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tcp黏包解决方案】的更多相关文章

tcpip协议使用"流式"(套接字)进行数据的传输,就是说它保证数据的可达以及数据抵达的顺序,但并不保证数据是否在你接收的时候就到达,特别是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带宽,底层会使用缓存技术,具体的说就是使用Nagle算法将小的数据包放到一起发送,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使用上的问题--黏包,黏包就是说一次将多个数据包发送出去,导致接收方不能进行正常的解析,示意图如下: 发生黏包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发送方进行了不该缓冲的缓冲,比如上图中,收发双方协议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写/解析报文,但是由于…
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和LengthFieldPrepender 2017年02月19日 15:02:11 惜暮 阅读数:14555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0853261/article/details/55803933 前面已经说过: TCP以流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上层应用协议为了对消息进行区分,往往采用如下4种方式. (1)消息长度…
1.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是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的时候卡阻,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命令     shell = True,  #固定格式     stdout=subprocess.PIPE,  #标准输…
TCP的长连接 基于upd的socket服务 TCP黏包现象…
一.缓冲区 二.两种黏包现象 两种黏包现象: 1 连续的小包可能会被优化算法给组合到一起进行发送 黏包现象1客户端 import socket BUFSIZE = 1024 ip_prort = ('127.0.0.1',8001)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res = s.connect(ip_prort) s.send('hi'.encode('utf-8')) s.send('meinv'.encode('ut…
socket (套接字) tcp(黏包现象原因) 传输中由于内核区缓冲机制(等待时间,文件大小),会在 发送端 缓冲区合并连续send的数据,也会出现在 接收端 缓冲区合并recv的数据给指定port. 解决办法: 引入内置模块 struct ( 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只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该模块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指令 shell=True, #固定 stdout=subprocess…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wade-luffy/p/6165671.html 无论是服务端还是客户端,当我们读取或者发送消息的时候,都需要考虑TCP底层的粘包/拆包机制. 回到顶部 TCP粘包/拆包 TCP是个“流”协议,所谓流,就是没有界限的一串数据.大家可以想想河里的流水,是连成一片的,其间并没有分界线.TCP底层并不了解上层业务数据的具体含义,它会根据TCP缓冲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包的划分,所以在业务上认为,一个完整的包可能会被TCP拆分成多个包进行发送,也有可能把多…
黏包现象主要发生在TCP连接, 基于TCP的套接字客户端往服务端上传文件,发送时文件内容是按照一段一段的字节流发送的,在接收方看来,根本不知道该文件的字节流从何处开始,在何处结束. 两种黏包现象: 1 连续的小包可能会被优化算法给组合到一起进行发送 2 第一次如果发送的数据大小2000B接收端一次性接受大小为1024,这就导致剩下的内容会被下一次recv接收到,导致结果错乱 解决黏包现象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由于双方不知道对方发送数据的长度,导致接收的时候,可能接收不全,或者多接收另外一次发送的…
今日主要内容: 一 .缓冲区 二.两种黏包现象 三.黏包现象的两种解决方案 四.打印进度条(补充的,了解即可) 1. 缓冲区 缓冲区的作用 : 将程序和网络解耦(这样做的好处是程序不会以为网速的快慢而影响程序的发送) 缓冲区分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在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存在缓冲区)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subprocess.Popen( '你输入的指令', # 这里放的是你输入的指令 shell=True, # 固定格式 stdout=subprocess.PIP…
什么是黏包?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黏包的情况?该如何避免黏包的情况?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服务端 import time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180)) server.listen(5)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l = conn.recv(1024) print(resl.decode('utf-8')) #…
黏包现象 1 黏包现象演示 服务端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 注册主机到网络 sk.bind( ("127.0.0.1",9000) ) sk.listen() # 三次握手 conn,addr = sk.accept() # 收发数据的逻辑 # ...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发送第一次包 conn.send("world&qu…
1.先说下subprocess模块的用法,为了举个黏包的例子 # 通过一个例子 来认识网络编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 所有的客户端执行server端下发的指令,执行完毕后,客户端将执行结果给返回给服务端 import subprocess # 这个模块其实并不好用,这里为了举例子.调用操作系统的命令模块 res = subprocess.Popen('dir',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 执行dir…
首先来看一下产生黏包现象的一段代码: # server.py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9000)) sk.listen() ​ conn,addr = sk.accept()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conn.send('world'.encode('utf-8')) conn.recv(1024) conn.close() ​ sk.close()…
粘包现象 说粘包之前,我们先说两个内容,1.缓冲区.2.windows下cmd窗口调用系统指令 1 缓冲区(下面粘包现象的图里面还有关于缓冲区的解释) 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write()/send() 并不立即向网络中传输数据,而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缓冲区发送到目标机器.一旦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区,函数就可以成功返回,不管它们有没有到达目标机器,也不管它们何时被发送到网络,这些都是TCP协议负责的事情. TCP协议独立…
在linux中 tcp的数据包的封装是在函数tcp_sendmsg开始的,在函数tcp_sendmsg中用到skb = sk_stream_alloc_skb(sk, select_size(sk, sg),sk->sk_allocation);分配了一个SKB(暂且称之为old_skb) 而真正的发送的SKB并不是old_skb,而是在函数tcp_transmit_skb中新分配了一个skb(暂且称之为new_skb old_skb和new_skb的关系在函数tcp_transmit_skb中…
