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算法没有那么复杂,但如果因为语法而攻不下就很耽误时间。于是就整理一下,搞python机器学习上都需要些什么基本语法,够用就行,可能会持续更新。

Python四大类型

元组tuple,目前还没有感受到它和list什么差别,感觉也比较少用,声明语法是()

>>> tp = ()

>>> type(tp)

<class 'tuple'>

字典dict,声明语法{},对值 .items(),键值 .keys(),值 .values()

>>> d = {'left': {0}, 'right' :1}

>>> d

{'left': {0}, 'right': 1}

>>> d.keys()

dict_keys(['left', 'right'])

集合set,声明语法set(),括号内只能传一个参数,这个参数要可迭代。

整这么多类型干什么呢,主要是每个类型具有的属性不同。

Python支持集合类型的交集(用&)、并集(用|)、差集(用-)、交叉补集(用^)等操作

>>> setA = set(1,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set expected at most 1 arguments, got 2

>>> setA = set([1,'a',2.0])

>>> setB = set(['a'])

>>> setA | setB

{1, 2.0, 'a'}

列表list,声明语法[],这个类型很常用,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在按列表索引查询列表的数据时,方括号里不能出现小写逗号。这是目前我知道的,它与numpy.array类型的主要区别之一(前者用两个方括号)。

>>> lst = [[0,1,2],[3,4,5],[6,7,8],[9,10,11]]

>>> lst[1:3]

[[3, 4, 5], [6, 7, 8]]

>>> lst[1:5:2]

[[3, 4, 5], [9, 10, 11]]

[a:b:c]指从下标a到下标b(不包括下标b)的以c行作为间隔取行,c默认是1。例如1~10,如果取2:8:2就是2,4,6

如果a(或b)为负数,意思是取倒数的a行(或b行)

数组 numpy.array,这个,和list写法差不多,但是它很多比较方便的属性,

比如获取矩阵大小shape,改变矩阵大小reshape,矩阵转置T,等等。还有一个mat类型(声明为mat()),就是矩阵(matrix)类型,也差不多。

array比list方便的一点还在于,按索引查询当中,array可以选择查询的列,其中对列的筛选,需要用小写逗号隔开。

(如果是list类型,取第一行第一列是testlist[0][0])

>>> test = [[0,2],[1,3],[4,0],[2,1],[5,1]]

>>> test

[[0, 2], [1, 3], [4, 0], [2, 1], [5, 1]]

>>> test[0]

[0, 2]

>>> test[0][0]

>>> testA = np.array(test)

>>> testA[0, :]

array([0, 2])

循环

for item in iterator

常用for item in range(5)相当于for (int i = 0; i < 5; i++)

或者for item in listInstance就是foreach item in listInstance

numpy函数介绍:

关于这个,其实百度一下啥都有,或者在编辑器里悬停鼠标,可见描述。此处记一下我遇到的,感觉比较特殊的:

numpy.nonzero()  #求非0元素所在位置

>>> import numpy as np

>>> test = [[1,2,5,0],[0,0,1,0]]

>>> np.nonzero(test)

(array([0, 0, 0, 1], dtype=int64), array([0, 1, 2, 2], dtype=int64))

dtype是dataType,指前面这个array里面数值的类型。

求出来是两行内容,第一行是非0的所在行下标,这个行下标出现多少次,就表示这个行有多少个非0元素;第二行是对应第一行的列中,非0元素所在列位置。

列下标\行下标

0

1

2

3

0

1

2

5

0

1

0

0

1

0

出现0的位置:

行下标

0

0

0

1

列下标

0

1

2

2

var()  #求方差

看见这个第一印象真是variable,弱类型,然而,np.var()此var是variance,方差。

关于查询

有3个强大的函数

https://www.liaoxuefeng.com/wiki/1016959663602400/1017329367486080

>>> def f(x):

...     return x * x

...

>>> r = map(f, [1, 2, 3, 4, 5, 6, 7, 8, 9])

>>> list(r)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reduce(f, [x1, x2, x3, x4]) = f(f(f(x1, x2), x3), x4)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def add(x, y):

...     return x + y

...

