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留给自己以后看的笔记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这本书特别好,和《深入了解JAVA虚拟机》有一拼,建议做java的都看看,下面全部都是复制书中的部分内容,主要目的是做个笔记,方便以后遇到问题能找到。
在Java中,所有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都存储在堆内存中,堆内存在线程之间共享。局部变量(Local Variables),方法定义参数(Java语言规范称之为Formal Method Parameters)和异常处理器参数(ExceptionHandler Parameters)不会在线程之间共享,它们不会有内存可见性问题,也不受内存模型的影响。
Java线程之间的通信由Java内存模型(本文简称为JMM)控制,JMM决定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写入何时对另一个线程可见。从抽象的角度来看,JMM定义了线程和主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线程之间的共享变量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本地内存(Local Memory),本地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以读/写共享变量的副本。本地内存是JMM的一个抽象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涵盖了缓存、写缓冲区、寄存器以及其他的硬件和编译器优化。
如果线程A与线程B之间要通信的话,必须要经历下面2个步骤。
1)线程A把本地内存A中更新过的共享变量刷新到主内存中去。
2)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之前已更新过的共享变量。
在执行程序时,为了提高性能,编译器和处理器常常会对指令做重排序。重排序分3种类型。
1)编译器优化的重排序。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安排语句的执行顺序。
2)指令级并行的重排序。现代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Instruction-LevelParallelism,ILP)来将多条指令重叠执行。如果不存在数据依赖性,处理器可以改变语句对应机器指令的执行顺序。
3)内存系统的重排序。由于处理器使用缓存和读/写缓冲区,这使得加载和存储操作看上去可能是在乱序执行。
1属于编译器重排序,2和3属于处理器重排序。这些重排序可能会导致多线程程序出现内存可见性问题。对于编译器,JMM的编译器重排序规则会禁止特定类型的编译器重排序(不是所有的编译器重排序都要禁止)。对于处理器重排序,JMM的处理器重排序规则会要求Java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时,插入特定类型的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s,Intel称之为Memory Fence)指令,通过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
顺序一致性
顺序一致性内存模型是一个理论参考模型,在设计的时候,处理器的内存模型和编程语言的内存模型都会以顺序一致性内存模型作为参照。
as-if-serial语义的意思是:不管怎么重排序(编译器和处理器为了提高并行度),(单线程)程序的执行结果不能被改变。编译器、runtime和处理器都必须遵守as-if-serial语义。
volatile写的内存语义:当写一个volatile变量时,JMM会把该线程对应的本地内存中的共享变量值刷新到主内存。
volatile读的内存语义:当读一个volatile变量时,JMM会把该线程对应的本地内存置为无效。线程接下来将从主内存中读取共享变量。
volatile写和volatile读的内存语义做个总结。
·线程A写一个volatile变量,实质上是线程A向接下来将要读这个volatile变量的某个线程发出了(其对共享变量所做修改的)消息。
·线程B读一个volatile变量,实质上是线程B接收了之前某个线程发出的(在写这个volatile变量之前对共享变量所做修改的)消息。
·线程A写一个volatile变量,随后线程B读这个volatile变量,这个过程实质上是线程A通过主内存向线程B发送消息。
happens-before
1)如果一个操作happens-before另一个操作,那么第一个操作的执行结果将对第二个操作可见,而且第一个操作的执行顺序排在第二个操作之前。
2)两个操作之间存在happens-before关系,并不意味着Java平台的具体实现必须要按照happens-before关系指定的顺序来执行。如果重排序之后的执行结果,与按happens-before关系
来执行的结果一致,那么这种重排序并不非法(也就是说,JMM允许这种重排序)。
上面的1)是JMM对程序员的承诺。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说,可以这样理解happens-before关系:如果A happens-before B,那么Java内存模型将向程序员保证——A操作的结果将对B可见,且A的执行顺序排在B之前。注意,这只是Java内存模型向程序员做出的保证!
