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http://blog.csdn.NET/zhjchengfeng5/article/details/7855241

首先来一个问题:

给定平面上一个点集 E ,还有一个定点 V ,怎么在一群点中找出一个点 U,使得 V 与 U 的距离最近(欧几里得距离)?

当然,我们能够想到一种做法:枚举 E 中所有的点,找出它们中距离V 最近的点 U。

但是,假设现在有两个点集 E1 与 E2 ,对于 E2 中每一个点 Vi ,找出一个在E1 中的一个点 Ui,使得 Vi 到 Ui 的距离最短,这怎么做?还是枚举?

既然枚举的复杂度很高 ( O(n) 的复杂度 ),那有没有办法把复杂度降下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引入一种数据结构:K-D
tree

一、何为 K-D tree?

二叉树(有左儿子,右儿子的那种树形结构)

二、能解决哪些问题?

K-D tree 可以在 log(n) ( 最坏是 sqrt(n) )的时间复杂度内求出一个点集 E 中,距离一个定点 V 最近的点(最近邻查询),稍稍处理一下,我们还可以求出点集 E 中距离距离 V 最近的 k 个点(k邻近查询)

三、怎么利用 K-D tree 解决上面的问题?

将点集 E中的点按照某种规则建成一棵二叉树,查询的时候就在这颗建好的二叉树上面用 log(n) (最坏是 sqrt(n))的时间复杂度查询出距离最近的点

四、既然是二叉树,怎么建树?

这是最关键的地方,因为不管是 划分树 , 线段树 , 字典树 ,甚至是其他的数据结构或者算法(例如 KMP
之类的) ,之所以能够高效的处理问题,主要就是预处理的好。 K-D tree 之所以高效,就是因为建树很高明,高明之处体现在 “将点集 E中的点按照某种规则建成一棵二叉树” 的这种规则上

在讲这种规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 K-D tree 这种数据结构为什么叫做 K-D tree

K:K邻近查询中的k

D:空间是D维空间(Demension)

tree:你可以理解为是二叉树,也可以单纯的看做是一颗 tree

好了, K 我们已经用到了,tree 我们也已经用到了,但是 D 呢?貌似这篇文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到过 D 吧?

这种规则,就是针对空间的“维”的

既然要建树,那么树上的节点肯定要定义一些状态:

节点的状态:

分裂点(split_point)

分裂方式(split_method)

左儿子(left_son)

右儿子(right_son)

我们建树的规则就是节点的状态中的:分裂方式(split_method)

想必读者已经看见上面的关键字了:分裂点 分裂方式,为什么反复的出现分裂这两个字呢?难道建一颗 K-D tree 还要分裂什么,分裂空间?

对,K-D tree的建立就是分裂空间的过程!

怎么建树呢?

建树依据:

先计算当前区间 [ L , R ] 中(这里的区间是点的序号区间,而不是我们实际上的坐标区间),每个点的坐标的每一维度上的方差,取方差最大的那一维,设为 d,作为我们的分裂方式(split_method ),把区间中的点按照在 d 上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取中间的点 sorted_mid 作为当前节点记录的分裂点,然后,再以 [ L , sorted_mid-1 ] 为左子树建树 , 以 [sorted_mid+1
, R ] 为右子树建树,这样,当前节点的所有状态我们便确定下来了:

split_point= sorted_mid

split_method= d

left_son    =  [ L , sorted_mid-1 ]

right_son =  [ sorted_mid+1 , R ]

为了便于理解,我先举个例子:

假设现在我们有平面上的点集 E ,其中有 5 个二维平面上的点 : (1,4)(5,8) (4,2) (7,9) (10,11)

它们在平面上的分布如图:

首先,我们对区间 [ 1 , 5 ] 建树:

先计算区间中所有点在第一维(也就是 x 坐标)上的方差:

