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来自于大洋彼岸的让你看不懂的解释: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大话故事


背景:大蔡在B公司兢兢业业,由于工作出众,跻身领导层。下面讲述的是大蔡第一次参加主管会议的情景。
一天大蔡到总部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挖靠,拐脚走廊边站着一个大胸的美眉穿的好性感!”这一喊不要紧,坐在位置子的主管大佬们纷纷向走廊跑去,很快,会议室里就只剩下大蔡和另一个女性主管林三赢两个人了。大蔡心里暗爽自己是个天才。突然,那个女性主管猛的起身说:“我也去看看,哪个小妞这么霸道!“随后便也一溜烟的出去了。这时,大蔡呆住,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走廊外真的发现大胸MM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走廊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大洋彼岸故事


羊跃木棍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巴奴越的绵羊

拉伯雷《巨人传》中的故事:巴奴越受羊贩邓特诺诟辱,乃购其一羊驱之入海,群羊见之均起而效尤,纷纷投海,卒至羊贩邓特诺于抢救时亦溺死海中。今以巴奴越绵羊喻盲从之众。

松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COM风潮

20世纪末期,网络经济一路飙升,“.com”公司遍地开花,所有的投资家都在跑马圈地卖概念,IT业的CEO们在比赛烧钱,烧多少,股票就能涨多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往前冲。2001年,一朝泡沫破灭,浮华尽散,大家这才发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只是领头羊,其余跟风的都成了牺牲者。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变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选造势、镇压异己等政治权术无不是在借助羊群效应。

  当然,任何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羊群效应并不见得就一无是处。这是自然界的优选法则,在信息不对称和预期不确定条件下,看别人怎么做确实是风险比较低的(这在博弈论、纳什均衡中也有所说明)。羊群效应可以产生示范学习作用和聚集协同作用,这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政治投票 

选举中常见到从众效应:一些选民会把选票投给那些很可能胜出(或在传媒中如此宣称)的候选人,从而增加他们真的胜出的机会

社会事件

意识形态与民众运动,如(含极端)民族主义、拜金主义、文化大革命。
童党与黑帮问题,如三五成群。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惯性收视问题。
在二零零七年,香港禁毒处报告青年人吸毒原因中,有近60%是受到同辈朋友影响,或想和同辈朋友打成一片。

由来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动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常被称为“从众效应或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从众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又被称为“跟尾狗效应”,也就像是跟在别人身后的狗一样,自己不会作出决定。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词组“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就代表了“进入主流”。这词组首先在1848年的美国政府中,由林肯时代的一个小丑使用。专业的马戏团小丑丹·赖斯在为扎卡里·泰勒竞选宣传时,使用了乐队花车的音乐来吸引民众注目。当泰勒的宣传日益成功时,越来越多政客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1900年,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参选美国总统选举时,乐队花车已成为竞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管理学引申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信息,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基于代理人报酬的羊群效应
  如果投资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减少。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代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模型


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分为序列型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应模型。实际上,羊群行为同样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况中,经营者简单地模仿其他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忽略独立的私人信息,虽然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的,但对于关心其在劳动市场声誉的经营者而言却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为,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观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对他而言,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因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拥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均衡是无效的。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决策次序,投资主体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与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相对的是非序列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也是由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模型假设任意两个投资主体之间的模仿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当模仿倾向较弱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收益服从高斯分布,而当模仿倾向较强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市场崩溃。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别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机构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讨羊群行为的内在产生机制。
编辑本段

羊群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的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操持一致。以后,这个概念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等,特别最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对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现实意义的方向。
  Asch是最早研究群体行为的心理学家,他于1952年在以美国的大学生中为被试对象进行实验发现了一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他将这种行为称为同类压力现象。他让真正的被试进入一个新的班级,而让该班级的其它人先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两条线段长度比较),这些人被告知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被试最后回答。结果,有1/3的被试受到错误答案的影响。而在独立回答问题的情况下,回答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于最近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羊群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羊群行为的成因

  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确定、信息成本过大、对报酬、声誉的需要、对集体的忠诚、社会中存在禁止偏离群体共同行为的机制(如社会准则、法律和宗教)、组内成员面对同一公共信息集合 (如经纪交易所、受欢迎的投资专家的推荐)、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从众的本能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人们具有的与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特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在自然界中,动物们也具有明显的从众行为。例如,动物之间在居住地域选择、交配,觅食等方面存在模仿的行为。自然界动物群体这种一致行动的趋向性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确实具有一定的优点,集体狩猎成功的概率大于单独狩猎的概率,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人们同时也观察在某种条件下出现的羊群行为却存在着局限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Asch实验中的被试,他们因为从众的心理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通过人群中的沟通

