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Mo的概念也是很早就出了,应该是18年初的事情了。但我仍然是后知后觉,居然还是等BERT出来很久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这两天才仔细看了下论文和源码,在这里做一些记录,如果有不详实的地方,欢迎指出~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ELMo原理
1. ELMo整体模型结构
2. 字符编码层
3. biLMs原理
4. 生成ELMo词向量
5. 结合下游NLP任务
二. PyTorch实现
1. 字符编码层
2. biLMs层
3. 生成ELMo词向量
三. 实验
四. 一些分析
1. 使用哪些层的输出?
2. 在哪里加入ELMo?
3. 每层输出的侧重点是什么?
4. 效率分析
五. 总结
传送门
前言
ELMo出自Allen研究所在NAACL2018会议上发表的一篇论文《Deep contextualized word representations》,从论文名称看,应该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词表征的方法。据他们自己的介绍:ELMo是一个深度带上下文的词表征模型,能同时建模(1)单词使用的复杂特征(例如,语法和语义);(2)这些特征在上下文中会有何变化(如歧义等)。这些词向量从深度双向语言模型(biLM)的隐层状态中衍生出来,biLM是在大规模的语料上面Pretrain的。它们可以灵活轻松地加入到现有的模型中,并且能在很多NLP任务中显著提升现有的表现,比如问答、文本蕴含和情感分析等。听起来非常的exciting,它的原理也十分reasonable!下面就将针对论文及其PyTorch源码进行剖析,具体的资料参见文末的传送门。

这里先声明一点:笔者认为“ELMo”这个名称既可以代表得到词向量的模型,也可以是得出的词向量本身,就像Word2Vec、GloVe这些名称一样,都是可以代表两个含义的。下面提到ELMo时,一般带有“模型”相关字眼的就是指的训练出词向量的模型,而带有“词向量”相关字眼的就是指的得出的词向量。

一. ELMo原理
之前我们一般比较常用的词嵌入的方法是诸如Word2Vec和GloVe这种,但这些词嵌入的训练方式一般都是上下文无关的,并且对于同一个词,不管它处于什么样的语境,它的词向量都是一样的,这样对于那些有歧义的词非常不友好。因此,论文就考虑到了要根据输入的句子作为上下文,来具体计算每个词的表征,提出了ELMo(Embeddings from Language Model)。它的基本思想,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还是用训练语言模型的套路,然后把语言模型中间隐含层的输出提取出来,作为这个词在当前上下文情境下的表征,简单但很有用!

1. ELMo整体模型结构
对于ELMo的模型结构,其实论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图(这点对于笔者这种想象力极差的人来说很痛苦),笔者通过整合论文里面的蛛丝马迹以及PyTorch的源码,得出它大概是下面这么个东西(手残党画的丑,勿怪):

假设输入的句子维度为B∗W∗C B * W * CB∗W∗C,这里的 B BB 表示batch_size,W WW 表示num_words,即一句话中的单词数目,在一个batch中可能需要padding,C CC 表示max_characters_per_token,即每个单词的字符数目,这里论文里面用了固定值50,不根据每个batch的不同而动态设置,D DD 表示projection_dim,即单词输入biLMs的embedding_size,或者理解为最终生成的ELMo词向量维度的1/2 1 / 21/2。

从图里面看,输入的句子会经过:

Char Encode Layer: 即首先经过一个字符编码层,因为ELMo实际上是基于char的,所以它会先对每个单词中的所有char进行编码,从而得到这个单词的表示。因此经过字符编码层出来之后的维度为B∗W∗D B * W * DB∗W∗D,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对于一个句子在单词级别上的编码维度。
biLMs:随后该句子表示会经过biLMs,即双向语言模型的建模,内部其实是分开训练了两个正向和反向的语言模型,而后将其表征进行拼接,最终得到的输出维度为(L+1)∗B∗W∗2D (L+1) * B * W * 2D(L+1)∗B∗W∗2D,+1实际上是加上了最初的embedding层,有点儿像residual,后面在“biLMs”部分会详细提到。
Scalar Mixer:紧接着,得到了biLMs各个层的表征之后,会经过一个混合层,它会将前面这些层的表示进行线性融合(后面在“生成ELMo词向量”部分会进行详细说明),得出最终的ELMo向量,维度为B∗W∗2D B * W * 2DB∗W∗2D。
这里只是对ELMo模型从全局上进行的一个统观,对每个模块里面的结构还是很懵逼?没关系,下面我们逐一来进行剖析:

2. 字符编码层
这一层即“Char Encode Layer”,它的输入维度是B∗W∗C B * W * CB∗W∗C,输出维度是B∗W∗D B * W * DB∗W∗D,经查看源码,它的结构图长这样:

画的有点儿乱,大家将就着看~

首先,输入的句子会被reshape成BW∗C BW * CBW∗C,因其是针对所有的char进行处理。然后会分别经过如下几个层:

Char Embedding:这就是正常的embedding层,针对每个char进行编码,实际上所有char的词表大概是262,其中0-255是char的unicode编码,256-261这6个分别是<bow>(单词的开始)、<eow>(单词的结束)、 <bos>(句子的开始)、<eos>(句子的结束)、<pow>(单词补齐符)和<pos>(句子补齐符)。可见词表还是比较小的,而且没有OOV的情况出现。这里的Embedding参数维度为262(num_characters)∗d(char_embed_dim) 262(num\_characters) * d(char\_embed\_dim)262(num_characters)∗d(char_embed_dim)。注意这里的 d dd 与上一节提到的 D DD 是两个概念,d dd 表示的是字符的embedding维度,而 D DD 表示的是单词的embedding维度,后面会看到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这部分的输出维度为BW∗C∗d BW * C * dBW∗C∗d。
Multi-Scale卷积层:这里用的是不同scale的卷积层,注意是在宽度上扩展,而不是深度上,即输入都是一样的,卷积之间的不同在于其kernel_size和channel_size的大小不同,用于捕捉不同n-grams之间的信息,这点其实是仿照 TextCNN 的模型结构。假设有m mm个这样的卷积层,其kernel_size从 k1,k2,...,km k1, k2, ..., kmk1,k2,...,km,比如1,2,3,4,5,6,7这种,其channel_size从 d1,d2,...,dm d1, d2, ..., dmd1,d2,...,dm,比如32,64,128,256,512,1024这种。注意:这里的卷积都是1维卷积,即只在序列长度上做卷积。与图像中的处理类似,在卷积之后,会经过MaxPooling进行池化,这里的目的主要在于经过前面卷积出的序列长度往往不一致,后期没办法进行合并,所以这里在序列维度上进行MaxPooling,其实就是取一个单词中最大的那个char的表示作为整个单词的表示。最后再经过激活层,这一步就算结束了。根据不同的channel_size的大小,这一步的输出维度分别为BW∗d1,BW∗d2,...,BW∗dm BW * d1, BW * d2, ..., BW * dmBW∗d1,BW∗d2,...,BW∗dm。
Concat层:上一步得出的是m个不同维度的矩阵,为了方便后期处理,这里将其在最后一维上进行拼接,而后将其reshape回单词级别的维度B∗W∗(d1+d2+...+dm) B * W * (d1+d2+...+dm)B∗W∗(d1+d2+...+dm)。
Highway层:Highway(参见:https://arxiv.org/abs/1505.00387 )是仿照图像中residual的做法,在NLP领域中常有应用,看代码里面的实现,这一层实现的公式见下面:其实就是一种全连接+残差的实现方式,只不过这里还需要一个element-wise的gate矩阵对x xx和f(A(x)) f(A(x))f(A(x))进行变换。这里需要经过H HH 层这样的Highway层,输出维度仍为B∗W∗(d1+d2+...+dm) B * W * (d1+d2+...+dm)B∗W∗(d1+d2+...+dm)。
y=g∗x+(1−g)∗f(A(x)),g=Sigmoid(B(x)) y = g * x + (1 - g) * f(A(x)), g = Sigmoid(B(x))
y=g∗x+(1−g)∗f(A(x)),g=Sigmoid(B(x))

Linear映射层:经过前面的计算,得到的向量维度d1+d2+...+dm d1+d2+...+dmd1+d2+...+dm往往比较长,这里额外加了一层的Linear进行映射,将维度映射到D DD,作为词的embedding送入后续的层中,这里输出的维度为B∗W∗D B * W * DB∗W∗D。
3. biLMs原理
ELMo主要是建立在biLMs(双向语言模型)上的,下面先从数学上介绍一下什么是biLMs。

