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java线程安全问题之静态变量、实例变量、局部变量
java多线程编程中,存在很多线程安全问题,至于什么是线程安全呢,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还是蛮难的,如同《java并发编程实践》中所说:
此处不赘述了,首先给出静态变量、实例变量、局部变量在多线程环境下的线程安全问题结论,然后用示例验证,请大家擦亮眼睛,有错必究,否则误人子弟!
静态变量:线程非安全。
静态变量即类变量,位于方法区,为所有对象共享,共享一份内存,一旦静态变量被修改,其他对象均对修改可见,故线程非安全。
实例变量:单例模式(只有一个对象实例存在)线程非安全,非单例线程安全。
实例变量为对象实例私有,在虚拟机的堆中分配,若在系统中只存在一个此对象的实例,在多线程环境下,“犹如”静态变量那样,被某个线程修改后,其他线程对修改均可见,故线程非安全;如果每个线程执行都是在不同的对象中,那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实例变量的修改将互不影响,故线程安全。
局部变量:线程安全。
每个线程执行时将会把局部变量放在各自栈帧的工作内存中,线程间不共享,故不存在线程安全问题。
静态变量线程安全问题模拟:
----------------------------------------------------------------------------------
- /**
- * 线程安全问题模拟执行
- * ------------------------------
- * 线程1 | 线程2
- * ------------------------------
- * static_i = 4; | 等待
- * static_i = 10; | 等待
- * 等待 | static_i = 4;
- * static_i * 2; | 等待
- * -----------------------------
- * */
- public class 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
- private static int static_i;//静态变量
- public void run()
- {
- static_i = 4;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获取static_i 的值:" + static_i);
- static_i = 10;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获取static_i*3的值:" + static_i * 2);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Test t = new Test();
- //启动尽量多的线程才能很容易的模拟问题
- for (int i = 0; i < 3000; i++)
- {
- //t可以换成new Test(),保证每个线程都在不同的对象中执行,结果一样
- new Thread(t, "线程" + i).start();
- }
- }
- }
根据代码注释中模拟的情况,当线程1执行了static_i = 4; static_i = 10; 后,线程2获得执行权,static_i = 4; 然后当线程1获得执行权执行static_i * 2; 必然输出结果4*2=8,按照这个模拟,我们可能会在控制台看到输出为8的结果。
[线程22]获取static_i*2的值:20
[线程28]获取static_i 的值:4
[线程23]获取static_i*2的值:8
[线程29]获取static_i 的值:4
[线程30]获取static_i 的值:4
[线程31]获取static_i 的值:4
[线程24]获取static_i*2的值:20
看红色标注的部分,确实出现了我们的预想,同样也证明了我们的结论。
实例变量线程安全问题模拟:
----------------------------------------------------------------------------------
- public class 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
- private int instance_i;//实例变量
- public void run()
- {
- instance_i = 4;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获取instance_i 的值:" + instance_i);
- instance_i = 10;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获取instance_i*3的值:" + instance_i * 2);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Test t = new Test();
- //启动尽量多的线程才能很容易的模拟问题
- for (int i = 0; i < 3000; i++)
- {
- //每个线程对在对象t中运行,模拟单例情况
- new Thread(t, "线程" + i).start();
- }
- }
- }
按照本文开头的分析,犹如静态变量那样,每个线程都在修改同一个对象的实例变量,肯定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写道
[线程66]获取instance_i 的值:10
[线程33]获取instance_i*2的值:20
[线程67]获取instance_i 的值:4
[线程34]获取instance_i*2的值:8
[线程35]获取instance_i*2的值:20
[线程68]获取instance_i 的值:4
看红色字体,可知单例情况下,实例变量线程非安全。
将new Thread(t, "线程" + i).start();改成new Thread(new Test(), "线程" + i).start();模拟非单例情况,会发现不存在线程安全问题。
局部变量线程安全问题模拟:
----------------------------------------------------------------------------------
- public class 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 {
- public void run()
- {
- int local_i = 4;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获取local_i 的值:" + local_i);
- local_i = 10;
- System.out.println("["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获取local_i*2的值:" + local_i * 2);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Test t = new Test();
- //启动尽量多的线程才能很容易的模拟问题
- for (int i = 0; i < 3000; i++)
- {
- //每个线程对在对象t中运行,模拟单例情况
- new Thread(t, "线程" + i).start();
- }
- }
- }
控制台没有出现异常数据。
---------------------------------------------------------------
以上只是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展示静态变量、实例变量、局部变量等的线程安全问题,
并未进行底层的分析,下一篇将对线程问题的底层进行剖析。
静态方法是线程安全的
先看一个类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String hello(String str){
String tmp="";
tmp = tmp+str;
return tmp;
}
}
hello方法会不会有多线程安全问题呢?没有!!
