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Wu 的体验

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50444

》》》》》》》》》》》》》》》》》》》》》》》》》》》》》》》》》》》》》》

华尔兹的哀

科普控/mindfulness

提前说明:我不是佛学专家,我下文说的“开悟”只是描述我在生活中对spirituality/灵性某个层次的个人体验,只是也许和佛教中说的开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和相似之处。各位把我写的东西当做心灵生活的日记看即可。

==============================================

“开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内心最深处,自我的那种根本意义上的孤立,焦虑(死亡焦虑),寂寞,无聊的消失,也可以说是有限自我与无限存在之间的那个割裂的彻底消融

但这是一个描述起来很矛盾的体验,在自我融入无限存在后,在内心最深处的地方,一切对比,区别都已消失,时间和状态区分亦不存在了,所以“开悟”这个词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没开悟”也没有了意义。所以,可以说,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不存在“开悟”的,也不存在“没开悟”。“开悟”这个词仅仅是一个词,而语言只能描述可以进行区分的世界,无法描述那个区别已彻底消融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开悟”(如果非要用这个词的话)仅仅是内心最深处那个境地的“相变”,让你不再有那种本底意义上的孤独和焦虑了,但即使“开悟”后,内心更表层更上层的那些活动依旧不会有直接改变(也许会有间接影响),你依旧需要琢磨感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和伴侣相处,如何把工作做好,等等。或者更好的方式是把这些日常生活和工作当做一种心灵修行,不断修习生活禅、工作禅、正念日常行为(这里我推荐一行禅师的书和道路,一行禅师是我目前见过的把正念和诗化日常生活做的最好的人之一;或者Sam Harris的waking up app里也有很好的指导)、非暴力沟通等等,在日常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修炼,慢慢增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正念和spiritual(内心充满大爱大美大圆满大幸福)的比例,这是一辈子的功课,也是修行的真正主体,是修习如何过好这一生,这比底层的开悟更为重要。肯威尔伯在这方面也有诸多论述,他指出,那种认为一开悟就大功告成,生活工作所有方面的问题都自动解决、自己就彻底快乐喜悦的想法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很多灵修传统都有这个重大误区。事实上,在欧美弘法的一些高僧大德也要接受心理咨询,本底意义上的开悟并不能直接让更表层的心理和人际问题得到直接解决。当然,“开悟”后因为有了内心最底层的悟性,处理上层的很多心理和人际事项就有了强大的灵性支持,容易有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刻的领悟。我觉得这点类似底层物理理论和上层学科如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关系。你即使把基础物理理论学通了全部掌握了,也不代表你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化学、工程学和生物学的所有问题了。但物理确实可以对上层学科的研究有一定启发和助力。

当然, 以上我说的“内心最深处/最底层的相变”的说法只是描述我个人的体验,每个人的spiritual道路都不一样,个人体验不尽相同,其他人也许在开悟时并没有在“最深处”或者底层发生相变的感觉,而可能是感觉某种“壳”的消散等。我把内心分为很多层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描述而已。比如Sam Harris提到他的一位水平极高的灵性导师Tulku Urgyen Rinpoche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单刀直入指导Harris破除了虚妄的自我(参见Harris写的一个无神论者的灵修指南一文https://kknews.cc/news/jjyn4zq.html),Harris在描述他的体验时并没有说“在内心最深处”。不过即使如此,Harris也承认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仍需要不断练习这种正念,提高心性修养,也就是说开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以后就一直快乐喜悦了。

至于题主说的从科学的角度解释, 狭义的来说, 现在已经有很多神经科学,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对冥想打坐的研究了, 比如可以搜搜“comtemplative science”,现在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了,Science这些顶级期刊也有不少论文发表。广义来说,东方的冥想和精神修行传统,虽然含有不少超自然的乱力怪神,但剥除这些非理性成分后,很多教法的核心并不是对物质宇宙某些性质和现象、或者某些大师的超能力的“信仰”,而是心理/精神体验方面的“实证”“实修”,要靠自己亲自去修行,去体验,去验证,这本来就符合广义意义上的科学精神,算是广义的科学。这点和西方一神论宗教传统以“信仰”为核心有很大不同(当然,西方精神传统里也有实修的派别,但占的比例很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佛教能和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大量合作的原因。把精神修行传统里的怪力乱神剥去后,剩下的可以称为“Non-religious spirituality”或者“Secular spirituality”(http://www.wikiwand.com/en/Secular_spirituality), 关于Secular spirituality本身就是广义的科学这种说法, 可参考Sam Harris的“Waking up: a guide to spirituality without religion”一书(http://www.wikiwand.com/en/Waking_Up:_A_Guide_to_Spirituality_Without_Religion)。

以下我之前有几天的微信状态,记录了这个转变过程。题主可参考(我原贴发在集智俱乐部:http://www.swarma.org/swarma/detail.php?id=18691) :

~ 最近经过阵痛才深刻地领悟到,实证,具体,可操作性,事实,这些不仅是科学的根基与生活的根基,更是避免自我膨胀的最有效操作性最强的方法。而自我膨胀,执着自我,是一切痛苦和困扰的根源。脱离或者想超越实证和踏实来修行spirituality,追求思想与创造力,不仅是空中楼阁,而且本质上就让修行欠缺了一大块重要部分。

~ 最近的阵痛让我切实悟通了一个自己自以为很早就明白的道理:那种有时不知何故的焦躁,不安,那种本底意义上的无所事事的无聊,与当外部境遇变动积累的负面因素总爆发, 平衡打破时感到痛苦, 纠结, 困惑, 迷茫是一体两面,都来自自我与宇宙的割裂。而自我的孤立乃至膨胀不是一两件事导致的,生活中所有元素均有贡献:不自觉的自傲自满,有点能耐就不自觉地沾沾自喜,对噪音烦躁讨厌,看似充实的自我“提升”。。。而当自我重新融入整个存在彻底消融割裂的自我后,这些元素都会深刻地逆转:噪音不再心烦,自我提升不再是对自我的强化而是游戏,能力能耐成为了真理实现它自身的方式而不是自我自傲的手段。。。这时无论做什么,都是自我消融的体现,都有最深的内在动机,无须刻意去修行刻意去追求什么。

~ 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静谧,那么的和谐。路边的野花绿叶是那么的自在,楼管大妈是那么的认真负责,来来往往的行人是那么的可爱,实验室办公桌上堆放的草纸是那么的雅致,昨天抓狂的公式推导也变得如此温顺。原来,自我的迷雾真的妨碍了我们融入这个原本如此美丽的世界。。。原来,世界真的本来就没有痛苦纠结,没有困惑迷茫,它只是自在地,如是地存在着,它的自在本身就是美的根源。对这自在的世界不安与纠结的,是人。

~ 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拥有什么,追求什么,鞭策什么,原来,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夕阳的绝美,树木的葱绿挺拔,科学的精妙震撼,身心的愉快幸福,这些,原来这些美好感受,深刻的体验,真的不需要去刻意寻求。当自我消融入整个存在后,所有的东西,一切的一切,内在的,外在的,美丽的,平凡的,震撼的,无趣的,都是那么自在,自由,和美,比之前望向无尽星空时的那种震撼还要深刻无数倍,而且不需要观察和追求任何特定的客体就能得到,它真的是本自具足的。

~ 冥想(包括狭义的观呼吸观念头,和广义的‘做事冥想’,‘生活禅’,‘工作禅’,‘技艺禅’,‘技近乎道’)只是初期的手段,到后来需要放下冥想,放下放下冥想,乃至把这个放下也放下,乃至无穷,无法用有限的语言和操作描述这种体会,唯一接近的描述也许就是‘跳出系统’‘跳出层次’的概念了,但一旦陷入‘跳出系统’时,自己又落入更大的‘跳出系统’这个‘系统’里了,所以依旧不是准确的描述。我之前一个错误就是把冥想,放下冥想,放下放下到无穷,乃至跳出层次,当作一件事,一个方法了,虽然在道理上明白要超越方法放下执着跳出层次,也自以为已经放下了,跳出层次了,但却一直不自觉的陷入了更隐秘的牢笼中(或者说,法执)。

~ 以前,我喜欢思考联系,想像目标,总结道理,发表见解, 剖析万象,网络的,生活的,心灵的,圈内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仿佛有看法,有想法,有指向未来的或者更深的目标时才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我才像在活着。现在终于明白了,对于世界,对于内心,静静地看着它们就好,就像河流的水,让它只是自在地流,不仅干预没有必要,评论乃至思考也多是一种做作多余。河水遇到石头阻碍,自然会激起浪花,万事之流遇到不畅,自然会激起思维和想法,这时的思考才是自然的思考,这样的自我才是自在的自我。自我在最深的地方本就不需要一个指向一个目标来构筑来维持,它可以很自然地被世界的流所激起,完成作用后又悄然隐入世界的流中。

