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详解(05) - Spark核心编程SparkCore

RDD概述

什么是RDD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叫做弹性分布式数据集,是Spark中最基本的数据抽象。

代码中是一个抽象类,它代表一个弹性的、不可变、可分区、里面的元素可并行计算的集合。

  • RDD类比工厂生产

  • WordCount工作流程

RDD五大特性

RDD编程

RDD的创建

在Spark中创建RDD的创建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从集合中创建RDD、从外部存储创建RDD、从其他RDD创建。

从集合中创建

从集合中创建RDD,Spark主要提供了两种函数:parallelize和makeRDD

注意:makeRDD有两种重构方法,重构方法一如下,makeRDD和parallelize功能一样。

makeRDD的重构方法二,增加了位置信息

注意:只需要知道makeRDD不完全等于parallelize即可。

从外部存储系统的数据集创建

由外部存储系统的数据集创建RDD包括:本地的文件系统,还有所有Hadoop支持的数据集,比如HDFS、HBase等。

数据准备

在新建的SparkCoreTest项目名称上右键=》新建input文件夹=》在input文件夹上右键=》分别新建1.txt和2.txt。每个文件里面准备一些word单词。

创建RDD

从其他RDD创建

主要是通过一个RDD运算完后,再产生新的RDD。

详见Transformation转换算子章节

RDD分区规则和源码解读

RDD数据从集合中创建

默认分区数源码解读

代码验证

设置分区数分区测试

设置分区数源码解读

分区的开始位置 = 分区号 * 数据总长度/分区总数

分区的结束位置 =(分区号 + 1)* 数据总长度/分区总数

RDD数据从文件中读取后创建

分区测试

分区源码解读

分区测试

源码解析

注意:getSplits文件返回的是切片规划,真正读取是在compute方法中创建LineRecordReader读取的,有两个关键变量: start = split.getStart()     end = start + split.getLength

Transformation转换算子(面试开发重点)

RDD整体上分为Value类型、双Value类型和Key-Value类型

Value类型

map()映射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1 to 4,
2)

// 2 调用map方法,每个元素乘以2

val mapRdd: RDD[Int]
= rdd.map(_ *
2)

// 3 打印修改后的RDD中数据

map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mapPartitions()以分区为单位执行Map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1 to 4,
2)

// 2 调用mapPartitions方法,每个元素乘以2

val rdd1 = rdd.mapPartitions(x=>x.map(_*2))

// 3 打印修改后的RDD中数据

rdd1.collect().foreach(println)

map()和mapPartitions()区别

mapPartitionsWithIndex()带分区号

1)函数签名:

def mapPartitionsWithIndex[U: ClassTag](

f: (Int, Iterator[T]) => Iterator[U], // Int表示分区编号

preservesPartitioning: Boolean = false): RDD[U]

2)功能说明:类似于mapPartitions,比mapPartitions多一个整数参数表示分区号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使每个元素跟所在分区号形成一个元组,组成一个新的RDD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1 to 4,
2)

// 2 创建一个RDD,使每个元素跟所在分区号形成一个元组,组成一个新的RDD

val indexRdd = rdd.mapPartitionsWithIndex(
(index,items)=>{items.map(
(index,_)
)}
)

// 3 打印修改后的RDD中数据

index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flatMap()扁平化

1)函数签名:def flatMap[U: ClassTag](f: T => TraversableOnce[U]): RDD[U]

2)功能说明

与map操作类似,将RDD中的每一个元素通过应用f函数依次转换为新的元素,并封装到RDD中。

区别:在flatMap操作中,f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集合,并且会将每一个该集合中的元素拆分出来放到新的RDD中。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集合,集合里面存储的还是子集合,把所有子集合中数据取出放入到一个大的集合中。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listRDD=sc.makeRDD(List(List(1,2),List(3,4),List(5,6),List(7)),
2)

// 2 把所有子集合中数据取出放入到一个大的集合中

listRDD.flatMap(list=>list).collect.foreach(println)

glom()分区转换数组

1)函数签名:def glom(): RDD[Array[T]]

2)功能说明

该操作将RDD中每一个分区变成一个数组,并放置在新的RDD中,数组中元素的类型与原分区中元素类型一致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2个分区的RDD,并将每个分区的数据放到一个数组,求出每个分区的最大值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 sc.makeRDD(1 to 4,
2)

// 2 求出每个分区的最大值 0->1,2 1->3,4

val maxRdd: RDD[Int]
= rdd.glom().map(_.max)

// 3 求出所有分区的最大值的和 2 + 4

println(maxRdd.collect().sum)

groupBy()分组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 sc.makeRDD(1 to 4,
2)

// 2 将每个分区的数据放到一个数组并收集到Driver端打印

rdd.groupBy(_ %
2).collect().foreach(println)

// 3 创建一个RDD

val rdd1: RDD[String]
= sc.makeRDD(List("hello","hive","hadoop","spark","scala"))

// 4 按照首字母第一个单词相同分组

rdd1.groupBy(str=>str.substring(0,1)).collect().foreach(println)

groupBy会存在shuffle过程

shuffle:将不同的分区数据进行打乱重组的过程

shuffle一定会落盘。可以在local模式下执行程序,通过4040看效果。

GroupBy之WordCount

filter()过滤

1)函数签名: def filter(f: T => Boolean): RDD[T]

2)功能说明

接收一个返回值为布尔类型的函数作为参数。当某个RDD调用filter方法时,会对该RDD中每一个元素应用f函数,如果返回值类型为true,则该元素会被添加到新的RDD中。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过滤出对2取余等于0的数据

4)代码实现

//1.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Array(1,
2,
3,
4),
2)

//2 过滤出符合条件的数据

val filterRdd: RDD[Int]
= rdd.filter(_ %
2
==
0)

//3 收集并打印数据

filter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sample()采样

1)函数签名:

def sample(

withReplacement: Boolean,

fraction: Double,

seed: Long = Utils.random.nextLong): RDD[T]

// withReplacement: true为有放回的抽样,false为无放回的抽样;

// fraction表示:以指定的随机种子随机抽样出数量为fraction的数据;

// seed表示:指定随机数生成器种子。

2)功能说明

从大量的数据中采样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1-10),从中选择放回和不放回抽样

4)代码实现

//3.1 创建一个RDD

val data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5,6))

/**

抽取数据不放回(伯努利算法)

伯努利算法:又叫0、1分布。例如扔硬币,要么正面,要么反面。

具体实现:根据种子和随机算法算出一个数和第二个参数设置几率比较,小于第二个参数要,大于不要

第一个参数:抽取的数据是否放回,false:不放回

第二个参数:抽取的几率,范围在[0,1]之间,0:全不取;1:全取;

第三个参数:随机数种子

*/

val sampleRDD: RDD[Int]
= dataRDD.sample(false,
0.5)

sample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

抽取数据放回(泊松算法)

第一个参数:抽取的数据是否放回,true:放回;false:不放回

第二个参数:重复数据的几率,范围大于等于0.表示每一个元素被期望抽取到的次数

第三个参数:随机数种子

*/

val sampleRDD1: RDD[Int]
= dataRDD.sample(true,
2)

sampleRDD1.collect().foreach(println)

distinct()去重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distinct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1,5,2,9,6,1))

// 2 打印去重后生成的新RDD

distinctRdd.distinct().collect().foreach(println)

// 3 对RDD采用多个Task去重,提高并发度

distinctRdd.distinct(2).collect().foreach(println)

coalesce()合并分区

Coalesce算子包括:配置执行Shuffle和配置不执行Shuffle两种方式。

不执行Shuffle方式

1)函数签名:

def coalesce(numPartitions: Int, shuffle: Boolean = false, //默认false不执行shuffle

partitionCoalescer: Option[PartitionCoalescer] = Option.empty)