>>> reduce(add, [1, 3, 5, 7, 9])

排序sorted(list, key = function)

最最重要的是这个:filter()

接受两个参数,一个是函数类型,一个是迭代器类型

!! filter()这个函数非常重要,相当于C#的linq to object

filter()函数返回的是一个Iterator,需要再转换类型,可用list(返回内容)

list类型处理下标查询,还能这样:

>>> test = [[1,2,5,0],[0,0,1,0]]

>>> test = np.array(test)

>>> test[0, :] >= 2

array([False,  True,  True, False])

>>> test[[0,0,0,1],:]

array([[1, 2, 5, 0],

[1, 2, 5, 0],

[1, 2, 5, 0],

[0, 0, 1, 0]])

>>> test[:, np.nonzero((test[0, :] >= 2))[0]]

array([[2, 5],

[0, 1]])

最后一例这个查询,看起来好像很厉害,但是吧,这个可读性让人感到难受,真是不要也罢。

而且,就此例而言,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只是筛选≥2的数据,列表遍历了3次,这能忍吗?

用filter()不是简单明了很多吗?

我这个写法有点古怪,可能不太正确:

>>> def TestFilter(x):

...     if x >= 2:

...         return x

...     else: return

>>> test1 = [5,2,3,1,0,0]

>>> list(filter(TestFilter, test1))

[5, 2, 3]

return就是默认return None

于是,这样也是可行的:

>>> def tt(x):

...     if(x >= 2):

...         return x

再简略一些:

>>> list(filter(lambda x : x >=2, test1))

[5, 4, 3, 2]

然后问题又来了,不能处理二维的list,只能是原子型的list,这样看来,《机器学习》那书上写的办法好像经得起考验?

不,不可能这么沙雕。

对象化数据不就可以了么!真是多多感谢linq to object,有时候真觉得语言设计者太厉害了,方方面面想到了。

>>> def testFilter(x):

...     if x.col1 > value:

...         return x

...     else: return

练一练:

搞明白上面的语法,基本就能直接看明白这个CART算法的决策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代码按阅读顺序排序的,如果要走,注意函数声明顺序)

 from numpy import *
def createTree(dataSet, leafType=regLeaf, errType=regErr, ops=(1,4)):
feat, val = chooseBestSplit(dataSet, leafType, errType, ops)
if feat == None: return val
retTree = {}
retTree['spInd'] = feat
retTree['spVal'] = val
lSet, rSet = binSplitDataSet(dataSet, feat, val)
retTree['left'] = createTree(lSet, leafType, errType, ops)
retTree['right'] = createTree(rSet, leafType, errType, ops)
return retTree def chooseBestSplit(dataSet, leafType=regLeaf, errType=regErr, ops=(1,4)):
tolS = ops[0]; tolN = ops[1]
if len(set(dataSet[:, -1].T.tolist()[0])) == 1: #取最后一列,转置为行,取第一行转作集合类型,判断集合元素个数
return None, leafType(dataSet)
m,n = shape(dataSet)      #数据集大小
S = errType(dataSet)     #errType是个方法,默认为方法regErr,计算数据集数据波动情况
bestS = inf; bestIndex = 0; bestValue = 0
for featIndex in range(n-1):    #每一列
for splitVal in dataSet[:,featIndex]: #每一行
mat0, mat1 = binSplitDataSet(dataSet, featIndex, splitVal) #按当前单元格作为划分列的阈值
if (shape(mat0)[0] < tolN) or (shape(mat1)[0] < tolN): continue #划分出来的两块,任一块元素个数太小的话
newS = errType(mat0) + errType(mat1)      #划分出来的两块大小比较合理,就分别计算误差
if newS < bestS:
bestIndex = featIndex
bestValue = splitVal
bestS = newS
if (S - bestS) < tolS:
return None, leafType(dataSet)
mat0, mat1 = binSplitDataSet(dataSet, bestIndex, bestValue)
if (shape(mat0)[0] < tolN) or (shape(mat1)[0] < tolN):
return None, leafType(dataSet)
return bestIndex,bestValue def regLeaf(dataSet):
return mean(dataSet[:,-1])   #我不仅知道mean是吝啬,我还知道mean是平均值 def regErr(dataSet):
return var(dataSet[:,-1]) * shape(dataSet)[0] def binSplitDataSet(dataSet, feature, value):     
a = dataSet[nonzero(dataSet[:,feature] > value)[0],:] #所有大于value的行
b = dataSet[nonzero(dataSet[:,feature] <= value)[0],:]
if (len(a) > 0):
mat0 = a
else: mat0 = []
if (len(b) > 0):
mat1 = b
else: mat1 = []
return mat0,mat1 def loadDataSet(fileName):    #general function to parse tab -delimited floats
dataMat = []    #assume last column is target value
fr = open(fileName)
for line in fr.readlines():
curLine = line.strip().split('\t')
fltLine = list(map(float,curLine)) #此处的float是个函数,float(),类型转换为float
dataMat.append(fltLine)
#dataMat.append(curLine)
return mat(dataMat)

