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躬行记(19)——KOA源码分析(上)
本次分析的KOA版本是2.13.1,它非常轻量,诸如路由、模板等功能默认都不提供,需要自己引入相关的中间件。
源码的目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分为3部分,__tests__,lib和docs,从名称中就可以了解到。
__tests__是单元测试,lib是核心代码,docs是文档。在lib目录中只有4个文件。
├── __tests__ ------------------------ 单元测试
├── docs ----------------------------- 文档
├── lib ------------------------------ 源码目录
│ ├── application.js --------------- 运行
│ ├── context.js ------------------- 上下文
│ ├── request.js ------------------- 请求
│ ├── response.js ------------------ 响应
阅读源码除了能学到不经常使用的概念之外,还能学到各种软件开发思路,见识到各种类型的第三方库,对于提升自己的日常编码很有帮助。
一、package.json
在package.json文件中,可以看到KOA的入口是 application.js。
"main": "lib/application.js",
在devDependencies中,依赖的是ESLint和单元测试库。
在dependencies中,好几个都是与通信有关的库,还有几个工具库,具体包括:
- accepts:为给定的 req 创建一个新的 Accepts 对象。
- cache-content-type:与 mime-types 的 contentType 方法相同,但缓存了结果。
- content-disposition:创建和解析 HTTP Content-Disposition 头。
- content-type:根据 RFC 7231 创建和解析 HTTP Content-Type 头。
- cookies:一个用于获取和设置 HTTP(S) cookie 的 node.js 模块。
- debug:一个模仿 Node.js 核心调试技术的小型 JavaScript 调试实用程序。
- delegates:创建一个委托实例,让一个对象可以直接访问其属性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在下一篇中会详细说明)。
- destroy:销毁一个流,确保流被销毁,处理不同的 API 和 Node.js 错误。
- encodeurl:将 URL 编码为百分比编码形式,不包括已编码的序列。
- escape-html:将特殊字符转换成HTML实体。例如 foo & bar =》foo & bar。
- fresh:HTTP 响应新鲜度测试。
- http-assert:状态码断言,像 Koa 中的 ctx.throw() 一样,但是有一个守卫。
- http-errors:为 Express、Koa、Connect 等创建 HTTP 错误。
- koa-compose:组合给定的中间件,KOA的插件。
- on-finished:当 HTTP 请求关闭、完成或出错时执行回调。
- only:指定属性白名单,然后只返回这几个属性。
- parseurl:解析给定请求对象的 URL(req.url 属性)并返回结果,结果与 url.parse 相同。在 req.url 不变的同一个 req 上多次调用此函数将返回一个缓存的解析对象。
- statuses:返回已知 HTTP 状态代码的状态消息字符串。
- type-is:检查请求的内容类型是否是 content-type 中的一种类型。
- vary:将给定的头字段添加到 res 的 Vary 响应头中。
二、application.js
application.js是KOA的入口文件,在此文件中,会引入lib目录的另外3个文件,以及多个依赖库。
const debug = require('debug')('koa:application')
const onFinished = require('on-finished')
const response = require('./response')
const compose = require('koa-compose')
const context = require('./context')
const request = require('./request')
const statuses = require('statuses')
const Emitter = require('events')
const util = require('util')
const Stream = require('stream')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only = require('only')
const { HttpError } = require('http-errors')
在下面的代码中,去掉了大部分的方法体,只留下了方法名和注释。其中Application继承自Emitter,这样就能监听和触发自定义事件了。
/**
* 继承自 Emitter.prototype
*/
module.exports = class Application extends Emitter {
constructor (options) { }
/**
* 简写:
* http.createServer(app.callback()).listen(...)
*/
listen (...args) { }
/**
* JSON格式化
*/
toJSON () { return only(this, ['subdomainOffset', 'proxy', 'env']) }
/**
* Inspect implementation.