(implicit ord: Ordering[T] = null) : RDD[T]

2)功能说明:缩减分区数,用于大数据集过滤后,提高小数据集的执行效率。

3)需求:4个分区合并为2个分区


4)分区源码

4)代码实现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Array(1, 2, 3, 4), 4)

//缩减分区

//val coalesceRdd: RDD[Int] = rdd.coalesce(2)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Array(1,
2,
3,
4,
5,
6),
3)

//缩减分区

val coalesceRDD: RDD[Int]
= rdd.coalesce(2)

//查看对应分区数据

val indexRDD: RDD[(Int, Int)]
= coalesceRDD.mapPartitionsWithIndex(

(index, datas)
=>
{

datas.map((index, _))

}

)

//打印数据

index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延迟一段时间,观察http://localhost:4040页面,查看Shuffle读写数据

Thread.sleep(100000)

执行Shuffle方式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Array(1,
2,
3,
4,
5,
6),
3)

//执行shuffle

val coalesceRdd: RDD[Int]
= rdd.coalesce(2,
true)

输出结果:

(0,1)

(0,4)

(0,5)

(1,2)

(1,3)

(1,6)

Shuffle原理

repartition()重新分区(执行Shuffle)

1)函数签名: def repartition(numPartitions: Int)(implicit ord: Ordering[T] = null): RDD[T]

2)功能说明

该操作内部其实执行的是coalesce操作,参数shuffle的默认值为true。无论是将分区数多的RDD转换为分区数少的RDD,还是将分区数少的RDD转换为分区数多的RDD,repartition操作都可以完成,因为无论如何都会经shuffle过程。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4个分区的RDD,对其重新分区。

4)代码实现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Array(1,
2,
3,
4,
5,
6),
3)

//缩减分区

//val coalesceRdd: RDD[Int] = rdd.coalesce(2, true)

//重新分区

val repartitionRdd: RDD[Int]
= rdd.repartition(2)

//打印查看对应分区数据

val indexRdd: RDD[(Int, Int)]
= repartitionRdd.mapPartitionsWithIndex(

(index, datas)
=>
{

datas.map((index, _))

}

)

//打印数据

index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coalesce和repartition区别

1)coalesce重新分区,可以选择是否进行shuffle过程。由参数shuffle: Boolean = false/true决定。

2)repartition实际上是调用的coalesce,进行shuffle。源码如下:

3)coalesce一般为缩减分区,如果扩大分区,不使用shuffle是没有意义的,repartition扩大分区执行shuffle。

sortBy()排序

1)函数签名:

def sortBy[K]( f: (T) => K,

ascending: Boolean = true, // 默认为正序排列

numPartitions: Int = this.partitions.length)

(implicit ord: Ordering[K], ctag: ClassTag[K]): RDD[T]

2)功能说明

该操作用于排序数据。在排序之前,可以将数据通过f函数进行处理,之后按照f函数处理的结果进行排序,默认为正序排列。排序后新产生的RDD的分区数与原RDD的分区数一致。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按照数字大小分别实现正序和倒序排序

4)代码实现:

// 1 创建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2,
1,
3,
4,
6,
5))

// 2 默认是升序排

val sortRdd: RDD[Int]
= rdd.sortBy(num => num)

sort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 3 配置为倒序排

val sortRdd2: RDD[Int]
= rdd.sortBy(num => num,
false)

sortRdd2.collect().foreach(println)

// 4 创建一个RDD

val strRdd: RDD[String]
= sc.makeRDD(List("1",
"22",
"12",
"2",
"3"))

// 5 按照字符的int值排序

strRdd.sortBy(num => num.toInt).collect().foreach(println)

// 5 创建一个RDD

val rdd3: RDD[(Int, Int)]
= sc.makeRDD(List((2,
1),
(1,
2),
(1,
1),
(2,
2)))

// 6 先按照tuple的第一个值排序,相等再按照第2个值排

rdd3.sortBy(t=>t).collect().foreach(println)

pipe()调用shell脚本

1)函数签名: def pipe(command: String): RDD[String]

2)功能说明

管道,针对每个分区,都调用一次shell脚本,返回输出的RDD。

注意:脚本需要放在Worker节点可以访问到的位置

3)需求说明:编写一个脚本,使用管道将脚本作用于RDD上。

(1)编写一个脚本,并增加执行权限

vim pipe.sh

#!/bin/bash

echo "Start"

while read LINE; do

echo ">>>"${LINE}

done

增加脚本执行权限

chmod 777 pipe.sh

(2)创建一个只有一个分区的RDD

运行spark sheel

bin/spark-shell

scala> val rdd = sc.makeRDD (List("hi","Hello","how","are","you"), 1)

(3)将脚本作用该RDD并打印

scala> rdd.pipe("/opt/module/spark-local/pipe.sh").collect()

res18: Array[String] = Array(Start, >>>hi, >>>Hello, >>>how, >>>are, >>>you)

(4)创建一个有两个分区的RDD

scala> val rdd = sc.makeRDD(List("hi","Hello","how","are","you"), 2)

(5)将脚本作用该RDD并打印

scala> rdd.pipe("/opt/module/spark-local/pipe.sh").collect()

res19: Array[String] = Array(Start, >>>hi, >>>Hello, Start, >>>how, >>>are, >>>you)

说明:一个分区调用一次脚本。

双Value类型交互

intersection()交集

1)函数签名:def intersection(other: RDD[T]): RDD[T]

2)功能说明

对源RDD和参数RDD求交集后返回一个新的RDD

3)需求说明:创建两个RDD,求两个RDD的交集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1: RDD[Int]
= sc.makeRDD(1 to 4)

//2 创建第二个RDD

val rdd2: RDD[Int]
= sc.makeRDD(4 to 8)

//3 计算第一个RDD与第二个RDD的交集并打印

rdd1.intersection(rdd2).collect().foreach(println)

union()并集

1)函数签名:def union(other: RDD[T]): RDD[T]

2)功能说明

对源RDD和参数RDD求并集后返回一个新的RDD

并集:1、2、3全包括

3)需求说明:创建两个RDD,求并集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1: RDD[Int]
= sc.makeRDD(1 to 4)

//2 创建第二个RDD

val rdd2: RDD[Int]
= sc.makeRDD(4 to 8)

//3 计算两个RDD的并集

rdd1.union(rdd2).collect().foreach(println)

subtract()差集

1)函数签名:def subtract(other: RDD[T]): RDD[T]

2)功能说明

计算差的一种函数,去除两个RDD中相同元素,不同的RDD将保留下来

差集:只有1

3)需求说明:创建两个RDD,求第一个RDD与第二个RDD的差集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1 to 4)

//2 创建第二个RDD

val rdd1: RDD[Int]
= sc.makeRDD(4 to 8)

//3 计算第一个RDD与第二个RDD的差集并打印

rdd.subtract(rdd1).collect().foreach(println)

zip()拉链

1)函数签名:def zip[U: ClassTag](other: RDD[U]): RDD[(T, U)]

2)功能说明

该操作可以将两个RDD中的元素,以键值对的形式进行合并。其中,键值对中的Key为第1个RDD中的元素,Value为第2个RDD中的元素。

将两个RDD组合成Key/Value形式的RDD,这里默认两个RDD的partition数量以及元素数量都相同,否则会抛出异常。

3)需求说明:创建两个RDD,并将两个RDD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k,v)RDD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1: RDD[Int]
= sc.makeRDD(Array(1,2,3),3)

//2 创建第二个RDD

val rdd2: RDD[String]
= sc.makeRDD(Array("a","b","c"),3)

