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http://blog.csdn.net/yannanxiu/article/details/52096465

概述

在进行TCP Socket开发时,都需要处理数据包粘包和分包的情况。本文详细讲解解决该问题的步骤。使用的语言是Python。实际上解决该问题很简单,在应用层下,定义一个协议:消息头部+消息长度+消息正文即可。

那什么是粘包和分包呢?

关于分包和粘包

粘包:发送方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worl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了”helloworld”。

分包:发送方发送字符串”helloworld”,接收方却接收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ld”。

虽然socket环境有以上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 顺序不变。例如发送方发送hello,接收方也一定顺序接收到hello,这个是TCP协议承诺的,因此这点成为我们解决分包、黏包问题的关键。
  • 分割的包中间不会插入其他数据。

因此如果要使用socket通信,就一定要自己定义一份协议。目前最常用的协议标准是:消息头部(包头)+消息长度+消息正文

TCP为什么会分包

TCP是以段(Segment)为单位发送数据的,建立TCP链接后,有一个最大消息长度(MSS)。如果应用层数据包超过MSS,就会把应用层数据包拆分,分成两个段来发送。这个时候接收端的应用层就要拼接这两个TCP包,才能正确处理数据。

相关的,路由器有一个MTU( 最大传输单元),一般是1500字节,除去IP头部20字节,留给TCP的就只有MTU-20字节。所以一般TCP的MSS为MTU-20=1460字节。

当应用层数据超过1460字节时,TCP会分多个数据包来发送。

扩展阅读 
TCP的RFC定义MSS的默认值是536,这是因为 RFC 791里说了任何一个IP设备都得最少接收576尺寸的大小(实际上来说576是拨号的网络的MTU,而576减去IP头的20个字节就是536)。

TCP为什么会粘包

有时候,TCP为了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会使用一个叫做Nagle的算法。该算法是指,发送端即使有要发送的数据,如果很少的话,会延迟发送。如果应用层给TCP传送数据很快的话,就会把两个应用层数据包“粘”在一起,TCP最后只发一个TCP数据包给接收端。

开发环境

  • Python版本:3.5.1
  • 操作系统:Windows 10 x64

消息头部(包含消息长度)

消息头部不一定只能是一个字节比如0xAA什么的,也可以包含协议版本号,指令等,当然也可以把消息长度合并到消息头部里,唯一的要求是包头长度要固定的,包体则可变长。下面是我自定义的一个包头

版本号(ver) 消息长度(bodySize) 指令(cmd)

版本号,消息长度,指令数据类型都是无符号32位整型变量,于是这个消息长度固定为4×3=12字节。在Python由于没有类型定义,所以一般是使用struct模块生成包头。示例: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ver = 1
body = json.dumps(dict(hello="world"))
print(body) # {"hello": "world"}
cmd = 101
header = [ver, body.__len__(), cmd]
headPack = struct.pack("!3I", *header)
print(headPack) # b'\x00\x00\x00\x01\x00\x00\x00\x12\x00\x00\x00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关于用自定义结束符分割数据包

有的人会想用自定义的结束符分割每一个数据包,这样传输数据包时就不需要指定长度甚至也不需要包头了。但是如果这样做,网络传输性能损失非常大,因为每一读取一个字节都要做一次if判断是否是结束符。所以建议还是选择消息头部+消息长度+消息正文这种方式。

而且,使用自定义结束符的时候,如果消息正文中出现这个符号,就会把后面的数据截止,这个时候还需要处理符号转义,类比于\r\n的反斜杠。所以非常不建议使用结束符分割数据包。

消息正文

消息正文的数据格式可以使用Json格式,这里一般是用来存放独特信息的数据。在下面代码中,我使用{"hello","world"}数据来测试。在Python使用json模块来生成json数据

Python示例

下面使用Python代码展示如何处理TCP Socket的粘包和分包。核心在于用一个FIFO队列接收缓冲区dataBuffer和一个小while循环来判断。

具体流程是这样的:把从socket读取出来的数据放到dataBuffer后面(入队),然后进入小循环,如果dataBuffer内容长度小于消息长度(bodySize),则跳出小循环继续接收;大于消息长度,则从缓冲区读取包头并获取包体的长度,再判断整个缓冲区是否大于消息头部+消息长度,如果小于则跳出小循环继续接收,如果大于则读取包体的内容,然后处理数据,最后再把这次的消息头部和消息正文从dataBuffer删掉(出队)。

下面用Markdown画了一个流程图。

开始等待数据到达把数据push缓冲区缓冲区小于消息长度?读取消息头部的内容缓冲区小于消息头部和消息正文长度?读取消息正文的内容处理数据从缓冲区pop数据yesnoyesno

