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上一章介绍了堆和二叉堆的基本概念,并通过C语言实现了二叉堆。本章是二叉堆的C++实现。

目录
1. 二叉堆的介绍
2. 二叉堆的图文解析
3. 二叉堆的C++实现(完整源码)
4. 二叉堆的C++测试程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skywang12345/p/3610382.html


更多内容:数据结构与算法系列 目录

(01) 二叉堆(一)之 图文解析 和 C语言的实现
(02) 二叉堆(二)之 C++的实现
(03) 二叉堆(三)之 Java的实

二叉堆的介绍

二叉堆是完全二元树或者是近似完全二元树,按照数据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最大堆和最小堆。
最大堆: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最小堆: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小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示意图如下:

二叉堆一般都通过"数组"来实现。数组实现的二叉堆,父节点和子节点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关系。有时候,我们将"二叉堆的第一个元素"放在数组索引0的位置,有时候放在1的位置。当然,它们的本质一样(都是二叉堆),只是实现上稍微有一丁点区别。
假设"第一个元素"在数组中的索引为 0 的话,则父节点和子节点的位置关系如下:
(01) 索引为i的左孩子的索引是 (2*i+1);
(02) 索引为i的左孩子的索引是 (2*i+2);
(03) 索引为i的父结点的索引是 floor((i-1)/2);

假设"第一个元素"在数组中的索引为 1 的话,则父节点和子节点的位置关系如下:
(01) 索引为i的左孩子的索引是 (2*i);
(02) 索引为i的左孩子的索引是 (2*i+1);
(03) 索引为i的父结点的索引是 floor(i/2);

注意:本文二叉堆的实现统统都是采用"二叉堆第一个元素在数组索引为0"的方式!

二叉堆的图文解析

图文解析是以"最大堆"来进行介绍的。

1. 基本定义

template <class T>
class MaxHeap{
private:
T *mHeap; // 数据
int mCapacity; // 总的容量
int mSize; // 实际容量 private:
// 最大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void filterdown(int start, int end);
// 最大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从start开始向上直到0,调整堆)
void filterup(int start);
public:
MaxHeap();
MaxHeap(int capacity);
~MaxHeap(); // 返回data在二叉堆中的索引
int getIndex(T data);
// 删除最大堆中的data
int remove(T data);
// 将data插入到二叉堆中
int insert(T data);
// 打印二叉堆
void print();
};

MaxHeap是最大堆的对应的类。它包括的核心内容是"添加"和"删除",理解这两个算法,二叉堆也就基本掌握了。下面对它们进行介绍。

2. 添加

假设在最大堆[90,80,70,60,40,30,20,10,50]种添加85,需要执行的步骤如下:

如上图所示,当向最大堆中添加数据时:先将数据加入到最大堆的最后,然后尽可能把这个元素往上挪,直到挪不动为止!
将85添加到[90,80,70,60,40,30,20,10,50]中后,最大堆变成了[90,85,70,60,80,30,20,10,50,40]。

最大堆的插入代码(C++语言)

/*
* 最大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从start开始向上直到0,调整堆)
*
* 注:数组实现的堆中,第N个节点的左孩子的索引值是(2N+1),右孩子的索引是(2N+2)。
*
* 参数说明:
* start -- 被上调节点的起始位置(一般为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axHeap<T>::filterup(int start)
{
int c = start; // 当前节点(current)的位置
int p = (c-)/; // 父(parent)结点的位置
T tmp = mHeap[c]; // 当前节点(current)的大小 while(c > )
{
if(mHeap[p] >= tmp)
break;
else
{
mHeap[c] = mHeap[p];
c = p;
p = (p-)/;
}
}
mHeap[c] = tmp;
} /*
* 将data插入到二叉堆中
*
* 返回值:
* 0,表示成功
* -1,表示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int MaxHeap<T>::insert(T data)
{
// 如果"堆"已满,则返回
if(mSize == mCapacity)
return -; mHeap[mSize] = data; // 将"数组"插在表尾
filterup(mSize); // 向上调整堆
mSize++; // 堆的实际容量+1 return ;
}

insert(data)的作用:将数据data添加到最大堆中。当堆已满的时候,添加失败;否则data添加到最大堆的末尾。然后通过上调算法重新调整数组,使之重新成为最大堆。

3. 删除

假设从最大堆[90,85,70,60,80,30,20,10,50,40]中删除90,需要执行的步骤如下:

如上图所示,当从最大堆中删除数据时:先删除该数据,然后用最大堆中最后一个的元素插入这个空位;接着,把这个“空位”尽量往上挪,直到剩余的数据变成一个最大堆。
从[90,85,70,60,80,30,20,10,50,40]删除90之后,最大堆变成了[85,80,70,60,40,30,20,10,50]。

注意:考虑从最大堆[90,85,70,60,80,30,20,10,50,40]中删除60,执行的步骤不能单纯的用它的字节点来替换;而必须考虑到"替换后的树仍然要是最大堆"!

