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利用FPGA设计算法一直以来都是热点,同样也是难点。将复杂的数学公式 模型通过硬件系统来搭建,在低延时 高并行性等优势背后极大提高了设计难度和开发周期。Xilinx公司的sysGen(system generator)工具扩展了MATLAB的simulink,提供很多IP Catalog中没有的基础模块和针对DSP应用的硬件模型。工程师利用丰富的模块和MATLAB强大的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能力能够更快速完成设计与仿真验证工作。

二、sysGen算法系统设计

  本文以个最简单的例子讲述利用sysGen搭建算法IP核,并集成到IP Integrator中作为ZYNQ PS端CPU的“定制外设”。仅用于测试目的。设计需求:在sysGen中搭建系统,将输入定点整数数据*2后输出,输入位宽为8bit。

  在System Generator token中设定仿真步长为1sec。点击需要观测的信号连线,右击选择Xilinx add to viewer。启动仿真并启动Xilinx waveform viewer:

  本质上就是调用Vivado的XSim工具进行行为仿真。仿真结果可见完成预期目标,现双击System Generator token ,选择Compiliation类型为IP Catalog并勾选Create  testbench,按下Generate生成IP核。

三、仿真测试

  根据User Guide介绍sysGen是“周期和比特精准的”,我们还是在Vivado环境下再次验证下。netlist文件夹内子文件夹ip_catalog中为IP核示例工程,由于自动生成了testbench,打开后直接进行行为仿真。sysGen在创建testbench时会将经过gatein和gateout的数据储存到文件中,testbench进行的工作为:将gatein数据作为测试激励送入到相应设计输入端口,之后把设计输出得到结果与gateout文件数据进行逐一比较从而验证设计是否与sysGen环境下仿真结果一致。

  发现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自动生成的testbench中clock生成并约束的50MHz,而是认为进行了拓展。

  仿真波形如图:

  将clock处改动为50MHz后,经过测试发现如果系统一开始就输入数据,前几个数据没有被真正处理,输出错误。可能是软件BUG吧,不过这种情况也非常少见,实际系统中输入数据大多情况会启动一段时间后才输入。这里等待100ns后再启动clock翻转:

  改动后仿真波形:

四、AXI-Stream总线形式IP

  到此算法IP的设计与验证结束。如果想将这个IP核导入到IP Integrator中作为CPU的外设,其接口必须满足AXI总线标准,因此回到sysGen中更改端口名称和位宽。端口要符合AXI-Stream标准信号名称,位宽为8bit整数倍。

  生成IP核后,打开新的工程,导入该IP核到repository。

五、Block Design系统搭建

 系统结构与上一篇该系列博文类似,均是以AXI DMA为核心的Loop系统,只是将AXI-Stream Data FIFO改成了自定义IP核。由于IP核slave和master接口只包含tdata和tvalid信号,因此需要添加接口衔接的一些简单逻辑。tready信号和tkeep信号直接连接constant使用常数驱动,DMA的s_axis_s2mm接口的tlast由wrapper内计数器逻辑驱动,将system中FCLK_CLK0 peripheral_aresetn m_axis_tvalid和s_axis_s2mm_tlast信号引出到wrapper中。

  有一点比较坑:自定义IP通过AXI总线与DMA互联时,总线下相应的接口不一定会正确对应,所以需要分别将两端的每个接口相连。可以通过打开综合后的设计来确认连线无误。

  自动生成wrapper后改动添加代码如下:

