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盘以及分区管理

无论是Linux系统还是Windows系统、当现有硬盘的规划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时、我们就需要将其重新规划和调整

实现上述操作我们就需要用到fdisk磁盘及分区管理工具、此工具是大多数Linux系统中所自带的基本工具

下面我将在Vmware增加一块硬盘、以此来介绍fdisk工具的使用、真实环境需要在机箱内进行硬盘接口的物理连接


1)检测并确认新的硬盘

  1. [root@node1 ~]# fdisk -l #检查
  2.  
  3. 磁盘 /dev/sda21.5 GB, 21474836480 字节,41943040 个扇区 #第一块硬盘、20G
  4.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5.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6.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7. 磁盘标签类型:dos
  8. 磁盘标识符:0x000bedd6
  9.  
  10. 设备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11. /dev/sda1 * 2048 2099199 1048576 83 Linux
  12. /dev/sda2 2099200 41943039 19921920 8e Linux LVM
  13. --------------------------------------------------------------------------------------
  14. 磁盘 /dev/sdb64.4 GB, 64424509440 字节,125829120 个扇区 #第二块硬盘、60G
  15.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16.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17.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上面的信息包括了硬盘的整体情况、其中sda为原有设备、sdb为我后面加的、对于已有的分区输出的信息如下所示:

  1. Device:设备文件名
  2. Boot 是否为引导分区、*代表有、反之则无
  3. Start 该分区在硬盘中的起始位置(柱面数)
  4. End 该分区在硬盘中的结束为止(柱面数)
  5. Blocks:分区大小、以块为单位、默认块大小为1024字节
  6. Id 分区所对应的系统ID号、83EXT48e表示LVM
  7. System:分区类型

2)规划硬盘中的分区

硬盘的、创建、更改、删除、等操作同样通过fdisk命令进行、只需硬盘设备文件作为参数即可、如fdisk /dev/sdb、即可进入交互式的分区管理界面中、如下所示:

  1. [root@node1 ~]# fdisk /dev/sdb
  2. 欢迎使用 fdisk (util-linux 2.23.2)。
  3. 更改将停留在内存中,直到您决定将更改写入磁盘。
  4. 使用写入命令前请三思。
  5. Device does not contain a recognized partition table
  6. 使用磁盘标识符 0x7b19e229 创建新的 DOS 磁盘标签。
  7.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

1、输入 p 列出分区情况

  1.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
  2.  
  3. 磁盘 /dev/sdb64.4 GB, 64424509440 字节,125829120 个扇区
  4.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5.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6.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7. 磁盘标签类型:dos
  8. 磁盘标识符:0xc63c09ec
  9.  
  10. 设备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啥都没有、因为我还没分区

2、输入 n 新建分区

n为新建、包括主分区和扩展分区、输入n之后、根据提示选择、p创建主分区、e创建扩展分区、l创建逻辑分区

选择分区号的时候、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序列号只能为1-4、起始位置默认识别、结束位置可使用、+sizeM、+sizeG

3、创建一个主分区、容量指定为40G

  1.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新建
  2. Partition type:
  3. p primary (0 primary, 0 extended, 4 free)
  4. e extended
  5. Select (default p): p #主分区
  6. 分区号 (1-4,默认 1):1 #分区号
  7. 起始 扇区 (2048-125829119,默认为 2048):
  8. 将使用默认值 2048
  9. Last 扇区, +扇区 or +size{K,M,G} (2048-125829119,默认为 125829119):+40G #容量为40G
  10. 分区 1 已设置为 Linux 类型,大小设为 40 GiB

4、创建一个扩展分区(容量为10G)、和两个逻辑分区(容量分别为5G)

