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tcp粘包问题
目录
什么是粘包(演示粘包现象)
解决粘包
实际应用
什么是粘包
首先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没有粘包
socket收发消息的原理
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据,而接收端的应用程序可以两K两K地提走数据,当然也有可能一次提走3K或6K数据,或者一次只提走几个字节的数据,也就是说,应用程序所看到的数据是一个整体,或说是一个流(stream),一条消息有多少字节对应用程序是不可见的,因此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这也是容易出现粘包问题的原因。而UDP是面向消息的协议,每个UDP段都是一条消息,应用程序必须以消息为单位提取数据,不能一次提取任意字节<br>的数据,这一点和TCP是很不同的。怎样定义消息呢?可以认为对方一次性write/send的数据为一个消息,需要明白的是当对方send一条信息的时候,无论底层怎样分段分片,TCP协议层会把构成整条消息的数据段排序完成后才呈现在内核缓冲区。
例如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了,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粘包问题的根源
所谓粘包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次性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所造成的。
此外,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个TCP段。若连续几次需要send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个TCP段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tcp和udp协议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面向流的,提供高可靠性服务。收发两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要有一一成对的socket,因此,发送端为了将多个发往接收端的包,更有效的发到对方,使用了优化方法(Nagle算法),将多次间隔较小且数据量小的数据,合并成一个大的数据块,然后进行封包。这样,接收端,就难于分辨出来了,必须提供科学的拆包机制。 即面向流的通信是无消息保护边界的。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无连接的,面向消息的,提供高效率服务。不会使用块的合并优化算法,, 由于UDP支持的是一对多的模式,所以接收端的skbuff(套接字缓冲区)采用了链式结构来记录每一个到达的UDP包,在每个UDP包中就有了消息头(消息来源地址,端口等信息),这样,对于接收端来说,就容易进行区分处理了。 即面向消息的通信是有消息保护边界的。
tcp是基于数据流的,于是收发的消息不能为空,这就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添加空消息的处理机制,防止程序卡住,而udp是基于数据报的,即便是你输入的是空内容(直接回车),那也不是空消息,udp协议会帮你封装上消息头,实验略。
补充
拆包的发生情况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补充问题一:为何tcp是可靠传输,udp是不可靠传输
tcp在数据传输时,发送端先把数据发送到自己的缓存中,然后协议控制将缓存中的数据发往对端,对端返回一个ack=1,发送端则清理缓存中的数据,对端返回ack=0,则重新发送数据,所以tcp是可靠的。
而udp发送数据,对端是不会返回确认信息的,因此不可靠。
补充问题二:send(字节流)和recv(1024)及sendall
recv里指定的1024意思是从缓存里一次拿出1024个字节的数据
send的字节流是先放入己端缓存,然后由协议控制将缓存内容发往对端,如果待发送的字节流大小大于缓存剩余空间,那么数据丢失,用sendall就会循环调用send,数据不会丢失。
总结
udp的recvfrom是阻塞的,一个recvfrom(x)必须对唯一一个sendinto(y),收完了x个字节的数据就算完成,若是y>x数据就丢失,这意味着udp根本不会粘包,但是会丢数据,不可靠。
tcp的协议数据不会丢,没有收完包,下次接收,会继续上次继续接收,己端总是在收到ack时才会清除缓冲区内容。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粘包。
演示粘包现象
两种情况下会发生粘包
发送端需要等缓冲区满才发送出去,造成粘包(发送数据时间间隔很短,数据量很小,会合到一起,产生粘包),这是由于tcp的优化算法。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客户端发送了一段数据,服务端只收了一小部分,服务端下次再收的时候还是从缓冲区拿上次遗留的数据,产生粘包)
第一种情况:
客户端多次间隔时间短,数据量小的发送数据
1 #服务端
2 import socket
3
4 def main():
5 ip_port= ('127.0.0.1',4444)
6 back_log=5
7 buffer_size=1024
8
9 s1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基于tcp的网络通信
