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
Java 代码编译和执行的整个过程
Java 代码编译是由 Java 源码编译器来完成,流程图如下所示:
Java 字节码的执行是由 JVM 执行引擎来完成,流程图如下所示:
Java 代码编译和执行的整个过程包含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机制:
- Java 源码编译机制
- 类加载机制
- 类执行机制
Java 源码编译机制
Java 源码编译由以下三个过程组成:
- 分析和输入到符号表
- 注解处理
- 语义分析和生成 class 文件
流程图如下所示:
最后生成的 class 文件由以下部分组成:
- 结构信息。包括 class 文件格式版本号及各部分的数量与大小的信息。
- 元数据。对应于 Java 源码中声明与常量的信息。包含类/继承的超类/实现的接口的声明信息、域与方法声明信息和常量池。
- 方法信息。对应 Java 源码中语句和表达式对应的信息。包含字节码、异常处理器表、求值栈与局部变量区大小、求值栈的类型记录、调试符号信息。
类加载机制
JVM 的类加载是通过 ClassLoader 及其子类来完成的,类的层次关系和加载顺序可以由下图来描述:
1)Bootstrap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JAVA_HOME中jre/lib/rt.jar
里所有的 class,由 C++ 实现,不是 ClassLoader 子类。
2)Extension ClassLoader
负责加载Java平台中扩展功能的一些 jar 包,包括$JAVA_HOME中jre/lib/*.jar
或-Djava.ext.dirs
指定目录下的 jar 包。
3)App ClassLoader
负责记载 classpath 中指定的 jar 包及目录中 class。
4)Custom ClassLoader
属于应用程序根据自身需要自定义的 ClassLoader,如 Tomcat、jboss 都会根据 J2EE 规范自行实现 ClassLoader。
加载过程中会先检查类是否被已加载,检查顺序是自底向上,从 Custom ClassLoader 到 BootStrap ClassLoader 逐层检查,只要某个 Classloader 已加载就视为已加载此类,保证此类只所有 ClassLoade r加载一次。而加载的顺序是自顶向下,也就是由上层来逐层尝试加载此类。
类执行机制
JVM 是基于栈的体系结构来执行 class 字节码的。线程创建后,都会产生程序计数器(PC)和栈(Stack),程序计数器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在方法内的偏移量,栈中存放一个个栈帧,每个栈帧对应着每个方法的每次调用,而栈帧又是有局部变量区和操作数栈两部分组成,局部变量区用于存放方法中的局部变量和参数,操作数栈中用于存放方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结果。栈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Java 内存区域与内存溢出
内存区域
Java 虚拟机在执行 Java 程序的过程中会把他所管理的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数据区域。Java 虚拟机规范将 JVM 所管理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运行时数据区:程序计数器、Java 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Java 堆、方法区。下面详细阐述各数据区所存储的数据类型。
程序计数器
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字节码解释器工作时通过改变该计数器的值来选择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分支、跳转、循环等基础功能都要依赖它来实现。每条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的程序计数器,各线程间的计数器互不影响,因此该区域是线程私有的。
当线程在执行一个 Java 方法时,该计数器记录的是正在执行的虚拟机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当线程在执行的是 Native 方法(调用本地操作系统方法)时,该计数器的值为空。另外,该内存区域是唯一一个在 Java 虚拟机规范中么有规定任何 OOM(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情况的区域。
Java 虚拟机栈
该区域也是线程私有的,它的生命周期也与线程相同。虚拟机栈描述的是 Java 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被执行的时候都会同时创建一个栈帧,栈它是用于支持续虚拟机进行方法调用和方法执行的数据结构。对于执行引擎来讲,活动线程中,只有栈顶的栈帧是有效的,称为当前栈帧,这个栈帧所关联的方法称为当前方法,执行引擎所运行的所有字节码指令都只针对当前栈帧进行操作。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返回地址和一些额外的附加信息。在编译程序代码时,栈帧中需要多大的局部变量表、多深的操作数栈都已经完全确定了,并且写入了方法表的 Code 属性之中。因此,一个栈帧需要分配多少内存,不会受到程序运行期变量数据的影响,而仅仅取决于具体的虚拟机实现。
在 Java 虚拟机规范中,对这个区域规定了两种异常情况:
- 如果线程请求的栈深度大于虚拟机所允许的深度,将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
- 如果虚拟机在动态扩展栈时无法申请到足够的内存空间,则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这两种情况存在着一些互相重叠的地方:当栈空间无法继续分配时,到底是内存太小,还是已使用的栈空间太大,其本质上只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两种描述而已。在单线程的操作中,无论是由于栈帧太大,还是虚拟机栈空间太小,当栈空间无法分配时,虚拟机抛出的都是 StackOverflowError 异常,而不会得到 OutOfMemoryError 异常。而在多线程环境下,则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下面详细说明栈帧中所存放的各部分信息的作用和数据结构。
1、局部变量表
局部变量表是一组变量值存储空间,用于存放方法参数和方法内部定义的局部变量,其中存放的数据的类型是编译期可知的各种基本数据类型、对象引用(reference)和 returnAddress 类型(它指向了一条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局部变量表所需的内存空间在编译期间完成分配,即在 Java 程序被编译成 Class 文件时,就确定了所需分配的最大局部变量表的容量。当进入一个方法时,这个方法需要在栈中分配多大的局部变量空间是完全确定的,在方法运行期间不会改变局部变量表的大小。
局部变量表的容量以变量槽(Slot)为最小单位。在虚拟机规范中并没有明确指明一个 Slot 应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允许其随着处理器、操作系统或虚拟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个 Slot 可以存放一个32位以内的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short、int、float、reference 和 returnAddresss。reference 是对象的引用类型,returnAddress 是为字节指令服务的,它执行了一条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对于 64 位的数据类型(long和double),虚拟机会以高位在前的方式为其分配两个连续的 Slot 空间。
虚拟机通过索引定位的方式使用局部变量表,索引值的范围是从 0 开始到局部变量表最大的 Slot 数量,对于 32 位数据类型的变量,索引 n 代表第 n 个 Slot,对于 64 位的,索引 n 代表第 n 和第 n+1 两个 Slot。
在方法执行时,虚拟机是使用局部变量表来完成参数值到参数变量列表的传递过程的,如果是实例方法(非static),则局部变量表中的第 0 位索引的 Slot 默认是用于传递方法所属对象实例的引用,在方法中可以通过关键字“this”来访问这个隐含的参数。其余参数则按照参数表的顺序来排列,占用从1开始的局部变量 Slot,参数表分配完毕后,再根据方法体内部定义的变量顺序和作用域分配其余的 Slot。