*/
inspect () { return this.toJSON() }
/**
* 使用给定的中间件 fn
*/
use (fn) { }
/**
* 请求处理程序回调,用于本机 http 服务器
*/
callback () { }
/**
* 在回调中处理请求
*/
handleRequest (ctx, fnMiddleware) { }
/**
* 初始化一个新的上下文
*/
createContext (req, res) { }
/**
* 默认错误处理程序
*/
onerror (err) { }
/**
* 帮助 TS 用户遵守 CommonJS、ESM、bundler mismatch
* @see https://github.com/koajs/koa/issues/1513
*/
static get default () { return Application }
}
/**
* 响应助手
*/
function respond (ctx) { }
/**
* 使库的消费者可以使用 HttpError,这样消费者就不会直接依赖于 `http-errors`
*/
module.exports.HttpError = HttpError
在看过源码后,再来阅读一段简单的demo,在初始化KOA实例后,调用了Application的 use() 和 listen() 两个方法。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tx.body = "hello,KOA";
});
app.listen(3000);
1)构造函数
在构造函数中,会声明各种参数,包括代理信息、环境变量等。
其中Object.create()用于创建一个新对象,带着指定的原型对象和属性。
因为在同一个应用中可能会有多个KOA实例,所以为了防止相互污染,通过Object.create()的拷贝将他们不再引用同一个地址。
constructor (options) {
super()
options = options || {} // 参数
this.proxy = options.proxy || false// 是否代码模式
this.subdomainOffset = options.subdomainOffset || 2
this.proxyIpHeader = options.proxyIpHeader || 'X-Forwarded-For' // 代理 IP 头,默认为 X-Forwarded-For
this.maxIpsCount = options.maxIpsCount || 0 // 从代理 IP 标头读取的最大 IP,默认为 0(表示无穷大)
this.env = options.env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 环境变量
if (options.keys) this.keys = options.keys
this.middleware = []
this.context = Object.create(context) // 创建一个新的context
this.request = Object.create(request)// 创建一个新的request
this.response = Object.create(response)// 创建一个新的response
// util.inspect.custom support for node 6+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util.inspect.custom) {
this[util.inspect.custom] = this.inspect
}
}
2)use()
在KOA实例中,会维护一个中间件数组(middleware),在添加fn之前,会利用typeof判断其是否是函数类型。
use (fn)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a function!')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KOA的中间件采用的是著名的洋葱模型,后面会细说。
3)listen()
listen()内部直接调用http.createServer()创建一个server,监听指定端口,并且每个请求都会回调当前实例的callback()方法。
listen (...args)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
在callback()方法中,会调用洋葱模型的compose()函数,监听error事件(回调error()函数),最后处理请求调用handleRequest()方法。
callback () {
// 包装所有的中间件,返回一个可执行函数,compose()是洋葱模型的实现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 若未指定error事件,那么创建error事件监听器
if (!this.listenerCount('error')) {
this.on('error', this.onerror)
}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 为ctx包装Node原生的req和res,并且每个请求都是单独的ctx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 实例的handleRequest(),并不是递归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
return handleRequest
}
4)compose()
中间件通常用于完成一些全局的特定功能,例如权限验证、错误处理、日志添加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中间件示例,用于处理500响应。
export default () => async (ctx, next) => {
try {
await next();
} catch (error) {
ctx.status = 500;
ctx.body = { error: String(error), stack: error.stack };
}
};
compose()引用自koa-compose库,在该库中,中间件会被next()函数分成两部分,先执行next()之前的部分,在请求处理完毕后,再执行next()后面的部分。
下图是官方给的一张中间件执行顺序示意图。
在下图中,每一层相当于是一个中间件,在request时,处理的是next()的前半部分,在response时,处理的是其后半部分。
下面就是koa-compose库的所有代码,已加注释,为了便于理解,我已经将可执行的代码放到codepen中,在线调试。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 对中间件数组的类型判断
if (!Array.isArray(middleware))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stack must be an array!')
// 对中间件函数的类型判断
for (const fn of middlewar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new TypeError('Middleware must be composed of functions!')