//3 第一个RDD组合第二个RDD并打印

rdd1.zip(rdd2).collect().foreach(println)

//4 第二个RDD组合第一个RDD并打印

rdd2.zip(rdd1).collect().foreach(println)

//5 创建第三个RDD(与1,2分区数不同)

val rdd3: RDD[String]
= sc.makeRDD(Array("a","b"),
3)

//6 元素个数不同,不能拉链

// Can only zip RDDs with same number of elements in each partition

rdd1.zip(rdd3).collect().foreach(println)

//7 创建第四个RDD(与1,2分区数不同)

val rdd4: RDD[String]
= sc.makeRDD(Array("a","b","c"),
2)

//8 分区数不同,不能拉链

// Can't zip RDDs with unequal numbers of partitions: List(3, 2)

rdd1.zip(rdd4).collect().foreach(println)

Key-Value类型

partitionBy()按照K重新分区

1)函数签名:def partitionBy(partitioner: Partitioner): RDD[(K, V)]

2)功能说明

将RDD[K,V]中的K按照指定Partitioner重新进行分区;

如果原有的RDD和新的RDD是一致的话就不进行分区,否则会产生Shuffle过程。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3个分区的RDD,对其重新分区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String)]
= sc.makeRDD(Array((1,"aaa"),(2,"bbb"),(3,"ccc")),3)

//2 对RDD重新分区

val rdd2: RDD[(Int, String)]
= rdd.partitionBy(new org.apache.spark.HashPartitioner(2))

//3 打印查看对应分区数据 (0,(2,bbb)) (1,(1,aaa)) (1,(3,ccc))

val indexRdd = rdd2.mapPartitionsWithIndex(

(index, datas)
=> datas.map((index,_))

)

index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自定义分区

1)HashPartitioner源码解读

2)自定义分区器

要实现自定义分区器,需要继承org.apache.spark.Partitioner类,并实现下面三个方法。

(1)numPartitions: Int:返回创建出来的分区数。

(2)getPartition(key: Any): Int:返回给定键的分区编号(0到numPartitions-1)。

(3)equals():Java 判断相等性的标准方法。这个方法的实现非常重要,Spark需要用这个方法来检查你的分区器对象是否和其他分区器实例相同,这样Spark才可以判断两个RDD的分区方式是否相同

reduceByKey()按照K聚合V

1)函数签名:

def reduceByKey(func: (V, V) => V): RDD[(K, V)]

def reduceByKey(func: (V, V) => V, numPartitions: Int): RDD[(K, V)]

2)功能说明:该操作可以将RDD[K,V]中的元素按照相同的K对V进行聚合。其存在多种重载形式,还可以设置新RDD的分区数。

3)需求说明:统计单词出现次数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 sc.makeRDD(List(("a",1),("b",5),("a",5),("b",2)))

//2 计算相同key对应值的相加结果

val reduce: RDD[(String, Int)]
= rdd.reduceByKey((v1,v2)
=> v1+v2)

//3 打印结果

reduce.collect().foreach(println)

groupByKey()按照K重新分组

1)函数签名:def groupByKey(): RDD[(K, Iterable[V])]

2)功能说明

groupByKey对每个key进行操作,但只生成一个seq,并不进行聚合。

该操作可以指定分区器或者分区数(默认使用HashPartitioner)

3)需求说明:统计单词出现次数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 sc.makeRDD(List(("a",1),("b",5),("a",5),("b",2)))

//2 将相同key对应值聚合到一个Seq中

val group: RDD[(String, Iterable[Int])]
= rdd.groupByKey()

//3 打印结果

group.collect().foreach(println)

//4 计算相同key对应值的相加结果

group.map(t=>(t._1,t._2.sum)).collect().foreach(println)

reduceByKey和groupByKey区别

1)reduceByKey:按照key进行聚合,在shuffle之前有combine(预聚合)操作,返回结果是RDD[K,V]。

2)groupByKey:按照key进行分组,直接进行shuffle。

3)开发指导:在不影响业务逻辑的前提下,优先选用reduceByKey。求和操作不影响业务逻辑,求平均值影响业务逻辑。

aggregateByKey()按照K处理分区内和分区间逻辑

1)函数签名:def aggregateByKey[U: ClassTag](zeroValue: U)(seqOp: (U, V) => U, combOp: (U, U) => U): RDD[(K, U)]

(1)zeroValue(初始值):给每一个分区中的每一种key一个初始值;

(2)seqOp(分区内):函数用于在每一个分区中用初始值逐步迭代value;

(3)combOp(分区间):函数用于合并每个分区中的结果。

2)需求:取出每个分区相同key对应值的最大值,然后相加

3)需求分析

4)代码实现:

//3.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list: List[(String, Int)]
= List(("a",1),("a",3),("a",5),("b",7),("b",2),("b",4),("b",6),("a",7))

val rdd = sc.makeRDD(list,2)

//3.2 取出每个分区相同key对应值的最大值,然后相加

rdd.aggregateByKey(0)(math.max(_, _), _ + _).collect().foreach(println)

foldByKey()分区内和分区间相同的aggregateByKey()

1)函数签名: def foldByKey(zeroValue: V)(func: (V, V) => V): RDD[(K, V)]

参数zeroValue:是一个初始化值,它可以是任意类型

参数func:是一个函数,两个输入参数相同

2)功能说明:aggregateByKey的简化操作,seqop和combop相同。即,分区内逻辑和分区间逻辑相同。

3)需求说明:求wordcount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list: List[(String, Int)]
= List(("a",1),("a",1),("a",1),("b",1),("b",1),("b",1),("b",1),("a",1))

val rdd = sc.makeRDD(list,2)

//2 求wordcount

//rdd.aggregateByKey(0)(_+_,_+_).collect().foreach(println)

rdd.foldByKey(0)(_+_).collect().foreach(println)

combineByKey()转换结构后分区内和分区间操作

1)函数签名:

def combineByKey[C](

createCombiner: V => C,

mergeValue: (C, V) => C,

mergeCombiners: (C, C) => C): RDD[(K, C)]

(1)createCombiner(转换数据的结构): combineByKey() 会遍历分区中的所有元素,因此每个元素的键要么还没有遇到过,要么就和之前的某个元素的键相同。如果这是一个新的元素,combineByKey()会使用一个叫作createCombiner()的函数来创建那个键对应的累加器的初始值

(2)mergeValue(分区内): 如果这是一个在处理当前分区之前已经遇到的键,它会使用mergeValue()方法将该键的累加器对应的当前值与这个新的值进行合并

(3)mergeCombiners(分区间): 由于每个分区都是独立处理的,因此对于同一个键可以有多个累加器。如果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分区都有对应同一个键的累加器,就需要使用用户提供的mergeCombiners()方法将各个分区的结果进行合并。

2)功能说明

针对相同K,将V合并成一个集合。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pairRDD,根据key计算每种key的均值。(先计算每个key出现的次数以及可以对应值的总和,再相除得到结果)

4)需求分析:

5)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list: List[(String, Int)]
= List(("a",
88),
("b",
95),
("a",
91),
("b",
93),
("a",
95),
("b",
98))

val input: RDD[(String, Int)]
= sc.makeRDD(list,
2)

//2 将相同key对应的值相加,同时记录该key出现的次数,放入一个二元组

val combineRdd: RDD[(String,
(Int, Int))]
= input.combineByKey(

(_,
1),

(acc:
(Int, Int), v)
=>
(acc._1 + v, acc._2 +
1),

(acc1:
(Int, Int), acc2:
(Int, Int))
=>
(acc1._1 + acc2._1, acc1._2 + acc2._2)

)

