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开发:如何实现TCP和UDP传输
TCP和UDP在网络传输中非常重要,在Android开发中同样重要。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TCP和UDP。
什么是TC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说明(specified)。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层传输层所指定的功能。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
首先,TCP建立连接之后,通信双方都同时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其次,他是全双工的;在保证可靠性上,采用超时重传和捎带确认机制。
在流量控制上,采用滑动窗口协议[1],协议中规定,对于窗口内未经确认的分组需要重传。
在拥塞控制上,采用慢启动算法。
什么是UDP?
UDP 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简称, 中文名是用户数据包协议,是 OSI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它是IETF RFC 768是UDP的正式规范。在网络中它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在OSI模型中,在第四层——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报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的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 UDP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UDP协议从问世至今已经被使用了很多年,虽然其最初的光彩已经被一些类似协议所掩盖,但是即使是在今天,UDP仍然不失为一项非常实用和可行的网络传输层协议。
与所熟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一样,UDP协议直接位于IP(网际协议)协议的顶层。根据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UDP和TCP都属于传输层协议。
UDP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将网络数据流量压缩成数据报的形式。一个典型的数据报就是一个二进制数据的传输单位。每一个数据报的前8个字节用来包含报头信息,剩余字节则用来包含具体的传输数据。
TCP和UDP在android中的使用和在Java里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我们看看TCP连接,下图为TCP连接的一个示意图:
这里就不多说了,直接看代码吧!
TCP服务器端代码:
- try {
- Boolean endFlag = false;
- ServerSocket ss = new ServerSocket(12345);
- while (!endFlag) {
- // 等待客户端连接
- Socket s = ss.accept();
- BufferedReader input = new BufferedReader(newInputStreamReader(s.getInputStream()));
- //注意第二个参数据为true将会自动flush,否则需要需要手动操作output.flush()
- PrintWriter output = newPrintWriter(s.getOutputStream(),true);
- String message = input.readLine();
- Log.d("Tcp Demo", "message from Client:"+message);
- output.println("message received!");
- //output.flush();
- if("shutDown".equals(message)){
- endFlag=true;
- }
- s.close();
- }
- ss.close();
- } catch (UnknownHost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 TCP客户端代码:
- ?
- try {
- Socket s = new Socket("localhost", 12345);
- // outgoing stream redirect to socket
- OutputStream out = s.getOutputStream();
- // 注意第二个参数据为true将会自动flush,否则需要需要手动操作out.flush()
- PrintWriter output = new PrintWriter(out, true);
- output.println("Hello IdeasAndroid!");
- BufferedReader input = new BufferedReader(newInputStreamReader(s
- .getInputStream()));
- // read line(s)
- String message = input.readLine();
- Log.d("Tcp Demo", "message From Server:" + message);
- s.close();
- } catch (UnknownHost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下面我们看看UDP:
UDP服务器端代码:
- // UDP服务器监听的端口
- Integer port = 12345;
- // 接收的字节大小,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不能超过这个大小
- byte[] message = new byte[1024];
- try {
- // 建立Socket连接
- DatagramSocket datagram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port);
- DatagramPacket datagramPacket = new DatagramPacket(message,
- message.length);
- try {
- while (true) {
- // 准备接收数据
- datagramSocket.receive(datagramPacket);
- Log.d("UDP Demo", datagramPacket.getAddress()
- .getHostAddress().toString()
- + ":" + new String(datagramPacket.getData()));
- }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 } catch (Socket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UDP客户端代码:
- public static void send(String message) {
- message = (message == null ? "Hello IdeasAndroid!" : message);
- int server_port = 12345;
- DatagramSocket s = null;
- try {
- s = new DatagramSocket();
- } catch (Socket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 InetAddress local = null;
- try {
- // 换成服务器端IP
- local = InetAddress.getByName("localhost");
- } catch (UnknownHost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 int msg_length = message.length();
- byte[] messagemessageByte = message.getBytes();
- DatagramPacket p = new DatagramPacket(messageByte, msg_length, local,
- server_port);
- try {
- s.send(p);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e.printStackTrace();
- }
- }
Android开发:如何实现TCP和UDP传输的更多相关文章
- AC6102 开发板千兆以太网UDP传输实验2
AC6102 开发板千兆以太网UDP传输实验 在芯航线AC6102开发板上,设计了一路GMII接口的千兆以太网电路,通过该以太网电路,用户可以将FPGA采集或运算得到的数据传递给其他设备如PC或服务器 ...
