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系统中log机制
android系统中log机制
背景
习惯了Linux开发的我,转到安卓以后,对于安卓开发的很多问题没有经验。看到同事解决问题都会看logcat,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些东西。
介绍
Android提供了用户级轻量的LOG机制,它的实现贯穿了Java,JNI,本地c/c++实现以及LINUX内核驱动等Android的各个层次,而且足够简单清晰,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读案例。
LOG的实现架构
原文(有删改):https://blog.csdn.net/thl789/article/details/6629905
LOG的运行环境
下图是Android官方网站上给出的Android的Debug环境。
Android的LOG机制当然也在这个环境中运行。我们重点关注Emulator和Device上运行的部分,App VMs产生LOG信息,并与ADB Device Daemon交互输出这些信息,而ADB Device Daemon又通过相应的协议通过USB(Device)或本地连接(Emulator),与PC上运行的ADB Host Daemon交互,通过PC上的调试工具呈现给用户。JDWP Debugger、DDMS、ADB Host Daemon以及ADB Device Daemon之间的交互与其使用的协议,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讨论的内容运行在Emulator/Device上,产生LOG信息,并通过程序LogCat输出。
LOG的实现架构
Android中LOG的实现架构如下图所示,这基本上也是Android的某个模块实现各个层次的经典架构。
Android应用程序通过Framework提供的机制操作;Java领域需要本地c/c++提供服务的地方,通过JNI实现;JNI调用底层库;库函数通过操作映射的设备文件操作设备,LINUX kernel中的Driver完成相应的操作。另外,抛开Java和JNI,LINUX上用户域的c/c++程序,也可以通过操作设备文件来完成。
Android的LOG也是这样实现的,并将在本系列文章中分别讲述。应用程序通过android.util.Log里的各种静态方法,输出LOG信息
[系列之二中具体讲述];Log通过JNI接口调用c/c++的实现,而本地实现的写LOG,也基本就是写信息到设备文件[系列之三中具体讲述];
设备文件是Android为了LOG机制而写的LINUX的一个轻量级的驱动logger[系列之四中具体讲述];
LOG信息的显示可以是Emulator/Device上运行的LogCat程序[系列之五中具体讲述];
另外,Android的本地实现库也可利用现有机制,在c/c++的空间 直接输出LOG[系列之六中具体讲述]。
JAVA域输出LOG
原文(有删改):https://blog.csdn.net/thl789/article/details/6629914
LOG输出帮助类
Android的Java程序通过android.util.Log类来输出Log,下图列出了我们常用的Log的静态方法。
一般,要输出Log信息,可直接调用Log.v()
/Log.d()
/Log.i()
/Log.w()
/Log.e()
等类方法。这里之所以有这么多有区分的方法,这也是Log的分类。
android.util.Log常用的方法有以下5个:Log.v() Log.d() Log.i() Log.w() 以及 Log.e() 。
根据首字母对应VERBOSE,DEBUG,INFO, WARN,ERROR。
1、Log.v 的调试颜色为黑色的,任何消息都会输出,这里的v代表verbose啰嗦的意思;
2、Log.d的输出颜色是蓝色的,仅输出debug调试的意思,但他会输出上层的信息,过滤起来可以通过DDMS的Logcat标签来选择
3、Log.i的输出为绿色,一般提示性的消息information,它不会输出Log.v和Log.d的信息,但会显示i、w和e的信息
4、Log.w的意思为橙色,可以看作为warning警告,一般需要我们注意优化Android代码,同时选择它后还会输出Log.e的信息
5、Log.e为红色,可以想到error错误,这里仅显示红色的错误信息,这些错误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查看栈的信息了
Log的分类就如同Log的静态常量成员定义的那样,而Log的优先级按照数字大小排列,数字大的优先级高。而Log.wtf()记录的则是非常致命的FAULT信息(What a Terrible Failure),报这个错误,不光是在Log里记录,还要在界面上有提示,并可能杀死当前的进程。
What a Terrible Failure: Report a condition that should never happen. The error will always be logged at level ASSERT with the call stack. Depending on system configuration, a report may be added to the DropBoxManager and/or the process may be terminated immediately with an error dialog.
