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饭新炒:理解Snowflake算法的实现原理
前提
Snowflake
(雪花)是Twitter
开源的高性能ID
生成算法(服务)。
上图是Snowflake
的Github
仓库,master
分支中的REAEMDE
文件中提示:初始版本于2010
年发布,基于Apache Thrift
,早于Finagle
(这里的Finagle
是Twitter
上用于RPC
服务的构建模块)发布,而Twitter
内部使用的Snowflake
是一个完全重写的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Twitter
上的现有基础架构来运行。
而2010
年发布的初版Snowflake
源码是使用Scala
语言编写的,归档于scala_28
分支。换言之,大家目前使用的Snowflake
算法原版或者改良版已经是十年前(当前是2020
年)的产物,不得不说这个算法确实比较厉害。scala_28
分支中有介绍该算法的动机和要求,这里简单摘录一下:
动机:
Cassandra
中没有生成顺序ID
的工具,Twitter
由使用MySQL
转向使用Cassandra
的时候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生成ID
(印证了架构不是设计出来,而是基于业务场景迭代出来)。
要求:
- 高性能:每秒每个进程至少产生
10K
个ID
,加上网络延迟响应速度要在2ms
内。 - 顺序性:具备按照时间的自增趋势,可以直接排序。
- 紧凑性:保持生成的
ID
的长度在64 bit
或更短。 - 高可用:
ID
生成方案需要和存储服务一样高可用。
下面就Snowflake
的源码分析一下他的实现原理。
Snowflake方案简述
Snowflake
在初版设计方案是:
- 时间:
41 bit
长度,使用毫秒级别精度,带有一个自定义epoch
,那么可以使用大概69
年。 - 可配置的机器
ID
:10 bit
长度,可以满足1024
个机器使用。 - 序列号:
12 bit
长度,可以在4096
个数字中随机取值,从而避免单个机器在1 ms
内生成重复的序列号。
但是在实际源码实现中,Snowflake
把10 bit
的可配置的机器ID
拆分为5 bit
的Worker ID
(这个可以理解为原来的机器ID
)和5 bit
的Data Center ID
(数据中心ID
),详情见IdWorker.scala
:
也就是说,支持配置最多32
个机器ID
和最多32
个数据中心ID
:
由于算法是Scala
语言编写,是依赖于JVM
的语言,返回的ID
值为Long
类型,也就是64 bit
的整数,原来的算法生成序列中只使用了63 bit
的长度,要返回的是无符号数,所以在高位补一个0
(占用1 bit
),那么加起来整个ID
的长度就是64 bit
:
其中:
41 bit
毫秒级别时间戳的取值范围是:[0, 2^41 - 1]
=>0 ~ 2199023255551
,一共2199023255552
个数字。5 bit
机器ID
的取值范围是:[0, 2^5 - 1]
=>0 ~ 31
,一共32
个数字。5 bit
数据中心ID
的取值范围是:[0, 2^5 - 1]
=>0 ~ 31
,一共32
个数字。12 bit
序列号的取值范围是:[0, 2^12 - 1]
=>0 ~ 4095
,一共4096
个数字。
那么理论上可以生成2199023255552 * 32 * 32 * 4096
个完全不同的ID
值。
Snowflake
算法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依赖于系统时钟。41 bit
长度毫秒级别的时间来源于系统时间戳,所以必须保证系统时间是向前递进,不能发生时钟回拨(通说来说就是不能在同一个时刻产生多个相同的时间戳或者产生了过去的时间戳)。一旦发生时钟回拨,Snowflake
会拒绝生成下一个ID
。
位运算知识补充
Snowflake
算法中使用了大量的位运算。由于整数的补码才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Java
或者Scala
中的整型都使用补码表示,这里稍微提一下原码和补码的知识。
- 原码用于阅读,补码用于计算。
- 正数的补码与其原码相同。
- 负数的补码是除最高位其他所有位取反,然后加
1
(反码加1
),而负数的补码还原为原码也是使用这个方式。 +0
的原码是0000 0000
,而-0
的原码是1000 0000
,补码只有一个0
值,用0000 0000
表示,这一点很重要,补码的0
没有二义性。
简单来看就是这样:
* [+ 11] 原码 = [0000 1011] 补码 = [0000 1011]
* [- 11] 原码 = [1000 1011] 补码 = [1111 0101]
* [- 11]的补码计算过程:
原码 1000 1011
除了最高位其他位取反 1111 0100
加1 1111 0101 (补码)
使用原码、反码在计算的时候得到的不一定是准确的值,而使用补码的时候计算结果才是正确的,记住这个结论即可,这里不在举例。由于Snowflake
的ID
生成方案中,除了最高位,其他四个部分都是无符号整数,所以四个部分的整数使用补码进行位运算的效率会比较高,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Snowflake高性能设计的初衷。Snowflake