}
/**
* 返回一个函数
* context就是ctx
* next()函数就是下一个中间件函数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 上一个中间件的索引
let index = -1
// 启动dispatch()函数,初始值是0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 (i) {
// 以免在一个中间件内,调用多次next()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index = i
// fn就是中间件函数
let fn = middleware[i]
// 中间件都已执行过一次,fn是undefined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 终止递归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fn是中间件,dispatch()就是下一个中间件的next()函数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函数分为几步:
- 第一步是检查中间件数组和中间件的类型。
- 第二步是返回一个函数,参数是 ctx 和 next(),其中 next() 就是下一个中间件函数。
- 第三步是调用 dispatch(0) 启动中间件的运行,并且在一个中间件中,不允许多次调用 next() 函数。
- 第四步是递归地依次为每一个要执行的中间件传递参数,其第二个参数是下一个 dispatch() 函数。
递归过程中的 dispatch() 其实就是中间件中的 next() 函数。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会先运行一次中间件,然后遇到 next(),就去运行下一个中间件,递归终止后,再回溯处理中间件余下的逻辑。
5)createContext()
每次HTTP请求都生成一个新的context,与其他请求中的context之间相互隔离。
createContext (req, res) {
// 每次HTTP请求都生成一个新的context
const context = Object.create(this.context)
const request = context.request = Object.create(this.request)
const response = context.response = Object.create(this.response)
context.app = request.app = response.app = this
// 挂载Node原生的req和res
context.req = request.req = response.req = req
context.res = request.res = response.res = res
request.ctx = response.ctx = context
request.response =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 request
context.originalUrl = request.originalUrl = req.url
// 可自定义的状态,例如koa-jwt库就使用了该属性
context.state = {}
return context
}
context具备高内聚的特征,因为它能访问KOA提供的所有数据和方法。
并且还预留了一个state属性,可用于传递自定义的状态值。
6)handleRequest()
在 handleRequest() 函数中,会运行中间件函数,以及处理响应的不同情况。
/**
* 在回调中处理请求
* @param {*} ctx 上下文
* @param {*} fnMiddleware 可执行的中间件函数
* @returns
*/
handleRequest (ctx, fnMiddleware) {
const res = ctx.res
res.statusCode = 404
const onerror = err => ctx.onerror(err)
// 不同情况的响应处理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onFinished(res, onerror)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
respond()函数内容比较多,包括为格式化JSON格式的body,流类型的body调用pipe(),为HEAD请求加 Content-Length 头等。
官方也提供了属性,来绕开上述这些处理。
function respond (ctx) {
// 允许绕过KOA的处理
if (ctx.respond === false) return if (!ctx.writable) return const res = ctx.res
let body = ctx.body
const code = ctx.status // code不是已知的状态码
if (statuses.empty[code]) {
// strip headers
ctx.body = null
return res.end()
}
// HEAD请求
if (ctx.method === 'HEAD') {
// 加Content-Lengthh头
if (!res.headersSent && !ctx.response.has('Content-Length')) {
const { length } = ctx.response
if (Number.isInteger(length)) ctx.length = length
}
return res.end()
} // status body
if (body == null) {
if (ctx.response._explicitNullBody) {
ctx.response.remove('Content-Type')
ctx.response.remove('Transfer-Encoding')
ctx.length = 0
return res.end()
}
if (ctx.req.httpVersionMajor >= 2) {
body = String(code)
} else {
body = ctx.message || String(code)
}
if (!res.headersSent) {
ctx.type = 'text'
ctx.length = Buffer.byteLength(body)
}
return res.end(body)
} // 对body的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
if (Buffer.isBuffer(body)) return res.end(body)
if (typeof body === 'string') return res.end(body)
if (body instanceof Stream) return body.pipe(res) // JSON格式的body
body = JSON.stringify(body)
if (!res.headersSent) {
ctx.length = Buffer.byteLength(body)
}
res.end(body)
}
参考资料:
Node.js躬行记(19)——KOA源码分析(上)的更多相关文章
- Node.js躬行记(20)——KOA源码分析(下)
在上一篇中,主要分析了package.json和application.js文件,本文会分析剩下的几个文件. 一.context.js 在context.js中,会处理错误,cookie,JSON格式 ...
- Node.js躬行记(21)——花10分钟入门Node.js
Node.js 不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基于 V8 引擎的运行时环境,下图是一张架构图. 由图可知,Node.js 底层除了 JavaScript 代码之外,还有大量的 C/C++ 代码. 常说 Nod ...