最大堆的删除代码(C++语言)

/*
* 最大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
* 注:数组实现的堆中,第N个节点的左孩子的索引值是(2N+1),右孩子的索引是(2N+2)。
*
* 参数说明:
* start -- 被下调节点的起始位置(一般为0,表示从第1个开始)
* end -- 截至范围(一般为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axHeap<T>::filterdown(int start, int end)
{
int c = start; // 当前(current)节点的位置
int l = *c + ; // 左(left)孩子的位置
T tmp = mHeap[c]; // 当前(current)节点的大小 while(l <= end)
{
// "l"是左孩子,"l+1"是右孩子
if(l < end && mHeap[l] < mHeap[l+])
l++; // 左右两孩子中选择较大者,即mHeap[l+1]
if(tmp >= mHeap[l])
break; //调整结束
else
{
mHeap[c] = mHeap[l];
c = l;
l = *l + ;
}
}
mHeap[c] = tmp;
} /*
* 删除最大堆中的data
*
* 返回值:
* 0,成功
* -1,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int MaxHeap<T>::remove(T data)
{
int index;
// 如果"堆"已空,则返回-1
if(mSize == )
return -; // 获取data在数组中的索引
index = getIndex(data);
if (index==-)
return -; mHeap[index] = mHeap[--mSize]; // 用最后元素填补
filterdown(index, mSize-); // 从index位置开始自上向下调整为最大堆 return ;
}

二叉堆的C++实现(完整源码)

二叉堆的实现同时包含了"最大堆"和"最小堆"。
二叉堆(最大堆)的实现文件(MaxHeap.cpp)