算法中使用了几种位运算:异或(^
)、按位与(&
)、按位或(|
)和带符号左移(<<
)。
异或
异或的运算规则是:0^0=0
0^1=1
1^0=1
1^1=0
,也就是位不同则结果为1,位相同则结果为0。主要作用是:
- 特定位翻转,也就是一个数和
N
个位都为1
的数进行异或操作,这对应的N
个位都会翻转,例如0100 & 1111
,结果就是1011
。 - 与
0
项异或,则结果和原来的值一致。 - 两数的值交互:
a=a^b
b=b^a
a=a^b
,这三个操作完成之后,a
和b
的值完成交换。
这里推演一下最后一条:
* [+ 11] 原码 = [0000 1011] 补码 = [0000 1011] a
* [- 11] 原码 = [1000 1011] 补码 = [1111 0101] b
a=a^b 0000 1011
1111 0101
---------^
1111 1110
b=b^a 1111 0101
---------^
0000 1011 (十进制数:11) b
a=a^b 1111 1110
---------^
1111 0101 (十进制数:-11) a
按位与
按位与的运算规则是:0^0=0
0^1=0
1^0=0
1^1=1
,只有对应的位都为1的时候计算结果才是1,其他情况的计算结果都是0。主要作用是:
- 清零,如果想把一个数清零,那么和所有位为
0
的数进行按位与即可。 - 取一个数中的指定位,例如要取
X
中的低4
位,只需要和zzzz...1111
进行按位与即可,例如取1111 0110
的低4
位,则11110110 & 00001111
即可得到00000110
。
按位或
按位与的运算规则是:0^0=0
0^1=1
1^0=1
1^1=1
,只要有其中一个位存在1则计算结果是1,只有两个位同时为0的情况下计算结果才是0。主要作用是:
- 对一个数的部分位赋值为
1
,只需要和对应位全为0
的数做按位或操作就行,例如1011 0000
如果低4
位想全部赋值为1
,那么10110000 | 00001111
即可得到1011 1111
。
带符号左移
带符号左移的运算符是<<
,一般格式是:M << n
。作用如下:
M
的二进制数(补码)向左移动n
位。- 左边(高位)移出部分直接舍弃,右边(低位)移入部分全部补
0
。 - 移位结果:相当于
M
的值乘以2
的n
次方,并且0、正、负数通用。 - 移动的位数超过了该类型的最大位数,那么编译器会对移动的位数取模,例如
int
移位33
位,实际上只移动了33 % 2 = 1
位。
推演过程如下(假设n = 2
):
* [+ 11] 原码 = [0000 1011] 补码 = [0000 1011]
* [- 11] 原码 = [1000 1011] 补码 = [1111 0101]
* [+ 11 << 2]的计算过程
补码 0000 1011
左移2位 0000 1011
舍高补低 0010 1100
十进制数 2^2 + 2^3 + 2^5 = 44
* [- 11 << 2]的计算过程
补码 1111 0101
左移2位 1111 0101
舍高补低 1101 0100
原码 1010 1100 (补码除最高位其他所有位取反再加1)
十进制数 - (2^2 + 2^3 + 2^5) = -44
可以写个main
方法验证一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11 << 2); // -44
System.out.println(11 << 2); // 44
}
组合技巧
利用上面提到的三个位运算符,相互组合可以实现一些高效的计算方案。
计算n个bit能表示的最大数值:
Snowflake
算法中有这样的代码:
// 机器ID的位长度
private val workerIdBits = 5L;
// 最大机器ID -> 31
private val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这里的算子是-1L ^ (-1L << 5L)
,整理运算符的顺序,再使用64 bit
的二进制数推演计算过程如下:
* [-1] 的补码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左移5位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00000
[-1] 的补码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异或 ----------------------------------------------------------------------- ^
结果的补码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11111 (十进制数 2^0 + 2^1 + 2^2 + 2^3 + 2^4 = 31)
这样就能计算出5 bit
能表示的最大数值n
,n
为整数并且0 <= n <= 31
,即0、1、2、3...31
。Wor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部分的最大值就是使用这种组合运算得出的。
用固定位的最大值作为Mask避免溢出:
Snowflake
算法中有这样的代码:
var sequence = 0L
......