局部变量表中的 Slot 是可重用的,方法体中定义的变量,作用域并不一定会覆盖整个方法体,如果当前字节码PC计数器的值已经超过了某个变量的作用域,那么这个变量对应的 Slot 就可以交给其他变量使用。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节省空间,在某些情况下 Slot 的复用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而垃圾收集行为。
2、操作数栈
操作数栈又常被称为操作栈,操作数栈的最大深度也是在编译的时候就确定了。32 位数据类型所占的栈容量为 1,64 位数据类型所占的栈容量为 2。当一个方法开始执行时,它的操作栈是空的,在方法的执行过程中,会有各种字节码指令(比如:加操作、赋值元算等)向操作栈中写入和提取内容,也就是入栈和出栈操作。
Java 虚拟机的解释执行引擎称为“基于栈的执行引擎”,其中所指的“栈”就是操作数栈。因此我们也称 Java 虚拟机是基于栈的,这点不同于 Android 虚拟机,Android 虚拟机是基于寄存器的。
基于栈的指令集最主要的优点是可移植性强,主要的缺点是执行速度相对会慢些;而由于寄存器由硬件直接提供,所以基于寄存器指令集最主要的优点是执行速度快,主要的缺点是可移植性差。
3、动态连接
每个栈帧都包含一个指向运行时常量池(在方法区中,后面介绍)中该栈帧所属方法的引用,持有这个引用是为了支持方法调用过程中的动态连接。Class 文件的常量池中存在有大量的符号引用,字节码中的方法调用指令就以常量池中指向方法的符号引用为参数。这些符号引用,一部分会在类加载阶段或第一次使用的时候转化为直接引用(如 final、static 域等),称为静态解析,另一部分将在每一次的运行期间转化为直接引用,这部分称为动态连接。
4、方法返回地址
当一个方法被执行后,有两种方式退出该方法:执行引擎遇到了任意一个方法返回的字节码指令或遇到了异常,并且该异常没有在方法体内得到处理。无论采用何种退出方式,在方法退出之后,都需要返回到方法被调用的位置,程序才能继续执行。方法返回时可能需要在栈帧中保存一些信息,用来帮助恢复它的上层方法的执行状态。一般来说,方法正常退出时,调用者的 PC 计数器的值就可以作为返回地址,栈帧中很可能保存了这个计数器值,而方法异常退出时,返回地址是要通过异常处理器来确定的,栈帧中一般不会保存这部分信息。
方法退出的过程实际上等同于把当前栈帧出站,因此退出时可能执行的操作有:恢复上层方法的局部变量表和操作数栈,如果有返回值,则把它压入调用者栈帧的操作数栈中,调整 PC 计数器的值以指向方法调用指令后面的一条指令。
本地方法栈
该区域与虚拟机栈所发挥的作用非常相似,只是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 Java 方法服务,而本地方法栈则为使用到的本地操作系统(Native)方法服务。
Java 堆
Java Heap 是 Java 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块,它是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和数组都在这类分配内存。Java Heap 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因此很多时候也被称为“GC堆”。
根据 Java 虚拟机规范的规定,Java 堆可以处在物理上不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只要逻辑上是连续的即可。如果在堆中没有内存可分配时,并且堆也无法扩展时,将会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方法区
方法区也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已经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方法区域又被称为“永久代”,但这仅仅对于 Sun HotSpot 来讲,JRockit 和 IBM J9 虚拟机中并不存在永久代的概念。Java 虚拟机规范把方法区描述为 Java 堆的一个逻辑部分,而且它和 Java Heap 一样不需要连续的内存,可以选择固定大小或可扩展,另外,虚拟机规范允许该区域可以选择不实现垃圾回收。相对而言,垃圾收集行为在这个区域比较少出现。该区域的内存回收目标主要针是对废弃常量的和无用类的回收。运行时常量池是方法区的一部分,Class 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等描述信息外,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Class文件常量池),用于存放编译器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这部分内容将在类加载后存放到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中。运行时常量池相对于 Class 文件常量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备动态性,Java 语言并不要求常量一定只能在编译期产生,也就是并非预置入 Class 文件中的常量池的内容才能进入方法区的运行时常量池,运行期间也可能将新的常量放入池中,这种特性被开发人员利用比较多的是 String 类的 intern()方法。
根据 Java 虚拟机规范的规定,当方法区无法满足内存分配需求时,将抛出 OutOfMemoryError 异常。
直接内存
直接内存并不是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也不是 Java 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内存区域,它直接从操作系统中分配,因此不受 Java 堆大小的限制,但是会受到本机总内存的大小及处理器寻址空间的限制,因此它也可能导致 OutOfMemoryError 异常出现。在 JDK1.4 中新引入了 NIO 机制,它是一种基于通道与缓冲区的新 I/O 方式,可以直接从操作系统中分配直接内存,即在堆外分配内存,这样能在一些场景中提高性能,因为避免了在 Java 堆和 Native 堆中来回复制数据。
内存溢出
下面给出个内存区域内存溢出的简单测试方法。
这里有一点要重点说明,在多线程情况下,给每个线程的栈分配的内存越大,反而越容易产生内存溢出异常。操作系统为每个进程分配的内存是有限制的,虚拟机提供了参数来控制 Java 堆和方法区这两部分内存的最大值,忽略掉程序计数器消耗的内存(很小),以及进程本身消耗的内存,剩下的内存便给了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每个线程分配到的栈容量越大,可以建立的线程数量自然就越少。因此,如果是建立过多的线程导致的内存溢出,在不能减少线程数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减少最大堆和每个线程的栈容量来换取更多的线程。
另外,由于 Java 堆内也可能发生内存泄露(Memory Leak),这里简要说明一下内存泄露和内存溢出的区别:
内存泄露是指分配出去的内存没有被回收回来,由于失去了对该内存区域的控制,因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Java 中一般不会产生内存泄露,因为有垃圾回收器自动回收垃圾,但这也不绝对,当我们 new 了对象,并保存了其引用,但是后面一直没用它,而垃圾回收器又不会去回收它,这边会造成内存泄露,
内存溢出是指程序所需要的内存超出了系统所能分配的内存(包括动态扩展)的上限。
对象实例化分析
对内存分配情况分析最常见的示例便是对象实例化:
Object obj = new Object();
这段代码的执行会涉及 Java 栈、Java 堆、方法区三个最重要的内存区域。假设该语句出现在方法体中,及时对 JVM 虚拟机不了解的 Java 使用这,应该也知道 obj 会作为引用类型(reference)的数据保存在 Java 栈的本地变量表中,而会在 Java 堆中保存该引用的实例化对象,但可能并不知道,Java 堆中还必须包含能查找到此对象类型数据的地址信息(如对象类型、父类、实现的接口、方法等),这些类型数据则保存在方法区中。
另外,由于 reference 类型在 Java 虚拟机规范里面只规定了一个指向对象的引用,并没有定义这个引用应该通过哪种方式去定位,以及访问到 Java 堆中的对象的具体位置,因此不同虚拟机实现的对象访问方式会有所不同,主流的访问方式有两种:使用句柄池和直接使用指针。
通过句柄池访问的方式如下:
通过直接指针访问的方式如下:
这两种对象的访问方式各有优势,使用句柄访问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 reference 中存放的是稳定的句柄地址,在对象被移动(垃圾收集时移动对象是非常普遍的行为)时只会改变句柄中的实例数据指针,而 reference 本身不需要修改。使用直接指针访问方式的最大好处是速度快,它节省了一次指针定位的时间开销。目前 Java 默认使用的 HotSpot 虚拟机采用的便是是第二种方式进行对象访问的。
类初始化
类初始化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到初始化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的 Java 程序代码。虚拟机规范严格规定了有且只有四种情况必须立即对类进行初始化:
- 遇到 new、getstatic、putstatic、invokestatic 这四条字节码指令时,如果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生成这四条指令最常见的 Java 代码场景是:使用 new 关键字实例化对象时、读取或设置一个类的静态字段(static)时(被 static 修饰又被 final 修饰的,已在编译期把结果放入常量池的静态字段除外)、以及调用一个类的静态方法时。
- 使用 Java.lang.refect 包的方法对类进行反射调用时,如果类还没有进行过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初始化。
- 当初始化一个类的时候,如果发现其父类还没有进行初始化,则需要先触发其父类的初始化。
- 当虚拟机启动时,用户需要指定一个要执行的主类,虚拟机会先执行该主类。
虚拟机规定只有这四种情况才会触发类的初始化,称为对一个类进行主动引用,除此之外所有引用类的方式都不会触发其初始化,称为被动引用。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被动引用。
通过子类引用父类中的静态字段,这时对子类的引用为被动引用,因此不会初始化子类,只会初始化父类:
class Father{
public static int m = 33;
static{
System.out.println("父类被初始化");
}
}
class Child extends Father{
static{
System.out.println("子类被初始化");
}
}
public class Static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Child.m);
}
}
执行后输出的结果如下:
父类被初始化
33
对于静态字段,只有直接定义这个字段的类才会被初始化,因此,通过其子类来引用父类中定义的静态字段,只会触发父类的初始化而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
常量在编译阶段会存入调用它的类的常量池中,本质上没有直接引用到定义该常量的类,因此不会触发定义常量的类的初始化:
class Const{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AME = "我是常量";
static{
System.out.println("初始化Const类");
}
}
public class Final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Const.NAME);
}
}
执行后输出的结果如下:
我是常量
虽然程序中引用了 const 类的常量 NAME,但是在编译阶段将此常量的值“我是常量”存储到了调用它的类 FinalTest 的常量池中,对常量 Const.NAME 的引用实际上转化为了 FinalTest 类对自身常量池的引用。也就是说,实际上 FinalTest 的 Class 文件之中并没有 Const 类的符号引用入口,这两个类在编译成 Class 文件后就不存在任何联系了。
通过数组定义来引用类,不会触发类的初始化:
class Const{
static{
System.out.println("初始化Const类");
}
}
public class Array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st[] con = new Const[5];
}
}
执行后不输出任何信息,说明 Const 类并没有被初始化。
但这段代码里触发了另一个名为“LLConst”的类的初始化,它是一个由虚拟机自动生成的、直接继承于java.lang.Object 的子类,创建动作由字节码指令 newarray 触发,很明显,这是一个对数组引用类型的初初始化,而该数组中的元素仅仅包含一个对 Const 类的引用,并没有对其进行初始化。如果我们加入对 con 数组中各个 Const 类元素的实例化代码,便会触发 Const 类的初始化,如下:
class Const{
static{
System.out.println("初始化Const类");
}
}
public class Array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onst[] con = new Const[5];
for(Const a:con)
a = new Const();
}
}
这样便会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初始化Const类
根据四条规则的第一条,这里的 new 触发了 Const 类。
最后看一下接口的初始化过程与类初始化过程的不同。
接口也有初始化过程,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都是用静态语句块来输出初始化信息的,而在接口中不能使用“static{}”语句块,但编译器仍然会为接口生成类构造器,用于初始化接口中定义的成员变量(实际上是 static final 修饰的全局常量)。
二者在初始化时最主要的区别是:当一个类在初始化时,要求其父类全部已经初始化过了,但是一个接口在初始化时,并不要求其父接口全部都完成了初始化,只有在真正使用到父接口的时候(如引用接口中定义的常量),才会初始化该父接口。这点也与类初始化的情况很不同,回过头来看第 2 个例子就知道,调用类中的 static final 常量时并不会 触发该类的初始化,但是调用接口中的 static final 常量时便会触发该接口的初始化。
类加载机制
类加载过程
类从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和卸载七个阶段。它们开始的顺序如下图所示:
其中类加载的过程包括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加载、验证、准备和初始化这四个阶段发生的顺序是确定的,而解析阶段则不一定,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初始化阶段之后开始,这是为了支持 Java 语言的运行时绑定(也成为动态绑定或晚期绑定)。另外注意这里的几个阶段是按顺序开始,而不是按顺序进行或完成,因为这些阶段通常都是互相交叉地混合进行的,通常在一个阶段执行的过程中调用或激活另一个阶段。
这里简要说明下 Java 中的绑定:绑定指的是把一个方法的调用与方法所在的类(方法主体)关联起来,对 Java 来说,绑定分为静态绑定和动态绑定:
- 静态绑定:即前期绑定。在程序执行前方法已经被绑定,此时由编译器或其它连接程序实现。针对 Java,简单的可以理解为程序编译期的绑定。Java 当中的方法只有 final,static,private 和构造方法是前期绑定的。
- 动态绑定:即晚期绑定,也叫运行时绑定。在运行时根据具体对象的类型进行绑定。在 Java 中,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后期绑定的。
下面详细讲述类加载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做的工作。
加载
加载时类加载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加载阶段,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三件事情:
-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其定义的二进制字节流。
- 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 在 Java 堆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 java.lang.Class 对象,作为对方法区中这些数据的访问入口。
注意,这里第 1 条中的二进制字节流并不只是单纯地从 Class 文件中获取,比如它还可以从 Jar 包中获取、从网络中获取(最典型的应用便是 Applet)、由其他文件生成(JSP 应用)等。
相对于类加载的其他阶段而言,加载阶段(准确地说,是加载阶段获取类的二进制字节流的动作)是可控性最强的阶段,因为开发人员既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类加载器来完成加载,也可以自定义自己的类加载器来完成加载。
加载阶段完成后,虚拟机外部的 二进制字节流就按照虚拟机所需的格式存储在方法区之中,而且在 Java 堆中也创建一个 java.lang.Class 类的对象,这样便可以通过该对象访问方法区中的这些数据。
说到加载,不得不提到类加载器,下面就具体讲述下类加载器。
类加载器虽然只用于实现类的加载动作,但它在 Java 程序中起到的作用却远远不限于类的加载阶段。对于任意一个类,都需要由它的类加载器和这个类本身一同确定其在就 Java 虚拟机中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即使两个类来源于同一个 Class 文件,只要加载它们的类加载器不同,那这两个类就必定不相等。这里的“相等”包括了代表类的 Class 对象的 equals()、isAssignableFrom()、isInstance()等方法的返回结果,也包括了使用 instanceof 关键字对对象所属关系的判定结果。
