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的八年之痒
2010年10月,OpenStack发布了第一个版本;上个月,发布了它的第18个版本Rocky。几年前气氛火爆,如今却冷冷清清。Rocky版本宣布后,OpenStack群里也就出现了几篇简短的翻译过来的文章。圈子里也不时飘出『OpenStack是不是死了?』『谁谁谁又把全部OpenStack替换成Kubernetes了』这种消息。这到底是为什么才短短几年却出现如此转折呢?作为一个OpenStack用户,在这篇文章里,我会从用户视角,反思在过去的八年里,它到底走了一条怎样的路;我也会试着展望从现在起的八年之后,OpenStack会过得好不好,甚至还在不在。
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用户?
我们作为HH集团云平台团队的一部分,在集团内搭建了如下图所示的基础云平台:
其主要特征如下:
- 计算:支持KVM、ESXi 和裸金属服务器等三个资源池。
- 网络:采用 Neutron + VLAN + OVS 实现了虚拟网络。
- 存储:采用 Ceph 和 SAN 实现了块存储,采用Ceph实现了对象存储。
- 区:在两个城市三个机房部署了3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划分资源池,资源池内再按机架划分可用区。三个层级都用户都可见,可按需选择。另外,我们还尝试搞过一个小型公有云区域。
- 功能:利用了Mitaka版本中的Glance/Nova/Neutron/Cinder/Keystone/Heat/Telemetry/OVSvAPP/Trove/Ironic等组件。
- 管理:采用自研云管理平台管理多个区域。
- 容器云平台: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云平台运行在自己管理的物理机上。
- 团队:最多时候8个人的OpenStack研发团队,3个人的运维团队。
一些感受:
总得来说运行的还蛮好,我们在技术和产品选型、研发、运维等方面都做得不错,团队非常给力,研发周期较短,迭代快速。现在它支撑着集团大大小小几百套系统,而且很稳定,运维压力已经比较小了。在此,我也要感谢并肩战斗过的小伙伴们。
也出现过一些稳定性问题:比如Neutron VR 偶尔会自动切换(我们还有一个小型公有云环境,采用Neutron + VR + OVS 架构);KVM虚拟机偶尔自动重启甚至宕机等;KVM对windows的支持比较差,偶尔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磁盘脱机、蓝屏、无法启动等。
监控组件、日志组件很不健全,都需要我们自己大改或者从零搭建。
除了核心模块,其它模块几乎都是半拉子工程。以Trove 为例,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几乎重写了一半的代码,也就实现了最基本的数据库实例的创建和管理功能。
OpenStack 离公有云需求的差距实在太远。
OpenStack 的定位和对标到底该是什么?
OpenStack社区在2010年提出的原始使命是『提供一个满足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的开源的云计算平台』。那个时候,私有云还没什么参照物,因此可以认为最早的时候OpenStack 的使命就是做开源的AWS。这真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多么让人激动人心啊,甚至搞得VMware和AWS的心里都泛起了层层涟漪!然而,从2014年起的用户调查结果看,OpenStack做不了公有云,私有云才是OpenStack的主战场,因为两种私有云环境加起来有80%,而公有云的比率在2017年才12%,而且是在不断萎缩。因此,说OpenStack的实际定位是在私有云,这个毋庸置疑。
企业私有云环境中,VMware 是真正的老大。因此,OpenStack这要做私有云的目标,说好听点,要向 VMware学习;说难听点,就是要替代掉VMware。而 VMware vSphere 提供的只是虚拟化环境,因此 OpenStack 对标的对象我认为应该是 『VMware的 虚拟化功能』+『AWS的 Cloud 功能,主要是云API』。但是,因为一开始 OpenStack 对标的是 AWS,而AWS 是公有云不是私有云,这就导致了后来很多问题的出现,下文会仔细道来。
『VMware 虚拟化』+『AWS Cloud 功能』这两部分中,因为一开始OpenStack 就是对标AWS的,因此 『Cloud』部分应该说做得还是很不错的,或者说克隆的不错。这从用户调查的『为什么组织会选择OpenStack?』部分的答案中也能看出来,即开放平台和API的标准化是第一业务驱动力。
那『VMware 虚拟化』对标部分的情况又如何呢?来看一下 VMware vSphere 和 OpenStack 基础功能的对比:
VMware 功能 | 描述 | 相应的OpenStack功能 |
