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源码分析之hashmap就这么简单理解
一、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HashMap与HashTable的作用大致相同,但是它不是线程安全的。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遍历HashMap的时间复杂度与其的容量(capacity)和现有元素的个数(size)成正比。如果要保证遍历的高效性,初始容量(capacity)不能设置太高或者平衡因子(load factor)不能设置太低。
二、HashMap的介绍
1.HashMap是存储键值对(key,value)的一种数据结构。
2.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key-value。
3.HashMap最多只允许一个key为null,允许多个key的value值为null。
4.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只适用于单线程环境。
5.HashMap实现了Serializable、Cloneable接口,因此它支持序列化和克隆。
二、HashMap在JDK1.7和JDK1.8的区别
JDK1.7的HashMap是基于一个数组加多个单链表来实现的,hash值冲突时,就将对应节点以链表的形式存储,这样子HashMap在性能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如果成百上千个节点在hash时发生碰撞,那么如果要查找其中一个节点,最差的情况下要查找的节点就是链表末尾的节点,那么最差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这样毫无疑问会造成性能低下。
因此这问题在JDK1.8中得到了很好解决的方案,在JDK1.8中采用的是位桶+链表/红黑树的结构实现,而在JDK1.8中的时候链表长度达到一个阙值(通常节点数量 > 8 )的时候就会转换成红黑树结构,至于红黑树,自己去了解后再来看此篇文章,众所周知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为 log n ,这无疑是对性能的一次大提升。相对于JDK1.7的位桶+链表的实现方式来说,性能谁优谁劣,可想而知。
接下来从底层结构、put和get方法、hash数组索引、扩容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分析HashMap的实现原理:
首先看一下JDK1.7中HashMap的底层结构图,如下所示:
接下来,让我们先看看JDK1.7中HashMap类中的成员变量,如下:
/** 初始容量,默认16 */ (1)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 // aka 16 /** 最大初始容量,2^30 */ (2)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 ; /** 负载因子,默认0.75,负载因子越小,hash冲突机率越低 */ (3)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初始化一个Entry的空数组 */ (4)
static final Entry<?,?>[] EMPTY_TABLE = {}; /** 将初始化好的空数组赋值给table,table数组是HashMap实际存储数据的地方,并不在EMPTY_TABLE数组中 */ (5)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 (Entry<K,V>[]) EMPTY_TABLE; /** HashMap实际存储的元素个数 */ (6)
transient int size; /** 临界值(HashMap 实际能存储的大小),公式为(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Factor) */ (7)
int threshold; /** 负载因子 */ (8)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HashMap的结构被修改的次数,用于迭代器 */ (9)
transient int modCount;
代码(1)初始化桶大小,因为底层是数组,所以这是数组默认的大小。即16。
代码(2)桶最大值。即2的30次方
代码(3)默认的负载因子(0.75),负载因子越小,hash冲突机率越低 。
代码(4)将初始化好的空数组赋值给table,table数组是HashMap实际存储数据的地方,并不在EMPTY_TABLE数组中 。HashMap内部的存储结构是一个数组,此处数组为空,即没有初始化之前的状态
代码(5)table
真正存放数据的数组。
代码(6)Map
存放数量的大小。HashMap实际存储的元素个数。实际存储的key-value键值对的个数
代码(7)桶大小,可在初始化时显式指定。当table == {}时,该值为初始容量(初始容量默认为16);当table被填充了,也就是为table分配内存空间后,threshold一般为 capacity*loadFactory。HashMap在进行扩容时需要参考threshold。
代码(8)负载因子,可在初始化时显式指定。代表了table的填充度有多少
代码(9)HashMap的结构被修改的次数,用于迭代器。用于快速失败,由于HashMap非线程安全,在对HashMap进行迭代时,如果期间其他线程的参与导致HashMap的结构发生变化了(比如put,remove等操作),需要抛出异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HashMap的构造函数,如下所示:
//计算Hash值时的key
transient int hashSeed = ; //通过初始容量和状态因子构造HashMap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1)
if (initialCapacity < )//参数有效性检查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2)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参数有效性检查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3)
if (loadFactor <= || Float.isNaN(loadFactor))//参数有效性检查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itialCapacity;
//(4)
init();
} //(5)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6)
public HashMap() {
this(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7)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Math.max((int) (m.size() / DEFAULT_LOAD_FACTOR) +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8)
inflateTable(threshold);
//(9)
putAllForCreate(m);
}
代码(1)校验初始化容量大小。非法参数则抛异常
代码(2)初始化容量是否大于容量的最大值,如果大于,将初始化容量设置成最大值。
代码(3)校验加载因子,不合法的加载因子则抛异常。
代码(4)init方法在HashMap中没有实际实现,不过在其子类如 linkedHashMap中就会有对应实现
代码(5)通过扩容因子构造HashMap,容量取默认值,即16 。
代码(6)装载因子取0.75,容量取16,构造HashMap 。
代码(7)通过其他Map来初始化HashMap,容量通过其他Map的size来计算,装载因子取0.75 。
代码(8)初始化HashMap底层的数组结构。
代码(9)添加m中的元素。
给定的默认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Map 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往里面存放数据,当数量达到了 16 * 0.75 = 12
就需要将当前 16 的容量进行扩容,而扩容这个过程涉及到 rehash、复制数据等操作,所以非常消耗性能。
因此通常建议能提前预估 HashMap 的大小最好,尽量的减少扩容带来的性能损耗。
根据代码可以看到其实真正存放数据的是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 (Entry<K,V>[]) EMPTY_TABLE;
这个数组,那么它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 静态内部类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1)
final K key;
//(2)
V value;
//(3)
Entry<K,V> next; // 只想下一个entry节点
//(4)
int hash; /**
* 构造函数,每次都用新的节点指向链表的头结点。新节点作为链表新的头结点
*/
Entry(int h, K k, V v, Entry<K,V> n) {
value = v;
next = n; // !!!
