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死你系列——HashMap(jdk1.8)
本文的源码是基于JDK1.8版本,在学习HashMap之前,先了解数组和链表的知识。
数组:
数组具有遍历快,增删慢的特点。数组在堆中是一块连续的存储空间,遍历时数组的首地址是知道的(首地址=首地址+元素字节数 * 下标),所以遍历快(数组遍历的时间复杂度为O(1) );增删慢是因为,当在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会造成该元素后面所有元素地址的改变,所以增删慢(增删的时间复杂度为O(n) )。
链表:
链表具有增删快,遍历慢的特点。链表中各元素的内存空间是不连续的,一个节点至少包含节点数据与后继节点的引用,所以在插入删除时,只需修改该位置的前驱节点与后继节点即可,链表在插入删除时的时间复杂度为O(1)。但是在遍历时,get(n)元素时,需要从第一个开始,依次拿到后面元素的地址,进行遍历,直到遍历到第n个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 ),所以效率极低。
HashMap:
Hash表是一个数组+链表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保证在遍历与增删的过程中,如果不产生hash碰撞,仅需一次定位就可完成,时间复杂度能保证在O(1)。 在jdk1.7中,只是单纯的数组+链表的结构,但是如果散列表中的hash碰撞过多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所以在JKD1.8中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控制,当一个hash值上的链表长度大于8时,该节点上的数据就不再以链表进行存储,而是转成了一个红黑树。
红黑树: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TreeNode<K,V> parent; // red-black tree links
TreeNode<K,V> left;
TreeNode<K,V> right;
TreeNode<K,V> prev; // needed to unlink next upon deletion
boolean red;
}
hash碰撞:
hash是指,两个元素通过hash函数计算出的值是一样的,是同一个存储地址。当后面的元素要插入到这个地址时,发现已经被占用了,这时候就产生了hash冲突
hash冲突的解决方法:
开放定址法(查询产生冲突的地址的下一个地址是否被占用,直到寻找到空的地址),再散列法,链地址法等。hashmap采用的就是链地址法,jdk1.7中,当冲突时,在冲突的地址上生成一个链表,将冲突的元素的key,通过equals进行比较,相同即覆盖,不同则添加到链表上,此时如果链表过长,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查找和添加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为O(n);但是在jdk1.8中如果链表长度大于8,链表就会转化为红黑树,下图就是1.8版本的(图片来源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2926722),时间复杂度也降为了O(logn),性能得到了很大的优化。
下面通过源码分析一下,HashMap的底层实现
首先,hashMap的主干是一个Node数组(jdk1.7及之前为Entry数组)每一个Node包含一个key与value的键值对,与一个next指向下一个node,hashMap由多个Node对象组成。
Node是HhaspMap中的一个静态内部类 :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hashCode等其他代码
}
再看下hashMap中几个重要的字段:
//默认初始容量为16,0000 0001 左移4位 0001 0000为16,主干数组的初始容量为16,而且这个数组
//必须是2的倍数(后面说为什么是2的倍数)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最大容量为int的最大值除2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默认加载因子为0.75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阈值,如果主干数组上的链表的长度大于8,链表转化为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hash表扩容后,如果发现某一个红黑树的长度小于6,则会重新退化为链表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当hashmap容量大于64时,链表才能转成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临界值=主干数组容量*负载因子
int threshold;
HashMap的构造方法:
//initialCapacity为初始容量,loadFactor为负载因子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初始容量小于0,抛出非法数据异常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初始容量最大为MAXIMUM_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负载因子必须大于0,并且是合法数字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将初始容量转成2次幂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tableSizeFor的作用就是,如果传入A,当A大于0,小于定义的最大容量时,
// 如果A是2次幂则返回A,否则将A转化为一个比A大且差距最小的2次幂。
//例如传入7返回8,传入8返回8,传入9返回16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n |= n >>> 1;
n |= n >>> 2;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调用上面的构造方法,自定义初始容量,负载因子为默认的0.75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默认构造方法,负载因子为0.75,初始容量为DEFAULT_INITIAL_CAPACITY=16,初始容量在第一次put时才会初始化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传入一个MAP集合的构造方法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HashMap的put()方法