静态方法如果没有使用静态变量,则没有线程安全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静态方法内声明的变量,每个线程调用时,都会新创建一份,而不会共用一个存储单元。比如这里的tmp,每个线程都会创建自己的一份,因此不会有线程安全问题
注意,静态变量,由于是在类加载时占用一个存储区,每个线程都是共用这个存储区的,所以如果在静态方法里使用了静态变量,这就会有线程安全问题!
总结:只要方法内含有静态变量,就是非线程安全的
来自:http://blog.csdn.net/aaa1117a8w5s6d/article/details/8295527
(转)java线程安全问题之静态变量、实例变量、局部变量的更多相关文章
- java线程安全问题之静态变量、实例变量、局部变量
java多线程编程中,存在很多线程安全问题,至于什么是线程安全呢,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还是蛮难的,如同<java并发编程实践>中所说: 写道 给线程安全下定义比较困难.存在很多种定义,如 ...
- Java父类与子类中静态代码块 实例代码块 静态变量 实例变量 构造函数执行顺序
实例化子类时,父类与子类中的静态代码块.实例代码块.静态变量.实例变量.构造函数的执行顺序是怎样的? 代码执行的优先级为: firest:静态部分 second:实例化过程 详细顺序为: 1.父类静态 ...
- java线程安全问题以及使用synchronized解决线程安全问题的几种方式
一.线程安全问题 1.产生原因 我们使用java多线程的时候,最让我们头疼的莫过于多线程引起的线程安全问题,那么线程安全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究其本质,是因为多条线程操作同一数据的过程中,破坏了数据 ...
- Java 线程安全问题
线程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1.多个线程操作共享的数据: 2.操作共享数据的线程代码有多条. 当一个线程正在执行操作共享数据的多条代码过程中,其它线程也参与了运算, 就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的发生. cl ...
- java线程安全问题原理性分析
1.什么是线程安全问题? 从某个线程开始访问到访问结束的整个过程,如果有一个访问对象被其他线程修改,那么对于当前线程而言就发生了线程安全问题:如果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无一对象被其他线程修改,就是线程安全 ...
- java线程安全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1.为什么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计算机系统资源分配的单位为进程,同一个进程中允许多个线程并发执行,并且多个线程会共享进程范围内的资源:例如内存地址.当多个线程并发访问同一个内存地址并且内存地址保存的值是 ...
- Java 线程安全问题的本质
原创声明:作者:Arnold.zhao 博客园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94 目录: 线程安全问题的本质 理解CPU JVM虚拟机类比于操作系统 重排序 汇总 一些解释 ...
- Java线程安全问题
线程安全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么多线程环境下究竟有那些问题呢?这么说吧,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的说是共享资源问题,无非可见性与有序性问题. 1. 可见性 可见性是对于内存中的共享资源来说 ...
- Java线程中的join使用实例
JDK中解释为 Waits for this thread to die. 等待本线程结束后,下一个线程才可以运行. 实例要求: 现在有T1.T2.T3三个线程,你怎样保证T2在T1执行完后执行,T3 ...
随机推荐
- Spring中的工厂模式和单例模式
Spring预备知识(适合中小型项目) 作用:集成和管理其他框架 工厂模式: A a = new A( ); 将类所要创建的对象写入工厂,统一进行管理 package com.spring; pu ...
- Android仿QQ窗口的抖动的动画效果
就是仿照QQ窗口的抖动效果,在项目的res下创建anim文件夹,再创建两个xml文件:cycle.xml . myanim.xml cycle.xml : <?xml version ...
- gcc工具链简述
工具链软件包括BINUTILS.GCC.GLIBC.GDB等. BINUTILS是二进制程序处理工具,包括链接器.汇编器等目标程序处理的工具. 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 ...
- C#和VC++字符集和编码
C# char 关键字用于声明 .NET framework 使用 Unicode 字符表示 System.Char 结构的实例. Char 对象的值是 16 位数字 (序号值.)将字符表示为 UTF ...
- Silverlight以列表显示数据库数据_DataGrid
效果图: 前台代码: 里面有一部分是我测试统计图的代码,不想改,感觉应该不影响理解.... <UserControl x:Class="Task_One.MainPage&q ...
- python_计算一段文本各个字符的出现个数
>题目要求 任意给定一段文本,求出每个字符出现的个数,并且打印出来 >程序实现 import pprint str01 = "重庆市,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 ...
- SQL2008中Merge Into的用法
在SQL2008中,新增了一个关键字:Merge,这个和Oracle的Merge的用法差不多,只是新增了一个delete方法而已.下面就是具体的使用说明: 首先是对merge的使用说明: merge ...
- GTA项目 一, 包装外部WebService
外部WebService返回的是xml太重了. 而JSON是web的新标准.所以要包装一下. 使用NewtonSoft.JSON的dll里面的JsonConvert.SerializeXmlNode方 ...
- ASPNET服务端控件练习(一个机试题)
简单记录: 模糊查询的select语句的拼写 public List<Model.Student> GetWhereStudent(string name, string sub, str ...
- Android中操作数据的集中方式---文件,SQLite,ContentProvider
http://blog.csdn.net/he90227/article/details/33734239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