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是多进程的,有一个主控进程,以及每一个tab页面都会新开一个进程(某些情况下多个tab会合并进程)。

进程可能包括主控进程,插件进程,GPU,tab页(浏览器内核)等等。

  • Browser进程:浏览器的主进程(负责协调、主控),只有一个

  • 第三方插件进程:每种类型的插件对应一个进程,仅当使用该插件时才创建

  • GPU进程:最多一个,用于3D绘制

  • 浏览器渲染进程(内核):默认每个Tab页面一个进程,互不影响,控制页面渲染,脚本执行,事件处理等(有时候会优化,如多个空白tab会合并成一个进程)

    如图所示:

多线程的浏览器内核

每一个tab页面可以看作是浏览器内核进程,然后这个进程是多线程的,它有几大类子线程:

  • GUI线程

  • JS引擎线程

  • 事件触发线程

  • 定时器线程

  • 网络请求线程

输入URL后,会进行解析(URL的本质就是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一般包括几大部分:

  • protocol,协议头,譬如有http,ftp等

  • host,主机域名或IP地址

  • port,端口号

  • path,目录路径

  • query,即查询参数

  • fragment,即 #后的hash值,一般用来定位到某个位置

网络请求都是单独的线程

每次网络请求时都需要开辟单独的线程进行,譬如如果URL解析到http协议,就会新建一个网络线程去处理资源下载。

因此浏览器会根据解析出得协议,开辟一个网络线程,前往请求资源

DNS查询得到IP

如果输入的是域名,需要进行dns解析成IP,大致流程:

  • 如果浏览器有缓存,直接使用浏览器缓存,否则使用本机缓存,再没有的话就是用host

  • 如果本地没有,就向dns域名服务器查询(当然,中间可能还会经过路由,也有缓存等),查询到对应的IP

注意,域名查询时有可能是经过了CDN调度器的(如果有cdn存储功能的话)。

而且,需要知道dns解析是很耗时的,因此如果解析域名过多,会让首屏加载变得过慢,可以考虑 dns-prefetch优化。

这一块可以深入展开,具体请去网上搜索,这里就不占篇幅了(网上可以看到很详细的解答)。

tcp/ip请求

http的本质就是 tcp/ip请求。

需要了解3次握手规则建立连接以及断开连接时的四次挥手。

tcp将http长报文划分为短报文,通过三次握手与服务端建立连接,进行可靠传输。

三次握手的步骤(抽象派)

  • 客户端:hello,你是server么?

  • 服务端:hello,我是server,你是client么

  • 客户端:yes,我是client

建立连接成功后,接下来就正式传输数据。

然后,待到断开连接时,需要进行四次挥手(因为是全双工的,所以需要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的步骤(抽象派)

  • 主动方:我已经关闭了向你那边的主动通道了,只能被动接收了

  • 被动方:收到通道关闭的信息

  • 被动方:那我也告诉你,我这边向你的主动通道也关闭了

  • 主动方:最后收到数据,之后双方无法通信

tcp/ip的并发限制

浏览器对同一域名下并发的tcp连接是有限制的(2-10个不等)。

而且在http1.0中往往一个资源下载就需要对应一个tcp/ip请求。

所以针对这个瓶颈,又出现了很多的资源优化方案。

get和post的区别

get和post虽然本质都是tcp/ip,但两者除了在http层面外,在tcp/ip层面也有区别。

get会产生一个tcp数据包,post两个。

具体就是:

  • get请求时,浏览器会把 headers和 data一起发送出去,服务器响应200(返回数据),

  • post请求时,浏览器先发送 headers,服务器响应 100continue,浏览器再发送 data,服务器响应200(返回数据)。

再说一点,这里的区别是 specification(规范)层面,而不是 implementation(对规范的实现)

五层因特网协议栈

其实这个概念挺难记全的,记不全没关系,但是要有一个整体概念。

其实就是一个概念:从客户端发出http请求到服务器接收,中间会经过一系列的流程。

简括就是:从应用层的发送http请求,到传输层通过三次握手建立tcp/ip连接,再到网络层的ip寻址,再到数据链路层的封装成帧,最后到物理层的利用物理介质传输。

当然,服务端的接收就是反过来的步骤。

五层因特尔协议栈其实就是: 1.应用层(dns,http) DNS解析成IP并发送http请求 2.传输层(tcp,udp) 建立tcp连接(三次握手) 3.网络层(IP,ARP) IP寻址 4.数据链路层(PPP) 封装成帧 5.物理层(利用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 物理传输(然后传输的时候通过双绞线,电磁波等各种介质)

当然,其实也有一个完整的OSI七层框架,与之相比,多了会话层、表示层。

OSI七层框架: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 表示层:主要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终端类型转换等

  • 会话层:它具体管理不同用户和进程之间的对话,如控制登陆和注销过程

从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到对应后台接收到请求

服务端在接收到请求时,内部会进行很多的处理。这里由于不是专业的后端分析,所以只是简单的介绍下,不深入。

负载均衡

对于大型的项目,由于并发访问量很大,所以往往一台服务器是吃不消的,所以一般会有若干台服务器组成一个集群,然后配合反向代理实现负载均衡。

当然了,负载均衡不止这一种实现方式,这里不深入...