平均值 : ave_1 =5.4

方差 : varance_1 =9.04

再计算区间中所有点在第二维(也就是 y 坐标)上的方差:

平均值:ave_2 =6.8

方差:varance_2 =10.96

明显看见,varance_2 > varance_1 ,那么我们在本次建树中,分裂方式 :split_method =2 , 再将所有的点按照 第 2 维 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序,得到了新的点的一个排列:

(4,2) (1,4)(5,8) (7,9) (10,11)

取中间的点作为分裂点 sorted_mid =(5,8)作为根节点,再把区间 [ 1 , 2] 建成左子树
, [ 4 , 5] 建成右子树,此时,直线 : y = 8 将平面分裂成了两半,前面一半给左儿子,后面一半给了右儿子,如图:

建左子树 [1 , 3 ] 的时候可以发现,这时候是 第一维 的方差大 ,分裂方式就是1 ,把区间 [ 1, 2 ] 中的点按照 第一维 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序 ,取中间点(1,4) 根节点,再以区间
[ 2, 2] 建立右子树 得到节点 (4,2)

建右子树 [4 , 5 ] 的时候可以发现,这时还是 第一维 的方差大, 于是,我们便得到了这样的一颗二叉树 也就是 K-D tree,它把平面分成了如下的小平面,使得每个小平面中最多有一个点:

可以看见,我们实际上在建树的过程中,把整个平面分成了 4 个部分

树是建了,那么查询呢?

查询过程:

查询,其实相当于我们要将一个点“添加”到已经建好的 K-D tree 中,但并不是真的添加进去,只是找到他应该处于的子空间即可,所以查询就显得简单的毒攻了

每次在一个区间中查询的时候,先看这个区间的分裂方式是什么,也就是说,先看这个区间是按照哪一维来分裂的,这样如果这个点对应的那一维上面的值比根节点的小,就在根节点的左子树上进行查询操作,如果是大的话,就在右子树上进查询操作

每次回溯到了根节点(也就是说,对他的一个子树的查找已经完成了)的时候,判断一下,以该点为圆心,目前找到的最小距离为半径,看是否和分裂区间的那一维所构成的平面相交,要是相交的话,最近点可能还在另一个子树上,所以还要再查询另一个子树,同时,还要看能否用根节点到该点的距离来更新我们的最近距离。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用一幅图来说明:

在查询到左儿子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在最小的距离是 r = 10 ,当回溯到父亲节点的时候,我们发现,以目标点(10,1)为圆心,现在的最小距离 r = 10 为半径做圆,与分割平面 y = 8 相交,这时候,如果我们不在父亲节点的右儿子进行一次查找的话,就会漏掉 (10,9) 这个点,实际上,这个点才是距离目标点 (10,1) 最近的点

由于每次查询的时候可能会把左右两边的子树都查询完,所以,查询并不是简单的 log(n) 的,最坏的时候能够达到 sqrt(n)

