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笔记之OSI和TCP/IP】的更多相关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s://www.cnblogs.com/igoslly/p/9167916.html TCP/IP制定  制定:IETF 记录:RFC - Request for comment 协议规范内容,协议实现和运用信息,实验方面信息 RFC文档通过编号组织每个协议的标准化请求 STD记载哪个编号记载哪个协议 TCP/IP与OSI参考模型 数据包首部 发送数据包 应用程序处理 编码处理,建立TCP连接 TCP模块处理 根据会话层的指示,在应用层发来的数据附加TCP首部.  IP模块处…
关于本章中的IP分片部分,参考第五章IP分片头部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TCP有超时重传,UDP的超时重传则依赖上层应用程序实现.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UDP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的传输协议(它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发送出去,但并不保证它们能够到达目的地).它不提供差错纠正.队列管理.重复消除.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它提供差错检测,包含传输层真实的端到端检验和.[RFC0768]是UDP的正式规范. 在IPv4中,协议字段值为17标识UDP:IPv6则在下一个头部字段使用相…
TCP 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可以说是一体的.流量控制是通过滑动窗口实现的,拥塞避免主要包含以下2个内容: (1)慢开始,拥塞避免 (2)快重传,快恢复 1.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TCP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窗口大小的单位是字节. 发送窗口在连接建立时由双方商定.但在通信的过程中,接收端可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随时动态地调整对方的发送窗口上限值(可增大或减小). 为什么要设置窗口? 我们可以把窗口理解为缓冲区(但是有些窗口和缓冲区又不太一样). 如果没有这些“窗口”,那么TCP没发送一…
TCP 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对这个报文段设置一次计时器.只要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到但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这一报文段 1. 平均往返时延RTT 往返时延: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相应的确认报文段的时间.这两个时间之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延 平均往返时延 new_RTTs = a* (old_RTTs) + (1 - a) * (新的RTT样本)      0<= a < 1 a: (1)若 a 很接近于 1,表示新算出的平均往返时延 RTT 和原来的值相比变化不大,而新的往返时延样本的影…
1. 建立连接 三次握手 (1)A 的 TCP 向 B 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其首部中的同步比特 SYN 应置为 1,并选择序号 x,表明传送数据时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是 x. (2)B 的 TCP 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则发回确认. (3)B 在确认报文段中应将 SYN 置为 1,其确认号应为 x + 1,同时也为自己选择序号 y. (4)A 收到此报文段后,向 B 给出确认,其确认号应为 y + 1. (5)A 的 TCP 通知上层应用进程,连接已经建立. (6)当运行服务器进程的主…
TCP/IP协议概述 术语 广域网 WAN 局域网 LAN TCP/IP四层网络模型 TCP/IP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 网络接口层 包括arp,rarp协议,包括操作系统中的网卡驱动程序和对应的网络接口卡,一起处理数据在电缆之间传输的细节,这一层是同一个链路网络内,不同接口之间通过mac地址通信.arp协议是根据ip地址,请求对应的mac地址,rarp协议是根据mac地址,请求ip地址(可以用来做开机获取ip地址,实际现在已经不这么做了),二层的典型设备是交换机,交换机内有一张mac地址…
OSI参考模型 OSI 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 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 提供设备间的兼容性和标准接口: 促进标准化工作: 结构上可以分隔: 易于实现和维护.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增长.各大厂商为了在数据通信网络领域占据主导地    位,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网络架构体系和标准,如IBM公司的SNA,Novell IPX/SPX协议,Apple公司的AppleT…
一.借鉴说明,本博文借鉴以下博文 1.BlueTzar,TCP/IP四层模型, http://www.cnblogs.com/BlueTzar/articles/811160.html 2.叶剑峰,漫谈TCP, http://www.cnblogs.com/yjf512/p/5909031.html 3.bizhu,TCP和UDP的区别(转), http://www.cnblogs.com/bizhu/archive/2012/05/12/2497493.html 4.任智康,TCP/IP.Ht…
摘要:OSI参考模型和Internet模型(或称TCP/IP模型)作为计算网络发展过程影响力大的两大模型,它们共同之处是: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从分析两者的异同入手,找出OSI的消亡和Internet模型(TCP/IP)的发展原因. 关键词:OSI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 引言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也正是这种差别对两个模型的发展产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局面,OSI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