上面的2)是JMM对编译器和处理器重排序的约束原则。正如前面所言,JMM其实是在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只要不改变程序的执行结果(指的是单线程程序和正确同步的多线程程序)编译器和处理器怎么优化都行。JMM这么做的原因是:程序员对于这两个操作是否真的被重排序并不关心,程序员关心的是程序执行时的语义不能被改变(即执行结果不能被改变)。因此,happens-before关系本质上和as-if-serial语义是一回事。
在JMM中,如果一个操作执行的结果需要对另一个操作可见,那么这两个操作之间必须要存在happens-before关系。这里提到的两个操作既可以是在一个线程之内,也可以是在不同线程之间。与程序员密切相关的happens-before规则如下。
--程序顺序规则:一个线程中的每个操作,happens-before于该线程中的任意后续操作。
--监视器锁规则:对一个锁的解锁,happens-before于随后对这个锁的加锁。
--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volatile域的写,happens-before于任意后续对这个volatile域的读。
--传递性:如果A happens-before B,且B happens-before C,那么A happens-before C。
注意 两个操作之间具有happens-before关系,并不意味着前一个操作必须要在后一个操作之前执行!happens-before仅仅要求前一个操作(执行的结果)对后一个操作可见,且前一个操作按顺序排在第二个操作之前(the first is visible to and ordered before the second)。
happens-before规则
1)程序顺序规则:一个线程中的每个操作,happens-before于该线程中的任意后续操作。
2)监视器锁规则:对一个锁的解锁,happens-before于随后对这个锁的加锁。
3)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volatile域的写,happens-before于任意后续对这个volatile域的读。
4)传递性:如果A happens-before B,且B happens-before C,那么A happens-before C。
5)start()规则:如果线程A执行操作ThreadB.start()(启动线程B),那么A线程的ThreadB.start()操作happens-before于线程B中的任意操作。
6)join()规则:如果线程A执行操作ThreadB.join()并成功返回,那么线程B中的任意操作happens-before于线程A从ThreadB.join()操作成功返回。
延迟加载的方案:
public class SafeDoubleCheckedLocking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Instance instance;
public static Instance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afeDoubleCheckedLocking.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Instance();// instance为volatile,现在没问题了
}
}
return instance;
}
}
public class InstanceFactory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stanceHolder {
public static Instance instance = new Instance();
}
public static Instance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Holder.instance ; // 这里将导致InstanceHolder类被初始化
}
}
队列同步器的实现分析
从实现角度分析同步器是如何完成线程同步的,主要包括:同步队列、独占式同步状态获取与释放、共享式同步状态获取与释放以及超时获取同步状态等同步器的核心数据结构与模板方法。
同步队列:
同步器依赖内部的同步队列(一个FIFO双向队列)来完成同步状态的管理,当前线程获取同步状态失败时,同步器会将当前线程以及等待状态等信息构造成为一个节点(Node)并将其加入同步队列,同时会阻塞当前线程,当同步状态释放时,会把首节点中的线程唤醒,使其再次尝试获取同步状态。
同步队列中的节点(Node)用来保存获取同步状态失败的线程引用、等待状态以及前驱和后继节点。节点的属性类型与名称以及描述如表所示:
节点是构成同步队列(等待队列,在5.6节中将会介绍)的基础,同步器拥有首节点(head)和尾节点(tail),没有成功获取同步状态的线程将会成为节点加入该队列的尾部,同步队列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在图中,同步器包含了两个节点类型的引用,一个指向头节点,而另一个指向尾节点。试想一下,当一个线程成功地获取了同步状态(或者锁),其他线程将无法获取到同步状态,转而被构造成为节点并加入到同步队列中,而这个加入队列的过程必须要保证线程安全,因此同步器提供了一个基于CAS的设置尾节点的方法:compareAndSetTail(Node expect,Nodeupdate),它需要传递当前线程“认为”的尾节点和当前节点,只有设置成功后,当前节点才正式与之前的尾节点建立关联。
