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看PhD by 王珢
我看PhD
by 王垠
前段时间看了一下这些关于 PhD 的负面信息:
- 一个专门反对读 PhD 的 BLOG 叫“100 Reasons NOT to Go to Graduate School”(下文简称“100个理由”)
- 哈佛大学教授 William James 的“The PhD Octopus”(写于 1903 年)
- 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博士 Philip Guo 写的书“The Ph.D. Grind”(描述他的 PhD 生涯)
- 专门讽刺 PhD 生活的系列漫画“PhD Comics”(PhD Movie 拍得很烂,不要看!)
它们都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PhD 到底还值不值得读?作为一个读了十多年 PhD,周转了三个大学(清华,Cornell, Indiana),仍然没有毕业的人,我想提出一点我的独家见解,并且对他们其中的某些内容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对后来人有所启发。
PhD 是否仍然有价值
PhD 是否仍然值得去读,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我并不觉得本文开头列出的对 PhD 的负面评价,是完全客观公正的。虽然它们的某些看法是正确的,但是里面也含有一些片面的,目光短浅的东西。
简言之,我对此的答案是:读 PhD 这个过程仍然可能有价值,但是 PhD 的头衔,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首先,为什么读 PhD 这个过程仍然可能有价值?那是因为你能利用它来学到精华的知识。注意,我说的只是“可能”,而不是“肯定”有价值,因为有很多因素决定了 PhD 的学习是否有价值。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本科的教育不会教给你深入的知识,因为几乎所有大学(包括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都是填鸭式的。本科生心里想的,只不过是通过考试,提高 GPA,所以他们一般只能学到皮毛。硕士,不过是本科的一点点延伸而已。读硕士的人往往急功近利,只是为了找到一份稍微好点的工作。只有 PhD 学生由于有专门的导师指导,而且需要好几年才能毕业,所以在客观上他们有可能静下心来学会真正的东西。
可是一个有价值的 PhD 阶段,却是来之不易的。有非常多的因素决定你是否学到真东西:
一个有真知,而且愿意分享真知的导师。事实上,除非你是神童,你只有直接从人那里才会学会真知,而不是从书籍或者论文。最深刻的知识,往往不是通过书籍或者论文传播的,而是通过人直接口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类的自私。刚入行的学生往往会高估本领域的“顶尖专家”们的学识和品德,以为看了牛人写的“经典著作”就可以得到真知。可是其实呢,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他们往往不会把最核心的直觉和想法写进书籍和论文里,而只是把一堆复杂的符号,公式,定理,证明写进去,让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现象在数学,逻辑,和计算机科学里面尤为常见。打个比方,这就像写了程序之后不把源程序给你,而只是编译后的二进制代码。得到这种“二进制知识”的人,永远也不会看透这些复杂的符号背后其实有着非常简单的想法。数学和逻辑的书很难看懂,就是这个原因。拥有真知的人,却不一定在牛校,所以你需要放宽视野。我在 Cornell 的时候很郁闷,因为教授们往往写一黑板公式,却没有透露一点点直觉和想法。有一天当一个教授写满了两黑板的证明之后我问他:“你证明了这个定理的正确性,可是我想知道这个定理本身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你问这种问题有什么意义吗?我告诉你它是正确的,那就够了。只有非常聪明的人,花很多精力才能想得出来这样的定理。”后来到了 IU,却发现有个教授上课时轻松的道出了这个定理的由来。然后我才发现,原来那个 Cornell 的教授其实只是照本宣科,还咋呼人。
自己的努力。那么什么样的人会向你分享所有最精辟的思想呢?没有人。自古以来,所有的武林高手都会对自己的门徒留一手。而高深的学者与武林高手的作风其实惊人的相似,就连我最尊敬的 Dan Friedman 教授也不例外。他自己知道的东西,比他提点大家的东西要多很多,可是他不会全都说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上过他的课的人的对他评价不一。我对他有非常高的评价,因为我认为他的点拨加上我自己的努力,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也有人对他的评价是“我什么也没学到,因为他根本没有教我们!”IU 的另一个世外高人 R. Kent Dybvig,他的 Chez Scheme 编译器里有很多没有发表的机密。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人比起“龙书”,“虎书”或者 LLVM 的作者,造诣都要高很多。但是他是如此的“超然物外”,以至于他根本不屑于让人知道他的想法。