Q:代码返回的是个什么树?

两列两百行的数据集,其中最后一列是标签,返回的是一个节点的树。

{'left': 1.0180967672413792, 'right': -0.04465028571428572, 'spInd': 0, 'spVal': matrix([[0.48813]])}

这个节点意思是:列下标为0作为判断依据,当待归类数值>spval阈值,就走左分支树;待归类≤spval,走右分支。

树剪枝

  这个算法走下来,对这个ops=(1,4)的依赖,就很大,人很难把握到这个默认值是多少比较合适。

  树的分支少了,很可能就意味着树不准确,拟合度不够;树的分支多了,就过拟合了,先不说计算成本可能增多,如果让归类范围有太大偏差就不好了。  

  再,如何判断这个树拟合程度如何?——可以放一些新的带已知结果的数据进去,比较一下分类结果误差情况。如果新数据在某个节点的分类误差比较大,那倒不如不要这个节点了。当然,这个过程要从叶节点开始计算。这就是树剪枝。

  树剪枝,有时候真觉得,算法怎么可以没有动画,没有图呢,只有公式,劝退多少人啊。

  这个图取自李航的《统计学习方法》,感觉一下子get到精髓——这个损失得怎么设置?

 def isTree(obj):
return (type(obj).__name__=='dict') #此代码树的类型是dict def getMean(tree):
if isTree(tree['right']): tree['right'] = getMean(tree['right'])
if isTree(tree['left']): tree['left'] = getMean(tree['left'])
return (tree['left']+tree['right'])/2.0 def prune(tree, testData): #这个testData最后一列还是标签列,是个数值
if shape(testData)[0] == 0: return getMean(tree) #if we have no test data collapse the tree
if (isTree(tree['right']) or isTree(tree['left'])): #if the branches are not trees try to prune them
lSet, rSet = binSplitDataSet(testData, tree['spInd'], tree['spVal'])
if isTree(tree['left']): tree['left'] = prune(tree['left'], lSet)
if isTree(tree['right']): tree['right'] = prune(tree['right'], rSet)
#if they are now both leafs, see if we can merge them
if not isTree(tree['left']) and not isTree(tree['right']):
lSet, rSet = binSplitDataSet(testData, tree['spInd'], tree['spVal'])
errorNoMerge = sum(power(lSet[:,-1] - tree['left'],2)) + sum(power(rSet[:,-1] - tree['right'],2))
treeMean = (tree['left']+tree['right'])/2.0
errorMerge = sum(power(testData[:,-1] - treeMean,2))
if errorMerge < errorNoMerge:
print("merging")
return treeMean
else: return tree
else: return tree

  原来按节点的阈值划分testData的数据后,分别求两个数据块与左右子树的距离总数 errorNoMerge,如果这个距离比按另一个数 errorMerge 大时,就合并。这个损失函数的选定,看似有些拓展空间,但我更喜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此处不展开。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