private val sequenceBits = 12L
// 这里得到的是sequence的最大值4095
private val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最后这个算子其实就是sequence = (sequence + 1) & 4095
,假设sequence
当前值为4095
,推演一下计算过程:
* [4095] 的补码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111 11111111
[sequence + 1] 的补码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1000 00000000
按位与 ----------------------------------------------------------------------- &
计算结果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十进制数:0)
可以编写一个main
方法验证一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mask = 4095;
System.out.println(0 & mask); // 0
System.out.println(1 & mask); // 1
System.out.println(2 & mask); // 2
System.out.println(4095 & mask); // 4095
System.out.println(4096 & mask); // 0
System.out.println(4097 & mask); // 1
}
也就是x = (x + 1) & (-1L ^ (-1L << N))
能保证最终得到的x
值不会超过N
,这是利用了按位与中的"取指定位"的特性。
Snowflake算法实现源码分析
Snowflake
虽然用Scala
语言编写,语法其实和Java
差不多,当成Java
代码这样阅读就行,下面阅读代码的时候会跳过一些日志记录和度量统计的逻辑。先看IdWorker.scala
的属性值:
// 定义基准纪元值,这个值是北京时间2010-11-04 09:42:54,估计就是2010年初版提交代码时候定义的一个时间戳
val twepoch = 1288834974657L
// 初始化序列号为0
var sequence = 0L //TODO after 2.8 make this a constructor param with a default of 0
// 机器ID的最大位长度为5
private val workerIdBits = 5L
// 数据中心ID的最大位长度为5
private val datacenterIdBits = 5L
// 最大的机器ID值,十进制数为为31
private val maxWorkerId = -1L ^ (-1L << workerIdBits)
// 最大的数据中心ID值,十进制数为为31
private val maxDatacenterId = -1L ^ (-1L << datacenterIdBits)
// 序列号的最大位长度为12
private val sequenceBits = 12L
// 机器ID需要左移的位数12
private val work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数据中心ID需要左移的位数 = 12 + 5
private val datacenterId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时间戳需要左移的位数 = 12 + 5 + 5
private val timestampLeftShift = sequenceBits + workerIdBits + datacenterIdBits
// 序列号的掩码,十进制数为4095
private val sequenceMask = -1L ^ (-1L << sequenceBits)
// 初始化上一个时间戳快照值为-1
private var lastTimestamp = -1L
// 下面的代码块为参数校验和初始化日志打印,这里不做分析
if (workerId > maxWorkerId || workerId < 0) {
exceptionCounter.incr(1)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work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format(maxWorkerId))
}
if (datacenterId > max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0) {
exceptionCounter.incr(1)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datacenter Id can't be greater than %d or less than 0".format(maxDatacenterId))
}
log.info("worker starting. timestamp left shift %d, datacenter id bits %d, worker id bits %d, sequence bits %d, workerid %d",
timestampLeftShift, datacenterIdBits, workerIdBits, sequenceBits, workerId)
接着看算法的核心代码逻辑:
// 同步方法,其实就是protected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
protected[snowflake] def nextId(): Long = synchronized {
// 获取系统时间戳(毫秒)
var timestamp = timeGen()
// 高并发场景,同一毫秒内生成多个ID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 确保sequence + 1之后不会溢出,最大值为4095,其实也就是保证1毫秒内最多生成4096个ID值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 如果sequence溢出则变为0,说明1毫秒内并发生成的ID数量超过了4096个,这个时候同1毫秒的第4097个生成的ID必须等待下一毫秒
if (sequence == 0) {
// 死循环等待下一个毫秒值,直到比lastTimestamp大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 低并发场景,不同毫秒中生成ID
// 不同毫秒的情况下,由于外层方法保证了timestamp大于或者小于lastTimestamp,而小于的情况是发生了时钟回拨,下面会抛出异常,所以不用考虑
// 也就是只需要考虑一种情况:timestamp > lastTimestamp,也就是当前生成的ID所在的毫秒数比上一个ID大
// 所以如果时间戳部分增大,可以确定整数值一定变大,所以序列号其实可以不用计算,这里直接赋值为0
sequence = 0
}
// 获取到的时间戳比上一个保存的时间戳小,说明时钟回拨,这种情况下直接抛出异常,拒绝生成ID
// 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应该可以提前到var timestamp = timeGen()这段代码之后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exceptionCounter.incr(1)
log.error("clock is moving backwards. Rejecting requests until %d.", lastTimestamp);
throw new InvalidSystemClock("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for %d milliseconds".format(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 lastTimestamp保存当前时间戳,作为方法下次被调用的上一个时间戳的快照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度量统计,生成的ID计数器加1
genCounter.incr()