他只用很酷的眼神告诉你:“你被打败了。”只有当你拼命去想,快接近答案的时候去试探他,他才会透露给你一点点线索:“你的方向是对的。”仅此而已!所以自己的能动性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找对导师,自己努力。如果做不到这两点,那么就不要盲目的进入 PhD。否则那“100个理由”里面,可能有90个都会出现!这两点里,第一点特别困难。因为在这个谣言横行的世界,再加上本科生毕业生经验的缺乏,很难说清楚谁是有真知的人。一般人的做法就是看名气,但是这往往是错误的。所以除非你在本科阶段已经深入的了解了导师,否则恐怕最好的做法是先去工作几年,把自己的生活安顿下来之后,再慢慢研究 PhD 的事情。这样还有另一个好处:因为自己有了经济的保障,你会在师生关系的心理上占据一些主动。因为你随时可以走人,所以教授们不会以为你可以被“任人宰割”。另外一个经验就是,在进入博士学习以后,要多方面考察,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妙就撤,找对前进的方向,节省精力和时间。
那么为什么 PhD 的头衔其实没有价值呢?因为 PhD 不再存在于光辉的迷雾里。这个社会在进步,它知道每年有多少 PhD 毕业,它知道绝大部分的 PhD 到底是怎么拿到的。这个年头,笨蛋也能从名校拿到 PhD,只要你会“混”。PhD 不过是个游戏而已,这是非常真实的事实。“你的 PhD 做了什么?”现在几乎每一个雇主都会问这个问题。他们往往会实际的考察你做的东西对他们有没有价值,而不是只看你的头衔。所以没有作出对他们有价值东西的人,即使拿到了 PhD,也不会受到重视。
美国大学的现状
《100个理由》已经指出很多我要说的东西。我下面主要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本科应试教育。上过“新东方”的人都被蒙蔽了。所谓的西方批判性思想(critical thinking),其实在美国是非常缺乏的。美国其实是一个非常“河蟹”的社会。在美国大学里,你很少见到直抒己见的人。美国没有 BBS,没有愤青,每个学生都是沉默的羔羊。学生怕老师,怕分数,是普遍的现象。大家都只关心 GPA,而不是得到真知。我曾经对教育很热心,试图教给他们一些真东西,可是到头来都觉得很浪费表情。因为他们只会在作业快要提交的那天来找你,而且只是想套出题目的答案。不管是 Cornell 还是 IU,还是别的什么世界名校,都是一个样。
没有深入讨论。“100个理由”提到,同领域的人,都是竞争者,这一点都不假。每一个有点想法的人,都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偷走”。每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的人,都想从别人那里偷一点过来。所以结果就是,厉害的人绝对不会在发表论文之前把真实的想法透露给别人。因为他们所关心的,是让这个想法被冠以自己的名字。不管是你的同事,或者领域里的顶尖学者,其实都一个样。如果你很坦率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这个人可能会打击你的信心,说这个想法其实已经有人做过了。等你对自己的想法失去了兴趣,他却悄悄的把你的想法以他自己的名义发表。这种勾心斗角的现象,我经历过或者听说过好几次,所以我现在都不跟人说真实的想法了。核心的想法自己留起来,衍生出来的“二等品”甚至“三等品”才公开出来。当然这样不利于学术发展,但是我也没有办法。
信息不平等。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很少直言不讳的评价一个教授的学识和人品,一是怕这些话传到教授耳朵里对自己不利,另外他们不想让你抢走他们的教授。所以当你选择导师的时候,不能轻信任何人的评价,因为他们一般都只会对你说“他是大牛啊。好厉害!”我有一次就是凭直觉觉得一个教授的研究是在扯淡,可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他很牛,所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在跟他做了一段时间研究之后才完全的确信,他确实就是在扯淡。这种学生之间的信息不通,造成了很多博士生对研究的迷惑。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教授之间的信息通道却是非常畅通的。每隔一段时间,系里都会召开一次全体教授会议,讨论各个学生的进展情况。当然某个教授对你有意见的话,肯定会毫不留情的说出来。所以你看到了,这种信息流通上的不平等,造成了学生们在战略上的被动。学生群体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团结,充满内斗的被压迫阶级。
