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主要内容:

  • 链表结构
  • 单链表代码实现
  • 单链表的效率分析

一、链表结构: (物理存储结构上不连续,逻辑上连续;大小不固定)           

概念:

  链式存储结构是基于指针实现的。我们把一个数据元素和一个指针称为结点

     数据域:存数数据元素信息的域。

    指针域:存储直接后继位置的域。

  链式存储结构是用指针把相互直接关联的结点(即直接前驱结点或直接后继结点)链接起来。链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称为链表

链表类型:

  根据链表的构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 单向链表
  • 单向循环链表
  • 双向循环链表

二、单链表:

概念:

链表的每个结点中只包含一个指针域,叫做单链表(即构成链表的每个结点只有一个指向直接后继结点的指针)

单链表中每个结点的结构:

1、头指针和头结点:

单链表有带头结点结构和不带头结点结构两种。

“链表中第一个结点的存储位置叫做头指针”,如果链表有头结点,那么头指针就是指向头结点的指针。

头指针所指的不存放数据元素的第一个结点称作头结点(头结点指向首元结点)。头结点的数据域一般不放数据(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存放链表的长度、用做监视哨等)

存放第一个数据元素的结点称作第一个数据元素结点,或称首元结点

如下图所示:

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如下:

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如下图:

关于头指针和头结点的概念区分,可以参考如下博客:

http://blog.csdn.net/hitwhylz/article/details/12305021

2、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操作:

上图中,是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操作。如果我们在非第一个结点前进行插入操作,只需要a(i-1)的指针域指向s,然后将s的指针域指向a(i)就行了;如果我们在第一个结点前进行插入操作,头指针head就要等于新插入结点s,这和在非第一个数据元素结点前插入结点时的情况不同。另外,还有一些不同情况需要考虑。

因此,算法对这两种情况就要分别设计实现方法

3、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操作:(操作统一,推荐)

上图中,如果采用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结构,算法实现时,p指向头结点,改变的是p指针的next指针的值(改变头结点的指针域),而头指针head的值不变

因此,算法实现方法比较简单,其操作与对其它结点的操作统一

问题1:头结点的好处:

  头结点即在链表的首元结点之前附设的一个结点,该结点的数据域中不存储线性表的数据元素,其作用是为了对链表进行操作时,可以对空表、非空表的情况以及对首元结点进行统一处理,编程更方便。

问题2:如何表示空表:

  无头结点时,当头指针的值为空时表示空表;
  有头结点时,当头结点的指针域为空时表示空表。

如下图所示:

问题3:头结点的数据域内装的是什么?

头结点的数据域可以为空,也可存放线性表长度等附加信息,但此结点不能计入链表长度值

三、单项链表的代码实现:

1、结点类:

单链表是由一个一个结点组成的,因此,要设计单链表类,必须先设计结点类。结点类的成员变量有两个:一个是数据元素,另一个是表示下一个结点的对象引用(即指针)。

步骤如下:

(1)头结点的构造(设置指针域即可)

(2)非头结点的构造

(3)获得当前结点的指针域

(4)获得当前结点数据域的值

(5)设置当前结点的指针域

(6)设置当前结点数据域的值

注:类似于get和set方法,成员变量是数据域和指针域。

代码实现:

(1)List.java:(链表本身也是线性表,只不过物理存储上不连续)

//线性表接口
public interface List {
//获得线性表长度
public int size(); //判断线性表是否为空
public boolean isEmpty(); //插入元素
public void insert(int index, Object obj) throws Exception; //删除元素
public void delete(int index) throws Exception; //获取指定位置的元素
public Object get(int index) throws Exception;
}