  集成学习,我的理解是,有几种决策模型,可能大家意见不同,然后投票(取平均或设置决策模型权重)决出结果。

  集成学习是一种“投票法”,少数服从多数。因为集成学习中每个个体学习器可能学到的是任务的不同方面,综合不同方面的结果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泛化作用。是由多个弱学习器组成一个强学习器。

  随机森林里设置有多颗决策树,任务结果由这些决策树投票决出。

  设定现有M * N大小的DataSet,其中M为数据行数,N为特征列数目。随机森林算法步骤如下:

1.有放回地(有放回抽样Bootstrap Sample)x次取出y行n个(n应远小于N)特征列,其中x * y = m,创建x个决策树(每棵树都不需要剪枝);

2.由步骤1组成随机森林,其中,对于分类问题:根据多棵树分类器投票[0]决出分类结果;对于回归问题,取多棵树预测值的均值[0]作为预测结果。

[0]对于步骤2,如何对子模型赋予“其结果重要性”还可以再玩些花样。

3.取未被步骤1选中过的数据集(OOB,out-of-bag[1])作为测试数据,需要测试准确率(袋外错误率out-of-bag error),这个准确率可以粗暴地这样处理:比较经过随机森林得到的决策结果与真实结果,以求得准确率。

[1]关于有放回抽样 Bootstrap Sample,

设在袋中有x个不同的小球,有放回抽取x个,那么抽到不同小球的个数大概是多少个?

此时,有一个小球在一次抽取中被抽中的概率是1/x,设小球不被抽中的概率是P,x次不被抽中的概率是:

其中又:

所以,当x取无穷大时,有:

所以,不会被抽中的球大概有:x·P个。

假如设x取100,那么大概会取到不同的小球个数是100 – 36.79 ≈ 63

参考自:https://blog.csdn.net/cholocatehe/article/details/42130341

4.得到准确率后给步骤2得到的众决策树添加决策权重,准确率高的权重稍高一些,准确率低的权重稍小一些。当然,此步不走,那么步骤2每棵树权重就取平均。

随机森林 缺点:

想要得出超过范围的独立变量或非独立变量,可能不行;

关于网上所说的一点,“噪音较大的数据,RF容易陷入过拟合”,这个说法的缺点,不太赞成叭,如果噪音这么大,就应该预处理,应该很少有方法可以不需要预处理数据(神经网络好像可以);

比较明显的缺点还没感受到,如果后面有实操,再来补充。

其他:

Python实现:

在scikit-learn类库里面有很多现成的集成学习方法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classes.html#module-sklearn.ensemble

更多文献 github 上也有人归纳了:

https://github.com/kjw0612/awesome-random-forest

【机器学习笔记】Python机器学习基本语法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机器学习---笔记----Python基础

    一. python简介 1. python 具有丰富强大的库,常被称为胶水语言,能够把用其他语言制作的各种模块很轻松地联结在一起 2. python强制使用空白符(white space)作为语句缩进 ...

  2. [吴恩达机器学习笔记]11机器学习系统设计3-4/查全率/查准率/F1分数

    11. 机器学习系统的设计 觉得有用的话,欢迎一起讨论相互学习~Follow Me 参考资料 斯坦福大学 2014 机器学习教程中文笔记 by 黄海广 11.3 偏斜类的误差度量 Error Metr ...

  3. 【机器学习】--Python机器学习库之Numpy

    一.前述 NumPy(Numerical Python的缩写)是一个开源的Python科学计算库.使用NumPy,就可以很自然地使用数组和矩阵. NumPy包含很多实用的数学函数,涵盖线性代数运算.傅 ...

  4.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使用Keras进行回归预测

    Keras是一个深度学习库,包含高效的数字库Theano和TensorFlow.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神经网络库,支持CPU和GPU. 本文学习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加载CSV文件并使其可供Keras使用,如何 ...