用来打印正常情况下永远不会发生bug
有了这些分类,如果要输出的LOG优先级低于当前设置的优先级,则该Log信息不会显示。
一般的,在Java程序中用Log的方法打印Log之前,应先用isLoggable()
判断一下,该级别是否能被记录。
另外,用
Log.println()
能达到与Log.xx()
等方法同样的输出效果,只是在用它时,要指定对应的优先级。
类Log的实现
类android.util.Log的实现是比较简单的。
类android.util.Log的构造函数是私有的,并不会被实例化,只是提供了静态的属性和方法。
而android.util.Log的各种Log记录方法的实现都依赖于native的实现println_native(),Log.v()/Log.d()/Log.i()/Log.w()/Log.e()最终都是调用了println_native()。如Log.d()的实现:
public static int d(String tag, String msg) {
return println_native(LOG_ID_MAIN, DEBUG, tag, msg);
}
Native方法println_native()
是通过JNI在c/c++中实现的。
JNI及c/c++域写设备文件
原文(有删改):https://blog.csdn.net/thl789/article/details/6629919
类Log的JNI实现
由前文知道,类android.util.Log有两个Native方法,需要通过JNI在c/c++中实现。
public static native boolean isLoggable(String tag, int level);
public static native int println_native(int bufID,
int priority, String tag, String msg);
这两个方法是在frameworks/base/core/jni/android_util_log.cpp中实现的。如何实现JNI的,在这里不做表述。不过最终这两个方法分别转入了下列两个c/c++函数的调用。
static jboolean android_util_Log_isLoggable(JNIEnv* env, jobject clazz, jstring tag, jint level)
static jint android_util_Log_println_native(JNIEnv* env, jobject clazz,
jint bufID, jint priority, jstring tagObj, jstring msgObj)
isLoggable()的实现
isLoggable的实现是比较<level>
(来自参数)与当前property里设定的“log.tag.<tag>
”(<tag>
来自参数)的值,大于或等于都是可记录的。
程序实现片断如下:
// LOG_NAMESPACE : “log.tag.”
// chars: convert from param<tag>
strncpy(key, LOG_NAMESPACE, sizeof(LOG_NAMESPACE)-1);
strcpy(key + sizeof(LOG_NAMESPACE) - 1, chars);
len = property_get(key, buf, "");
int logLevel = toLevel(buf);
return (logLevel >= 0 && level >= logLevel) ? true : false;
println_native()的实现
函数android_util_Log_println_native() [文件android_util.Log.cpp中]调用了__android_log_buf_write()[文件system/core/liblog/logd_write.c中]。__android_log_buf_write()组织了参数,又调用了write_to_log这个函数指针。
write_to_log这个函数指针是实现的关键。
看write_to_log的定义:
static int __write_to_log_init(log_id_t, struct iovec *vec, size_t nr);
static int (*write_to_log)(log_id_t, struct iovec *vec, size_t nr) = __write_to_log_init;
write_to_log初始是指向__write_to_log_init()这个函数的。所以第一次执行write_to_log的时候是执行了__write_to_log_init()。而如果write_to_log不是第一次被执行,它已经在__write_to_log_init()里被修改指向了__write_to_log_kernel()。
先看__write_to_log_init()
的实现:
static int __write_to_log_init(log_id_t log_id, struct iovec *vec, size_t nr)
{
#ifdef HAVE_PTHREADS
pthread_mutex_lock(&log_init_lock);
#endif
if (write_to_log == __write_to_log_init) {
log_fds[LOG_ID_MAIN] = log_open("/dev/"LOGGER_LOG_MAIN, O_WRONLY);
log_fds[LOG_ID_RADIO] = log_open("/dev/"LOGGER_LOG_RADIO, O_WRONLY);
log_fds[LOG_ID_EVENTS] = log_open("/dev/"LOGGER_LOG_EVENTS, O_WRONLY);