 /**
* 二叉堆(最大堆)
*
* @author skywang
* @date 2014/03/07
*/ #include <iomanip>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class T>
class MaxHeap{
private:
T *mHeap; // 数据
int mCapacity; // 总的容量
int mSize; // 实际容量 private:
// 最大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void filterdown(int start, int end);
// 最大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从start开始向上直到0,调整堆)
void filterup(int start);
public:
MaxHeap();
MaxHeap(int capacity);
~MaxHeap(); // 返回data在二叉堆中的索引
int getIndex(T data);
// 删除最大堆中的data
int remove(T data);
// 将data插入到二叉堆中
int insert(T data);
// 打印二叉堆
void print();
}; /*
* 构造函数
*/
template <class T>
MaxHeap<T>::MaxHeap()
{
new (this)MaxHeap();
} template <class T>
MaxHeap<T>::MaxHeap(int capacity)
{
mSize = ;
mCapacity = capacity;
mHeap = new T[mCapacity];
}
/*
* 析构函数
*/
template <class T>
MaxHeap<T>::~MaxHeap()
{
mSize = ;
mCapacity = ;
delete[] mHeap;
} /*
* 返回data在二叉堆中的索引
*
* 返回值:
* 存在 -- 返回data在数组中的索引
* 不存在 -- -1
*/
template <class T>
int MaxHeap<T>::getIndex(T data)
{
for(int i=; i<mSize; i++)
if (data==mHeap[i])
return i; return -;
} /*
* 最大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
* 注:数组实现的堆中,第N个节点的左孩子的索引值是(2N+1),右孩子的索引是(2N+2)。
*
* 参数说明:
* start -- 被下调节点的起始位置(一般为0,表示从第1个开始)
* end -- 截至范围(一般为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axHeap<T>::filterdown(int start, int end)
{
int c = start; // 当前(current)节点的位置
int l = *c + ; // 左(left)孩子的位置
T tmp = mHeap[c]; // 当前(current)节点的大小 while(l <= end)
{
// "l"是左孩子,"l+1"是右孩子
if(l < end && mHeap[l] < mHeap[l+])
l++; // 左右两孩子中选择较大者,即mHeap[l+1]
if(tmp >= mHeap[l])
break; //调整结束
else
{
mHeap[c] = mHeap[l];
c = l;
l = *l + ;
}
}
mHeap[c] = tmp;
} /*
* 删除最大堆中的data
*
* 返回值:
* 0,成功
* -1,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int MaxHeap<T>::remove(T data)
{
int index;
// 如果"堆"已空,则返回-1
if(mSize == )
return -; // 获取data在数组中的索引
index = getIndex(data);
if (index==-)
return -; mHeap[index] = mHeap[--mSize]; // 用最后元素填补
filterdown(index, mSize-); // 从index位置开始自上向下调整为最大堆 return ;
} /*
* 最大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从start开始向上直到0,调整堆)
*
* 注:数组实现的堆中,第N个节点的左孩子的索引值是(2N+1),右孩子的索引是(2N+2)。
*
* 参数说明:
* start -- 被上调节点的起始位置(一般为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axHeap<T>::filterup(int start)
{
int c = start; // 当前节点(current)的位置
int p = (c-)/; // 父(parent)结点的位置
T tmp = mHeap[c]; // 当前节点(current)的大小 while(c > )
{
if(mHeap[p] >= tmp)
break;
else
{
mHeap[c] = mHeap[p];
c = p;
p = (p-)/;
}
}
mHeap[c] = tmp;
} /*
* 将data插入到二叉堆中
*
* 返回值:
* 0,表示成功
* -1,表示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int MaxHeap<T>::insert(T data)
{
// 如果"堆"已满,则返回
if(mSize == mCapacity)
return -; mHeap[mSize] = data; // 将"数组"插在表尾
filterup(mSize); // 向上调整堆
mSize++; // 堆的实际容量+1 return ;
} /*
* 打印二叉堆
*
* 返回值:
* 0,表示成功
* -1,表示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axHeap<T>::print()
{
for (int i=; i<mSize; i++)
cout << mHeap[i] << " ";
} int main()
{
int a[] = {, , , , , , , , };
int i, len=(sizeof(a)) / (sizeof(a[])) ;
MaxHeap<int>* tree=new MaxHeap<int>(); cout << "== 依次添加: ";
for(i=; i<len; i++)
{
cout << a[i] <<" ";
tree->insert(a[i]);
} cout << "\n== 最 大 堆: ";
tree->print(); i=;
tree->insert(i);
cout << "\n== 添加元素: " << i;
cout << "\n== 最 大 堆: ";
tree->print(); i=;
tree->remove(i);
cout << "\n== 删除元素: " << i;
cout << "\n== 最 大 堆: ";
tree->print();
cout << endl; return ;
}

二叉堆(最小堆)的实现文件(MinHeap.cpp)