vMotion | 可以使运行中的虚拟机从一台物理服务器实时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服务器,它实现了零停机时间和连续可用的服务。vSphere 6.0 支持跨数据中心的vMotion。 | 可以利用 KVM live migration 功能实现虚拟的实时迁移,但是需要结合第三方工具。 |
DRS(分布式资源调度) | 跨资源池不间断地监控利用率,并根据反映业务需要和不断变化的优先级的预定义规则,在多台虚拟机之间智能地分配可用资源。 | 不支持。 |
分布式电源管理(DPM) | DPM提供了通过动态调整群集容量来匹配虚拟机资源需求,以达到节省电力的目的,DPM自动整合虚拟机到较少的ESXi主机上,并对一定周期内资源利用率低的多于ESXi主机执行断电,如果资源需求增加,ESXi主机重新通电回到群集,虚拟机重新分配到群集内所有可用的ESXI主机上。 | 不支持。 |
HA | 持续监控资源池中的所有物理服务器,并重启受服务器故障影响的虚拟机。还可以监控和检测虚拟机的“客户操作系统”故障,并在用户指定的间隔后自动启动虚拟机 | 不支持。 |
FT | 通过创建和维护等同于主虚拟机并可在发生故障切换时替换主虚拟机的辅助虚拟机来为虚拟机提供连续可用性 | 不支持。 |
vShield | VMware 安全虚拟设备套件 | Neutron 的安全组和防火墙实现了 vShield 的部分功能 |
vDS(分布式虚拟交换机) | 让用户可以从一个集中界面为整个数据中心设置虚拟机访问交换,从而简化虚拟机网络连接。 | Neutron 利用 OVS 实现了部分功能 |
Storage API | Cinder | |
SRM | 站点灾难恢复 | 有Freezer 项目,但尚不足以进入生产环境。 |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的vSphere 的功能OpenStack都没有实现,或者只实现了一点。那结果只能是,OpenStack 不具备对 VMware 的替代能力,也就无法驱动用户去放弃VMware 转向 OpenStack了。
大帐篷模式的问题到底在哪?
2015年,OpenStack 社区开始使用『大帐篷』模式。该模式把OpenStack项目分成两大类:核心项目和非核心项目。核心项目只有六个,其余都是非核心项目。
根据个人理解,我简单地对这个图的一些问题做下说明:
六个核心服务发展得确实不错,但是问题依然不少。
一方面,如下面2017年4月的用户调查结果,前几个核心项目的使用率都超过了90%。另一方面,用户对核心项目的吐槽一直没停止过,每年的用户调查报告中都有好几页记录着用户的槽点。
不管是对比VMware 还是对比AWS,OpenStack核心服务的范围都太小了,导致它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功能。我认为至少以下几个服务需要进入核心服务列表:
编排服务Heat:编排服务是云的基础性服务之一。一来用户可以通过编排服务自行创建和销毁云资源,二来很多二级服务可以通过提供编排模版的方式来提供给用户,三来可以与第三方云管平台和工具对接,从而培育其生态。
监控服务Ceilometer:一个云生产环境离不开一个强壮的监控服务。到目前为止,Ceilometer 项目都还问题重重,比如规模性问题、性能问题、功能覆盖问题等。
裸机服务 Ironic:裸机在私有云中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运行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容器平台等。如果OpenStack把Ironic做好了,那这就会成为与VMware相比的一大优势,同时还能成为一些需要利用裸机的应用的支撑平台。现在的Ironic项目,实在太重太复杂,与物理网络设备关联太深。但是,如果可以像LINUX的kickstart和cobbler一样,就灵活轻量多了,这个过程比如像vmware里物理机可以批量部署ESXI,然后把ESXI纳管进来,就可以使用VC里的所有服务,这样的过程就比较合理了。
日志服务:同监控服务一样,日志服务也是云平台的一个基础性服务,如同AWS 的CloudWatch和所有项目都打通了一样。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OpenStack都没有一个原生的日志服务项目。
部署服务:部署对私有云很重要。OpenStack需要一个提供象 Mirantis Fuel 这样的图形化一键部署工具的核心服务。
OpenStack社区把过多精力耗费在了一些看起来很有前途,但实际上却比较鸡肋的服务项目中,比如容器服务Magnum、大数据服务 Sahara、数据库服务 Trove、容器化部署服务Kolla。好吧,我晓得你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不想争论,还是来看用户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吧。
一方面,用户对这些项目很感兴趣。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来是人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二来是OpenStack社区的大力宣扬,三是殷切期望。下面的数据来自201704 用户调查报告:
但是这些服务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部署的案例却非常少,而且是越来越少:
(备注:图中的数字是百分比)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新服务叫好不叫座呢?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1)私有云和公有云对云平台需求的差异。
下图是一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私有云环境:
它具有几个特点:
只有底层的物理机管理系统是统一的,而上面的多个平台是分离的。而公有云上,云平台是统一的。
平台是分离的。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管理因素,每个平台往往由不同部门在管理和使用;二是运维因素,把平台都放在一起,运维团队搞不定这个单体平台的运维,必须分而治之;三是技术因素,私有云领域还没出现象AWS和阿里云这种能把这几个平台纳管在一起的统一云平台;四是在某些企业里限于等保和安全的需要,某个大业务需要独占资源池。
除了基础云平台是在虚拟机级别实现多租户外,其它平台往往只是在管理平台层面实现了多租户,或者业务层面自己实现了多租户,而下面是一个或几个大的资源池。
私有云环境中和公有云环境中,这些服务(其实应该称为应用服务,与基础服务分开来)的创建和管理方式迥然不同。在公有云环境中,因为多租户需求,云供应商需要提供这些服务的创建和管理服务,使得用户自行创建、管理和销毁这些环境。但是,私有云中,并没有那么多需求,需要反复地创建和销毁这些服务的运行环境。因此,在OpenStack 中实现容器平台、大数据平台的自动化创建和销毁服务这种需求不那么强烈,甚至可以认为是伪需求。针对这些新应用,OpenStack的使命首先应该是让它们在自身平台上『运行好』,而不是『把运行环境创建好』。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和早期OpenStack的使命有关,因为一开始OpenStack是想做成开源的AWS,自然AWS的服务长什么样子,OpenStack的服务就长成什么样子。问题是,对于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区别,OpenStack一直没有重视,或者没能力重视,因为参照AWS的各个服务在OpenStack中再实现一套,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在OpenStack红火的时候,能开一个新的项目,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PR稿都会发好多。
那为什么不应该在这些项目上浪费那么多时间,或者社区不该带错方向呢?
还是OpenStack的定位没有明确和及时纠正。面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应用,OpenStack到底该做什么?是一门心思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时满足它们对自己的需求,实现对它们的良好支撑,还是不管如何都要去插一腿呢?我认为本来应该选择的是前者,但社区实际上选择的是后者。
这些应用的原生部署工具更好。OpenStack上的对应项目,从一开始就做不好这些应用的环境的创建和管理,随着这些应用的新版本发布,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到最后只留下一些既没人维护也没有用户的半拉子项目。
OpenStack 社区中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不能进入生产环境的半拉子工程,而且改动成本相当高。以我们使用Trove为例,在修改了几乎一半的代码后,也就实现了基本的数据库实例创建和管理功能,离实际生产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OpenStack 对 AWS 的学习只停留在『形』的表面,而没有学到『神』。尽管AWS 上有一百多个服务,但是,我们看到的是AWS 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服务做好。举几个例子吧。区块链现在很火是吧,AWS 上目前却只提供了 CloudFormation 模板让用户自己去编排运行区块链的云资源;Kubernetes 现在也很火是吧,但AWS 却连管理K8S集群的界面都不提供。
那OpenStack 对这些新型应用到底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和做法呢?我认为应该是两点:
以不变应万变,做好这些新应用的运行基础架构环境,使得这些服务可以良好地运行在由OpenStack管理的虚拟机/物理机、网络和存储中。
做好Heat服务,象AWS一样提供好模版,在用户需要的时候,管理员使用这些模版把这些环境编排出来,然后交给普通用户使用即可。
为什么OpenStack在青年时期就出现了中年危机呢?