// X = (系统时间戳 - 自定义的纪元值) 然后左移22位
// Y = (数据中心ID左移17位)
// Z = (机器ID左移12位)
// 最后ID = X | Y | Z | 计算出来的序列号sequence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
// 辅助方法:获取系统当前的时间戳(毫秒)
protected def timeGen(): Long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辅助方法:获取系统当前的时间戳(毫秒),用死循环保证比传入的lastTimestamp大,也就是获取下一个比lastTimestamp大的毫秒数
protected def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Long): Long = {
var timestamp = timeGen()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timeGen()
}
timestamp
}
最后一段逻辑的位操作比较多,但是如果熟练使用位运算操作符,其实逻辑并不复杂,这里可以画个图推演一下:
四个部分的整数完成左移之后,由于空缺的低位都会补充了0
,基于按位或的特性,所有低位只要存在1
,那么对应的位就会填充为1
,由于四个部分的位不会越界分配,所以这里的本质就是:四个部分左移完毕后最终的数字进行加法计算。
Snowflake算法改良
Snowflake
算法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 低并发场景会产生连续偶数,原因是低并发场景系统时钟总是走到下一个毫秒值,导致序列号重置为
0
。 - 依赖系统时钟,时钟回拨会拒绝生成新的
ID
(直接抛出异常)。 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的管理比较麻烦,特别是同一个服务的不同集群节点需要保证每个节点的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组合唯一。
这三个问题美团开源的Leaf
提供了解决思路,下图截取自com.sankuai.inf.leaf.snowflake.SnowflakeIDGenImpl
:
对应的解决思路是(不进行深入的源码分析,有兴趣可以阅读以下Leaf
的源码):
- 序列号生成添加随机源,会稍微减少同一个毫秒内能产生的最大
ID
数量。 - 时钟回拨则进行一定期限的等待。
- 使用
Zookeeper
缓存和管理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
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的配置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同一个服务(例如支付服务)集群的多个节点,必须配置不同的机器ID
和数据中心ID
或者同样的数据中心ID
和不同的机器ID
(简单说就是确保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的组合全局唯一),否则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在系统时钟一致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多个节点产生相同的ID
值,所以一般的部署架构如下:
管理这两个ID
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者像Leaf
这样的开源框架引入分布式缓存进行管理,再如笔者所在的创业小团队生产服务比较少,直接把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硬编码在服务启动脚本中,然后把所有服务使用的Wo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统一登记在团队内部知识库中。
自实现简化版Snowflake
如果完全不考虑性能的话,也不考虑时钟回拨、序列号生成等等问题,其实可以把Snowflake
的位运算和异常处理部分全部去掉,使用Long.toBinaryString()
方法结合字符串按照Snowflake
算法思路拼接出64 bit
的二进制数,再通过Long.parseLong()
方法转化为Long
类型。编写一个main
方法如下:
public class Main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HIGH = "0";
/**
* 2020-08-01 00:00:00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EPOCH = 1596211200000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workerId = 1L;
long dataCenterId = 1L;
long seq = 4095;
String timestamp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POCH), 41);
String workerId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workerId), 5);
String dataCenterId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dataCenterId), 5);
String seq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seq), 12);
String value = HIGH + timestampString + workerIdString + dataCenterIdString + seqString;
long num = Long.parseLong(value, 2);
System.out.println(num); // 某个时刻输出为3125927076831231
}
private static String leftPadding(String value, int maxLength) {
int diff = maxLength - value.length();
StringBuilder 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
for (int i = 0; i < diff; i++) {
builder.append("0");
}
builder.append(value);
return builder.toString();
}
}
然后把代码规范一下,编写出一个简版Snowflake
算法实现的工程化代码:
// 主键生成器接口
public interface PrimaryKeyGenerator {
long generate();
}
// 简易Snowflake实现
public class SimpleSnowflake implements PrimaryKeyGenerato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HIGH = "0";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WORKER_ID = 31;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IN_WORKER_ID = 0;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DC_ID = 31;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IN_DC_ID = 0;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MAX_SEQUENCE = 4095;
/**
* 机器ID
*/
private final long workerId;
/**
* 数据中心ID
*/
private final long dataCenterId;
/**
* 基准纪元值
*/
private final long epoch;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public SimpleSnowflake(long workerId, long dataCenterId, long epoch) {