具体来说,给定一个有N NN个token的序列(t1,t2,...,tN) (t_1, t_2, ..., t_N)(t
1

,t
2

,...,t
N

),前向的语言模型(一般是多层的LSTM之类的)用于计算给定前面tokens的情况下当前token的概率,即:

p(t1,t2,...,tN)=∏Nk=1p(tk∣t1,t2,...,tk−1) p(t_1, t_2, ..., t_N) = \prod_{k=1}^{N} p(t_k | t_1, t_2, ..., t_{k-1})
p(t
1

,t
2

,...,t
N

)=
k=1

N

p(t
k

∣t
1

,t
2

,...,t
k−1

)

在每一个位置k kk,模型都会在每一层输出一个上下文相关的表征h→LMk,j \overrightarrow{h}_{k, j}^{LM}
h

k,j
LM

,这里的j=1,...,L j = 1, ..., Lj=1,...,L表示第几层。顶层的输出h→LMk,L \overrightarrow{h}_{k, L}^{LM}
h

k,L
LM

用于预测下一个token:tk+1 t_{k+1}t
k+1

同样地,反向的语言模型训练与正向的一样,只不过输入是反过来的,即计算给定后面tokens的情况下当前token的概率:

p(t1,t2,...,tN)=∏Nk=1p(tk∣tk+1,tk+2,...,tN) p(t_1, t_2, ..., t_N) = \prod_{k=1}^{N} p(t_k | t_{k+1}, t_{k+2}, ..., t_N)
p(t
1

,t
2

,...,t
N

)=
k=1

N

p(t
k

∣t
k+1

,t
k+2

,...,t
N

)

同样,反向的LM在每个位置k kk,也会在每一层生成一个上下文相关的表征h←LMk,j \overleftarrow{h}_{k, j}^{LM}
h

k,j
LM

ELMo用的biLMs就是同时结合正向和反向的语言模型,其目标是最大化如下的似然值:

∑Nk=1(logp(tk∣t1,...,tk−1;Θx,Θ→LSTM,Θs)+(logp(tk∣tk+1,...,tN;Θx,Θ←LSTM,Θs)) \sum_{k=1}^N(\log p(t_k | t_1, ..., t_{k-1}; \Theta_x, \overrightarrow \Theta _{LSTM}, \Theta_s) + (\log p(t_k | t_{k+1}, ..., t_N; \Theta_x, \overleftarrow \Theta _{LSTM}, \Theta_s))
k=1

N

(logp(t
k

∣t
1

,...,t
k−1


x

,
Θ

LSTM


s

)+(logp(t
k

∣t
k+1

,...,t
N


x

,
Θ

LSTM


s

))

里面的Θx \Theta_xΘ
x

、Θs \Theta_sΘ
s

和Θ→LSTM \overrightarrow \Theta _{LSTM}
Θ

LSTM

及Θ←LSTM \overleftarrow \Theta _{LSTM}
Θ

LSTM

分别是词嵌入,输出层(Softmax之前的)以及正反向LSTM的参数。

可以看出,其实就是相当于分别训练了正向和反向的两个LM。 好像也只能分开进行训练,因为LM不能训练双向的。

示意图的话,就是下面这种多层BiLSTM的样子:

这里的 h hh 表示LSTM单元的hidden_size,可能会比较大,比如D=512,h=4096 D = 512, h = 4096D=512,h=4096这样。所以在每一层结束后还需要一个Linear层将维度从 h hh 映射为 D DD,而后再输入到下一层中。最后的输出是将每一层的所有输出以及embedding的输出,进行stack,每一层的输出里面又是对每个timestep的正向和反向的输出进行concat,因而最后的输出维度为(L+1)∗B∗W∗2D (L+1) * B * W * 2D(L+1)∗B∗W∗2D,这里的 L+1 L + 1L+1 中的 +1 +1+1 就代表着那一层embedding输出,其会复制成两份,以与biLMs每层的输出维度保持一致。

4. 生成ELMo词向量
在经过了biLMs层之后,得到的表征维度为(L+1)∗B∗W∗2D (L+1) * B * W * 2D(L+1)∗B∗W∗2D,接下来就需要生成最终的ELMo向量了!