站在 Java 虚拟机的角度来讲,只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加载器:
- 启动类加载器:它使用 C++ 实现(这里仅限于 Hotspot,也就是 JDK1.5 之后默认的虚拟机,有很多其他的虚拟机是用 Java 语言实现的),是虚拟机自身的一部分。
- 所有其他的类加载器:这些类加载器都由 Java 语言实现,独立于虚拟机之外,并且全部继承自抽象类 java.lang.ClassLoader,这些类加载器需要由启动类加载器加载到内存中之后才能去加载其他的类。
站在 Java 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类加载器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
-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跟上面相同。它负责加载存放在
JDK\jre\li
(JDK 代表 JDK 的安装目录,下同)下,或被-Xbootclasspath
参数指定的路径中的,并且能被虚拟机识别的类库(如 rt.jar,所有的java.*
开头的类均被 Bootstrap ClassLoader 加载)。启动类加载器是无法被 Java 程序直接引用的。 -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该加载器由
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
实现,它负责加载JDK\jre\lib\ext
目录中,或者由 java.ext.dirs 系统变量指定的路径中的所有类库(如javax.*
开头的类),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扩展类加载器。 -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该类加载器由 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 来实现,它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所指定的类,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该类加载器,如果应用程序中没有自定义过自己的类加载器,一般情况下这个就是程序中默认的类加载器。
应用程序都是由这三种类加载器互相配合进行加载的,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加入自定义的类加载器。因为 JVM 自带的 ClassLoader 只是懂得从本地文件系统加载标准的 java class 文件,因此如果编写了自己的 ClassLoader,便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在执行非置信代码之前,自动验证数字签名。
动态地创建符合用户特定需要的定制化构建类。
- 从特定的场所取得 java class,例如数据库中和网络中。
事实上当使用 Applet 的时候,就用到了特定的 ClassLoader,因为这时需要从网络上加载 java class,并且要检查相关的安全信息,应用服务器也大都使用了自定义的 ClassLoader 技术。
这几种类加载器的层次关系如下图所示:
这种层次关系称为类加载器的双亲委派模型。我们把每一层上面的类加载器叫做当前层类加载器的父加载器,当然,它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并不是通过继承关系来实现的,而是使用组合关系来复用父加载器中的代码。该模型在 JDK1.2 期间被引入并广泛应用于之后几乎所有的 Java 程序中,但它并不是一个强制性的约束模型,而是 Java 设计者们推荐给开发者的一种类的加载器实现方式。
双亲委派模型的工作流程是: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请求委托给父加载器去完成,依次向上,因此,所有的类加载请求最终都应该被传递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中,只有当父加载器在它的搜索范围中没有找到所需的类时,即无法完成该加载,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该类。
使用双亲委派模型来组织类加载器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就是 Java 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说白了,就是它所在的目录)一起具备了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这对于保证 Java 程序的稳定运作很重要。例如,类java.lang.Object 类存放在JDK\jre\lib
下的 rt.jar 之中,因此无论是哪个类加载器要加载此类,最终都会委派给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这边保证了 Object 类在程序中的各种类加载器中都是同一个类。
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为了确保 Class 文件中的字节流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而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不同的虚拟机对类验证的实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致都会完成以下四个阶段的验证:文件格式的验证、元数据的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 文件格式的验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 Class 文件格式的规范,并且能被当前版本的虚拟机处理,该验证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入的字节流能正确地解析并存储于方法区之内。经过该阶段的验证后,字节流才会进入内存的方法区中进行存储,后面的三个验证都是基于方法区的存储结构进行的。
- 元数据验证:对类的元数据信息进行语义校验(其实就是对类中的各数据类型进行语法校验),保证不存在不符合 Java 语法规范的元数据信息。
- 字节码验证:该阶段验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对类的方法体进行校验分析,以保证被校验的类的方法在运行时不会做出危害虚拟机安全的行为。
- 符号引用验证:这是最后一个阶段的验证,它发生在虚拟机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的时候(解析阶段中发生该转化,后面会有讲解),主要是对类自身以外的信息(常量池中的各种符号引用)进行匹配性的校验。
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这些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分配。对于该阶段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这时候进行内存分配的仅包括类变量(static),而不包括实例变量,实例变量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块分配在 Java 堆中。
- 这里所设置的初始值通常情况下是数据类型默认的零值(如 0、0L、null、false 等),而不是被在 Java 代码中被显式地赋予的值。
假设一个类变量的定义为:
public static int value = 3;
那么变量 value 在准备阶段过后的初始值为 0,而不是 3,因为这时候尚未开始执行任何 Java 方法,而把 value 赋值为 3 的 putstatic 指令是在程序编译后,存放于类构造器 ()方法之中的,所以把 value 赋值为 3 的动作将在初始化阶段才会执行。
下表列出了 Java 中所有基本数据类型以及 reference 类型的默认零值:
这里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 对基本数据类型来说,对于类变量(static)和全局变量,如果不显式地对其赋值而直接使用,则系统会为其赋予默认的零值,而对于局部变量来说,在使用前必须显式地为其赋值,否则编译时不通过。
- 对于同时被 static 和 final 修饰的常量,必须在声明的时候就为其显式地赋值,否则编译时不通过;而只被 final 修饰的常量则既可以在声明时显式地为其赋值,也可以在类初始化时显式地为其赋值,总之,在使用前必须为其显式地赋值,系统不会为其赋予默认零值。
