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当作潜在的聚类中心(称之为exemplar),然后数据点两两之间连线构成一个网络(相似度矩阵),再通过网络中各条边的消息(responsibility和availability)传递计算出各样本的聚类中心。

2.相关概念(假如有数据点i和数据点j)

      

(图1)                                     (图2)                                       (图3)

1)相似度: 点j作为点i的聚类中心的能力,记为S(i,j)。一般使用负的欧式距离,所以S(i,j)越大,表示两个点距离越近,相似度也就越高。使用负的欧式距离,相似度是对称的,如果采用其他算法,相似度可能就不是对称的。

2)相似度矩阵:N个点之间两两计算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就组成了相似度矩阵。如图1所示的黄色区域,就是一个5*5的相似度矩阵(N=5)

3)  preference:指点i作为聚类中心的参考度(不能为0),取值为S对角线的值(图1红色标注部分),此值越大,最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对角线的值为0,所以需要重新设置对角线的值,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值,也可以设置成同一值。一般设置为S相似度值的中值。(有的说设置成S的最小值产生的聚类最少,但是在下面的算法中设置成中值产生的聚类是最少的)

4)Responsibility(吸引度):指点k适合作为数据点i的聚类中心的程度,记为r(i,k)。如图2红色箭头所示,表示点i给点k发送信息,是一个点i选点k的过程。

5)Availability(归属度):指点i选择点k作为其聚类中心的适合程度,记为a(i,k)。如图3红色箭头所示,表示点k给点i发送信息,是一个点k选diani的过程。

6)exemplar:指的是聚类中心。

7)r (i, k)加a (i, k)越大,则k点作为聚类中心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i点隶属于以k点为聚类中心的聚类的可能性也越大

3.数学公式

1)吸引度迭代公式:

    (公式一)

说明1:Rt+1(i,k)表示新的R(i,k),Rt(i,k)表示旧的R(i,k),也许这样说更容易理解。其中λ是阻尼系数,取值[0.5,1),用于算法的收敛

说明2:网上还有另外一种数学公式:

    (公式二)

sklearn官网的公式是:

       (公式三)

我试了这两种公式之后,发现还是公式一的聚类效果最好。同样的数据都采取S的中值作为参考度,我自己写的算法聚类中心是5个,sklearn提供的算法聚类中心是十三个,但是如果把参考度设置为p=-50,则我自己写的算法聚类中心很多,sklearn提供的聚类算法产生标准的3个聚类中心(因为数据是围绕三个中心点产生的),目前还不清楚这个p=-50是怎么得到的。

2)归属度迭代公式

说明:At+1(i,k)表示新的A(i,k),At(i,k)表示旧的A(i,k)。其中λ是阻尼系数,取值[0.5,1),用于算法的收敛

4.详细的算法流程

1)设置实验数据。使用sklearn包中提供的函数,随机生成以[1, 1], [-1, -1], [1, -1]三个点为中心的150个数据。

def init_sample():
## 生成的测试数据的中心点
centers = [[1, 1], [-1, -1], [1, -1]]
##生成数据
Xn, labels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3数据的长度,即:数据点的个数
dataLen = len(Xn) return Xn,dataLen

2)计算相似度矩阵,并且设置参考度,这里使用相似度矩阵的中值

def cal_simi(Xn):
##这个数据集的相似度矩阵,最终是二维数组
simi = []
for m in Xn:
##每个数字与所有数字的相似度列表,即矩阵中的一行
temp = []
for n in Xn:
##采用负的欧式距离计算相似度
s =-np.sqrt((m[0]-n[0])**2 + (m[1]-n[1])**2)
temp.append(s)
simi.append(temp) ##设置参考度,即对角线的值,一般为最小值或者中值
#p = np.min(simi) ##11个中心
#p = np.max(simi) ##14个中心
p = np.median(simi) ##5个中心
for i in range(dataLen):
simi[i][i] = p
return simi

3)计算吸引度矩阵,即R值。

如果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上述求R和求A的公式中,求R需要A,求A需要R,所以R或者A不是一开始就可以求解出的,需要先初始化,然后再更新。(我开始就陷入了这个误区,总觉得公式有问题,囧)