对于每一个token tk t_kt
k

,L LL 层的biLMs,生成出来的表征有 2L+1 2L + 12L+1 个,如下公式:

Rk={xLMk,h→LMk,j,h←LMk,j∣j=1,...,L}={hLMk,j∣j=0,..,L} R_k = \{x_k^{LM}, \overrightarrow{h}_{k,j}^{LM}, \overleftarrow{h}_{k,j}^{LM} | j = 1, ..., L\} = \{h_{k,j}^{LM} | j = 0, .., L\}
R
k

={x
k
LM

,
h

k,j
LM

,
h

k,j
LM

∣j=1,...,L}={h
k,j
LM

∣j=0,..,L}

这里的hLMk,0 h_{k,0}^{LM}h
k,0
LM

是词的embedding输出,hLMk,j=[h→LMk,j;h←LMk,j] h_{k,j}^{LM} = [\overrightarrow{h}_{k,j}^{LM}; \overleftarrow{h}_{k,j}^{LM}]h
k,j
LM

=[
h

k,j
LM

;
h

k,j
LM

]表示每一层的正向和反向输出拼接后的结果。

对于这些表征,论文用如下公式对它们做了一个scalar mixer:

ELMotaskk=E(Rk;Θtask)=γtask∑Lj=0staskjhLMk,j ELMo_{k}^{task} = E(R_k; \Theta^{task}) = \gamma^{task} \sum_{j=0}^L s_j^{task} h_{k,j}^{LM}
ELMo
k
task

=E(R
k


task
)=γ
task

j=0

L

s
j
task

h
k,j
LM

这里的staskj s_j^{task}s
j
task

是一个softmax后的概率值,标量参数γtask \gamma^{task}γ
task
是用于对整个ELMo向量进行scale上的缩放。这两部分都是作为参数来学习的,针对不同任务会有不同的值。

同时论文里面还提到,每一层输出的分布之间可能会有较大差别,所以有时也会在线性融合之前,为每层的输出做一个Layer Normalization,这与Transformer里面一致。

经过Scalar Mixer之后的向量维度为B∗W∗2D B * W * 2DB∗W∗2D,即为生成的ELMo词向量,可以用于后续的任务。

5. 结合下游NLP任务
一般ELMo模型会在一个超大的语料库上进行预训练,因为是训练语言模型,不需要任何的标签,纯文本就可以,因而这里可以用超大的语料库,这一点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训练完ELMo模型之后,就可以输入一个新句子,得到其中每个单词在当前这个句子上下文下的ELMo词向量了。

论文中提到,在训练的时候,发现使用合适的dropout和L2在ELMo模型上时会提升效果。

此时这个词向量就可以接入到下游的NLP任务中,比如问答、情感分析等。从接入的位置来看,可以与下游NLP任务本身输入的embedding拼接在一起,也可以与其输出拼接在一起。而从模型是否固定来看,又可以将ELMo词向量预先全部提取出来,即固定ELMo模型不让其训练,也可以在训练下游NLP任务时顺带fine-tune这个ELMo模型。总之,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可以插入到任何想插入的地方进行增补。

二. PyTorch实现
这里参考的主要是allennlp里面与ELMo本身有关的部分,涉及到biLMs的模型实现,以及ELMo推理部分,会只列出核心的部分,细枝末节的代码就不列举了。至于如何与下游的NLP任务结合以及fine-tune,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实践,这里不做说明!

1. 字符编码层
这里实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Char Encode Layer。

首先是multi-scale CNN的实现:

# multi-scale CNN

# 网络定义
for i, (width, num) in enumerate(filters):
conv = torch.nn.Conv1d(
in_channels=char_embed_dim,
out_channels=num,
kernel_size=width,
bias=True
)
self.add_module('char_conv_{}'.format(i), conv)

# forward函数
def forward(sef, character_embedding)
convs = []
for i in range(len(self._convolutions)):
conv = getattr(self, 'char_conv_{}'.format(i))
convolved = conv(character_embedding)
# (batch_size * sequence_length, n_filters for this width)
convolved, _ = torch.max(convolved, dim=-1)
convolved = activation(convolved)
convs.append(convolved)
# (batch_size * sequence_length, n_filters)
token_embedding = torch.cat(convs, dim=-1)
return token_embeddi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然后是highway的实现:

# HighWay

# 网络定义
self._layers = torch.nn.ModuleList([torch.nn.Linear(input_dim, input_dim * 2)
for _ in range(num_layers)])

# forward函数
def forward(self, inputs):
current_input = inputs
for layer in self._layers:
projected_input = layer(current_input)
linear_part = current_input
# NOTE: if you modify this, think about whether you should modify the initialization
# above, too.
nonlinear_part, gate = projected_input.chunk(2, dim=-1)
nonlinear_part = self._activation(nonlinear_part)
gate = torch.sigmoid(gate)
current_input = gate * linear_part + (1 - gate) * nonlinear_part
return current_inpu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biLMs层
这部分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方向的BiLSTM训练,然后输出经过映射后直接进行拼接即可,代码如下:(以单向单层的为例)

# 网络定义
# input_size:输入embedding的维度
# hidden_size:输入和输出hidden state的维度
# cell_size:LSTMCell的内部维度。
# 一般input_size = hidden_size = D, hidden_size即为h。
self.input_linearity = torch.nn.Linear(input_size, 4 * cell_size, bias=False)
self.state_linearity = torch.nn.Linear(hidden_size, 4 * cell_size, bias=True)
self.state_projection = torch.nn.Linear(cell_size, hidden_size, bias=False)

# forward函数
def forward(self, inputs, batch_lengths, initial_state):
for timestep in range(total_timesteps):

# Do the projections for all the gates all at once.
# Both have shape (batch_size, 4 * cell_size)
projected_input = self.input_linearity(timestep_input)
projected_state = self.state_linearity(previous_state)

# Main LSTM equations using relevant chunks of the big linear
# projections of the hidden state and inputs.
input_gate = torch.sigmoid(projected_input[:, (0 * self.cell_size):(1 * self.cell_size)] +
projected_state[:, (0 * self.cell_size):(1 * self.cell_size)])
forget_gate = torch.sigmoid(projected_input[:, (1 * self.cell_size):(2 * self.cell_size)] +
projected_state[:, (1 * self.cell_size):(2 * self.cell_size)])
memory_init = torch.tanh(projected_input[:, (2 * self.cell_size):(3 * self.cell_size)] +
projected_state[:, (2 * self.cell_size):(3 * self.cell_size)])
output_gate = torch.sigmoid(projected_input[:, (3 * self.cell_size):(4 * self.cell_size)] +
projected_state[:, (3 * self.cell_size):(4 * self.cell_size)])
memory = input_gate * memory_init + forget_gate * previous_memory

# shape (current_length_index, cell_size)
pre_projection_timestep_output = output_gate * torch.tanh(memory)

# shape (current_length_index, hidden_size)
timestep_output = self.state_projection(pre_projection_timestep_output)

output_accumulator[0:current_length_index + 1, index] = timestep_output

# Mimic the pytorch API by returning state in the following shape:
# (num_layers * num_directions, batch_size, ...). As this
# LSTM cell cannot be stacked, the first dimension here is just 1.
final_state = (full_batch_previous_state.unsqueeze(0),
full_batch_previous_memory.unsqueeze(0))

return output_accumulator, final_stat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3. 生成ELMo词向量
这部分即为Scalar Mixer,其代码如下:

# 参数定义
self.scalar_parameters = ParameterList(
[Parameter(torch.FloatTensor([initial_scalar_parameters[i]]),
requires_grad=trainable) for i
in range(mixture_size)])
self.gamma = Parameter(torch.FloatTensor([1.0]), requires_grad=trainable)

# forward函数
def forward(tensors, mask):

def _do_layer_norm(tensor, broadcast_mask, num_elements_not_masked):
tensor_masked = tensor * broadcast_mask
mean = torch.sum(tensor_masked) / num_elements_not_masked
variance = torch.sum(((tensor_masked - mean) * broadcast_mask)**2) / num_elements_not_masked
return (tensor - mean) / torch.sqrt(variance + 1E-12)

normed_weights = torch.nn.functional.softmax(torch.cat([parameter for parameter
in self.scalar_parameters]), dim=0)
normed_weights = torch.split(normed_weights, split_size_or_sections=1)