 /**
* 二叉堆(最小堆)
*
* @author skywang
* @date 2014/03/07
*/ #include <iomanip>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class T>
class MinHeap{
private:
T *mHeap; // 数据
int mCapacity; // 总的容量
int mSize; // 实际容量 private:
// 最小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void filterdown(int start, int end);
// 最小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从start开始向上直到0,调整堆)
void filterup(int start);
public:
MinHeap();
MinHeap(int capacity);
~MinHeap(); // 返回data在二叉堆中的索引
int getIndex(T data);
// 删除最小堆中的data
int remove(T data);
// 将data插入到二叉堆中
int insert(T data);
// 打印二叉堆
void print();
}; /*
* 构造函数
*/
template <class T>
MinHeap<T>::MinHeap()
{
new (this)MinHeap();
} template <class T>
MinHeap<T>::MinHeap(int capacity)
{
mSize = ;
mCapacity = capacity;
mHeap = new T[mCapacity];
}
/*
* 析构函数
*/
template <class T>
MinHeap<T>::~MinHeap()
{
mSize = ;
mCapacity = ;
delete[] mHeap;
} /*
* 返回data在二叉堆中的索引
*
* 返回值:
* 存在 -- 返回data在数组中的索引
* 不存在 -- -1
*/
template <class T>
int MinHeap<T>::getIndex(T data)
{
for(int i=; i<mSize; i++)
if (data==mHeap[i])
return i; return -;
} /*
* 最小堆的向下调整算法
*
* 注:数组实现的堆中,第N个节点的左孩子的索引值是(2N+1),右孩子的索引是(2N+2)。
*
* 参数说明:
* start -- 被下调节点的起始位置(一般为0,表示从第1个开始)
* end -- 截至范围(一般为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inHeap<T>::filterdown(int start, int end)
{
int c = start; // 当前(current)节点的位置
int l = *c + ; // 左(left)孩子的位置
T tmp = mHeap[c]; // 当前(current)节点的大小 while(l <= end)
{
// "l"是左孩子,"l+1"是右孩子
if(l < end && mHeap[l] > mHeap[l+])
l++; // 左右两孩子中选择较小者,即mHeap[l+1]
if(tmp <= mHeap[l])
break; //调整结束
else
{
mHeap[c] = mHeap[l];
c = l;
l = *l + ;
}
}
mHeap[c] = tmp;
} /*
* 删除最小堆中的data
*
* 返回值:
* 0,成功
* -1,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int MinHeap<T>::remove(T data)
{
int index;
// 如果"堆"已空,则返回-1
if(mSize == )
return -; // 获取data在数组中的索引
index = getIndex(data);
if (index==-)
return -; mHeap[index] = mHeap[--mSize]; // 用最后元素填补
filterdown(index, mSize-); // 从index号位置开始自上向下调整为最小堆 return ;
} /*
* 最小堆的向上调整算法(从start开始向上直到0,调整堆)
*
* 注:数组实现的堆中,第N个节点的左孩子的索引值是(2N+1),右孩子的索引是(2N+2)。
*
* 参数说明:
* start -- 被上调节点的起始位置(一般为数组中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inHeap<T>::filterup(int start)
{
int c = start; // 当前节点(current)的位置
int p = (c-)/; // 父(parent)结点的位置
T tmp = mHeap[c]; // 当前节点(current)的大小 while(c > )
{
if(mHeap[p] <= tmp)
break;
else
{
mHeap[c] = mHeap[p];
c = p;
p = (p-)/;
}
}
mHeap[c] = tmp;
} /*
* 将data插入到二叉堆中
*
* 返回值:
* 0,表示成功
* -1,表示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int MinHeap<T>::insert(T data)
{
// 如果"堆"已满,则返回
if(mSize == mCapacity)
return -; mHeap[mSize] = data; // 将"数组"插在表尾
filterup(mSize); // 向上调整堆
mSize++; // 堆的实际容量+1 return ;
} /*
* 打印二叉堆
*
* 返回值:
* 0,表示成功
* -1,表示失败
*/
template <class T>
void MinHeap<T>::print()
{
for (int i=; i<mSize; i++)
cout << mHeap[i] << " ";
} int main()
{
int a[] = {, , , , , , , , };
int i, len=(sizeof(a)) / (sizeof(a[])) ;
MinHeap<int>* tree=new MinHeap<int>(); cout << "== 依次添加: ";
for(i=; i<len; i++)
{
cout << a[i] <<" ";
tree->insert(a[i]);
} cout << "\n== 最 小 堆: ";
tree->print(); i=;
tree->insert(i);
cout << "\n== 添加元素: " << i;
cout << "\n== 最 小 堆: ";
tree->print(); i=;
tree->remove(i);
cout << "\n== 删除元素: " << i;
cout << "\n== 最 小 堆: ";
tree->print();
cout << endl; return ;
}

二叉堆的C++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已经包含在相应的实现文件(MaxHeap.cpp)中了,下面只列出程序运行结果。

最大堆(MaxHeap.cpp)的运行结果:

== 依次添加:
== 最 大 堆:
== 添加元素:
== 最 大 堆:
== 删除元素:
== 最 大 堆:

最小堆(MinHeap.cpp)的运行结果:

== 依次添加:
== 最 小 堆:
== 添加元素:
== 最 小 堆:
== 删除元素:
== 最 小 堆:

PS. 二叉堆是"堆排序"的理论基石。以后讲解算法时会讲解到"堆排序",理解了"二叉堆"之后,"堆排序"就很简单了。

二叉堆(二)之 C++的实现的更多相关文章

  1. 笔试算法题(46):简介 - 二叉堆 & 二项树 & 二项堆 & 斐波那契堆

    二叉堆(Binary Heap) 二叉堆是完全二叉树(或者近似完全二叉树):其满足堆的特性:父节点的值>=(<=)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并且每个左子树或者右子树都是一 个二叉堆(最小堆或者 ...