10 s1.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socket.SO_REUSEADDR,1)
11 s1.bind(ip_port) #绑定ip和端口
12 s1.listen(back_log) # 最多连接几个客户端
13 conn, addr = s1.accept()
14
15 data1=conn.recv(buffer_size)
16 data2=conn.recv(buffer_size)
17 data3=conn.recv(buffer_size)
18 print('第一次',data1.decode('utf-8'))
19 print('第二次',data2.decode('utf-8'))
20 print('第三次',data3.decode('utf-8'))
21 conn.close()
22 s1.close()
23
24 if __name__ == '__main__':
25 main()
26
27
28 #客户端
29 import socket
30
31 def main():
32 ip_port = ('127.0.0.1', 4444)
33
34 buffer_size = 1024
35
36 s2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37
38 s2.connect(ip_port) # 连接服务端
39
40 data1 = 'hello'
41 s2.send(data1.encode('utf-8'))
42 data2 ='wrold'
43 s2.send(data2.encode('utf-8'))
44 data3 = 'pop'
45 s2.send(data3.encode('utf-8'))
46 s2.close()
47
48 if __name__ == '__main__':
49 main()
50
演示
可以看出来服务端在第一次就把三次发送的数据都接收了,这就是粘包,服务端不知道一次读取多少的数据,一次全部读取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并不是客户端发几次,服务端就要接收几次,一次发的数据也可以三次读取出来,收发信息都是从自己的内核缓存区读取。
第二种情况:
接收方不及时接收缓冲区的包,造成多个包接收(客户端发送了一段数据,服务端只收了一小部分,服务端下次再收的时候还是从缓冲区拿上次遗留的数据,产生粘包)
1 #服务端
2 import socket
3
4 def main():
5 ip_port= ('127.0.0.1',4444)
6 back_log=5
7 buffer_size=1024
8
9 s1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基于tcp的网络通信
10 s1.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socket.SO_REUSEADDR,1)
11 s1.bind(ip_port) #绑定ip和端口
12 s1.listen(back_log) # 最多连接几个客户端
13 conn, addr = s1.accept()
14
15 data1=conn.recv(5)
16 data2=conn.recv(buffer_size)
17
18 print('第一次',data1.decode('utf-8'))
19 print('第二次',data2.decode('utf-8'))
20
21 conn.close()
22 s1.close()
23
24 if __name__ == '__main__':
25 main()
26
27
28 #客户端
29 import socket
30
31 def main():
32 ip_port = ('127.0.0.1', 4444)
33
34 s2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35
36 s2.connect(ip_port) # 连接服务端
37
38 data1 = 'hellowroldpop'
39 s2.send(data1.encode('utf-8'))
40 s2.close()
41
42 if __name__ == '__main__':
43 main()
演示
服务端读取数据没有全部读取出来,导致第一次应该接收完的数据还要第二次读取出来。
解决粘包
问题的根源在于,接收端不知道发送端将要传送的字节流的长度,所以解决粘包的方法就是围绕,如何让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前,把自己将要发送的字节流总大小让接收端知晓,然后接收端来一个死循环接收完所有数据
第一种解决方法
1 #服务端
2 import socket
3
4 def main():
5 ip_port = ('127.0.0.1', 4444)
6 back_log = 5
7 buffer_size = 1024
8
9 s1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基于tcp的网络通信
10 s1.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11 s1.bind(ip_port) # 绑定ip和端口
12 s1.listen(back_log) # 最多连接几个客户端
13 conn, addr = s1.accept()
14
15 while True:
16 #接收数据大小
17 length= conn.recv(buffer_size).decode('utf-8')<br> #为防止客户端连续发包,回应
18 conn.send('ready'.encode('utf-8'))
19 length=int(length)
20
21 recv_size=0 #已经接收到数据的大小