  1.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创建扩展分区
  2. Partition type:
  3. p primary (1 primary, 0 extended, 3 free)
  4. e extended
  5. Select (default p): e
  6. 分区号 (2-4,默认 2):4
  7. 起始 扇区 (83888128-125829119,默认为 83888128):
  8. 将使用默认值 83888128
  9. Last 扇区, +扇区 or +size{K,M,G} (83888128-125829119,默认为 125829119):+10G
  10. 分区 4 已设置为 Extended 类型,大小设为 10 GiB
  11.  
  12.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创建第一个逻辑分区
  13. Partition type:
  14. p primary (1 primary, 1 extended, 2 free)
  15. l logical (numbered from 5)
  16. Select (default p): l
  17. 添加逻辑分区 5
  18. 起始 扇区 (83890176-104859647,默认为 83890176):
  19. 将使用默认值 83890176
  20. Last 扇区, +扇区 or +size{K,M,G} (83890176-104859647,默认为 104859647):+5G
  21. 分区 5 已设置为 Linux 类型,大小设为 5 GiB
  22.  
  23.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创建第二个逻辑分区
  24. Partition type:
  25. p primary (1 primary, 1 extended, 2 free)
  26. l logical (numbered from 5)
  27. Select (default p): l
  28. 添加逻辑分区 6
  29. 起始 扇区 (94377984-104859647,默认为 94377984):
  30. 将使用默认值 94377984
  31. Last 扇区, +扇区 or +size{K,M,G} (94377984-104859647,默认为 104859647):+5G
  32. 将使用默认值 104859647
  33. 分区 6 已设置为 Linux 类型,大小设为 5 GiB
  34.  
  35.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 #查看刚刚所创建的分区、分别为一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两个逻辑分区
  36.  
  37. 磁盘 /dev/sdb64.4 GB, 64424509440 字节,125829120 个扇区
  38.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39.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40.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41. 磁盘标签类型:dos
  42. 磁盘标识符:0xc63c09ec
  43.  
  44. 设备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45. /dev/sdb1 2048 83888127 41943040 83 Linux
  46. /dev/sdb4 83888128 104859647 10485760 5 Extended
  47. /dev/sdb5 83890176 94375935 5242880 83 Linux
  48. /dev/sdb6 94377984 104859647 5240832 83 Linux

5、输入 d 删除分区

d为删除指定的分区、根据提示后面接分区序号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扩展分区被删除、则下面的逻辑分区也会被删除、下面的操作为删除逻辑分区/dev/sdb6

  1.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d #准备删除分区
  2. 分区号 (1,4-6,默认 6):6 #输入序号
  3. 分区 6 已删除
  4.  
  5.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 #再次查看已经被删除
  6.  
  7. 磁盘 /dev/sdb64.4 GB, 64424509440 字节,125829120 个扇区
  8. Units = 扇区 of 1 * 512 = 512 bytes
  9.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10.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11. 磁盘标签类型:dos
  12. 磁盘标识符:0xc63c09ec
  13.  
  14. 设备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15. /dev/sdb1 2048 83888127 41943040 83 Linux
  16. /dev/sdb4 83888128 104859647 10485760 5 Extended
  17. /dev/sdb5 83890176 94375935 5242880 83 Linux

6、输入 t 变更分区类型

新建分区默认为EXT4或是XFS、无需变更、如果需要创建交换分区、则需要对分区类型进行变更以保持一致性

t可变更分区的ID号、依次输入目标分区序号、新的系统ID号即可、不同类型的文件系统对应不同ID、82为swap

  1.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t
  2. 分区号 (1,4-6,默认 6):6
  3. Hex 代码(输入 L 列出所有代码):82
  4. 已将分区“Linux”的类型更改为“Linux swap / Solaris

7、输入w和q退出

完成对硬盘的操作之后、可执行w和q、前者为保存退出、后者为不保存退出

  1.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w #保存并退出
  2.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3.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4. 正在同步磁盘。
  5. [root@node1 ~]# partprobe /dev/sdb #更新分区表信息、重新探测sdb磁盘中的分区变化