//3 打印合并后的结果

combine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4 计算平均值

combineRdd.map {

case
(key, value)
=>
{

(key, value._1 / value._2.toDouble)

}

}.collect().foreach(println)

reduceByKey、foldByKey、aggregateByKey、combineByKey

sortByKey()按照K进行排序

1)函数签名:

def sortByKey(

ascending: Boolean = true, // 默认,升序

numPartitions: Int = self.partitions.length) : RDD[(K, V)]

2)功能说明

在一个(K,V)的RDD上调用,K必须实现Ordered接口,返回一个按照key进行排序的(K,V)的RDD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pairRDD,按照key的正序和倒序进行排序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String)]
= sc.makeRDD(Array((3,"aa"),(6,"cc"),(2,"bb"),(1,"dd")))

//2 按照key的正序(默认顺序)

rdd.sortByKey(true).collect().foreach(println)

//3 按照key的倒序

rdd.sortByKey(false).collect().foreach(println)

mapValues()只对V进行操作

1)函数签名:def mapValues[U](f: V => U): RDD[(K, U)]

2)功能说明:针对于(K,V)形式的类型只对V进行操作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pairRDD,并将value添加字符串"|||"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String)]
= sc.makeRDD(Array((1,
"a"),
(1,
"d"),
(2,
"b"),
(3,
"c")))

//2 对value添加字符串"|||"

rdd.mapValues(_ +
"|||").collect().foreach(println)

join()连接

1)函数签名:

def join[W](other: RDD[(K, W)]): RDD[(K, (V, W))]

def join[W](other: RDD[(K, W)], numPartitions: Int): RDD[(K, (V, W))]

2)功能说明

在类型为(K,V)和(K,W)的RDD上调用,返回一个相同key对应的所有元素对在一起的(K,(V,W))的RDD

3)需求说明:创建两个pairRDD,并将key相同的数据聚合到一个元组。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String)]
= sc.makeRDD(Array((1,
"a"),
(2,
"b"),
(3,
"c")))

//2 创建第二个pairRDD

val rdd1: RDD[(Int, Int)]
= sc.makeRDD(Array((1,
4),
(2,
5),
(4,
6)))

//3 join操作并打印结果

rdd.join(rdd1).collect().foreach(println)

cogroup()类似全连接

但是在同一个RDD中对key聚合

1)函数签名:def cogroup[W](other: RDD[(K, W)]): RDD[(K, (Iterable[V], Iterable[W]))]

2)功能说明

在类型为(K,V)和(K,W)的RDD上调用,返回一个(K,(Iterable<V>,Iterable<W>))类型的RDD

操作两个RDD中的KV元素,每个RDD中相同key中的元素分别聚合成一个集合。

3)需求说明:创建两个pairRDD,并将key相同的数据聚合到一个迭代器。

4)代码实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String)]
= sc.makeRDD(Array((1,"a"),(2,"b"),(3,"c")))

//2 创建第二个RDD

val rdd1: RDD[(Int, Int)]
= sc.makeRDD(Array((1,4),(2,5),(4,6)))

//3 cogroup两个RDD并打印结果

/**

(1,(CompactBuffer(a),CompactBuffer(4)))

(2,(CompactBuffer(b),CompactBuffer(5)))

(3,(CompactBuffer(c),CompactBuffer()))

(4,(CompactBuffer(),CompactBuffer(6)))

*/

rdd.cogroup(rdd1).collect().foreach(println)

Action行动算子

行动算子是触发了整个作业的执行。因为转换算子都是懒加载,并不会立即执行。

reduce()聚合

1)函数签名:def reduce(f: (T, T) => T): T

2)功能说明:f函数聚集RDD中的所有元素,先聚合分区内数据,再聚合分区间数据。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将所有元素聚合得到结果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聚合数据

val reduceResult: Int = rdd.reduce(_+_)

println(reduceResult)

collect()以数组的形式返回数据集

1)函数签名:def collect(): Array[T]

2)功能说明:在驱动程序中,以数组Array的形式返回数据集的所有元素。

注意:在执行collect()时所有的数据都会被拉取到Driver端,慎用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并将RDD内容收集到Driver端打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收集数据到Driver

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count()返回RDD中元素个数

1)函数签名:def count(): Long

2)功能说明:返回RDD中元素的个数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统计该RDD的条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返回RDD中元素的个数

val countResult: Long = rdd.count()

println(countResult)

first()返回RDD中的第一个元素

1)函数签名:def first(): T

2)功能说明:返回RDD中的第一个元素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返回该RDD中的第一个元素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返回RDD中元素的个数

val firstResult: Int = rdd.first()

println(firstResult)

take()返回由RDD前n个元素组成的数组

1)函数签名:def take(num: Int): Array[T]

2)功能说明:返回一个由RDD的前n个元素组成的数组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返回RDD中前2个元素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返回RDD中前2个元素

val takeResult: Array[Int]
= rdd.take(2)

println(takeResult.mkString(","))

takeOrdered()返回该RDD排序后前n个元素组成的数组

1)函数签名:def takeOrdered(num: Int)(implicit ord: Ordering[T]): Array[T]

2)功能说明:返回该RDD排序后的前n个元素组成的数组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获取该RDD排序后的前2个元素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3,2,4))

//2 返回RDD中排完序后的前两个元素

val result: Array[Int]
= rdd.takeOrdered(2)

println(result.mkString(","))

aggregate()案例

1)函数签名: def aggregate[U: ClassTag](zeroValue: U)(seqOp: (U, T) => U, combOp: (U, U) => U): U

2)功能说明:aggregate函数将每个分区里面的元素通过分区内逻辑和初始值进行聚合,然后用分区间逻辑和初始值(zeroValue)进行操作。

注意:分区间逻辑再次使用初始值和aggregateByKey是有区别的。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将所有元素相加得到结果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
2,
3,
4),
8)

//2 将该RDD所有元素相加得到结果

//val result: Int = rdd.aggregate(0)(_ + _, _ + _)

val result: Int = rdd.aggregate(10)(_ + _, _ + _)

println(result)

fold()案例

1)函数签名: def fold(zeroValue: T)(op: (T, T) => T): T

2)功能说明:折叠操作,aggregate的简化操作,即,分区内逻辑和分区间逻辑相同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将所有元素相加得到结果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
2,
3,
4))

//2 将该RDD所有元素相加得到结果

val foldResult: Int = rdd.fold(0)(_+_)

println(foldResult)

countByKey()统计每种key的个数

1)函数签名:def countByKey(): Map[K, Long]

2)功能说明:统计每种key的个数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PairRDD,统计每种key的个数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String)]
= sc.makeRDD(List((1,
"a"),
(1,
"a"),
(1,
"a"),
(2,
"b"),
(3,
"c"),
(3,
"c")))

//2 统计每种key的个数

val result: collection.Map[Int, Long]
= rdd.countByKey()

println(result)

save保存数据相关算子

1)saveAsTextFile(path)保存成Text文件

(1)函数签名

(2)功能说明:将数据集的元素以textfile的形式保存到HDFS文件系统或者其他支持的文件系统,对于每个元素,Spark将会调用toString方法,将它装换为文件中的文本

2)saveAsSequenceFile(path) 保存成Sequencefile文件

(1)函数签名

(2)功能说明:将数据集中的元素以Hadoop Sequencefile的格式保存到指定的目录下,可以使HDFS或者其他Hadoop支持的文件系统。

注意:只有kv类型RDD有该操作,单值的没有

3)saveAsObjectFile(path) 序列化成对象保存到文件

(1)函数签名

(2)功能说明:用于将RDD中的元素序列化成对象,存储到文件中。

4)代码实现

//3具体业务逻辑

//1 创建第一个RDD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2 保存成Text文件

rdd.saveAsTextFile("output")