简单的说:用户发起的请求都指向调度服务器(反向代理服务器,譬如安装了nginx控制负载均衡),然后调度服务器根据实际的调度算法,分配不同的请求给对应集群中的服务器执行,然后调度器等待实际服务器的HTTP响应,并将它反馈给用户。

后台的处理

一般后台都是部署到容器中的,所以一般为:

  • 先是容器接受到请求(如tomcat容器)

  • 然后对应容器中的后台程序接收到请求(如java程序)

  • 然后就是后台会有自己的统一处理,处理完后响应响应结果

概括下:

  • 一般有的后端是有统一的验证的,如安全拦截,跨域验证

  • 如果这一步不符合规则,就直接返回了相应的http报文(如拒绝请求等)

  • 然后当验证通过后,才会进入实际的后台代码,此时是程序接收到请求,然后执行(譬如查询数据库,大量计算等等)

  • 等程序执行完毕后,就会返回一个http响应包(一般这一步也会经过多层封装)

  • 然后就是将这个包从后端发送到前端,完成交互

后台和前台的http交互

前后端交互时,http报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所以http是一块很重要的内容,这一部分重点介绍它。

http报文结构

报文一般包括了: 通用头部, 请求/响应头部, 请求/响应体

通用头部

这也是开发人员见过的最多的信息,包括如下:

  • Request Url: 请求的web服务器地址

  • Request Method: 请求方式(Get、POST、OPTIONS、PUT、HEAD、DELETE、CONNECT、TRACE)

  • Status Code: 请求的返回状态码,如200代表成功

  • Remote Address: 请求的远程服务器地址(会转为IP)

譬如,在跨域拒绝时,可能是method为 options,状态码为 404/405等(当然,实际上可能的组合有很多)。

其中,Method的话一般分为两批次:

  • HTTP1.0定义了三种请求方法: GET, POST 和 HEAD方法。

  • HTTP1.1新增了五种请求方法:OPTIONS, PUT, DELETE, TRACE 和 CONNECT 方法。

这里面最常用到的就是状态码,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状态码来判断,如(列举几个最常见的):

  • 200——表明该请求被成功地完成,所请求的资源发送回客户端

  • 304——自从上次请求后,请求的网页未修改过,请客户端使用本地缓存

  • 400——客户端请求有错(譬如可以是安全模块拦截)

  • 401——请求未经授权

  • 403——禁止访问(譬如可以是未登录时禁止)

  • 404——资源未找到

  • 500——服务器内部错误

  • 503——服务不可用

  • ...

再列举下大致不同范围状态的意义:

  • 1xx——指示信息,表示请求已接收,继续处理

  • 2xx——成功,表示请求已被成功接收、理解、接受

  • 3xx——重定向,要完成请求必须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 4xx——客户端错误,请求有语法错误或请求无法实现

  • 5xx——服务器端错误,服务器未能实现合法的请求

总之,当请求出错时,状态码能帮助快速定位问题,完整版本的状态可以自行去互联网搜索。

请求/响应头部

请求和响应头部也是分析时常用到的。常用的请求头部(部分):

  • Accept: 接收类型,表示浏览器支持的MIME类型(对标服务端返回的Content-Type)

  • Accept-Encoding:浏览器支持的压缩类型,如gzip等,超出类型不能接收

  • Content-Type:客户端发送出去实体内容的类型

  • Cache-Control: 指定请求和响应遵循的缓存机制,如no-cache

  • If-Modified-Since:对应服务端的Last-Modified,用来匹配看文件是否变动,只能精确到1s之内,http1.0中

  • Expires:缓存控制,在这个时间内不会请求,直接使用缓存,http1.0,而且是服务端时间

  • Max-age:代表资源在本地缓存多少秒,有效时间内不会请求,而是使用缓存,http1.1中

  • If-None-Match:对应服务端的ETag,用来匹配文件内容是否改变(非常精确),http1.1中

  • Cookie:有cookie并且同域访问时会自动带上

  • Connection:当浏览器与服务器通信时对于长连接如何进行处理,如keep-alive

  • Host:请求的服务器URL

  • Origin:最初的请求是从哪里发起的(只会精确到端口),Origin比Referer更尊重隐私

  • Referer:该页面的来源URL(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请求,会精确到详细页面地址,csrf拦截常用到这个字段)