log_fds[LOG_ID_SYSTEM] = log_open("/dev/"LOGGER_LOG_SYSTEM, O_WRONLY);
write_to_log = __write_to_log_kernel;
if (log_fds[LOG_ID_MAIN] < 0 || log_fds[LOG_ID_RADIO] < 0 ||
log_fds[LOG_ID_EVENTS] < 0) {
log_close(log_fds[LOG_ID_MAIN]);
log_close(log_fds[LOG_ID_RADIO]);
log_close(log_fds[LOG_ID_EVENTS]);
log_fds[LOG_ID_MAIN] = -1;
log_fds[LOG_ID_RADIO] = -1;
log_fds[LOG_ID_EVENTS] = -1;
write_to_log = __write_to_log_null;
}
if (log_fds[LOG_ID_SYSTEM] < 0) {
log_fds[LOG_ID_SYSTEM] = log_fds[LOG_ID_MAIN];
}
}
#ifdef HAVE_PTHREADS
pthread_mutex_unlock(&log_init_lock);
#endif
return write_to_log(log_id, vec, nr);
}
基本上就是做互斥访问的保护,然后如果是第一次调用(write_to_log还指向__write_to_log_init()),就打开相应的设备文件,获取描述符,并把write_to_log指向__write_to_log_kernel()。再在__write_to_log_kernel()中具体执行写入文件操作。
看__write_to_kernel()的实现,基本就是写操作:
static int __write_to_log_init(log_id_t log_id, struct iovec *vec, size_t nr)
{
#ifdef HAVE_PTHREADS
pthread_mutex_lock(&log_init_lock);
#endif
if (write_to_log == __write_to_log_init) {
log_fds[LOG_ID_MAIN] = log_open("/dev/"LOGGER_LOG_MAIN, O_WRONLY);
log_fds[LOG_ID_RADIO] = log_open("/dev/"LOGGER_LOG_RADIO, O_WRONLY);
log_fds[LOG_ID_EVENTS] = log_open("/dev/"LOGGER_LOG_EVENTS, O_WRONLY);
log_fds[LOG_ID_SYSTEM] = log_open("/dev/"LOGGER_LOG_SYSTEM, O_WRONLY);
write_to_log = __write_to_log_kernel;
if (log_fds[LOG_ID_MAIN] < 0 || log_fds[LOG_ID_RADIO] < 0 ||
log_fds[LOG_ID_EVENTS] < 0) {
log_close(log_fds[LOG_ID_MAIN]);
log_close(log_fds[LOG_ID_RADIO]);
log_close(log_fds[LOG_ID_EVENTS]);
log_fds[LOG_ID_MAIN] = -1;
log_fds[LOG_ID_RADIO] = -1;
log_fds[LOG_ID_EVENTS] = -1;
write_to_log = __write_to_log_null;
}
if (log_fds[LOG_ID_SYSTEM] < 0) {
log_fds[LOG_ID_SYSTEM] = log_fds[LOG_ID_MAIN];
}
}
#ifdef HAVE_PTHREADS
pthread_mutex_unlock(&log_init_lock);
#endif
return write_to_log(log_id, vec, nr);
}
总结一下,println_native()的操作,就是打开设备文件(如果还没打开),然后写入数据。而具体怎么写入的,要看Log的设备驱动Logger的实现。
LOG设备驱动Logger
原文(有删改):https://blog.csdn.net/thl789/article/details/6632736
Log的驱动是在kernel/drivers/staging/android/Logger.c中实现的。
初始化
看一个LINUX驱动,先看它如何初始化的。
static int __init init_log(struct logger_log *log)
{
int ret;
ret = misc_register(&log->misc);
if (unlikely(ret)) {
printk(KERN_ERR "logger: failed to register misc "
"device for log '%s'!\n", log->misc.name);
return ret;
}
printk(KERN_INFO "logger: created %luK log '%s'\n",
(unsigned long) log->size >> 10, log->misc.name);
return 0;
}
static int __init logger_init(void)
{
int ret;
ret = init_log(&log_main);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ret = init_log(&log_events);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ret = init_log(&log_radio);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ret = init_log(&log_system);