put 方法的源码分析是本篇的一个重点,因为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窥探到 HashMap 在内部是如何进行数据存储的,所谓的数组+链表+红黑树的存储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来优化性能的。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看这个 put 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也就是put方法调用了putVal方法,其中传入一个参数位hash(key),我们首先来看看hash()这个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此处如果传入的int类型的值:①向一个Object类型赋值一个int的值时,会将int值自动封箱为Integer。②integer类型的hashcode都是他自身的值,即h=key;h >>> 16为无符号右移16位,低位挤走,高位补0;^ 为按位异或,即转成二进制后,相异为1,相同为0,由此可发现,当传入的值小于 2的16次方-1 时,调用这个方法返回的值,都是自身的值。
然后再执行putVal方法:
//onlyIfAbsent是true的话,不要改变现有的值
//evict为true的话,表处于创建模式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如果主干上的table为空,长度为0,调用resize方法,调整table的长度(resize方法在下图中)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这里调用resize,其实就是第一次put时,对数组进行初始化。
如果是默认构造方法会执行resize中的这几句话: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新的容量等于默认值16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threshold = newThr; 临界值等于16*0.75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将新的node数组赋值给table,然后return newTab 如果是自定义的构造方法则会执行resize中的:
int oldThr =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新的容量等于threshold,这里的threshold都是2的倍数,原因在
于传入的数都经过tableSizeFor方法,返回了一个新值,上面解释过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threshold = newThr; 新的临界值等于 (int)(新的容量*负载因子)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return newTab;
*/
n = (tab = resize()).length; //将调用resize后构造的数组的长度赋值给n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将数组长度与计算得到的hash值比较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位置为空,将i位置上赋值一个node对象
else { //位置不为空
Node<K,V> e; K k;
if (p.hash == hash && // 如果这个位置的old节点与new节点的key完全相同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则e=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如果p已经是树节点的一个实例,既这里已经是树了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p与新节点既不完全相同,p也不是treenode的实例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一个死循环
if ((e = p.next) == null) { //e=p.next,如果p的next指向为null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指向一个新的节点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如果链表长度大于等于8
treeifyBin(tab, hash); //将链表转为红黑树
break;
}
if (e.hash == hash && //如果遍历过程中链表中的元素与新添加的元素完全相同,则跳出循环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将p中的next赋值给p,即将链表中的下一个node赋值给p,
//继续循环遍历链表中的元素
}
}
if (e != null) { //这个判断中代码作用为:如果添加的元素产生了hash冲突,那么调用
//put方法时,会将他在链表中他的上一个元素的值返回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判断条件成立的话,将oldvalue替换
//为newvalue,返回oldvalue;不成立则不替换,然后返回oldvalue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这个方法在后面说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记录修改次数
if (++size > threshold) //如果元素数量大于临界值,则进行扩容
resize(); //下面说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在Java 8 中,如果一个桶中的元素个数超过 TREEIFY_THRESHOLD(默认是 8 ),就使用红黑树来替换链表,从而提高速度。上诉代码这个替换的方法叫 treeifyBin() 即树形化。
看一下treeifyBin()的源码:
//将桶内所有的 链表节点 替换成 红黑树节点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如果当前哈希表为空,或者哈希表中元素的个数小于 进行树形化的阈值(默认为 64),就去新建/扩容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如果哈希表中的元素个数超过了 树形化阈值,进行树形化
// e 是哈希表中指定位置桶里的链表节点,从第一个开始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红黑树的头、尾节点
do {
//新建一个树形节点,内容和当前链表节点 e 一致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确定树头节点
hd = p;
else {
p.prev = tl;
tl.next = p;
}
tl = p;
} while ((e = e.next) != null);
//让桶的第一个元素指向新建的红黑树头结点,以后这个桶里的元素就是红黑树而不是链表了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
TreeNode<K,V> replacementTreeNode(Node<K,V> p, Node<K,V> next) {
return new TreeNode<>(p.hash, p.key, p.value, next);
}
注释已经很详细了,咱们说一下这个初始化的问题
//如果 table 还未被初始化,那么初始化它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resize()扩容机制,单元素如何散列到新的数组中,链表中的元素如何散列到新的数组中,红黑树中的元素如何散列到新的数组中?