key = k;
hash = h;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return false;
Map.Entry e = (Map.Entry)o;
Object k1 = getKey();
Object k2 = e.getKey();
if (k1 == k2 || (k1 != null && k1.equals(k2))) {
Object v1 = getValue();
Object v2 = e.getValue();
if (v1 == v2 || (v1 != null && v1.equals(v2)))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key==null ? : key.hashCode()) ^
(value==null ? : value.hashCod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getKey() + "=" + getValue();
} //(5)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 //(6)
void recordRemoval(HashMap<K,V> m) {
}
}
代码(1)key 就是写入时的键。
代码(2)value 自然就是值。
代码(3)开始的时候就提到 HashMap 是由数组和链表组成,所以这个 next 就是用于实现链表结构。
代码(4)hash 存放的是当前 key 的 hashcode。
代码(5)每当Entry中的值被已在HashMap中的键k的put(k,v)调用覆盖时,都会调用此方法。
代码(6)每当从表中删除Entry时,都会调用此方法。
了解了基本结构,那来看看其中重要的put 方法和get方法:
1.put 方法 源码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1)
if (table == EMPTY_TABLE) {
inflateTable(threshold);
}
//(2)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3)
int hash = hash(key);
//(4)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5)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6)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7)
modCount++;
//(8)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代码(1)如果table数组为空数组{},进行数组填充(为table分配实际内存空间),入参为threshold,此时threshold为initialCapacity 默认是1<<4(=16)。、
代码(2)若“key为null”,则将该键值对添加到table[0]处,遍历该链表,如果有存在key为null的entry,则将value替换。没有就创建新Entry对象放在链表表头,所以table[0]的位置上,永远最多存储1个Entry对象,形成不了链表。key为null的Entry存在这里。
代码(3)若key不为null,则计算该key的hash值,然后将其添加到该哈希值对应的数组索引处的链表中。
代码(4)根据hash值计算桶号。
代码(5)遍历该桶中的链表。
代码(6)如果其hash值相等且键也相等,将新值替换旧值,并返回旧值。
代码(7)保证并发访问时,若HashMap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快速响应失败。即修改次数+1
代码(8)如果桶是空的,说明当前位置没有数据存入;新增一个 Entry 对象写入当前位置。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代码(1)中的数组空间分配的方法 inflateTable(threshold),源码如下:
private void inflateTable(int toSize) {
int capacity = roundUpToPowerOf2(toSize);//(1)
threshold = (int) Math.min(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2)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3)
initHashSeedAsNeeded(capacity);//(4)
}
代码(1)capacity一定是2的次幂
代码(2)此处为threshold赋值,取capacity*loadFactor和MAXIMUM_CAPACITY+1的最小值,capaticy一定不会超过MAXIMUM_CAPACITY,除非loadFactor大于1。
代码(3)分配空间。
代码(4)选择合适的Hash因子。
inflateTable这个方法用于为主干数组table在内存中分配存储空间,通过roundUpToPowerOf2(toSize)可以确保capacity为大于或等于toSize的最接近toSize的二次幂,比如toSize=13,则capacity=16;to_size=16,capacity=16;to_size=17,capacity=32。roundUpToPowerOf2(toSize)源码如下所示:
private static int roundUpToPowerOf2(int number) {
// assert number >= 0 : "number must be non-negative";
return number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umber > ) ? Integer.highestOneBit((number - ) << ) : ;
}
roundUpToPowerOf2中的这段处理使得数组长度一定为2的次幂,Integer.highestOneBit是用来获取最左边的bit(其他bit位为0)所代表的数值。
接下来我们看看put方法中的hash方法的计算,源码如下:
//(1)
final int hash(Object k) {
//(2)
int h = hashSeed;
//(3)
if ( != h && k instanceof String) {//这里针对String优化了Hash函数,是否使用新的Hash函数和Hash因子有关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4)
h ^= k.hashCode();
//(5)
h ^= (h >>> ) ^ (h >>> );
return h ^ (h >>> ) ^ (h >>> );
}
h ^= k.hashCode():
------------------------------------------------------------
h >>> : :
h >>> :
------------------------------------------------------------
(h >>> ) ^ (h >>> )
:
-----------------------------------------------------------
h ^= (h >>> ) ^ (h >>> )
:
-----------------------------------------------------------
(h >>> ) :
(h >>> ) :
-----------------------------------------------------------
(h >>> ) ^ (h >>> )
:
-----------------------------------------------------------
h ^ (h >>> ) ^ (h >>> )
:
-----------------------------------------------------------
h & (length-) : =
代码(1)判断k的数据类型选择不同的hash计算方式。用了很多的异或,移位等运算,对key的hashcode进一步进行计算以及二进制位的调整等来保证最终获取的存储位置尽量分布均匀。
代码(2)随机种子,用来降低冲突发生的几率
代码(3)这里针对String优化了Hash函数,是否使用新的Hash函数和Hash因子有关。
代码(5)这个函数确保哈希码在每个位的倍数不变的情况下只会发生有限数量的碰撞(默认负载系数大约为8)。
从上面的操作看以看出,影响HashMap元素的存储位置的只有key的值,与value值无关。
就这样,通过高低位之间进行异或用来加大低位的随机性,以减少冲突的几率。
通过hash函数得到散列值后,再通过indexFor进一步处理来获取实际的存储位置,其实现如下:
//返回数组下标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1)
return h & (length-);
}
代码(1)把hash值和数组的长度进行“与”操作。
该方法用于确定元素存放于数组的位置,但是参数h是一个由hash方法计算而来的int类型数据,如果直接拿h作为下标访问HashMap主数组的话,考虑到2进制32位带符号的int值范围从-2147483648到2147483648,该值可能会很大,所以这个值不能直接使用,要用它对数组的长度进行取模运算,得到的余数才能用来当做数组的下标,这就是indexFor方法做的事情。(因为length总是为2的N次方,所以h & (length-1)操作等价于hash % length操作, 但&操作性能更优)。