同步队列遵循FIFO,首节点是获取同步状态成功的节点,首节点的线程在释放同步状态时,将会唤醒后继节点,而后继节点将会在获取同步状态成功时将自己设置为首节点。设置首节点是通过获取同步状态成功的线程来完成的,由于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成功获取到同步状态,因此设置头节点的方法并不需要使用CAS来保证,它只需要将首节点设置成为原首节点的后继节点并断开原首节点的next引用即可。
独占式同步状态获取与释放
通过调用同步器的acquire(int arg)方法可以获取同步状态,该方法对中断不敏感,也就是由于线程获取同步状态失败后进入同步队列中,后续对线程进行中断操作时,线程不会从同步队列中移出,该方法代码:
public final void acquire(int arg) {
if (!tryAcquire(arg) && acquireQueued(addWaiter(Node.EXCLUSIVE), arg))
selfInterrupt();
}
上述代码主要完成了同步状态获取、节点构造、加入同步队列以及在同步队列中自旋等待的相关工作,其主要逻辑是:首先调用自定义同步器实现的tryAcquire(int arg)方法,该方法保证线程安全的获取同步状态,如果同步状态获取失败,则构造同步节点(独占式Node.EXCLUSIVE,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成功获取同步状态)并通过addWaiter(Node node)方法将该节点加入到同步队列的尾部,最后调用acquireQueued(Node node,int arg)方法,使得该节点以“死循环”的方式获取同步状态。如果获取不到则阻塞节点中的线程,而被阻塞线程的唤醒主要依靠前驱节点的出队或阻塞线程被中断来实现。
下面分析一下相关工作。首先是节点的构造以及加入同步队列
private Node addWaiter(Node mode) {
Node node = new Node(Thread.currentThread(), mode);
// 快速尝试在尾部添加
Node pred = tail;
if (pred != null) {
node.prev = pred;
if (compareAndSetTail(pred, node)) {
pred.next = node;
return node;
}
}
enq(node);
return node;
} private Node enq(final Node node) {
for (;;) {
Node t = tail;
if (t == null) { // Must initialize
if (compareAndSetHead(new Node()))
tail = head;
} else {
node.prev = t;
if (compareAndSetTail(t, node)) {
t.next = node;
return t;
}
}
}
}
上述代码通过使用compareAndSetTail(Node expect,Node update)方法来确保节点能够被线程安全添加。试想一下:如果使用一个普通的LinkedList来维护节点之间的关系,那么当一个线程获取了同步状态,而其他多个线程由于调用tryAcquire(int arg)方法获取同步状态失败而并发地被添加到LinkedList时,LinkedList将难以保证Node的正确添加,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节点的数量有偏差,而且顺序也是混乱的。
在enq(final Node node)方法中,同步器通过“死循环”来保证节点的正确添加,在“死循环”中只有通过CAS将节点设置成为尾节点之后,当前线程才能从该方法返回,否则,当前线程不断地尝试设置。可以看出,enq(final Node node)方法将并发添加节点的请求通过CAS变得“串行化”了。
节点进入同步队列之后,就进入了一个自旋的过程,每个节点(或者说每个线程)都在自省地观察,当条件满足,获取到了同步状态,就可以从这个自旋过程中退出,否则依旧留在这个自旋过程中(并会阻塞节点的线程)
final boolean acquireQueued(final Node node, int arg) {
boolean failed = true;
try {
boolean interrupted = false;
for (;;) {
final Node p = node.predecessor();
if (p == head && tryAcquire(arg)) {
setHead(node);
p.next = null; // help GC
failed = false;
return interrupted;
}
if (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p, node) && parkAndCheckInterrupt())
interrupted = true;
}
} finally {
if (failed)
cancelAcquire(node);
}
}
在acquireQueued(final Node node,int arg)方法中,当前线程在“死循环”中尝试获取同步状态,而只有前驱节点是头节点才能够尝试获取同步状态,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两个,如下。
第一,头节点是成功获取到同步状态的节点,而头节点的线程释放了同步状态之后,将会唤醒其后继节点,后继节点的线程被唤醒后需要检查自己的前驱节点是否是头节点。
第二,维护同步队列的FIFO原则。该方法中,节点自旋获取同步状态的行为如图
由于非首节点线程前驱节点出队或者被中断而从等待状态返回,随后检查自己的前驱是否是头节点,如果是则尝试获取同步状态。可以看到节点和节点之间在循环检查的过程中基本不相互通信,而是简单地判断自己的前驱是否为头节点,这样就使得节点的释放规则符合FIFO,并且也便于对过早通知的处理(过早通知是指前驱节点不是头节点的线程由于中断而被唤醒)。