//3 序列化成对象保存到文件

rdd.saveAsObjectFile("output1")

//4 保存成Sequencefile文件

rdd.map((_,1)).saveAsSequenceFile("output2")

foreach(f)遍历算子

foreach(f)算子会遍历RDD中每一个元素

1)函数签名:def foreach(f: T => Unit): Unit

2)功能说明:遍历RDD中的每一个元素,并依次应用f函数

3)需求说明:创建一个RDD,对每个元素进行打印

//1 创建第一个RDD

//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2)

val 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

//2 收集后打印

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

//3 分布式打印

rdd.foreach(println)

RDD序列化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往往需要自己定义一些对于RDD的操作,那么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初始化工作是在Driver端进行的,而实际运行程序是在Executor端进行的,这就涉及到了跨进程通信,是需要序列化的。如下例子:

闭包

Spark中的闭包变量一般指,在算子作用域的外部声明,却在算子作用域内操作和执行的变量。

闭包是Spark中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概念,就是在集群中分布式并行运行时操作的算子外部的变量的生命周期通常来说,这个问题跟在RDD的算子中操作作用域外部的变量有关
所谓RDD算子中,操作作用域外部的变量,指的是,类似下面的语句:

int counter = 0;

JavaRDD<Integer> rdd = sc.parallelize(data);

// Wrong: Don't do this!!

rdd.foreach(x -> counter += x);

println("Counter value: " + counter);

此时,对rdd执行的foreach算子的作用域,其实仅仅是它的内部代码,但是这里却操作了作用域外部的counter变量,根据不同的编程语言的语法,这种功能是可以做到的,而这种现象就叫做闭包,简单来说,就是操作的不属于一个作用域范围的变量。

如果使用local模式运行spark作业,那么实际只有一个jvm进程在执行这个作业,此时,你所有的RDD算子的代码执行以及它们操作的外部变量,都是在一个进程的内存中,这个进程就是driver进程,此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作业提交到集群执行的模式下(无论是client或cluster模式,作业都是在集群中运行的),为了分布式并行执行spark作业,spark会将你的RDD算子操作,分散成多个task,放到集群中的多个节点上的executor进程中去执行,每个task执行的是相同的代码,但是却是处理不同的数据,在提交作业的task到集群去执行之前,spark会先在driver端处理闭包,spark中的闭包,特指那些,不在算子的作用域内部,但是在作用域外部却被算子处理和操作了的变量,而算子代码的执行也需要这些变量才能顺利执行,此时,这些闭包变量会被序列化成多个副本,然后每个副本都发送到各个executor进程中,供那个executor进程运行的task执行代码时使用。

对于上面说的闭包变量处理机制,在local模式下没有任何特别的影响,毕竟都在一个jvm进程中,变量发送到executor,也不过就是进程中的一个线程而已,但是对于集群运行模式来说,每个executor进程,都会得到一个闭包变量的副本,这个时候,就会出问题,因此闭包变量发送到executor进程中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独立的变量副本了,这就是最关键的一点,此时在executor进程中,执行task和算子代码时,访问的闭包变量,也仅仅只是当前executor进程中的一个变量副本而已了,虽然在driver进程中,也有一个变量副本,但是却完全跟各个executor进程中的变量副本不是一个东西,因此各个executor进程对于自己内存中的变量副本进行操作,即使改变了变量副本的值,但是对于driver端的程序,是完全感知不到的,driver端的变量没有被进行任何操作

综上所述,在使用集群模式运行spark作业的时候,切忌不要在算子内部,对作用域外面的闭包变量进行改变其值的操作,因为那没有任何意义,算子仅仅会在executor进程中,改变变量副本的值,对于driver端的变量没有任何影响,也获取不到executor端的变量副本的值。

如果希望在集群模式下,对某个driver端的变量,进行分布式并行地全局性的修改,可以使用Spark提供的Accumulator,全局累加器

1)闭包引入示例代码(有闭包就需要进行序列化)

序列化方法和属性

1)说明

Driver:算子以外的代码都是在Driver端执行

Executor:算子里面的代码都是在Executor端执行

2)代码实现

3)问题一说明

//过滤出包含字符串的RDD

def getMatch1 (rdd: RDD[String]): RDD[String]
=
{

rdd.filter(isMatch)

}

在这个方法中所调用的方法isMatch()是定义在Search这个类中的,实际上调用的是this. isMatch(),this表示Search这个类的对象,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将Search对象序列化以后传递到Executor端。

解决方案

类继承scala.Serializable即可。

class Search() extends Serializable{...}

4)问题二说明

//过滤出包含字符串的RDD

def getMatche2(rdd: RDD[String]): RDD[String] = {

rdd.filter(x => x.contains(query))

}

在这个方法中所调用的方法query是定义在Search这个类中的字段,实际上调用的是this. query,this表示Search这个类的对象,程序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将Search对象序列化以后传递到Executor端。

解决方案一

类继承scala.Serializable即可。

class Search() extends Serializable{...}

将类变量query赋值给局部变量

修改getMatche2为

//过滤出包含字符串的RDD

def getMatche2(rdd: RDD[String]): RDD[String]
=
{

val q =
this.query//将类变量赋值给局部变量

rdd.filter(x => x.contains(q))

}

解决方案二

把Search类变成样例类,样例类默认是序列化的。

case class Search(query:String) {...}

Kryo序列化框架

参考地址: https://github.com/EsotericSoftware/kryo

Java的序列化能够序列化任何的类。但是比较重,序列化后对象的体积也比较大。

Spark出于性能的考虑,Spark2.0开始支持另外一种Kryo序列化机制。Kryo速度是Serializable的10倍。当RDD在Shuffle数据的时候,简单数据类型、数组和字符串类型已经在Spark内部使用Kryo来序列化。

注意:即使使用Kryo序列化,也要继承Serializable接口。

RDD依赖关系

查看血缘关系

RDD只支持粗粒度转换,即在大量记录上执行的单个操作。将创建RDD的一系列Lineage(血统)记录下来,以便恢复丢失的分区。RDD的Lineage会记录RDD的元数据信息和转换行为,当该RDD的部分分区数据丢失时,它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重新运算和恢复丢失的数据分区。

代码实现

val fileRDD: RDD[String]
= sc.textFile("input/1.txt")

println(fileRDD.toDebugString)

println("----------------------")

val wordRDD: RDD[String]
= fileRDD.flatMap(_.split(" "))

println(wordRDD.toDebugString)

println("----------------------")

val mapRDD: RDD[(String, Int)]
= wordRDD.map((_,1))

println(mapRDD.toDebugString)

println("----------------------")

val resultRDD: RDD[(String, Int)]
= mapRDD.reduceByKey(_+_)

println(resultRDD.toDebugString)

resultRDD.collect()

打印结果

(2) input/1.txt MapPartitionsRDD[1]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input/1.txt HadoopRDD[0]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2) MapPartitionsRDD[2] at flatMap at Lineage01.scala:19
[]

| input/1.txt MapPartitionsRDD[1]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input/1.txt HadoopRDD[0]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2) MapPartitionsRDD[3] at map at Lineage01.scala:23
[]

| MapPartitionsRDD[2] at flatMap at Lineage01.scala:19
[]

| input/1.txt MapPartitionsRDD[1]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input/1.txt HadoopRDD[0]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2) ShuffledRDD[4] at reduceByKey at Lineage01.scala:27
[]

+-(2) MapPartitionsRDD[3] at map at Lineage01.scala:23
[]

| MapPartitionsRDD[2] at flatMap at Lineage01.scala:19
[]

| input/1.txt MapPartitionsRDD[1]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 input/1.txt HadoopRDD[0] at textFile at Lineage01.scala:15
[]

