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协议中的 Window Size与吞吐量
原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c5c2d6690102wpxl.html
TCP协议中影响实际业务流量的参数很多,这里主要分析一下窗口的影响。
TCP窗口目的
为了获得最优的连接速率,使用TCP窗口来控制流速率(flow control),滑动窗口就是一种主要的机制。这个窗口允许源端在给定连接传送数据分段而不用等待目标端返回ACK,一句话描述:窗口的大小决定在不需要对端响应(acknowledgement)情况下传送数据的数量。官方定义:“The amount of octets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without receiving an acknowledgement from the other side”。
TCP窗口机制
TCP header中有一个Window Size字段,它其实是指接收端的窗口,即接收窗口,用来告知发送端自己所能接收的数据量,从而达到一部分流控的目的。其实TCP在整个发送过程中,也在度量当前的网络状态,目的是为了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发送过程,比如拥塞控制。因此,数据是在某些机制的控制下进行传输的,就是窗口机制。发送端的发送窗口是基于接收端的接收窗口来计算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CP是有连接的发送,数据传输需要对端确认,发送的数据分为如下四类来看
(1)已经发送并且对端确认(Sent/ACKed)---------------发送窗外 缓冲区外
(2)已经发送但未收到确认数据(Sent/UnACKed)----- --发送窗内 缓冲区内
(3)允许发送但尚未防的数据(Unsent/Inside)-----------发送窗内 缓冲区内
(4)未发送暂不允许(Unsent/Outside)-------------------发送窗外 缓冲区内
TCP窗口就是这样逐渐滑动,发送新的数据,滑动的依据就是发送数据已经收到ACK,确认对端收到,才能继续窗口滑动发送新的数据。可以看到窗口大小对于吞吐量有着重要影响,同时ACK响应与系统延时又密切相关。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发送端的窗口过大会引起接收端关闭窗口,处理不过来反之,如果窗口设置较小,结果就是不能充分利用带宽,所以仔细调节窗口对于适应不同延迟和带宽要求的系统很重要。
TCP窗口大小
最早TCP协议涉及用来大范围网络传输时候,其实是没有超过56Kb/s的连接速度的。因此,TCP包头中只保留了16bit用来标识窗口大小,允许的最大缓存大小不超过64KB。为了打破这一限制,RFC1323规定了TCP窗口尺寸选择,是在TCP连接开始的时候三步握手的时候协商的(SYN, SYN-ACK,ACK),会协商一个 Window size scaling factor,之后交互数据中的是Window size value,所以最终的窗口大小是二者的乘积.
Window size value: 64 or 0000 0000 0100 0000 (16 bits)
Window size scaling factor: 256 or 2 ^ 8 (as advertised by the 1st packet)
The actual window size is 16,384 (64 * 256)
这里的窗口大小就意味着,直到发送16384个字节,才会停止等待对方的ACK.随着双方回话继续,窗口的大小可以修改window size value 参数完成变窄或变宽,但是注意:Window size scaling factor乘积因子必须保持不变。在RFC1323中规定的偏移(shift count)是14,也就是说最大的窗口可以达到Gbit,很大。
这一机制并不总是默认开启的和系统有关,貌似Linux默认开启,Windows默认关闭。
TCP窗口的参数设置
TCP窗口起着控制流量的作用,实际使用时这是一个双端协调的过程,还涉及到TCP的慢启动(Rapid Increase/Multiplicative Decrease),拥塞避免,拥塞窗口和拥塞控制。可以记住,发送速率是由min(拥塞窗口,接收窗口),接收窗口在下文有讲。
TCP窗口优化设置
TCP窗口既然那么重要,那要怎么设置,一个简单的原则是2倍的BDP.这里的BDP的意思是bandwidth-delay product,也就是带宽和时延的乘积,带宽对于网络取最差连接的带宽。
buffer size = 2 * bandwidth * delay
还有一种简单的方式,使用ping来计算网络的环回时延(RTT),然后表达为:
buffer size = bandwidth * RTT
为什么是2倍?因为可以这么想,如果滑动窗口是bandwidth*delay,当发送一次数据最后一个字节刚到时,对端要回ACK才能继续发送,就需要等待一次单向时延的时间,所以当是2倍时,刚好就能在等ACK的时间继续发送数据,等收到ACK时数据刚好发送完成,这样就提高了效率。