  羊群效应是经常接触、经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现象。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Talking Analysis)和社会认识(Socio-- Cognition)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对某种话题的限制。人们在谈话时有情绪的反映,并试图保持礼貌。羊群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利用医学疾病传染模型和心理学家关于谣言流行的模式,Shiller(1990)建立了兴趣传染模型来理解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某一特定资产产生兴趣的原因。设感染者(指信息接受者或者感兴趣的人)人数为It,感染率为b,愈合率(忘记或者失去记忆)为g,可能受到感染的人群为St,Ut为误差项,It的变化率
  dIt\dt=(b-g)It+Ut 

  对该模型的讨论有:
  1、如b<g,Ut为瞬时项,则对某股票的总兴趣It服从指数衰减方程;

  2、如果总需求对It存在一个按照某种形式分布的时滞,即投资者在产生初始兴趣后要考虑一段时间后再作决策,则总兴趣It也服从指数衰减方程;

  3、如果h比b稍小,Ut是与时间无关的白噪声,总兴趣It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这可能是股票价格的“随机游走”基础;

  4、如果b大于g,总兴趣It服从指数增长方程,表示某种行为在人群中得以扩散、蔓延和传染。

  1、2、3种情况下都不产生羊群行为。如果第(4)种情况成立,感染率b大于愈合率g,羊群行为在人群中发生。Shiller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到了计算b和g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在金融市场中,感染率占确实大于愈合率g。

  在人群中沟通产生羊群行为的假设基础上,Bikhchandani等(1992)建立了十分著名的信息流模型。不过他们模型中的沟通并不是采取对话等交流方式,而是采取了“观察”这种单向沟通方式,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观察到在他之前的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这个假设和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为虽然不排除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对话,但是市场参与者太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的透明的双向沟通机制。

  对报酬、声誉的需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某种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获得某种报酬。羊群行为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酬(Pay off)或者声誉 (Reputation)模型。由于提高声誉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报酬。因此,其实可以将两者理解为同一原因。这种羊群行为的根源是代理关系的存在,即决策者自己并不是拥有投资资产的所有权,他们趋向于使得自己的利益(代理人)最大化而不是使得被代理人的收益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金融市场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者所管理的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自己,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很容易导致下面涉及的声誉羊群行为。

  “共同承担责备效应”(Blame Sharing Effect)的存在导致了羊群行为。如果某决策者逆流而动,一旦他失败了,这一行为通常被视为是其能力不够的表现, 并因此而受到责备;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即使失败了,他会因看到其他许多人与他有相同的命运而不那么难过,而他的上级(委托人)也会考虑到其他的人也同样失败了而不过分责备他。这样,决策者具有与别人趋同的愿望,以推卸自己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

  决策者模仿他人的选择,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虽然这种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无效率的(这里的无效率表现在因羊群行为的存在,信息和决策之间的联系而被削弱),但从关心个人职业声誉的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却是理性的(这里的理性是指决策者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

  Scharfstein和Stein(1990)建立了声誉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中有A,B两个决策者,依次作出决策。他们可能是聪明的(Smart),也可能是鲁笨的(Dumb)。聪明的决策者接受到关于资产价格的信息,而鲁笨的决策者只能接受到噪音。委托人,包括决策者本身并不知道A,B的类型,但在A,B做出决策后,委托人可以根据结果和决策修改。是外界估计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是外界在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结果后,对决策者具有较高能力的概率的再估计,并由此决定他将来的工资。

  A先根据自己的信息作出决策;B也拥有自己的私有信息(SG-高收益信息或 SB-低收益信息),在观察到A的决策后,作出决策。然后结果出来,收益率高的结果XB。以概率。出现,收益率低的结果XL以概率1-α出现。如果B是聪 明的(出现的概率为θ),则出现高收益的结果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好的概率大于出现低收益时而他的私有信息为利空的概率,即

  Pr(SG\XH,smart)=P,Pr(SG\XL,Smart)=q<p 
 
  如果B是鲁笨的(出现的概率为(1—θ)),他收到的信息为噪声,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概率相等

  Pr(SG\XH,dumb)=Pr(SG\XL,dumb)=z  

  决策者以maxθ为决策目标,而不是以当期的利润期望值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平衡状态为:A接受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B则是模仿A的行为,而不管他作出的决策是否与自己的信息吻合。
对于这种现象的直观的理解是:如果B作出与A一致的选择,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他很可能获得了信息,从而更可能是聪明的;如果他采取与A相反的策略,他很可能被认为没有受到任何信息,因而更可能是鲁笨的。
对于多个决策者,该结论可以扩展。第三个人面临与B相同的情况。