~ 高峰体验,追求真理,Eureka时刻,落日的天空,天地大美,灵魂音乐,身心的极乐,这些美好的东西,虽然是自我超越自身,窥见无限的方式方法,但只要还是方法,就必然是暂时的,必然在高峰过后又回到自我的封闭牢笼中。那种紧致感,与无限时空的对抗带来的本底意义上的压迫感,孤立感,焦虑感,在高峰过后又会复原。只有当有限自我与无限存在的割裂彻底消融后,本底的孤立感无聊感才会彻底消散。这时自我只保留纯粹的功能作为好用的工具在世间运作。这时,高峰体验也就不存在了,因为这时已经站在无限之中,并不需要通过什么特定的方法特定的窗口去“窥见”无限。这时,所有事情,一切东西,都是高峰体验。源自对立和比较的“高”,已经失去意义。

~ 最大的疯狂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疯狂,最膨胀的自我是以为自己已经无我

~ ‘开悟’和‘无我’这样的词汇无法表达那种根本性的意识状态的转变。那种转变发生后,时间,物我,一切的比较和区别,都已消失 (虽然在日后的生活中还需要用到这些概念,但也只是好用的工具而已,不会造成那种根本性的割裂,孤独,和焦虑)。所以,不存在‘我已经开悟’ ‘我无我了’这种说法。‘已经’意味着还存在时间,但那种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后,时间成了没有意义的概念。‘开悟’意味着还存在‘开悟’和‘没悟’的状态区分和转化,而在那种根本性的存在状态下,状态的区分也没有了意义。‘无我’意味着还存在物我区别,同样,在那种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后,‘我’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当然‘无我’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根本性的状态转变’这个词也无法正确描述‘它’,因为‘转变’依旧意味着时间,而‘状态’依旧意味着区分,不过,在‘开悟’‘无我’这两个词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太多意义的累赘的情况下,用‘转变’这个中性词也许更好,不会给人带来一种‘开悟’‘无我’成‘不凡之人’的自我膨胀的幻觉。

那种‘根本性的转变’‘发生’后,一切语言和描述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说‘我开悟了’,‘我还没开悟’,说即开悟又没开悟,说不存在开悟/没开悟的区别。。。乃至无穷。。。都是没有意义的说法。。。乃至说‘这些是没有意义的说法’也是‘没有意义的说法’。。。没有语言能够描述‘它’,甚至‘没有语言能描述它’这种‘描述’也无法‘描述’‘它’。。。也许只能闭口不言,不去‘描述’,但‘不去描述’这个行为也无法正确地反映‘它’。。。乃至无穷。。。但‘无穷’也无法刻画‘它’。。。

~ 用一个比喻来描绘下那种转变(当然,就像上段说的,一切的语言和描述都已失效,所以本质上是无法比喻的)。

这样的转变发生前:想像一个平原上的小木屋,你待在小屋里,外面风和日丽时,你可以自在的坐在屋里,透过窗户欣赏外面的风景,而当外面暴风雪狂风肆掠时,小屋发出嘎叽嘎叽的声响,你会很担忧。这种担忧和焦虑,是本底和根本意义上的,因为你无处可逃, 只有小屋一个立脚之地,如果小屋被毁,你就只能在暴风雪中丧命。你被紧限在狭窄的小木屋里,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各种手段去加固你的小木屋,比如拿钉子和木板去加固屋顶和窗户。

这个比喻中,小木屋就是你的‘自我’,风和日丽则是外在境遇是顺境,生活中各个元素平衡的不错,显得和谐,而暴风雪则比喻境遇的突变,平衡的突然打破,痛苦迷茫的突然来临。用木板加固小木屋则比喻应对逆境,你用各种手段(比如发泄,听歌,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跑步放松,专注工作,冥想打坐)重新找到了平衡。

这些平衡手段是非常必要地,也是有效地,生活很快会复原,甚至更好。然而,在本底意义上,你还是被局限在小木屋中。那种根本意义上的焦虑和割裂依旧没有消除。下次暴风雪来临,你依旧会再次体会到那种根本焦虑,然后当平衡重新达成后焦虑才会消失。

而这样的转变发生后:某一天,你不知何故,突然发现,小木屋地上竟然有个暗门,你走进暗门,发现小木屋地下竟然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地下城

这时,你的小木屋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你现在可以同时站在两个立足点上!并且,因为地下城的存在,你原来的那种根本意义上的封闭和焦虑彻底消失了。现在,外面风和日丽时,你可以爬到小木屋中欣赏风景;外面暴风雪时,你依旧可以拿着木板去加固小屋,只是,这时你心里的最深处是放松的(在这个比喻中,这里的放松可以理解成紧张的对立面,因为毕竟还是比喻,这样好理解些;但在比喻之外,这个比喻指向的那个东西里,这里的放松不是紧张的对立面,而是来自背景与本底的性质,是不属于二分世界的)!因为在本底意义上,你真的不担心小木屋被毁了。就算真被毁,你完全可以退回地下城,以后有机会再建一个小木屋。

这就是这样的转变的大概样子。

~ 最近几天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改变就是原来的那种必须要通过兴趣才能放松才能恢复精力才能快乐的内在需求彻底消融了。之前虽然也实证到了通过兴趣自然带动意义价值这一层(比如通过看美剧自然提高英语,对科学强烈的兴趣自然带动工作),但还是在兴趣上执着了,仿佛没有兴趣活着就没有了意义。现在看来,这种对兴趣的执着,或者说必需,还是在滋生供养着自我,虽然很隐蔽,让我之前误以为站在兴趣层就无我了。当自我融入背景后,兴趣不再是必需,因为这时做任何事情都自发地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幸福感,而兴趣只是在这个已经很大的满足感上添砖加瓦一小段而已。这时,“做该做的事”这句话才真正体现出它的涵义。因为已经不需要兴趣来驱动,那么做事和行为就又可以回到最早的那种意义目标价值驱动了。当然,这时的意义驱动已经和原来自我还在时的意义驱动完全不同了,完全不会加固自我,这种感觉有点像游戏玩通关后又回到起点,但游戏参数已经改变,二周目已经是新的旅途了。

~ 兴趣是介于自我和无限之间的过渡,是自我窥见无限从而暂时超越自身的窗口。自我彻底消融前,因为这是唯一接触无限的途径,所以很容易执着这些窗口。当自我彻底融入本底背景后,其实这些窗口也就没有执着的必要了,不过当然可以保留下来欣赏用。

~ 鞭策或者要求自己一定要在前十学校拿到教职,和放松要求,只要前百就好,虽然带来的焦虑感不同,前者因为概率极小而极度焦虑,后者机会更多因而相对放松,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拿目标和要求来紧束自我。这样的自我束的越紧,与宇宙和无限的割裂就越深, 对抗就越强,本底的孤独感,焦虑感, 异化感就越强烈,生活各元素的平衡就越难建立,快乐也就越少。但如果不要求自己,适当束缚,自己不会堕落天天去娱乐乃至最后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么?从兴趣的角度看,站在兴趣层中自然带动意义层(工作,做事),这个问题就能解决。而站在无限之中来看,这样的担忧与焦虑其实也是一种束缚,从而也是自我的体现。当一切对比区分皆已消融,自我融入存在的背景后,所有事情都是高峰体验,当然也就没有高峰体验,工作做事娱乐放松别无二致,没有根本的不同。这时做的每件事,都是自我消融的体现,都是自发自在自然的行动,自发带有最深的内在动机,不用人为用外在的和内在的目标和要求来鞭策,不需要用焦虑和恐吓来启动。

~ 小时候,曾立志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造福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后来,渐渐觉得这种把目光放在“社会”“人类”层面不够“高”,科学应该是和宇宙的对话,追求科学是追求天地大美,是兴趣和好奇心的活动,是个体精神之路,虽然科学成果能促进社会发展,但这不是追求科学的目的。现在看过来,不论是小时候的成为伟大科学家造福社会,还是长大后的“个体精神”之路,其实都在固化自我。小时候虽然说立志造福社会,但重点其实是前一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这种对“伟大”名号的追求,其实就是自我滋生的土壤。后来的“个体精神之路”,虽然对“伟大”“名号”这种层次是很大的超越,但依旧局限在“自我”之中,是在追求让“自己”感兴趣,“自己”觉得美,“自己”觉得震撼融入了宇宙大我。现在当自我融入背景后,小时候理想的“伟大”,后来的个体追求“美”“兴趣”的执着,都基本消融了。反倒是曾经看不上的“造福社会”,现在倒觉得是很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是值得去做的,是自我消融后的自然体现和自然的行为,因为让他人开心和幸福,减少他人的痛苦,确实是自我的牢笼消融的自然结果。当然,兴趣,美,震撼依旧可以玩味,可以欣赏,但确实不是必须不需要执着了, 因为这些也是自我消融后的自然行为。