举个例子:带宽是20Mbps,通过ping我们计算单向时延是20ms,那么可以计算:20000000bps*8*0.02 = 52,428bytes,因此我们最优窗口用 104,856 bytes = 2 x 52,428,所以说当发送者发送104,856 bytes数据后才需要等待一个ACK响应,当发送了一半的时候,对端已经收到并且返回ACK(理想情况),等到ACK回来,又把剩下的一半发送出去了,所以发送端就无需等待ACK返回。
发现了么?这里的窗口已经明显大于64KB了,所以机制改善了,上一级。
TCP窗口流量控制
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如何控制流量。TCP在传输数据时和windows size 关系密切,本身窗口用来控制流量,在传输数据时,发送方数据超过接收方就会丢包,流量控制,流量控制要求数据传输双方在每次交互时声明各自的接收窗口「rwnd」大小,用来表示自己最大能保存多少数据,这主要是针对接收方而言的,通俗点儿说就是让发送方知道接收方能吃几碗饭,如果窗口衰减到零,也就是发送方不能再发了,那么就说明吃饱了,必须消化消化,如果硬撑胀漏了,那就是丢包了。
慢启动 虽然流量控制可以避免发送方过载接收方,但是却无法避免过载网络,这是因为接收窗口「rwnd」只反映了服务器个体的情况,却无法反映网络整体的情况。
为了避免网络过载,慢启动引入了拥塞窗口「cwnd」的概念,用来表示发送方在得到接收方确认前,最大允许传输的未经确认的数据。「cwnd」同「rwnd」相比不同的是:它只是发送方的一个内部参数,无需通知给接收方,其初始值往往比较小,然后随着数据包被接收方确认,窗口成倍扩大,有点类似于拳击比赛,开始时不了解敌情,往往是次拳试探,慢慢心里有底了,开始逐渐加大重拳进攻的力度。
在慢启动的过程中,随着「cwnd」的增加,可能会出现网络过载,其外在表现就是丢包,一旦出现此类问题,「cwnd」的大小会迅速衰减,以便网络能够缓过来。
说明: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未经确认的数据大小取决于「rwnd」和「cwnd」中的小值。
拥塞避免 从慢启动的介绍中,我们能看到,发送方通过对「cwnd」大小的控制,能够避免网络过载,在此过程中,丢包与其说是一个网络问题,倒不如说是一种反馈机制,通过它我们可以感知到发生了网络拥塞,进而调整数据传输策略,实际上,这里还有一个慢启动阈值「ssthresh」的概念,如果「cwnd」小于「ssthresh」,那么表示在慢启动阶段;如果「cwnd」大于「ssthresh」,那么表示在拥塞避免阶段,此时「cwnd」不再像慢启动阶段那样呈指数级整整,而是趋向于线性增长,以期避免网络拥塞,此阶段有多种算法实现,通常保持缺省即可,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如何调整「rwnd」到一个合理值 很多时候TCP的传输速率异常偏低,很有可能是接收窗口「rwnd」过小导致,尤其对于时延较大的网络,实际上接收窗口「rwnd」的合理值取决于BDP的大小,也就是带宽和延迟的乘积。假设带宽是 100Mbps,延迟是 100ms,那么计算过程如下:
BDP = 100Mbps * 100ms = (100 / 8) * (100 / 1000) = 1.25MB
此问题下如果想最大限度提升吞度量,接收窗口「rwnd」的大小不应小于 1.25MB。
如何调整「cwnd」到一个合理值 一般来说「cwnd」的初始值取决于MSS的大小,计算方法如下:
min(4 * MSS, max(2 * MSS, 4380))
以太网标准的MSS大小通常是1460,所以「cwnd」的初始值是3MSS。当我们浏览视频或者下载软件的时候,「cwnd」初始值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传输的数据量比较大,时间比较长,相比之下,即便慢启动阶段「cwnd」初始值比较小,也会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加速到满窗口,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下图使用IxChariot完成一次设置
不过当我们浏览网页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是因为传输的数据量比较小,时间比较短,相比之下,如果慢启动阶段「cwnd」初始值比较小,那么很可能还没来得及加速到满窗口,通讯就结束了。这就好比博尔特参加百米比赛,如果起跑慢的话,即便他的加速很快,也可能拿不到好成绩,因为还没等他完全跑起来,终点线已经到了
结语
文中大量参考下面博客内容,比如最后一节几乎完全来自于第一个博客,详细内容跳转链接,学习总结,记录一下。
https://huoding.com/2013/11/21/299
https://my.oschina.net/greki/blog/264061
http://www.cnblogs.com/woaiyy/p/3554182.html
TCP 协议中的 Window Size与吞吐量的更多相关文章
- 从TCP三次握手说起–浅析TCP协议中的疑难杂症(2)
版权声明:本文由黄日成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原文链接:https://www.qcloud.com/community/article/108 来源:腾云阁 https://www.qclo ...