- 对于引用数据类型 reference 来说,如数组引用、对象引用等,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显式地赋值而直接使用,系统都会为其赋予默认的零值,即null。
- 如果在数组初始化时没有对数组中的各元素赋值,那么其中的元素将根据对应的数据类型而被赋予默认的零值。
如果类字段的字段属性表中存在 ConstantValue 属性,即同时被 final 和 static 修饰,那么在准备阶段变量 value 就会被初始化为 ConstValue 属性所指定的值。
假设上面的类变量 value 被定义为: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alue = 3;
编译时 Javac 将会为 value 生成 ConstantValue 属性,在准备阶段虚拟机就会根据 ConstantValue 的设置将 value 赋值为 3。回忆上一篇博文中对象被动引用的第 2 个例子,便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 static final 常量在编译期就将其结果放入了调用它的类的常量池中。
解析
解析阶段是虚拟机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的过程。在 Class 类文件结构一文中已经比较过了符号引用和直接引用的区别和关联,这里不再赘述。前面说解析阶段可能开始于初始化之前,也可能在初始化之后开始,虚拟机会根据需要来判断,到底是在类被加载器加载时就对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进行解析(初始化之前),还是等到一个符号引用将要被使用前才去解析它(初始化之后)。
对同一个符号引用进行多次解析请求时很常见的事情,虚拟机实现可能会对第一次解析的结果进行缓存(在运行时常量池中记录直接引用,并把常量标示为已解析状态),从而避免解析动作重复进行。
解析动作主要针对类或接口、字段、类方法、接口方法四类符号引用进行,分别对应于常量池中的 CONSTANT_Class_info、CONSTANT_Fieldref_info、CONSTANT_Methodref_info、CONSTANT_InterfaceMethodref_info 四种常量类型。
1、类或接口的解析:判断所要转化成的直接引用是对数组类型,还是普通的对象类型的引用,从而进行不同的解析。
2、字段解析:对字段进行解析时,会先在本类中查找是否包含有简单名称和字段描述符都与目标相匹配的字段,如果有,则查找结束;如果没有,则会按照继承关系从上往下递归搜索该类所实现的各个接口和它们的父接口,还没有,则按照继承关系从上往下递归搜索其父类,直至查找结束,查找流程如下图所示:
从下面一段代码的执行结果中很容易看出来字段解析的搜索顺序:
class Super{
public static int m = 11;
static{
System.out.println("执行了super类静态语句块");
}
}
class Father extends Super{
public static int m = 33;
static{
System.out.println("执行了父类静态语句块");
}
}
class Child extends Father{
static{
System.out.println("执行了子类静态语句块");
}
}
public class Static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Child.m);
}
}
执行结果如下:
执行了super类静态语句块
执行了父类静态语句块
33
如果注释掉 Father 类中对 m 定义的那一行,则输出结果如下:
执行了super类静态语句块
11
另外,很明显这就是上篇博文中的第 1 个例子的情况,这里我们便可以分析如下:static 变量发生在静态解析阶段,也即是初始化之前,此时已经将字段的符号引用转化为了内存引用,也便将它与对应的类关联在了一起,由于在子类中没有查找到与 m 相匹配的字段,那么 m 便不会与子类关联在一起,因此并不会触发子类的初始化。
最后需要注意:理论上是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搜索解析,但在实际应用中,虚拟机的编译器实现可能要比上述规范要求的更严格一些。如果有一个同名字段同时出现在该类的接口和父类中,或同时在自己或父类的接口中出现,编译器可能会拒绝编译。如果对上面的代码做些修改,将 Super 改为接口,并将 Child 类继承 Father 类且实现 Super 接口,那么在编译时会报出如下错误:
StaticTest.java:24: 对 m 的引用不明确,Father 中的 变量 m 和 Super 中的 变量 m
都匹配
System.out.println(Child.m);
^
1 错误
3、类方法解析:对类方法的解析与对字段解析的搜索步骤差不多,只是多了判断该方法所处的是类还是接口的步骤,而且对类方法的匹配搜索,是先搜索父类,再搜索接口。
4、接口方法解析:与类方法解析步骤类似,知识接口不会有父类,因此,只递归向上搜索父接口就行了。
初始化
初始化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一步,到了此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 Java 程序代码。在准备阶段,类变量已经被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值,而在初始化阶段,则是根据程序员通过程序指定的主观计划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或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方法的过程。
这里简单说明下()方法的执行规则:
1、()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所决定的,静态语句块中只能访问到定义在静态语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中可以赋值,但是不能访问。
2、()方法与实例构造器()方法(类的构造函数)不同,它不需要显式地调用父类构造器,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的()方法执行之前,父类的()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因此,在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方法的类肯定是java.lang.Object。
3、()方法对于类或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类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方法。
4、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类变量(final static)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会生成()方法。但是接口鱼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方法,只有当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被使用时,父接口才会被初始化。另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时也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方法。
5、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和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方法完毕。如果在一个类的()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操作,那就可能造成多个线程阻塞,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阻塞往往是很隐蔽的。
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以便更清晰地说明如上规则:
class Father{
public static int a = 1;
static{
a = 2;
}
}
class Child extends Father{
public static int b = a;
}
public class Clinit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Child.b);
}
}
执行上面的代码,会打印出 2,也就是说 b 的值被赋为了 2。