于TCP/IP协议栈的TCP协议的重传功能是由在linux内核源码(net/ipv4/tcp_output.c)中的函数tcp_retransmit_skb()实现的 代码如下: /* This retransmits one SKB. Policy decisions and retransmit queue * state updates are done by the caller. Returns non-zero if an * error occurred which prevent…
解决方案 #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 # 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 # 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 import json,struct # #假设通过客户端上传1T:1073741824000的文件a.txt # #为避免粘包,必须自定制报头 # header={'file_size':1073741824000,'file_n…
tcp传输黏包 tcpip协议使用"流式"(套接字)进行数据的传输,就是说它保证数据的可达以及数据抵达的顺序,但并不保证数据是否在你接收的时候就到达,特别是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带宽,底层会使用缓存技术,具体的说就是使用Nagle算法将小的数据包放到一起发送,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使用上的问题--黏包,黏包就是说一次将多个数据包发送出去,导致接收方不能进行正常的解析,示意图如下: 发生黏包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发送方进行了不该缓冲的缓冲,比如上图中,收发双方协议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写/解…
Netty是目前业界最流行的NIO框架之一,它的健壮性.高性能.可定制和可扩展性在同类框架中都是首屈一指.它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的商业项目的验证,例如Hadoop的RPC框架Avro就使用了Netty作为底层通信框架,其他的业界主流RPC框架,例如:Dubbo.Google 开源的gRPC.新浪微博开源的Motan.Twitter 开源的finagle也使用Netty来构建高性能的异步通信能力.另外,阿里巴巴开源的消息中间件RocketMQ也使用Netty作为底层通信框架. TCP黏包/拆包 TC…
① TCP是个流协议,它存在粘包问题 TCP是一个基于字节流的传输服务,"流"意味着TCP所传输的数据是没有边界的.这不同于UDP提供基于消息的传输服务,其传输的数据是有边界的.TCP的发送方无法保证对等方每次接收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两个数据包,主机B的接收情况可能是 产生粘包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 .应用层调用write方法,将应用层的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到套接字的发送缓冲区.而发送缓冲区有一个SO_SNDBUF的限制,如果应用层的缓冲区数据大小大于套接字发…
一.TCP tcp中遇到黏包会让数据传输完. server import socket sk=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090)) sk.listen() while True: cmd=input('>>>') conn,addr=sk.accept() conn.send(cmd.encode('utf-8')) ret=conn.recv(1024).decode('utf-8') print(ret) conn.close() s…
黏包 指数据混乱问题(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如何去接收) 只有tcp协议才会发送粘包,udp不会发生 黏包(tcp) 有一个合包机制(nagle算法),将多次连续发送且间隔较小的数据,进行打包成一块数据传送. 还有一个机制是拆包机制,在发送端, 因为受到网卡的MTU限制,会将大的超过MTU限制的数据,进行拆分,拆分成多个小的数据,进行传输.  当传输到目标主机的操作 系统层时,会重新将多个小的数据合并成原本的数据 tcp 黏包代码: 服务器 import socketsk = socket.…
① TCP是个流协议,它存在粘包问题 TCP是一个基于字节流的传输服务,"流"意味着TCP所传输的数据是没有边界的.这不同于UDP提供基于消息的传输服务,其传输的数据是有边界的.TCP的发送方无法保证对等方每次接收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两个数据包,主机B的接收情况可能是 产生粘包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 .应用层调用write方法,将应用层的缓冲区中的数据拷贝到套接字的发送缓冲区.而发送缓冲区有一个SO_SNDBUF的限制,如果应用层的缓冲区数据大小大于套接字发…
一.socket套接字模块 socket概念 socket层 理解socket 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门面模式,它把复杂的TCP/IP协议族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面,对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让S…
一.黏包成因 1.tcp协议的拆包机制 当发送端缓冲区的长度大于网卡的MTU时,tcp会将这次发送的数据拆成几个数据包发送出去. MTU是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上传送的最大数据包.MTU的单位是字节. 大部分网络设备的MTU都是1500.如果本机的MTU比网关的MTU大,大的数据包就会被拆开来传送, 这样会产生很多数据包碎片,增加丢包率,降低网络速度. 2.tcp的合包机制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昨日内容回顾 面向对象复习(json序列化类) 对象.类.父类的概念 三大特性:封装 继承 多态 双下开头的方法(达到某个条件自动触发) __init__:对象实例化自动触发 __str__:对象执行打印操作自动触发 __call__:对象加括号调用的时候自动触发 ... 反射:利用字符串操作对象的属性或方法 hasattr,getattr class MyClass(object): name = 'cx'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
一.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为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卡组,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dir', # 系统指令:'dir','ipconfig'.等 shell=True, # 使用shell,就相当于使用cmd窗口 stdout…
#黏包: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现象. #关于分包和黏包: #黏包:发送端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helloword" #分包:发送端发送字符串"helloword",接收方却受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虽然socket环境有这些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顺序不变,发送端发送hel…
#黏包: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现象. #关于分包和黏包: #黏包:发送端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helloword" #分包:发送端发送字符串"helloword",接收方却受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 #虽然socket环境有这些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顺序不变,发送端发送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