this.workerId = workerId;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epoch = epoch;
checkArgs();
}
private void checkArgs() {
if (!(MIN_WORKER_ID <= workerId && workerId <= MAX_WORKER_ID))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Worker id must be in [0,31]");
}
if (!(MIN_DC_ID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 MAX_DC_ID))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Data center id must be in [0,31]");
}
}
@Override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generate() {
long 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时钟回拨
if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Clock moved backwards");
}
// 同一毫秒内并发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sequence = sequence + 1;
if (sequence == MAX_SEQUENCE) {
timestamp = un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sequence = 0L;
}
} else {
// 下一毫秒重置sequence为0
sequence = 0L;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41位时间戳字符串,不够位数左边补"0"
String timestamp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timestamp - epoch), 41);
// 5位机器ID字符串,不够位数左边补"0"
String workerId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workerId), 5);
// 5位数据中心ID字符串,不够位数左边补"0"
String dataCenterId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dataCenterId), 5);
// 12位序列号字符串,不够位数左边补"0"
String seqString = leftPadding(Long.toBinaryString(sequence), 12);
String value = HIGH + timestampString + workerIdString + dataCenterIdString + seqString;
return Long.parseLong(value, 2);
}
private long untilNextMillis(long las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do {
timestamp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while (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return timestamp;
}
private static String leftPadding(String value, int maxLength) {
int diff = maxLength - value.length();
StringBuilder 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
for (int i = 0; i < diff; i++) {
builder.append("0");
}
builder.append(value);
return builder.toStr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epoch = LocalDateTime.of(1970, 1, 1, 0, 0, 0, 0)
.toInstant(ZoneOffset.of("+8")).toEpochMilli();
PrimaryKeyGenerator generator = new SimpleSnowflake(1L, 1L, epoch);
for (int i = 0; i < 5; i++) {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第%s个生成的ID: %d", i + 1, generator.generate()));
}
}
}
// 某个时刻输出如下
第1个生成的ID: 6698247966366502912
第2个生成的ID: 6698248027448152064
第3个生成的ID: 6698248032162549760
第4个生成的ID: 6698248033076908032
第5个生成的ID: 6698248033827688448
通过字符串拼接的写法虽然运行效率低,但是可读性会比较高,工程化处理后的代码可以在实例化时候直接指定Worker ID
和Data Center ID
等值,并且这个简易的Snowflake
实现没有第三方库依赖,拷贝下来可以直接运行。上面的方法使用字符串拼接看起来比较低端,其实最后那部分的按位或,可以完全转化为加法:
public class Main {
/**
* 2020-08-01 00:00:00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EPOCH = 1596211200000L;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ng workerId = 1L;
long dataCenterId = 1L;
long seq = 4095;
long timestampDiff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POCH;
long num = (long) (timestampDiff * Math.pow(2, 22)) + (long) (dataCenterId * Math.pow(2, 17)) + (long) (workerId * Math.pow(2, 12)) + seq;
System.out.println(num); // 某个时刻输出为3248473482862591
}
}
这样看起来整个算法都变得简单,不过这里涉及到指数运算和加法运算,效率会比较低。
小结
Snowflake
算法是以高性能为核心目标的算法,基于这一点目的巧妙地大量使用位运算,这篇文章已经把Snowflake
中应用到的位运算和具体源码实现彻底分析清楚。最后,基于Twitter
官方的Snowflake
算法源码,修订出了一版Java
实现版本,并且应用前面提到的改良方式,修复了低并发场景下只产生偶数的问题,并且已经应用于生产环境一段时间,代码仓库如下(代码没有任何第三方库依赖,拷贝出来就直接可用):
Github
:https://github.com/zjcscut/framework-mesh/tree/master/java-snowflake
参考资料:
(本文完 c-3-d e-a-20200809 封面图来源于国漫《灵笼》)
冷饭新炒:理解Snowflake算法的实现原理的更多相关文章
- 冷饭新炒:理解JWT的实现原理和基本使用
前提 这是<冷饭新炒>系列的第五篇文章. 本文会翻炒一个用以产生访问令牌的开源标准JWT,介绍JWT的规范.底层实现原理.基本使用和应用场景. JWT规范 很可惜维基百科上没有搜索到JWT ...
- 冷饭新炒:理解Redisson中分布式锁的实现
前提 在很早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Redis中的red lock的实现,但是在生产环境中,笔者所负责的项目使用的分布式锁组件一直是Redisson.Redisson是具备多种内存数据网格特性的基 ...