(2)Node.java:结点类

//结点类
public class Node { Object element; //数据域
Node next; //指针域 //头结点的构造方法
public Node(Node nextval) {
this.next = nextval;
} //非头结点的构造方法
public Node(Object obj, Node nextval) {
this.element = obj;
this.next = nextval;
} //获得当前结点的指针域
public Node getNext() {
return this.next;
} //获得当前结点数据域的值
public Object getElement() {
return this.element;
}
//设置当前结点的指针域
public void setNext(Node nextval) {
this.next = nextval;
} //设置当前结点数据域的值
public void setElement(Object obj) {
this.element = obj;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this.element.toString();
}
}

2、单链表类:

单链表类的成员变量至少要有两个:一个是头指针,另一个是单链表中的数据元素个数。但是,如果再增加一个表示单链表当前结点位置的成员变量,则有些成员函数的设计将更加方便。

代码实现:

(3)LinkList.java:单向链表类(核心代码)

 //单向链表类
public class LinkList implements List { Node head; //头指针
Node current;//当前结点对象
int size;//结点个数 //初始化一个空链表
public LinkList()
{
//初始化头结点,让头指针指向头结点。并且让当前结点对象等于头结点。
this.head = current = new Node(null);
this.size =0;//单向链表,初始长度为零。
} //定位函数,实现当前操作对象的前一个结点,也就是让当前结点对象定位到要操作结点的前一个结点。
//比如我们要在a2这个节点之前进行插入操作,那就先要把当前节点对象定位到a1这个节点,然后修改a1节点的指针域
public void index(int index) throws Exception
{
if(index <-1 || index > size -1)
{
throw new Exception("参数错误!");
}
//说明在头结点之后操作。
if(index==-1) //因为第一个数据元素结点的下标是0,那么头结点的下标自然就是-1了。
return;
current = head.next;
int j=0;//循环变量
while(current != null&&j<index)
{
current = current.next;
j++;
}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lete(int index) throws 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判断链表是否为空
if(isEmpty())
{
throw new Exception("链表为空,无法删除!");
}
if(index <0 ||index >size)
{
throw new Exception("参数错误!");
}
index(index-1);//定位到要操作结点的前一个结点对象。
current.setNext(current.next.next);
siz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get(int index) throws 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f(index <-1 || index >size-1)
{
throw new Exception("参数非法!");
}
index(index); return current.getElement();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sert(int index, Object obj) throws 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f(index <0 ||index >size)
{
throw new Exception("参数错误!");
}
index(index-1);//定位到要操作结点的前一个结点对象。
current.setNext(new Node(obj,current.next));
siz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size==0;
} @Override
public int siz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this.size;
} }

3、测试类:(单链表的应用)

使用单链表建立一个线性表,依次输入十个0-99之间的随机数,删除第5个元素,打印输出该线性表。

(4)Test.java: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LinkList list = new LinkList();
for (int i = 0; i < 10; i++) {
int temp = ((int) (Math.random() * 100)) % 100;
list.insert(i, temp);
System.out.print(temp + " ");
} list.delete(4);
System.out.println("\n------删除第五个元素之后-------");
for (int i = 0; i < list.size; i++) {
System.out.print(list.get(i) + " ");
}
} }

运行效果:

四、开发可用的链表:

对于链表实现,Node类是整个操作的关键,但是首先来研究一下之前程序的问题:Node是一个单独的类,那么这样的类是可以被用户直接使用的,但是这个类由用户直接去使用,没有任何的意义,即:Node这个类有用,但是不能让用户去用,只能让LinkList类去调用,内部类Node中完成

于是,我们需要把Node类定义为内部类,并且在Node类中去完成addNode和delNote等操作。使用内部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和外部类进行私有操作的互相访问

注:内部类访问的特点是:内部类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包括私有;外部类要访问内部类的成员,必须先创建对象。

1、增加数据:

  • public Boolean add(数据 对象)

代码实现:

(1)LinkList.java:(核心代码)

 public class LinkList {
private Node root; //定义一个根节点 //方法:增加节点
public boolean add(String data) {

if (data == null) { // 如果添加的是一个空数据,那增加失败
return false;
} // 将数据封装为节点,目的:节点有next可以处理关系
Node newNode = new Node(data);
// 链表的关键就在于根节点
if (root == null) { //如果根节点是空的,那么新添加的节点就是根节点。(第一次调用add方法时,根节点当然是空的了)
root = newNode;
} else {
root.addNode(newNode);

} return true; } //定义一个节点内部类(假设要保存的数据类型是字符串)
//比较好的做法是,将Node定义为内部类,在这里面去完成增删、等功能,然后由LinkList去调用增、删的功能
class Node {
private String data;
private Node next; //next表示:下一个节点对象(单链表中) public Node(String data) {
this.data = data;
} public void addNode(Node newNode) { //下面这段用到了递归,需要反复理解
if (this.next == null) { // 递归的出口:如果当前节点之后没有节点,说明我可以在这个节点后面添加新节点
this.next = newNode; //添加新节点
} else {
this.next.addNode(newNode); //向下继续判断,直到当前节点之后没有节点为止
}
}
}
}

代码解释:

14行:如果我们第一次调用add方法,那根结点肯定是空的,此时add的是根节点。

当继续调用add方法时,此时是往根节点后面添加数据,需要用到递归(42行),这个递归需要在内部类中去完成。递归这段代码需要去反复理解。

(2)LinkListDemo.java:

public class LinkList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nkList list = new LinkList();
boolean flag = list.add("haha");
System.out.println(flag);
} }

运行效果:

2、增加多个数据:

  • public boolean addAll(数据 对象 [] )

上面的操作是每次增加了一个对象,那么如果现在要求增加多个对象呢,例如:增加对象数组。可以采用循环数组的方式,每次都调用add()方法。

在上面的(1)LinkList.java中加入如下代码:

     //方法:增加一组数据
public boolean addAll(String data[]) { // 一组数据
for (int x = 0 ; x < data.length ; x ++) {
if (!this.add(data[x])) { // 只要有一次添加不成功,那就是添加失败
return false ;
}
}
return true ;
}

 3、统计数据个数:

  • public int size()

在一个链表之中,会保存多个数据(每一个数据都被封装为Node类对象),那么要想取得这些保存元素的个数,可以增加一个size()方法完成。

具体做法如下:

在上面的(1)LinkList.java中增加一个统计的属性count:

private int size ; // 统计个数

当用户每一次调用add()方法增加新数据的时候应该做出统计:(下方第18行代码)

     //添加节点
public boolean add(String data) { if (data == null) { // 如果添加的是一个空数据,那增加失败
return false;
} // 将数据封装为节点,目的:节点有next可以处理关系
Node newNode = new Node(data);
// 链表的关键就在于根节点
if (root == null) { //如果根节点是空的,那么新添加的节点就是根节点。(第一次调用add方法时,根节点当然是空的了)
root = newNode;
} else {
root.addNode(newNode); } this.size++;
return true; }

而size()方法就是简单的将count这个变量的内容返回:

    //获取数据的长度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this.size;
}

4、判断是否是空链表:

  • public boolean isEmpty()

所谓的空链表指的是链表之中不保存任何的数据,实际上这个null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判断:一种判断链表的根节点是否为null,另外一个是判断保存元素的个数是否为0。

在LinkList.java中添加如下代码:

    //判断是否为空链表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this.size == 0;
}

5、查找数据是否存在: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数据 对象)

现在如果要想查询某个数据是否存在,那么基本的操作原理:逐个盘查,盘查的具体实现还是应该交给Node类去处理,但是在盘查之前必须有一个前提:有数据存在。

在LinkList.java中添加查询的操作:

     //查询数据是否存在
public boolean contains(String data) { // 查找数据
// 根节点没有数据,查找的也没有数据
if (this.root == null || data == null) {
return false; // 不需要进行查找了
}
return this.root.containsNode(data); // 交给Node类处理
}