if not self.do_layer_norm:
pieces = []
for weight, tensor in zip(normed_weights, tensors):
pieces.append(weight * tensor)
return self.gamma * sum(pieces)

else:
mask_float = mask.float()
broadcast_mask = mask_float.unsqueeze(-1)
input_dim = tensors[0].size(-1)
num_elements_not_masked = torch.sum(mask_float) * input_dim

pieces = []
for weight, tensor in zip(normed_weights, tensors):
pieces.append(weight * _do_layer_norm(tensor,
broadcast_mask, num_elements_not_masked))
return self.gamma * sum(piec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三. 实验
这里主要列举一些在实际下游任务上结合ELMo的表现,分别是SQuAD(问答任务)、SNLI(文本蕴含)、SRL(语义角色标注)、Coref(共指消解)、NER(命名实体识别)以及SST-5(情感分析任务),其结果如下:

可见,基本都是在一个较低的baseline的情况下,用了ELMo后,达到了超越之前SoTA的效果!

四. 一些分析
论文中,作者也做了一些有趣的分析,从各个角度窥探ELMo的优势和特性。比如:

1. 使用哪些层的输出?
作者探索了使用不同biLMs层带来的效果,以及使用不同的L2范数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这里面的Last Only指的是只是用biLM最顶层的输出,λ \lambdaλ 指的是L2范数的权重,可见使用所有层的效果普遍比较好,并且较低的L2范数效果也较好,因其让每一层的表示都趋于不同,当L2范数的权重较大时,会让模型所有层的参数值趋于一致,导致模型每层的输出也会趋于一致。

2. 在哪里加入ELMo?
前面提到过,可以在输入和输出的时候加入ELMo向量,作者比较了这两者的不同:

在问答和文本蕴含任务上,是同时在输入和输出加入ELMo的效果较好,而在语义角色标注任务上,则是只在输入加入比较好。论文猜测这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前两个任务上,都需要用到attention,而在输出的时候加入ELMo,能让attention直接看到ELMo的输出,会对整个任务有利。而在语义角色标注上,与任务相关的上下文表征要比biLMs的通用输出更重要一些。

3. 每层输出的侧重点是什么?
论文通过实验得出,在biLMs的低层,表征更侧重于诸如词性等这种语法特征,而在高层的表征则更侧重于语义特征。比如下面的实验结果:

左边的任务是语义消歧,右边的任务是词性标注,可见在语义消歧任务上面,使用第二层的效果比第一层的要好;而在词性标注任务上面,使用第一层的效果反而比使用第二层的效果要好。

总体来看,还是使用所有层输出的效果会更好,具体的weight让模型自己去学就好了。

4. 效率分析
一般而言,用了预训练模型的网络往往收敛的会更快,同时也可以使用更少的数据集。论文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点:

比如在SRL任务中,使用了ELMo的模型仅使用1%的数据集就能达到不使用ELMo模型在使用10%数据集的效果!

五. 总结
ELMo具有如下的优良特性:

上下文相关:每个单词的表示取决于使用它的整个上下文。
深度:单词表示组合了深度预训练神经网络的所有层。
基于字符:ELMo表示纯粹基于字符,然后经过CharCNN之后再作为词的表示,解决了OOV问题,而且输入的词表也很小。
资源丰富:有完整的源码、预训练模型、参数以及详尽的调用方式和例子,又是一个造福伸手党的好项目!而且:还有人专门实现了多语的,好像是哈工大搞的,戳这里看项目。
传送门
论文:https://arxiv.org/pdf/1802.05365.pdf
项目首页:https://allennlp.org/elmo
源码:https://github.com/allenai/allennlp (PyTorch,关于ELMo的部分戳这里)
https://github.com/allenai/bilm-tf (TensorFlow)
多语言:https://github.com/HIT-SCIR/ELMoForManyLangs (哈工大CoNLL评测的多国语言ELMo,还有繁体中文的)
---------------------
作者:MagicBubble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Magical_Bubble/article/details/89160032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

ELMo解读(论文 + PyTorch源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DRF(1) - REST、DRF(View源码解读、APIView源码解读)

    一.REST 1.什么是编程? 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 2.什么是REST? 首先回顾我们曾经做过的图书管理系统,我们是这样设计url的,如下: /books/ /get_all_books/ 访问所 ...