//上图中说了默认构造方法与自定义构造方法第一次执行resize的过程,这里再说一下扩容的过程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扩容肯定执行这个分支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当容量超过最大值时,临界值设置为int最大值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扩容容量为2倍,临界值为2倍
newThr = oldThr << 1;
}
else if (oldThr > 0) // 不执行
newCap = oldThr;
else { // 不执行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 不执行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将新的临界值赋值赋值给threshold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新的数组赋值给table //扩容后,重新计算元素新的位置
if (oldTab != null) { //原数组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通过原容量遍历原数组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判断node是否为空,将j位置上的节点
//保存到e,然后将oldTab置为空,这里为什么要把他置为空呢,置为空有什么好处吗??
//难道是吧oldTab变为一个空数组,便于垃圾回收?? 这里不是很清楚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判断node上是否有链表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无链表,确定元素存放位置,
//扩容前的元素地址为 (oldCap - 1) & e.hash ,所以这里的新的地址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地址不变,
//二是变为 老位置+oldCap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 这里如果判断成立,那么该元素的地址在新的数组中就不会改变。因为oldCap的最高位的1,在e.hash对应的位上为0,所以扩容后得到的地址是一样的,位置不会改变 ,在后面的代码的执行中会放到loHead中去,最后赋值给newTab[j];
如果判断不成立,那么该元素的地址变为 原下标位置+oldCap,也就是lodCap最高位的1,在e.hash对应的位置上也为1,所以扩容后的地址改变了,在后面的代码中会放到hiHead中,最后赋值给newTab[j + oldCap]
举个栗子来说一下上面的两种情况:
设:oldCap=16 二进制为:0001 0000
oldCap-1=15 二进制为:0000 1111
e1.hash=10 二进制为:0000 1010
e2.hash=26 二进制为:0101 1010
e1在扩容前的位置为:e1.hash & oldCap-1 结果为:0000 1010
e2在扩容前的位置为:e2.hash & oldCap-1 结果为:0000 1010
结果相同,所以e1和e2在扩容前在同一个链表上,这是扩容之前的状态。 现在扩容后,需要重新计算元素的位置,在扩容前的链表中计算地址的方式为e.hash & oldCap-1
那么在扩容后应该也这么计算呀,扩容后的容量为oldCap*2=32 0010 0000 newCap=32,新的计算
方式应该为
e1.hash & newCap-1
即:0000 1010 & 0001 1111
结果为0000 1010与扩容前的位置完全一样。
e2.hash & newCap-1
即:0101 1010 & 0001 1111
结果为0001 1010,为扩容前位置+oldCap。
而这里却没有e.hash & newCap-1 而是 e.hash & oldCap,其实这两个是等效的,都是判断倒数第五位
是0,还是1。如果是0,则位置不变,是1则位置改变为扩容前位置+oldCap。
再来分析下loTail loHead这两个的执行过程(假设(e.hash & oldCap) == 0成立):
第一次执行:
e指向oldTab[j]所指向的node对象,即e指向该位置上链表的第一个元素
loTail为空,所以loHead指向与e相同的node对象,然后loTail也指向了同一个node对象。
最后,在判断条件e指向next,就是指向oldTab链表中的第二个元素
第二次执行:
lotail不为null,所以lotail.next指向e,这里其实是lotail指向的node对象的next指向e,
也可以说是,loHead的next指向了e,就是指向了oldTab链表中第二个元素。此时loHead指向
的node变成了一个长度为2的链表。然后lotail=e也就是指向了链表中第二个元素的地址。
第三次执行:
与第二次执行类似,loHead上的链表长度变为3,又增加了一个node,loTail指向新增的node
......