if (unlikely(ret))
goto out;
out:
return ret;
}
device_initcall(logger_init);
整个Logger驱动的入口点就是Logger_init(),它用init_log(struct logger_log *log)
初始化了log_main
, log_events
, log_radio
和log_system
四个logger_log
类型的结构,而这四个结构变量分别记录着log的四个存储体。Logger从这四个变量实现了同种设备的四个驱动,而log的驱动是MISC类型的驱动,通过misc_register()
向系统注册。四次注册之后,它们对应的MINOR ID将是不同的,Looger也是通过minor来区分是哪一个驱动的。
static struct logger_log *get_log_from_minor(int minor)
{
if (log_main.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main;
if (log_events.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events;
if (log_radio.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radio;
if (log_system.misc.minor == minor)
return &log_system;
return NULL;
}
本文将以log_main来讲解Logger驱动的实现。
关键数据结构
上节中,提到了log_main这个结构体变量,现在来看它的定义。
Log_main里保存了Logger操作必须的变量。buffer指向的真是一个静态数组,用来存放用来读写的数据,Logger用它组成了一个逻辑上的循环队列,写者可以往w_off指向的地方写东西,而一旦有内容,会通知等待队列wq里的读者们来读取内容。因为buffer实现的是循环队列,所以buffer的大小size经常用来做除高位的运算,一定要是一个2次幂的数字。mutex用来保护log_main这个关键资源的。Logger是MISC类型的驱动,它保留着一个miscdevice类型的变量misc。misc里面也有最为关键的file_operations结构,这正是应用程序通过文件操作,与驱动打交道的入口。
Logger实现的功能
从上面log_main的类型定义就能看出,Logger实现了什么。一句话概括Logger就是实现了读写者,并实现同步操作。不过,Logger的读写者有些特殊,写者写操作不会被阻塞,也不会写满溢出,也就是写时只要有内容可以不停的写,超出Buffer就覆盖旧的[与应用程序具体的写操作结合来看];读者因为要读的内容为空就会被阻塞挂起,而一旦有内容,所有被挂起的读者都会被唤醒[与应用程序具体的读操作结合来看]。
下面看具体实现的时候,就分别从读者和写者的角度去看。
写者的实现
看二小节图中的关键结构logger_fops: file_operations,写者的关键实现就看open、release和write这几个函数的实现了,它们被分别赋值给了logger_open() / logger_release() / logger_aio_write()。
logger_open()为写者做的工作就是,通过minor id获得logger_log的实例,然后赋值给函数参数中传递进来的file的private_data中。
logger_release()不需要为写者做的什么工作。
logger_poll()因为写不需要被阻塞。所以这里检测到是因为非因为读而打开的文件(!(file->f_mode &FMODE_READ))时,就直接返回POLLOUT | POLLWRNORM。无论怎样都可写。
logger_aio_write()是写数据(也就是log信息)的关键。这里是通过异步IO的方法,应用程序通过write()/writev()和aio_write()时都能调用到这个方法。
记录log信息时,写log用的接口是writev(),写的是vec形式的数据,这边写的过程中来的当然也是vec数据了,另外,写具体之间,还写入了类型为logger_entry的数据,来记录时间等信息。写数据到具体buffer时因为存储的位置可能不是连续的,而写在buffer的结尾和开头位置,所以要做判断,并可能要有两次写的buffer的动作。参数里的数据来自用户空间,不能在内核空间直接使用,要用copy_from_user()。写完之后,用wake_up_interruptible(&log->wq)唤醒所有在挂起等待的读者。
读者的实现
看二小节图中的关键结构logger_fops: file_operations,写者的关键实现就看open、release和read这几个函数的实现了,它们被分别赋值给了logger_open() / logger_release() / logger_read()。
logger_open() 为读者做的工作就是,通过minor id获得logger_log的实例,然后动态申请一个logger_reader类型的读者,并把它加入到logger_log的读者列表readers的结尾,再赋值给函数参数中传递进来的file的private_data中。
logger_release() 与logger_open()对应,将这个读者从读者列表logger_log.readers中移除,并释放掉这个动态申请的实例。
logger_poll()因为应用读之前会调用poll()/select()查看是否可以写。所以这里会用poll_wait()把参数中的poll_table加入到logger_log.wq中,并且如果有内容可读,才设置可读标志|= POLLIN |POLLRDNORM。