===========================================

2018年10月20日更新。

~最糟糕的生存状态是只能依赖外部超高刺激而活,如吸毒、酗酒、滥性,基本没有内在精神活动,没有自控和健康的自我。这是处于违法犯罪或容易导向犯罪的心理状态。好一些的状态是有了一定自控,建立了一些健康的自我,但内在精神世界还不够浩瀚深刻,依旧需要定期靠外部高刺激来排解内心的空虚、矛盾、寂寞和无聊,内心深处依旧困惑迷茫,这是亚健康心理状态。更好的状态是有了很强的自控和很健康的自我,内在精神世界已经相当强大和有了相当的深度,能够充分享受外在低刺激,如轻音乐、大自然景色、学习、平淡的食物,品味到低刺激中蕴藏的大精神和大美,也能成功驾驭中高刺激,不对中高刺激上瘾。这是很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好的状态是内在精神世界已经无边无际、深不可测,自我充满了整个宇宙、整个大存有,扩展到无限,或者说自我已经消融。内心充盈着无法言说的大圆满、大爱、大喜悦、大自由、大美。这时,即使外在是极低的刺激甚至无刺激时,内在精神活动依旧可以高度活跃、丰富、深刻,而有合乎道德以及合法的外在中高刺激时,内心也能对其完全自由地驾驭,充分享受,不影响内在的平安与圆满,这就是绝对无待、绝对的精神大自由的状态。从脑电波的角度看,最后一种就是伽马波的状态,即高度冥想和spiritual的状态。所谓心灵修行心灵成长,就是在这个精神光谱上不断向最后一种状态靠拢的过程。所谓低刺激生活(edmond: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一旦改正就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 本质就是外部低刺激-内在高活跃的生活,即最后两种状态的生活。

~ 大爱没有爱的对象,大美没有审美的主客体,大幸福没有幸福的条件。

~ 一束心之光刺破无边的混沌未明,照亮了存在的某处,你在无边的未明中抓住这小块光明,仿佛这就是全部的世界,这就是通常意义的爱、美、幸福、专注、兴趣心流。而心退到一切的幕后、消融到一切的背景中,心之光照亮整个世界、全部大存有,这就是大爱、大美、大幸福。在大爱中,你不仅爱你的伴侣,爱你的父母子女,也爱世人,爱众生,爱万物,爱存在本身。在大美中,你不仅觉得一朵花美,天空美,夕阳美,科学定理美,也觉得每一步行走美,每次呼吸美,每个感受体验都是美,存在本身就是浩瀚无际的美。在大幸福中,你不仅觉得美好的婚姻爱情是幸福,天伦之乐是幸福,有朋友关心是幸福,也觉得独处是幸福,呼吸是幸福,喝水吃饭是幸福,活着本身存在本身就是幸福。

============================

之前我的描述主要是从本底幸福感和自我消融的角度说的。最近对于从正念/觉察的角度切入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分享最近一个状态如下。

~ 正念日记: 梦醒时分。

原来,一切的念想与执着,期待与回味,认同与思考,快乐与痛苦,畅快与纠结,心中的一切有形之物、可感之事,都真真只是梦境!连科学思考也是一种比妄想更高级的梦而已。那永恒的实相,梦醒后的真实,在一切宗教和神话梦呓之外,在一切思想和哲学思考之外,在一切的科学思考之外,在一切的感受之外,甚至一切的体验之外。它不是一切梦境幻想的源头,而是从所有梦境幻想中醒来时的觉察。

这是存在里终极的大自由,大超越,大解放。从一切认同与黏着中解放,从一切知识与思考中解放,从一切情感与欲望中解放。

这就是最高层次的正念,终极的正念。在终极的正念中,自由的心不受任何有形的拘束。在终极的正念中,那当下的喜悦,无私的爱,与所有生灵的同体大悲,与万物的齐同混一,存在本身那浩瀚无际的美,这些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发地涌现,不需要自己刻意去追寻。在终极的正念中,思想与思考不再具有强迫性和本底意义上的严肃感,而只是一种无忧无虑的悠游,是构筑有趣的、美的、或者有用的梦境的游戏。