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当然了,这肯定不是全部。
(1)容器的出现,对OpenStack的冲击很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容器的出现,并没有使得VMware 和以AWS 为代表的IaaS云服务商叫苦连天。OpenStack该做的不是去抱怨『既生瑜,何生亮』,而应该是反思为什么OpenStack没能做好容器的底层架构。
以 AWS 为例,它有两个容器相关项目,一个是它自研的ECS,这是一个Docker 容器管理服务,容器运行在EC2主机上。另一个是EKS,是一个Kubernetes 运行环境的创建和管理服务。AWS 为了支撑容器,主要做了几件事情:1. 创造了 amazon-ecs-cni-plugin 项目,使得容器可以很好地运行在VPC 中。2. 打通了用户权限,用户可以使用 AWS 的账号登录到 Kubernetes 环境中。3. 实现了一套Docker 容器管理服务,以及K8S管理节点。
反观 OpenStack 对容器的支持,它主要做了几件事情,一是大张旗鼓搞 Magnum 项目,花很大力气做K8S 环境的编排。另一个是有几个网络相关的项目,但是好像也没什么人在用。
结果就是,在OpenStack 环境中,K8S 环境的编排也没做好(当然了,要不要在私有云中做K8S 集群的创建和管理,前面有过讨论),K8S 在OpenStack 环境中也运行不好(因为针对K8S的网络、存储都没怎么搞好)。所以,我认为,是OpenStack 没有及时为 K8S 做好支撑,才导致 K8S 和 OpenStack 的分离之势的。
(2)社区没规划和控制好OpenStack的发展方向,在关键的发展阶段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前面讲过,OpenStack 社区没能做好自己的定位,并聚焦于基础性的核心服务,把底部做结实。相反,就像一个毛头小伙一样,年轻时不好好学习苦练内功却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成天不务正业,到了成年时却发现没能培养其基本的竞争力。另外,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社区没能做到力挽狂澜,没能及时纠正发展方向。
(3)部分OpenStack创业公司太浮躁,没能做好非常关键的产品研发和服务。在高峰时,一些创业公司们追求的是社区的贡献量,而不管贡献质量,甚至是刷贡献量;追求的是用户数量,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而不管项目能不能做成,用户会不会满意;追求的是PR文章和各种炒作,而没能认真地去做用户案例。总之,产品和服务没有做好,用户对OpenStack的口碑和信心没有树立起来。相对地,一些认认真真做产品的公司,其OpenStack云业务却发展得很好,这说明OpenStack其实是可以做好的,用户也是愿意用的。
(4)很多客户,特别是大部分传统企业,实际上用VMware虚拟化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用云。公司的运维体系、资源交付体系,以及应用的研发、运行和设计架构,都还是虚拟化时代的那一套,因此VMware支撑现有应用也够了。这从VMware 财报上其收入继续增长也能看出来。 因此,让这些客户从VMware转到OpenStack的动力能有多大,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OpenStack的未来到底会如何呢?
个人认为OpenStack的未来会有两条路:
一条是OpenStack 只作为KVM虚拟机和Ceph存储卷的编排器而会走的路。这条路走下去,它会免不了走到和CloudStack这样的开源云平台同样的结局,那就是还未真正兴起就开始真正凋零。
另一条是OpenStack走AWS甚至VMware的道路,成为基础云、原生云和未来Serverless云的支撑平台。这种情况下,它的路会很长。
但是,遗憾的是,从现在的情况看,OpenStack应该是走在第一条路上,也许这就是很多人认为OpenStack快死掉了甚至已经死掉了的原因吧。
我对OpenStack的感情
我对OpenStack有着挺深的感情。是它,让我认识了什么是云,云是怎么构建的、是如何运行的、是如何维护的等等。是从研究它开始,我开始从传统软件领域进入了云领域,我也开始了写博客的漫漫历程,也通过它结识了很多朋友。因此,当看到有人故意诋毁它,甚至对它落井下石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觉得不光是我,整个IT领域都应该感谢OpenStack,它的出现大大加速了IT架构演进进程。
前面的内容,也许喷的成分居多,但是,请理解我的心情,因为本来OpenStack是可以发展得更好的,毕竟它曾经拥有过多么好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啊。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企业有一个OpenStack研发团队,或者找了一个靠谱的外部供应商,而且规模不是特别大,业务不是那么复杂,还有几个给力的运维,OpenStack私有云还是可以跑得挺好的。至少在国内,OpenStack已经成为了自主可控的私有云云平台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不管它的结局如何,OpenStack都将在IT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想感谢OpenStack项目、感谢OpenStack每一行代码和每一个文档、OpenStack社区,和所有给OpenStack做过贡献的公司和人们。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后,一天之后的阅读情况如下:
所以也庆祝一下本人第一篇阅读过万的公众号文章。:)
再对比一下在博客园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我有几点感受:
- 网站式博客在公众号面前的竞争力已经很弱了。移动端的阅读量已经占据绝大多数。
- 博客园的文章更多聚焦前端技术,以及较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比如.Net 这种。
- 微信公众号粉丝人数因为这篇文章增长了800多人,而博客园上粉丝只增加了2人。
- 博客园的运营模式也许在新形势下需要有重新思考了。
OpenStack的八年之痒的更多相关文章
- 学习openstack(八)
一.OpenStack初探 1.1 OpenStack简介 OpenStack是一整套开源软件项目的综合,它允许企业或服务提供者建立.运行自己的云计算和存储设施.Rackspace与NASA是最初 ...