- 万字长文,以代码的思想去详细讲解yolov3算法的实现原理和训练过程,Visdrone数据集实战训练
以代码的思想去详细讲解yolov3算法的实现原理和训练过程,并教使用visdrone2019数据集和自己制作数据集两种方式去训练自己的pytorch搭建的yolov3模型,吐血整理万字长文,纯属干货 ...
- 冷饭新炒:理解断路器CircuitBreaker的原理与实现
前提 笔者之前在查找Sentinel相关资料的时候,偶然中找到了Martin Fowler大神的一篇文章<CircuitBreaker>.于是花了点时间仔细阅读,顺便温习一下断路器Circ ...
- 冷饭新炒:理解JDK中UUID的底层实现
前提 UUID是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缩写,翻译为通用唯一标识符或者全局唯一标识符.对于UUID的描述,下面摘录一下规范文件A Universally Uniqu ...
- KMP算法中next数组的理解与算法的实现(java语言)
KMP 算法我们有写好的函数帮我们计算 Next 数组的值和 Nextval 数组的值,但是如果是考试,那就只能自己来手算这两个数组了,这里分享一下我的计算方法吧. 计算前缀 Next[i] 的值: ...
- 冷饭新炒 | 深入Quartz核心运行机制
目录 Quartz的核心组件 JobDetail Trigger 为什么JobDetail和Trigger是一对多的关系 常见的Tigger类型 怎么排除掉一些日期不触发 Scheduler List ...
- java基础解析系列(四)---LinkedHashMap的原理及LRU算法的实现
java基础解析系列(四)---LinkedHashMap的原理及LRU算法的实现 java基础解析系列(一)---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 java基础解析 ...
- 深入理解Android内存管理原理(六)
一般来说,程序使用内存的方式遵循先向操作系统申请一块内存,使用内存,使用完毕之后释放内存归还给操作系统.然而在传统的C/C++等要求显式释放内存的编程语言中,记得在合适的时候释放内存是一个很有难度的工 ...
随机推荐
- 计算机网络学习socket--day1
socket编程 socket可以看成是用户进程与内核网络协议栈的编程接口 socket不仅可以用于本机的进程间通信,还可以用于网络上不同主机的进程间通信 socket全双工通信 在异构系统间进行通信 ...
- two types of friend
两类朋友 第一类,普通朋友,并不能分享一些隐私的感情,只能说一些事情,有一些只是认识的人或者虽然认识很多年但是也只能是这样的! 第二类,关心你,可以交流感清,明显更加亲密一点. 不要对第一类朋友说第二 ...
- Vue全家桶之一Vue(基础知识篇)
全家桶:Vue本身.状态管理.路由. 异步组件:
- 牛客练习赛 66B题解
前言 当初思路 开始没想到异或这么多的性质,于是认为对于每个点\(u\),可以和它连边的点\(v\)的点权 \(a_v=a_u \oplus k\)(证明:\(\because\) \(a_u\opl ...
- win10里面怎么获取最高管理员权限
Windows10专业版 1,按下win+R键唤出“运行”窗口,输入gpedit.msc. 2,这时打开了组策略编辑器,在左边找到“计算机配置-Windows 设置”,再进入右边“安全设置”,如图. ...
- Java7/8 中的 HashMap 和 ConcurrentHashMap
Java7 HashMap 数组+链表 Java7 ConcurrentHashMap Segment数组+HashEntry数组链表+ReenTrantLock分段锁 Java8 HashMa ...
- Spring事务管理接口定义
Spring事务管理接口介绍 Spring事务管理接口: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平台)事务管理器 TransactionDefinition: 事务定义信息(事务隔 ...
- ZYNQ PS端IIC接口使用-笔记
ZYNQ7000系列FPGA的PS自带两个IIC接口,接口PIN IO可扩展为EMIO形式即将IO约束到PL端符合电平标准的IO(BANK12.BANK13.BANK34.BANK35): SDK中需 ...
- 给隔壁的妹子讲『一个SQL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前言 SQL作为Web开发是永远离开不的一个话题,天天写SQL,可是你知道一个SQL是如何执行的吗? 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 id = 1; 上面是一个简单的查询语句, ...
- css中的名词
用到的单词 current 当前 hover 悬停 selected 挑选 disabled 禁用 focus 得到焦点 blur 失去焦点 checked 勾选 success 成功 error 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