hiTail与hiHead的执行过程与以上相同,这里就不再做解释了。
由此可以看出,loHead是用来保存新链表上的头元素的,loTail是用来保存尾元素的,直到遍
历完链表。 这是(e.hash & oldCap) == 0成立的时候。
(e.hash & oldCap) == 0不成立的情况也相同,其实就是把oldCap遍历成两个新的链表,
通过loHead和hiHead来保存链表的头结点,然后将两个头结点放到newTab[j]与
newTab[j+oldCap]上面去
*/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尾节点的next设置为空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尾节点的next设置为空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有关JDK1.7扩容出现的死循环的问题:
/**
* Transfers all entries from current table to newTable.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
Entry[] src = table;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
Entry<K,V> e = src[j];
if (e != null) {
src[j] = null;
do {
// B线程执行到这里之后就暂停了
Entry<K,V> next = e.next;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while (e != null);
}
}
}
并发下的Rehash
1)假设我们有两个线程。我用红色和浅蓝色标注了一下。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我们的 transfer代码中的这个细节:
do { Entry<K,V> next = e.next; // <--假设线程一执行到这里就被调度挂起了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while (e != null);
而我们的线程二执行完成了。于是我们有下面的这个样子。
注意,因为Thread1的 e 指向了key(3),而next指向了key(7),其在线程二rehash后,指向了线程二重组后的链表。我们可以看到链表的顺序被反转后。
2)线程一被调度回来执行。
- 先是执行 newTalbe[i] = e;
- 然后是e = next,导致了e指向了key(7),
- 而下一次循环的next = e.next导致了next指向了key(3)
3)一切安好。
线程一接着工作。把key(7)摘下来,放到newTable[i]的第一个,然后把e和next往下移。
4)环形链接出现。
e.next = newTable[i] 导致 key(3).next 指向了 key(7)
注意:此时的key(7).next 已经指向了key(3), 环形链表就这样出现了。
于是,当我们的线程一调用到,HashTable.get(11)时,悲剧就出现了——Infinite Loop。
因为HashMap本来就不支持并发。要并发就用ConcurrentHashmap
HashMap的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直接调用了getNod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先判断数组是否为空,长度是否大于0,那个node节点是否存在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如果找到,直接返回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如果是红黑树,去红黑树找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链表找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这里关于first = tab[(n - 1) & hash]
这里通过(n - 1)& hash
即可算出桶的在桶数组中的位置,可能有的朋友不太明白这里为什么这么做,这里简单解释一下。HashMap 中桶数组的大小 length 总是2的幂,此时,(n - 1) & hash
等价于对 length 取余。但取余的计算效率没有位运算高,所以(n - 1) & hash
也是一个小的优化。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假设 hash = 185,n = 16。计算过程示意图如下
在上面源码中,除了查找相关逻辑,还有一个计算 hash 的方法。这个方法源码如下:
/**
* 计算键的 hash 值
*/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看这个方法的逻辑好像是通过位运算重新计算 hash,那么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不直接用键的 hashCode 方法产生的 hash 呢?大家先可以思考一下,我把答案写在下面。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我来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再看一下上面求余的计算图,图中的 hash 是由键的 hashCode 产生。计算余数时,由于 n 比较小,hash 只有低4位参与了计算,高位的计算可以认为是无效的。这样导致了计算结果只与低位信息有关,高位数据没发挥作用。为了处理这个缺陷,我们可以上图中的 hash 高4位数据与低4位数据进行异或运算,即 hash ^ (hash >>> 4)
。通过这种方式,让高位数据与低位数据进行异或,以此加大低位信息的随机性,变相的让高位数据参与到计算中。此时的计算过程如下:
在 Java 中,hashCode 方法产生的 hash 是 int 类型,32 位宽。前16位为高位,后16位为低位,所以要右移16位。
上面所说的是重新计算 hash 的一个好处,除此之外,重新计算 hash 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加 hash 的复杂度。当我们覆写 hashCode 方法时,可能会写出分布性不佳的 hashCode 方法,进而导致 hash 的冲突率比较高。通过移位和异或运算,可以让 hash 变得更复杂,进而影响 hash 的分布性。这也就是为什么 HashMap 不直接使用键对象原始 hash 的原因了。
由于个人能力问题,先学习这些,数据结构这个大山,我一定要刨平它。
基于jdk1.7版本的HashMap
https://www.jianshu.com/p/dde9b12343c1
参考博客:
https://www.cnblogs.com/wenbochang/archive/2018/02/22/8458756.html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12926722
https://blog.csdn.net/pange1991/article/details/82377980
刨死你系列——HashMap(jdk1.8)的更多相关文章
- 刨死你系列——LinkedHashMap剖析(基于jdk1.8)
一.概述 LinkedHashMap 继承自 HashMap,在 HashMap 基础上,通过维护一条双向链表,解决了 HashMap 不能随时保持遍历顺序和插入顺序一致的问题.除此之外,Linked ...
- 刨死你系列——手撕ArrayList
不多BB,直接上代码: public class MyArrayList { //创建数组对象 private Object[] elements; //已使用数组长度 private int siz ...