独占式同步状态获取流程,也就是acquire(int arg)方法调用流程
前驱节点为头节点且能够获取同步状态的判断条件和线程进入等待状态是获取同步状态的自旋过程。当同步状态获取成功之后,当前线程从acquire(int arg)方法返回,如果对于锁这种并发组件而言,代表着当前线程获取了锁。
当前线程获取同步状态并执行了相应逻辑之后,就需要释放同步状态,使得后续节点能够继续获取同步状态。通过调用同步器的release(int arg)方法可以释放同步状态,该方法在释放了同步状态之后,会唤醒其后继节点(进而使后继节点重新尝试获取同步状态)
public final boolean release(int arg) {
if (tryRelease(arg)) {
Node h = head;
if (h != null && h.waitStatus != )
unparkSuccessor(h);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该方法执行时,会唤醒头节点的后继节点线程,unparkSuccessor(Node node)方法使用LockSupport(在后面的章节会专门介绍)来唤醒处于等待状态的线程。
分析了独占式同步状态获取和释放过程后,适当做个总结:在获取同步状态时,同步器维护一个同步队列,获取状态失败的线程都会被加入到队列中并在队列中进行自旋;移出队列(或停止自旋)的条件是前驱节点为头节点且成功获取了同步状态。在释放同步状态时,同步器调用tryRelease(int arg)方法释放同步状态,然后唤醒头节点的后继节点。
共享式同步状态获取与释放
通过调用同步器的doAcquireNanos(int arg,long nanosTimeout)方法可以超时获取同步状态,即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获取同步状态,如果获取到同步状态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该方法提供了传统Java同步操作(比如synchronized关键字)所不具备的特性。
在分析该方法的实现前,先介绍一下响应中断的同步状态获取过程。在Java 5之前,当一个线程获取不到锁而被阻塞在synchronized之外时,对该线程进行中断操作,此时该线程的中断标志位会被修改,但线程依旧会阻塞在synchronized上,等待着获取锁。在Java 5中,同步器提供了acquireInterruptibly(int arg)方法,这个方法在等待获取同步状态时,如果当前线程被中断,会立刻返回,并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
超时获取同步状态过程可以被视作响应中断获取同步状态过程的“增强版”,doAcquireNanos(int arg,long nanosTimeout)方法在支持响应中断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时获取的特性。针对超时获取,主要需要计算出需要睡眠的时间间隔nanosTimeout,为了防止过早通知,nanosTimeout计算公式为:nanosTimeout-=now-lastTime,其中now为当前唤醒时间,lastTime为上次唤醒时间,如果nanosTimeout大于0则表示超时时间未到,需要继续睡眠nanosTimeout纳秒,反之,表示已经超时。
private boolean doAcquireNanos(int arg, long nanosTimeou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long lastTime = System.nanoTime();
final Node node = addWaiter(Node.EXCLUSIVE);
boolean failed = true;
try {
for (;;) {
final Node p = node.predecessor();
if (p == head && tryAcquire(arg)) {
setHead(node);
p.next = null; // help GC
failed = false;
return true;
}
if (nanosTimeout <= )
return false;
if (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p, node) && nanosTimeout > spinForTimeoutThreshold)
LockSupport.parkNanos(this, nanosTimeout);
long now = System.nanoTime();
// 计算时间,当前时间now减去睡眠之前的时间lastTime得到已经睡眠
// 的时间delta,然后被原有超时时间nanosTimeout减去,得到了
// 还应该睡眠的时间
nanosTimeout -= now - lastTime;
lastTime = now;
if (Thread.interrupted())
throw new InterruptedException();
}
} finally {
if (failed)
cancelAcquire(node);
}
}
该方法在自旋过程中,当节点的前驱节点为头节点时尝试获取同步状态,如果获取成功则从该方法返回,这个过程和独占式同步获取的过程类似,但是在同步状态获取失败的处理上有所不同。如果当前线程获取同步状态失败,则判断是否超时(nanosTimeout小于等于0表示已经超时),如果没有超时,重新计算超时间隔nanosTimeout,然后使当前线程等待nanosTimeout纳秒(当已到设置的超时时间,该线程会从LockSupport.parkNanos(Object blocker,long nanos)方法返回)。