我们来看得到该结果的步骤。首先在准备阶段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这样 A 和 B 均被赋值为默认值 0,而后再在调用()方法时给他们赋予程序中指定的值。当我们调用 Child.b 时,触发 Child 的()方法,根据规则 2,在此之前,要先执行完其父类Father的()方法,又根据规则1,在执行()方法时,需要按 static 语句或 static 变量赋值操作等在代码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相关的 static 语句,因此当触发执行 Fathe r的()方法时,会先将 a 赋值为 1,再执行 static 语句块中语句,将 a 赋值为 2,而后再执行 Child 类的()方法,这样便会将 b 的赋值为 2。
如果我们颠倒一下 Father 类中“public static int a = 1;”语句和“static语句块”的顺序,程序执行后,则会打印出1。很明显是根据规则 1,执行 Father 的()方法时,根据顺序先执行了 static 语句块中的内容,后执行了“public static int a = 1;”语句。
另外,在颠倒二者的顺序之后,如果在 static 语句块中对 a 进行访问(比如将 a 赋给某个变量),在编译时将会报错,因为根据规则 1,它只能对 a 进行赋值,而不能访问。
总结
整个类加载过程中,除了在加载阶段用户应用程序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参与之外,其余所有的动作完全由虚拟机主导和控制。到了初始化才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 Java 程序代码(亦及字节码),但这里的执行代码只是个开端,它仅限于()方法。类加载过程中主要是将 Class 文件(准确地讲,应该是类的二进制字节流)加载到虚拟机内存中,真正执行字节码的操作,在加载完成后才真正开始。
Java 垃圾收集机制
对象引用
Java 中的垃圾回收一般是在 Java 堆中进行,因为堆中几乎存放了 Java 中所有的对象实例。谈到 Java 堆中的垃圾回收,自然要谈到引用。在 JDK1.2 之前,Java 中的引用定义很很纯粹:如果 reference 类型的数据中存储的数值代表的是另外一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就称这块内存代表着一个引用。但在 JDK1.2 之后,Java 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其分为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四种,引用强度依次减弱。
- 强引用:如“Object obj = new Object()”,这类引用是 Java 程序中最普遍的。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 软引用:它用来描述一些可能还有用,但并非必须的对象。在系统内存不够用时,这类引用关联的对象将被垃圾收集器回收。JDK1.2 之后提供了 SoftReference 类来实现软引用。
- 弱引用:它也是用来描述非需对象的,但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岛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在 JDK1.2 之后,提供了 WeakReference 类来实现弱引用。
- 虚引用: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是希望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JDK1.2 之后提供了 PhantomReference 类来实现虚引用。
垃圾对象的判定
Java 堆中存放着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垃圾收集器对堆中的对象进行回收前,要先确定这些对象是否还有用,判定对象是否为垃圾对象有如下算法:
引用计数算法
给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 1,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1,任何时刻计数器都为 0 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引用计数算法的实现简单,判定效率也很高,在大部分情况下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 Java 语言并没有选择这种算法来进行垃圾回收,主要原因是它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的相互循环引用问题。
根搜索算法
Java 和 C# 中都是采用根搜索算法来判定对象是否存活的。这种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一系列名为“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就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在 Java 语言里,可作为 GC Roots 的兑现包括下面几种:
-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的常量引用的对象。
- 本地方法栈中 JNI(Native 方法)的引用对象。
实际上,在根搜索算法中,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如果对象在进行根搜索后发现没有与 GC Roots 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会被第一次标记并且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 finalize()方法。当对象没有覆盖 finalize()方法,或 fina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如果该对象被判定为有必要执行 finalize()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将会被放置在一个名为 F-Queue 队列中,并在稍后由一条由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低优先级的 Finalizer 线程去执行 finalize()方法。finalize()方法是对象逃脱死亡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因为一个对象的 finalize()方法最多只会被系统自动调用一次),稍后 GC 将对 F-Queue 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小规模的标记,如果要在 finalize()方法中成功拯救自己,只要在 finalize()方法中让该对象重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而如果对象这时还没有关联到任何链上的引用,那它就会被回收掉。
垃圾收集算法
判定除了垃圾对象之后,便可以进行垃圾回收了。下面介绍一些垃圾收集算法,由于垃圾收集算法的实现涉及大量的程序细节,因此这里主要是阐明各算法的实现思想,而不去细论算法的具体实现。
标记—清除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它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需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它的标记过程其实就是前面的根搜索算法中判定垃圾对象的标记过程。标记—清除算法的执行情况如下图所示:
回收前状态:
回收后状态:
标记—整理算法
复制算法比较适合于新生代,在老年代中,对象存活率比较高,如果执行较多的复制操作,效率将会变低,所以老年代一般会选用其他算法,如标记—整理算法。该算法标记的过程与标记—清除算法中的标记过程一样,但对标记后出的垃圾对象的处理情况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标记—整理算法的回收情况如下所示:
回收前状态:
回收后状态:
分代收集
当前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 都采用分代收集,它根据对象的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是把 Java 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会发现有大量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因此可选用复制算法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除算法或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垃圾收集器
