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文章太长的话,包含的信息量较大, 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而大家看文章,应该都是利用的一些碎片时间。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文章太长不太利于大家的吸收和消化。所以我之后会减少文章的长度,2-3K字就差不多,也能够快速的阅读完。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简单了解InnoDB原理」,现在回过头看,其实里面只是把缓冲池(Buffer Pool),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和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等概念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除此之外还聊了一下MySQL和InnoDB的日志,和两次写,总的来说算是一个入门级别的介绍,这篇文章就来详细介绍一下InnoDB的内存结构

InnoDB内存结构

其大致结构如下图。

InnoDB内存的两个主要区域分别为Buffer PoolLog Buffer,此处的Log Buffer目前是用于缓存Redo Log。而Buffer Pool则是MySQL或者说InnoDB中,十分重要、核心的一部分,位于主存。这也是为什么其访问数据的效率高,你可以暂时把它理解成Redis那样的内存数据库,因为我们更新和新增当然它不是,只是这样会更加方便我们理解。

Buffer Pool

通常来说,宿主机80%的内存都应该分配给Buffer Pool,因为Buffer Pool越大,其能缓存的数据就更多,更多的操作都会发生在内存,从而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由于其存储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非常多,Buffer Pool存储的时候一定会按照某些结构去存储,并且做了某些处理。否则获取的时候除了遍历所有数据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这样的低效率操作肯定是无法支撑MySQL的高性能的。

因此,Buffer Pool被分成了很多,这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每页可以存放很多数据,刚刚也提到了,InnoDB一定是对数据做了某些操作。

InnoDB使用了链表来组织页和页中存储的数据,页与页之间形成了双向链表,这样可以方便的从当前页跳到下一页,同时使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去淘汰那些不经常使用的数据。

同时,每页中的数据也通过单向链表进行链接。因为这些数据是分散到Buffer Pool中的,单向链表将这些分散的内存给连接了起来。

Log Buffer

Log Buffer用来存储那些即将被刷入到磁盘文件中的日志,例如Redo Log,该区域也是InnoDB内存的重要组成部分。Log Buffer的默认值为16M,如果我们需要进行调整的话,可以通过配置参数innodb_log_buffer_size来进行调整。

当Log Buffer如果较大,就可以存储更多的Redo Log,这样一来在事务提交之前我们就不需要将Redo Log刷入磁盘,只需要丢到Log Buffer中去即可。因此较大的Log Buffer就可以更好的支持较大的事务运行;同理,如果有事务会大量的更新、插入或者删除行,那么适当的增大Log Buffer的大小,也可以有效的减少部分磁盘I/O操作。

至于Log Buffer中的数据刷入到磁盘的频率,则可以通过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来决定。

Buffer Pool的LRU算法

了解完了InnoDB的内存结构之后,我们来仔细看看Buffer Pool的LRU算法是如何实现将最近没有使用过的数据给过期的。

原生LRU

首先明确一点,此处的LRU算法和我们传统的LRU算法有一定的区别。为什么呢?因为实际生产环境中会存在全表扫描的情况,如果数据量较大,可能会将Buffer Pool中存下来的热点数据给全部替换出去,而这样就会导致该段时间MySQL性能断崖式下跌。

对于这种情况,MySQL有一个专用名词叫缓冲池污染。所以MySQL对LRU算法做了优化。

优化后的LRU

优化之后的链表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 New Sublist 和 Old Sublist,其分别占用了 Buffer Pool 的3/4和1/4。

链表的前3/4,也就是 New Sublist 存放的是访问较为频繁的页,而后1/4也就是 Old Sublist 则是反问的不那么频繁的页。Old Sublist中的数据,会在后续Buffer Pool剩余空间不足、或者有新的页加入时被移除掉。

了解了链表的整体构造和组成之后,我们就以新页被加入到链表为起点,把整体流程走一遍。首先,一个新页被放入到Buffer Pool之后,会被插入到链表中 New Sublist 和 Old Sublist 相交的位置,该位置叫MidPoint

该链表存储的数据来源有两部分,分别是:

  • MySQL的预读线程预先加载的数据
  • 用户的操作,例如Query查询

默认情况下,由用户操作影响而进入到Buffer Pool中的数据,会被立即放到链表的最前端,也就是 New Sublist 的 Head 部分。但如果是MySQL启动时预加载的数据,则会放入MidPoint中,如果这部分数据被用户访问过之后,才会放到链表的最前端。

这样一来,虽然这些页数据在链表中了,但是由于没有被访问过,就会被移动到后1/4的 Old Sublist中去,直到被清理掉。

优化Buffer Pool的配置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变更某些设置,来提升Buffer Pool运行的性能。

  • 例如,我们可以分配尽量多的内存给Buffer Pool,如此就可以缓存更多的数据在内存中
  • 当前有足够的内存时,就可以搞多个Buffer Pool实例,减少并发操作所带来的数据竞争
  • 当我们可以预测到即将到来的大量请求时,我们可以手动的执行这部分数据的预读请求
  • 我们还可以控制Buffer Pool刷数据到磁盘的频率,以根据当前MySQL的负载动态调整