该方法也是HashMap的数组长度为什么总是2的N次方的原因。2的N次方 - 1的二进制码是一个“低位掩码”,“与”操作后会把hash值的高位置零,只保留低位的值,使用这种方法使值缩小。以初始长度16为例,16-1=15。2进制表示是00000000 00000000 00001111。和某散列值做“与”操作如下,结果就是截取了最低的四位值。例子如下:
&
----------------------------------
//高位全部归零,只保留末四位
这样,就算差距很大的两个数,只要低位相同,那么就会产生冲突,会对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hash方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接着我们再看看普通方法中调用的addEntry方法,如下: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1)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2)
resize( * table.length);
//(3)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
//(4)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5)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6)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7)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元素个数加1
size++;
}
代码(1)当调用 addEntry 写入 Entry 时需要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代码(2)当size超过临界阈值threshold,并且即将发生哈希冲突时进行扩容,新容量为旧容量的2倍。
代码(3)扩容后,重新计算哈希值。
代码(4)扩容后重新计算插入的位置下标,即重新计算桶号。
代码(5)createEntry
中会将当前位置的桶传入到新建的桶中,如果当前桶有值就会在位置形成链表。
代码(6)获取待插入位置元素
代码(7)这里执行链接操作,使得新插入的元素指向原有元素。这保证了新插入的元素总是在链表的头。
发生哈希冲突并且size大于阈值的时候,需要进行数组扩容,扩容时,需要新建一个长度为之前数组2倍的新的数组,然后将当前的Entry数组中的元素全部传输过去,扩容后的新数组长度为之前的2倍,所以扩容相对来说是个耗资源的操作。接下来让我们看看resize(2 * table.length)的扩容方法,源码如下:
//按新的容量扩容Hash表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1)
Entry[] oldTable = table;
//(2)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3)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4)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修改扩容阀值
return;
}
//(5)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boolean oldAltHashing = useAltHashing;
//(6)计算是否需要对键重新进行哈希码的计算
useAltHashing |= sun.misc.VM.isBooted() && (newCapacity >= Holder.ALTERNATIVE_HASHING_THRESHOLD);
boolean rehash = oldAltHashing ^ useAltHashing;
//(7)
transfer(newTable, rehash);
//(8)
table = newTable;
//(9)
threshold = (int)Math.min(new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
}
代码(1)先获取老的数据
代码(2)获取老的容量值。
代码(3)如果老的容量值已经到了最大容量值,则修改扩容阙值
代码(5)创建新的结构
代码(6)计算是否需要对键重新进行哈希码的计算
代码(7)将老的表中的数据拷贝到新的结构中。将原有所有的桶迁移至新的桶数组中 ,在迁移时,桶在桶数组中的绝对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HashMap不能保证存储条目的顺序不能恒久不变的原因
代码(8)修改HashMap的底层数组
代码(9)修改阀值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tranfer方法中,看看是如何进行桶迁移至新的桶数组中的,源码如下: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boolean rehash) {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1)
for (Entry<K,V> e : table) {
while(null != e) {
Entry<K,V> next = e.next;
//(2)
if (rehash) {
//(3)
e.hash = null == e.key ? : hash(e.key);
}
//(4)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5)
e.next = newTable[i];
//(6)
newTable[i] = e;
//(7)
e = next;
}
}
}
代码(1)遍历当前的table,将里面的元素添加到新的newTable中。
代码(2)如果是重新Hash
代码(3)重新计算hash值。
代码(4)计算桶号
代码(5)元素连接到桶中,这里相当于单链表的插入,总是插入在最前面
代码(6)存放在数组下标i中,所以扩容后链表的顺序与原来相反。
代码(7)继续下一个元素。
接着,让我们看看HashMap的put方法,源码如下:
//(1)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2)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3)
Entry<K,V> entry = getEntry(key);
//(4)
return null == entry ? null : entry.getValue();
}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5)
if (size == ) {
return null;
}
//(6)
int hash = (key == null) ? : hash(key);
//(7)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8)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9)
return null;
}
//获取key为null的实体
private V getForNullKey() {
if (size == ) {//如果元素个数为0,则直接返回null
return null;
}
//key为null的元素存储在table的第0个位置
for (Entry<K,V> e = table[]; e != null; e = e.next) {
if (e.key == null)//判断是否为null
return e.value;//返回其值
}
return null;
}
代码(1)获取key值为key的元素值。
代码(2)如果Key值为空,则获取对应的值,这里也可以看到,HashMap允许null的key,其内部针对null的key有特殊的逻辑。
代码(3)如果建不为null,获取Entry实体。
代码(4)判断是否为空,不为空,则获取对应的值。
代码(5)元素个数为 0 ,直接返回null。
代码(6)计算key的hash值。
代码(7)根据key和表的长度,定位到Hash桶。
代码(8)遍历直到 key 及 hashcode 相等时候就返回值。
代码(9)啥也没取到直返回null。
接着让我们看最后一个HashMap的方法,remove方法,源码如下:
final Entry<K,V> removeEntryForKey(Object key) {
//计算键的hash值
int hash = (key == null) ? : hash(key);
//计算桶号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记录待删除节点的上一个节点
Entry<K,V> prev = table[i];
//待删除节点
Entry<K,V> e = prev; while (e != null) {
Entry<K,V> next = e.next;
Object k;
//是否是将要删除的节点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modCount++;
size--;
//将要删除的节点是否为链表的头部
if (prev == e)
//链表的头部指向下一节点
table[i] = next;
else
//上一节点的NEXT为将要删除节点的下一节点
prev.next = next;
e.recordRemoval(this);
return e;
}
prev = e;
e = next;
} return e;
}
JDK1.8中,HashMap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JDK1.7中需要优化的地方?