如果nanosTimeout小于等于spinForTimeoutThreshold(1000纳秒)时,将不会使该线程进行超时等待,而是进入快速的自旋过程。原因在于,非常短的超时等待无法做到十分精确,如果这时再进行超时等待,相反会让nanosTimeout的超时从整体上表现得反而不精确。因此,在超时非常短的场景下,同步器会进入无条件的快速自旋。
独占式超时获取同步状态doAcquireNanos(int arg,long nanosTimeout)和独占式获取同步状态acquire(int args)在流程上非常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未获取到同步状态时的处理逻辑。acquire(int args)在未获取到同步状态时,将会使当前线程一直处于等待状态,而doAcquireNanos(int arg,long nanosTimeout)会使当前线程等待nanosTimeout纳秒,如果当前线程在nanosTimeout纳秒内没有获取到同步状态,将会从等待逻辑中自动返回。
ConcurrentLinkedQueue
ConcurrentLinkedQueue由head节点和tail节点组成,每个节点(Node)由节点元素(item)和指向下一个节点(next)的引用组成,节点与节点之间就是通过这个next关联起来,从而组成一张链表结构的队列。默认情况下head节点存储的元素为空,tail节点等于head节点。
private transient volatile Node<E> tail = head;
入队列
入队列就是将入队节点添加到队列的尾部。为了方便理解入队时队列的变化,以及head节点和tail节点的变化,这里以一个示例来展开介绍。
·添加元素1。队列更新head节点的next节点为元素1节点。又因为tail节点默认情况下等于head节点,所以它们的next节点都指向元素1节点。
·添加元素2。队列首先设置元素1节点的next节点为元素2节点,然后更新tail节点指向元素2节点。
·添加元素3,设置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为元素3节点。
·添加元素4,设置元素3的next节点为元素4节点,然后将tail节点指向元素4节点。
通过调试入队过程并观察head节点和tail节点的变化,发现入队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将入队节点设置成当前队列尾节点的下一个节点;第二是更新tail节点,如果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不为空,则将入队节点设置成tail节点,如果tail节点的next节点为空,则将入队节点设置成tail的next节点,所以tail节点不总是尾节点(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源码会非常有帮助)。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我们从单线程入队的角度理解了入队过程,但是多个线程同时进行入队的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可能会出现其他线程插队的情况。如果有一个线程正在入队,那么它必须先获取尾节点,然后设置尾节点的下一个节点为入队节点,但这时可能有另外一个线程插队了,那么队列的尾节点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当前线程要暂停入队操作,然后重新获取尾节点。让我们再通过源码来详细分析一下它是如何使用CAS算法来入队的。
public boolean offer(E e) {
if (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 入队前,创建一个入队节点
Node<E> n = new Node<E>(e);
retry:
// 死循环,入队不成功反复入队。
for (;;) {
// 创建一个指向tail节点的引用
Node<E> t = tail;
// p用来表示队列的尾节点,默认情况下等于tail节点。
Node<E> p = t;
for (int hops = ;; hops++) {
// 获得p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Node<E> next = succ(p);
// next节点不为空,说明p不是尾节点,需要更新p后在将它指向next节点
if (next != null) {
// 循环了两次及其以上,并且当前节点还是不等于尾节点
if (hops > HOPS && t != tail)
continue retry;
p = next;
}
// 如果p是尾节点,则设置p节点的next节点为入队节点。
else if (p.casNext(null, n)) {
/*
* 如果tail节点有大于等于1个next节点,则将入队节点设置成tail节点, 更新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失败了表示有其他线程成功更新了tail节点
*/
if (hops >= HOPS)
casTail(t, n); // 更新tail节点,允许失败
return true;
}
// p有next节点,表示p的next节点是尾节点,则重新设置p节点
else {
p = succ(p);
}
}
}
}
从源代码角度来看,整个入队过程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定位出尾节点;第二是使用CAS算法将入队节点设置成尾节点的next节点,如不成功则重试。
定位尾节点