  5.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sklearn库的学习

    网上有很多关于sklearn的学习教程,大部分都是简单的讲清楚某一方面,其实最好的教程就是官方文档. 官方文档地址: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 (可是官方文档非常 ...

  6.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不得不了解的机器学习面试知识点(1)

    机器学习岗位的面试中通常会对一些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思想进行提问,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算法的理论,注意点,区别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知识可能不系统,在回答的时候未必能在短时间内答出自己的认识,因 ...

  7.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不得不了解的机器学习知识点(2)

    之前一篇笔记: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不得不了解的机器学习知识点(1) 1,什么样的资料集不适合用深度学习? 数据集太小,数据样本不足时,深度学习相对其它机器学习算法,没有明显优势. 数据集没有局 ...

  8.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 集成学习总结

    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是使用一系列学习器进行学习,并使用某种规则把各个学习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比单个学习器显著优越的泛化性能.它不是一种单独的机器学习算法啊,而更像是一种优 ...

  9. Python机器学习笔记:K-Means算法,DBSCAN算法

    K-Means算法 K-Means 算法是无监督的聚类算法,它实现起来比较简单,聚类效果也不错,因此应用很广泛.K-Means 算法有大量的变体,本文就从最传统的K-Means算法学起,在其基础上学习 ...

随机推荐

  1. VS Code 快捷键 && 常用插件

    常用插件    分类 插件名称 说明 开发 C# C#语言 C# Extensions C#扩展功能(添加类,接口,智能提示) C# XML Documentation Comments 代码添加注释 ...

  2. PHP+Ajax点击加载更多列表数据实例

    一款简单实用的PHP+Ajax点击加载更多列表数据实例,实现原理:通过“更多”按钮向服务端发送Ajax请求,PHP根据分页参数查询将最新的几条记录,数据以JSON形式返回,前台Query解析JSON数 ...

  3. Spring高频面试题,你能答的上哪些?(高级篇)

    1.什么是 Spring 框架?Spring 框架有哪些主要模块? 2.使用 Spring 框架能带来哪些好处? 3.什么是控制反转(IOC)?什么是依赖注入? 4.请解释下 Spring 框架中的 ...

  4. CODING 签约天津大学,助力高校“产学”接轨

    近日,CODING 与天津大学顺利达成合作,将通过 CODING 的一站式 DevOps 解决方案为天津大学师生提供软件研发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产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

  5. win10 64位安装redis 及Redis Desktop Manager使用

    说多无益,先把redis在win上的开发环境搭一下. redis官方没有64位的Windows下的可执行程序,目前有个开源的托管在github上, 地址:https://github.com/Serv ...

  6. [MySQL] 解决Error 1698: Access denied for user 'root'@'localhost'

    当程序中使用root账号连接mysql时报以下错误,但是使用命令行是可以正常连接的,那么就查询下mysql数据库的user表,查看下当前用户的密码加密方式,看看是不是unix_socketMariaD ...

  7. ssh-copy-id 命令自动复制本机公钥到远程机器

    ssh-copy-id 将本机的公钥复制到远程机器的authorized_keys文件中,ssh-copy-id能让你有到远程机器的home, ~./ssh , 和 ~/.ssh/authorized ...

  8. 在python的虚拟环境venv中使用gunicorn

    昨天遇到的问题,一个服务器上有好几个虚拟机环境. 我active进一个虚拟环境,安装了新的三方库之后, 使用gunicorn启动django服务, 但还是死活提示没有安装这个三方库. 一开始没有找到原 ...

  9. 微信小程序-自定义方法的抛出与引用

    一. 定义方法与抛出(utils/foo.js文件中) function say () { console.log('自定义的say方法')}  # 定义方法 module.exports = {sa ...

  10. 洛谷P3455 [POI2007]ZAP-Queries

    题目大意: 给定\(n,m,k,\) 求 \[\sum\limits_{x=1}^n\sum\limits_{y=1}^m[gcd(x,y)==k]\] 莫比乌斯反演入门题,先进行一步转化,将每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