 `timescale  ps /  ps

 module user_wrapper
(DC,
DDR_addr,
DDR_ba,
DDR_cas_n,
DDR_ck_n,
DDR_ck_p,
DDR_cke,
DDR_cs_n,
DDR_dm,
DDR_dq,
DDR_dqs_n,
DDR_dqs_p,
DDR_odt,
DDR_ras_n,
DDR_reset_n,
DDR_we_n,
//FCLK_CLK0,
FIXED_IO_ddr_vrn,
FIXED_IO_ddr_vrp,
FIXED_IO_mio,
FIXED_IO_ps_clk,
FIXED_IO_ps_porb,
FIXED_IO_ps_srstb,
RES,
SCLK,
SDIN,
VBAT,
VDD
//m_axis_tvalid,
//peripheral_aresetn,
//s_axis_s2mm_tlast
);
output DC;
inout [:]DDR_addr;
inout [:]DDR_ba;
inout DDR_cas_n;
inout DDR_ck_n;
inout DDR_ck_p;
inout DDR_cke;
inout DDR_cs_n;
inout [:]DDR_dm;
inout [:]DDR_dq;
inout [:]DDR_dqs_n;
inout [:]DDR_dqs_p;
inout DDR_odt;
inout DDR_ras_n;
inout DDR_reset_n;
inout DDR_we_n;
//output FCLK_CLK0;
inout FIXED_IO_ddr_vrn;
inout FIXED_IO_ddr_vrp;
inout [:]FIXED_IO_mio;
inout FIXED_IO_ps_clk;
inout FIXED_IO_ps_porb;
inout FIXED_IO_ps_srstb;
output RES;
output SCLK;
output SDIN;
output VBAT;
output VDD;
//output [0:0]m_axis_tvalid;
//output [0:0]peripheral_aresetn;
//input s_axis_s2mm_tlast; localparam DATA_NUM = ; wire DC;
wire [:]DDR_addr;
wire [:]DDR_ba;
wire DDR_cas_n;
wire DDR_ck_n;
wire DDR_ck_p;
wire DDR_cke;
wire DDR_cs_n;
wire [:]DDR_dm;
wire [:]DDR_dq;
wire [:]DDR_dqs_n;
wire [:]DDR_dqs_p;
wire DDR_odt;
wire DDR_ras_n;
wire DDR_reset_n;
wire DDR_we_n;
wire FCLK_CLK0;
wire FIXED_IO_ddr_vrn;
wire FIXED_IO_ddr_vrp;
wire [:]FIXED_IO_mio;
wire FIXED_IO_ps_clk;
wire FIXED_IO_ps_porb;
wire FIXED_IO_ps_srstb;
wire RES;
wire SCLK;
wire SDIN;
wire VBAT;
wire VDD;
wire [:]m_axis_tvalid;
wire [:]peripheral_aresetn;
wire s_axis_s2mm_tlast; reg [-:] cnt;
wire add_cnt;
wire end_cnt; system system_i
(.DC(DC),
.DDR_addr(DDR_addr),
.DDR_ba(DDR_ba),
.DDR_cas_n(DDR_cas_n),
.DDR_ck_n(DDR_ck_n),
.DDR_ck_p(DDR_ck_p),
.DDR_cke(DDR_cke),
.DDR_cs_n(DDR_cs_n),
.DDR_dm(DDR_dm),
.DDR_dq(DDR_dq),
.DDR_dqs_n(DDR_dqs_n),
.DDR_dqs_p(DDR_dqs_p),
.DDR_odt(DDR_odt),
.DDR_ras_n(DDR_ras_n),
.DDR_reset_n(DDR_reset_n),
.DDR_we_n(DDR_we_n),
.FCLK_CLK0(FCLK_CLK0),
.FIXED_IO_ddr_vrn(FIXED_IO_ddr_vrn),
.FIXED_IO_ddr_vrp(FIXED_IO_ddr_vrp),
.FIXED_IO_mio(FIXED_IO_mio),
.FIXED_IO_ps_clk(FIXED_IO_ps_clk),
.FIXED_IO_ps_porb(FIXED_IO_ps_porb),
.FIXED_IO_ps_srstb(FIXED_IO_ps_srstb),
.RES(RES),
.SCLK(SCLK),
.SDIN(SDIN),
.VBAT(VBAT),
.VDD(VDD),
.m_axis_tvalid(m_axis_tvalid),
.peripheral_aresetn(peripheral_aresetn),
.s_axis_s2mm_tlast(s_axis_s2mm_tlast)); always @(posedge FCLK_CLK0)begin
if(!peripheral_aresetn)begin
cnt <= ;
end
else if(add_cnt)begin
if(end_cnt)
cnt <= ;
else
cnt <= cnt + ;
end
end assign add_cnt = m_axis_tvalid;
assign end_cnt = add_cnt && cnt== DATA_NUM-; assign s_axis_s2mm_tlast = end_cnt; endmodule

user_wrapper

  当自定义IP核输出256个数据时,拉高tlast信号结束传输。打开综合后的设计,添加调试探针,抓取DMA与自定义IP之间的接口信号,set up debug后完成接下来的流程。

六、软硬件联调

  在硬件系统中定义数据帧长度为256个,数据位宽为16bit,因此C代码中DMA启动传输函数中数据长度参数为512byte。测试数据生成与检测代码非常简单:

  我们直接查看ILA抓取AXI S总线波形:

  看到CPU产生数据从1到4重复递增,IP核输出结果从2到8重复递增,输出为输入的2倍。

  传输完成后进入DMA发送和接收中断,软件检测结果正确。在Memory窗口能够直接查看内存绝对地址里的数据,选定DDR接收缓存区起始地址,其中的数据与AXI总线传回数据一致,证明系统联调成功。之后任意算法模块均可采用本文方式进行设计和集成,可以说一劳永逸!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5)——system generator算法IP导入IP integrator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1)——MATLAB浮点数与定点二进制补码互转

    最近本人一直在学习ZYNQ SOC的使用,目的是应对科研需要,做出通用的算法验证平台.大概思想是:ZYNQ PS端负责与MATLAB等上位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交互:既可传输数据,也能通过上位机配置更 ...

  2.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6)——利用AXI总线实时配置sysGen子系统

    利用ZYNQ验证算法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上位机发送指令借助CPU的控制能力和C语言易开发特点,实时配置算法模块的工作模式.参数等对来对其算法模块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最重要的是无需重新综合硬件模块. ...