服务器端代码

# Python Version:3.5.1
import socket
import struct HOST = ''
PORT = 1234 dataBuffer = bytes()
headerSize = 12 sn = 0
def dataHandle(headPack, body):
global sn
sn += 1
print("第%s个数据包" % sn)
print("ver:%s, bodySize:%s, cmd:%s" % headPack)
print(body.decode())
print("") if __name__ == '__main__':
with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as s:
s.bind((HOST, PORT))
s.listen(1)
conn, addr = s.accept()
with conn:
print('Connected by', addr)
while True:
data = conn.recv(1024)
if data:
# 把数据存入缓冲区,类似于push数据
dataBuffer += data
while True:
if len(dataBuffer) < headerSize:
print("数据包(%s Byte)小于消息头部长度,跳出小循环" % len(dataBuffer))
break # 读取包头
# struct中:!代表Network order,3I代表3个unsigned int数据
headPack = struct.unpack('!3I', dataBuffer[:headerSize])
bodySize = headPack[1] # 分包情况处理,跳出函数继续接收数据
if len(dataBuffer) < headerSize+bodySize :
print("数据包(%s Byte)不完整(总共%s Byte),跳出小循环" % (len(dataBuffer), headerSize+bodySize))
break
# 读取消息正文的内容
body = dataBuffer[headerSize:headerSize+bodySize] # 数据处理
dataHandle(headPack, body) # 粘包情况的处理
dataBuffer = dataBuffer[headerSize+bodySize:] # 获取下一个数据包,类似于把数据pop出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测试服务器端的客户端代码

下面附上测试粘包和分包的客户端代码:

# Python Version:3.5.1
import socket
import time
import struct
import json host = "localhost"
port = 1234 ADDR = (host, port) if __name__ == '__main__':
client = socket.socket()
client.connect(ADDR) # 正常数据包定义
ver = 1
body = json.dumps(dict(hello="world"))
print(body)
cmd = 101
header = [ver, body.__len__(), cmd]
headPack = struct.pack("!3I", *header)
sendData1 = headPack+body.encode() # 分包数据定义
ver = 2
body = json.dumps(dict(hello="world2"))
print(body)
cmd = 102
header = [ver, body.__len__(), cmd]
headPack = struct.pack("!3I", *header)
sendData2_1 = headPack+body[:2].encode()
sendData2_2 = body[2:].encode() # 粘包数据定义
ver = 3
body1 = json.dumps(dict(hello="world3"))
print(body1)
cmd = 103
header = [ver, body1.__len__(), cmd]
headPack1 = struct.pack("!3I", *header) ver = 4
body2 = json.dumps(dict(hello="world4"))
print(body2)
cmd = 104
header = [ver, body2.__len__(), cmd]
headPack2 = struct.pack("!3I", *header) sendData3 = headPack1+body1.encode()+headPack2+body2.encode() # 正常数据包
client.send(sendData1)
time.sleep(3) # 分包测试
client.send(sendData2_1)
time.sleep(0.2)
client.send(sendData2_2)
time.sleep(3) # 粘包测试
client.send(sendData3)
time.sleep(3)
client.clos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服务器端打印结果

下面是测试出来的打印结果,可见接收方已经完美的处理粘包和分包问题了。

Connected by ('127.0.0.1', 23297)
第1个数据包
ver:1, bodySize:18, cmd:101
{"hello": "world"} 数据包(0 Byte)小于包头长度,跳出小循环
数据包(14 Byte)不完整(总共31 Byte),跳出小循环
第2个数据包
ver:2, bodySize:19, cmd:102
{"hello": "world2"} 数据包(0 Byte)小于包头长度,跳出小循环
第3个数据包
ver:3, bodySize:19, cmd:103
{"hello": "world3"} 第4个数据包
ver:4, bodySize:19, cmd:104
{"hello": "world4"}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在框架下处理粘包和分包

其实无论是使用阻塞还是异步socket开发框架,框架本身都会提供一个接收数据的方法提供给开发者,一般来说开发者都要覆写这个方法。下面是在Twidted开发框架处理粘包和分包的示例,只上核心程序:

# Twiested
class MyProtocol(Protocol):
_data_buffer = bytes() # 代码省略 def dataReceived(self, data):
"""Called whenever data is received."""
self._data_buffer += data
headerSize = 12 while True:
if len(self._data_buffer) < headerSize:
return # 读取消息头部
# struct中:!代表Network order,3I代表3个unsigned int数据
headPack = struct.unpack('!3I', self._data_buffer[:headerSize])
# 获取消息正文长度
bodySize = headPack[1] # 分包情况处理
if len(self._data_buffer) < headerSize+bodySize :
return # 读取消息正文的内容
body = self._data_buffer[headerSize:headerSize+bodySize]
# 处理数据
self.dataHandle(headPack, body)
# 粘包情况的处理
self._data_buffer = self._data_buffer[headerSize+bodySize:]

【Python】TCP Socket的粘包和分包的处理的更多相关文章

  1. Python网络编程,粘包、分包问题的解决

    tcp编程中的粘包.分包问题的解决: 参考:https://blog.csdn.net/yannanxiu/article/details/52096465 服务端: #!/bin/env pytho ...