  • User-Agent:用户客户端的一些必要信息,如UA头部等

常用的响应头部(部分):

  •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服务器端允许的请求Headers

  •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服务器端允许的请求方法

  •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服务器端允许的请求Origin头部(譬如为*)

  • Content-Type:服务端返回的实体内容的类型

  • Date:数据从服务器发送的时间

  • Cache-Control:告诉浏览器或其他客户,什么环境可以安全的缓存文档

  • Last-Modified: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

  • Expires:应该在什么时候认为文档已经过期,从而不再缓存它

  • Max-age:客户端的本地资源应该缓存多少秒,开启了Cache-Control后有效

  • ETag:请求变量的实体标签的当前值

  • Set-Cookie:设置和页面关联的cookie,服务器通过这个头部把cookie传给客户端

  • Keep-Alive:如果客户端有keep-alive,服务端也会有响应(如timeout=38)

  • Server:服务器的一些相关信息

一般来说,请求头部和响应头部是匹配分析的。

譬如,请求头部的 Accept要和响应头部的 Content-Type匹配,否则会报错。

譬如,跨域请求时,请求头部的 Origin要匹配响应头部的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否则会报跨域错误。

譬如,在使用缓存时,请求头部的 If-Modified-Since、 If-None-Match分别和响应头部的 Last-Modified、 ETag对应。

还有很多的分析方法,这里不一一赘述。

请求/响应实体

http请求时,除了头部,还有消息实体,一般来说,请求实体中会将一些需要的参数都放入进入(用于post请求)。譬如实体中可以放参数的序列化形式( a=1&b=2这种),或者直接放表单对象( FormData对象,上传时可以夹杂参数以及文件),等等。

而一般响应实体中,就是放服务端需要传给客户端的内容。一般现在的接口请求时,实体中就是对于的信息的json格式,而像页面请求这种,里面就是直接放了一个html字符串,然后浏览器自己解析并渲染。

CRLF

CRLF(Carriage-Return Line-Feed),意思是回车换行,一般作为分隔符存在。

请求头和实体消息之间有一个CRLF分隔,响应头部和响应实体之间用一个CRLF分隔。

一般来说(分隔符类别):

  • CRLF->Windows-style

  • LF->Unix Style

  • CR->Mac Style

如下图是对某请求的http报文结构的简要分析:

cookie以及优化

cookie是浏览器的一种本地存储方式,一般用来帮助客户端和服务端通信的,常用来进行身份校验,结合服务端的session使用。

场景如下(简述):

  • 在登陆页面,用户登陆了

  • 此时,服务端会生成一个session,session中有对于用户的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

  • 然后会有一个sessionid(相当于是服务端的这个session对应的key)

  • 然后服务端在登录页面中写入cookie,值就是:jsessionid=xxx

  • 然后浏览器本地就有这个cookie了,以后访问同域名下的页面时,自动带上cookie,自动检验,在有效时间内无需二次登陆。

上述就是cookie的常用场景简述(当然了,实际情况下得考虑更多因素)。

一般来说,cookie是不允许存放敏感信息的(千万不要明文存储用户名、密码),因为非常不安全,如果一定要强行存储,首先,一定要在cookie中设置 httponly(这样就无法通过js操作了),另外可以考虑rsa等非对称加密(因为实际上,浏览器本地也是容易被攻克的,并不安全)。

另外,由于在同域名的资源请求时,浏览器会默认带上本地的cookie,针对这种情况,在某些场景下是需要优化的。

譬如以下场景:

  • 客户端在域名A下有cookie(这个可以是登陆时由服务端写入的)

  • 然后在域名A下有一个页面,页面中有很多依赖的静态资源(都是域名A的,譬如有20个静态资源)

  • 此时就有一个问题,页面加载,请求这些静态资源时,浏览器会默认带上cookie

  • 也就是说,这20个静态资源的http请求,每一个都得带上cookie,而实际上静态资源并不需要cookie验证

  • 此时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浪费,而且也降低了访问速度(因为内容更多了)

当然了,针对这种场景,是有优化方案的(多域名拆分)。具体做法就是:

  • 将静态资源分组,分别放到不同的子域名下

  • 而子域名请求时,是不会带上父级域名的cookie的,所以就避免了浪费

说到了多域名拆分,这里再提一个问题,那就是:

  • 在移动端,如果请求的域名数过多,会降低请求速度(因为域名整套解析流程是很耗费时间的,而且移动端一般带宽都比不上pc)

  • 此时就需要用到一种优化方案: dns-prefetch(让浏览器空闲时提前解析dns域名,不过也请合理使用,勿滥用)

关于cookie的交互,可以看下图总结:

浏览器进程/线程模型及JS运行机制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浏览器多进程到JS单线程,JS运行机制的一次系统梳理

    前言 见解有限,如有描述不当之处,请帮忙及时指出,如有错误,会及时修正. ----------超长文+多图预警,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如果看完本文后,还对进程线程傻傻分不清,不清楚浏 ...