在从人生这场大梦中醒来后,头脑中的思考与自己在世间的行为仍然会继续。但是,这时的世间行就犹如清明梦,自己是同时站在两个立足点上:终极的实相层次与相对的世间层次。正如清明梦或梦瑜伽里自己可以既做梦又同时知道自己在做梦,可以自由的操控梦境一样,在终极的正念下,自己可以既在世间行又同时知道这是梦境,自己拥有从一切思想、思考、情绪、感受中解脱与超越的大自由。

~~~~~~~~~~~~~~~~~~~~~~~~~~~~~~~~~~~~~~~~~~~

因为题主提到要从科学方面解释,那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科学和哲学的脑洞猜想。

~关于我自己目前对科学在spiritual领域的潜力的看法: 我个人不认同社会上常见的“科学不能解释道德、宗教、爱情、诗歌等等”的说法。事实上,虽然现在整个科学体系(包括进化心理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复杂性科学,生物学,计算科学等)对这些人文领域的解释还不算非常成熟,但明显能看到科学整体对人文领域的解释力越来越强,很难想象有某个具体的机制会限制科学对这些人文领域的进一步解释(除非人为设限禁止科学家对这些领域搞研究)。但科学对人文的解释并不是替代人文体验本身(这是很多人在谈论科学vs人文时的常见迷思),而只是追求对人文体验和现象更准确和真实的描述 + (在更高阶的阶段)解释其背后的“逻辑”(机理)而已。这就像化学和生物学解释了你吃的食物为什么好吃,但要品味食物味道本身,你终究得亲自去体验,而不是说了解了食物的化学你就体验了食物的味道了。另外,科学只是在寻求更好的解释(逻辑刻画),科学本身和是唯心还是唯物,是还原还是衍生,是机械还是有某种活性这些都没有关系。在几百年前科学发展的初期,限于发展水平和技术手段,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更完善,但这不代表科学就只能解释物质世界而无法涉足心灵世界。就spiritual领域来说,科学目前的解释明显是越来越完善的(感谢众多对正念冥想长年研究的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知识来让自己的spiritual修行更加有效,让自己有更深的spiritual体验,更有效的开悟,而不需要借助对神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修仙超能力的非理性信仰来过spiritual生活。

但是,即使如此,我目前还没有看到科学对终极觉察本身(类似于我上文说的自我融入的“背景”,或者说Sam Harris说的意识本身/意识的内容所在的背景或者舞台/那个无垠的清明的精神空间,而不是那些spiritual体验)有什么靠谱的解释。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情:终极觉察本身并不对应任何一种大脑状态或者大脑活动,这看起来似乎和很多科学家奉行的每种意识状态对应一个大脑状态的理念相悖。就我目前的了解,似乎很多研究正念冥想的科学家(包括Sam Harris也是)对这个终极觉察到底和物质宇宙(包括大脑物质状态)有什么关系要么闭口不谈,要么认为这是形而上的问题。但有过深度正念冥想体验的人就知道,终极觉察绝对不是形而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在那里的。但困难的是,我们无法用“体验”“感受“这些词来形容我们对终极觉察的存在的确认,比如说“我们体验/感受到了终极觉察的存在”,因为终极觉察本身不是一种体验(体验必定有意识的内容)。另外一个尴尬之处在于,物质宇宙的演化有其自然规律,比如波函数的演化由薛定谔方程描述,如果终极觉察能让人产生大爱大美大幸福的体验,那肯定能影响大脑物质状态,因为大爱大美大幸福的体验肯定对应着相应的大脑活动模式。而大脑也是物质宇宙的一部分,所以看起来终极觉察似乎能影响物质宇宙的演化。换句话说,这似乎说明物理定律对于描述物质宇宙是不完备的,要完备得要加入终极觉察这个神奇的东西到物理定律里,这显然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但我认为,其实并没有以上这些问题。终极觉察的妙处在于虽然冥想的人真真切切能确认它的存在,但它本身是空的,无形无相,没有任何信息,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意识体验/意识内容,所以它本身就不需要有任何大脑物质状态的对应。而正因为终极觉察是空的,它也不会参与物质宇宙的因果链条。虽然我们可以说终极觉察让人产生了大爱大美大幸福体验,但这只是一种从个人意识体验的角度来说的方便说法而已,严格来说,大爱大美大幸福的体验(那些大脑活动)原则上是可以被物理定律预测的(只是计算太过复杂,实际上不可行,不具备可计算性)。所以终极觉察不必影响物质宇宙的演化。

另外,我在这里提出一个理论假说(也许可以作为未来的精神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2333333):完全的终极觉察(也就是说只有意识本身,而没有意识的内容)对于活着的人或者未被麻醉的人来说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只能趋近,无法100%达到。(注:这里说“理想状态”并没有赞扬这种状态的意思,并不是说这种状态更好,而只是描述一种纯理论的情况。这类似于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只是理想状态,只能趋近,但永远无法实现。这里并没有说绝对零度状态更好更值得追求。)只有人死了,或者全身麻醉状态下,才有所谓的100%纯觉察,但这时纯觉察对这个人已经没意义了,因为人已经没有了意识内容。正念冥想只是让冥想者从非冥想状态下的对意识内容(念头情绪感受)完全认同的模式,或者说完全被意识内容带着跑(比如一个人被愤怒的情绪完全占据)的模式中大大解放了,让冥想者有了一定成分的终极觉察,而不是让他/她的意识内容完全消失。

对于终极觉察,我自己以前脑洞YY一种可能的科学理论(http://swarmagents.cn.13442.m8849.cn/swarma/detail.php?id=18561‘自我意识’起源问题新思路的设想--标度图景,对称性自发破缺,与Goldstone准粒子 -集智俱乐部http://swarmagents.cn.13442.m8849.cn/swarma/detail.php?id=18686),把终极觉察用一块自己观察自己的屏幕来model,来自然导出标度不变性。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理论YY而已,和已有的科学体系距离很远,大家当科幻看就好。

~从几千年前哲学的诞生之初起,就产生了唯心和唯物的二分对立。人类看待存在/世界总是认为根本上只有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两个世界。当然,几千年来也产生了关于其他世界存在的思想,比如柏拉图理念世界,又比如现代有人提出信息是心与物之外的第三维。不过我觉得还是缺少一个最根本的世界没有在哲学里被明显地提出来,这就是东方精神修行传统里的终极实相/终极觉察/意识本身(Sam Harris)/背景/终极正念/纯粹的观察(克里希那穆提)/观照。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正念世界。正念世界本身是空的,没有任何信息和内容物(但不是人们一般想象的虚无的“空”,这种想象和体验的空带给人空虚感无意义感,不是真空;真正的空是具有能产生万有的潜性的空,其反而有生机勃勃的潜性,或者说这是一切的背景),这点和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很不一样。正念世界和其他两个世界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我前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想法。当正念世界(大我)和心灵世界(小我/自我)结合时,就会产生“当下的喜悦,无私的爱,与所有生灵的同体大悲,与万物的齐同混一,存在本身那浩瀚无际的美”这些心灵世界底层的“大爱大美大圆满”,这里的逻辑其实很自然,所谓大爱大美,其实背后机理就是放下执着、扩大时间空间尺度,其极限情况就是正念世界(对比起来,进化心理学对人类爱和美的本能也有科学性很强的解释,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释一个是从外在角度解释,一个是从内在角度解释,都是逻辑刻画。当然,进化心理学说的爱和美基本还是比较表层的关爱和美,还没涉及到大爱大美的层次。我的一个猜想是,如果未来发现有和地球人的进化轨迹很不一样的外星文明,它们的关爱和美的本能,特别是美的本能,可能和地球人大相径庭。比如地球人的一个审美本能就是来自东非人类诞生地的自然景观,但外星人肯定不是这个审美本能。但我猜测,其大爱和大美应该是和地球人一样的。这也许能是正念世界存在和正念世界是大爱大美根源的的一个外在佐证。)。对于没有修习正念的普通人来说,正念世界本身虽然一直存在(i.e., 佛学里说的众生皆有佛性;禅宗说每个人一直都是开悟的,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觉知到自己是开悟的),但其和自己的心灵世界基本没有“接通”,所以也就体验不到持续的"高浓度"的“大爱大美大圆满”了。不过对于普通人,生活中偶尔也会有与正念世界短暂接触的瞬间(突然脑洞想起三体里的四维碎块和地球的短暂接触23333333),比如绝美的夕阳,浩瀚的星空,最美好的爱情中的灵魂之爱。大多数普通人离正念世界最近的时刻除了宇宙大自然和爱情,应该就是临终前的spiritual体验了。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里的善,不是一生刻意培养的符合社会道德的善,而是在自我意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很淡漠,即将永远消亡的时候,正念世界全然呈现时的“大爱”。但很可惜,虽然这时心灵世界和正念世界终于接通,但只是一瞬,这个人的心灵世界就伴随着脑死亡而在存在中永远烟消云散了。或者也许更好的说法是,这个人的心灵世界彻底消融,融入了正念世界,融入了无限之中(从这点看,我不同意人死后精神融入大自然的说法,很难想象精神可以怎么融入物质世界。。。当然什么轮回转世或者上天堂下地狱就更没证据和道理了)。精神修行、正念修行、开悟的意义,就是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把心灵世界和正念世界彻底打通,不断加强其连接,能在活着的大部分时间体验到和贯彻高浓度的大爱大美大幸福大喜悦。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同时站在小木屋和地下城两个立足点上“,和“自己可以既在世间行又同时知道这是梦境”。