垃圾收集器是内存回收算法的具体实现,Java 虚拟机规范中对垃圾收集器应该如何实现并没有任何规定,因此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虚拟机所提供的垃圾收集器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Sun HotSpot 虚拟机 1.6 版包含了如下收集器:Serial、ParNew、Parallel Scavenge、CMS、Serial Old、Parallel Old。这些收集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配合工作来完成不同分代区的垃圾收集工作。
垃圾回收分析
在用代码分析之前,我们对内存的分配策略明确以下三点:
- 对象优先在 Eden 分配。
-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
- 长期存活的对象将进入老年代。
对垃圾回收策略说明以下两点:
- 新生代 GC(Minor GC):发生在新生代的垃圾收集动作,因为 Java 对象大多都具有朝生夕灭的特性,因此Minor GC 非常频繁,一般回收速度也比较快。
- 老年代 GC(Major GC/Full GC):发生在老年代的 GC,出现了 Major GC,经常会伴随至少一次 Minor GC。由于老年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比较长,因此 Major GC 并不频繁,一般都是等待老年代满了后才进行 Full GC,而且其速度一般会比 Minor GC 慢 10 倍以上。另外,如果分配了 Direct Memory,在老年代中进行 Full GC时,会顺便清理掉 Direct Memory 中的废弃对象。
下面我们来看如下代码:
public class SlotG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byte[] holder = new byte[32*1024*1024];
System.gc();
}
}
代码很简单,就是向内存中填充了 32MB 的数据,然后通过虚拟机进行垃圾收集。在 javac 编译后,我们执行如下指令:java -verbose:gc SlotGc 来查看垃圾收集的结果,得到如下输出信息:
[GC 208K->134K(5056K), 0.0017306 secs]
[Full GC 134K->134K(5056K), 0.0121194 secs]
[Full GC 32902K->32902K(37828K), 0.0094149 sec
注意第三行,“->”之前的数据表示垃圾回收前堆中存活对象所占用的内存大小,“->”之后的数据表示垃圾回收堆中存活对象所占用的内存大小,括号中的数据表示堆内存的总容量,0.0094149 sec 表示垃圾回收所用的时间。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System.gc()运行后并没有回收掉这 32MB 的内存,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因为变量holder 还处在作用域内,虚拟机自然不会回收掉 holder 引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
我们把代码修改如下:
public class SlotG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yte[] holder = new byte[32*1024*1024];
}
System.gc();
}
}
加入花括号后,holder 的作用域被限制在了花括号之内,因此,在执行System.gc()时,holder 引用已经不能再被访问,逻辑上来讲,这次应该会回收掉 holder 引用的对象所占的内存。但查看垃圾回收情况时,输出信息如下:
[GC 208K->134K(5056K), 0.0017100 secs]
[Full GC 134K->134K(5056K), 0.0125887 secs]
[Full GC 32902K->32902K(37828K), 0.0089226 secs]
很明显,这 32MB 的数据并没有被回收。下面我们再做如下修改:
public class SlotG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yte[] holder = new byte[32*1024*1024];
holder = null;
}
System.gc();
}
}
这次得到的垃圾回收信息如下:
[GC 208K->134K(5056K), 0.0017194 secs]
[Full GC 134K->134K(5056K), 0.0124656 secs]
[Full GC 32902K->134K(37828K), 0.0091637 secs]
说明这次 holder 引用的对象所占的内存被回收了。我们慢慢来分析。
首先明确一点:holder 能否被回收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变量表中的 Slot 是否还存有关于 holder 数组对象的引用。
在第一次修改中,虽然在 holder 作用域之外进行回收,但是在此之后,没有对局部变量表的读写操作,holder 所占用的 Slot 还没有被其他变量所复用(回忆 Java 内存区域与内存溢出一文中关于 Slot 的讲解),所以作为 GC Roots 一部分的局部变量表仍保持者对它的关联。这种关联没有被及时打断,因此 GC 收集器不会将 holder 引用的对象内存回收掉。 在第二次修改中,在 GC 收集器工作前,手动将 holder 设置为 null 值,就把 holder 所占用的局部变量表中的 Slot 清空了,因此,这次 GC 收集器工作时将 holder 之前引用的对象内存回收掉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将 holder 引用的对象内存回收掉,只要复用 holder 所占用的 slot 即可,比如在 holder 作用域之外执行一次读写操作。
为对象赋 null 值并不是控制变量回收的最好方法,以恰当的变量作用域来控制变量回收时间才是最优雅的解决办法。另外,赋 null 值的操作在经过虚拟机 JIT 编译器优化后会被消除掉,经过 JIT 编译后,System.gc()执行时就可以正确地回收掉内存,而无需赋 null 值。
性能调优
Java 虚拟机的内存管理与垃圾收集是虚拟机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程序(尤其服务器端)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性能调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实际分析时可能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这里仅就一些简单常用的情况作简要介绍。
- 我们可以通过给 Java 虚拟机分配超大堆(前提是物理机的内存足够大)来提升服务器的响应速度,但分配超大堆的前提是有把握把应用程序的 Full GC 频率控制得足够低,因为一次 Full GC 的时间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停顿。控制 Full GC 频率的关键是保证应用中绝大多数对象的生存周期不应太长,尤其不能产生批量的、生命周期长的大对象,这样才能保证老年代的稳定。
- Direct Memory 在堆内存外分配,而且二者均受限于物理机内存,且成负相关关系,因此分配超大堆时,如果用到了 NIO 机制分配使用了很多的 Direct Memory,则有可能导致 Direct Memory 的 OutOfMemoryError 异常,这时可以通过 -XX:MaxDirectMemorySize 参数调整 Direct Memory 的大小。
- 除了 Java 堆和永久代以及直接内存外,还要注意下面这些区域也会占用较多的内存,这些内存的总和会受到操作系统进程最大内存的限制:
1、线程堆栈:可通过 -Xss 调整大小,内存不足时抛出 StackOverflowError(纵向无法分配,即无法分配新的栈帧)或 OutOfMemoryError(横向无法分配,即无法建立新的线程)。
2、Socket 缓冲区:每个 Socket 连接都有 Receive 和 Send 两个缓冲区,分别占用大约 37KB 和 25KB 的内存。如果无法分配,可能会抛出 IOException:Too many open files 异常。关于 Socket 缓冲区的详细介绍参见我的 Java 网络编程系列中深入剖析 Socket 的几篇文章。
3、JNI 代码:如果代码中使用了JNI调用本地库,那本地库使用的内存也不在堆中。
4、虚拟机和 GC:虚拟机和 GC 的代码执行也要消耗一定的内存。
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的更多相关文章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虚拟机性能监控与故障处理工具
上节学习回顾 从课本章节划分,<垃圾收集器>和<内存分配策略>这两篇随笔同属一章节,主要是从理论+实验的手段来讲解JVM的内存处理机制.好让我们对JVM运行机制有一个良好的概念 ...