二、管理文件系统

1)创建文件系统

命令格式:mkfs -t 文件系统类型 分区设备

1、创建XFS文件系统

  1. [root@node1 ~]# mkfs -t xfs /dev/sdb1

2、创建FAT32文件系统

  1. [root@node1 ~]# mkfs -t vfat -F 32 /dev/sdb5

2)创建交换文件系统

命令格式:mkswap 分区设备

1、创建交换分区

  1. [root@node1 ~]# mkswap /dev/sdb6
  2. 正在设置交换空间版本 1,大小 = 5240828 KiB
  3. 无标签,UUID=448b8a65-2083-4dc1-b571-fa9ef06f1d84

2、启用与停用交换分区

  1. [root@node1 ~]# free -h | sed -n '1p;3p' #查看Swap的总大小、可看到为2G
  2.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3. Swap: 2.0G 0B 2.0G
  4.  
  5. [root@node1 ~]# swapon /dev/sdb6 #启用交换分区sdb6
  6.  
  7. [root@node1 ~]# free -h | sed -n '1p;3p' #确认交换分区大小已经增加
  8.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9. Swap: 7.0G 0B 7.0G

3)挂载与使用文件系统

挂载文件系统命令格式:mount -t 文件系统类型 存储设备 挂载点

卸载文件系统命令格式:umount /挂载点

1、挂载普通分区

  1. [root@node1 ~]# mkdir /web #创建挂载点
  2. [root@node1 ~]# mount /dev/sdb1 /web/ #将sdb1挂载至web目录
  3. [root@node1 ~]# dsf -hT | sed -n '1p;10p' #查看是否正常挂载
  4.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5. /dev/sdb1 xfs 40G 33M 40G 1% /web

2、挂载镜像文件

iso文件被视为回环文件系统、因此挂载之前需要加上 -o loop选项、如下所示将CentOS7.5这个镜像文件、挂载到/mnt目录

  1. [root@node1 ~]# wget -c http://mirrors.sohu.com/centos/7.5.1804/isos/x86_64/CentOS-7-x86_64-DVD-1804.iso
  2. [root@node1 ~]# mount -o loop CentOS-7-x86_64-DVD-1804.iso /mnt

3、卸载文件系统

  1. [root@node1 ~]# umount /mnt/ #卸载刚刚所挂载到/mnt目录的ISO文件

4、设置文件系统自动挂载

/etc/fstab文件为mount的配置文件、里面包含了文件系统的静态挂载数据、每次开机时读取文件内容、并自动进行挂载

/etc/fstabe的挂载配置信息如下:

第一个字段:设备文件名

第二个字段:挂载点

第三个字段:文件系统类型、如EXT4、Swap、ISO9660

第四个字段:挂载参数、即mount -o可使用的参数、如defaults、rw、ro、noexec、分别表示默认、只读只写、禁用

第五个字段:表示文件系统是否需要dump备份、1为要、0为忽略

第六个字段:定义系统启动时磁盘检查顺序、0为不检查、1为有限检查、2为其次检查

(1)普通分区开机自动挂载

  1. [root@node1 ~]# echo "/dev/sdb1 /web xfs defaults 0 0" >> /etc/fstab

(2)镜像文件开机自动挂载

  1. [root@node1 ~]# echo "/root/CentOS-7.5-x86_64-DVD /mnt iso9660 defaults 0 0" >> /etc/fstab

(3)查看系统磁盘的使用情况

  1. [root@node1 ~]# df -hT
  2.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3. /dev/mapper/centos-root xfs 17G 3.7G 14G 22% /
  4. devtmpfs devtmpfs 975M 0 975M 0% /dev
  5. tmpfs tmpfs 992M 0 992M 0% /dev/shm
  6. tmpfs tmpfs 992M 9.9M 982M 1% /run
  7. tmpfs tmpfs 992M 0 992M 0% /sys/fs/cgroup
  8. /dev/sdb1 xfs 40G 33M 40G 1% /web
  9. /dev/sr0 iso9660 4.2G 4.2G 0 100% /mnt
  10. /dev/sda1 xfs 1014M 157M 858M 16% /boot
  11. tmpfs tmpfs 199M 0 199M 0% /run/user/0