     信息不确定或者信息成本太高

信息不确定能够导致羊群行为。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那么他是不必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 而且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羊群行为越容易产生。
信息成本过高也将导致羊群行为。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却是必须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时,这种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价值并不一定超过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采取一种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行为。

对羊群行为控制对策

  以上的研究指出,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的沟通传染、出于对于声誉和薪金的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成本过高都可能导致了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产生。这些理论对于人们掌握和控制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而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规范和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羊群行为与从众、缺乏创新思想联系在一起,参与羊群行为的人一般都持有一种保本不亏就可以的态度,他们最多只能获得不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要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须在“人云亦云”的格局中(如市场大涨或者大跌)保持一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要维持独立和创新,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在市场极端不稳定,信息极端不确定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

  从监管部门来看,羊群行为对于市场稳定具有消极的作用,全市场范围的羊群行为还将引发深层次的金融动荡。因此,要减少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产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开展理性投资教育;

  2、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3、降低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组织方面的限制;

  4、修正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在衡量业绩时还要衡量多方面的能力,如考虑创新性、设置工资水平下限、对赢利者设置额外奖赏。这种方法对于基于声誉产生的羊群行为将十分有效,中国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对于基金管理人员的报酬标准单一化,导致了各种基金投资风格的趋同性,使得大部分基金在大市上涨时,都采取了增长型的投资策略,平衡型的投资策略在市场中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一旦市场反转,这种策略相同的投资基金将陷入极大的风险之中。如果适当地修正报酬 结构,将鼓励基金投资风格的多元化,降低基金整体的风险。

羊群行为的影响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投资基金存在“羊群行为”时,许多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股票的超额需求对股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基金净卖出股票时,将使这些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下跃;当基金净买入股票时,则使这些股票在当季度出现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第二,如果“羊群行为”是因为投资者对相同的基础信息作出了迅速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加快了股价对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场更为有效。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在上升的市场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涨越过价值的限度,只能是制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场中(如熊市),盲目的杀跌,只能是危机的加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造成了股价的较大波动,使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营销方法


羊群效应在营销领域可以说是个不错的技巧,亦称从众成交法。它是指行销员巧妙地应用客户的从众心理,促使客户消除疑虑,进而快速决策。它适用于所有具有从众心理的人。
优点
     1. 可以消除客户的疑虑,强化客户的安全感。
     2. 可使客户产生紧迫感,即别人都已购买了,我们不买就不应该了。
     3. 可带动许多人的购买行为,形成连锁反应。
缺点
     1. 可能会使客户受到有很多人购买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的研究,导致客户盲目购买。这种购买行为很容易在冷静之后产生后悔心理,这样难免会给公司及行销人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 如果没有足够的行销经验,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很容易因为把握不当,在介绍有好多人购买或提供其他证据时,顾此失彼,甚至泄露公司的保密信息。
注意
     一定要准确地选好中心客户,以便说服其他人跟随购买。
     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用具体例证向客户介绍,而不能仅凭口头说说。
     行销员应讲究职业道德,不能用夸张的事实去误导客户,不能用虚假的情报蒙骗客户。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客户主动询问有多少人购买时,行销员顺水推舟地介绍效果才会最好,千万不要抢先介绍。
     如果客户关心有谁购买了,行销员应重点说明某个名人或某个有影响的人已经购买,以发挥权威效应法。
核心理念
     人类存在着从众心理,很多时候会产生盲从行为。
应用要诀
     独立思考,慎重行动;勇于创新,抢占先机。
应用领域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企业经营。

电影


  

相似定律


  • 跟尾狗效应
  • 从众效应
  • 乐队花车效应

相关词汇


相关条目 

诉诸群众的谬误
团体迷思
迷因
网络外部性
沉默的螺旋

参考资料


  1. 维基百科
  2. 互动百科
  3. 百度百科 - 羊群效应
  4. 百度百科 - 羊群行为
  5. 中文百科在线
  6.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的作品
  7. 行为金融学案例:羊群效应 .行为金融分析师官网
  8. 向羊群效应挑战 .凤凰网
  9. 牌照需求的“羊群效应” .凤凰网
  10. 羊群效应和投资再平衡 .凤凰网
  11.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 急涨急跌
  12. 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怪现象
  13. 羊群效应与营销学
  14. 羊群行为的非秩序性

本站文章为宝宝巴士 SD.Team原创,转载务必在明显处注明:(作者官方网站:宝宝巴士
转载自【宝宝巴士SuperDo团队】 原文链接: http://www.cnblogs.com/superdo/p/4433412.html

[256个管理学理论]005.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的更多相关文章

  1. [256个管理学理论]004.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 来自于大洋彼岸的让你看不懂的解释: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 ...