logger_read() 是读数据(也就是log信息)的关键。
读数据之前,要先保证有数据,否则该读者就要被挂起在logger_log的等待队列wq上。从具体buffer读数据到时因为存储的位置可能不是连续的,存储在buffer的结尾和开头位置,所以要做判断,并可能要有两次读去buffer的动作。数据来自内核空间,要通过用户空间的参数里传递出去,需要copy_to_user()。
循环队列的实现
这个是数据结构里最经典的案例了,这里不再具体解释如何实现,只是列出重要结构,只是希望读者还记得数据结构里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说法。
队列大小:log_main.size
写头:log_main.w_off
读头:logger_reader.r_off
队列为空判断:log_main.w_off == logger_reader.r_off
队列为满判断:不需要
ioctl的实现
Logger提供给应用程序通过ioctl()来获取信息或控制LOGbuffer的功能。Logger是把logger_ioctl通过file_operations注册到文件系统中来实现这一功能的。Logger_ioctl()提供了下列ioctl控制命令:LOGGER_GET_LOG_BUF_SIZE / LOGGER_GET_LOG_LEN/ LOGGER_GET_NEXT_ENTRY_LEN / LOGGER_FLUSH_LOG。实现很简单:
LOGGER_GET_LOG_BUF_SIZE获取Buffer的大小,直接返回logger_log.size即可;
LOGGER_GET_LOG_LEN只对读有效,获取当前LOG的大小,存储连续的话就是log->w_off -reader->r_off,否则就是(log->size -reader->r_off) + log->w_off;
LOGGER_GET_NEXT_ENTRY_LEN获取Entry的长度,只对读有效。
LOGGER_FLUSH_LOG只对写打开有效。所谓FLUSH LOG,直接重置每个reader的r_off,并设置新reader要访问用的head即可。
从前文知道,LOG被写入到了驱动的节点,那如何获取这些LOG信息并呈现出来的呢?ANDROID里是有个叫LogCat的应用程序被用来获取LOG信息。LogCat不仅从设备节点处获取LOG,并且还提供了很多选项供用户来过滤、控制输出格式等。本文只讲解如何获取LOG部分,相关的LogCat的使用方式,可参考Android的Logcat命令详解。
LogCat是在文件system/core/logcat/logcat.cpp中实现的。
获取LOG的应用程序LogCat
从Logger设备驱动的实现知道,Log的读取是阻塞的操作,亦即,有数据可用,读出数据;否则,读操作会被BLOCK,相应的读进程也会被挂起等待。
下面看应用程序LogCat中如何实现读的,这可能需要不断回头与写操作和驱动实现结合来看。
看具体实现之前,先看一个logcat中定义的重要的结构体log_device_t。其中的重要的成员在后面用到的时候再具体解释。
打开设备节点
Android的Logcat命令详解的命令参数-b <buffer>
知道,logcat是可以通过参数来指定对哪个buffer(main/radio/event)进行操作的。Logcat的b参数解析的地方,是通过传递进来的参数(main/radio/event)来创建了一个上面的结构变量,而这些结构通过log_device_t.next链接起来。
if (devices) {
dev = devices;
while (dev->next) {
dev = dev->next;
}
dev->next = new log_device_t(buf, binary, optarg[0]);
} else {
devices = new log_device_t(buf, binary, optarg[0]);
}
而创建实例的时候的参数被保留了下来,用于后续操作。
是由LOG_FILE_DIR和optarg(-b参数)组合在一起的(为:“/dev/log/main”,“/dev/log/event”或“/dev/log/radio”),保留在device: char*;
保留在binary: bool;
<optarg[0]>是-b参数的第一个字符,保存在label: char中。
好了,下面就有了打开设备节点时的参数:
dev->fd = open(dev->device, mode);
dev->device根据-b的参数可能为“/dev/log/main”,“/dev/log/event”或“/dev/log/radio”;
mode缺省时为O_RDONLY,读取。只要在运行logcat时,用了-c参数清除log时才以O_WRONLY打开。
而打开文件的文件操作符保存在log_device_t的fd域中,用于后续的操作。
获取Log的操作都是在readLogLines(log_device_t* devices)中实现的。
因为logcat可能会同时操作多个Buffer,而read()会阻塞读取进程,对其他Buffer的读取就不能进行,所以这里用select()来判断可读取的Buffer。
二、select选取可读取的Buffer
Logcat把log_device_t中的所有的buffer的文件操作符dev->fd,都放在readset中[line#7],做为select()的里的<readfds: fd_set*>读参数,来获取可读取的Buffer。这样当任何一个Buffer上有LOG数据时,select()都会返回。当然等待过程中也忽略掉其他signal的影响。相应的代码如下:
fd_set readset;
do {
timeval timeout = { 0, 5000 /* 5ms */ }; // If we oversleep it's ok, i.e. ignore EINTR.