  2. python之socket编程------粘包

    一.粘包 什么是粘包 只有TCP只有粘包现象,UDP永远不会粘包 所谓粘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两种情况发生粘包: 1.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 ...

  3. python socket的应用 以及tcp中的粘包现象

    1,socket套接字 一个接口模块,在tcp/udp协议之间的传输接口,将其影藏在socket之后,用户看到的是socket让其看到的. 在tcp中当做server和client的主要模块运用 #s ...

  4. socket的半包,粘包与分包的问题

    http://zhaohuiopensource.iteye.com/blog/1541270 首先看两个概念: 短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关闭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浏览器和 ...

  5. 【转载】socket的半包,粘包与分包的问题

    http://zhaohuiopensource.iteye.com/blog/1541270 首先看两个概念: 短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关闭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浏览器和 ...

  6. C#高性能大容量SOCKET并发(五):粘包、分包、解包

    原文:C#高性能大容量SOCKET并发(五):粘包.分包.解包 粘包 使用TCP长连接就会引入粘包的问题,粘包是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 ...

  7. TCP的组包、半包、粘包与分包

    一.概念 1)组包.简单的说就是tcp协议把过大的数据包分成了几个小的包传输,接收方要把同一组的数据包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2)半包.指接受方没有接受到一个完整的包,只接受了部分,这种情况主要 ...

  8. 基于Netty的RPC架构学习笔记(十一):粘包、分包分析,如何避免socket攻击

    文章目录 问题 消息如何在管道中流转 源码解析 AbstractNioSelector.java AbstractNioWorker.java NioWorker.java DefaultChanne ...

  9. 有关TCP和UDP 粘包 消息保护边界

    http://www.cnblogs.com/lancidie/archive/2013/10/28/3392428.html 在socket网络程序中,TCP和UDP分别是面向连接和非面向连接的.因 ...

随机推荐

  1. 树莓派进阶之路 (012) - 关于Raspberry Pi树莓派无线网卡配置

    Raspberry Pi树莓派无线网卡配置[多重方法备选] 要想让树莓派方便操作,肯定需要配置无线网卡,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树莓派的移动性和便利性,其实配置无线网卡基本就是和普通linux平台下配置无线网 ...

  2. Converting REF CURSOR to PIPE for Performance in PHP OCI8 and PDO_OCI

    原文地址:https://blogs.oracle.com/opal/entry/converting_ref_cursor_to_pipe REF CURSORs are common in Ora ...

  3. Swift 类型检查与类型转换

    前言 在 Swift 语言中一般使用 is 关键字实现类型检查,使用 as 关键字实现类型转换,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构造器和方法来实现类型转换. 1.类型检查 1.1 使用 is 检查 类型检查操作符 ...

  4. Nginx启动/重启脚本详解

    Nginx手动启动 停止操作 停止操作是通过向nginx进程发送信号(什么是信号请参阅linux文 章)来进行的步骤1:查询nginx主进程号ps -ef | grep nginx在进程列表里 面找m ...

  5. 温故而知新 babel-cli 的相关使用

    # 在线编译 http://babeljs.io/repl # babel-cli 安装入门 http://babeljs.io/setup#installation # babel-cli 使用手册 ...

  6. springboot 多模块 maven 项目构建jar 文件配置

    最近在写 springboot 项目时,需要使用多模块,遇到了许多问题. 1 如果程序使用了 java8 的一些特性,springboot 默认构建工具不支持.需要修改配置 ... </buil ...

  7. CommonView for wifi抓包破解WPA无线网络

    运行环境:win8 64位+intel 5100n网卡 步骤1:下载CommonView完全破解版,非破解版只有跑10分钟 http://www.nlver.cn/soft/7305.html 步骤2 ...

  8. Android 3.0开始引入fragments(碎片、片段)类

    Fragment要点 Fragment作为Activity界面的一部分组成出现. 可以在一个Activity中同时出现多个Fragment,并且,一个Fragment亦可在多个Activity中使用. ...

  9. JVM调优——之CMS GC日志分析

    最近在学习JVM和GC调优,今天总结下CMS的一些特点和要点,让我们先简单的看下整个堆年轻代和年老代的垃圾收集器组合(以下配合java8完美支持,其他版本可能稍有不同),其中标红线的则是我们今天要着重 ...

  10. Umeng社会化组件使用笔记

    1.申请umeng账号 2.下载umeng sdk,并且阅读友盟开放文档 3.申请各开放平台的账号,获取appid .appkey.appsecret:注意,这里需要配置安全域名sns.whale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