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需求,需要频繁访问数据库,但是访问的内容只是 id + 名称 这样的简单键值对。

频繁的访问数据库,网络上和内存上都会给数据库服务器带来不小负担。

于是打算写一个简单的LRU缓存来缓存这样的键值对。考虑到tomcat的用户办法访问是多线程进行的。

所以还要保证cache是线程安全的。避免在用户操作的时候修改了cache导致其他用户读到不合法的信息。

 构思

一, 数据结构选取

思路:

1.最简单的是用链表,最新访问的元素所在节点插入到头节点的后面,当要回收的时候就去释放链表尾部节点。

问题 : 如果数据量巨大,那么这条链表就会十分长,即使是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查找,也会耗掉不少时间。

2.打散链表,采用散列法,将节点散列到散列表中,这样,我们一长条的链表就会被打散成若干长度更小的链表。

假如我们的散列算法设计得当,让整个链表均匀的洒在散列表上,那么所用时间最坏情况可以 变成原本的 1/m , m是散列表的大小。

3.在2中,虽然我们使用了散列表来打散,但是如果散列算法不当,或者正好碰到最坏情况,还是有可能节点集中在一条链上。

所以我们可以把链表设计成树,这样我们就保证了最坏时的logN级的查找复杂度。

总体上方法3会比2高效,但是实现起来复杂得多,所以我们采用方法2。

二, 回收策略

回收的时候需要考虑到

1.怎么样让回收的内容在最近尽可能不被访问到,这可能需要结合自己的程序业务来决定,一般的做法是回收最近最少使用的内容,不可能准确预测某内容在不久

的将来不被访问。

2.回收内容之后需要让整个存储结构尽可能均匀,尽可能不出现

这种情况。

于是采取策略,回收最长的那个链表的末尾节点,这种做法不能说百分百可靠,

可能因为散列算法设计不合理,导致节点都聚集在某个槽中,这样的话那个槽的链表就会特别长。

这时这个链表上的节点总是要访问的,但是我们回收的是最长的链表,那么我们总是在回收最近要访问的内容

就很不合理,但是如果我们的散列算法得当,那么我们就能回收的同时保持整个散列表结构逻辑上均匀。

绝对均匀也不好,因为如果绝对均匀,那么就没有一个较长的链表,可以缓存尽可能多,最近被频繁访问的内容。

所以,散列算法的设计十分重要。

三, 线程安全

线程安全,这里是简单地采用 ReentrantReadWriteLock,分为读写两把锁,在读取缓存但不写的时候,占用读锁。

如果没命中,需要向散列表中写新内容,或修改,则占用写锁。

注意点:

  并发编程使用 ReentrantReadWriteLock 无法做到锁升级,需要释放读锁之后再获取写锁。

在释放读锁到获取写锁之间,需要考虑到所有其他线程获取写锁修改某些我们需要的量的情况。

比如我们对A访问用读写锁R

  R.readLock().lock();

  M = null;

//0

  if(A != null){

    M = A;

  }

  R.readLock().unlock();

//1

  R.writeLock().lock();

//2

  function(M);

  A = new XX();

在1处,可能有其他线程先占有了写锁,并且执行完了2之后的代码,所以我们在0处的判断就失效了。

所以在2之后还需要判断

//2

  if(A != null){

  M = A;

  }

也就是要考虑释放读锁与获取写锁之间,其他线程可能获取写锁修改某些共享量。

在下面的代码注释中有详细说明

开始编写

首先,我们要实现我们选取的数据结构,这里选的是2中的数据结构。

3中的数据结构读者可以自行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树如果旋转,则需要把旋转后的根节点挂到散列表上

1.链表设计

我们知道,链表的脱链和挂入有时候需要检查前驱后继节点是否非空。这使得我们的代码实现起来很复杂,而且维护的时候阅读也不方便。

于是我们打算让一根链表生来就有头和尾节点,这两个节点存放的值是无用的,这两个节点是闲置的,这样我们删除链表中的某个节点时

就不用检查他的前驱后继是否非空,因为有一开始的两个头尾节点,前驱后继肯定非空。

我们回收的时候回收的是尾节点的前一个节点。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头节点和尾节点之间没有其他节点呢?回收的不就是头节点?