  3.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4)——AXI DMA使用解析及环路测试

    一.AXI DMA介绍 本篇博文讲述AXI DMA的一些使用总结,硬件IP子系统搭建与SDK C代码封装参考米联客ZYNQ教程.若想让ZYNQ的PS与PL两部分高速数据传输,需要利用PS的HP(高性能 ...

  4.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2)——数据传输最简方案:网络调试助手+W5500协议栈芯片

    在上一篇该系列博文中讲解了MATLAB待处理数据写入.bin二进制数据文件的过程,接下来需要将数据通过以太网发送到ZYNQ验证平台.之前了解过Xilinx公司面向DSP开发的System Genera ...

  5.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6)——LWIP实现千兆TCP/IP网络传输

    一.前言 之前ZYNQ与PC之间的网络连接依赖于外接硬件协议栈芯片,虽然C驱动非常简单,但网络带宽受限.现采用LWIP+PS端MAC控制器+PHY芯片的通用架构.关于LWIP库,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资料和 ...

  6. 利用ZYNQ SOC快速打开算法验证通路(3)——PS端DMA缓存数据到PS端DDR

    上篇该系列博文中讲述W5500接收到上位机传输的数据,此后需要将数据缓存起来.当数据量较大或者其他数据带宽较高的情况下,片上缓存(OCM)已无法满足需求,这时需要将大量数据保存在外挂的DDR SDRA ...

  7. 利用Zynq Soc创建一个嵌入式工程

    英文题目:Using the Zynq SoC Processing System,参考自ADI的ug1165文档. 利用Zynq Soc创建一个嵌入式工程,该工程总体上包括五个步骤: 步骤一.新建空 ...

  8. 基于Python的函数回归算法验证

    看机器学习看到了回归函数,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看到能用方差进行函数回归,又手痒痒了,自己推公式写代码验证: 常见的最小二乘法是一阶函数回归回归方法就是寻找方差的最小值y = kx + bxi, yiy ...

  9. 支持向量机(SVM)利用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进行参数选择

    上一回有个读者问我:回归模型与分类模型的区别在哪?有什么不同,我在这里给他回答一下 : : : : 回归问题通常是用来预测一个值,如预测房价.未来的天气情况等等,例如一个产品的实际价格为500元,通过 ...

随机推荐

  1. Saiku嵌入系统使用时传参数访问saiku(十六)

    Saiku嵌入系统使用时传参数访问saiku Saiku通过iframe嵌入其他系统使用时,我们可以设定参数信息,然后根据url中参数对结果进行筛选哦. 这里我们实现的是根据日期字段进行范围查询,UR ...

  2. 46道史上最全Redis面试题,面试官能问的都被我找到了(含答案)

    Redis高性能缓存数据库 1.什么是 Redis?简述它的优缺点? Redis 的全称是:Remote Dictionary.Server,本质上是一个 Key-Value 类型的内存数据库,很像m ...

  3. Ceres配置(vs2013+Win10)

    主要参考文:Ceres Solver 在Windows下安装配置笔记 eigen.gflags.glog.suitesparse按照上面的链接中的指导配置即可. 配置ceres的时候,按照上面的链接内 ...

  4. WebSocket刨根问底(一)

    年初的时候,写过两篇博客介绍在Spring Boot中如何使用WebSocket发送消息[在Spring Boot框架下使用WebSocket实现消息推送][在Spring Boot框架下使用WebS ...

  5. jar文件和aar文件的区别

    1.   *.jar,JAR 文件就是 JavaArchive File,顾名思意,它的应用是与 Java 息息相关的,是 Java 的一种文档格式.只包含了class文件与清单文件 ,不包含资源文件 ...

  6. 带着萌新看springboot源码06

    这节来说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东西,就是servlet三大组件,servlet.filter.listener,再说说springboot的内置tomcat. 也许还会说一下tomcat的运行原理,还有, ...

  7. java~@Async异步功能

    @Async注解,可以实现异步处理的功能,它可以有返回值,或者直接在新线程时并行执行一个任务,对于异步来说,它的执行是有条件的,你需要把异步代码块放在单独的类里,当spring在注入时,才不会相互影响 ...

  8. Docker折腾手记-安装

    安装 docker红的发紫,所以博主耳闻这么久,也要来折腾折腾了 研究不多,个人目前认为docker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好处 开发机器因为开发原因,需要配置各种各校的环境,繁琐且耗费资源.配来配去还容易环 ...

  9. 设计模式总结篇系列:组合模式(Composite)

    在探讨Java组合模式之前,先要明白几个概念的区别:继承.组合和聚合. 继承是is-a的关系.组合和聚合有点像,有些书上没有作区分,都称之为has-a,有些书上对其进行了较为严格区分,组合是conta ...

  10. sysbench的框架实现介绍

    sysbench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综合性能测试工具,它支持CPU,IO,内存,尤其是数据库的性能测试.那它是怎么做到通用性的呢,总结一句话是大量运用了重载的方法. sysbench总体架构 sysb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