##初始化R矩阵、A矩阵
def init_R(dataLen):
R = [[0]*dataLen for j in range(dataLen)]
return R def init_A(dataLen):
A = [[0]*dataLen for j in range(dataLen)]
return A ##迭代更新R矩阵
def iter_update_R(dataLen,R,A,simi):
old_r = 0 ##更新前的某个r值
lam = 0.5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此循环更新R矩阵
for i in range(dataLen):
for k in range(dataLen):
old_r = R[i][k]
if i != k:
max1 = A[i][0] + R[i][0]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if j != k:
if A[i][j] + R[i][j] > max1 :
max1 = A[i][j] + R[i][j]
##更新后的R[i][k]值
R[i][k] = simi[i][k] - max1
##带入阻尼系数重新更新
R[i][k] = (1-lam)*R[i][k] +lam*old_r
else:
max2 = simi[i][0]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if j != k:
if simi[i][j] > max2:
max2 = simi[i][j]
##更新后的R[i][k]值
R[i][k] = simi[i][k] - max2
##带入阻尼系数重新更新
R[i][k] = (1-lam)*R[i][k] +lam*old_r
print("max_r:"+str(np.max(R)))
#print(np.min(R))
return R

4)计算归属度矩阵,即A值

##迭代更新A矩阵
def iter_update_A(dataLen,R,A):
old_a = 0 ##更新前的某个a值
lam = 0.5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此循环更新A矩阵
for i in range(dataLen):
for k in range(dataLen):
old_a = A[i][k]
if i ==k :
max3 = R[0][k]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if j != k:
if R[j][k] > 0:
max3 += R[j][k]
else :
max3 += 0
A[i][k] = max3
##带入阻尼系数更新A值
A[i][k] = (1-lam)*A[i][k] +lam*old_a
else :
max4 = R[0][k]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上图公式中的i!=k 的求和部分
if j != k and j != i:
if R[j][k] > 0:
max4 += R[j][k]
else :
max4 += 0 ##上图公式中的min部分
if R[k][k] + max4 > 0:
A[i][k] = 0
else :
A[i][k] = R[k][k] + max4 ##带入阻尼系数更新A值
A[i][k] = (1-lam)*A[i][k] +lam*old_a
print("max_a:"+str(np.max(A)))
#print(np.min(A))
return A

5)迭代更新R值和A值。终止条件是聚类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更新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计算聚类中心
def cal_cls_center(dataLen,simi,R,A):
##进行聚类,不断迭代直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或者判断comp_cnt次后聚类中心不再变化
max_iter = 100 ##最大迭代次数
curr_iter = 0 ##当前迭代次数
max_comp = 30 ##最大比较次数
curr_comp = 0 ##当前比较次数
class_cen = [] ##聚类中心列表,存储的是数据点在Xn中的索引
while True:
##计算R矩阵
R = iter_update_R(dataLen,R,A,simi)
##计算A矩阵
A = iter_update_A(dataLen,R,A)
##开始计算聚类中心
for k in range(dataLen):
if R[k][k] +A[k][k] > 0:
if k not in class_cen:
class_cen.append(k)
else:
curr_comp += 1
curr_iter += 1
print(curr_iter)
if curr_iter >= max_iter or curr_comp > max_comp :
break
return class_cen

6)根据求出的聚类中心,对数据进行分类

这个步骤产生的是一个归类列表,列表中的每个数字对应着样本数据中对应位置的数据的分类

 ##根据聚类中心划分数据
c_list = []
for m in Xn:
temp = []
for j in class_cen:
n = Xn[j]
d = -np.sqrt((m[0]-n[0])**2 + (m[1]-n[1])**2)
temp.append(d)
##按照是第几个数字作为聚类中心进行分类标识
c = class_cen[temp.index(np.max(temp))]
c_list.append(c)

