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 之 Binder 初识
概述
最近在看Android 的 IPC 机制,想要系统的研究一下,然后就走到了 Binder 这里,发现这个东西真是复杂,查看了一下些文章想要记录下。想要自己写但是发现一篇文章已经写的非常好了,就转过来再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转载文章》
什么是 Binder?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进程间通讯(IPC)的一种方式,也是Android系统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Android中的四大组件Activity,Service,Broadcast,ContentProvider,不同的App等都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它是这些进程间通讯的桥梁。正如其名“粘合剂”一样,它把系统中各个组件粘合到了一起,是各个组件的桥梁。理解Binder对于理解整个Android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对Binder不了解,就很难对Android系统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1. Binder 架构
- Binder 通信采用 C/S 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 Client、 Server、 ServiceManager 以及 Binder 驱动,其中 ServiceManager 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如果要类比的话,我们可以把 Binder 通信类比到 互联网 ,Server是服务器,Client是客户终端,Service_Manager是域名服务器(DNS),Binder 驱动是路由器。Client 通过某种 ”地址“ 去访问 Server ,而访问的过程中,需要Service_Manager 这个 DNS 去解析 ”地址“ ,然后通过解析的结果在Service_Manager的一个服务表( svcInfo)中去查找 Server ,找到后执行相应的操作。此时 Client 处于等待状态,然后等到 Server 处理完请求之后,由 Binder 唤醒 Client 然后将结果返回。
- Binder 在 Native 层以 ioctl 的方式与 Binder 驱动通讯。
Binder 在 framework 层进行了封装,通过 JNI 技术调用 Native(C/C++)层的 Binder 架构。
2. Binder 机制
首先需要注册服务端,只有注册了服务端,客户端才有通讯的目标,服务端通过 ServiceManager 注册服务,注册的过程就是向 Binder 驱动的全局链表 binder_procs 中插入服务端的信息(binder_proc 结构体,每个 binder_proc 结构体中都有 todo 任务队列),然后向 ServiceManager 的 svcinfo 列表中缓存一下注册的服务。
有了服务端,客户端就可以跟服务端通讯了,通讯之前需要先获取到服务,拿到服务的代理,也可以理解为引用。比如下面的代码:
//获取WindowManager服务引用
WindowManager wm = (WindowManager)getSystemService(getApplication().WINDOW_SERVICE);获取服务端的方式就是通过 ServiceManager 向 svcinfo 列表中查询一下返回服务端的代理,svcinfo 列表就是所有已注册服务的通讯录,保存了所有注册的服务信息。
有了服务端的引用我们就可以向服务端发送请求了,通过 BinderProxy 将我们的请求参数发送给 ServiceManager,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使用内核方法 copy_from_user() 将我们的参数先拷贝到内核空间,这时我们的客户端进入等待状态,然后 Binder 驱动向服务端的 todo 队列里面插入一条事务,执行完之后把执行结果通过 copy_to_user() 将内核的结果拷贝到用户空间(这里只是执行了拷贝命令,并没有拷贝数据,binder只进行一次拷贝),唤醒等待的客户端并把结果响应回来,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通讯。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以上就是 Binder 机制的主要通讯方式,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实现。
3. Binder 驱动
我们先来了解下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是怎么交互的。
先了解一些概念
用户空间/内核空间
详细解释可以参考 Kernel Space Definition; 简单理解如下:
Kernel space 是 Linux 内核的运行空间,User space 是用户程序的运行空间。 为了安全,它们是隔离的,即使用户的程序崩溃了,内核也不受影响。
Kernel space 可以执行任意命令,调用系统的一切资源; User space 只能执行简单的运算,不能直接调用系统资源,必须通过系统接口(又称 system call),才能向内核发出指令。
系统调用/内核态/用户态
虽然从逻辑上抽离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但是不可避免的的是,总有那么一些用户空间需要访问内核的资源;比如应用程序访问文件,网络是很常见的事情,怎么办呢?
Kernel space can be accessed by user processes only through the use of system calls.