我们的回收策略是回收长度最长的链表中的节点,并且当整个散列表的大小到达了特定值才会回收,所以一般不会回收头节点。

虽然多了头和尾两个节点,但是相比于我们成千上万的数据,微不足道。

  private class Node{

        /**
* 当前节点的id
*/
long now; /**
* id - 名称键值对中的名称
*/
String name; /**
* 前驱
*/
Node pre; /**
* 后继
*/
Node next;
}

2.每条链表的管理结构

为了管理每个链表,比如记录链表的长度信息,保存链表的头尾指针(引用)。我们需要用一个数据结构管理链表

 private class HeadManager{

        /**
* 链接前一个管理结构(链表长度小于等于当前链表)和后一个管理结构(链表长度大于等于当前链表)
*/
HeadManager pre, next; /**
* 当前链表的长度
*/
int size = 0; /**
* 链表中闲置的头节点
* */
Node head = new Node(); /**
* 链表中闲置的尾节点
*/
Node tail = new Node(); {
/*
* 一开始让首尾相连
*/
head.next = tail;
tail.pre = head;
}
}

这些管理结构是按照各自的链表长度大小组织成一条链表的,我们暂且称之为管理链表。当我们要回收节点的时候,就去找管理链表末尾的管理结构,把他的倒数第二个节点释放(尾节点闲置)。同样我们也需要闲置的管理结构头节点和尾节点来简化我们的代码。

总体框架:

public class PlatformCache {

    /**
* 当整个散列表中的值超过这个大小,就会开始回收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SIZE = 1024; /**
* 散列表所在数组的初始大小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INIT_SIZE = 64; private static Double rate = 0.0; private static Double time = 0.0; /**
* 读写锁
*/
private ReentrantReadWrite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 /**
* 整个散列表中的节点数
*/
private int size; /**
* 散列表
*/
private HeadManager[] tables; /**
* 管理结构链表中的闲置头
*/
private HeadManager inOrderHead; /**
* 管理结构链表中的闲置尾
*/
private HeadManager inOrderTail; /**
* 单例
*/
private static PlatformCache instance; }
/**
* 获取单例
*/
public static PlatformCache getInstance(){
if(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 (PlatformCache.class){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PlatformCache();
}
}
}
return instance;
}
public String getName(long id){
try {//锁读锁 防止读入时修改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lock(); //简单散列
int index = hash(id);
HeadManager manager = tables[index]; //如果管理结构不在散列表中 就让fresh = true
boolean fresh = false; if(manager != null){
Node head = manager.head.next;
while(head != null && head != manager.tail){ //命中
if(id == head.now){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un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lock();
//到这里的时候,可能有其他线程操作过我们命中了的节点
//所以需要看一下我们的节点有没有被删除(前驱后继为空)
if(head.pre == null || head.next == null){
//如果删除了,就跳出循环,和没命中合并成同一种情况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lock();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unlock();
break;
}
//移到前面 表示最近访问过
moveForward(manager, head);return head.name;
}
head = head.next;
}
}else{
fresh = true;
} //访问数据库
Platform platform = mapper.selectByPrimaryKey(id);
if(platform != null){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unlock();
//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lock();
//这里的检查很重要 因为在1处可能别的线程获得了锁
//修改了我们要访问的index下标处的内容
if(tables[index] == null){
//创建新的 管理结构 并挂到散列表上
manager = new HeadManager();
tables[index] = manager;
}else{
//如果其他线程创建了管理结构
//那么他们可能把我们想要的节点放到链表中了
//所以再次遍历节点,看看能否找到
manager = tables[index];
fresh = false;
Node head = manager.head.next;
while(head != null && head != manager.tail){
//命中
if(id == head.now){
//下面不用加写锁因为当前已经获得写锁
//移到前面 表示最近访问过
moveForward(manager, head);
return head.name;
}
head = head.next;
}
} //新建一个Node
Node more = new Node();
more.name = platform.getPlatformName();
more.now = platform.getPlatformId(); //插入到链表中闲置头节点的下一位
Node now = manager.head.next;
manager.head.next = more;
more.next = now;
now.pre = more;
more.pre = manager.head; //更改管理结构管理的链表大小和总大小
manager.size ++;
size ++; if(fresh){
//如果新建了管理结构 就把管理结构挂入到大小队列
insertBeforeHead(manager);
} //管理结构的链表大小增加时排序管理结构队列
whenInc(manager); //超出了我们的预算,则进行回收
if(size > MAX_SIZE){ if(inOrderTail.pre == inOrderHead){
logger.error("缓存中头和尾之间没有缓存节点!");
throw new ServiceException("缓存错误已经记录日志");
} //删除链表长度最大的管理结构的链表尾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inOrderTail是闲置的管理结构尾节点
//inOrderTail.pre是链表长度最大的管理结构
//inOrderTail.pre.tail是链表闲置的尾节点
//inOrderTail.pre.tail.pre真正需要回收的节点
deleteNode(inOrderTail.pre.tail.pre); //管理结构的链表长度和散列表总大小均-1
inOrderTail.pre.size --;
size --;
whenDec(inOrderTail.pre);
} return platform.getPlatformName();
}
return null;
}finally {
//释放所有锁
try {
//保险起见 固定释放读写锁
try {
if(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isHeldByCurrentThread()){
reentrantReadWriteLock.writeLock().unlock();
}
}catch (Exception e){
}
try {
reentrantReadWriteLock.readLock().unlock();
}catch (Exception e){
}
}catch (Exception e){
//可以写入日志
}
} }