注意:挂载的时候文件的系统类型不能整错了、否则系统将会起不来

三、LVM逻辑卷配置与管理

1)LVM逻辑卷概述

LVM(Logical Volume Manager)即逻辑卷管理、它是Linux系统中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

建立在硬盘和分区之上、文件系统之下的一个逻辑层、建立文件系统时屏蔽了下层的磁盘分区布局

所以我们可以在保持数据不变的情况下动态的去调整磁盘的容量、从而提高磁盘分区管理的灵活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LVM的几个基本术语:

1) PV(Physical Volume)物理卷

位于系统最底层、通常对应为一个分区或整个硬盘、创建物理卷的时候会在分区或硬盘的头部创建一个保留块

用于记录LVM的属性、并把存储空间分割成默认大小为4MB的基本单元(Physical ExtendPE)、从而构成物理卷

2) VG(Volume Group)卷组

卷组位于物理卷之上、是由一个或多个卷组所组成的整体、在卷组中可动态的添加或删除物理卷、卷组名可自定义

3) LV(Logical Volume)逻辑卷

逻辑卷位于卷组之上、与物理卷没关系、对于逻辑卷来说、卷组就是一个整体、从这个整体当中切出一小块空间

作为用户创建文件系统的基础、这一小块就被称之为逻辑卷、而逻辑卷建立之后也可以动态的去扩展以及缩小空间

整体流程如下所示:

首先我们将一个普通分区或整个硬盘创建为物理卷、然后将物理卷上的存储空间组成一个逻辑整体、这就形成了卷组

最后基于这个卷组这个整体、在分割成不同的数据存储空间从而形成逻辑卷、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逻辑卷才是用户最终可以挂载并使用的存储单位

2)LVM逻辑卷管理

LVM的管理命令主要包括三大类:PV物理卷管理、VG卷组管理、LV逻辑卷管理、对应的命令以pv、vg、lv开头

为了便于理解、我在Vmware中添加了三块硬盘、大小均为10G

每个磁盘划分成一个主分区、分别为:db1、dc1、dd1、最后将分区的类型更改为8e即可

1、PV 物理卷管理

(1)pvscan 命令、可简写为pvs

命令说明:用于扫描系统中已有的物理卷并输出相关信息

  1. [root@node1 ~]# pvscan
  2. PV /dev/sda2 VG centos_node1 lvm2 [<19.00 GiB / 0 free]
  3. Total: 1 [<19.00 GiB] / in use: 1 [<19.00 GiB] / in no VG: 0 [0 ]

(2)pvcreate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将分区或硬盘创建为物理卷、主要是添加LVM属性并划分PE存储单位、后面使用设备名作为参数即可

  1. [root@node1 ~]# pvcreate /dev/sdb1 /dev/sdc1 /dev/sdd1
  2. Physical volume "/dev/sdb1" successfully created.
  3. Physical volume "/dev/sdc1" successfully created.
  4. Physical volume "/dev/sdd1" successfully created.

(3)pvdisplay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显示物理卷的详细信息、指定物理卷作为参数即可

  1. [root@node1 ~]# pvdisplay /dev/sdb1
  2. "/dev/sdb1" is a new physical volume of "<10.00 GiB"
  3. --- NEW Physical volume ---
  4. PV Name /dev/sdb1
  5. VG Name
  6. PV Size <10.00 GiB
  7. Allocatable NO
  8. PE Size 0
  9. Total PE 0
  10. Free PE 0
  11. Allocated PE 0
  12. PV UUID zmXIyX-nG2e-ZYr4-6lW6-r0uj-EUzm-YNFfxK

(4)pvremove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移除物理卷、即将物理卷还原为普通的磁盘或分区、移除之后将无法被pvscan识别

  1. [root@node1 ~]# pvremove /dev/sdd1
  2. Labels on physical volume "/dev/sdd1" successfully wiped.