tail节点并不总是尾节点,所以每次入队都必须先通过tail节点来找到尾节点。尾节点可能是tail节点,也可能是tail节点的next节点。代码中循环体中的第一个if就是判断tail是否有next节点,有则表示next节点可能是尾节点。获取tail节点的next节点需要注意的是p节点等于p的next节点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就是p节点和p的next节点都等于空,表示这个队列刚初始化,正准备添加节点,所以需要返回head节点。获取p节点的next节点代码
final Node<E> succ(Node<E> p) {
Node<E> next = p.getNext();
return (p == next) head : next;
}
设置入队节点为尾节点
p.casNext(null,n)方法用于将入队节点设置为当前队列尾节点的next节点,如果p是null,表示p是当前队列的尾节点,如果不为null,表示有其他线程更新了尾节点,则需要重新获取当前队列的尾节点。
HOPS的设计意图
让tail节点永远作为队列的尾节点,这样实现代码量非常少,而且逻辑清晰和易懂。但是,这么做有个缺点,每次都需要使用循环CAS更新tail节点。如果能减少CAS更新tail节点的次数,就能提高入队的效率,所以doug lea使用hops变量来控制并减少tail节点的更新频率,并不是每次节点入队后都将tail节点更新成尾节点,而是当tail节点和尾节点的距离大于等于常量HOPS的值(默认等于1)时才更新tail节点,tail和尾节点的距离越长,使用CAS更新tail节点的次数就会越少,但是距离越长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每次入队时定位尾节点的时间就越长,因为循环体需要多循环一次来定位出尾节点,但是这样仍然能提高入队的效率,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它通过增加对volatile变量的读操作来减少对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而对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开销要远远大于读操作,所以入队效率会有所提升。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HOPS = ;
注意 入队方法永远返回true,所以不要通过返回值判断入队是否成功。
出队列
出队列的就是从队列里返回一个节点元素,并清空该节点对元素的引用。让我们通过每个节点出队的快照来观察一下head节点的变化。
从图中可知,并不是每次出队时都更新head节点,当head节点里有元素时,直接弹出head节点里的元素,而不会更新head节点。只有当head节点里没有元素时,出队操作才会更新head节点。这种做法也是通过hops变量来减少使用CAS更新head节点的消耗,从而提高出队效率。让我们再通过源码来深入分析下出队过程。
public E poll() {
Node<E> h = head;
// p表示头节点,需要出队的节点Node<E> p = h;
for (int hops = ;; hops++) {
// 获取p节点的元素
E item = p.getItem();
// 如果p节点的元素不为空,使用CAS设置p节点引用的元素为null,
// 如果成功则返回p节点的元素。
if (item != null && p.casItem(item, null)) {
if (hops >= HOPS) {
// 将p节点下一个节点设置成head节点
Node<E> q = p.getNext();
updateHead(h, (q != null) q : p);
}
return item;
}
// 如果头节点的元素为空或头节点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头节点已经被另外
// 一个线程修改了。那么获取p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Node<E> next = succ(p);
// 如果p的下一个节点也为空,说明这个队列已经空了
if (next == null) {
// 更新头节点。
updateHead(h, p);
break;
}
// 如果下一个元素不为空,则将头节点的下一个节点设置成头节点
p = next;
}
return null;
}
首先获取头节点的元素,然后判断头节点元素是否为空,如果为空,表示另外一个线程已经进行了一次出队操作将该节点的元素取走,如果不为空,则使用CAS的方式将头节点的引用设置成null,如果CAS成功,则直接返回头节点的元素,如果不成功,表示另外一个线程已经进行了一次出队操作更新了head节点,导致元素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获取头节点。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留给自己以后看的笔记的更多相关文章
- 读《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学习笔记(一)
接下来一个系列,是关于<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以及相关知识点,主要是为了方便日后多次复习和防止忘记.废话不多说,直接步入主题: 第1章 并发编程的挑战 并发编程的目的是 ...
- 读《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一)
离开博客园很久了,自从找到工作,到现在基本没有再写过博客了.在大学培养起来的写博客的习惯在慢慢的消失殆尽,感觉汗颜.所以现在要开始重新培养起这个习惯,定期写博客不仅是对自己学习知识的一种沉淀,更是在督 ...