注意:圆括号中的数字表示RDD的并行度,也就是有几个分区

查看依赖关系

1)代码实现

val fileRDD: RDD[String]
= sc.textFile("input/1.txt")

println(fileRDD.dependencies)

println("----------------------")

val wordRDD: RDD[String]
= fileRDD.flatMap(_.split(" "))

println(wordRDD.dependencies)

println("----------------------")

val mapRDD: RDD[(String, Int)]
= wordRDD.map((_,1))

println(mapRDD.dependencies)

println("----------------------")

val resultRDD: RDD[(String, Int)]
= mapRDD.reduceByKey(_+_)

println(resultRDD.dependencies)

resultRDD.collect()

// 查看localhost:4040页面,观察DAG图

Thread.sleep(10000000)

2)打印结果

List(org.apache.spark.OneToOneDependency@f2ce6b)

----------------------

List(org.apache.spark.OneToOneDependency@692fd26)

----------------------

List(org.apache.spark.OneToOneDependency@627d8516)

----------------------

List(org.apache.spark.ShuffleDependency@a518813)

3)全局搜索(ctrl+n)org.apache.spark.OneToOneDependency

注意:要想理解RDDS是如何工作的,最重要的就是理解Transformations。

RDD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个是RDD是从哪些RDD转换而来,也就是 RDD的parent RDD(s)是什么; 另一个就是RDD依赖于parent RDD(s)的哪些Partition(s),这种关系就是RDD之间的依赖。

RDD和它依赖的父RDD(s)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y)和宽依赖(wide dependency)。

窄依赖

窄依赖表示每一个父RDD的Partition最多被子RDD的一个Partition使用,窄依赖形象的比喻为独生子女。

宽依赖

宽依赖表示同一个父RDD的Partition被多个子RDD的Partition依赖,会引起Shuffle,总结:宽依赖形象的比喻为超生。

具有宽依赖的transformations包括:sortreduceByKeygroupByKeyjoin和调用rePartition函数的任何操作。

宽依赖对Spark去评估一个transformations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比如对性能的影响。

Stage任务划分(面试重点)

1)DAG有向无环图

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无环图是由点和线组成的拓扑图形,该图形具有方向,不会闭环。例如,DAG记录了RDD的转换过程和任务的阶段。

2)任务运行的整体流程

3)RDD任务切分中间分为:Application、Job、Stage和Task

(1)Application:初始化一个SparkContext即生成一个Application;

(2)Job:一个Action算子就会生成一个Job;

(3)Stage:Stage等于宽依赖的个数加1;

(4)Task:一个Stage阶段中,最后一个RDD的分区个数就是Task的个数。

注意:Application->Job->Stage->Task每一层都是1对n的关系。

4)代码实现

// 创建RDD

val dataRDD: RDD[Int]
= sc.makeRDD(List(1,2,3,4,1,2),2)

//1 聚合

val resultRDD: RDD[(Int, Int)]
= dataRDD.map((_,1)).reduceByKey(_+_)

// Job:一个Action算子就会生成一个Job;

//2 job1打印到控制台

resultRDD.collect().foreach(println)

//3 job2输出到磁盘

resultRDD.saveAsTextFile("output")

Thread.sleep(1000000)

5)查看Job个数

查看http://localhost:4040/jobs/,发现Job有两个。

6)查看Stage个数

查看Job0的Stage。由于只有1个Shuffle阶段,所以Stage个数为2。

查看Job1的Stage。由于只有1个Shuffle阶段,所以Stage个数为2。

7)Task个数

查看Job0的Stage0的Task个数

查看Job0的Stage1的Task个数

查看Job1的Stage2的Task个数

查看Job1的Stage3的Task个数

注意:如果存在shuffle过程,系统会自动进行缓存,UI界面显示skipped的部分

Stage任务划分源码分析

RDD持久化

RDD Cache缓存

RDD通过Cache或者Persist方法将前面的计算结果缓存,默认情况下会把数据以序列化的形式缓存在JVM的堆内存中。但是并不是这两个方法被调用时立即缓存,而是触发后面的action时,该RDD将会被缓存在计算节点的内存中,并供后面重用。

1)代码实现

// 创建一个RDD,读取指定位置文件:hello hadoop hello spark

val lineRdd: RDD[String]
= sc.textFile("input1")

//1.业务逻辑

val wordRdd: RDD[String]
= lineRdd.flatMap(line => line.split(" "))

val wordToOneRdd: RDD[(String, Int)]
= wordRdd.map {

word =>
{

println("************")

(word,
1)

}

}

//5 cache操作会增加血缘关系,不改变原有的血缘关系

println(wordToOneRdd.toDebugString)

//4 数据缓存。

wordToOneRdd.cache()

//6 可以更改存储级别

// wordToOne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2)

//2 触发执行逻辑

wordToOneRdd.collect()

println("-----------------")

println(wordToOneRdd.toDebugString)

//3 再次触发执行逻辑

wordToOneRdd.collect()

Thread.sleep(1000000)

2)源码解析

注意:默认的存储级别都是仅在内存存储一份。在存储级别的末尾加上"_2"表示持久化的数据存为两份。SER:表示序列化。

缓存有可能丢失,或者存储于内存的数据由于内存不足而被删除,RDD的缓存容错机制保证了即使缓存丢失也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执行。通过基于RDD的一系列转换,丢失的数据会被重算,由于RDD的各个Partition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只需要计算丢失的部分即可,并不需要重算全部Partition。

3)自带缓存算子

Spark会自动对一些Shuffle操作的中间数据做持久化操作(比如:reduceByKey)。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当一个节点Shuffle失败了避免重新计算整个输入。但是,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如果想重用数据,仍然建议调用persist或cache。

// 创建一个RDD,读取指定位置文件:hello hadoop hello spark

val lineRdd: RDD[String]
= sc.textFile("input1")

//1.业务逻辑

val wordRdd: RDD[String]
= lineRdd.flatMap(line => line.split(" "))

val wordToOneRdd: RDD[(String, Int)]
= wordRdd.map {

word =>
{

println("************")

(word,
1)

}

}

// 采用reduceByKey,自带缓存

val wordByKeyRDD: RDD[(String, Int)]
= wordToOneRdd.reduceByKey(_+_)

//5 cache操作会增加血缘关系,不改变原有的血缘关系

println(wordByKeyRDD.toDebugString)

//4 数据缓存。

//wordByKeyRDD.cache()

//2 触发执行逻辑

wordByKeyRDD.collect()

println("-----------------")

println(wordByKeyRDD.toDebugString)

//3 再次触发执行逻辑

wordByKeyRDD.collect()

Thread.sleep(1000000)

访问http://localhost:4040/jobs/页面,查看第一个和第二个job的DAG图。说明:增加缓存后血缘依赖关系仍然有,但是,第二个job取的数据是从缓存中取的。


RDD CheckPoint检查点

1)检查点:是通过将RDD中间结果写入磁盘。

2)为什么要做检查点?