- 我的第二本译作《精通OpenStack》上架啦:书籍介绍和译者序
1. 书籍简介 英文书名:Mastering OpenStack Second Edition 作者:[德] 奥马尔-海德希尔(Omar Khedher)[印] 坚登-杜塔-乔杜里(Chanda Du ...
- Openstack dashboard 仪表盘服务 (八)
Openstack dashboard 仪表盘服务 (八) # 说明: 这个部分将描述如何在控制节点上安装和配置仪表板.dashboard仅在核心服务中要求认证服务.你可以将dashboard与其他服 ...
- openstack controller ha测试环境搭建记录(八)——配置nova(控制节点)
在任一节点创建nova用户:mysql -u root -p CREATE DATABASE nova;GRANT ALL PRIVILEGES ON nova.* TO 'nova'@'localh ...
- 八、OpenStack—Cinder组件安装
一.安装和配置控制器节点 1.先决条件 1)创建数据库 # mysql -u root -p 2)创建cinder数据库 MariaDB [(none)]> CREATE DATABASE ci ...
- openstack(Pike 版)集群部署(八)--- 连接Ceph Cluster 作为后端存储
一.openstack Glance + ceph Cluster 部署: 博客:http://www.cnblogs.com/weijie0717/p/8563294.html 参考 续 部分. ...
- OpenStack 网络服务 Neutron 多网卡(提供者网络)(十八)
OpenStack 网络服务 Neutron 多网卡,分为内部网络.外部网络 使用vmware模拟两张网卡 添加网卡 网卡配置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cp ...
- OpenStack 计算服务 Nova计算节点部署(八)
如果使用vmware虚拟机进行部署,需要开启虚拟化:如果是服务器需要在bios上开启. nova计算节点IP是192.168.137.12 环境准备 安装时间同步 yum install ntpdat ...
- Openstack入门篇(十八)之Cinder服务-->使用NFS作为后端存储
1.安装cinder-volume组件以及nfs [root@linux-node2 ~]# yum install -y openstack-cinder python-keystone [root ...
随机推荐
- .net代码修改webconfig
/// <summary> /// 写入web.config /// </summary> /// <param name="item">app ...
- mysql数据库的基础操作
注 : 本文中注释因为方便写了# ,mysql中规范应为 -- 创建用户 通过root管理员权限可以创建各种用户,并为他们分配权限及可以操作的数据库. 语法:create user '用户名'@'ip ...
- leetcode 翻转二叉树
翻转二叉树的步骤: 1.翻转根节点的左子树(递归调用当前函数) 2.翻转根节点的右子树(递归调用当前函数) 3.交换根节点的左子节点与右子节点 class Solution{ public: void ...
- [Codeforces477D]Dreamoon and Binary
Problem 给定一个字符串数的二进制表示(不含前导0)s(长度不超过5000), 对于一个数n(初值为0),可以进行以下两种操作: 1.将n的二进制表示(无前导0)写到已经写的串的后面. 2.n加 ...
- Edge 浏览器 调用
ShellExecute(0, 'open', PChar('Microsoft-Edge:' + Edit1.Text), nil, nil, SW_SHOW);
- Saiku登录源码追踪.(十三)
Saiku登录源码追踪呀~ >>首先我们需要debug跟踪saiku登录执行的源码信息 saiku源码的debug方式上一篇博客已有说明,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在saiku启动脚本中添加如下命 ...
- 虚拟机模拟SSD用于Ceph测试
一.简单介绍 在一些使用场景中,我们需要使用SSD进行测试,如Ceph的分级,OpenStack多种云硬盘配置.在物理设备受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模拟SSD的方式进行 二.SSD的标识 在实际的使用 ...
- php源代码安装
1.在官网下载php安装源文件.版本选择5的最新稳定版. [root@trial download]# wget http://cn.php.net/distributions/php-5.5.38. ...
- activity select problem(greedy algorithms)
many activities will use the same place, every activity ai has its' start time si and finish time f ...
- iOS开发 SVN回退到某一个版本
1.选择你要恢复的工程,(注意:从SVN上checkout下来的工程不要改变,移动位置) 2.找到SVN的导航栏,点击“Working Copy”--->"Revert"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