7)完整代码及效果图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第一步:生成测试数据
1.生成实际中心为centers的测试样本300个,
2.Xn是包含150个(x,y)点的二维数组
3.labels_true为其对应的真是类别标签
''' def init_sample():
## 生成的测试数据的中心点
centers = [[1, 1], [-1, -1], [1, -1]]
##生成数据
Xn, labels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3数据的长度,即:数据点的个数
dataLen = len(Xn) return Xn,dataLen '''
第二步:计算相似度矩阵
'''
def cal_simi(Xn):
##这个数据集的相似度矩阵,最终是二维数组
simi = []
for m in Xn:
##每个数字与所有数字的相似度列表,即矩阵中的一行
temp = []
for n in Xn:
##采用负的欧式距离计算相似度
s =-np.sqrt((m[0]-n[0])**2 + (m[1]-n[1])**2)
temp.append(s)
simi.append(temp) ##设置参考度,即对角线的值,一般为最小值或者中值
#p = np.min(simi) ##11个中心
#p = np.max(simi) ##14个中心
p = np.median(simi) ##5个中心
for i in range(dataLen):
simi[i][i] = p
return simi '''
第三步:计算吸引度矩阵,即R
公式1:r(n+1) =s(n)-(s(n)+a(n))-->简化写法,具体参见上图公式
公式2:r(n+1)=(1-λ)*r(n+1)+λ*r(n)
''' ##初始化R矩阵、A矩阵
def init_R(dataLen):
R = [[0]*dataLen for j in range(dataLen)]
return R def init_A(dataLen):
A = [[0]*dataLen for j in range(dataLen)]
return A ##迭代更新R矩阵
def iter_update_R(dataLen,R,A,simi):
old_r = 0 ##更新前的某个r值
lam = 0.5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此循环更新R矩阵
for i in range(dataLen):
for k in range(dataLen):
old_r = R[i][k]
if i != k:
max1 = A[i][0] + R[i][0]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if j != k:
if A[i][j] + R[i][j] > max1 :
max1 = A[i][j] + R[i][j]
##更新后的R[i][k]值
R[i][k] = simi[i][k] - max1
##带入阻尼系数重新更新
R[i][k] = (1-lam)*R[i][k] +lam*old_r
else:
max2 = simi[i][0]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if j != k:
if simi[i][j] > max2:
max2 = simi[i][j]
##更新后的R[i][k]值
R[i][k] = simi[i][k] - max2
##带入阻尼系数重新更新
R[i][k] = (1-lam)*R[i][k] +lam*old_r
print("max_r:"+str(np.max(R)))
#print(np.min(R))
return R
'''
第四步:计算归属度矩阵,即A
'''
##迭代更新A矩阵
def iter_update_A(dataLen,R,A):
old_a = 0 ##更新前的某个a值
lam = 0.5 ##阻尼系数,用于算法收敛
##此循环更新A矩阵
for i in range(dataLen):
for k in range(dataLen):
old_a = A[i][k]
if i ==k :
max3 = R[0][k]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if j != k:
if R[j][k] > 0:
max3 += R[j][k]
else :
max3 += 0
A[i][k] = max3
##带入阻尼系数更新A值
A[i][k] = (1-lam)*A[i][k] +lam*old_a
else :
max4 = R[0][k] ##注意初始值的设置
for j in range(dataLen):
##上图公式中的i!=k 的求和部分
if j != k and j != i:
if R[j][k] > 0:
max4 += R[j][k]
else :
max4 += 0 ##上图公式中的min部分
if R[k][k] + max4 > 0:
A[i][k] = 0
else :
A[i][k] = R[k][k] + max4 ##带入阻尼系数更新A值
A[i][k] = (1-lam)*A[i][k] +lam*old_a
print("max_a:"+str(np.max(A)))
#print(np.min(A))
return A '''
第5步:计算聚类中心
''' ##计算聚类中心
def cal_cls_center(dataLen,simi,R,A):
##进行聚类,不断迭代直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或者判断comp_cnt次后聚类中心不再变化
max_iter = 100 ##最大迭代次数
curr_iter = 0 ##当前迭代次数
max_comp = 30 ##最大比较次数
curr_comp = 0 ##当前比较次数
class_cen = [] ##聚类中心列表,存储的是数据点在Xn中的索引
while True:
##计算R矩阵
R = iter_update_R(dataLen,R,A,simi)
##计算A矩阵
A = iter_update_A(dataLen,R,A)
##开始计算聚类中心
for k in range(dataLen):
if R[k][k] +A[k][k] > 0:
if k not in class_cen:
class_cen.append(k)
else:
curr_comp += 1
curr_iter += 1
print(curr_iter)
if curr_iter >= max_iter or curr_comp > max_comp :
break
return class_cen if __name__=='__main__':
##初始化数据
Xn,dataLen = init_sample()
##初始化R、A矩阵
R = init_R(dataLen)
A = init_A(dataLen)
##计算相似度
simi = cal_simi(Xn)
##输出聚类中心
class_cen = cal_cls_center(dataLen,simi,R,A)
#for i in class_cen:
# print(str(i)+":"+str(Xn[i]))
#print(class_cen) ##根据聚类中心划分数据
c_list = []
for m in Xn:
temp = []
for j in class_cen:
n = Xn[j]
d = -np.sqrt((m[0]-n[0])**2 + (m[1]-n[1])**2)
temp.append(d)
##按照是第几个数字作为聚类中心进行分类标识
c = class_cen[temp.index(np.max(temp))]
c_list.append(c)
##画图
colors = ['red','blue','black','green','yellow']
plt.figure(figsize=(8,6))
plt.xlim([-3,3])
plt.ylim([-3,3])
for i in range(dataLen):
d1 = Xn[i]
d2 = Xn[c_list[i]]
c = class_cen.index(c_list[i])
plt.plot([d2[0],d1[0]],[d2[1],d1[1]],color=colors[c],linewidth=1)
#if i == c_list[i] :
# plt.scatter(d1[0],d1[1],color=colors[c],linewidth=3)
#else :
# plt.scatter(d1[0],d1[1],color=colors[c],linewidth=1)
plt.show()