FD_ZERO(&readset);
for (dev=devices; dev; dev = dev->next) {
FD_SET(dev->fd, &readset);
}
result = select(max + 1, &readset, NULL, NULL, sleep ? NULL : &timeout);
} while (result == -1 && errno == EINTR);
三、读LOG操作
select()返回之后,通过循环判定dev->fd是否在readset里被设置(FD_ISSET)[line#3],知道哪个log buffer里已经有数据了。
if (result >= 0) {
for (dev=devices; dev; dev = dev->next) {
if (FD_ISSET(dev->fd, &readset)) {
queued_entry_t* entry = new queued_entry_t();
/* NOTE: driver guarantees we read exactly one full entry */
ret = read(dev->fd, entry->buf, LOGGER_ENTRY_MAX_LEN);
//…
通过read()读取[line#6]已经有数据的LOG Buffer的文件操作符dev->fd就可得到新到来的log了。
应用程序logcat中已经获取了LOG信息,接下来对数据的处理就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了,可以过滤,写文件,格式化输入等操作。详细的logcat的命令参数可参见Android的Logcat命令详解.
c/c++域使用LOG
c/c++本地库中实现LOG输出
通过前面的文章知道Android的Java中通过android.util.Log输出Log信息,那Android的本地c/c++程序能不能也通过这样的机制来记录Log呢?再回头看Log现有的c/c++的本地实现,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是相当简单。Android直接在头文件(system/core/include/cutils/log.h)里定义了一些宏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了。
因为,LOG分了VERBOSE/DEBUG/INFO/WARN/ERROR/ASSERT等类别,简单起见,以DEBUG为例的实现来说明。
#ifndef LOGD
#define LOGD(...) LOG(LOG_DEBUG, LOG_TAG, __VA_ARGS__)
#endif
#ifndef LOGD_IF
#define LOGD_IF(cond, ...) \
( (CONDITION(cond)) \
? LOG(LOG_DEBUG, LOG_TAG, __VA_ARGS__) \
: (void)0 )
#endif
#ifndef LOG
#define LOG(priority, tag, ...) \
LOG_PRI(ANDROID_##priority, tag, __VA_ARGS__)
#endif
#ifndef LOG_PRI
#define LOG_PRI(priority, tag, ...) \
({ \
if (((priority == ANDROID_LOG_VERBOSE) && (LOG_NDEBUG == 0))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DEBUG) && (LOG_NDDEBUG == 0))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INFO) && (LOG_NIDEBUG == 0))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WARN)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ERROR) || \
(priority == ANDROID_LOG_FATAL)) \
(void)android_printLog(priority, tag, __VA_ARGS__); \
})
#endif
#define android_printLog(prio, tag, fmt...) \
__android_log_print(prio, tag, fmt)
而这一系列宏,最后还是用到了函数__android_log_print()
int __android_log_print(int prio, const char *tag, const char *fmt, ...)
{
va_list ap;
char buf[LOG_BUF_SIZE];
va_start(ap, fmt);
vsnprintf(buf, LOG_BUF_SIZE, fmt, ap);
va_end(ap);
return __android_log_write(prio, tag, buf);
}
这里还是调到了函数__android_log_write()。这个函数应该很熟悉吧,正是前文叙及的c/c++本地函数实现写设备文件的地方。
c/c++程序中记录Log的做法
要在c/c++中记录Log通常的做法是:
定义自己的TAG_LOG宏;包含头文件log.h;然后在需要记录Log的地方直接用LOGV/LOGD/LOGI/LOGW/LOGE即可。
比如,文件lights.c中就在开头这样写,
#define LOG_TAG "lights"
#include <cutils/log.h>
然后在该文件的后续部分,大量的用了LOGV/LOGE, etc来记录LOG。
1、 目的:
为了规范软件工程师在android代码编写过程中输出Log的行为,使得发布的产品中打印的Log是必须的,打印的Log的级别是能真实反映此Log对应的级别,标签、Log内容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2、 适用范围
android平台java、c++、c代码编写。
3、 Log的调用及等级介绍
(1)、Log的等级有Verbose,Debug,Info,Warn,Error。
(2)、java层调用:在java层调用import android.util.Log,在需要打印Log的地方执行Log.v,Log.d,Log.i,Log.w,Log.e.