正如开篇提到的当 Hash 冲突严重时,在桶上形成的链表会变的越来越长,这样在查询时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时间复杂度为 O(N)
。
因此JDK1.8中中采用的是位桶+链表/红黑树的结构实现,而在JDK1.8中的时候链表长度达到一个阙值(通常节点数量 > 8 )的时候就会转换成红黑树结构,至于红黑树,自己去了解后再来看此篇文章,众所周知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为 log n ,这无疑是对性能的一次大提升。相对于JDK1.7的位桶+链表的实现方式来说,性能谁优谁劣,可想而知。
JDK1.8中的HashMap的结构图如下:
接着让我们看看JDK1.8中的HashMap的成员变量。源码如下:
//(1) 默认的初始容量是16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
//(2) 桶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 ;
//(3) 默认的负载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4) 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大于这个值时会转成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
//(5) 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小于这个值时树转链表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
//(6) 桶中结构转化为红黑树对应的table的最小大小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
//(7) 存储元素的数组,总是2的幂次倍
transient Node<k,v>[] table;
//(8) 存放具体元素的集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9) 存放元素的个数,注意这个不等于数组的长度。
transient int size;
//(10) 每次扩容和更改map结构的计数器
transient int modCount;
//(11) 临界值 当实际大小(容量*填充因子)超过临界值时,会进行扩容
int threshold;
//(12) 负载因子
final float loadFactor;
代码(1)初始化桶大小,因为底层是数组,所以这是数组默认的大小。即16。
代码(2)桶最大值。即2的30次方
代码(3)默认的负载因子(0.75),负载因子越小,hash冲突机率越低 。
代码(4)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的阈值。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大于这个值时会转成红黑树
代码(5)当桶(bucket)上的结点数小于这个值时树转链表
代码(6)桶中结构转化为红黑树对应的table的最小大小
代码(7)存储元素的数组,总是2的幂次倍。当table == {}时,该值为初始容量(初始容量默认为16);当table被填充了,也就是为table分配内存空间后,threshold一般为 capacity*loadFactory。HashMap在进行扩容时需要参考threshold。
代码(8)存放具体元素的集。
代码(9)存放元素的个数,注意这个不等于数组的长度。
代码(10)HashMap的结构被修改的次数,用于迭代器。用于快速失败,由于HashMap非线程安全,在对HashMap进行迭代时,如果期间其他线程的参与导致HashMap的结构发生变化了(比如put,remove等操作),需要抛出异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代码(11)临界值 当实际大小(容量*填充因子)超过临界值时,会进行扩容。、
代码(12)负载因子。
可以看到JDK1.8中HashMap的成员变量和 1.7 大体上都差不多。
构造函数稍微有点变化,JDK1.8的构造函数源码如下: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桶初始容量不能小于0,否则报错
if (initialCapacity <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 桶初始容量不能大于最大值,否则为最大值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校验负载因子 负载因子不能小于或等于0,不能为非数字
if (loadFactor <=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初始化负载因子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初始化threshold大小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 调用HashMap(int, float)型构造函数,通过扩容因子构造HashMap,容量取默认值,即16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public HashMap() {
// 初始化负载因子,装载因子取0.75,容量取16,构造HashMap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通过其他Map来初始化HashMap,容量通过其他Map的size来计算,装载因子取0.75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 初始化负载因子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将m中的所有元素添加至HashMap中
putMapEntries(m, false);
}
不同在于:
1.初始化threshold大小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有所不同,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返回大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的二次幂数值。源码如下: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
n |= n >>> ;
n |= n >>> ;
n |= n >>> ;
n |= n >>> ;
n |= n >>> ;
return (n < ) ?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
}
>>> 操作符表示无符号右移,高位取0。
2.通过其他Map来初始化HashMap,putMapEntries(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boolean evict)函数将m的所有元素存入本HashMap实例中。源码如下:
final void putMapEntries(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boolean evict) {
int s = m.size();
if (s > ) {
// 判断table是否已经初始化
if (table == null) { // pre-size
// 未初始化,s为m的实际元素个数
float ft = ((float)s / loadFactor) + 1.0F;
int t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MAXIMUM_CAPACITY);
// 计算得到的t大于阈值,则初始化阈值
if (t > threshold)
threshold = tableSizeFor(t);
}
// 已初始化,并且m元素个数大于阈值,进行扩容处理
else if (s > threshold)
resize();
// 将m中的所有元素添加至HashMap中
for (Map.Entry<? extends K, ? extends V> e : m.entrySet()) {
K key = e.getKey();
V value = e.getValue();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evict);
}
}
}
接着我们再看JDK1.8中的Hash算法,源码如下: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 (h = key.hashCode()) ^ (h >>> );
}
首先获取对象的hashCode()值,然后将hashCode值右移16位,然后将右移后的值与原来的hashCode做异或运算,返回结果。(其中h>>>16,在JDK1.8中,优化了高位运算的算法,使用了零扩展,无论正数还是负数,都在高位插入0)。
接着再看看JDK1.8中的put方法和get方法中的变化。
先看put方法,如下: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1)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