22 recv_msg=b'' #已经接收到的数据<br>
23 #接收数据
24 while recv_size<length:
25 r_msg = conn.recv(buffer_size)
26 recv_msg+=r_msg
27 recv_size +=len(r_msg)
28 #另一种方法接收数据的方法<br>
29 #recv_msg+=conn.recv(buffer_size)
30 #recv_size=len(recv_msg)
31
32 s1.close()
33
34 if __name__ == '__main__':
35 main()
36
37
38
39 #客户端
40 import socket
41
42 def main():
43 ip_port = ('127.0.0.1', 4444)
44
45 buffer_size = 1024
46
47 s2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48
49 s2.connect(ip_port) # 连接服务端
50
51 while True:
52
53 data1 = input('input:')<br> #将数据大小转为字符型然后编码发出去
54 s2.send(str(len(data1)).encode('utf-8'))<br> #接收服务端的回应
55 server_Ready=s2.recv(buffer_size)<br> #接收到服务端回应
56 if server_Ready==b'ready':
57 s2.send(data1.encode('utf-8'))
58 s2.close()
59
60
61 if __name__ == '__main__':
62 main()
63
总结:客户端在发送数据时,先发送数据大小,这时不能把数据内容一起发送出去,服务端第一次接收的时候,并不知道该读取多少的数据大小和多少的数据内容,所以还是会造成粘包,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服务端获取到数据大小后,要回应一次,然后根据数据大小来循环读取内容。
这种方法不好,需要服务端多发一次回应,这很影响服务端的性能。
程序的运行速度远快于网络传输速度,所以在发送一段字节前,先用send去发送该字节流长度,这种方式会放大网络延迟带来的性能损耗。
第二种解决方法
为字节流加上自定义固定长度报头,报头中包含字节流长度,然后一次send到对端,对端在接收时,先从缓存中取出定长的报头,然后再取真实数据
struct模块
该模块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成固定长度的bytes
>>> struct.pack(
'i'
,1111111111111) #第一个参数是要封装的格式类型,第二个参数是要封装的内容
struct.error:
'i'
format requires -2147483648 <= number <= 2147483647 #这个封装数据的范围,只要在这个范围里面,就可以把内容封装成固定大小
1 #服务端
2
3 import socket
4 import struct
5
6 def main():
7 ip_port = ('127.0.0.1', 4444)
8 back_log = 5
9 buffer_size = 1024
10
11 s1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基于tcp的网络通信
12 s1.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13 s1.bind(ip_port) # 绑定ip和端口
14 s1.listen(back_log) # 最多连接几个客户端
15 conn, addr = s1.accept()
16
17 while True:
18
19 length_data= conn.recv(4)
20 length=struct.unpack('i',length_data)[0]
21
22 recv_size=0 #已经接收到数据的大小
23 recv_msg=b'' #已经接收到的数据
24
25 while recv_size<length:
26 r_msg = conn.recv(buffer_size)
27 recv_msg+=r_msg
28 recv_size +=len(r_msg)
29
30 #recv_msg+=conn.recv(buffer_size)
31 #recv_size=len(recv_msg)
32
33
34 s1.close()
35
36
37 if __name__ == '__main__':
38 main()
39
40
41 #客户端
42
43 import socket
44 import struct
45
46 def main():
47 ip_port = ('127.0.0.1', 4444)
48
49 buffer_size = 1024
50
51 s2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52
53 s2.connect(ip_port) # 连接服务端
54
55 while True:
56
57 data1 = input('input:')
58 length=len(data1)
59 #定制包头 i为4个字节,所以接收方为四个字节,这个大小并不是输入的大小,而是封装固定的大小
60 data_length=struct.pack('i',length) #使用struct,直接将int转为二进制型数据传输,对方使用struct解包
61 s2.send(data_length)
62
63 s2.send(data1.encode('utf-8'))
64 s2.close()
65
66 if __name__ == '__main__':