- TCP协议中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图解)【转】
建立TCP需要三次握手才能建立,而断开连接则需要四次握手.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先来看看如何建立连接的. [更新于2017.01.04 ]该部分内容配图有误,请大家见谅,正确的配图如下,错误配图也不删 ...
- python中TCP协议中的粘包问题
TCP协议中的粘包问题 1.粘包现象 基于TCP实现一个简易远程cmd功能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sever = socket.socket() s ...
- 客户端验证、tcp协议中多个客户端的同时在线
一.客户端验证 当在一个局域网内需要验证是否为合法的客户端连接时,我们需要写代码进行验证. Server端 import os import hmac import socket def auth(c ...
- TCP协议中的SO_LINGER选项
TCP协议中的SO_LINGER选项 SO_LINGER选项用来设置延迟关闭的时间,等待套接字发送缓冲区中的数据发送完成.没有设置该选项时,在调用close()后,在发送完FIN后会立即进行一些清理工 ...
- TCP 协议中MSS的理解
在介绍MSS之前我们必须要理解下面的几个重要的概念.MTU: Maxitum Transmission Unit 最大传输单元MSS: Maxitum Segment Size 最大分段大小PPPoE ...
- tcp协议中mss的理解
在介绍MSS之前我们必须要理解下面的几个重要的概念.<blockquote>MTU: Maxitum Transmission Unit 最大传输单元MSS: Maxitum Segmen ...
- TCP协议中的计时器
说明: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转载! 本文是下面文献相关内容的总结 [1] <TCP/IP具体解释 卷1:协议> [2] <TCP/IP协议族 第4版> [3 ...
- TCP协议中三次握手
TCP/IP是互联网相关的各类协议族的总称 TCP/IP协议族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的通讯的活动 传输层:提供处于网络连接中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
随机推荐
- 8、scala面向对象编程之Trait
一.Trait基础 1.将trait作为接口使用 // Scala中的Triat是一种特殊的概念 // 首先我们可以将Trait作为接口来使用,此时的Triat就与Java中的接口非常类似 // 在t ...
- 泛型中new()约束的用法
一..NET中支持的类型参数约束有以下几种 where T : struct T必须是一个结构类型where T : class T必须是一个类( ...
- npm ERR! Unexpected token in JSON at position 0 while parsing near '<HTML> 解决办法
npm ERR! Unexpected token in JSON at position 0 while parsing near '<HTML> npm ERR! <!--/// ...
- C#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之二:继承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解决了将对同一对象所能操作的所有信息放在一起,实现统一对外调用,实现了同一对象的复用,降低了耦合. 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好多对象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比如有一个对象 果树 ...
- 死磕 java同步系列之开篇
简介 同步系列,这是彤哥想了好久的名字,本来是准备写锁相关的内容,但是java中的CountDownLatch.Semaphore.CyclicBarrier这些类又不属于锁,它们和锁又有很多共同点, ...
- GoWeb开发_Iris框架讲解(四):Iris框架设置操作
路由组的使用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通常都是按照模块进行开发,同一模块的不同接口url往往是最后的一级url不同,具有相同的前缀url.因此,我们期望在后台开发中,可以按照模块来进行处理我们的请求,对于这 ...
- hdu1521(字典树模板)
题目链接: http://acm.hdu.edu.cn/showproblem.php?pid=1251 题意: 中文题诶~ 思路: 字典树模板 代码1: 动态内存, 比较好理解一点, 不过速度略慢, ...
- iOS导航栏添加返回按钮的方式
UIBarButtonItem *backItem = [[UIBarButtonItem alloc] initWithTitle:@"返回上级界面" style:UIBarBu ...
- ORM(一)
ORM常识: 1.一对多,多的一方设置外键字段,有外键字段的表叫做子表.没有外键字段的表叫做主表. 2.主表放到子表的下面,否则子表找不到主表,写数据要先往主表中写. 数据库:(1)不创建主键,会自动 ...
- JavaScript和jquery中的宽度
Javascript: 网页可见区域宽: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网页可见区域高: document.body.clientHeight 网页可见区域宽: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