n = (tab = resize()).length;
// (2)
if ((p = tab[i = (n - )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桶中已经存在元素
else {
Node<K,V> e; K k;
// (3)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将第一个元素赋值给e,用e来记录
e = p;
// (4)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放入树中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该链为链表
// 为链表结点
else {
//(5)
for (int binCount = ; ; ++binCount) {
// 到达链表的尾部
if ((e = p.next) == null) {
// 在尾部插入新结点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6)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 跳出循环
break;
}
// (7)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相等,跳出循环
break;
// 用于遍历桶中的链表,与前面的e = p.next组合,可以遍历链表
p = e;
}
}
// (8)
if (e != null) {
// 记录e的value
V oldValue = e.value;
// onlyIfAbsent为false或者旧值为null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用新值替换旧值
e.value = value;
// 访问后回调
afterNodeAccess(e);
// 返回旧值
return oldValue;
}
}
// 结构性修改
++modCount;
// (9)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 插入后回调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看似要比 1.7 的复杂,我们一步步拆解:
代码(1)判断当前桶是否为空,空的就需要初始化(resize 中会判断是否进行初始化)。
代码(2)根据当前 key 的 hashcode 定位到具体的桶中并判断是否为空,为空表明没有 Hash 冲突就直接在当前位置创建一个新桶即可。
代码(3)如果当前桶有值( Hash 冲突),那么就要比较当前桶中的 key、key 的 hashcode
与写入的 key 是否相等,相等就赋值给 e
,在第 8 步的时候会统一进行赋值及返回。
代码(4)如果当前桶为红黑树,那就要按照红黑树的方式写入数据。
代码(5)如果是个链表,就需要将当前的 key、value 封装成一个新节点写入到当前桶的后面(形成链表)。
代码(6)接着判断当前链表的大小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大于时就要转换为红黑树。
代码(7)判断链表中结点的key值与插入的元素的key值是否相等
代码(8)接着判断当前链表的大小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大于时就要转换为红黑树。
代码(9)最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扩容。超过最大容量就扩容,实际大小大于阈值则扩容。
HashMap的数据存储实现原理
流程:
1. 根据key计算得到key.hash = (h = k.hashCode()) ^ (h >>> 16);
2. 根据key.hash计算得到桶数组的索引index = key.hash & (table.length - 1),这样就找到该key的存放位置了:
① 如果该位置没有数据,用该数据新生成一个节点保存新数据,返回null;
② 如果该位置有数据是一个红黑树,那么执行相应的插入 / 更新操作;
③ 如果该位置有数据是一个链表,分两种情况一是该链表没有这个节点,另一个是该链表上有这个节点,注意这里判断的依据是key.hash是否一样:
如果该链表没有这个节点,那么采用尾插法新增节点保存新数据,返回null;如果该链表已经有这个节点了,那么找到该节点并更新新数据,返回老数据。
注意:
HashMap的put会返回key的上一次保存的数据,比如: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System.out.println(map.put("a", "A")); // 打印null
System.out.println(map.put("a", "AA")); // 打印A
System.out.println(map.put("a", "AB")); // 打印AA
接着看红黑树如何插入数据的, 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源码如下:
/**
* Tree version of putVal.
* 红黑树插入会同时维护原来的链表属性, 即原来的next属性
*/
final TreeNode<K,V> putTreeVal(HashMap<K,V> map, Node<K,V>[] tab,
int h, K k, V v) {
Class<?> kc = null;
boolean searched = false;
// 查找根节点, 索引位置的头节点并不一定为红黑树的根结点
TreeNode<K,V> root = (parent != null) ? root() : this;
for (TreeNode<K,V> p = root;;) { // 将根节点赋值给p, 开始遍历
int dir, ph; K pk;
if ((ph = p.hash) > h) // 如果传入的hash值小于p节点的hash值
dir = -; // 则将dir赋值为-1, 代表向p的左边查找树
else if (ph < h) // 如果传入的hash值大于p节点的hash值,
dir = ; // 则将dir赋值为1, 代表向p的右边查找树
// 如果传入的hash值和key值等于p节点的hash值和key值, 则p节点即为目标节点, 返回p节点
else if ((pk = p.key) == k || (k != null && k.equals(pk)))
return p;
// 如果k所属的类没有实现Comparable接口 或者 k和p节点的key相等
else if ((kc == null &&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 {
if (!searched) { // 第一次符合条件, 该方法只有第一次才执行
TreeNode<K,V> q, ch;
searched = true;
// 从p节点的左节点和右节点分别调用find方法进行查找, 如果查找到目标节点则返回
if (((ch = p.lef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
((ch = p.righ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return q;
}
// 否则使用定义的一套规则来比较k和p节点的key的大小, 用来决定向左还是向右查找
dir = tieBreakOrder(k, pk); // dir<0则代表k<pk,则向p左边查找;反之亦然
} TreeNode<K,V> xp = p; // xp赋值为x的父节点,中间变量,用于下面给x的父节点赋值
// dir<=0则向p左边查找,否则向p右边查找,如果为null,则代表该位置即为x的目标位置
if ((p = (dir <= ) ? p.left : p.right) == null) {
// 走进来代表已经找到x的位置,只需将x放到该位置即可
Node<K,V> xpn = xp.next; // xp的next节点
// 创建新的节点, 其中x的next节点为xpn, 即将x节点插入xp与xpn之间
TreeNode<K,V> x = map.newTreeNode(h, k, v, xpn);
if (dir <= ) // 如果时dir <= 0, 则代表x节点为xp的左节点
xp.left = x;
else // 如果时dir> 0, 则代表x节点为xp的右节点
xp.right = x;
xp.next = x; // 将xp的next节点设置为x
x.parent = x.prev = xp; // 将x的parent和prev节点设置为xp
// 如果xpn不为空,则将xpn的prev节点设置为x节点,与上文的x节点的next节点对应
if (xpn != null)
((TreeNode<K,V>)xpn).prev = x;
moveRootToFront(tab, balanceInsertion(root, x)); // 进行红黑树的插入平衡调整
return null;
}
}
}
1.查找当前红黑树的根结点,将根结点赋值给p节点,开始进行查找
2.如果传入的hash值小于p节点的hash值,将dir赋值为-1,代表向p的左边查找树
3.如果传入的hash值大于p节点的hash值, 将dir赋值为1,代表向p的右边查找树
4.如果传入的hash值等于p节点的hash值,并且传入的key值跟p节点的key值相等, 则该p节点即为目标节点,返回p节点