近亲繁殖。如果你想得到真知,那么就去找拥有真知的人,可是真知不等于“仕途”。如果你想在美国大学里找到职位,那么你必须得拼命进入“牛校”,因为只有从那里才能进入这种“学术关系网”。同一个导师的学生,往往能打成一团;而那些导师的死对头的学生,想法再好我们也要嗤之以鼻。IU 这种无名之辈,里面的教授一个个不是哈佛就是 Princeton 或者 MIT 毕业的,所以你可以看到 PhD 已经多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进了牛校,不管你最后落到什么样的导师手里,只要你肯做苦力,硬着头皮毕业了,将来一般都能在学术界混下去,就这样永远的混下去。如果无知的同事,违心的夸奖,肤浅的论文,无聊的会议,急功近利的学生,超长的工作时间,能带给你快乐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发表,发表,发表。“100个理由”提到人文学科的会议以及论文的泛滥,其实在科学界,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界,也是一样的。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我一月份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本领域最顶尖的会议:POPL(Principle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我不得不说,里面一半以上的论文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很多打着像“逻辑”一类的旗号来吓唬人。其实会议的基本用途,就是方便人们打广告,拉关系,找工作。比如,我在这会议上就遇到好几个早已毕业的博士在找工作。还在校的博士生们也紧张的忙着向前辈们显示自己。思想的交流?其实很少。所以我对这个领域的会议其实已经失去了兴趣。计算机界顶尖的理论领域都如此,其他的领域肯定就更加扯淡了。我现在看的论文,好多都是出自100年前的大师们。可能也只有他们,才会无私的透露出真实的想法。因为那个年代的学者是很穷的,不被人重视,所以也没有什么动机发表废话。
政治斗争。一个领域的研究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所有根本性的理论都已经被发现,又不想宣告解散。剩下的日子怎么活呢?没有办法,只好把旧的想法贴上新的标签拿出来兜售喽。或者提出一些“等价”的,却没必要存在的概念。只要有人把你捧起来,你就可以创造新的“领域”,召开新的会议,成为这个领域的头面人物,甚至得到领域里的最高荣誉(比如图灵奖)。所以最关键的事情就是如何推销你的“新想法”,以及如何巧妙的附和别人的想法。有时候即使你的想法其实没有价值,也会有人来支持你。因为这些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把你捧红,然后他们也方便沾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在几天的探索后发现,某些领域20年来的成果几乎完全没有价值,或者被另一个领域完全的超越,它却能继续组织专门的会议。
那么《100个理由》里面有哪些是错误的呢?我可能想不起所有的,这里只暂时提出几点:
博士生在学校的地位。关于这一点,《100个理由》有很多误导。其实博士生在学校的地位比起本科生和硕士生,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有些本科生喜欢作出一副“大爷相”或者“顾客相”,但是只要你够狠,他们就会服服帖帖的。你控制了他们的成绩,所以他们实际上是怕你的。至于本科生给我的 evaluation,我从来就没看过。只要你研究好自己的东西,学校根本不把本科生对你的评价当回事,因为你对学校更有利用价值。当然,大部分本科生还是友好的。
朋友很少。读博士到了一定境界,你自然不会再期望有很多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你的境界会让你有所选择,不会再与喜欢低级趣味的人做朋友。所以其实这是一个优点,《100个理由》把这作为读博的缺点,可以说是黑白颠倒了。
婚姻,家庭。《100个理由》的作者大概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他经常提到这些东西说:“你的大学同学已经在这些方面超过你。”其实他没有看到的是,这些没有上 PhD 的同学们,他们的“成人生活”其实很可能并不那么幸福。结了婚,生了孩子,买了房子,又能怎么样呢?现代发达国家的人们,越是受教育程度高,越是富裕,越是懒得结婚生孩子。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它们很少给人带来快乐。相反,它们几乎总是给人带来烦恼。
孤独。《100个理由》指出读 PhD 会非常的孤独,可是他并没有理解“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每一个聪明的人都会不被人理解,都会孤独,这是不可避免的,不管读不读 PhD 都一样。而且一个人单独做一些事情,并不会感到孤独。孤独来自于对“交流”的期待。如果没有这种期待,那么也不会有孤独。比如我小时候总是一个人玩得很开心,自己有一个大木头箱子,里面装满了我从各处捡回来的“宝贝”。那时候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过孤独,因为我并不期望有人跟我交流。其实,读 PhD 的时候如果积极参加活动,还是会有朋友的。学校的各种俱乐部,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This article was posted at yinwang’s sina blog,
on 2012-07-22.
Though it’s not available on the blog now.
(转)我看PhD by 王珢的更多相关文章
- (转)完全用GNU/Linux工作 by 王珢
完全用GNU/Linux工作 王珢 (看完这篇博文,非常喜欢王珢的这篇博客,也我坚定了学gnu/linux的决心,并努力去按照国外的计算机思维模式去学习编程提高自己.看完这篇文章令我热血沸腾 ...