- AC6102 开发板千兆以太网UDP传输实验
AC6102 开发板千兆以太网UDP传输实验 在芯航线AC6102开发板上,设计了一路GMII接口的千兆以太网电路,通过该以太网电路,用户可以将FPGA采集或运算得到的数据传递给其他设备如PC或服务器 ...
- Android如何实现TCP和UDP传输
TCP和UDP在网络传输中非常重要,在Android开发中同样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TCP和UDP. 什么是TC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 ...
- Android中Socket通信之TCP与UDP传输原理
一.Socket通信简介 Android与服务器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Http通信,一是Socket通信.两者的最大差异在于,http连接使用的是"请求-响应方式",即在请求时 ...
- TCP与UDP传输协议
目录结构: contents structure [-] 1 TCP协议和UDP协议的比较 1.1 TCP协议 TCP的全称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
- android 网络编程--socket tcp/ip udp http之间的关系
网络七层由下往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一般编程人员接触最多的就是应用层和运输层,再往下的就是所谓的媒体层了,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下面是应用层.运输层,网络 ...
- Android平台下的TCP/IP传输(客户端)
在工科类项目中,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系统或后台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传输是实现“物联网”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对已简单概念的物联网,通常形式都是一个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实现数据的采集及其处理,通过蓝牙,wifi或者是 ...
- 常用传输层协议(tcp/ip+udp)与常用应用层协议简述(http)
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二.TCP与UDP差异 1.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 面向连接表现在3次握手,4次挥手:可靠传输表现在未进行4次挥手时的差错重传,超时重传: ...
- 轨迹系列——Socket总结及实现基于TCP或UDP的809协议方法
文章版权由作者李晓晖和博客园共有,若转载请于明显处标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naaoveGIS/ 1.背景 在上一篇博客中我详细介绍了809协议的内容.809协议规范了通 ...
随机推荐
- html 5 drag and drop upload file
compatible: chrome firefox ie 11 , not supported demo: http://demo.tutorialzine.com/2011/09/html5-fi ...
- 当安装好oracle后关机后, 电脑重启发现登录不了解决
- 小小地预览HTML5
程序示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First </title> <meta char ...
- suse pshell连接不上
/etc/ssh/sshd_config #PasswordAuthentication no改成yessuse默认为密钥认证
- 破解之寻找OEP[手动脱壳](2)
1.使用ESP定律 OD载入后,F8一次,在寄存器窗口的ESP的内容上(如0012FFA4)右键:“在数据窗口中跟随”,到内存数据窗口,将内存数据窗口以HEX 数据形式显示,在刚才的地址起始位置上(如 ...
- 关于hibernate中双向外键关联one-to-one的property-ref=的问题(转)
大家都知道hibernate中的one-to-one映射主要有两种策略,(1)一对一主键关联(单向和双向).(2)一对一外键映射(单项和双向).本文主要讲解一下,一对一外键映射中的双向问题,在此前先通 ...
- Spark的TorrentBroadcast:实现
依据Spark 1.4版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前边提到,TorrentBroadcast的关键就在于特殊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设置.1.1版的TorrentBroadcast实现了自己的readObject ...
- Android GridView、ListView、ScrollView上下拉刷新
实现方法是将显示的内容最外层的ViewGroup做成一个LinearLayout,并扩展它,使其可以上下拖动. 重点是实现View的onTouch方法. 下载:http://files.cnblogs ...
- 多线程(一)NSThread
iOS中多线程的实现方案: 技术 语言 线程生命周期 使用频率 pthread C 程序员自行管理 几乎不用 NSthread OC 程序员自行管理 偶尔使用 GCD C 自动管理 经常使用 NSOp ...
- http://blog.csdn.net/xyang81/article/details/7292380
http://blog.csdn.net/xyang81/article/details/729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