由于血缘依赖过长会造成容错成本过高,这样就不如在中间阶段做检查点容错,如果检查点之后有节点出现问题,可以从检查点开始重做血缘,减少了开销。

3)检查点存储路径:Checkpoint的数据通常是存储在HDFS等容错、高可用的文件系统

4)检查点数据存储格式为:二进制的文件

5)检查点切断血缘:在Checkpoint的过程中,该RDD的所有依赖于父RDD中的信息将全部被移除。

6)检查点触发时间:对RDD进行Checkpoint操作并不会马上被执行,必须执行Action操作才能触发。但是检查点为了数据安全,会从血缘关系的最开始执行一遍。

7)设置检查点步骤

(1)设置检查点数据存储路径:sc.setCheckpointDir("./checkpoint1")

(2)调用检查点方法:wordToOneRdd.checkpoint()

8)代码实现

9)执行结果

访问http://localhost:4040/jobs/ 页面,查看4个job的DAG图。其中第2个图是checkpoint的job运行DAG图。第3、4张图说明,检查点切断了血缘依赖关系。




(1)只增加checkpoint,没有增加Cache缓存打印

第1个job执行完,触发了checkpoint,第2个job运行checkpoint,并把数据存储在检查点上。第3、4个job,数据从检查点上直接读取。

(hadoop,1577960215526)

。。。。。。

(hello,1577960215526)

(hadoop,1577960215609)

。。。。。。

(hello,1577960215609)

(hadoop,1577960215609)

。。。。。。

(hello,1577960215609)

(2)增加checkpoint,也增加Cache缓存打印

第1个job执行完,数据就保存到Cache里面了,第2个job运行checkpoint,直接读取Cache里面的数据,并把数据存储在检查点上。第3、4个job,数据从检查点上直接读取。

(hadoop,1577960642223)

。。。。。。

(hello,1577960642225)

(hadoop,1577960642223)

。。。。。。

(hello,1577960642225)

(hadoop,1577960642223)

。。。。。。

(hello,1577960642225)

缓存和检查点区别

1)Cache缓存只是将数据保存起来,不切断血缘依赖。Checkpoint检查点切断血缘依赖。

2)Cache缓存的数据通常存储在磁盘、内存等地方,可靠性低。Checkpoint的数据通常存储在HDFS等容错、高可用的文件系统,可靠性高。

3)建议对checkpoint()的RDD使用Cache缓存,这样checkpoint的job只需从Cache缓存中读取数据即可,否则需要再从头计算一次RDD。

4)如果使用完了缓存,可以通过unpersist()方法释放缓存

检查点存储到HDFS集群

如果检查点数据存储到HDFS集群,要注意配置访问集群的用户名。否则会报访问权限异常。

键值对RDD数据分区

Spark目前支持Hash分区、Range分区和用户自定义分区。Hash分区为当前的默认分区。分区器直接决定了RDD中分区的个数、RDD中每条数据经过Shuffle后进入哪个分区和Reduce的个数。

注意:

(1)只有Key-Value类型的RDD才有分区器,非Key-Value类型的RDD分区的值是None

(2)每个RDD的分区ID范围:0~numPartitions-1,决定这个值是属于那个分区的。

获取RDD分区代码实现

//3 创建RDD

val pairRDD: RDD[(Int, Int)]
= sc.makeRDD(List((1,1),(2,2),(3,3)))

//1 打印分区器

println(pairRDD.partitioner)

//2 使用HashPartitioner对RDD进行重新分区

val partitionRDD: RDD[(Int, Int)]
= pairRDD.partitionBy(new HashPartitioner(2))

//3 打印分区器

println(partitionRDD.partitioner)

Hash分区

HashPartitioner分区的原理:对于给定的key,计算其hashCode,并除以分区的个数取余,如果余数小于0,则用余数+分区的个数(否则加0),最后返回的值就是这个key所属的分区ID。

HashPartitioner分区弊端:可能导致每个分区中数据量的不均匀(数据倾斜),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分区拥有RDD的全部数据。

Ranger分区

RangePartitioner作用:将一定范围内的数映射到某一个分区内,尽量保证每个分区中数据量均匀,而且分区与分区之间是有序的,一个分区中的元素肯定都是比另一个分区内的元素小或者大,但是分区内的元素是不能保证顺序的。简单的说就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数映射到某一个分区内。

实现过程:

第一步:先从整个RDD中采用水塘抽样算法,抽取出样本数据,将样本数据排序,计算出每个分区的最大key值,形成一个Array[KEY]类型的数组变量rangeBounds;

第二步:判断key在rangeBounds中所处的范围,给出该key值在下一个RDD中的分区id下标;该分区器要求RDD中的KEY类型必须是可以排序的

自定义分区

详见章节:RDD编程--Transformation转换算子-- Key-Value类型--自定义分区

数据读取与保存

Spark的数据读取及数据保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作区分:文件格式以及文件系统。

文件格式分为:Text文件、Json文件、Csv文件、Sequence文件以及Object文件;

文件系统分为:本地文件系统、HDFS以及数据库。

文件类数据读取与保存

Text文件

1)基本语法

(1)数据读取:textFile(String)

(2)数据保存:saveAsTextFile(String)

2)代码实现

//1 读取输入文件

val inputRDD: RDD[String]
= sc.textFile("input/1.txt")

//2 保存数据

inputRDD.saveAsTextFile("output")

4)注意:如果是集群路径:hdfs://hadoop102:8020/input/1.txt

Sequence文件

SequenceFile文件是Hadoop用来存储二进制形式的key-value对而设计的一种平面文件(Flat File)。在SparkContext中,可以调用sequenceFile[keyClass, valueClass](path)。

代码实现

//1 创建rdd

val dataRDD: RDD[(Int, Int)]
= sc.makeRDD(Array((1,2),(3,4),(5,6)))

//2 保存数据为SequenceFile

dataRDD.saveAsSequenceFile("output")

//3 读取SequenceFile文件

sc.sequenceFile[Int,Int]("output").collect().foreach(println)

注意:SequenceFile文件只针对PairRDD

Object对象文件

对象文件是将对象序列化后保存的文件,采用Java的序列化机制。可以通过objectFile[k,v](path)函数接收一个路径,读取对象文件,返回对应的RDD,也可以通过调用saveAsObjectFile()实现对对象文件的输出。因为是序列化所以要指定类型。

代码实现

//1 创建RDD

val dataRDD: RDD[Int]
= sc.makeRDD(Array(1,2,3,4))

//2 保存数据

dataRDD.saveAsObjectFile("output")

//3 读取数据

sc.objectFile[(Int)]("output").collect().foreach(println)

文件系统类数据读取与保存

Spark的整个生态系统与Hadoop是完全兼容的,所以对于Hadoop所支持的文件类型或者数据库类型,Spark也同样支持。另外,由于Hadoop的API有新旧两个版本,所以Spark为了能够兼容Hadoop所有的版本,也提供了两套创建操作接口。如TextInputFormat,新旧两个版本所引用分别是org.apache.hadoop.mapred.InputFormat、org.apache.hadoop.mapreduce.InputFormat(NewInputFormat)

累加器

累加器:分布式共享只写变量。(Executor和Executor之间不能读数据)

累加器用来把Executor端变量信息聚合到Driver端。在Driver程序中定义的变量,在Executor端的每个task都会得到这个变量的一份新的副本,每个task更新这些副本的值后,传回Driver端进行merge。

系统累加器

1)累加器使用

(1)累加器定义(SparkContext.accumulator(initialValue)方法)

val sum: LongAccumulator = sc.longAccumulator("sum")

(2)累加器添加数据(累加器.add方法)

sum.add(count)

(3)累加器获取数据(累加器.value)

sum.value

2)代码实现

注意:Executor端的任务不能读取累加器的值(例如:在Executor端调用sum.value,获取的值不是累加器最终的值)。从这些任务的角度来看,累加器是一个只写变量。

3)累加器放在行动算子中

对于要在行动操作中使用的累加器,Spark只会把每个任务对各累加器的修改应用一次。因此,如果想要一个无论在失败还是重复计算时都绝对可靠的累加器,必须把它放在foreach()这样的行动操作中。转化操作中累加器可能会发生不止一次更新。

//创建RDD

val dataRDD: RDD[(String, Int)]
= sc.makeRDD(List(("a",
1),
("a",
2),
("a",
3),
("a",
4)))