用户空间访问内核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系统调用;通过这个统一入口接口,所有的资源访问都是在内核的控制下执行,以免导致对用户程序对系统资源的越权访问,从而保障了系统的安全和稳定。用户软件良莠不齐,要是它们乱搞把系统玩坏了怎么办?因此对于某些特权操作必须交给安全可靠的内核来执行。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我们就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或简称为内核态)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最高的(0级)内核代码中执行。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时,则称其处于用户运行态(用户态)。即此时处理器在特权级最低的(3级)用户代码中运行。处理器在特权等级高的时候才能执行那些特权CPU指令。
内核模块/驱动
通过系统调用,用户空间可以访问内核空间,那么如果一个用户空间想与另外一个用户空间进行通信怎么办呢?很自然想到的是让操作系统内核添加支持;传统的 Linux 通信机制,比如 Socket,管道等都是内核支持的;但是 Binder 并不是 Linux 内核的一部分,它是怎么做到访问内核空间的呢? Linux 的动态可加载内核模块(Loadable Kernel Module,LKM)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模块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它可以被单独编译,但不能独立运行。它在运行时被链接到内核作为内核的一部分在内核空间运行。这样,Android系统可以通过添加一个内核模块运行在内核空间,用户进程之间的通过这个模块作为桥梁,就可以完成通信了。
在 Android 系统中,这个运行在内核空间的,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通过 Binder 通信的内核模块叫做 Binder 驱动;
驱动程序一般指的是设备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是一种可以使计算机和设备通信的特殊程序。相当于硬件的接口,操作系统只有通过这个接口,才能控制硬件设备的工作;
驱动就是操作硬件的接口,为了支持Binder通信过程,Binder 使用了一种“硬件”,因此这个模块被称之为驱动。
熟悉了上面这些概念,我们再来看下上面的图,用户空间中 binder_open(), binder_mmap(), binder_ioctl() 这些方法通过 system call 来调用内核空间 Binder 驱动中的方法。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共享内存通过 copy_from_user(), copy_to_user() 内核方法来完成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内存的数据传输。 Binder驱动中有一个全局的 binder_procs 链表保存了服务端的进程信息。
4. Binder 进程与线程
① 对于底层Binder驱动,通过 binder_procs 链表记录所有创建的 binder_proc 结构体,binder 驱动层的每一个 binder_proc 结构体都与用户空间的一个用于 binder 通信的进程一一对应,且每个进程有且只有一个 ProcessState 对象,这是通过单例模式来保证的。在每个进程中可以有很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对应一个 IPCThreadState 对象,IPCThreadState 对象也是单例模式,即一个线程对应一个 IPCThreadState 对象,在 Binder 驱动层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那就是 Binder_thread 结构体。在 binder_proc 结构体中通过成员变量 rb_root threads,来记录当前进程内所有的 binder_thread。
② Binder 线程池:每个 Server 进程在启动时创建一个 binder 线程池,并向其中注册一个 Binder 线程;之后 Server 进程也可以向 binder 线程池注册新的线程,或者 Binder 驱动在探测到没有空闲 binder 线程时主动向 Server 进程注册新的的 binder 线程。对于一个 Server 进程有一个最大 Binder 线程数限制,默认为16个 binder 线程,例如 Android 的 system_server 进程就存在16个线程。对于所有 Client 端进程的 binder 请求都是交由 Server 端进程的 binder 线程来处理的。
③ binder_proc 结构内:
struct binder_proc { //binder_proc下会挂四个红黑树
struct hlist_node proc_node;
struct rb_root threads; // threads树用来保存binder_proc进程内用于处理用户请求的线程,它的最大数量由max_threads来决定
struct rb_root nodes; // node树成用来保存binder_proc进程内的Binder实体
struct rb_root refs_by_desc; //refs_by_desc树和refs_by_node树用来保存binder_proc进程内的Binder引用,即引用的其它进程的Binder实体,它分别用两种方式来组织红黑树,
// 一种是以句柄作来key值来组织,一种是以引用的实体节点的地址值作来key值来组织,它们都是表示同一样东西,只不过是为了内部查找方便而用两个红黑树来表示。
struct rb_root refs_by_node;
int pid;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a;
struct task_struct *tsk;
struct files_struct *files;
struct hlist_node deferred_work_node;
int deferred_work;
void *buffer;
ptrdiff_t user_buffer_offset; struct list_head buffers;
struct rb_root free_buffers;
struct rb_root allocated_buffers;
size_t free_async_space; struct page **pages;
size_t buffer_size;
uint32_t buffer_free;
struct list_head todo;
wait_queue_head_t wait;
struct binder_stats stats;
struct list_head delivered_death;
int max_threads;
int requested_threads;