辅助性方法外提:

  private void deleteNode(Node node){
Node next = node.next;
node.pre.next = next;
next.pre = node.pre;
node.pre = node.next = null;
} /**
* 往后找,找到链表长度比自己小的管理结构,并且插到他后面
*/
private void whenInc(HeadManager manager){
HeadManager back = manager.next; while(back.size < manager.size && back != inOrderTail){ back = back.next;
} manager.pre.next = manager.next;
manager.next.pre = manager.pre; HeadManager pre = back.pre;
pre.next = manager;
manager.pre = pre; back.pre = manager;
manager.next = back; } private void insertBeforeHead(HeadManager manager) {
HeadManager now = inOrderHead.next; inOrderHead.next = manager;
manager.next = now; now.pre = manager;
manager.pre = inOrderHead;
} private int hash(Long id){
Long tmp = id;
id ^= tmp >>> 32;
id ^= tmp >>> 16;
id ^= tmp >>> 8;
id ^= tmp >>> 4;
return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 /**
* 往前找,找到链表长度比自己大的管理结构,并且插到他前面
*/
private void whenDec(HeadManager manager){
HeadManager front = manager.pre; while(front.size > manager.size && front != inOrderHead){
front = front.pre;
}
manager.pre.next = manager.next;
manager.next.pre = manager.pre; HeadManager next = front.next;
front.next = manager;
next.pre = manager; manager.pre = front;
manager.next = next;
}

   //被访问的节点放在链表头部
private void moveForward(HeadManager manager, Node head){
Node now = manager.head; Node next = head.next;
head.pre.next = next;
next.pre = head.pre; head.pre = now;
head.next = now.next;
now.next.pre = head;
now.next = head;
}

测试

测试了一下,不是很OK。

测试环境:

硬件: i5 4核CPU 内存8G

软件: Jmeter 300线程,每次请求使用limit 随机数,50 请求50条数据,数据库表中总共有3300条数据

    tomcat7.0

    JDK8.0

散列表的大小是64

最大容纳Node个数是1024

系统跑到稳定的时候,命中率平均大概只有40%

其中稳定后的一组:

命中率: 0.3817002017558209
各个链表长度:
0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0

Manager总数: 64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8.0
散列表大小:64

可以看出我们每个管理结构的链表长度都相等,整个散列表均匀,但是命中率实在太低。

我们改变一些量来尝试提高命中率。

尝试1.改变散列算法

原本的散列法:

散列算法1:

int index =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直接用以散列表长度-1 做为掩码取后几位做为下标。

我们采用新的散列算法:

将id每一位的特征都用上。

散列算法2:

private int hash(Long id){
id |= id >> 8;
id |= id >> 8;
id |= id >> 8;
id |= id >> 8;
return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

看看命中率会不会提高。

运行稳定后,命中率上升到50%左右。

运行稳定后的一组数据:

命中率: 0.5101351858242434
各个链表长度:
0 1 2 3 6 7 7 7 8 8 9 9 9 9 9 10 10 11 11 12 14 16 16 16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0

Manager总数: 63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43.465388506960714
散列表大小 : 64

我们发现,虽然均匀程度下降,但是命中率有所上升,因为充分利用了元素标识id的特征。元素散列到散列表中的位置更有独特性。

当然,因为我们用的是按位或,所以元素会往数组下标大的方向聚集。

所以进一步改进我们的hash算法

散列算法3:

  private int hash(Long id){
Long tmp = id;
id ^= tmp >>> 32;
id ^= tmp >>> 16;
id ^= tmp >>> 8;
id ^= tmp >>> 4;
return Math.toIntExact(id & (tables.length - 1));
}

我们让每一位都参与到特征值的生成中,但是减少了往下标大的地方聚集的趋势

稳定后结果:

命中率: 0.561265216523648
各个链表长度:
0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16 0

Manager总数: 64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8.0
散列表大小 : 64

我们发现散列表变得均匀,命中率相应也上升了不少。

与散列算法1比起来,散列表都是均匀的,为什么命中率高了接近20%呢?