  2. Restful 1 -- REST、DRF(View源码解读、APIView源码解读)及框架实现

    一.REST 1.什么是编程? 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 2.什么是REST? - url用来唯一定位资源,http请求方式来区分用户行为 首先回顾我们曾经做过的图书管理系统,我们是这样设计url的,如下 ...

  3. EAST结构分析+pytorch源码实现

    目录 EAST结构分析+pytorch源码实现 @ 一. U-Net的前车之鉴 1.1 FCN网络结构 1.2 U-NET网络 1.3 CTPN网络 二. EAST结构分析 2.1 结构简述 2.2 ...

  4. 通过解读 WPF 触摸源码,分析 WPF 插拔设备触摸失效的问题(问题篇)

    在 .NET Framework 4.7 以前,WPF 程序的触摸处理是基于操作系统组件但又自成一套的,这其实也为其各种各样的触摸失效问题埋下了伏笔.再加上它出现得比较早,触摸失效问题也变得更加难以解 ...

  5. REST、DRF(View源码解读、APIView源码解读)

    一 . REST            前言 1 . 编程 : 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结合 .小程序如简单的计算器,我们输入初始数据,经过计算,得到最终的数据,这个过程中,初始数据和结果数据都是数据,而计算 ...

  6. PyTorch源码解读之torchvision.transforms(转)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4380165/article/details/79167753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 ...

  7. PyTorch源码解读之torchvision.models(转)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4380165/article/details/79119664 PyTorch框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且好用的包:torchvision,该包 ...

  8. PyTorch源码解读之torch.utils.data.DataLoader(转)

    原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u014380165/article/details/79058479 写得特别好!最近正好在学习pytorch,学习一下! PyTorch中数据 ...

  9. Neural Style论文笔记+源码解析

    引言 前面在Ubuntu16.04+GTX1080配置TensorFlow并实现图像风格转换中介绍了TensorFlow的配置过程,以及运用TensorFlow实现图像风格转换,主要是使用了文章A N ...

随机推荐

  1. hive-hbase表的建立

    HIVE-HBASE表CDH4的时候不成熟select*的时候会查询不出(必须通过字段名称),CDH5已经修复这点需要注意 接口表hive部分一般不做join select会占性能,因为hbase接口 ...

  2. day36 08-Hibernate抓取策略:批量抓取

    package cn.itcast.te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org.hibernate.Hibernate; import org.hibernate. ...

  3. NIOP模拟17.10.13

    太水,简述一下题意 T1 让你计算一个形如Σai * bi^ki 快速幂即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include &l ...

  4. 【洛谷】 P1420 最长连号

    题目描述 输入n个正整数,(1<=n<=10000),要求输出最长的连号的长度.(连号指从小到大连续自然数) 输入输出格式 输入格式: 第一行,一个数n; 第二行,n个正整数,之间用空格隔 ...

  5. mybatis中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查询

    在实际的开发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是一对一查询和一对多查询.而多对多的实现是通过中间来实现,这里就没有给出来了 比如: 订单和用户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订单只能对应一个用户) 订单和订单明细是一对多的关系(一 ...

  6. selenium 常见问题之 nknown error: call function result missing ‘value’

    运行时候出现错误提示如下: 出现该问题原因:chrome浏览器自动升级.导致和chromedriver支持的版本不匹配. 解决方案有两种(本人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解决办法.): 1.下载和当前使用的ch ...

  7. java路径中'/'的使用

    考虑java的跨系统:uinux和winw7中的‘/'标识方法不同,使用下放语句可避免 File.separator;//代表"/"

  8. 2-2 Numpy-矩阵

    # !usr/bin/env python # Author:@vilicute import numpy as np # 矩阵的创建 matr1 = np.mat("4 2 3;4 5 6 ...

  9. Python 中的 map, reduce, zip, filter, lambda基本使用方法

    map(function, sequence[, sequence, ...] 该函数是对sequence中的每个成员调用一次function函数,如果参数有多个,则对每个sequence中对应的元素 ...

  10. python流程控制和循环

    变量的命名:可以由数字字母下换线组成 ,不能以数字开头,可以使用中文但是不推荐使用中文,不推荐前面使用_ __,不能使用系统的关键字,变量名严格区分大小写 逻辑运算优先级 or<an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