2、VG 卷组管理

(1)vgscan 命令、可简写为vgs

命令说明:用于扫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LVM卷组及相关信息

  1. [root@node1 ~]# vgscan
  2. Reading volume groups from cache.
  3. Found volume group "centos_node1" using metadata type lvm2

(2)vgcreate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将一个或多个物理卷创建为一个卷组、参数为中间卷组名、后面物理卷

  1. [root@node1 ~]# vgcreate mds /dev/sdb1 /dev/sdc1 /dev/sdd1 #创建一个卷组、名为mds
  2. Volume group "mds" successfully created

(3)vgdisplay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显示系统中各个卷组的详细信息、后面接卷组名作为参数即可

  1. [root@node1 ~]# vgdisplay mds
  2. --- Volume group ---
  3. VG Name mds
  4. System ID
  5. Format lvm2
  6. Metadata Areas 3
  7. Metadata Sequence No 1
  8. VG Access read/write
  9. VG Status resizable
  10. MAX LV 0
  11. Cur LV 0
  12. Open LV 0
  13. Max PV 0
  14. Cur PV 3
  15. Act PV 3
  16. VG Size <29.99 GiB
  17. PE Size 4.00 MiB
  18. Total PE 7677
  19. Alloc PE / Size 0 / 0
  20. Free PE / Size 7677 / <29.99 GiB
  21. VG UUID 9pYNCm-el9R-XfpU-2RYB-IhSt-zZUf-h4bvp7

(4)vgremove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移除指定的卷组、后面使用卷组名作为参数即可

  1. [root@node1 ~]# vgremove mds #移除名为mds的卷组
  2. Volume group "mds" successfully removed

(5)vgextend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扩展卷组的空间、参数为中间卷组名、后面物理卷

  1. [root@node1 ~]# vgextend mds /dev/sdd1 #将物理卷sdd1、加入到mds卷组中
  2. Volume group "mds" successfully extended

3、逻辑卷管理

(1)lvscan 命令、可简写为lvs

命令说明:用于扫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逻辑卷及相关信息

  1. [root@node1 ~]# lvscan
  2. ACTIVE '/dev/centos_node1/swap' [2.00 GiB] inherit
  3. ACTIVE '/dev/centos_node1/root' [<17.00 GiB] inherit

(2)lvcreate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从指定的卷组中分割空间、以创建新的逻辑卷、需要指定大小、逻辑卷名、卷组名作为参数

格式格式:lvcreate -L 容量大小 -n 逻辑卷名 卷组名

  1. [root@node1 ~]# lvcreate -L +20G -n kawa mds #逻辑卷名为kawa、大小为20G
  2. Logical volume "kawa" created.
  3. [root@node1 ~]# ls /dev/mds/kawa #逻辑卷kawa的设备文件
  4. /dev/mds/kawa
  5. [root@node1 ~]# ls /dev/mapper/mds-kawa #逻辑卷kawa的链接文件
  6. /dev/mapper/mds-kawa

(3)lvdisplay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显示逻辑卷的详细信息、需要指定逻辑卷的设备文件作为参数

  1. [root@node1 ~]# lvdisplay /dev/mds/kawa
  2. --- Logical volume ---
  3. LV Path /dev/mds/kawa
  4. LV Name kawa
  5. VG Name mds
  6. LV UUID mkyqcu-AAlA-mSIh-SRrk-Gru7-3YAQ-aQuxbV
  7. LV Write Access read/write
  8. LV Creation host, time node1, 2019-08-17 15:35:25 +0800
  9. LV Status available
  10. # open 0
  11. LV Size 20.00 GiB
  12. Current LE 5120
  13. Segments 3
  14. Allocation inherit
  15. Read ahead sectors auto
  16. - currently set to 8192
  17. Block device 253:2