- Node.js躬行记(4)——自建前端监控系统
这套前端监控系统用到的技术栈是:React+MongoDB+Node.js+Koa2.将性能和错误量化.因为自己平时喜欢吃菠萝,所以就取名叫菠萝系统.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这个想法,当时已经实现了前端的参 ...
- Node.js躬行记(6)——自制短链系统
短链顾名思义是一种很短的地址,应用广泛,例如页面中有一张二维码图片,包含的是一个原始地址(如下所示),如果二维码中的链接需要修改,那么就得发代码替换掉. 原始地址:https://github.com ...
- Node.js躬行记(12)——BFF
BFF字面意思是服务于前端的后端,我的理解就是数据聚合层.我们组在维护一个后台管理系统,会频繁的与数据库交互. 过去为了增删改查会写大量的对应接口,并且还需要在Model.Service.Router ...
- Node.js躬行记(17)——UmiJS版本升级
在2020年我刚到公司的时候,公司使用的版本还是1.0,之后为了引入微前端,迫不得已被动升级. 一.从 1.0 到 2.0 在官方文档中,有专门一页讲如何升级的,这个用户体验非常好. 一个清单列的非常 ...
- Node.js躬行记(1)——Buffer、流和EventEmitter
一.Buffer Buffer是一种Node的内置类型,不需要通过require()函数额外引入.它能读取和写入二进制数据,常用于解析网络数据流.文件等. 1)创建 通过new关键字初始化Buffer ...
- Node.js躬行记(2)——文件系统和网络
一.文件系统 fs模块可与文件系统进行交互,封装了常规的POSIX函数.POSIX(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是UNIX系统的一个设计 ...
- Node.js躬行记(9)——微前端实践
后台管理系统使用的是umi框架,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目前已经变成了一个巨石应用,越来越难维护,有必要对其进行拆分了. 计划是从市面上挑选一个成熟的微前端框架,首先选择的是 icestark,虽然文档中 ...
随机推荐
- django 三件套(render,redirect,HttpResponse)
Django基础必备三件套**: HttpResponse 内部传入一个字符串参数,返回给浏览器. from django.shortcuts import HttpResponse def inde ...
- 领域驱动(DDD)设计和开发实战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将业务领域概念映射到软件工件中.大部分关于此主题的著作和文章都以 Eric Evans 的书<领域驱动设计>为基础,主要从概念和设计的角度探讨领域建模 ...
- Python模块导入方式
import导入方式 from...import导入方式 from...import... 导入模块相当于在此文件中写了所导入函数名(对比c/c++中的.h文件来理解),所以在之后使用导入的函数直接 ...
- css-theme 通过一套源码生成一份包含多套皮肤配置的样式文件
css-theme 通过单一css文件生成多套主题,并合并入一个css文件中 特性 只加载一个css,通过切换rootClass瞬间切换主题 体积压缩,将多套css合并,去除冗余代码,避免文件体积膨胀 ...
- vue和mint-ui loadMore 实现上拉加载和下拉刷新
首先安装mint-ui组件库 npm install mint-ui 在main.js中引入mint-ui和样式 import 'mint-ui/lib/style.css' import MintU ...
- php运用validate+ajax检测用户名是否已存在
前提:如果还不知道什么是validate,请前往这里 一.remote rules: username:{ required:true, minlength:8, maxlength:8, remot ...
- leetcode1753. 移除石子的最大得分
题目描述: 你正在玩一个单人游戏,面前放置着大小分别为 a.b 和 c 的 三堆 石子. 每回合你都要从两个 不同的非空堆 中取出一颗石子,并在得分上加 1 分.当存在 两个或 ...
- 利用css3渐变效果实现圆环旋转效果
* { margin: 0; padding: 0; } .stage { width: 200px; height: 130px; margin: 100px auto; position: rel ...
- rpm方式安装mysql
一.系统标准化采样 1)查看centos系统版本 [root@fp-web-126 ~]# cat /etc/redhat-release CentOS Linux release 7.2.1511 ...
- CVE 公开披露的网络安全漏洞列表
CVE®是一份公开披露的网络安全漏洞列表, 官方地址为 : https://cve.mitre.org/cve/ 比如 mavenrepository 上阿里的Druid修复的漏洞的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