》》》》》》》》》》》》》》》》》》》》》》》》》》》》》》》》》》》》》》

脱离一切束缚体系的光

---------正文---------

大概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没看见‘靠谱’的回答。

真修讲究天地印证,下面写的回答,是给有实修实证的修行者们的。

让诸位行者能自我印证,迷雾中,好歹有个正确的前进方向。

不是修行者,或对修行不感兴趣的人,还有瞎眼汉、假修、野狐禅们,本答案与他们无关。

没有实修实证,或未曾到达所言之处的修行者。

只会‘自以为’能看懂;事实上,不可能真正看懂。

若是真修,有此缘法,勿要自大,心生我慢,以至此文,明珠暗投。

-------起--------

禅宗开悟,需过三关:

初关——明心

重关——见性

末后牢关——归本

-----------

初关——明心:

何为明心?明心,是知‘心’之所在。

要想知这‘心’之所在,必须去刻苦锻炼‘观察’能力。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正在想什么?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正在起什么情绪?

四念住、日夜念一句咒语、数数字、数呼吸、数佛珠等诸般法门,都是为了收束心念,凝聚意识强度,增强意识敏感度。

使常人平日里飘忽散逸,被外物牵引的意识,逐渐全部集中起来,并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是有多么‘失控’。

‘看见’常人看不见的现象,‘察觉’常人察觉不到的思绪。

常人的意识,是一只无法自主的提线木偶。

自以为客观理智自由,实际上却被各种后天知见、欲望、情绪等诸般情绪操纵,毫无半点自由可言。

随着观察力的锻炼,意识清晰度的提高。

个人会逐渐觉察到,脑海中一个个念头的飞速起落,以及情绪不时在体内的翻涌。

此时,有两个问题,可助这个阶段的修行者,求取进步。

1、情绪,从哪来?

2、脑海中,一念起,一念落,二念之间的那道‘空白’,究竟是什么?

如果,日常对观察力的锻炼时间,积累得足够。

修行者,会找到一个‘入处’,可安放这颗顽心,会觉一道保护罩,将自己和外界隔绝。

外缘消散,无有恐怖。

实际上,这也只是一道前菜,一段时间后,这种感受就会迅速消失,让人怅然若失。

它是路边一景,看过便可,不值一提。

不少人由于没有正确引导,反复沉浸于一时的心景,误以为那就是‘开悟’,拼命的想‘回去’,并‘保持’它。

从此,止步不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之后,经由这个‘入处’,可导向‘心’之所在。

‘心’是什么?‘心’在哪?

这个问题,不能用语言文字去回答。

修行者,不断思索上面的两个问题,随着观察时间的不断积累,每天缓缓进步。

这是水滴石穿的水磨功夫,毫无任何取巧可言。

一段时间后,某一天,观察的火候达到,终于能够清晰地捕捉到一念起,一念落的瞬间。

在水滴石穿的刹那,遁入了那丝‘空白’之中。

顿悟:念头是念头,情绪是情绪,它们不是你。

念头和情绪,只是天空中飘过的白云;而你,是白云背后那片无染的蓝天。

这一刻,个人意识,得到全面升华。

之前,还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每天去努力维持的客观‘观察’。

现在,‘观察’自此恒定,再也不需要去刻意维持。

无论白天黑夜,无论现实梦境,那股清晰的‘觉察’,永远伴随着你。

仿佛高度近视,忽然戴上眼镜,全世界都变得生动起来。

五祖弘忍,考验弟子,神秀和慧能留下的两首名偈,这里一并说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一首,表明见地,未破初关,还须每天去努力‘拂拭’。

依然停留在磨练‘观察’的阶段,没有达到‘水滴石穿’的境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一首说明六祖慧能,早破初关,步入明心,明白心是无需‘拂拭’的。

也是为何,五祖在慧能头上敲三下,让对方半夜来屋,传其‘见性’之妙,以及衣钵的奥秘所在。

这个心,是‘本来无一物’。

初关的破关秘钥,只在三个字——“观察者”。

-----------

重关——见性:

重关的修行,就变得较为复杂,要从多方面去同时发展和进步。

这一关的突破,很复杂。

简而言之,需要诚心、愿心,决心、善心、真师、天师。

六者,缺一不可。

诚心——不是不能说谎,而是时刻不能欺心,绝不可自欺,对自己无条件真诚。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放下主观好恶,放下傲慢与情绪,感受一切。

愿心——唤来真师找你,所发的愿心,必须以‘无条件助人’为基本,若自私自利,只会召来‘假师’,此生永绝道缘。

善心——为了让自己脱离自我狭隘的‘得失’‘好恶’等观念,简单地说,无善心之人,终生无缘于道。

决心——升起对痛苦的厌倦,下出脱离‘苦海’的大决心。

真师——若是愿心真,生活中自会引来真师给你指路,若你总是遇见各种所谓的‘名师’、‘大师’、‘大德’、‘高僧’之类的‘假大师’。你应该回归‘愿心’与‘真诚’两点,对自己进行深刻反思。真师的基本特征:“识货者可分文不取,不识货者千金不卖”。

师父会仔细观察徒弟,徒弟也要仔细观察师父,双方彼此确认后,也需付出信任和真诚,方能加深彼此的感应。

天师——此师比真师更高一筹,是无所不在的大道之音。

天师,会在每次有所顿悟之时,送来各类负面事件,让修行者接受考验,看修行者能否将此次所悟用行动表达出来。天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修行者若不能从周围的人身上听见天师之声,无法在生活中看见天师降下的考验和指引。

无论真师多厉害,此生注定见性无望。

若想以最快速的突破重关,此时切不可逃避社会,切不可遁入空门。

烦恼即是无上菩提,人世方为究竟道场。

勿要在道离道,又去求道。

处理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各种负性事件,直面痛苦,是修行者快速进步的苦口良药。

感触不断深入,如果修行者走在正确的路上,随时间推移,会切实的转变自身环境,以及他们的每一个家人。

心能转境,心能转运,真实不虚。

任何方法,任何书籍,任何教派,都可以拿来用,加深感悟。

会逐渐认知到以下几点:

1、诸教同源

2、外界是心相的投影,心变则境变,而非境变则心变。

3、一切烦恼,皆起于后天妄想

4、三心不可得

期间,多流眼泪,让心彻底柔软下来,回忆童年中所有的负面记忆,找出所有负面情景,忏悔和宽恕,不停的倾倒‘心灵垃圾’。

释放埋藏于记忆深处的一切仇恨与恐惧。

修行过程中,会遭遇种种异相,遭遇种种暂时性的心景,不一而足,因人而异。

比如,一个月左右,无法进食任何肉类,吃鸡蛋也会吐等等。

过了那个心景,一切会恢复正常,

最后,不停地专注于内心提升。

待到功夫用尽,身清体净,诸缘聚合之下。

你的‘自我’失去喂养,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力,对你心灵的遮蔽与操纵,也越来越无法持续。

某个瞬间,由于某个或普通或古怪的契机,你会一眼瞥见世界的‘真相’。

这是无数人心中,念念不忘,无比神圣的‘巅峰体验’,所谓的‘大彻大悟’。

虚空破碎、天地颠倒等等异相,会在感知中真实不虚的发生。

出现什么,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唯一的特点,是这种强大体验降临的时刻,将永远从内到外的改变一个人,让其脱胎换骨。

那是一股无比强大,充满震撼的磅礴能量。

种种喜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世人所追求的性高潮,也不及其中万分之一。

更别提,所谓幻想之流。

那种感受中,会真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

“朝闻道,夕可死。”

死了也无妨,那种无上限的绝对幸福感,此后再没有世间的任何感受,能够超越。

这就是‘见性’,见证你的‘真如本性’,彻底脱离五官意识的幻相,体验到一刹那的‘绝对真实’。

巅峰体验后,很长一段时间,自动进入‘心生法喜’的阶段。

什么都不想干,看见什么都觉得很幸福,万物都有意识,万物都在微笑。

每天有事没事,会情不自禁的露出微笑。

是啊,怎能不高兴呢?

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中。

惊讶发现,原来,自己从未有一日,真正离开过家。

除狂喜以外,再无言语,可以形容。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

末后牢关——归本

市面上的‘开悟者’们,到处讲道讲经,声名鹊起的‘开悟者’之流。

大部分,在初关徘徊,邪知邪见很多。

少数勘破重关的,算是凤毛麟角,至少不去有意无意的害人。

真正突破末后牢关的,以网络上而言,屈指可数。

国内特别有名气的“大师”中,没有哪一位的言行,表现出他已过末后牢关。

至于南怀谨先生,非是恶意贬低,而是其见地不深,著书又多,小有名气,易误导真修,步入知见的无底坑,荒废一生。

若自认为修行者,却对南怀谨先生,推崇备至。

及时警醒,还来得及。

原本,我在这里写的是‘南华谨之流’,现在改成‘南怀谨先生’,虽然南怀谨先生见地不纯,修行未入门。

至少,南怀谨先生还是懂得修行人最基本的谦虚,虽然没有修行不到位,充其量也就像家里一位虔诚信佛的老爷爷,也不是坏人。

我对其印象不好,主要也是受各位狂信徒们的误导。

虽然南怀谨的狂信徒们,在评论区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最基本的谦虚,可我还是应给南怀谨先生最基本尊重,因为后面这种人,才能叫做某某之流。

点名批评一下,目前净土宗里的净空之流,此人信奉者众,邪知邪见,搞个人偶像,挖好了地狱的坑,要带着人往痛苦里跳。

毁人慧命,可谓罪孽深重。

劝告各位净土修行者,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修行不是念书,你念的书再多,没有切实的修行印证,都是知见与猜测,什么都悟不到。

末后牢关的突破,比见性而言,更加困难。

这是一道‘隐形的门’。

突破重关的人,会100%的确信无疑,他是‘开悟’了。

无论问自己多少次,总会得出准确无疑的回答。

“是的,我见证了绝对真理,知晓前世今生,明白人生于此的意义,绝对是开悟了!”

心中欣喜若狂,恨不得奔走相告,将感悟和每一个人都分享。

一段时间后,生活中的习气席卷,根性重返,各种不足与矛盾重新冒出来。

淡化许多,却依然存在。

没有过来人之路,此人会逐渐被傲慢侵蚀,试图指点江山,评判他人悟境。

最后会发现,世事并不按所预料的那样发展。

过来人,不会直接给他们指出来,只会侧面提点,因为明白对方听不进去。