原因可能是因为:算法1的散列表均匀是回收算法造成的,算法1散列的结果仍然很不均匀,导致散列出的下标集中在某些地方。

频繁地对这些地方进行访问,可能频繁的在这些地方插入节点,所以这些活跃区域,也是长度增长最快的区域,而回收的时候又

总是回收这些活跃区域,导致我们不久之前刚刚创建的节点总是被回收,导致命中率下降。

          算法2虽然也是保持散列表均匀,但是对散列表的访问因为散列算法散列得得当,所以分散得比较开,所以是

“在均匀情况下,增加一个,回收一个,而且大大减少了回收的是最近访问过的节点的概率”

尝试2.改变散列表的大小,但不改变最大Node数量

最大节点数还是1024,而散列表的槽数增加成128。

运行稳定后,命中率没有明显的上升。

原因可能是因为就算增加了槽数,但总的节点数不变,该回收还是回收,导致命中率没有明显上升。

但是链表的平均长度减小,在链表中遍历查询元素的时间减少。

使用散列算法2.

命中率: 0.5074192929043583
各个链表长度:
0 1 1 1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7 7 8 8 8 8 9 9 9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0

Manager总数: 125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9.836877824000004

使用散列算法3.

命中率: 0.5587484035759898
各个链表长度:
0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0

Manager总数: 128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1.0

尝试3.散列表大小不变,增加节点个数

这个方法大概率是会增加命中率的,因为减少了回收次数,而且节点数接近我们记录总数的时候,命中率甚至可能接近100%。

最大节点数增加成是2048,散列表的槽数为128。

运行稳定后: 命中率接近100%

使用散列算法2.

命中率: 0.9811895632415405
各个链表长度:
0 1 1 1 1 1 2 2 2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7 8 8 8 8 8 9 9 9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4 14 14 15 15 15 15 15 16 16 16 17 18 18 18 18 18 20 20 20 20 20 21 21 22 22 23 25 34 35 37 37 37 37 38 38 39 40 40 40 41 41 42 45 46 49 49 49 49 50 50 50 0

Manager总数: 125
Node总数: 2048.0
方差: 198.067511296

尝试4.改变回收策略

简单的采取回收当前位置的末尾节点。

比如我们在0号位置插入一个新增的Node,导致整个散列表节点数超过了最大值,那么就直接回收0号位置的末尾节点(不是真正的末尾节点,真正的末尾节点被闲置)

使用散列算法2

命中率: 0.5508982035928144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8 8 8 8 9 9 10 10 10 10 10 10 11 11 11 11 12 12 12 13 13 14 15 16 16 17 18 19 20 20 20 20 21 21 22 23 23 24 25 28 29 29 31 34 0
Manager总数: 125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57.676877824
散列表大小 : 128

使用散列算法3

命中率: 0.561866802451144
0 1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2 12 12 12 13 14 0
Manager总数: 128
Node总数: 1024.0
方差: 5.578125
散列表大小 : 128

命中率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散列表均匀程度下降。

扩容与重散列:

明天考试,以后再更

最终采用了:

1.散列算法3,保证散列的均匀性

2.回收最长链表

3.最大节点数 : 采用总数据量的45%。比如总共有1000条数据,则最多有450个节点。选取的理由是命中率可以达到80%,满足我的业务需求

1500 / 3300 约等于 45%

当然,这是我的鸡肋业务,如果真的要用到海量数据的业务中去,则仅供参考。

有不妥之处,多谢指出。

Java:手写幼儿园级线程安全LRU缓存X探究影响命中率的因素的更多相关文章

  1. java 手写 jvm高性能缓存

    java 手写 jvm高性能缓存,键值对存储,队列存储,存储超时设置 缓存接口 package com.ws.commons.cache; import java.util.function.Func ...