  2. 从浏览器多进程到JS单线程,JS运行机制最全面的一次梳理

    前言 来源:https://dailc.github.io/2018/01/21/js_singlethread_eventloop.html 见解有限,如有描述不当之处,请帮忙及时指出,如有错误,会 ...

  3. 如何通过setTimeout理解JS运行机制详解

    setTimeout()函数:用来指定某个函数或某段代码在多少毫秒之后执行.它返回一个整数,表示定时器timer的编号,可以用来取消该定时器. 例子 ? 1 2 3 4 5 console.log(1 ...

  4. Js 运行机制 event loop

    Js - 运行机制 (Even Loop) Javascript 的单线程 - 引用思否的说法: JavaScript的一个语言特性(也是这门语言的核心)就是单线程.什么是单线程呢?简单地说就是同一时 ...

  5.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进程/线程模型----Coursera课程笔记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进程/线程模型----Coursera课程笔记 进程/线程模型 0. 概述 0.1 进程模型 多道程序设计 进程的概念.进程控制块 进程状态及转换.进程队列 进程控制----进 ...

  6. js 运行机制

    <script> console.log(1)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3) },0) console.log(2) </script& ...

  7. Js 运行机制 (重点!!)

    一.引子 本文介绍JavaScript运行机制,这一部分比较抽象,我们先从一道面试题入手: 这一题看似很简单,但如果你不了解JavaScript运行机制,很容易就答错了.题目的答案是依次输出1 2 3 ...

  8. js 运行机制简单了解

    一.如何理解 JS 的单线程? JavaScript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单线程,也就是说,同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那么,为什么JavaScript不能有多个线程呢?这样能提高效率啊. JavaScrip ...

  9. 面试 09-02.js运行机制:异步和单线程

    09-02.js运行机制:异步和单线程 #前言 面试时,关于同步和异步,可能会问以下问题: 同步和异步的区别是什么?分别举一个同步和异步的例子 一个关于 setTimeout 的笔试题 前端使用异步的 ...

随机推荐

  1. 自定义HandlerMethodArgumentResolver参数解析器和源码分析

    在初学springmvc框架时,我就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controller方法上竟然可以放这么多的参数,而且都能得到想要的对象,比如HttpServletRequest或HttpServletRe ...

  2. maven课程 项目管理利器-maven 3-3 maven中的坐标和仓库

    本节主要讲了两大方面: 1 maven坐标 1.0  构件定义 任何依赖,插件,项目构建输出 都称之为构件. 1.1 maven坐标概念 groupid 公司或组织的域名倒序+当前项目名称 artif ...

  3. Python中的循环体

    一.循环 1.while语句: while 条件: 循环体 else: 当上面的条件不成立时才会执行 执行顺序:判断条件是否为真.如果为真,执行循环体,再次判断条件如果为假,执行else下代码块 2. ...

  4. --disable-column-names,--skip-column-names,--column-names=0

    --disable-column-names,--skip-column-names,--column-names=0

  5. Java —类和对象

    类和对象 类是对象的类型,是具有相同的属性和方法的一组对象的集合. 定义类 访问修饰符 class 类名 { 数据类型 属性名: 访问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 {} } 创建对象:类名 对象名 = ...

  6. sharepoint2010的几个类型字段赋值和取值的方法

    1.日期类型查询,需要转换,方法如下: //转换时间 string startdate = SPUtility.CreateISO8601DateTimeFromSystemDateTime(Date ...

  7. 5步玩转Power BI Embedded,老司机全程带路解析

    最近,由世纪互联运营的 Microsoft Azure 发布了一个超级炫酷的服务 Power BI Embedded,该服务可以通过 REST API 和 Power BI SDK 将 Power B ...

  8. python3绘图示例3(基于matplotlib:折线图等)

    #!/usr/bin/env python# -*- coding:utf-8 -*-from pylab import *from numpy import *import numpy # 数据点图 ...

  9. 504. Inverted Index (Map Reduce) lintcode

    https://www.lintcode.com/problem/inverted-index-map-reduce/description -- decription of the map redu ...

  10. select_related()函数

    Django获取数据实体的时候,返回的对象一个实体或多个实体,也就是QuerySet,它是Django专有的东西,具体的理解,它是类似Python的字典的东西,但它并不实现字典的所有方法.今天讲解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