- 给jdk写注释系列之jdk1.6容器(4)-HashMap源码解析
前面了解了jdk容器中的两种List,回忆一下怎么从list中取值(也就是做查询),是通过index索引位置对不对,由于存入list的元素时安装插入顺序存储的,所以index索引也就是插入的次序. M ...
- Java基础系列--HashMap(JDK1.8)
原创作品,可以转载,但是请标注出处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1haoge/p/10022092.html Java基础系列-HashMap 1.8 概述 HashMap是 ...
- 给jdk写注释系列之jdk1.6容器(7)-TreeMap源码解析
TreeMap是基于红黑树结构实现的一种Map,要分析TreeMap的实现首先就要对红黑树有所了解. 要了解什么是红黑树,就要了解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对比其他数据结构比如数组,链 ...
- 给jdk写注释系列之jdk1.6容器(13)-总结篇之Java集合与数据结构
是的,这篇blogs是一个总结篇,最开始的时候我提到过,对于java容器或集合的学习也可以看做是对数据结构的学习与应用.在前面我们分析了很多的java容器,也接触了好多种常用的数据结构,今天 ...
- 给jdk写注释系列之jdk1.6容器(11)-Queue之ArrayDeque源码解析
前面讲了Stack是一种先进后出的数据结构:栈,那么对应的Queue是一种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队列. 对比一下Stack,Queue是一种先进先出的容 ...
- 给jdk写注释系列之jdk1.6容器(8)-TreeSet&NavigableMap&NavigableSet源码解析
TreeSet是一个有序的Set集合. 既然是有序,那么它是靠什么来维持顺序的呢,回忆一下TreeMap中是怎么比较两个key大小的,是通过一个比较器Comparator对不对,不过遗憾的是,今天仍然 ...
- 给jdk写注释系列之jdk1.6容器(6)-HashSet源码解析&Map迭代器
今天的主角是HashSet,Set是什么东东,当然也是一种java容器了. 现在再看到Hash心底里有没有会心一笑呢,这里不再赘述hash的概念原理等一大堆东西了(不懂得需要先回去看下Has ...
随机推荐
- Java多线程笔记总结
1.线程的三种创建方式 对比三种方式: 通过继承Thread类实现 通过实现Runnable接口 实现Callable接口 第1种方式无法继承其他类,第2,3种可以继承其他类: 第2,3种方式多线程可 ...
- win10教育版激活错误:在运行 Microsoft Windows 非核心版本的计算机上,运行"slui.exe ...”
折腾了一天,最终轻松解决,先启用Software Protection服务,在激活(密钥或者工具都行). PS:但是这样还是无法解决Software Protection自动停止的问题,这个可以参考网 ...
- 02、Java的lambda表达式和JavaScript的箭头函数
前言 在JDK8和ES6的语言发展中,在Java的lambda表达式和JavaScript的箭头函数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次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弄懂上面的两个"语法糖". 简介 ...
- 理解nodejs中的stream(流)
阅读目录 一:nodeJS中的stream(流)的概念及作用? 二:fs.createReadStream() 可读流 三:fs.createWriteStream() 可写流 回到顶部 一:node ...
- JWT详解
目录 1.前言 2.JWT的数据结构 2.1 Header 2.2 Payload 2.3 Signature 2.4 Base64URL 3. JWT的实现 1.前言 定义:JSON Web T ...
- STL set 详细用法
一个集合(set)是一个容器,它其中所包含的元素的值是唯一的. 用到的库 #include <set> 定义 最简单: set<int> a; set和其他的stl一样,都支持 ...
- Element UI系列:Select下拉框实现默认选择
实现的主要关键点在于 v-mode 所绑定的值,必须是 options 数组中对应的 value 值
- SonarQube部署及代码质量扫描入门教程
一.前言 1.本文主要内容 CentOS7下SonarQube部署 Maven扫描Java项目并将扫描结果提交到SonarQube Server SonarQube扫描报表介绍 2.环境信息 工具/环 ...
- 重读《学习JavaScript数据结构与算法-第三版》- 第3章 数组(一)
定场诗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此处应该有掌声... 前言 读<学习JavaScr ...
- 理解-NumPy
# 理解 NumPy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使用NumPy的基础知识,NumPy是一个功能强大的Python库,允许更高级的数据操作和数学计算. # 什么是 NumPy? NumPy是一个功能强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