紧接着,在Node类之中,完成具体的查询,查询的流程:
  判断当前节点的内容是否满足于查询内容,如果满足返回true;
  如果当前节点的内容不满足,则向后继续查,如果已经没有后续节点了,则返回false。

代码实现:

       //判断节点是否存在
public boolean containsNode(String data) { // 查找数据
if (data.equals(this.data)) { // 与当前节点数据吻合
return true;
} else { // 与当前节点数据不吻合
if (this.next != null) { // 还有下一个节点
return this.next.containsNode(data);
} else { // 没有后续节点
return false; // 查找不到
}
}
}

6、删除数据:

  • public boolean remove(数据 对象)

在LinkList.java中加入如下代码:

    //方法:删除数据
public boolean remove(String data) { //要删除的节点,假设每个节点的data都不一样 if (!this.contains(data)) { //要删除的数据不存在
return false;
} if (root != null) {
if (root.data.equals(data)) { //说明根节点就是需要删除的节点
root = root.next; //让根节点的下一个节点成为根节点,自然就把根节点顶掉了嘛(不像数组那样,要将后面的数据在内存中整体挪一位)
} else { //否则
root.removeNode(data);
}
}
size--;
return true; }

注意第2代码中,我们是假设删除的这个String字符串是唯一的,不然就没法删除了。

删除时,我们需要从根节点开始判断,如果根节点是需要删除的节点,那就直接删除,此时下一个节点变成了根节点。

然后,在Node类中做节点的删除:

        //删除节点
public void removeNode(String data) {
if (this.next != null) {
if (this.next.data.equals(data)) {
this.next = this.next.next;
} else {
this.next.removeNode(data);
}
} }

7、输出所有节点:

在LinkList.java中加入如下代码:

  //输出所有节点
public void print() {
if (root != null) {
System.out.print(root.data);
root.printNode();
System.out.println();
}
}

然后,在Node类中做节点的输出:

  //输出所有节点
public void printNode() {
if (this.next != null) {
System.out.print("-->" + this.next.data);
this.next.printNode();
}
}

8、取出全部数据:

  • public 数据 [] toArray()

对于链表的这种数据结构,最为关键的是两个操作:删除、取得全部数据。

在LinkList类之中需要定义一个操作数组的脚标:

    private int foot = 0;      // 操作返回数组的脚标

在LinkList类中定义返回数组,必须以属性的形式出现,只有这样,Node类才可以访问这个数组并进行操作:

    private String [] retData ;       // 返回数组

在LinkList类之中增加toArray()的方法:

 //方法:获取全部数据
public String[] toArray() {
if (this.size == 0) {
return null; // 没有数据
}
this.foot = 0; // 清零
this.retData = new String[this.size]; // 开辟数组大小
this.root.toArrayNode();
return this.retData;
}

修改Node类的操作,增加toArrayNode()方法:

         //获取全部数据
public void toArrayNode() {
LinkList.this.retData[LinkList.this.foot++] = this.data;
if (this.next != null) {
this.next.toArrayNode();
}
}

不过,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开发,每一次调用toArray()方法,都要重复的进行数据的遍历,如果在数据没有修改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是一种非常差的做法,最好的做法是增加一个修改标记,如果发现数据增加了或删除的话,表示要重新遍历数据。

private boolean changeFlag = true ;
// changeFlag == true:数据被更改了,则需要重新遍历
// changeFlag == false:数据没有更改,不需要重新遍历

然后,我们修改LinkList类中的toArray()方法:(其他代码保持不变)

//方法:获取全部数据
public String[] toArray() {
if (this.size == 0) {
return null; // 没有数据
}
this.foot = 0; // 清零
if (this.changeFlag == true) { // 内容被修改了,需要重新取
this.retData = new String[this.size]; // 开辟数组大小
this.root.toArrayNode();
}
return this.retData;
}

9、根据索引位置取得数据:

  • public 数据 get(int index)

在一个链表之中会有多个节点保存数据,现在要求可以取得指定节点位置上的数据。但是在进行这一操作的过程之中,有一个小问题:如果要取得数据的索引超过了数据的保存个数,那么是无法取得的。

在LinkList类之中,增加一个get()方法:

  //方法:根据索引取得数据
public String get(int index) {
if (index > this.size) { // 超过个数
return null; // 返回null
}
this.foot = 0; // 操作foot来定义脚标
return this.root.getNode(index);
}

在Node类之中配置getNode()方法:

        //根据索引位置获取数据
public String getNode(int index) {
if (LinkList.this.foot++ == index) { // 当前索引为查找数值
return this.data;
} else {
return this.next.getNode(index);
}
}

10、清空链表:

  • public void clear()

所有的链表被root拽着,这个时候如果root为null,那么后面的数据都会断开,就表示都成了垃圾:

//清空链表
public void clear() {
this.root = null;
this.size = 0;
}

总结:

上面的10条方法中,LinkList的完整代码如下:

 /**
* Created by smyhvae on 2015/8/27.
*/ public class LinkList { private int size;
private Node root; //定义一个根节点 private int foot = 0; // 操作返回数组的脚标
private String[] retData; // 返回数组
private boolean changeFlag = true;
// changeFlag == true:数据被更改了,则需要重新遍历
// changeFlag == false:数据没有更改,不需要重新遍历 //添加数据
public boolean add(String data) { if (data == null) { // 如果添加的是一个空数据,那增加失败
return false;
} // 将数据封装为节点,目的:节点有next可以处理关系
Node newNode = new Node(data);
// 链表的关键就在于根节点
if (root == null) { //如果根节点是空的,那么新添加的节点就是根节点。(第一次调用add方法时,根节点当然是空的了)
root = newNode;
} else {
root.addNode(newNode); } this.size++;
return true; } //方法:增加一组数据
public boolean addAll(String data[]) { // 一组数据
for (int x = 0; x < data.length; x++) {
if (!this.add(data[x])) { // 只要有一次添加不成功,那就是添加失败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方法:删除数据
public boolean remove(String data) { //要删除的节点,假设每个节点的data都不一样 if (!this.contains(data)) { //要删除的数据不存在
return false;
} if (root != null) {
if (root.data.equals(data)) { //说明根节点就是需要删除的节点
root = root.next; //让根节点的下一个节点成为根节点,自然就把根节点顶掉了嘛(不像数组那样,要将后面的数据在内存中整体挪一位)
} else { //否则
root.removeNode(data);
}
}
size--;
return true; } //输出所有节点
public void print() {
if (root != null) {
System.out.print(root.data);
root.printNode();
System.out.println();
}
} //方法:获取全部数据
public String[] toArray() {
if (this.size == 0) {
return null; // 没有数据
}
this.foot = 0; // 清零
this.retData = new String[this.size]; // 开辟数组大小
this.root.toArrayNode();
return this.retData;
} //获取数据的长度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this.size;
} //判断是否为空链表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this.size == 0;
} //清空链表
public void clear() {
this.root = null;
this.size = 0;
} //查询数据是否存在
public boolean contains(String data) { // 查找数据
// 根节点没有数据,查找的也没有数据
if (this.root == null || data == null) {
return false; // 不需要进行查找了
}
return this.root.containsNode(data); // 交给Node类处理
} //方法:根据索引取得数据
public String get(int index) {
if (index > this.size) { // 超过个数
return null; // 返回null
}
this.foot = 0; // 操作foot来定义脚标
return this.root.getNode(index);
} //定义一个节点内部类(假设要保存的数据类型是字符串)
//比较好的做法是,将Node定义为内部类,在这里面去完成增删、等功能,然后由LinkList去调用增、删的功能
class Node {
private String data;
private Node next; //next表示:下一个节点对象(单链表中) public Node(String data) {
this.data = data;
} //添加节点
public void addNode(Node newNode) { //下面这段用到了递归,需要反复理解
if (this.next == null) { // 递归的出口:如果当前节点之后没有节点,说明我可以在这个节点后面添加新节点
this.next = newNode; //添加新节点
} else {
this.next.addNode(newNode); //向下继续判断,直到当前节点之后没有节点为止 }
} //判断节点是否存在
public boolean containsNode(String data) { // 查找数据
if (data.equals(this.data)) { // 与当前节点数据吻合
return true;
} else { // 与当前节点数据不吻合
if (this.next != null) { // 还有下一个节点
return this.next.containsNode(data);
} else { // 没有后续节点
return false; // 查找不到
}
}
} //删除节点
public void removeNode(String data) {
if (this.next != null) {
if (this.next.data.equals(data)) {
this.next = this.next.next;
} else {
this.next.removeNode(data);
}
} } //输出所有节点
public void printNode() {
if (this.next != null) {
System.out.print("-->" + this.next.data);
this.next.printNode();
}
} //获取全部数据
public void toArrayNode() {
LinkList.this.retData[LinkList.this.foot++] = this.data;
if (this.next != null) {
this.next.toArrayNode();
}
} //根据索引位置获取数据
public String getNode(int index) {
if (LinkList.this.foot++ == index) { // 当前索引为查找数值
return this.data;
} else {
return this.next.getNode(index);
}
} }
}