int requested_threads_started;
int ready_threads;
long default_priority;
};
④ binder_thread 结构体:
struct binder_thread {
struct binder_proc *proc; // proc表示这个线程所属的进程
struct rb_node rb_node; //用来链入 threads 这棵红黑树的节点
int pid;
int looper;
struct binder_transaction *transaction_stack;
struct list_head todo;
uint32_t return_error; /* Write failed, return error code in read buf */
uint32_t return_error2; /* Write failed, return error code in read */
/* buffer. Used when sending a reply to a dead process that */
/* we are also waiting on */
wait_queue_head_t wait;
struct binder_stats stats;
};
5. ServiceManager 启动
了解了 Binder 驱动,怎么与 Binder 驱动进行通讯呢?那就是通过 ServiceManager,好多文章称 ServiceManager 是 Binder 驱动的守护进程,大管家,其实 ServiceManager 的作用很简单就是提供了查询服务和注册服务的功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ServiceManager 启动的过程。
- ServiceManager 分为 framework 层和 native 层,framework 层只是对 native 层进行了封装方便调用,图上展示的是 native 层的 ServiceManager 启动过程。
ServiceManager 的启动是系统在开机时,init 进程解析 init.rc 文件调用
service_manager.c 中的 main() 方法入口启动的。 native 层有一个 binder.c 封装了一些与 Binder
驱动交互的方法。ServiceManager 的启动分为三步,首先打开驱动创建全局链表 binder_procs,然后将自己当前进程信息保存到
binder_procs 链表,最后开启 loop 不断的处理共享内存中的数据,并处理 BR_xxx 命令(ioctl 的命令,BR 可以理解为
binder reply 驱动处理完的响应)。
6. ServiceManager 注册服务
注册 MediaPlayerService 服务端,我们通过 ServiceManager 的 addService() 方法来注册服务。
首先 ServiceManager 向 Binder 驱动发送 BC_TRANSACTION 命令(ioctl 的命令,BC
可以理解为 binder client 客户端发过来的请求命令)携带 ADD_SERVICE_TRANSACTION
命令,同时注册服务的线程进入等待状态 waitForResponse()。 Binder 驱动收到请求命令向 ServiceManager 的
todo 队列里面添加一条注册服务的事务。事务的任务就是创建服务端进程 binder_node 信息并插入到 binder_procs 链表中。事务处理完之后发送 BR_TRANSACTION 命令,ServiceManager 收到命令后向 svcinfo 列表中添加已经注册的服务。最后发送 BR_REPLY 命令唤醒等待的线程,通知注册成功。
7. ServiceManager 获取服务
获取服务的过程与注册类似,相反的过程。通过 ServiceManager 的 getService() 方法来注册服务。
首先 ServiceManager 向 Binder 驱动发送 BC_TRANSACTION 命令携带 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命令,同时获取服务的线程进入等待状态 waitForResponse()。
Binder 驱动收到请求命令向 ServiceManager 的发送 BC_TRANSACTION 查询已注册的服务,查询到直接响应 BR_REPLY 唤醒等待的线程。若查询不到将与 binder_procs 链表中的服务进行一次通讯再响应。
8. 进行一次完整通讯
我们在使用 Binder 时基本都是调用 framework 层封装好的方法,AIDL 就是 framework 层提供的傻瓜式是使用方式。假设服务已经注册完,我们来看看客户端怎么执行服务端的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 ServiceManager 获取到服务端的 BinderProxy 代理对象,通过调用 BinderProxy
将参数,方法标识(例如:TRANSACTION_test,AIDL中自动生成)传给 ServiceManager,同时客户端线程进入等待状态。ServiceManager 将用户空间的参数等请求数据复制到内核空间,并向服务端插入一条执行执行方法的事务。事务执行完通知 ServiceManager 将执行结果从内核空间复制到用户空间,并唤醒等待的线程,响应结果,通讯结束。
- 通信机制中,使用进程虚拟地址空间和内核虚拟地址空间来映射同一个物理页面。这是Binder进程间通信机制的精髓所在,同一个物理页面,一方映射到进程虚拟地址空间,一方面映射到内核虚拟地址空间,这样,进程和内核之间就可以减少一次内存拷贝了,提到了进程间通信效率。举个例子如,Client要将一块内存数据传递给Server,一般的做法是,Client将这块数据从它的进程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中,然后内核再将这个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Server的进程空间,这样,Server就可以访问这个数据了。但是在这种方法中,执行了两次内存拷贝操作,而采用我们上面提到的方法,只需要把Client进程空间的数据拷贝一次到内核空间,然后Server与内核共享这个数据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只需要执行一次内存拷贝,提高了效率。
总结
网上资料比较好的如下:
1. Bander设计与实现
2. 老罗的 Android进程间通信(IPC)机制Binder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 系列
3. Innost的 深入理解Binder 系列
4. Gityuan的 Binder系列 (基于 Android 6.0)
5. Binder学习指南
IPC 之 Binder 初识的更多相关文章
- Anciroid的IPC机制-Binder概述
在Linux系统中,是以进程为单位分配和管理资源的.出于保护机制,一个进程不能直接访问另一个进程的资源,也就是说,进程之间互相封闭.但是,在一个复杂的应用系统中,通常会使用多个相关的进程来共同完成一项 ...