那我们怎么知道当前运行的 MySQL 中 Buffer Pool 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命令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来查看。这个命令是看 InnoDB 整体的状态的, Buffer Pool 相关的监控指标包含在了其中,在Buffer Pool And Memory模块中。

样例如下。

----------------------
BUFFER POOL AND MEMORY
----------------------
Total large memory allocated 137428992
Dictionary memory allocated 972752
Buffer pool size   8191
Free buffers       4596
Database pages     3585
Old database pages 1303
Modified db pages  0
Pending reads      0
Pending writes: LRU 0, flush list 0, single page 0
Pages made young 1171, not young 0
0.00 youngs/s, 0.00 non-youngs/s
Pages read 655, created 7139, written 173255
0.00 reads/s, 0.00 creates/s, 0.00 writes/s
No buffer pool page gets since the last printout
Pages read ahead 0.00/s, evicted without access 0.00/s, Random read ahead 0.00/s
LRU len: 3585, unzip_LRU len: 0
I/O sum[0]:cur[0], unzip sum[0]:cur[0]

解释一些关键的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 Total memory allocated:分配给 Buffer Pool 的总内存
  • Dictionary memory allocated:分配给 InnoDB 数据字典的总内存
  • Buffer pool size:分配给 Buffer Pool 中页的内存大小
  • Free buffers:分配给 Buffer Pool 中 Free List 的内存大小
  • Database pages:分配给 LRU 链表的内存大小
  • Old database pages:分配给 LRU 子链表的内存大小
  • Modified db pages:当前Buffer Pook中被更新的页的数量
  • Pending reads:当前等待读入 Buffer Pool 的页的数量
  • Pending writes LRU:当前在 LRU 链表中等待被刷入磁盘的脏页数量

都是些很常规的配置项,你可能会比较好奇什么是 Free List,Free List 中存放的都是未被使用的页。因为MySQL启动的时候,InnoDB 会预先申请一部分页。如果当前页还未被使用,就会被保存在 Free List 中。

知道了 Free List,那么你也应该知道 Flush List,里面保存的是所有的脏页,都是被更改后需要刷入到磁盘的。

自适应哈希索引

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是配合Buffer Pool工作的一个功能。自适应哈希索引使得MySQL的性能更加接近于内存服务器。

如果要启用自适应哈希索引,可以通过更改配置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来开启。如果不想启用,也可以在启动的时候,通过命令行参数--skip-innodb-adaptive-hash-index来关闭。

自适应哈希索引是根据索引Key的前缀来构建的,InnoDB 有自己的监控索引的机制,当其检测到为当前某个索引页建立哈希索引能够提升效率时,就会创建对应的哈希索引。如果某张表数据量很少,其数据全部都在Buffer Pool中,那么此时自适应哈希索引就会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指针这样一个角色。

当然,创建、维护自适应哈希索引是会带来一定的开销的,但是比起其带来的性能上的提升,这点开销可以直接忽略不计。但是,是否要开启自适应哈希索引还是需要看具体的业务情况的,例如当我们的业务特征是有大量的并发Join查询,此时访问自适应哈希索引被产生竞争。并且如果业务还使用了LIKE或者%等通配符,根本就不会用到哈希索引,那么此时自适应哈希索引反而变成了系统的负担。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并发情况下带来的竞争,InnoDB对自适应哈希索引进行了分区,每个索引都被绑定到了一个特定的分区,而每个分区都由单独的锁进行保护。其实通俗点理解,就是降低了锁的粒度。分区的数量我们可以通过配置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_parts来改变,其可配置的区间范围为[8, 512]。

Change Buffer

聊完了 Buffer Pool 中索引相关,剩下的就是 Change Buffer 了。Change Buffer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区域,其作用是用于存储那些当前不在 Buffer Pool 中的但是又被修改过的二级索引。

用流程来描述一下就是,当我们更新了非聚簇索引(二级索引)的数据时,此时应该是直接将其在Buffer Pool中的对应数据更新了即可,但是不凑巧的是,当前二级索引不在 Buffer Pool 中,此时将其从磁盘拉取到 Buffer Pool 中的话,并不是最优的解,因为该二级索引可能之后根本就不会被用到,那么刚刚昂贵的磁盘I/O操作就白费了。

所以,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地方,来暂存对这些二级索引所做的改动。当被缓存的二级索引页被其他的请求加载到了Buffer Pool 中之后,就会将 Change Buffer 中缓存的数据合并到 Buffer Pool 中去。

当然,Change Buffer也不是没有缺点。当 Change Buffer 中有很多的数据时,全部合并到Buffer Pool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在合并的期间,磁盘的I/O操作会比较频繁,从而导致部分的CPU资源被占用。

那你可能会问,难道只有被缓存的页加载到了 Buffer Pool 才会触发合并操作吗?那要是它一直没有被加载进来,Change Buffer 不就被撑爆了?很显然,InnoDB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个点。除了对应的页加载,提交事务、服务停机、服务重启都会触发合并。

欢迎微信搜索关注【SH的全栈笔记】,回复【队列】获取消息队列详解,包含基础概念解析和RocketMQ详细的源码,持续更新中。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博客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还麻烦点个赞关个注分个享留个言

详细了解 InnoDB 内存结构及其原理的更多相关文章

  1. Innodb内存结构

      聚集索引与非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主键,有序,存储顺序与内存一致 非聚集索引:非主键,无序 聚集索引在叶子节点存储的是表中的数据 非聚集索引在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主键和索引列 使用非聚集索引查询出数据 ...