四、单链表的效率分析:

在单链表的任何位置上插入数据元素的概率相等时,在单链表中插入一个数据元素时比较数据元素的平均次数为:

删除单链表的一个数据元素时比较数据元素的平均次数为:

因此,单链表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n)。另外,单链表读取数据元素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为O(n)

2、顺序表和单链表的比较:

顺序表:

  优点:主要优点是支持随机读取,以及内存空间利用效率高;

  缺点:主要缺点是需要预先给出数组的最大数据元素个数,而这通常很难准确作到。当实际的数据元素个数超过了预先给出的个数,会发生异常。另外,顺序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需要移动较多的数据元素。

单链表:

  优点:主要优点是不需要预先给出数据元素的最大个数。另外,单链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不需要移动数据元素;

  缺点:主要缺点是每个结点中要有一个指针,因此单链表的空间利用率略低于顺序表的。另外,单链表不支持随机读取,单链表取数据元素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n);而顺序表支持随机读取,顺序表取数据元素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1)。

数据结构Java实现03----单向链表的插入和删除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数据结构Java实现02----单向链表的插入和删除

    文本主要内容: 链表结构 单链表代码实现 单链表的效率分析 一.链表结构: (物理存储结构上不连续,逻辑上连续:大小不固定)            概念: 链式存储结构是基于指针实现的.我们把一个数据 ...

  2. 数据结构Java实现04----循环链表、仿真链表

    单向循环链表 双向循环链表 仿真链表 一.单向循环链表: 1.概念: 单向循环链表是单链表的另一种形式,其结构特点是链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不再是结束标记,而是指向整个链表的第一个结点,从而使单链表形 ...

  3. 【线性表基础】顺序表和单链表的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Java版】

    本文表述了线性表及其基本操作的代码[Java实现] 参考书籍 :<数据结构 --Java语言描述>/刘小晶 ,杜选主编 线性表需要的基本功能有:动态地增长或收缩:对线性表的任何数据元素进行 ...

  4. 数据结构和算法之单向链表二:获取倒数第K个节点

    我们在做算法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获取某一个数据集的倒数或者正数第几个数据.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怎么去获取倒数第K个节点.我们拿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想到我们让 ...

  5. 面试之路(10)-BAT面试之java实现单链表的插入和删除

    链表的结构: 链表在空间是不连续的,包括: 数据域(用于存储数据) 指针域(用于存储下一个node的指针) 单项链表的代码实现: 节点类 构造函数 数据域的get,set方法 指针域的get,set方 ...