(3)、c、c++层调用:在c,c++层包含此头文件:#include <cutils/log.h>,在需要调用Log的地方执行:ALOGV,ALOGD,ALOGI,ALOGW,ALOGE。
(4)、各个Log等级的使用
Verbose: 开发调试过程中一些详细信息,不应该编译进产品中,只在开发阶段使用。(参考api文档的描述:Verbose should never be compiled into anapplication except during development)
Debug: 用于调试的信息,编译进产品,但可以在运行时关闭。(参考api文档描述:Debug logs are compiled in but stripped atruntime)
Info:例如一些运行时的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提供帮助。
Warn:警告系统出现了异常,即将出现错误。
Error:系统已经出现了错误。
Info、Warn、Error这三个等级的Log的警示作用依次提高,需要一直保留。这些信息在系统异常时能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线索。
4、 具体规则
(1)、Verbose等级的Log,请不要在user版本中出现。Verbose级别的Log输出参见下面例子。
示例Java部分:
import android.os.Build;
import android.util.Log
final public Boolean isEng =Build.TYPE.equals("eng");
if (isEng)
Log.v(“LOG_TAG”,“LOG_MESSAGE”);
示例c、c++部分:
#include<cutils/log.h>
char value[PROPERTY_VALUE_MAX];
int isEng=0;
property_get("ro.build.type",value, "user");
isEng=strcmp(value, "eng");
if (isEng)
ALOGV();
(2)、Debug等级的log,默认不开启,通过终端命令开启。
Debug级别的log输出参见下面例子。
示例Java部分:
import android.util.Log
final String TAG=”MyActivity”;
final public Boolean LOG_DEBUG = Log.isLoggable(TAG, Log.DEBUG);
if (LOG_DEBUG)
Log.d(“LOG_TAG”,“LOG_MESSAGE”);
运行时开启log: 在终端输入:setprop log.tag.MyActivity DEBUG
运行时关闭log: 在终端输入:setprop log.tag.MyActivity INFO
示例c、c++部分:
#include<cutils/log.h>
#defineLOG_CTL “debug.MyActivity.enablelog”
charvalue[PROPERTY_VALUE_MAX];
int isDebug=0;
property_get(LOG_CTL,value, "0");
isDebug=strcmp(value,"1");
if (isDebug)
ALOGD();
运行时开启log: 在终端输入:setpropdebug.MyActivity.enablelog 1
运行时关闭log: 在终端输入:setpropdebug.MyActivity.enablelog 0
(3)、Info、Warn、Error等级的Log禁止作为普通的调试信息使用,这些等级的Log是系统出现问题时候的重要分析线索,如果随意使用,将给Log分析人员带来极大困扰。请参考前面的等级介绍合理使用。
(4)、禁止使用new Exception("print trace").printStackTrace()或者Log. getStackTraceString(Exception)方式打印普通调试信息,因为这种方式打印Log非常消耗系统资源。此种方式打印Log一般只出现try..catch某个异常使用。
(5)、Log的tag命名,使用Activity名称或者类、模块的名称,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拼音或其他简称。在c++/c代码中调用ALOGD等宏函数,参数没有传入tag,需要在文件头部#define LOG_TAG"YOUR_TAG_NAME"。
(6)、Log的内容,不要出现公司名称、个人名称或相关简称,Log内容不要出现无意义的内容,如连续的等号或星号或连续的数字等,Log内容要方便其他分析Log的人员查看。
(7)、Log输出的频率需要控制,例如1s打印一次的Log,尽量只在eng版本使用,user版本如需开启,请默认关闭,通过设置setprop命令来开启。
android系统中log机制的更多相关文章
- Android系统中的广播(Broadcast)机制简要介绍和学习计划
在Android系统中,广播(Broadcast)是在组件之间传播数据(Intent)的一种机制:这些组件甚至是可以位于不同的进程中,这样它就像Binder机制一样,起到进程间通信的作用:本文通过一个 ...
- 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Binder机制在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接口源代码分析
文章转载至CSDN社区罗升阳的安卓之旅,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luoshengyang/article/details/6642463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A ...
- 从Handler+Message+Looper源代码带你分析Android系统的消息处理机制
PS一句:不得不说CSDN同步做的非常烂.还得我花了近1个小时恢复这篇博客. 引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feiduclear_up CSDN 废墟的树] 作为A ...