- IPC机制--Binder
文章来自 Android技术内幕 系统卷 转: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8/40508.htm 什么是IPC机制以及IPC机制的种类 在Linux中,是以 ...
- 进程间通信IPC与Binder机制原理
1, Intent隐式意图携带数据 2, AIDL(Binder) 3, 广播BroadCast 4, 内容提供者ContentProvider 5,Messager(内部通过binder实现) 6, ...
- Anciroid的IPC机制-Binder原理
Binder驱动的原理和实现 通过上一节的介绍,大家应该对Binder有了基本的认识了.任何上层应用程序接口和用户操作都需要底层硬件设备驱动的支持,并为其提供各种操作接口.本节首先从Binder的驱动 ...
- Android IPC机制—Binder的工作机制
进程和线程的关系 IPC机制即为跨进程通信,是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的缩写.是指两个进程之间进行通信.在说进程通信之前,我们的弄明白什么是线程,什么是进程.进程和线程是 ...
- IPC之binder机制
我们知道,在Android系统中,每一个应用程序都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这也保证了当其中一个程序出现异常而不会影响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转.在许多情况下,我们activity都会与各种系统的servic ...
- 大型项目必备IPC之Binder机制原理(一)
阿里P7Android高级架构进阶视频免费学习请点击:https://space.bilibili.com/474380680 摘要 Binder是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IPC)方式之一.Li ...
- Android IPC 结篇
一.概述 Android 的 IPC 方式有 Bundle .共享文件.AIDL .Messenger .ContentProvider .Socket ,我们在实现进程间通信时要选择哪一种方式来实现 ...
- Android 核心分析 之六 IPC框架分析 Binder,Service,Service manager
IPC框架分析 Binder,Service,Service manager 我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观察Binder,Service,Service Manager,并阐述各自的概念.从Linux的概念空 ...
随机推荐
- Oracle之现有表上建新表、操作符、字符函数
#PLSQL技术培训15页PPT利用现有表创建表(百度) 说明:做新操作前要对旧表备份 具体百度 语法: create table <new_table_name> as select ...
- Docker学习笔记之编写 Docker Compose 项目
0x00 概述 通过阅读之前的小节,相信大家对 Docker 在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一款实用的软件,我们必须回归到实践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 Docker 的实用逻辑和背后的原理.在 ...
- js 解密 16进制转10进制,再取ascii码的对应值
如:\x64 对应 16进制 0x64 转10进制就是 0x64.toString(10) == 100, 查对应的ascii码表得到 ‘d' <div id=code style='displ ...
- django 表单常用field
BooleanField字段:相当于单选框 CharField:接受字符串 参数:max_length最大长度,min_length最小长度 require字段是否是必须的,默认为required=T ...
- The POM for XXX is invalid, transitive dependencies (if any) will not be available解决方案
今天,某个开发的环境在编译的时候提示警告The POM for XXX is invalid, transitive dependencies (if any) will not be availab ...
- python之面向对象的高级进阶
一 .isinstance(obj,cls)和issubclass(sub,super) isinstance(obj,cls)检查是否obj是否是类 cls 的对象 class Foo(object ...
- devexpress vs2015 安装亲测
- Java 中断异常的正确处理方式
处理InterruptedException 这个故事可能很熟悉:你正在写一个测试程序,你需要暂停某个线程一段时间,所以你调用 Thread.sleep().然后编译器或 IDE 就会抱怨说 Inte ...
- 01:saltstack 基本使用
1.1 准备实验环境: 安装系统 1)硬件配置如下 2) 先把光标放到”install CentOS 7”,按 Tab键编辑内核参数,添加 (net.ifnames=0 biosdevname=0) ...
- windows线程池之I/O完成端口(IOCP)
对于这个学习主要参考博客 http://blog.csdn.net/neicole/article/details/75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