  2. Innodb的内存结构

    1.缓冲池从1.0.x版本开始,允许有多个缓冲池实例.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G ************** ...

  3. JVM原理及内存结构

    JVM是按照运行时数据的存储结构来划分内存结构的,JVM在运行java程序时,将它们划分成几种不同格式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区域,这些数据统一称为运行时数据.运行时数据包括java程序本身的数据信息 ...

  4. 1.zookeeper原理解析-数据存储之Zookeeper内存结构

    Zookeeper是怎么存储数据的,什么机制保证集群中数据是一致性,在网络异常,当机以及停电等异常情况下恢复数据的,我们知道数据库给我们提供了这些功能,其实zookeeper也实现了类似数据库的功能. ...

  5. 利用内存结构及多线程优化多图片下载(IOS篇)

    利用内存结构及多线程优化多图片下载(IOS篇) 前言 下载地址, 后续发布, 请继续关注本blog 在IOS中,我们常常遇到多图片下载的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直接利用别人写好的框架.但是这如同练武, ...

  6. 管中窥豹——从对象的生命周期梳理JVM内存结构、GC调优、类加载、AOP编程及性能监控

    如题,本文的宗旨既是透过对象的生命周期,来梳理JVM内存结构及GC相关知识,并辅以AOP及双亲委派机制原理,学习不仅仅是海绵式的吸收学习,还需要自己去分析why,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认知,祝大家早日走上 ...

  7. MySQL之 InnoDB记录结构(转自掘金小册 MySQL是怎样运行的,版权归作者所有!)

    以下内容来自掘金小册 MySQL 是怎样运行的:从根儿上理解 MySQL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页是MySQL中磁盘和内存交互的基本单位,也是MySQL是管理存储空间的基本单位. 指定和修改行格式的语法 ...

  8. java的线程安全、单例模式、JVM内存结构等知识学习和整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技术的海洋里,前路漫漫,我一直在迷失着自我. 欢迎访问我的csdn博客,我们一同成长! "不管做什么,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不一样!在路上,不卑不亢!" 博 ...

  9. JDK8的JVM内存结构,元空间替代永久代成为方法区及常量池的变化

    JVM的知识这里总结的很详细:https://github.com/doocs/jvm/blob/master/README.md,因此在本博客也不会再对其中的东西重复总结了. 现在很多文章关于JVM ...

随机推荐

  1. taro ref & wx.createSeletorQuery

    taro ref & wx.createSeletorQuery 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dev/api/wxml/wx.cr ...

  2. Flutter ColorFiltered 将ColorFilter应用于其子级。

    ColorFiltered ColorFilter BlendMode Example <summary>main.dart</summary> import 'package ...

  3. SPC算力空投来袭!对话NGK!华盛顿金融特别报道

    近日华盛顿金融时报联合波士顿商业报等多家知名金融媒体专访了NGK. NGK代表马特彼得森就表示NGK在新的一年里将会继续以生态建设者为中心,以打造高倍币孵化器为目标,不断推进NGK项目的落地,踏踏实实 ...

  4. 「NGK每日快讯」2021.1.5日NGK第63期官方快讯!

  5. app启动速度怎么提升?

    简介: APP 启动速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德地图是一个有着上亿用户的超级 APP,本文从唤端技术.H5 启动页.下载速度.APP加载.线程调度和任务编排等方面,详解相关技术原理和实现方案,分享高德在 ...

  6. Byte Buddy学习笔记

    本文转载自Byte Buddy学习笔记 简介 Byte Buddy是一个JVM的运行时代码生成器,你可以利用它创建任何类,且不像JDK动态代理那样强制实现一个接口.Byte Buddy还提供了简单的A ...

  7. Java如何保证文件落盘?

    本文转载自Java如何保证文件落盘? 导语 在之前的文章Linux/UNIX编程如何保证文件落盘中,我们聊了从应用到操作系统,我们要如何保证文件落盘,来确保掉电等故障不会导致数据丢失.JDK也封装了对 ...

  8. Differences between Stack and Heap

    本文转载自Differences between Stack and Heap Stack vs Heap So far we have seen how to declare basic type ...

  9. .NET测试--模拟框架NSubstitute

    .NET测试--模拟框架NSubstitute .NET测试 NSubstitute在GitHub的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nsubstitute/nsubstitute/do ...

  10. Hadoop的常用命令

    注:hadoop的使用命令包含 hadoop fs 开头 or hdfs dfs开头 等多种形式来操作. 这里以hadoo fs的形式来介绍在这些命令 1.列出根目录下所有的目录或文件 hado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