5.如果k所属的类没有实现Comparable接口,或者k和p节点的key使用compareTo方法比较相等:第一次会从p节点的左节点和右节点分别调用find方法(见上文代码块2)进行查找,如果查找到目标节点则返回;如果不是第一次或者调用find方法没有找到目标节点,则调用tieBreakOrder方法(见下文代码块5)比较k和p节点的key值的大小,以决定向树的左节点还是右节点查找。
6.如果dir <= 0则向左节点查找(p赋值为p.left,并进行下一次循环),否则向右节点查找,如果已经无法继续查找(p赋值后为null),则代表该位置即为x的目标位置,另外变量xp用来记录查找的最后一个节点,即下文新增的x节点的父节点。
7.以传入的hash、key、value参数和xp节点的next节点为参数,构建x节点(注意:xp节点在此处可能是叶子节点、没有左节点的节点、没有右节点的节点三种情况,即使它是叶子节点,它也可能有next节点,红黑树的结构跟链表的结构是互不影响的,不会因为某个节点是叶子节点就说它没有next节点,红黑树在进行操作时会同时维护红黑树结构和链表结构,next属性就是用来维护链表结构的),根据dir的值决定x决定放在xp节点的左节点还是右节点,将xp的next节点设为x,将x的parent和prev节点设为xp,如果原xp的next节点(xpn)不为空, 则将该节点的prev节点设置为x节点, 与上面的将x节点的next节点设置为xpn对应。
8.进行红黑树的插入平衡调整,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链表如何转红黑树,treeifyBin(tab, hash),源码如下: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 table为空或者table的长度小于64, 进行扩容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 根据hash值计算索引值, 遍历该索引位置的链表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 & hash]) != null) {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 链表节点转红黑树节点
if (tl == null) // tl为空代表为第一次循环
hd = p; // 头结点
else {
p.prev = tl; // 当前节点的prev属性设为上一个节点
tl.next = p; // 上一个节点的next属性设置为当前节点
}
tl = p; // tl赋值为p, 在下一次循环中作为上一个节点
} while ((e = e.next) != null); // e指向下一个节点
// 将table该索引位置赋值为新转的TreeNode的头节点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 // 以头结点为根结点, 构建红黑树
}
1.校验table是否为空,如果长度小于64,则调用resize方法(见下文resize方法)进行扩容。
2.根据hash值计算索引值,将该索引位置的节点赋值给e节点,从e节点开始遍历该索引位置的链表。
3.调用replacementTreeNode方法(该方法就一行代码,直接返回一个新建的TreeNode)将链表节点转为红黑树节点,将头结点赋值给hd节点,每次遍历结束将p节点赋值给tl,用于在下一次循环中作为上一个节点进行一些链表的关联操作(p.prev = tl 和 tl.next = p)。
4.将table该索引位置赋值为新转的TreeNode的头节点hd,如果该节点不为空,则以hd为根结点,调用treeify方法(见下文代码块7)构建红黑树。
接着看如何构建红黑树treeify(Node<K,V>[] tab),源码如下:
final void treeify(Node<K,V>[] tab) { // 构建红黑树
TreeNode<K,V> root = null;
for (TreeNode<K,V> x = this, next; x != null; x = next) {// this即为调用此方法的TreeNode
next = (TreeNode<K,V>)x.next; // next赋值为x的下个节点
x.left = x.right = null; // 将x的左右节点设置为空
if (root == null) { // 如果还没有根结点, 则将x设置为根结点
x.parent = null; // 根结点没有父节点
x.red = false; // 根结点必须为黑色
root = x; // 将x设置为根结点
}
else {
K k = x.key; // k赋值为x的key
int h = x.hash; // h赋值为x的hash值
Class<?> kc = null;
// 如果当前节点x不是根结点, 则从根节点开始查找属于该节点的位置
for (TreeNode<K,V> p = root;;) {
int dir, ph;
K pk = p.key;
if ((ph = p.hash) > h) // 如果x节点的hash值小于p节点的hash值
dir = -; // 则将dir赋值为-1, 代表向p的左边查找
else if (ph < h) // 与上面相反, 如果x节点的hash值大于p节点的hash值
dir = ; // 则将dir赋值为1, 代表向p的右边查找
// 走到这代表x的hash值和p的hash值相等,则比较key值
else if ((kc == null && // 如果k没有实现Comparable接口 或者 x节点的key和p节点的key相等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
// 使用定义的一套规则来比较x节点和p节点的大小,用来决定向左还是向右查找
dir = tieBreakOrder(k, pk); TreeNode<K,V> xp = p; // xp赋值为x的父节点,中间变量用于下面给x的父节点赋值
// dir<=0则向p左边查找,否则向p右边查找,如果为null,则代表该位置即为x的目标位置
if ((p = (dir <= ) ? p.left : p.right) == null) {
x.parent = xp; // x的父节点即为最后一次遍历的p节点
if (dir <= ) // 如果时dir <= 0, 则代表x节点为父节点的左节点
xp.left = x;
else // 如果时dir > 0, 则代表x节点为父节点的右节点
xp.right = x;
// 进行红黑树的插入平衡(通过左旋、右旋和改变节点颜色来保证当前树符合红黑树的要求)
root = balanceInsertion(root, x);
break;
}
}
}
}
moveRootToFront(tab, root); // 如果root节点不在table索引位置的头结点, 则将其调整为头结点
}
1.从调用此方法的节点作为起点,开始进行遍历,并将此节点设为root节点,标记为黑色(x.red = false)。
2.如果当前节点不是根结点,则从根节点开始查找属于该节点的位置(该段代码跟之前的代码块2和代码块4的查找代码类似)。
3.如果x节点(将要插入红黑树的节点)的hash值小于p节点(当前遍历到的红黑树节点)的hash值,则向p节点的左边查找。
4.与3相反,如果x节点的hash值大于p节点的hash值,则向p节点的右边查找。
5.如果x的key没有实现Comparable接口,或者x节点的key和p节点的key相等,使用tieBreakOrder方法(见上文代码块5)来比较x节点和p节点的大小,以决定向左还是向右查找(dir <= 0向左,否则向右)。
6.如果dir <= 0则向左节点查找(p赋值为p.left,并进行下一次循环),否则向右节点查找,如果已经无法继续查找(p赋值后为null),则代表该位置即为x的目标位置,另外变量xp用来记录最后一个节点,即为下文新增的x节点的父节点。
7.将x的父节点设置为xp,根据dir的值决定x决定放在xp节点的左节点还是右节点,最后进行红黑树的插入平衡调整。
8.调用moveRootToFront方法(如下:)将root节点调整到索引位置的头结点。
/**
* 如果当前索引位置的头节点不是root节点, 则将root的上一个节点和下一个节点进行关联,
* 将root放到头节点的位置, 原头节点放在root的next节点上
*/
static <K,V> void moveRootToFront(Node<K,V>[] tab, TreeNode<K,V> root) {
int n;
if (root != null &&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 {
int index = (n - ) & root.hash;
TreeNode<K,V> first = (TreeNode<K,V>)tab[index];
if (root != first) { // 如果root节点不是该索引位置的头节点
Node<K,V> rn;
tab[index] = root; // 将该索引位置的头节点赋值为root节点
TreeNode<K,V> rp = root.prev; // root节点的上一个节点
// 如果root节点的下一个节点不为空,
// 则将root节点的下一个节点的prev属性设置为root节点的上一个节点
if ((rn = root.next) != null)
((TreeNode<K,V>)rn).prev = rp;
// 如果root节点的上一个节点不为空,