  6. 数据结构之 线性表---单链表操作A (删除链表中的指定元素)

    数据结构上机测试2-1:单链表操作A Time Limit: 1000MS Memory limit: 4096K 题目描述 输入n个整数,先按照数据输入的顺序建立一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再输入一个数据 ...

  7. Java实现 LeetCode 380 常数时间插入、删除和获取随机元素

    380. 常数时间插入.删除和获取随机元素 设计一个支持在平均 时间复杂度 O(1) 下,执行以下操作的数据结构. insert(val):当元素 val 不存在时,向集合中插入该项. remove( ...

  8. Java 获取Word中的所有插入和删除修订

    在 Word 文档中启用跟踪更改功能后,会记录文档中的所有编辑行为,例如插入.删除.替换和格式更改.对插入或删除的内容,可通过本文中介绍的方法来获取. 引入Jar 方法1 手动引入:将 Free Sp ...

  9. 纯数据结构Java实现(3/11)(链表)

    题外话: 篇幅停了一下,特意去看看其他人写的类似的内容:然后发现类似博主喜欢画图,喜欢讲解原理. (于是我就在想了,理解数据结构的确需要画图,但我的文章写给懂得人看,只配少量图即可,省事儿) 下面正题 ...

随机推荐

  1. [JS]东方财富网财经数据汇总代码示例

    把握全球金融状况 一个页面看全球金融,感觉不错 再加上以前做的,读取显示 新浪7*24财经直播数据页面 那看得就更舒服了 下面是 新浪7*24财经直播数据 代码地址: http://www.cnblo ...

  2. Step by step configuration of Outgoing Emails from SharePoint to Microsoft Online

    First of all your SharePoint server should be added to Microsoft online safe sender list, so that Sh ...

  3. 换SSD硬盘,重装系统,一阵子忙乱

    许久没重装过系统了,低声下气地问老板要了一块SSD硬盘,不马上安装上手痒得难受,但年底这个时候重装系统绝对忙乱,差点耽误了一份申请表和一份培训记录表.   SSD安装:先从网上找相关贴子,最主要的一个 ...

  4. abs()函数的返回值问题

    转载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ebary/p/4967868.html 在牛客网看到一道关于abs()函数返回值的题目,见下图,当时还没反应过来,第一反应是:自从我开始 ...

  5. spring aop 拦截业务方法,实现权限控制

    难点:aop类是普通的java类,session是无法注入的,那么在有状态的系统中如何获取用户相关信息呢,session是必经之路啊,获取session就变的很重要.思索很久没有办法,后来在网上看到了 ...

  6.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4)---类加载机制

    类加载的过程包括: 加载class到内存,数据校验,转换和解析,初始化,使用using和卸载unloading过程. 除了解析阶段,其他过程的顺序是固定的.解析可以放在初始化之后,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动态 ...

  7. 数据库性能调优——sql语句优化(转载及整理) —— 篇2

    下面是在网上搜集的一些个人认为比较正确的调优方案,如有错误望指出,定虚心改正 (1) 选择最有效率的表名顺序(只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中有效): ORACLE 的解析器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处理FROM子句中 ...

  8. 一步步学敏捷开发:4、Scrum的3种角色

    在Scrum角色中包括: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PO).ScrumMaster(SM).开发团队(Team). 角色:产品负责人(PO) Scrum团队只有一个产品负责人,他负责在限定 ...

  9. ip_forward

    查看  cat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如果是0表示没开启,1表示开启了 临时修改   echo "1" > /proc/sys/net/ ...

  10. MS SqlServer学习笔记(索引)

    1.索引分类 MS SqlServer提供了两种索引: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是将数据按照索引的顺序存放 非聚集索引是将索引和数据分离存放,通过指针将二者联系到一起. 因为两种索引对比: 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