//1 定义累加器

val sum: LongAccumulator = sc.longAccumulator("sum")

val value: RDD[(String, Int)]
= dataRDD.map(t =>
{

//2 累加器添加数据

sum.add(1)

t

})

//3 调用两次行动算子,map执行两次,导致最终累加器的值翻倍

value.foreach(println)

value.collect()

//4 获取累加器的值

println("a:"+sum.value)

自定义累加器

自定义累加器类型的功能在1.X版本中就已经提供了,但是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在2.0版本后,累加器的易用性有了较大的改进,而且官方还提供了一个新的抽象类:AccumulatorV2来提供更加友好的自定义类型累加器的实现方式。

1)自定义累加器步骤

(1)继承AccumulatorV2,设定输入、输出泛型

(2)重写方法

2)需求:自定义累加器,统计RDD中首字母为"H"的单词以及出现的次数。

List("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Spark", "Spark")

3)代码实现

广播变量

广播变量:分布式共享只读变量。

广播变量用来高效分发较大的对象。向所有工作节点发送一个较大的只读值,以供一个或多个Spark操作使用。比如应用需要向所有节点发送一个较大的只读查询表,广播变量用起来都很顺手。在多个并行操作中使用同一个变量,但是 Spark会为每个任务分别发送。

1)使用广播变量步骤:

(1)调用SparkContext.broadcast(广播变量)创建出一个广播对象,任何可序列化的类型都可以这么实现。

(2)通过广播变量.value,访问该对象的值。

(3)变量只会被发到各个节点一次,作为只读值处理(修改这个值不会影响到别的节点)。

2)原理说明

不采用广播变量的方式,需要发往每一个task

采用广播变量的方式,只需要发往每个Executor,每个Executor中的task共用一个副本

3)代码实现

//采用集合的方式,实现rdd1和list的join

val rdd: RDD[String]
= sc.makeRDD(List("WARN:Class Not Find",
"INFO:Class Not Find",
"DEBUG:Class Not Find"),
4)

val list: String =
"WARN"

// 声明广播变量

val warn: Broadcast[String]
= sc.broadcast(list)

val filter: RDD[String]
= rdd.filter {

// log=>log.contains(list)

log => log.contains(warn.value)

}

filter.foreach(println)

Spark详解(05) - Spark核心编程SparkCore的更多相关文章

  1. Spark详解

    原文连接 http://xiguada.org/spark/ Spark概述 当前,MapReduce编程模型已经成为主流的分布式编程模型,它极大地方便了编程人员在不会分布式并行编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 ...

  2. sed命令详解 vim高级技巧 shell编程上

    第1章 sed命令详解 1.1 查找固定的某一行 1.1.1 awk命令方法 [root@znix ~]# awk '!/oldboy/' person.txt 102,zhangyao,CTO 10 ...

  3. Lucene系列六:Lucene搜索详解(Lucene搜索流程详解、搜索核心API详解、基本查询详解、QueryParser详解)

    一.搜索流程详解 1. 先看一下Lucene的架构图 由图可知搜索的过程如下: 用户输入搜索的关键字.对关键字进行分词.根据分词结果去索引库里面找到对应的文章id.根据文章id找到对应的文章 2. L ...

  4. extern的使用详解(多文件编程)——C语言

    extern——关键字 extern是C语言中的一个关键字,一般用在变量名前或函数名前,作用是用来说明“此变量/函数是在别处定义的,要在此处引用”,extern这个关键字大部分读者应该是在变量的存储类 ...

  5. Lombok 使用详解,简化Java编程

    前言 在 Java 应用程序中存在许多重复相似的.生成之后几乎不对其做更改的代码,但是我们还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编写它们来满足 Java 的编译需求 比如,在 Java 应用程序开发中,我们几乎要为所有 ...

  6. 【spark 深入学习 05】RDD编程之旅基础篇-01

    ---------------- 本节内容 1.RDD的工作流程 2.WordCount解说  · shell版本WordCount  · java版本WordCount -------------- ...

  7. Scala高手实战****第20课:Scala提取器、注解深度实战详解及Spark源码鉴赏

    Spark中的源码的提取器和注解 @SparkContext.scala @ volatile 线程专用 保证线程间共享内容的一致性 @volatile private var _dagSchedul ...

  8. spark——详解rdd常用的转化和行动操作

    本文始发于个人公众号:TechFlow,原创不易,求个关注 今天是spark第三篇文章,我们继续来看RDD的一些操作. 我们前文说道在spark当中RDD的操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转化操作(trans ...

  9. 详解Spring面向切面编程(AOP)三种实现

    一.什么是AOP 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即面向切面编程,可以说是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的补充和完善. ...

  10. 小甲鱼PE详解之区块表(节表)和区块(节)续(PE详解05)

    这一讲我们结合实例来谈谈区块表的定义以及各个属性的含义. 首先,我们先用之前学过的一点知识在二进制文件中手动翻找区块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你很快的对PE结构牢记于心.学来的东西就是能用的东西,不能用 ...

随机推荐

  1. reportportal 集成 robotframework 自动化执行及结果可视化

    前言: 最近领导想了个需求,想把目前组内在linux平台上执行的自动化脚本搞成可视化,如果是web站点相关日志可视化倒是简单了,ELK就是不错的选择,大部分可视化项目这种的,可以做的开起来很炫. 我们 ...

  2. 折腾黑苹果-小新Pro13

    最近在闲鱼上购入了一台2020版的联想小新 Pro13,i5 10200u 16g 512g配置,Ax201网卡.这台机子原生硬件就可以完美黑苹果了,不需要更换配件.只是Ax201网卡不能随航和隔空投 ...

  3. (数据科学学习手札146)geopandas中拓扑非法问题的发现、诊断与修复

    本文示例代码已上传至我的Github仓库https://github.com/CNFeffery/DataScienceStudyNotes 1 简介 大家好我是费老师,geopandas作为在Pyt ...

  4. Xmake v2.7.3 发布,包组件和 C++ 模块增量构建支持

    Xmake 是一个基于 Lua 的轻量级跨平台构建工具. 它非常的轻量,没有任何依赖,因为它内置了 Lua 运行时. 它使用 xmake.lua 维护项目构建,相比 makefile/CMakeLis ...

  5. Jmeter之聚合报告“造假”

    通过Jmeter,模拟一个"虚假"的聚合报告,可"应付"日常现场项目的性能测试验收.本文档着重介绍jmeter的固定定时器,通过设置随机的延迟时间(如想业务场景 ...

  6. 图学习【参考资料2】-知识补充与node2vec代码注解

    本项目参考: https://aistudio.baidu.com/aistudio/projectdetail/5012408?contributionType=1 *一.正题篇:DeepWalk. ...

  7. Perl读取Excel中的数据

    #!usr/bin/perl -W use strict; use Spreadsheet::ParseExcel;#PERL的Spreadsheet::ParseExcel模块支持Excel的读操作 ...

  8. A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的原理和计算

    关于ADPCM ADPCM(Adaptive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是一种音频信号数字化编码技术, 音频压缩标准G.722, ...

  9. Tauri+Rust+Vue 跨平台桌面应用简明教程(1)环境创建+系统事件+自定义菜单

    作者:小牛呼噜噜 | https://xiaoniuhululu.com 计算机内功.JAVA底层.面试相关资料等更多精彩文章在公众号「小牛呼噜噜 」 Tauri简介 Tauri 是一个工具包,可以帮 ...

  10. Spring之SpringContext

    一.概述 1.Spring Context概念 创建上下文并将BeanPostProcessor加载到spring 2.Spring Application Context概念 Spring通过应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