- (转)什么是“黑客” by 王珢
什么是“黑客” by 王垠很多程序员自豪的把自己叫做“黑客”(hacker),把编程叫做 hack.可是殊不知,其实在最高级的程序员眼里,“黑客”其实是一个贬义词.他们更愿意被叫做“程序员”(prog ...
- (转)对博士学位说永别 by 王珢
对博士学位说永别 by 王垠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再次“抛弃”我的博士学位.这是我第三次决定离开博士学位,也应该是最后一次了.这应该不是什么惊人的消息,因为我虽然读博士10年了,可是我的目标从来就 ...
- (转)名称和本质 by王珢
名称和本质 by 王垠 我很喜欢 Richard Feynman 写的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在最开头 Feynman 讲到 ...
- (转)小小科学家的归来 by 王珢
小小科学家的归来 by 王垠很多人来信关心我的现状,所以在写别的技术性文章之前,先说说我现在的情况吧.虽然自己追求的东西和经历都比较不同寻常,但是也许可以给奋斗中的人们一些慰藉和鼓励. 首先是超级好消 ...
- (转)为什么需要正则表达式 by 王珢
为什么需要正则表达式 by 王垠 学习Unix最开头,大家都学过正则表达式(regexp).可是有没有人考虑过我们为什么需要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本来的初衷是用来从无结构的字符串中提取信息,殊不知这 ...
- python开发之路:python数据类型(老王版)
python开发之路:python数据类型 你辞职当了某类似微博的社交网站的底层python开发主管,官还算高. 一次老板让你编写一个登陆的程序.咔嚓,编出来了.执行一看,我的妈,报错? 这次你又让媳 ...
- Python之路,Day4 - Python基础4
一.函数 (一)背景提要 现在老板让你写一个监控程序,监控服务器的系统状况,当cpu\memory\disk等指标的使用量超过阀值时即发邮件报警,你掏空了所有的知识量,写出了以下代码 1 2 3 4 ...
- 动态代理到基于动态代理的AOP
动态代理,是java支持的一种程序设计方法. 动态代理实现中有两个重要的接口和类,分别是InvocationHandler(interface),Proxy(class). 要实现动态代理,必须要定义 ...
随机推荐
- 扼杀 304,Cache-Control: immutable
随着近些年社交网站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刷”网页 ── 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新闻,刷秒杀页.这里的“刷”,就是刷新的意思,在浏览器里,你可以通过点击刷新按钮,或者用快捷键,或者移动端的下拉操作来 ...
- tyvj1193 括号序列
描述 定义如下规则序列(字符串):1.空序列是规则序列:2.如果S是规则序列,那么(S)和[S]也是规则序列:3.如果A和B都是规则序列,那么AB也是规则序列. 例如,下面的字符串都是规则 ...
- NSLog(@"%@",类对象); 默认输出类名
NSLog()函数输出Objective-c对象时,输出的是该对象的description方法的返回值.也就是说,以下两行代码作用完全一样(假设p是指向任何对象的指针变量). NSLog(@" ...
- XML Schema and XMLspy notes
Introduction An xml documents consists of elements, attributes and text. There are two structures in ...
- [转]spring beans.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http://www.sp ...
- js框架设计1.2对象扩展笔记
需要一个新的功能添加到我们的命名空间上.这方法在JS中被叫做extend或者mixin,若是遍历属性用一下1.1代码,则会遍历不出原型方法,所以1.2介绍的是mass Framework里的mix方法 ...
- java12
1:List的子类(掌握) (1)List的子类特点 ArrayList: 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查询快,增删慢 线程不安全,效率高 Vector: 底层数据结构是数组,查询快,增删慢 线程安全,效率低 ...
- cell 的复用机制
一个问题引发的血案,以下是本侦探的探案过程的一部分:以下全部都是转载自别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3c519b01016aqu.html 转自:htt ...
- 【转】Java开发中JDBC连接数据库代码和步骤总结
(转自:http://www.cnblogs.com/hongten/archive/2011/03/29/1998311.html) JDBC连接数据库 创建一个以JDBC连接数据库的程序,包含7个 ...
- 【Xcode 4 无法打开 Xcode 5 DP 打开过的工程文件 解决方法】
试用Xcode 5 DP打开现有工程文件后再用Xcode4打开后 Xcode 4 会进入崩溃模式折腾了几次发现下面的方法可以让工程文件恢复 如果在Xcode5-DP中打开过xib文件需要在侧栏中修改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