// 则将root节点的上一个节点的next属性设置为root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if (rp != null)
rp.next = rn;
if (first != null) // 如果原头节点不为空, 则将原头节点的prev属性设置为root节点
first.prev = root;
root.next = first; // 将root节点的next属性设置为原头节点
root.prev = null;
}
assert checkInvariants(root); // 检查树是否正常
}
1.校验root是否为空、table是否为空、table的length是否大于0。
2.根据root节点的hash值计算出索引位置,判断该索引位置的头节点是否为root节点,如果不是则进行以下操作将该索引位置的头结点替换为root节点。
3.将该索引位置的头结点赋值为root节点,如果root节点的next节点不为空,则将root节点的next节点的prev属性设置为root节点的prev节点。
4.如果root节点的prev节点不为空,则将root节点的prev节点的next属性设置为root节点的next节点(3和4两个操作是一个完整的链表移除某个节点过程)。
5.如果原头节点不为空,则将原头节点的prev属性设置为root节点
6.将root节点的next属性设置为原头节点(5和6两个操作将first节点接到root节点后面)
7.root此时已经被放到该位置的头结点位置,因此将prev属性设为空。
8.调用checkInvariants方法 检查树是否正常。
接着我们在看看JDK1.8中的get方法,源码如下: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1)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2)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
(first = tab[(n - ) & hash]) != null) {
// (3)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4) 桶中不止一个结点
if ((e = first.next) != null) {
//(5) 为红黑树结点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 在红黑树中查找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6) 否则,在链表中查找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get 方法看起来就要简单许多了。
代码(1)首先将 key hash 之后取得所定位的桶。
代码(2)如果桶为空则直接返回 null 。
代码(3)否则判断桶的第一个位置(有可能是链表、红黑树)的 key 是否为查询的 key,是就直接返回 value。
代码(4)如果第一个不匹配,则判断它的下一个是红黑树还是链表。
代码(5)红黑树就按照树的查找方式返回值。
代码(6)不然就按照链表的方式遍历匹配返回值。
最后我们看看JDK1.8中的resize()扩容方法,源码如下:
①.在jdk1.8中,resize方法是在hashmap中的键值对大于阀值时或者初始化时,就调用resize方法进行扩容;
②.每次扩展的时候,都是扩展2倍;
③.扩展后Node对象的位置要么在原位置,要么移动到原偏移量两倍的位置。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oldTab指向hash桶数组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
if (oldCap > ) {//如果oldCap不为空的话,就是hash桶数组不为空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如果大于最大容量了,就赋值为整数最大的阀值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返回
}//如果当前hash桶数组的长度在扩容后仍然小于最大容量 并且oldCap大于默认值16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 // double threshold 双倍扩容阀值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新建hash桶数组
table = newTab;//将新数组的值复制给旧的hash桶数组
if (oldTab != null) {//进行扩容操作,复制Node对象值到新的hash桶数组,注意这个地方,这里并发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
for (int j = ;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如果旧的hash桶数组在j结点处不为空,复制给e
oldTab[j] = null;//将旧的hash桶数组在j结点处设置为空,方便gc
if (e.next == null)//如果e后面没有Node结点
newTab[e.hash & (newCap - )] = e;//直接对e的hash值对新的数组长度求模获得存储位置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如果e是红黑树的类型,那么添加到红黑树中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将Node结点的next赋值给next
if ((e.hash & oldCap) == ) {//如果结点e的hash值与原hash桶数组的长度作与运算为0
if (loTail == null)//如果loTail为null
loHead = e;//将e结点赋值给loHead
else
loTail.next = e;//否则将e赋值给loTail.next
loTail = e;//然后将e复制给loTail
}
else {//如果结点e的hash值与原hash桶数组的长度作与运算不为0
if (hiTail == null)//如果hiTail为null
hiHead = e;//将e赋值给hiHead
else
hiTail.next = e;//如果hiTail不为空,将e复制给hiTail.next
hiTail = e;//将e复制个hiTail
}
} while ((e = next) != null);//直到e为空
if (loTail != null) {//如果loTail不为空
loTail.next = null;//将loTail.next设置为空
newTab[j] = loHead;//将loHead赋值给新的hash桶数组[j]处
}
if (hiTail != null) {//如果hiTail不为空
hiTail.next = null;//将hiTail.next赋值为空
newTab[j + oldCap] = hiHead;//将hiHead赋值给新的hash桶数组[j+旧hash桶数组长度]
}
}
}
}
}
return newTab;
}
从这两个核心方法(get/put)可以看出 1.8 中对大链表做了优化,修改为红黑树之后查询效率直接提高到了 O(logn)
。
但是 HashMap 原有的问题也都存在,比如在并发场景下使用时容易出现死循环(JDK1.8中不会出现死循环了,但是并发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主要因为扩容的时候复制Node对象值到新的hash桶数组
会可能出现数据丢失)。如下: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我们的 transfer代码中的这个细节:
while(null != e) {
Entry<K,V> next = e.next;// <--假设线程一执行到这里就被调度挂起了
if (rehash) { e.hash = null == e.key ? : hash(e.key);
}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
线程一刚执行上面第一行代码被调度挂起,线程二执行完成了。Jdk 1.8以前,导致死循环的主要原因是扩容后,节点的顺序会反掉,如下图:扩容前节点A在节点C前面,而扩容后节点C在节点A前面。于是有如下的图:
因为Thread1的 e 指向了key(3),而next指向了key(7),其在线程二rehash后,指向了线程二重组后的链表。我们可以看到链表的顺序被反转后。
接着线程一调度回来继续执行。
1.先是执行 newTalbe[i] = e;
2.然后是e = next,导致了e指向了key(7),
3.而下一次循环的next = e.next导致了next指向了key(3)
线程一接着工作。把key(7)摘下来,放到newTable[i]的第一个,然后把e和next往下移。
环形链接出现。
e.next = newTable[i] 导致 key(3).next 指向了 key(7)
注意:此时的key(7).next 已经指向了key(3), 环形链表就这样出现了。
JDK源码分析之hashmap就这么简单理解的更多相关文章
- JDK源码分析(三)——HashMap 下(基于JDK8)
目录 概述 内部字段及构造方法 哈希值与索引计算 存储元素 扩容 删除元素 查找元素 总结 概述 在上文我们基于JDK7分析了HashMap的实现源码,介绍了HashMap的加载因子loadFac ...