  2. java手写多级缓存

    多级缓存实现类,时间有限,该类未抽取接口,目前只支持两级缓存:JVM缓存(实现 请查看上一篇:java 手写JVM高性能缓存).redis缓存(在spring 的 redisTemplate 基础实现 ...

  3. 教你如何使用Java手写一个基于链表的队列

    在上一篇博客[教你如何使用Java手写一个基于数组的队列]中已经介绍了队列,以及Java语言中对队列的实现,对队列不是很了解的可以我上一篇文章.那么,现在就直接进入主题吧. 这篇博客主要讲解的是如何使 ...

  4. Java多线程之Executor框架和手写简易的线程池

    目录 Java多线程之一线程及其基本使用 Java多线程之二(Synchronized) Java多线程之三volatile与等待通知机制示例 线程池 什么是线程池 线程池一种线程使用模式,线程池会维 ...

  5. django 常用方法总结 < 手写分页-上传头像-redis缓存,排行 ...>

    1.不使用自带模块<Paginator>的手写分页功能views.pydef post_list(request): page = request.GET.get('page', 1) # ...

  6. java手写线程池,完善中

    package com.test001.threadpool;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 ...

  7. 教你如何使用Java手写一个基于数组实现的队列

    一.概述 队列,又称为伫列(queue),是先进先出(FIFO, First-In-First-Out)的线性表.在具体应用中通常用链表或者数组来实现.队列只允许在后端(称为rear)进行插入操作,在 ...

  8. 利用Java手写简单的httpserver

    前言: 在看完尚学堂JAVA300中讲解如何实现一个最简单的httpserver部分的视频之后, 一.前置知识 1.HTTP协议 当前互联网网页访问主要采用了B/S的模式,既一个浏览器,一个服务器,浏 ...

  9. 手写tomcat——有线程池化能力的servlet 服务

    点击查看代码 public class DiyTomcat { private int port = 8080; public static final HashMap<String, DiyS ...

随机推荐

  1. 判断一组checkbox/redio是否被选中,为其添加样式

    业务场景:当一行中有一个CheckBox被选中,则为此行添加class.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 ...

  2. lua学习之逻辑运算符not,and,or

    根据某度查询,lua中的逻辑运算符和其他高级语言大不相同,balabala.我们来看看 广大网友怎么说吧. 版本1: 版本2: 版本3:  揭晓答案: lua中的逻辑与或非与其他语言无差别,都是正常的 ...

  3. [书籍精读]《React Native精解与实战》精读笔记分享

    写在前面 书籍介绍:本书由架构师撰写,包含ReactNative框架底层原理,以及与iOS.Android混合开发案例,精选了大量实例代码,方便读者快速学习.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1部分" ...

  4. 如何将SqlServer配置为django的数据源(2.2以后版本)

    django-pyodbc-azure 是一个官方推荐的 第三方django数据库支持backend. 根据官网的介绍django-pyodbc-azure 只能支持到 django 2.1.如果涉及 ...

  5. 详解 缓冲区(Buffer 抽象类)

    在本篇博文中,本人主要讲解NIO 的两个核心点 -- 缓冲区(Buffer) 和 通道 (Channel)之一的 缓冲区(Buffer), 有关NIO流的其他知识点请观看本人博文<详解 NIO流 ...

  6. 详解PHP中instanceof关键字及instanceof关键字有什么作用

    来源:https://www.jb51.net/article/74409.htm PHP5的另一个新成员是instdnceof关键字.使用这个关键字可以确定一个对象是类的实例.类的子类,还是实现了某 ...

  7. 解决QQ可以登录但是网页打不卡 ,提示代理服务器拒绝连接 的问题。

  8. python 开发一款图片压缩工具(四):上传图床

    上一篇使用了 pngquant 图片压缩工具进行压缩,并通过 click 命令行工具构建了 picom 包.这篇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图片上传. 图片上传功能的实现 通过 pngquant 压缩图片后,得到 ...

  9. 2019-2020-1 20199310《Linux内核原理与分析》第五周作业

    1.问题描述 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了解了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并在Oracle VM VirtualBox的Linux环境中构造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MenuOS,本文将学习系统调用的相关理论知 ...

  10. python学习01python入门一

    在正式开启python代码的学习之旅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有关python语言的一些内容吧. python的命名,起源等等,大家自行百度了解,此处不再赘述. python是一种解释型语言,具有强调代码可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