率直降为 1/10,死活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在 StackOverflow 上面一问,还真有人帮我把代码看出问题了,原来是调整码率时,单位用得不对,忘记 * 1000 了,还好不是啥坑 :)
关键帧
MediaCodec 有两种方式触发输出关键帧,一是由配置时设置的 KEY_FRAME_RATE 和 KEY_I_FRAME_INTERVAL 参数自动触发,二是运行过程中通过 setParameters 手动触发输出关键帧。
自动触发实际是按照帧数触发的,例如设置帧率为 25 fps,关键帧间隔为 2s,那就会每 50 帧输出一个关键帧,一旦实际帧率低于配置帧率,那就会导致关键帧间隔时间变长。由于 MediaCodec 启动后就不能修改配置帧率/关键帧间隔了,所以如果希望改变关键帧间隔帧数,就必须重启编码器。
手动触发输出关键帧:
Bundleparam=newBundle();param.putInt(MediaCodec.PARAMETER_KEY_REQUEST_SYNC_FRAME,0);mediaCodec.setParameters(param);
对于 H.264 编码,WebRTC 设置的关键帧间隔时间为 20s,显然仅靠自动触发是不可能的,因此它会根据实际输出帧的情况,决定何时手动触发输出一个关键帧,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checkKeyFrameRequired 函数了。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更可控,这和码率模式使用 CBR 是一个道理。
WebRTC H.264 编码时,关键帧还真是 20s 一个,那一旦发生了丢包,怎么解码呢?肯定有其他补救措施,这个问题,也留在之后再探究了。
方块效应优化
前面我们提到,VBR 的码率存在一个波动范围,因此使用 VBR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方块效应,但对于视频内容的剧烈变化,VBR 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WebRTC 的做法是,获取每个输出帧的 QP 值,如果 QP 值过大,就说明图像复杂度太高,如果 QP 值持续超过上界,那就重启编码器,用更低的输出分辨率来编码;如果 QP 值过低,则说明图像复杂度太低,如果 QP 值持续低于下界,也会重启编码器,用更高的输出分辨率来编码。关于 QP 值的获取,可以查看 WebRTC 相关代码。
有哪些坑?
- 虽然 mVideoCodec.createInputSurface 从 API 18 就已经引入,但用在某些 API 18 的机型上会导致编码器输出数据量特别小,画面是黑屏,所以 Surface 输入模式从 API 19 启用;
- Grafika 的示例中,它是在相机数据回调中先消费输出,再绘制输入,这样会导致每帧的输出都要等一帧的时间,其实我们可以先绘制输入,再消费输出,dequeueOutputBuffer 可以指定一个超时时间,通常 10ms 就足够绝大部分的帧编完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优化掉这一帧的延迟;当然,这个优化只有当此处成为瓶颈了才有必要,如果网络传输如果还有几秒的延迟,那这几十毫秒的优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如果不正确设置 presentationTime,有些设备的编码器会丢掉输入帧,或者输出帧图像质量很差,参见 bigflake FAQ #8
- 取出 output buffer 后,要手动设置 position 和 limit,有些设备的编码器不会设置这两个值,导致无法正确取出数据;取出 input buffer 后,要手动调用 clear;参见 bigflake FAQ #11
总结
在 WebRTC 源码导读系列的前三篇中,我们依次分析了采集、预览、编码,在下一篇里,我将对这三块内容做一个整理,并把 WebRTC 中相关的 Java 代码剥离出来,形成一个可以单独使用的模块:VideoCRE(Capture, Render, Encode),以及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内存抖动问题做的一系列优化。敬请期待 :)
参考文章
https://blog.piasy.com/2017/08/08/WebRTC-Android-HW-Encode-Video/
WebRTC 源码分析(三):安卓视频硬编码的更多相关文章
- WebRTC源码分析三:视频处理流程
转自:http://blog.csdn.net/neustar1/article/details/19480863 文本介绍视频的处理流程.图1中显示了两路视频会话视频信号流过程. 图1 视频流程示意 ...
- WebRTC源码分析四:视频模块结构
转自:http://blog.csdn.net/neustar1/article/details/19492113 本文在上篇的基础上介绍WebRTC视频部分的模块结构,以进一步了解其实现框架,只有了 ...
- 使用react全家桶制作博客后台管理系统 网站PWA升级 移动端常见问题处理 循序渐进学.Net Core Web Api开发系列【4】:前端访问WebApi [Abp 源码分析]四、模块配置 [Abp 源码分析]三、依赖注入
使用react全家桶制作博客后台管理系统 前面的话 笔者在做一个完整的博客上线项目,包括前台.后台.后端接口和服务器配置.本文将详细介绍使用react全家桶制作的博客后台管理系统 概述 该项目是基 ...