- JDK源码分析(三)——HashMap 上(基于JDK7)
目录 HashMap概述 内部字段及构造方法 存储元素 扩容 取出元素 删除元素 判断 总结 HashMap概述 前面我们分析了基于数组实现的ArrayList和基于双向链表实现的LinkedLi ...
- JDK 源码分析(4)—— HashMap/LinkedHashMap/Hashtable
JDK 源码分析(4)-- HashMap/LinkedHashMap/Hashtable HashMap HashMap采用的是哈希算法+链表冲突解决,table的大小永远为2次幂,因为在初始化的时 ...
- 【JDK】JDK源码分析-HashMap(1)
概述 HashMap 是 Java 开发中最常用的容器类之一,也是面试的常客.它其实就是前文「数据结构与算法笔记(二)」中「散列表」的实现,处理散列冲突用的是“链表法”,并且在 JDK 1.8 做了优 ...
- 【JDK】JDK源码分析-HashMap(2)
前文「JDK源码分析-HashMap(1)」分析了 HashMap 的内部结构和主要方法的实现原理.但是,面试中通常还会问到很多其他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下常见的一些问题. 这里再贴一下 HashMap ...
- 【集合框架】JDK1.8源码分析之HashMap(一) 转载
[集合框架]JDK1.8源码分析之HashMap(一) 一.前言 在分析jdk1.8后的HashMap源码时,发现网上好多分析都是基于之前的jdk,而Java8的HashMap对之前做了较大的优化 ...
- 【JDK】JDK源码分析-LinkedHashMap
概述 前文「JDK源码分析-HashMap(1)」分析了 HashMap 主要方法的实现原理(其他问题以后分析),本文分析下 LinkedHashMap. 先看一下 LinkedHashMap 的类继 ...
- JDK源码分析—— ArrayBlockingQueue 和 LinkedBlockingQueue
JDK源码分析—— ArrayBlockingQueue 和 LinkedBlockingQueue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JDK源码来对比ArrayBlockingQueue 和LinkedBlocki ...
- JDK源码分析(三)—— LinkedList
参考文档 JDK源码分析(4)之 LinkedList 相关
随机推荐
- vue-router 动态添加 路由
动态添加路由可以用了做权限管理.登录后服务器端返回权限菜单,前端动态添加路由 然后在设置菜单 1.vue-router 有方法router.addRoutes(routes) 动态添加更多的路由规则 ...
- Linux驱动之按键驱动编写(中断方式)
在Linux驱动之按键驱动编写(查询方式)已经写了一个查询方式的按键驱动,但是查询方式太占用CPU,接下来利用中断方式编写一个驱动程序,使得CPU占有率降低,在按键空闲时调用read系统调用的进程可以 ...
- 14. pt-kill
pt-kill h=192.168.100.101,P=3306,u=admin,p=admin \--match-user "user01" \--match-host &quo ...
- JVM 字节码(三)异常在字节码中的处理(catch 和 throws)
JVM 字节码(三)异常在字节码中的处理(catch 和 throws) 在 ClassFile 中到底是如何处理异常的呢? 一.代码块异常 catch catch 中的异常代码块在异常是如何处理的呢 ...
- 简单了解下java中的堆、栈和方法区。
堆.栈.方法区 1,首先了解下java中的数据类型. ①java中的八大基本数据类型:boolean, char , byte, short, int, long , float , double. ...
- Jmeter利用CSV Data Set Config 和 _CSVRead函数实现参数化
测试接口时,当请求参数不是固定的,每次请求对应的参数都是不同的,就需要对请求参数进行参数化.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5个用户与一个用户建立好友关系. 一.测试需求描述 1. 本次测试的接口为http服务端 ...
- LVS、Nginx 及 HAProxy 工作原理
当前大多数的互联网系统都使用了服务器集群技术,集群是将相同服务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构成一个集群整体对外提供服务,这些集群可以是 Web 应用服务器集群,也可以是数据库服务器集群,还可以是分布式缓存服务器 ...
- python基本数据类型之字符串(二)
python基本数据类型之字符串(二) 替换方法 python中字符串的替换方法主要有:center.rjust\ljust.expandtabs.format\format_map(格式化).str ...
- 可遇不可求的Question之error: Failed dependencies: MySQLconflicts 错误篇
error: Failed dependencies: MySQLconflicts 错误提示: error: Failed dependencies: ...
- 基于ALTERA SOPC设计的概述
下图是比较传统的系统设计开发板的设备图 由于元器件比较多,成本,复杂性和功耗都比较高,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方案来降低成本和复杂性. ALTERAL 就提供了一种SOPC解决方案,将系统的I/O.CPU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