这人会在这种‘自满’之中,呆很长一段时间。

只有那些对自己绝对真诚的人,才会逐渐对开悟升起迷惑。

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与周围进行交互时,这种迷惑会不断强化。

如果,能对‘自己开悟了’这件事的产生疑惑,便算是踏出关键性的一步。

末后牢关,比起前两关,平凡无奇。

没有任何稀奇古怪的心景,却是三关中,最为凶险的地方。

任何一步踏错,任何一个细微的认知失调,就再也听不进任何言语。

要去成佛成仙,普度众生了。

一辈子,卡死在这一关的修行者,不知凡几。

到死,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错在哪里。

反而觉得,所有的一切,真是好极了。

所见一切,完美符合他们曾对‘开悟’有过的一切美好幻想。

不少人会觉醒‘天赋’或是‘天命’,有的还会修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神通’。

他们因此洋洋自得,有的人从此门徒络绎不绝,在史书中留下名讳,还能自成一派。

但是,唯有那些,对自己的修行,做到了100%真诚。

在修行上绝不欺骗自己,始终对一切异见保持真正开放态度的修行者,才能有惊无险的度过这关。

悟的契机,十分平凡,有人盆落而悟,有人鸟飞而悟。

顿悟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开悟,并不存在。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你所以为的这个‘你’,是不存在的。

这句话,十分深奥。

其中,有特别多微妙的讲究,很深的领悟境地,以及诸多修行细节和火候,还有更多玄妙难言的东西。

这里,不能讲。

讲了,会影响那些即将突破此关的修行者。

所以,诸位记住这句话,到达此关时,有空多思索就好。

有人以为,自己曾在别处看过这句话很多遍,领悟特别深刻。

事实上,错了。

真正突破末后牢关前,是不会懂这句话的。

也不会明白,这句话,到底厉害在哪里。

‘你’不存在,所谓的开悟,也不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讲

“悟前,砍柴挑水吃茶;悟后,砍柴挑水吃茶”。

也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区别在哪?区别,就在这个‘我’字上。

你是谁?

当你见性了,你就会亲眼看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看见一棵树,一只鸟一样真实不虚的看见。

真正的入道者,不会和人嚷嚷‘我开悟了!’。

因为,他们明白,没有开悟这回事。

事实上,以为自己开悟了,感觉自己开悟了,宣称自己开悟了,认为有开悟这回事的人,还是画中人,是‘自我’在作怪。

判断标准,很简单。

甚至都不需要懂修行,只要喊‘我开悟了’,便是见地不纯。

看到这里,已度过‘修行’阶段的行者,都会露出一抹会心微笑。

突破三关之后,觉者随心所欲,言行无碍,随缘应物。

不会强调‘开悟’这种东西。

教别人‘开悟’,就是让对方终生无缘‘开悟’。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千古玄机,我讲明白了。

就是不知道,你,听明白了吗?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终-----

禅宗的三关隐秘,清清楚楚的写出来了。

因为我昔日的发心,所以,各位才有机会看见这篇‘解密’的文字。

不是实修实证,是看不懂这篇文章。

只会觉得信息量过大,大脑过载,自以为理解,其实完全无法理解到底写了什么。

这些东西,已脱离大脑思辨的领域。

也是为何,禅宗要参话头,打机锋的意义所在。

目的,是让大脑逻辑自爆,停止运作。

明白本文是珍宝的人,是他们的福气;对本文不屑一顾的,是他们的命运。

修行,天地会给你证,何须心外之物?

这点看不透,也别自称修行者了。

开悟,并非某种耗费一生去艰难求取,也难以获得的梦幻状态。

不懂的人,没有实修实证与内行引路的人。

将开悟‘妖魔化’、‘神通化’和‘理想化’了。

事实上,突破末后牢关后,只是宇宙中一个心识进化的基础起点。

人类要达到那个‘点’,并非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只是以人类的狭隘心智,将这些修行复杂化和歪曲化了。

这也是为何,会有所谓的‘悟后起修’,没悟之前的‘修’,都是水中捞月,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三关心境上,有一个地方很有趣。

若将修行比喻为爬山,

在山下面的,永远看不清他上面的人,只会觉得云里雾里,不断猜测对方所说的东西,试图分析比较对方与自己的高度所在,总觉得对方东西自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在山上的,却能一眼看穿山下的人以及对方正在走的路,从他的视角看无比清晰,因为他曾亲自走过。

真正突破这三关的觉者之间,没什么好说的。

彼此之间毫无比较之心,只需几句话,就能知道对方的‘厉害’。

会心悦诚服,顶礼赞叹。

破三关的觉者,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这段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无上正觉已经很好了,却和无上正等正觉,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区别,便在于初心,最初见地中任何最微小的偏差,也会生出截然不同的果。

希望,后来的修行者们,在修行上都能少走点弯路,少受点不必要的教训,少掉几个爬不出来无底坑。

---------实修书籍---------

第三次修改这个答案了,因为我依然不断的蜕变过程中。

所以,每一次修改,给你们的感觉都会截然不同。

评论区,不少修行者,希望向我寻一个正法的‘入手处’。

最早的佛经道典,由于时代久远,以及文字和文化上的隔阂,很难让人轻松读懂。

这里,给大家分享几本现代修行的正法书籍,跟这些书看下来,你的见地就会十分纯正,走不偏。

《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尔

《与神对话1、2、3》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山居性纪》吴光磊——性是种子,禅是花开(如果只看了开头就误以为是黄书,也不多想想,中央编译出版社会出黄书吗?:)

巴夏视频系列——可在土豆网搜索关键字‘bashar’或是‘巴夏’,寻找你需要的短视频进行观看,忽略外星人的部分,只看意识转化的部分。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埃克哈特·托尔

你结合上面推荐的书,再去看下面的古典资料,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易懂,无需任何翻译:

《心经》

《金刚经》

《清净经》

《道德经》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只看耶稣说过的话,其他剧情跳过

《六祖坛经》

最后,给各位推荐一个读经的正确方法。

名为‘心读法’,你需要用感应而不是思辨。

没有古文功底,也不要去买那些翻译或是诠释的版本来看,这些版本的作者基本毫无见地,修行者看了这些诠释有害无益。

你只需一遍又一遍,反复的看原始版本便可。

看不懂就看不懂,看完了放一边,不要背诵。

隔一段时间,再重新拿起看一遍,每次你都会有截然不同的体会。

随着修行的进步,对生活体悟的增加,你每次看懂的东西也会更多一些。

唯有这样,你才能越过文字的表相,直接读取到文字背后的真实感悟。

这,才是正确的读经方法。

》》》》》》》》》》》》》》》》》》》》》》》》》》》》》》》》》》》》》》

拈花一笑道无常
 

吸与呼的深邃是一种古老的宁静,止的空灵是业的停转。

》》》》》》》》》》》》》》》》》》》》》》》》》》》》》》》》》》》》》》

心理研究,禅修,输出答案向。

先说怎么做。

1.静坐。根据九住心阶段,从一个小白,经过九个层次,进入初禅。

2.寻本心。静坐的同时,要观察自己,观念头,念头会消失,但是,谁在观?抽丝剥茧,跟踪探访。要找到这个观者的具体位置,习惯,反应模式。运行方法。

3.两个做对了,初禅的同时,会触发身体五官脱离,完全进入一个觉察清明而空阔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触发到了那个本心的瞬间,就明白了。

如果触发不了,就继续四禅八定的练习。继续寻找本心。

开悟也不是一下子就到位的。通常说的有三关。

1.解悟:看文字,听别人说,似懂非懂,有个不变的才是自己,变的都不是。于是,觉察是自己,灵明觉知是自己,这样一路下来。但是,总是无法很肯定。因为只是道理上听的多,感觉上好像是有。不确定。

2.证悟:分两步。

一,还是要静坐,入静,体验那个不变的在哪里。于是,几个月,几年下来,一点点杂质去除,接近了真相。习气减少,干扰减少,清醒成为主流。这是一点点,一步步变化的过程。

二,变化会一点点出现,大小悟无数。但是,量变为质变的一天会到来。

这个质变,就是一个触发。就是那个瞬间,会进入那个状态,会体验到那个隐藏在背后的真实自己。不会再迷惑,再彷徨。很确定。很肯定。就是这个。要承担下来。承认下来。就是这个。

只有,就是一直守护和增长。直到完全脱落。脱落什么?没做到前面的,讲了也不会信。

》》》》》》》》》》》》》》》》》》》》》》》》》》》》》》》》》》》》》》

不要太小心,否则会伤了你自己!
 

应该有不少人,拥有过内心短暂的巅峰体验,但是悟道狂喜之后仍然会陷入内心的琐碎。事实上,在内心觉醒这件事上很少有一劳永逸的事,普通人的开悟是将觉醒的经验深度融入生活而后内化的状态。

我是在精神极端痛苦的情况下,经验到内心豁然开朗的通透感。在这之前,我未曾真正意义上接触过宗教的知识,只翻阅过南传佛教焦谛卡、阿姜查禅师等人的著作。那个时候我患严重的神经症大概六七年的样子了,内心的冲突已非常严重,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内心被各种症状折磨地喘不过气来。

一切来的非常突然。一个普通的中午,当我再一次焦躁惊恐的走在人群中,心中还萦绕着关于内心痛苦的问题。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与往常不同的感觉,就是那种心被扩张了的感觉,抬头看见的树也是焕然一新,那么亲切。

当时并未太在意这个事,出其意料的是,那晚睡眠很好,往常总是很难入睡,做各种乱糟糟的梦。当早晨醒来的那一刻,我觉的真个人完全变了。那种每天早晨醒来莫名沮丧的心情烟消云散,浑身被喜乐所包围,充满了能量。