好了,到此,K-D tree 就差不多了,写法上与很多值得优化的地方,至于怎么把最邻近查询变换到 K 邻近查询,我们用一个数组记录一个点是否可以用来更新最近距离即可,下面贴上 K-D tree 一个模板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cstring>
#include <cmath>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tring>
#include <queue>
#include <stack> #define INT_INF 0x3fffffff
#define LL_INF 0x3fffffffffffffff
#define EPS 1e-12
#define MOD 1000000007
#define PI 3.141592653579798
#define N 60000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long long LL;
typedef unsigned long long ULL;
typedef double DB; struct data
{
LL pos[10];
int id;
} T[N] , op , point;
int split[N],now,n,demension; bool use[N];
LL ans,id;
DB var[10]; bool cmp(data a,data b)
{
return a.pos[split[now]]<b.pos[split[now]];
} void build(int L,int R)
{
if(L>R) return; int mid=(L+R)>>1; //求出 每一维 上面的方差
for(int pos=0;pos<demension;pos++)
{
DB ave=var[pos]=0.0;
for(int i=L;i<=R;i++)
ave+=T[i].pos[pos];
ave/=(R-L+1);
for(int i=L;i<=R;i++)
var[pos]+=(T[i].pos[pos]-ave)*(T[i].pos[pos]-ave);
var[pos]/=(R-L+1);
} //找到方差最大的那一维,用它来作为当前区间的 split_method
split[now=mid]=0;
for(int i=1;i<demension;i++)
if(var[split[mid]]<var[i]) split[mid]=i; //对区间排排序,找到中间点
nth_element(T+L,T+mid,T+R+1,cmp); build(L,mid-1);
build(mid+1,R);
} void query(int L,int R)
{
if(L>R) return;
int mid=(L+R)>>1; //求出目标点 op 到现在的根节点的距离
LL dis=0;
for(int i=0;i<demension;i++)
dis+=(op.pos[i]-T[mid].pos[i])*(op.pos[i]-T[mid].pos[i]); //如果当前区间的根节点能够用来更新最近距离,并且 dis 小于已经求得的 ans
if(!use[T[mid].id] && dis<ans)
{
ans=dis; //更新最近距离
point=T[mid]; //更新取得最近距离下的点
id=T[mid].id; //更新取得最近距离的点的 id
} //计算 op 到分裂平面的距离
LL radius=(op.pos[split[mid]]-T[mid].pos[split[mid]])*(op.pos[split[mid]]-T[mid].pos[split[mid]]); //对子区间进行查询
if(op.pos[split[mid]]<T[mid].pos[split[mid]])
{
query(L,mid-1);
if(radius<=ans) query(mid+1,R);
}
else
{
query(mid+1,R);
if(radius<=ans) query(L,mid-1);
}
} int main()
{
while(scanf("%d%d",&n,&demension)!=EOF)
{
//读入 n 个点
for(int i=1;i<=n;i++)
{
for(int j=0;j<demension;j++)
scanf("%I64d",&T[i].pos[j]);
T[i].id=i;
} build(1,n); //建树 int m,q; scanf("%d",&q); // q 个询问
while(q--)
{
memset(use,0,sizeof(use)); for(int i=0;i<demension;i++)
scanf("%I64d",&op.pos[i]);
scanf("%d",&m);
printf("the closest %d points are:\n",m);
while(m--)
{
ans=(((LL)INT_INF)*INT_INF);
query(1,n);
for(int i=0;i<demension;i++)
{
printf("%I64d",point.pos[i]);
if(i==demension-1) printf("\n");
else printf(" ");
}
use[id]=1;
}
}
}
return 0;
}

KD-tree详解的更多相关文章

  1. 【2018.9.26】K-D Tree详解

    网上对K-D-Tree的讲解不尽清晰,我学了很久都不会写,这里新开一文做一些讲解. 1.K-D-Tree是什么? K-DTree 即 K-Dimensional-Tree,常用来作空间划分及近邻搜索, ...

  2. 【算法】关于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详解

    本节纲要 什么是图(network) 什么是最小生成树 (minimum spanning tree) 最小生成树的算法 什么是图(network)? 这里的图当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图片或者地图.通常情 ...

  3. K-D树详解

    K-D树最近邻算法https://blog.csdn.net/image_fzx/article/details/80624968 一般说来,索引结构中相似性查询有两种基本的方式: 一种是范围查询,范 ...

  4. 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详解

    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也称二叉排序树(binary sorted tree),是指一棵空树或者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若任意节点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 ...

  5. BTree和B+Tree详解

    https://www.cnblogs.com/vianzhang/p/7922426.html B+树索引是B+树在数据库中的一种实现,是最常见也是数据库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索引.B+树中的B代表平 ...

  6. ODT(old driver tree)详解(带例题)

    文章目录 ODT简介 实现前提&&实现原理 初始化 split操作 assign操作 其它操作 区间第k小 区间加 区间所有数的k次方和 几道水题 ODT简介 ODT(old driv ...