- Android系统中是否开启定位及定位模式的判断
1.关于Android系统中不同的定位模式 Android系统中包括3中定位模式: 使用GPS.WLAN和移动网络 使用WLAN和移动网络 仅使用GPS 截图 特点 同时使用GPS.WIFI及基站 ...
- android系统中对ffmpeg封装最好的免费SDK
android系统中对ffmpeg封装最好的免费SDK; 无论个人还是公司,都免费商用, 欢迎下载. https://github.com/LanSoSdk/LanSoEditor_common 可能 ...
- AIDL在android系统中的作用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的缩写,它是一种android内部进程通信接口的描述语言,通过它我们可以定义进程间的通信接口.最近看了下AIDL在A ...
- Android系统中的6种模式
Android系统中的6种模式 1:一般启动模式(normal mode): 功能是正常启动手机,方法为关机状态下按电源键启动. 2:安全模式(safe mode): 此模式和正常启动一样 ...
- [原创]Android系统中常用JAVA类源码浅析之HashMap
由于是浅析,所以我只分析常用的接口,注意是Android系统中的JAVA类,可能和JDK的源码有区别. 首先从构造函数开始, /** * Min capacity (other than zero) ...
- Android系统中 setprop,getprop,watchprops命令的使用
如:在frameworks/opt/net/ims/src/java/com/android/ims/ImsManager.java if (SystemProperties.get("pe ...
- 用adb pull命令从android系统中读取文件失败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问题:使用adb pull命令从android系统中读取文件失败.显示:Permission denied 原因:是由于文件权限原因引起. 使用ls -l命令查看android系统中的 ...
随机推荐
- Nginx 简单应用(Windows os)
实际问题如下: 我的电脑上有vm虚拟机,我有两个网络,一个叫137,一个叫102 ,我现在vm的网络是102的网络(137不允许被vm使用),但是别人都是137的网络,如何让137的局域网访问我的vm ...
- SAP Adobe Form 教程三 日期,时间,floating field
前文: SAP Adobe Form 教程一 简单示例 SAP Adobe Form 教程二 表 原文标题:SAP Adobe Interactive Form Tutorial. Part III. ...
- 四、Doris物化视图
使用场景: 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通常存在两种场景并存的分析需求:对固定维度的聚合分析 和 对原始明细数据任意维度的分析. 例如,在销售场景中,每条订单数据包含这几个维度信息(item_id, sol ...
- 1.简单的C语言程序
简单的C语言程序 什么是计算机程序? 什么是计算机语言? 所谓程序,就是一组计算机能识别和执行的指令. 什么是计算机语言? 机器语言(0,1 '低级语言'),汇编语言(符号化 '低级语言'),高级语言 ...
- JS实现跟随鼠标移动的div,和一串跟随鼠标的div,鼠标移入移出实现图片的颜色淡入淡出
1.一直跟着鼠标移动的div:原理是div的left和top值有oEvent.clientX+scrollLeft鼠标指针向对于浏览器页面(或客户区)的水平坐标+元素中滚动条的水平偏移 <!DO ...
- java stream数据分组 stream().collect(groupingBy
List<Map<String, Object>> foreList = forecastDataDao.getcityforeresults(param); Map<S ...
- LLM实战:LLM微调加速神器-Unsloth + Qwen1.5
1. 背景 上一篇介绍了基于训练加速框架Unsloth,微调训练Llama3的显卡资源占用及训练时间对比. 近期Unsloth新增了Qwen1.5的模型适配,因此本qiang~马不停蹄地又进行了一次实 ...
- 添加身份认证和鉴权方案-使用jwtbearer
HTTP身份认证框架 RFC 7235 定义了一个 HTTP 身份验证框架,服务器可以用来质询(challenge)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则可以提供身份验证凭据. 服务端开启了身份认证后.如果客户端访问 ...
- SSL/TSL 总结
参考:https://blog.csdn.net/qq153471503/article/details/109524764 (一)生成CA证书 1.创建CA证书私钥openssl genrsa -a ...
- 适用于linux的bilibiliB站直播间弹幕爬虫脚本
适用于linux的bilibiliB站直播间弹幕爬虫脚本,命令行运行之,输入到命令行,部分内容参考自网络,代码底部可见原始代码出处 BUFF:然而,经测试,每次爬只能读取10条弹幕记录,这就使得在(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