接下来的将近一个月时间,内心被这种微妙的喜乐所包围,精神面貌与之前判若两人。之前的种种问题似乎都被消融殆尽,我再也无法认同它,之前的念头时不时还会跑出来,但是不会再执着于它,因为我知道那不是真的。

直到后来,这种体验慢慢趋于平淡。后来回想,也许是我的心足够开放,对自己足够诚实,才让我在苦难中憋见了人内心深处的光亮。这件事带给我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深刻的体验,我不在害怕孤独和背叛,也越来越有自觉,能够对别人心智的苦难冷静的对待,不会轻易掺入负面能量中。

再到后来,我顺利的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直到现在,我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包括我的父母和妻子。因为我明白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对于往生极乐、广智神通没有兴趣,更不敢妄言佛法真义。我只是一个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肩负着家庭的生计,深深爱着我的父母妻儿。

我认为的开悟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看见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能够在生活中如实关照。如果让自己的心时刻保持新鲜,那么经验也会是崭新的,人的心就不会疲倦,就不会想逃离。开悟并不是到达一个距离遥远的地方,而是安住此心,安住在当下所在之地。

》》》》》》》》》》》》》》》》》》》》》》》》》》》》》》》》》》》》》》

正念冥想,情绪恢复及调节 QQ:2087668790

小乘佛学开悟三要素:苦,无我,无常

其实做到这三部分,几乎就算是开悟了,但是很多人对于开悟有一个错误的理解,认为开悟就是神通,就是成佛了,但是却并不是,开悟更多只能认为是一个开始,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开始去悟了。

但是开悟的这个词毕竟来自于佛学,当然,你可以分两个内容理解佛陀,一个是现实中的佛陀,充满了智慧,拥有解脱烦恼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神话里的佛陀,拥有统治宇宙的能力。这里我们用现实里的佛陀。

既然修行,则必然离不开静坐,开悟并非是练习过程中的一种舒服和爽,当然,练习中达到某个状态这种感觉也挺平常的,但却并非是开悟,否则吸毒嗑药的都算是开悟了,但是有什么用?

悟,很简单,一心在己,简单来说,就是将重心从外界的生活中,转到自己的内在里,这一点做起来不难,找个地方,别躺着,闭上眼睛,几分钟,你就会知道你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不断的思想念头,走神游离,各种乱七八糟的玩意,但是,你喜欢不?你不喜欢,你觉得难受,你觉得不应该这样,内在怎么这么多思想,而且他还不受你控制,甚至和你对着干。而这里就引出了我们练习的第一个核心点“苦”。

什么是苦,这点大家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生活就是痛苦啊,失恋痛苦啊,各种痛苦不如意啊,神马的,但是这里的苦却也简单也单纯得多。提一个问题,你一天听到的声音,有哪些是你喜欢的或者让你舒服的?没有太多吧,你看到的东西呢?有哪些是让你舒服的?

为何苦为第一圣谛,其实道理很简答,每天我们眼睛能看到大量的东西,能听到大量的声音,你行走在地铁中,看到滚滚的人群,你穿梭其中,你看到的并不是让你舒服的,但是却是你必须看到的,路边喇叭的声音,领导斥责的声音,甚至你母亲的唠叨,没几个是听起来舒服的,但是却也必须是听的,当前的快乐生活让我们慢慢忽视了一个现实,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这五感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并非是依靠舒服,而是不舒服,用不舒服来保护我们。

就像一个盲人,假如他只能看到美好的事物,看不到摆在他面前的自行车,地上的狗屎,前面的楼梯台阶,那么他的生活必然很艰辛。

认识外界,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五感,而理解内在,则必须利用内在的两个觉察,思想的觉察,以及感觉的觉察,也就是佛家的念,和道家的气。道家的气有很大的争议,这里我们不提,那么开悟,悟,你要有个东西,悟字离不开观察,观察内在,用什么,你可以认为是内在的眼睛,而内在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脑海中的念头。

可是很多人天天念叨内观,观的是啥都不知道。

好的,苦大家可以理解了,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人们对于觉察到内在所产生的轻微不适感的反应相当强烈,并不是不适感真的难以接受,而是无法理解,为何觉察到内在会有不适的感觉,其实理解了五感也就简单了,这是因为,内在发挥作用,就是依靠“苦”。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开悟的理解总是认为是“没有问题”,而不是“发现问题”,如果你在看佛学不是避重就轻的话,你就能明白佛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习性,也可以称之为偏执妄想。而这一部分就是苦的来源,所以当我们练习的过程中,觉察到想法念头,产生不适的感觉,并不是单纯的不适,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有想要解决想法念头,甚至用力的这个习性,而伴随着这个习性,产生了“苦“。

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内在习性深重,因为我们并非是单纯的个体,群体当中,你会学习他人思想,模仿他人的行为,无论是积极的又或者是消极的,这些想法都会在你脑中留下印记,而这个时候,“苦”就重要了,这是因为,负面思想是能够一瞬间就产生“苦”。你可以认为人脑就是连接在社会这个Internet网络中的计算机,里面有很多的“毒”,而这些毒无一例外,都会影响这个大脑的正常状态。

那么这里顺便解释一下禅定的作用,禅定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单纯的自在喜乐,他更深层的作用是可以起对比作用,如果一个人很痛苦,那么时间久了,他反而对于痛苦会比较麻木,举个例子吧,就像一个人每天吃同样的一个厨师做的饭,他也只吃过这个厨师做的,尽管会腻歪,但是并不会觉得很难吃,甚至根本找不出问题,但是你给他换个顶尖大厨,只需要吃上一两顿,然后让他再去吃过去那个大师傅做的饭,他一瞬间就可以尝出来味道哪里不对。这就是对比。

要想开悟,必须拥有内在极强的觉察,而这个觉察,并非是刻意主动强烈要求,而是通过禅定的状态进行对比,再换句话来说,你可以认为禅定是一种大脑自在运作舒服的状态,而负面的思想偏执一瞬间的就可以打破这一部分,尽管看起来貌似是坏事,但是却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我们一瞬间就可以发现这个思想对于自己内在稳定的影响而不是基于道理层面,毕竟大家讲道理的时候是越讲越舒服了还是越讲越生气,这点不需要我强调。

而这里,也就可以很好的帮大家理解一个重点:不怕念起,而怕觉迟。

但这和苦有什么关系?是因为人们会逃避痛苦,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人们只看到舒服自在,却没有理解这个背后深层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只想用眼睛去观看美好,却从想到,你的眼睛天生就是为了发现隐患和问题,而这些东西在你看到的时候,你是绝对不会舒服的。

所以苦为第一,其实就是要向内在悟,先得明白,练习“苦”,但是讽刺的是,这个“苦”,其实只是最开始的会比较强烈,伴随着时间就会明显弱化,甚至非常轻微,既可以让你觉察到内在哪里不对劲,也不会让你不舒服,但是很多人这一关都会卡住。

后面还有两个无常和无我,其实不难,但是篇幅问题,如果大家喜欢听的话,给个赞同,我会在我的专栏里面继续更新这一部分,那么最后总结一下开悟的体验吧。

开悟就像打开了内在的一双眼睛,内在任何的运作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就像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这点大家不要觉得难,其实不难,你越是定,这一部分的反差越明显,而你的任何一个负面情绪,都会在念起的那个刹那被你意识到,又因为它很早的时候就被你觉察到,而不是在你脑海中滚了好久才发现,他自然会快速的消失掉,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大脑的神经结构中理解,因为念头滚的时间越长就代表这条神经链路强化的时间越长,消散自然更需要时间。

而开悟不要认为只是结束,毕竟没有盲人会说,我只要一天的光明,而是我要的是永生永世的光明,另外也不要神话这一部分,毕竟在我看来佛陀是一个智者,拥有无比的智慧,他对于人性以及内在的洞察离不开对于自身的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一个讲慧,一个讲明,不是明他人,而是明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内在的眼睛,解决自己的烦恼,但是你不能说每个人都能统治宇宙吧?

》》》》》》》》》》》》》》》》》》》》》》》》》》》》》》》》》》》》》》

 

开悟本身不会改变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特征,它只是提供了训练自身大脑神经元的最佳模式,同时让身体的运转步入正轨摆脱大脑的干扰。

套用一下机器学习的术语吧。开悟状态是一套辅助训练算法,让大脑以最优的方式接受现实数据的训练。

所以开悟本身不会带来智慧和善良,但它会让在你看清世界真相后主动追求这一切。

开悟最终就是没什么体验,因为平常心便是道心。本质上看开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意识迟早会走向涅槃。

》》》》》》》》》》》》》》》》》》》》》》》》》》》》》》》》》》》》》》

虚伪世界的空虚。 文化倒推\ 1722.

在一位前辈的博客留的言:

用现代的话语来讲,肉体的思想与人格和意识不是一体的。人格是肉体的一种“程式”,而“我”沉迷于其中的人格不可自拔,以为那便是“我”,一切的七情六欲都认为是“我”的一种体现,岂不知只是束缚意识的一种“皮囊、枷锁”。

在干一件我熟悉至极的事情时能感觉到每个行动、念头和意识有明显的分离感,就好像一个观察者、旁观者。