迭代11次出结果:

补充说明:这个算法重点在讲解实现过程,执行效率不是特别高,有优化的空间。以后我会补充进来

5.sklearn包中的AP算法

1)函数:sklearn.cluster.AffinityPropagation

2)主要参数:

damping : 阻尼系数,取值[0.5,1)

convergence_iter :比较多少次聚类中心不变之后停止迭代,默认15

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

preference :参考度

3)主要属性

cluster_centers_indices_ : 存放聚类中心的数组

labels_ :存放每个点的分类的数组

n_iter_ : 迭代次数

4)示例

preference(即p值)取不同值时的聚类中心的数目在代码中注明了。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ffinityPropagation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的测试数据的中心点
centers = [[1, 1], [-1, -1], [1, -1]]
##生成数据
Xn, labels_true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centers=centers,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simi = []
for m in Xn:
##每个数字与所有数字的相似度列表,即矩阵中的一行
temp = []
for n in Xn:
##采用负的欧式距离计算相似度
s =-np.sqrt((m[0]-n[0])**2 + (m[1]-n[1])**2)
temp.append(s)
simi.append(temp) p=-50 ##3个中心
#p = np.min(simi) ##9个中心,
#p = np.median(simi) ##13个中心 ap = AffinityPropagation(damping=0.5,max_iter=500,convergence_iter=30,
preference=p).fit(Xn)
cluster_centers_indices = ap.cluster_centers_indices_ for idx in cluster_centers_indices:
print(Xn[idx])

 6.AP算法的优点

1) 不需要制定最终聚类族的个数

2) 已有的数据点作为最终的聚类中心,而不是新生成一个族中心。

3)模型对数据的初始值不敏感。

    4)对初始相似度矩阵数据的对称性没有要求。 

    5).相比与k-centers聚类方法,其结果的平方差误差较小。

7.AP算法的不足

1)AP算法需要事先计算每对数据对象之间的相似度,如果数据对象太多的话,内存放不下,若存在数据库,频繁访问数据库也需要时间。

    2)AP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一次迭代大概O(N3)

    3)聚类的好坏受到参考度和阻尼系数的影响。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二)之AP算法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一)之AP算法

    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 ...

  2. JVM(二)GC算法和垃圾收集器

    前言 垃圾收集器(Garbage Collection)通常被成为GC,诞生于1960年MIT的Lisp语言.上一篇介绍了Java运行时区域的各个部分,其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3个区域随线 ...