  2. 二叉堆(一)之 图文解析 和 C语言的实现

    概要 本章介绍二叉堆,二叉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数据结构中"堆"中的一种.和以往一样,本文会先对二叉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给出C语言的实现.后续再分别给出C++和Java版本 ...

  3. 二叉堆(三)之 Java的实现

    概要 前面分别通过C和C++实现了二叉堆,本章给出二叉堆的Java版本.还是那句话,它们的原理一样,择其一了解即可. 目录1. 二叉堆的介绍2. 二叉堆的图文解析3. 二叉堆的Java实现(完整源码) ...

  4. 在A*寻路中使用二叉堆

    接上篇:A*寻路初探 GameDev.net 在A*寻路中使用二叉堆 作者:Patrick Lester(2003年4月11日更新) 译者:Panic 2005年3月28日 译者序 这一篇文章,是&q ...

  5. PHP利用二叉堆实现TopK-算法的方法详解

    前言 在以往工作或者面试的时候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海量TopN,就是在一个非常大的结果集里面快速找到最大的前10或前100个数,同时要保证 内存和速度的效率,我们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利用排序,然后 ...

  6. 【算法与数据结构】二叉堆和优先队列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的特点 普通队列遵守先进先出(FIFO)的规则,而优先队列虽然也叫队列,规则有所不同: 最大优先队列:优先级最高的元素先出队 最小优先队列:优先级最低的元素先出队 优先队列可以用下面几种数据结 ...

  7. PHP-利用二叉堆实现TopK-算法

    介绍 在以往工作或者面试的时候常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海量TopN,就是在一个非常大的结果集里面快速找到最大的前10或前100个数,同时要保证内存和速度的效率,我们可能第一个想法就是利用排序,然后截 ...

  8. Python实现二叉堆

    Python实现二叉堆 二叉堆是一种特殊的堆,二叉堆是完全二元树(二叉树)或者是近似完全二元树(二叉树).二叉堆有两种:最大堆和最小堆.最大堆:父结点的键值总是大于或等于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最小堆: ...

  9. AC日记——二叉堆练习3 codevs 3110

    3110 二叉堆练习3  时间限制: 3 s  空间限制: 128000 KB  题目等级 : 黄金 Gold 题解       题目描述 Description 给定N(N≤500,000)和N个整 ...

随机推荐

  1. SAFS Distilled --- 9 April 2015 to 16 April 2015

    In the org.safs.model, the class Component stores: information of this component's name reference of ...

  2. 一个映射到mac风格按键的AHK脚本(替换虚拟机键盘映射)

    Mac键位映射(部分) win+q 退出程序 win+w 关闭当前页面 win+h 隐藏当前窗口 win+shift+h 隐藏其他窗口 win+s 保存 win+o 打开 win+z 撤销 win+s ...

  3. c#之第三课

    学习获取终端输入的参数并且打印,以及使用循环. using System; public class CommandLin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 ...

  4. 充分利用 UE4 中的噪声

    转自:https://www.unrealengine.com/zh-CN/blog/getting-the-most-out-of-noise-in-ue4 UE4 推出基于材质的程序式噪声已经有一 ...

  5. Language

    TODO Java(jdk8),Scala,Spring,Spark,Python,Linux,C,Netty,HttpClient,Hadoop YARN,RaspberryPi Jetty,Tom ...

  6. 微博mini for Windows Phone

    下载地址: http://vdisk.weibo.com/s/KrzW5

  7. Android中build target,minSdkVersion,targetSdkVersion,maxSdkVersion概念区分

    Android中build target,minSdkVersion,targetSdkVersion,maxSdkVersion概念区分 标签: build targetminSdkVersiont ...

  8. django关闭debug后,静态文件的处理

    Django框架仅在开发模式下提供静态文件服务.当我开启DEBUG模式时,Django内置的服务器是提供静态文件的服务的,所以css等文件访问都没有问题,但是关闭DEBUG模式后,Django便不提供 ...

  9. 深入分析Java Web技术(1)

    BS网络模型的基本过程: 当我们在浏览器中输入"www.google.com"的时候,首先会请求DNS服务器对域名进行解析成都应的IP地址,然后根据这个IP地址在互联网上找到谷歌的 ...

  10. Hibernate不调用update却自动更新

    案例: TInfCustomer cus = (TInfCustomer) this.baseDao.getOne(helper); cus.setXXX cus .setXXX 不调用update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