或许其中的“欲、念”,已经不能用常理来理解了,为什么众生皆欲?因为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啊,所以贪念这些的意识才着了道,不断在六道中轮回。

欲望欲望,有什么可奇怪的啊?大家都纵欲,大家都有情,乃至一切苍生,按这个世界来说,当然合理,但已有诸多先师证道、觉悟,体会到了层层境界,界中有界,我们是要“证道”的,脱离六道,还能用此界的“理”来理解吗?

佛修的“如来”、道修的“太虚”、老子的“道”、耶稣的“上帝”、古兰经里的“全·能·神”,或许所说证得的境界称呼不同,但都指“一物”、“本源”,一切一切的本源,你我皆是一,三千世界也皆为一,这才是“众生皆具佛性”的含意,只是大家在六道中皆有私我沉迷不悟,佛是我、我是佛。

但这一切,需由自己亲身证悟,境界是不会撒谎的!人才会。

还有,无论哪种路子,不漏、炼炁、都是打基础,否则“欲念”似群魔乱舞,如何静?如何定?有何可悟?

实践是求证真理的唯一途径,类似的话很多大佬都说过,很多人都是,诶呀,我不信啊?出发点就不同了,你选择第一反应是怀疑、抵触,而我却是思索其中其理,实在不可理解那便亲身证明!

有些人说,诶呀,我天天自慰、天天yy莫得事啊,嗯,那你可知那是以“普通人”为标准的么?人过中年,先天之炁遗漏日积月累,如水滴石穿,你以为中年、老年的病就真是老了才得的病?告诉你,大错特错,你早年的生活陋习、饮食、心态就在身体里埋下了隐患,只不过是老了凸显出来而已,很多人一发病就直接要了命,你慢慢体会吧。

心思及思维、运算能力下降、精神不振,身体易疲无力,先不讲心理作用,只是实际的生理影响就是如此,讲个笑话,人是第二好淫的生物,而人又是以“少数杰出人物”的智慧建立起了文明社会,如若放在未开垦的野外,“普通人”没了 那些人,活不了啊。

再说心理作用,其实心理、生理两个是“互为因果”的,如图:

心理到一定程度可以影响生理,一个健康或病重的身体也是,人就会开朗或消极

如此反复,或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

现在的我,精神的不得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果然所言不虚!你们“专家”解释来解释去,只是为了一时口舌之快、见解之争,殊不知害了多少人,但也言过其实,有些人愿意为欲望“买单”而感到满足,来承受之后的痛苦,甘于自命,无可厚非!

而修行之人对自身能量和身心的把握极其重要,他们是要付出代价的!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万法皆具本然佛性,
了知即是法性觉醒,
六根自然无有造作,
成就即自在大圆满;
随喜但拥万事万物,
不忘留其本来面目,
碌碌之心亦在其中。


祝各位有所成。

 

》》》》》》》》》》》》》》》》》》》》》》》》》》》》》》》》》》》》》》

无法用语言描述

因为那个状态下没有语言

所有对于开悟的描述都只是在“试图描述”

比较直接的结果体验是

你的思维状态会在瞬间改变并且不可逆

看问题能够直击关键,学东西特别快

high点已经飞到天上,没什么东西能让你觉得开心了,能让你high的东西带给你的感觉他们起了个新说法叫“喜感”

看东西和理解东西的角度越来越奇怪且符合本质

下意识的不再说“我想吃东西”而是说“我的身体想吃东西”

能够看到他人的思绪流动

》》》》》》》》》》》》》》》》》》》》》》》》》》》》》》》》》》》》》》

加州贷款经纪人
 
看了很多答主的答案,算是一份冥想的实录吧。我虽然没有冥想过,但是我大致明白其中的原理。我来这里回答,只说两点:
1: 人不可能开悟。人可能一瞬间有开悟的感觉,但是那不叫开悟。人不可能一直是那个状态。人可以接近开悟,但是只要人还在这皮囊里,人不可能开悟。
2: 天地一宇宙,人身一宇宙。内外呼应,得感大道。很遗憾,人身虽有内天地,自成一个宇宙,但是那是先天之事,后天之人是无法体会的。冥想帮助人短暂的体验到那种感觉,但是人只要有意识,有思考,人就不可能体验到内天地,所以人不会一直在那个状态里面。在冥想状态中,自身边界的消失感是因为意识活动降低引起的,但是即使是冥想,也不可能把意识减弱到无,所以只能接近,而不能真正感应到大道。

》》》》》》》》》》》》》》》》》》》》》》》》》》》》》》》》》》》》》》

================ End

KaiWu 的体验的更多相关文章

  1. Android UI体验之全屏沉浸式透明状态栏效果

    前言: Android 4.4之后谷歌提供了沉浸式全屏体验, 在沉浸式全屏模式下, 状态栏. 虚拟按键动态隐藏, 应用可以使用完整的屏幕空间, 按照 Google 的说法, 给用户一种 身临其境 的体 ...

  2. 移动端之Android开发的几种方式的初步体验

    目前越来越多的移动端混合开发方式,下面列举的大多数我都略微的尝试过,就初步的认识写个简单的心得: 开发方式 开发环境 是否需要AndroidSDK 支持跨平台 开发语言&技能 MUI Win+ ...

  3. TODO:小程序开发过程之体验者

    TODO:小程序开发过程之体验者 1. 小程序开发过程,先下载开发者并安装开发者工具,现在腾讯开放测试了,普通用户也可以登录开发者工具,如图普通用户登录为调试类型,但是只能建立无AppID的项目 如果 ...

  4. 微信小程序体验(2):驴妈妈景区门票即买即游

    驴妈妈因为出色的运营能力,被腾讯选为首批小程序内测单位.驴妈妈的技术开发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开发任务,并积极参与到张小龙团队的内测问题反馈.驴妈妈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是巨大的流量入口,也是旅 ...

  5. 一起学微软Power BI系列-使用技巧(3)Power BI安卓手机版安装与体验

    Power BI有手机版,目前支持安卓,苹果和WP,不过没有WP手机,苹果在国内还不能用,要FQ和用就不测试了.安卓的我也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app下载下来,把方法分享给大家. FQ太麻烦,所以建 ...

  6. .NET平台开源项目速览(15)文档数据库RavenDB-介绍与初体验

    不知不觉,“.NET平台开源项目速览“系列文章已经15篇了,每一篇都非常受欢迎,可能技术水平不高,但足够入门了.虽然工作很忙,但还是会抽空把自己知道的,已经平时遇到的好的开源项目分享出来.今天就给大家 ...

  7. Xamarin+Prism开发详解四:简单Mac OS 虚拟机安装方法与Visual Studio for Mac 初体验

    Mac OS 虚拟机安装方法 最近把自己的电脑升级了一下SSD固态硬盘,总算是有容量安装Mac 虚拟机了!经过心碎的安装探索,尝试了国内外的各种安装方法,最后在youtube上找到了一个好方法. 简单 ...

  8. Xamarin+Prism开发详解三:Visual studio 2017 RC初体验

    Visual studio 2017 RC出来一段时间了,最近有时间就想安装试试,随带分享一下安装使用体验. 1,卸载visual studio 2015 虽然可以同时安装visual studio ...

  9. Spring之初体验

                                     Spring之初体验 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Java Web开发框架,以IoC(Inverse of Control 控制反转)和 ...

随机推荐

  1. vs 设置护眼背景颜色

    工具 —> 选项 —> 环境 —> 字体和颜色 —> 纯文本(显示项中) —> 项目背景 —> 自定义—> 色调位85.饱和度123.亮度205,保存即可.测 ...

  2. pl/sql用for in和for select into循环遍历表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test_procedure_job asv1 varchar2(50);v2 varchar2(50);v3 varchar2(50);beg ...

  3. Spring cloud微服务安全实战-3-7API安全机制之数据加密

    这一节来聊一下密码的加密. 加密盐,为了避免两个相同的面加密出来的密文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盐不一样, 首先引入工具包,lambdaworks <!-- https://mvnrepository. ...

  4. get请求utf-8解码

    package utils;import java.io.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import java.net.URLDecoder; /*** <p> ...

  5. python flask框架学习——开启debug模式

    学习自:知了课堂Python Flask框架——全栈开发 1.flask的几种debug模式的方法 # 1.app.run 传参debug=true app.run(debug=True) #2 设置 ...

  6. ABAP DEMO ole示例程序

    *&---------------------------------------------------------------------* *& Report YCX_021 * ...

  7. 基于grafana+prometheus构建Flink监控

    先上一个架构图 Flink App : 通过report 将数据发出去 Pushgateway :  Prometheus 生态中一个重要工具 Prometheus :  一套开源的系统监控报警框架 ...

  8. kubernetes 【版本】

    kubernetes本身是一个集群,我们所说的kubernetes版本实际上指的是集群各个组件的版本. 有哪些组件有版本呢? https://kubernetes.io/docs/setup/rele ...

  9. 《Netty实战》源码运行及本地环境搭建

     1.源码路径: GitHub - zzzvvvxxxd/netty-in-action-cn: Netty In Action 中文版 ,中文唯一正版<Netty实战>的代码清单 下载后 ...

  10. 第07组 Alpha冲刺(2/4)

    队名:秃头小队 组长博客 作业博客 组长徐俊杰 过去两天完成的任务:完成人员分配,初步学习Android开发 Github签入记录 接下来的计划:继续完成Android开发的学习,带领团队进行前后端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