-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读书笔记(2)-并发编程模型
title: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读书笔记(2)-并发编程模型 date: 2017-05-05 23:37:20 tags: ['多线程','并发'] categories: 读书笔记 --- 1 ...
-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读书笔记(1)-并发编程的挑战
title: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读书笔记(1)-并发编程的挑战 date: 2017-05-03 23:28:45 tags: ['多线程','并发'] categories: 读书笔记 --- ...
- 那些年读过的书《Java并发编程实战》和《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三、任务执行框架—Executor框架小结
<Java并发编程实战>和<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 Executor框架小结 1.在线程中如何执行任务 (1)任务执行目标: 在正常负载情况下,服务器应用 ...
-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六)——线程间的通信
多条线程之间有时需要数据交互,下面介绍五种线程间数据交互的方式,他们的使用场景各有不同. 1. volatile.synchronized关键字 PS:关于volatile的详细介绍请移步至:Java ...
-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三)——volatile
1. 并发编程的两个关键问题 并发是让多个线程同时执行,若线程之间是独立的,那并发实现起来很简单,各自执行各自的就行:但往往多条线程之间需要共享数据,此时在并发编程过程中就不可避免要考虑两个问题:通信 ...
-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一)---锁的基本属性
本文来源于翁舒航的博客,点击即可跳转原文观看!!!(被转载或者拷贝走的内容可能缺失图片.视频等原文的内容) 若网站将链接屏蔽,可直接拷贝原文链接到地址栏跳转观看,原文链接:https://www.cn ...
- 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解读并发编程的优缺点
并发编程的优缺点 使用并发的原因 多核的CPU的背景下,催生了并发编程的趋势,通过并发编程的形式可以将多核CPU的计算能力发挥到极致,性能得到提升. 在特殊的业务场景下先天的就适合于并发编程. 比如在 ...
随机推荐
- [JAVA · 0基础]:11.终结者-final
关于finalkeyword的总结,是非常easy学习和掌握的,大致分为用final修饰的符号常量.类.方法.属性四部分.而这四部分的内容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非常有用.在项目中常常来利用finalke ...
- asp.net core mvc视频A:笔记3-5.视图数据共享之TempData
前几节讲的都是单页面数据共享,从本节开始讲跨页面数据共享 创建项目3.5,新建控制器 代码 控制器 设置TempData 另一个视图中读取TempData数据 运行 此时如果刷新页面,页面中的内容“张 ...
- Mac下配置mnmp环境
虽然比较喜欢玩下新语言, 但是php还是常会用到的. lnmp很多人都听过, 但是不能用在Mac上面, 另外还有个mnpp但在osx 10.8.3下面跑不起来.所以自己手动一步步安装, 整理了方便安装 ...
- 运用Arc Hydro提取河网
Arc hydro 插件需要 spatial analyst 支持: 解决方法:Tools菜单>>Extensions...,勾选Spatial Analyst 1.设置存储路径 ApUt ...
- Oracle的substr函数简单用法与substring区别
substr(字符串,截取开始位置,截取长度) //返回截取的字 substr('Hello World',0,1) //返回结果为 'H' *从字符串第一个字符开始截取长度为1的字符串 subst ...
- jquery将form表单序列化常json
var formData = {};$.each(form.serializeArray(),function(i, item){ formData[item.name] = item.value;} ...
- Unable to resolve address ' ' service ' ': Name or service not known
感谢朋友支持本博客,欢迎共同探讨交流,因为能力和时间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假设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 博客地址:http://blog.csdn.net/qq_21398167 原博文地 ...
- 如何提高Linux下块设备IO的整体性能?
编辑手记:本文主要讲解Linux IO调度层的三种模式:cfp.deadline和noop,并给出各自的优化和适用场景建议. 作者简介: 邹立巍 Linux系统技术专家.目前在腾讯SNG社交网络运营部 ...
- Agri-Net - poj 1258 (Prim 算法)
Time Limit: 1000MS Memory Limit: 10000K Total Submissions: 44373 Accepted: 18127 Description F ...
- git学习之安装(二)
安装Git 最早Git是在Linux上开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Git也只能在Linux和Unix系统上跑.不过,慢慢地有人把它移植到了Windows上.现在,Git可以在Linux.Unix.Mac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