67 main()
总结:客户端把数据长度封装成一个固定大小的数据,这时服务端就可以指定读取固定大小的内容,不会读取数据的内容,服务端只要根据数据长度再来接收数据内容就好了,所以客户端连续两次发数据,不会粘包,因为服务端每次接收都只接收了本次该接收的数据。
实际应用
#服务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 def main():
ip_port=('127.0.0.1',8080)
back_log=5
buffer_size=1024 s1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1.setsockopt(SOL_SOCKET, SO_REUSEADDR, 1)
s1.bind(ip_port)
s1.listen(back_log) while True:
conn,addr=s1.accept() while True:
try:
#收信息
cmd = conn.recv(buffer_size)
if not cmd:break
print('收到的命令是:',cmd.decode('utf-8')) #执行命令
res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shell=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in=subprocess.PIPE) err = res.stderr.read()
if err:
cmd_res=err
else:
cmd_res=res.stdout.read() if not cmd_res:
cmd_res='执行成功'.encode('gbk') length=len(cmd_res)
#第一次发送数据大小
data_length = struct.pack('i', length) # 使用struct,直接将int转为二进制型数据传输,对方使用struct解包
conn.send(data_length)
#发信息
#注意:执行的结果默认jbk编码方式,所以客户端必须使用gbk方式解码
conn.send(cmd_res) except Exception:
break
conn.close()
s1.close() # 关闭服务端套接字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struct def main():
ip_port=('127.0.0.1',8080)
buffer_size=1024 s1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1.connect(ip_port) while True:
cmd = input('-->')
if not cmd:continue
if cmd =='quite':break
s1.send(cmd.encode('utf-8'))
length_data =s1.recv(4)
length = struct.unpack('i', length_data)[0] recv_size = 0 # 已经接收到数据的大小
recv_msg = b'' # 已经接收到的数据 while recv_size < length:
r_msg = s1.recv(buffer_size)
recv_msg += r_msg
recv_size += len(r_msg) # recv_msg+=conn.recv(buffer_size)
# recv_size=len(recv_msg) print('命令执行结果:',recv_msg.decode('gbk')) s1.close() if __name__=='__main__':
main()
总结
如果没有粘包的处理,
服务端把命令执行的结果发给客户端的时候,数据太大,客户端一次没有接收完,在客户端第二次执行命令的时候,就会把第一次没有读取完的部分也读取出来,这属于我们刚才说的第二种粘包的情况。
有了粘包的处理,
只要服务端把结果发过来,就算超过网卡的限制(拆包发送),客户端能保证在循环的过程中接收完结果。
转载链接:https://www.cnblogs.com/-wenli/p/10178436.html
解决tcp粘包问题的更多相关文章
- python套接字解决tcp粘包问题
python套接字解决tcp粘包问题 目录 什么是粘包 演示粘包现象 解决粘包 实际应用 什么是粘包 首先只有tcp有粘包现象,udp没有粘包 socket收发消息的原理 发送端可以是一K一K地发送数 ...
- Netty使用LineBasedFrameDecoder解决TCP粘包/拆包
TCP粘包/拆包 TCP是个”流”协议,所谓流,就是没有界限的一串数据.TCP底层并不了解上层业务数据的具体含义,它会根据TCP缓冲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包的划分,所以在业务上认为,一个完整的包可能会被TC ...
- 深入学习Netty(5)——Netty是如何解决TCP粘包/拆包问题的?
前言 学习Netty避免不了要去了解TCP粘包/拆包问题,熟悉各个编解码器是如何解决TCP粘包/拆包问题的,同时需要知道TCP粘包/拆包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在此博文前,可以先学习了解前几篇博文: 深入 ...
- netty 解决TCP粘包与拆包问题(二)
TCP以流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上层应用协议为了对消息的区分,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消息固定长度 2.第一篇讲的回车换行符形式 3.以特殊字符作为消息结束符的形式 4.通过消息头中定义长度字段来标识 ...