(4)格式化名为kawa的逻辑卷、创建XFS文件系统、并将其挂在至/web目录

  1. [root@node1 ~]# mkfs -t xfs /dev/mds/kawa
  2. meta-data=/dev/mds/kawa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1310720 blks
  3.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4. = crc=1 finobt=0, sparse=0
  5. data = bsize=4096 blocks=5242880, imaxpct=25
  6. = sunit=0 swidth=0 blks
  7.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8. log =internal log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9.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10.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11. [root@node1 ~]# mkdir /web
  12. [root@node1 ~]# mount /dev/mds/kawa /web #挂载至web目录
  13. [root@node1 ~]# df -hT | sed -n '1p;10p' #验证是否挂载成功
  14.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15. /dev/mapper/mds-kawa xfs 20G 33M 20G 1% /web

(5)lvextend 命令

用于动态扩展逻辑卷的空间、前提是卷组还有尚未分配的空间、另外调整逻辑卷的容量之后、还需要执行xfs_growfs或者resize2fs以重新识别文件系统的大小

注意事项:

  1. resize2fs 针对的是ext2ext3ext4文件系统
  2. xfs_growfs 针对的是xfs文件系统

下面为刚刚创建好的逻辑卷进行扩容

  1. [root@node1 ~]# lvextend -L +5G /dev/mds/kawa #为名为kawa的逻辑卷扩展5G空间
  2. Size of logical volume mds/kawa changed from 20.00 GiB (5120 extents) to 25.00 GiB (6400 extents).
  3. Logical volume mds/kawa successfully resized.
  4. [root@node1 ~]# xfs_growfs /dev/mds/kawa #重新识别文件系统大小、如果是ext3、ext4则执行resize2fs
  5. meta-data=/dev/mapper/mds-kawa isize=512 agcount=4, agsize=1310720 blks
  6.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7. = crc=1 finobt=0 spinodes=0
  8. data = bsize=4096 blocks=5242880, imaxpct=25
  9. = sunit=0 swidth=0 blks
  10.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11. log =internal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1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13.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14. data blocks changed from 5242880 to 6553600
  15. [root@node1 ~]# df -hT | sed -n '1p;10p' #再次查看可以看见扩容成功
  16. 文件系统 类型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17. /dev/mapper/mds-kawa xfs 25G 33M 25G 1% /web

(6)lvremove 命令

命令说明:用于删除逻辑卷、后面接逻辑卷的设备文件作为参数即可、如下所示我们删除名为kawa的逻辑卷

  1. [root@node1 ~]# lvremove /dev/mds/kawa
  2. Do you really want to remove active logical volume mds/kawa? [y/n]: y
  3. Logical volume "kawa" successfully removed

【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磁盘文件系统管理与LVM逻辑卷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学了就忘』Linux文件系统管理 — 65、LVM逻辑卷管理介绍

    目录 1.LVM逻辑卷管理的简介 2.LVM逻辑卷管理的原理 3.总结建立LVM分区的步骤 1.LVM逻辑卷管理的简介 LVM是Logical Volume Manager的简称,中文就是逻辑卷管理. ...

  2. Linux系统磁盘管理(lvm逻辑卷管理)

    linux系统用户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精准的评估分区的大小,已分配合适的磁盘空间:普通的磁盘分区管理方式在逻辑分区划分好之后就无法改变其大小,当一个逻辑分区存放不下某个文件时,这个文件因为受上层文 ...

  3. Linux LVM逻辑卷配置过程详解

    许多Linux使用者安装操作系统时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如何精确评估和分配各个硬盘分区的容量,如果当初评估不准确,一旦系统分区不够用时可能不得不备份.删除相关数据,甚至被迫重新规划分区并重装操作系统,以 ...