- 《深入理解 java虚拟机》学习笔记
java内存区域详解 以下内容参考自<深入理解 java虚拟机 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其中图片大多取自网络与本书,以供学习和参考.
- (1)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到底是什么?
好文转载:http://blog.csdn.net/zhangjg_blog/article/details/20380971 什么是Java虚拟机 作为一个Java程序员,我们每天都在写Java ...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7)---线程安全 & 锁优化
关于线程安全的话题,足可以使用一本书来讲解这些东西.<Java Concurrency in Practice> 就是讲解这些的,在这里 主要还是分析JVM中关于线程安全这块的内容. 1. ...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6)---内存模型与线程 & Volatile
其实关于线程的使用,之前已经写过博客讲解过这部分的内容: http://www.cnblogs.com/deman/category/621531.html JVM里面关于多线程的部分,主要是多线程是 ...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5)---字节码执行引擎
字节码是什么东西? 以下是百度的解释: 字节码(Byte-code)是一种包含执行程序.由一序列 op 代码/数据对组成的二进制文件.字节码是一种中间码,它比机器码更抽象. 它经常被看作是包含一个执行 ...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4)---类加载机制
类加载的过程包括: 加载class到内存,数据校验,转换和解析,初始化,使用using和卸载unloading过程. 除了解析阶段,其他过程的顺序是固定的.解析可以放在初始化之后,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动态 ...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1)------内存区域与内存溢出
在C++领域,关于C++的内存存储,结构等等,有一本书:深度探索C++对象模型,讲解的非常透彻. 而Java确把这一工作交给了虚拟机来处理. 我们首先来看看关于内存的问题. 1.问题: 1)java ...
- 什么是HotSpot VM &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参考 http://book.2cto.com/201306/25434.html 另外,这篇文章也是从一个系列中得出的: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2版)> ...
- 【Todo】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读书笔记
有一个在线系列地址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JVM高级特性与最佳实践(第2版)> http://book.2cto.com/201306/25426.html 已经下载了这本书(60多M ...
随机推荐
- win10系统配置jdk环境不能用%JAVA_HOME% 代替目录
发现以前配好的java环境变量和tomcat环境变量全都清空了,在重新配置的时候总是出现问题,即在cmd命令窗口下,输入java,显示正常,输入java -version 也是显示正常,唯独输入jav ...
- C++中重载操作符[ ]
1.首先说说为什么要重载操作符[ ] 主要是因为系统只给了整数类型(int)的重载函数,即只能在方括号中输入整数进行查找,但有时候我们可能存放数据时,下标的类型是自定义的,希望也能像数组直接通过下标访 ...
- boost asio 学习(二)了解boost::bind
2.了解boost::bind使用boost::bind封装一个函数,考虑以下例子示例2a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boost/bind.hpp& ...
- Eclipse添加JDK,JRE切换
Eclipse添加JDK Window---preferences 切换JDK,JRE
- VIP之CSC
Color Space Converter II(CSC) 不同的色彩空间用于不同的设备.如RGB一般用于电脑显示器,YCbCr一般用于数字电视,IP还支持最小和最大的保护带[个人理解,这里的保护 ...
- Codeforces828 A. Restaurant Tables
A. Restaurant Tables time limit per test 1 second memory limit per test 256 megabytes input standard ...
- Celery分布式任务队列快速入门
本节内容 1. Celery介绍和基本使用 2. 项目中使用Celery 3. Celery定时任务 4. Celery与Django结合 5. Django中使用计划任务 一 Celery介绍和基 ...
- Java基础--枚举
1.枚举简介 枚举是由一组固定的常量组成的类型,自定义数据类型. 枚举的常量值一定是可列举的有限值.常量值的类型都是public static final. 下面代码中的Gender 是一种自定义的数 ...
- 功能强大的swiper插件
概述 今天体验了一下swiper,真是太强大了,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各种轮播滑块效果随便实现.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实现需要自己想办法.下面我记录下我的需求和我的实现,供以后开发时参考,相信对其他人也 ...
- Spring,为内部方法新起一个事务,此处应有坑。
事务的作用,使我们操作能够连贯起来.而spring则是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只要使用 @Transactional 一个注解,就可以保证操作的连贯性了. 普通用法,稍后再说,这里要说的是: 在最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