- netty 解决TCP粘包与拆包问题(一)
1.什么是TCP粘包与拆包 首先TCP是一个"流"协议,犹如河中水一样连成一片,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当我们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就会出现多发送与少发送问题,也就是TCP粘包与拆包.得不到我 ...
- 1. Netty解决Tcp粘包拆包
一. TCP粘包问题 实际发送的消息, 可能会被TCP拆分成很多数据包发送, 也可能把很多消息组合成一个数据包发送 粘包拆包发生的原因 (1) 应用程序一次写的字节大小超过socket发送缓冲区大小 ...
- c#解决TCP“粘包”问题
一:TCP粘包产生的原理 1,TCP粘包是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包数据的尾.出现粘包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由发送方造成,也可能 ...
- 【转】Netty之解决TCP粘包拆包(自定义协议)
1.什么是粘包/拆包 一般所谓的TCP粘包是在一次接收数据不能完全地体现一个完整的消息数据.TCP通讯为何存在粘包呢?主要原因是TCP是以流的方式来处理数据,再加上网络上MTU的往往小于在应用处理的消 ...
- Netty之解决TCP粘包拆包(自定义协议)
1.什么是粘包/拆包 一般所谓的TCP粘包是在一次接收数据不能完全地体现一个完整的消息数据.TCP通讯为何存在粘包呢?主要原因是TCP是以流的方式来处理数据,再加上网络上MTU的往往小于在应用处理的消 ...
- golang 解决 TCP 粘包问题
什么是 TCP 粘包问题以及为什么会产生 TCP 粘包,本文不加讨论.本文使用 golang 的 bufio.Scanner 来实现自定义协议解包. 协议数据包定义 本文模拟一个日志服务器,该服务器接 ...
随机推荐
- Django1-HTTP协议介绍
何为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所谓协议,就是指双方遵循的规范.http协议,就是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规范.我们在看空间, ...
- TCP/IP协议、UDP协议、 Http协议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为 OSI),简称为OSI模型(OSI model),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 ...
- vue 源代码创建tabs
<ul class="tabs"> <li class="li-tab" v-for="(item,index) in tabsPa ...
- 调用webservice帮助类
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deDom;using System.CodeDom.Compiler;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 ...
- cocos 常用组件
前面的话 本文将详细介绍 cocos 中的常用组件 Sprite [概述] Sprite(精灵)是 2D 游戏中最常见的显示图像的方式,在节点上添加 Sprite 组件,就可以在场景中显示项目资源中的 ...
- C# AddRange为数组添加多个元素的代码
将代码过程中重要的代码片段做个收藏,下面代码段是关于C# AddRange为数组添加多个元素的代码,希望对小伙伴有所用处.ArrayList ab = new ArrayList();ab.Add(& ...
- 如何获得select被选中option的value和text
如何获得select被选中option的value和text 一:JavaScript原生的方法 1:拿到select对象: var myselect=document.getElementById( ...
- P3366 【模板】最小生成树
原题链接 https://www.luogu.org/problemnew/show/P3366 一道最小生成树的模板题...... 昨天刚学最小生成树,wz大佬讲的一塌糊涂井然有序,所以我们今天做起 ...
- P1462 通往奥格瑞玛的道路
P1462 通往奥格瑞玛的道路 题目背景 在艾泽拉斯大陆上有一位名叫歪嘴哦的神奇术士,他是部落的中坚力量 有一天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居然到了联盟的主城暴风城 在被众多联盟的士兵攻击后,他决定逃回自己的家乡 ...
- loj2880「JOISC 2014 Day3」稻草人
题目链接:bzoj4237 loj2880 考虑\(cdq\)分治,按\(x\)坐标排序,于是问题变成统计左下角在\([l,mid]\),右上角在\([mid+1,r]\)的矩形数量 我们先考虑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