  2. [256个管理学理论]002.青蛙效应(Frog Effect)

    青蛙效应(Frog Effect) 从一个话题开始: 当下,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世界经济危机中,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始终在8%以上,引起世人的瞩目. 但,在国内时常也能听到广大投资者对股 ...

  3. [256个管理学理论]006.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

    刺猬效应(Hedgehog Effect) 来自于大洋彼岸的让你看不懂的解释: 刺猬效应(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保持这条底线,过犹不及. 刺猬效应强调的就是人际交 ...

  4. [256个管理学理论]003.鳄鱼法则(Alligator Principle)

    鳄鱼法则(Alligator Principle) 来自于大洋彼岸的让你看不懂的解释: 这是经济学交易技术法则之一,也叫“鳄鱼效应”,它的意思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 ...

  5. [256个管理学理论]001.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来自于大洋彼岸的让你看不懂的解释: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蝴蝶效应” ...

  6. zookeeper分布式锁避免羊群效应(Herd Effect)

    本文(转自:http://jm-blog.aliapp.com/?p=2554)主要讲述在使用ZooKeeper进行分布式锁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有效的避免“羊群效应( herd effect)”的出现. ...

  7. zookeeper分布式锁,解决了羊群效应, 真正的zookeeper 分布式锁

    zookeeper 实现分布式锁,监听前一个节点来避免羊群效应, 思路: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要麻烦一些, 而且我也是看了很多帖子,发现很多帖子的代码,下载下来逐步调试之后发现,看起来是对的,但在并发情 ...

  8. ZooKeeper 的羊群效应

    一个需要避免的问题是当一个特定的znode 改变的时候ZooKeper 触发了所有watches 的事件. 举个例子,如果有1000个客户端watch 一个znode的exists调用,当这个节点被创 ...

  9. ZooKeeper应用理论及其应用场景

    ZooKeeper Client APIZooKeeper Client Library提供了丰富直观的API供用户程序使用,下面是一些常用的API: ● create(path, data, fla ...

随机推荐

  1. Fiddler手机端抓包环境设置与过滤(二)

    经过了上一篇,我们已经配好了PC与手机端的抓包环境可以实现抓包.传送机:https://www.cnblogs.com/jc-home/p/11668712.html 但是如果不经过筛选的话抓到的内容 ...

  2. D. Almost All Divisors(数学分解因子)

    其实这题并不难啊,但是分解因子的细节一定要小心. \(比如样例48,2是因子说明24也是因子,也就是说假如x存在\) \(那么x一定是因子中的最小数乘上最大数\) \(那我们现在去验证x是否存在,先拿 ...

  3. LateX的简单字体设置(颜色,居中,大小等)

    \(\color{red}{Ⅰ.文本单行居中}\) $$\text{我是蒟蒻}$$ \[\text{我是蒟蒻} \] \(\color{Black}{Ⅱ.设置字体颜色}\) $$\color{Purp ...

  4. System类&StringBuilder类

    System类 1.currentTimeMillis()方法 作用:获取当前系统时间的毫秒值[注意:从现在到1970年1月1日 00:00:00] 2.arraycopy(...)方法 作用:复制数 ...

  5. Spring Cloud 学习 之 Spring Cloud Eureka(搭建)

    Spring Boot版本:2.1.4.RELEASE Spring Cloud版本:Greenwich.SR1 文章目录 搭建服务注册中心: 注册服务提供者: 高可用注册中心: 搭建服务注册中心: ...

  6. 201771010113 李婷华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一.理论知识部分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设计者一种流行的思考设计问题的方法,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 ...

  7. 【HBase】协处理器是什么?又能干什么?怎么用?

    目录 简单了解 官方帮助文档 协处理器出现的原因 协处理器的分类 Observer Endpoint Phoenix 协处理器的使用 加载方式 静态加载 动态加载 协处理器的卸载 协处理器Observ ...

  8. Linux内核驱动学习(一)编写最简单Linux内核模块HelloWorld

    文章目录 准备工作 什么是内核模块 编写 hello.c 模块编译 相关指令 测试结果 模块加载 模块卸载 准备工作 在进行以下操作前,首先我准备了一台电脑,并且安装了虚拟机,系统是Ubuntu16. ...

  9. input输入框直接拉起九宫格数字键盘

    <input type="number" pattern="\d*">

  10. jbpm4.4 timer的使用

    今天学习了jbpm4 的timer使用,一直测试都不成功:配置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