  7. [CF1009F] Dominant Indices (+dsu on tree详解)

    这道题用到了dsu(Disjoint Set Union) on tree,树上启发式合并. 先看了CF的官方英文题解,又看了看zwz大佬的题解,差不多理解了dsu on tree的算法. 但是时间复 ...

  8. dsu on tree详解

    这个算法还是挺人性化的,没有什么难度 就是可能看起来有点晕什么的. 大体 思想是 利用重链刨分来优化子树内部的查询. 考虑一个问题要对每个子树都要询问一次.我们暴力显然是\(n^2\)的. 考虑一下优 ...

  9. 数据结构31:树(Tree)详解

    复制广义表数据结构中的树 树是数据结构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类存储结构.本章主要主要围绕二叉树,对树的存储以及遍历做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会涉及到有关树的实际应用,例如构建哈弗曼编码等. 由于树存储 ...

  10. Ext.Net学习笔记22:Ext.Net Tree 用法详解

    Ext.Net学习笔记22:Ext.Net Tree 用法详解 上面的图片是一个简单的树,使用Ext.Net来创建这样的树结构非常简单,代码如下: <ext:TreePanel runat=&q ...

随机推荐

  1. Linux系统挂载操作mount详解

    在Linux系统中,文件系统不挂载是无法使用的.挂载,即是让文件系统在操作系统中可用.在Linux中使用mount命令来挂载文件系统,有永久性挂载和临时性挂载两种挂载方式. 1. 永久性挂载: 修改配 ...

  2. LeetCode 153. Find Minimum in Rotated Sorted Array (在旋转有序数组中找到最小值)

    Suppose an array sorted in ascending order is rotated at some pivot unknown to you beforehand. (i.e. ...

  3. Arduino上传数据至贝壳物联并与FPGA进行交互

    本篇实现Arduino与FPGA交互,当然也没有什么新的协议,还是基于串口通讯,现在学一个串口通信基本上可以驱动大多数模块了,而且和各种单片机无缝数据交互,Arduino由于其强大的库函数支持,在实现 ...

  4. 一、JAVA环境变量配置详解——JavaWeb点滴

    JAVA环境变量JAVA_HOME.CLASSPATH.PATH设置详解 Windows下JAVA用到的环境变量主要有3个,JAVA_HOME.CLASSPATH.PATH. JAVA_HOME 指向 ...

  5. 前端开发:H5直播起航

    前言 前不久抽空对目前比较火的视频直播,做了下研究与探索,了解其整体实现流程,以及探讨移动端HTML5直播可行性方案. 发现目前 WEB 上主流的视频直播方案有 HLS 和 RTMP,移动 WEB 端 ...

  6. C++ 中memset 勿要对类使用

    C++ 中memset 勿要对类使用 参考链接: http://www.cppblog.com/qinqing1984/archive/2009/08/07/92479.html 百度百科第一次这么给 ...

  7. Python_Python遍历列表的四种方法

    方式一: app_list = [1234, 5677, 8899] <!-- lang: python --> for app_id in app_list: <!-- lang: ...

  8. [译]ASP.NET Core 2.0 部分视图

    问题 如何在ASP.NET Core 2.0中使用部分视图来重用页面的公共部分? 答案 新建一个空项目,在Startup中添加MVC服务和中间件: public void ConfigureServi ...

  9. Flexbox 布局教程

    Flex 布局是什么? Flex 是 Flexible Box 的缩写,意为"弹性布局",用来为盒状模型提供最大的灵活性. 任何一个容器都可以指定为 Flex 布局. 使用 fle ...

  10. html5知识点:DOM编程

    DOM是Document Object Model的缩写,中文名称是文档对象模型. DOM是处理HTML页面的标准编程接口,DOM可被JavaScript用来读取.改变HTML的内容和结构. 前端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