  4. LVM逻辑卷的创建及使用

    在上一篇随笔里面 LVM逻辑卷基本概念及LVM的工作原理,详细的讲解了Linux的动态磁盘管理LVM逻辑卷的基本概念以及LVM的工作原理,包括LVM中最重要的四个基本点(PE.PV.VG以及LV),这 ...

  5. LVM逻辑卷基本概念及LVM的工作原理

    这篇随笔将详细讲解Linux磁盘管理机制中的LVM逻辑卷的基本概念以及LVM的工作原理!!! 一.传统的磁盘管理 其实在Linux操作系统中,我们的磁盘管理机制和windows上的差不多,绝大多数都是 ...

  6. Linux磁盘管理:LVM逻辑卷的创建及使用

    一.创建LVM逻辑卷 事先添加了三块虚拟物理磁盘/dev/sdb 1G, /dev/sdc 2G, /dev/sdd 3G 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 [root@localhost ~]# fd ...

  7. LVM备份(2)-创建LVM逻辑卷

    懵逼了几天,对LVM快照备份总算有了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就是这样: 1.普通分区备份比较困难,需要转化成LVM逻辑卷进行管理 2.在新创建的LVM逻辑卷上进行业务操作,比如建数据库 3.某个时 ...

  8. LVM备份(1)-创建LVM逻辑卷

    LV(Logical Volume) - 逻辑卷 VG(Volume Group) - 卷组 PV(Physical Volume) - 物理卷 1.查看分区信息:fdisk -l 可看到磁盘大小为1 ...

  9. LVM逻辑卷扩容、缩容

    LVM就是动态卷管理,可以将多个硬盘和硬盘分区做成一个逻辑卷,并把这个逻辑卷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管理,动态对分区进行扩缩空间大小,安全快捷方便管理. 后期出现问题恢复数据也比较麻烦. 概念: ①PE(P ...

随机推荐

  1. Android反编译三件套 apktool 、dex2jar、jd-gui

    1.还是老话下载三件套(点击下载) 或者自己在百度搜索下载 2.使用apktool反编译apk cd到D:\TESTCODE\android\android反编译三件套目录下 输入java -jar ...

  2. spring-boot内嵌三大容器https设置

    spring-boot内嵌三大容器https设置 spring-boot默认的内嵌容器为tomcat,除了tomcat之前还可以设置jetty和undertow. 1.设置https spring-b ...

  3. Scala实践14

    1.Scala的future 创建future import scala.concurrent._ import ExecutionContext.Implicits.global object Fu ...

  4. 带限制的广搜 codeforces

    You are playing some computer game. One of its levels puts you in a maze consisting of n lines, each ...

  5. Linux环境下Mysql开启远程访问权限

    如何通过Window的数据库可视化工具远程连接装在Linux上的Mysql呢?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逐一确认! 检查监听端口是否存在 netstat -ntlp |grep mysql 检查Mysql配置配 ...

  6. 盘一盘Tidyverse| 筛行选列之select,玩转列操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dO0rm3UM_rqlFnU3euYaA 2020年,开封 <R 数据科学>R for data science,系统学 ...

  7. scrapy基本的流程 糗事百科

    https://www.cnblogs.com/c-x-a/p/9889623.html 创建scrapy工程 1.scrapy startproject xxx xxx就是你的项目名,这里我们给我们 ...

  8. python 打印乘法表

    for i in range(1, 10): for j in range(1, i+1): print('%s * %s = %s' % (i, j, i*j), end=' ') print('' ...

  9. python类属性和实例属性(类变量和实例变量)

    在类中,根据变量定义的位置不同,以及定义的方式不同,类属性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类体中,所有函数之外:类属性(类变量) 类体中,所有函数内部,以"self.变量名"的方式定义 ...

  10. 高通量计算框架HTCondor(五)——分布计算

    目录 1. 正文 1.1. 任务描述文件 1.2. 提交任务 1.3. 返回结果 2. 相关 1. 正文 1.1. 任务描述文件 前文提到过,HTCondor是通过condor_submit命令将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