  3. FIR滤波器工作原理(算法)以及verilog算法实现(包含与IIR的一些对比)

    滤波器在2017年IC前端的笔试中,出现频率十分的高.不论今后是否会涉及,还是要记住一些会比较好.接下来就将从这四个方面来讲解,FIR数字滤波器的工作原理(算法)与verilog实现. ·什么是FIR ...

  4.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实践之(二)支持向量机(SVM)初级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实践之(二)支持向量机(SVM)初级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实践之(二)支持向量机(SVM)初级 zouxy09@qq.com http://blog.csdn.net/ ...

  5. Python实现聚类算法AP

    1.算法简介 AP(Affinity Propagation)通常被翻译为近邻传播算法或者亲和力传播算法,是在2007年的Science杂志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聚类算法.A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全部数据点都 ...

  6. 【Python机器学习实战】聚类算法(1)——K-Means聚类

    实战部分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算法对其原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然后进行简单地实现(可能对算法性能考虑欠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一些聚类算法. K-means聚类算法 0.聚类算法算法简介 聚类算法算 ...

  7. 机器学习:Python实现聚类算法(一)之K-Means

    1.简介 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是十大经典数据挖掘算法之一.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 ...

  8. python 机器学习(二)分类算法-k近邻算法

      一.什么是K近邻算法? 定义: 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来源: KNN算法最早是由Cover和Hart提 ...

  9. 【Python机器学习实战】聚类算法(2)——层次聚类(HAC)和DBSCAN

    层次聚类和DBSCAN 前面说到K-means聚类算法,K-Means聚类是一种分散性聚类算法,本节主要是基于数据结构的聚类算法--层次聚类和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两种算法. 1.层次聚类 ...

随机推荐

  1. BFC——块级格式化上下文

    BFC(块级格式化上下文) 一.BFC是什么? 从样式上看,具有BFC的容器和普通的容器没有区别.从功能上看,具有BFC的容器可以看作是隔离了的容器,容器里面的元素不会影响到外面的元素,并且BFC具有 ...

  2. MSSQL约束【转】

    为了减少数据冗余和使数据库内容变的严谨,MSSQL数据库里引入了关系和约束.我们平时做一些小程序,需要使用到MSSQL数据库的时候大多没有严格去规划一下数据库的设计,但是真正开发的时候需要你严格的进行 ...

  3. resharper license server

    2018-5-14更新 http://jetbrains-a.pw good 2018-4-17 更新 http://jetbrains.tools bad 144.202.4.96 good 201 ...

  4. Python连接字符串用join还是+

    我们先来看一下用join和+连接字符串的例子 str1 = " ".join(["hello", "world"]) str2 = &quo ...

  5. BZOJ1070[SCOI2007]修车——最小费用最大流

    题目描述 同一时刻有N位车主带着他们的爱车来到了汽车维修中心.维修中心共有M位技术人员,不同的技术人员对不同的车进行维修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现在需要安排这M位技术人员所维修的车及顺序,使得顾客平均等待 ...

  6. ajax 提交字符串到后台 反序列化

    MVC后台 或者 Webapi 都可以使用此方式 前台 @using (Html.BeginForm("Test","Test")) { <input t ...

  7. Mvc 前台 匿名对象

    View无法使用 dynamic 报错: object 未包含....的属性 这里需要区别一下:如果dynamic只是简单模型,那么还是可以使用的.例如 dynamic v = new Expando ...

  8. day30 小面试题 去重 (考核 __eq__ 以及 __hash__ )

    # 小面试题,要求将一个类的多个对象进行去重 # 使用set方法去重,但是无法实现,因为set 需要依赖eq以及hash, # hash 哈希的是内存地址, 必然不一样 # eq 比较的也是内存地址, ...

  9. python numpy 数组拼接

    我就写一下我遇到的,更多具体的请看Python之Numpy数组拼接,组合,连接 >>> aarray([0, 1, 2],       [3, 4, 5],       [6, 7, ...

  10. java freemarker导出word时添加或勾选复选框

    最近项目导出word碰到一个需求,要求根据数据动态的决定word里的复选框是否勾选, 公司导出word用的是freemarker,相比较其他技术,freemarker可以很容易的控制输出样式, 在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