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使用着互联网,每天聊着qq,上着淘宝,但是却不了解怎么运行的呢,充满了好奇.今天同过了解来总结一下OSI网络七层模型: 上一张图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指定了OSI模型,1977 年OSI 参考模型的提出,标记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OSI 七层模型(可以满足所有网络环境) 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成为
为把在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与在另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互连起来,以实现更高一级的应用,使异种机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便于网络结构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3年形成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简称OSI)的正式文件.所谓开放,是指只要按OSI标准来办,什么样的系统均可互相通信. 在OSI参考模型中,把网络协议分为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OSI参考模型各层的作用:
OSI 是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缩写,译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OSI 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 7 层,从下到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 只是存在于概念和理论上的一种模型,它的缺点是分层太多,增加了网络工作的复杂性,所以没有大规模应用.后来人们对 OSI 进行了简化,合并了一些层,最终只保留了 4 层,从下到上分别是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TCP/IP 模型. 这个网络模型究竟是干
1.概述 域名系统 DNS 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即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 用户与因特网上某个主机通信时,必须要知道对方的 ip 地址,然而用户很难记住长达32位二进制主机地址,即使是点分十进制 IP 地址也并不太容易记忆.在应用层中为了便于用户记忆各种网络应用, 更多的是使用主机名字(即网站名:服务器名+域名). 因特网的域名系统DNS被设计成为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DNS 使大多数名字都在本地进行解析,仅少量解析需要在因特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