- tomcat源码分析(三)一次http请求的旅行-从Socket说起
p { margin-bottom: 0.25cm; line-height: 120% } tomcat源码分析(三)一次http请求的旅行 在http请求旅行之前,我们先来准备下我们所需要的工具. ...
- WebRTC 源码分析(二):安卓预览
有过一定相机开发经验的朋友可能会疑惑,预览还有什么好分析的,不是直接 camera.setPreviewDisplay 或者 camera.setPreviewTexture 就能在 SurfaceV ...
- ABP源码分析三十五:ABP中动态WebAPI原理解析
动态WebAPI应该算是ABP中最Magic的功能之一了吧.开发人员无须定义继承自ApiController的类,只须重用Application Service中的类就可以对外提供WebAPI的功能, ...
- Fresco 源码分析(三) Fresco服务端处理(1) ImagePipeline为何物
4.3 服务端的处理 备注: 因为是分析,而不是设计,所以很多知识我们类似于插叙的方式叙述,就是用到了哪个知识点,我们再提及相关的知识点,如果分析到了最后,我想想是不是应该将这个架构按照设计的方式,重 ...
- ABP源码分析三:ABP Module
Abp是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构建的.开发人员可以将自定义的功能以模块(module)的形式集成到ABP中.具体的功能都可以设计成一个单独的Module.Abp底层框架提供便捷的方法集成每个Modu ...
- ABP源码分析三十一:ABP.AutoMapper
这个模块封装了Automapper,使其更易于使用. 下图描述了改模块涉及的所有类之间的关系. AutoMapAttribute,AutoMapFromAttribute和AutoMapToAttri ...
随机推荐
- Django 时间与时区设置问题
django 时间与时区设置问题 在Django的配置文件settings.py中,有两个配置参数是跟时间与时区有关的,分别是TIME_ZONE和USE_TZ 如果USE_TZ设置为True时,Dja ...
- 有关 Windows 10 中“适用于 Linux 的 Windows 子系统(Beta)”
1.如何启用?(未来应该可从应用商店中直接安装) 在"控制面板"的"启用或关闭 Windows 功能"中进行勾选安装.(安装完成后需要重新启动) 2.然后呢? ...
- git android.google 源码:Unknown SSL protocol error in connection to code.google.com:443
想要提取android的源码.就必须要使用git.下面是本人安装的过程发生的问题: 1.1安装git.win的命令行的客户端(相当与svn的乌龟那样使用).http://git-scm.com/dow ...
- poj 1868 Antiarithmetic? 推断序列中是否有等差子序列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10024; int n,vis[maxN],a[maxN]; bool fi ...
- Eclipse工程文件夹 红叹号
问题产生: 重装系统后,换了个新版本的Eclipse,但是,使用以前的工程目录(工程目录重命名了)后,发现,一些工程上显示红叹号,仔细查看里面的代码,也没有错误 问题原因: 经过查看,是工程中,使用的 ...
- 如何将 iOS 工程打包速度提升十倍以上
如何将 iOS 工程打包速度提升十倍以上 过慢的编译速度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一方面,程序员在等待打包的过程中可能会分心,比如刷刷朋友圈,看条新闻等等.这种认知上下文的切换会带来很多隐形的时间浪费. ...
- [DIOCP3/MyBean/QDAC开源项目] DataModule-DB例子基于MyBean的插件实例<三层数据库方案>
[说明] 这个例子答应大家很久了,一直没有时间弄,现在正式结合MyBean插件可以很方便的在客户端共享操作连接,执行数据库的各项工作,屏蔽了底层的通信解码器编码等工作,直接传递Variant,给了开发 ...
- Mysql查看连接数相关信息
MySQL查看连接数相关信息在 数据库:INFORMATION_SCHEMA 表:PROCESSLIST 表结构如下: mysql> desc PROCESSLIST; +---------+- ...
- kali kvm Requested operation is not valid: network 'default' is not active
安装时候参考的:http://www.ilanni.com/?p=6101 今天安装完kvm,满是幸福的装了个xp,重启后出现了一个错误 Requested operation is not vali ...
- 设计模式之装饰模式(iOS开发,代码用Objective-C展示)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有个重要的原则,里氏代换原则:一个软件实体如果使用的是一个父类的话,那么一定适用其子类,而且它察觉不出父类对象与子类对象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软件设计里面,把父类替换成它的子类,程序的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