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ython
Java
IOS
Andorid
NodeJS
JavaScript
HTML5
boost tcp黏包
2024-11-02
TCP粘包的拆包处理
因为TCP是流式处理的,所以包没有边界,必须设计一个包头,里面表示包的长度(一般用字节表示),根据这个来逐个拆包.如果对于发送/接收频率不高的话,一般也就不做拆包处理了,因为不大可能有粘包现象. 以下是粘包和拆包的分析: http://blog.csdn.net/zhangxinrun/article/details/6721495 用Qt的TCPSocket读出的数据来拆: http://www.aiuxian.com/article/p-1732805.html 我是根据以上链接例子Qt的逻
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
netty]--最通用TCP黏包解决方案: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和LengthFieldPrepender 2017年02月19日 15:02:11 惜暮 阅读数:14555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u010853261/article/details/55803933 前面已经说过: TCP以流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上层应用协议为了对消息进行区分,往往采用如下4种方式. (1)消息长度
Python网络编程基础 ❷ 基于upd的socket服务 TCP黏包现象
TCP的长连接 基于upd的socket服务 TCP黏包现象
socketserver tcp黏包
socket (套接字) tcp(黏包现象原因) 传输中由于内核区缓冲机制(等待时间,文件大小),会在 发送端 缓冲区合并连续send的数据,也会出现在 接收端 缓冲区合并recv的数据给指定port. 解决办法: 引入内置模块 struct ( 这个模块可以把要发送的数据长度转换成固定长度的字节.这样客户端每次接收消息之前只要先接受这个固定长度字节的内容看一看接下来要接收的信息大小,那么最终接受的数据只要达到这个值就停止,就能刚好不多不少的接收完整的数据了.) 该模块可以把一个类型,如数字,转
python tcp黏包和struct模块解决方法,大文件传输方法及MD5校验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指令 shell=True, #固定 stdout=subprocess
TCP黏包问题
什么是黏包?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黏包的情况?该如何避免黏包的情况?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服务端 import time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bind(("127.0.0.1",8180)) server.listen(5)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l = conn.recv(1024) print(resl.decode('utf-8')) #
038.Python关于TCP黏包问题
黏包现象 1 黏包现象演示 服务端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 注册主机到网络 sk.bind( ("127.0.0.1",9000) ) sk.listen() # 三次握手 conn,addr = sk.accept() # 收发数据的逻辑 # ...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发送第一次包 conn.send("world&qu
tcp黏包问题与udp为什么不黏包
1.先说下subprocess模块的用法,为了举个黏包的例子 # 通过一个例子 来认识网络编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 所有的客户端执行server端下发的指令,执行完毕后,客户端将执行结果给返回给服务端 import subprocess # 这个模块其实并不好用,这里为了举例子.调用操作系统的命令模块 res = subprocess.Popen('dir',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 执行dir
Linux tcp黏包解决方案
tcpip协议使用"流式"(套接字)进行数据的传输,就是说它保证数据的可达以及数据抵达的顺序,但并不保证数据是否在你接收的时候就到达,特别是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带宽,底层会使用缓存技术,具体的说就是使用Nagle算法将小的数据包放到一起发送,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使用上的问题--黏包,黏包就是说一次将多个数据包发送出去,导致接收方不能进行正常的解析,示意图如下: 发生黏包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发送方进行了不该缓冲的缓冲,比如上图中,收发双方协议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写/解析报文,但是由于
tcp黏包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wade-luffy/p/6165671.html 无论是服务端还是客户端,当我们读取或者发送消息的时候,都需要考虑TCP底层的粘包/拆包机制. 回到顶部 TCP粘包/拆包 TCP是个“流”协议,所谓流,就是没有界限的一串数据.大家可以想想河里的流水,是连成一片的,其间并没有分界线.TCP底层并不了解上层业务数据的具体含义,它会根据TCP缓冲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包的划分,所以在业务上认为,一个完整的包可能会被TCP拆分成多个包进行发送,也有可能把多
struct 模块解决 TCP黏包问题
首先来看一下产生黏包现象的一段代码: # server.py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9000)) sk.listen() conn,addr = sk.accept() conn.send('hello,'.encode('utf-8')) conn.send('world'.encode('utf-8')) conn.recv(1024) conn.close() sk.close()
python day31--网络编程,tcp,udp的指令,及黏包
一.TCP tcp中遇到黏包会让数据传输完. server import socket sk=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090)) sk.listen() while True: cmd=input('>>>') conn,addr=sk.accept() conn.send(cmd.encode('utf-8')) ret=conn.recv(1024).decode('utf-8') print(ret) conn.close() s
黏包的原理 (tcp udp) struct模块
黏包 指数据混乱问题(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如何去接收) 只有tcp协议才会发送粘包,udp不会发生 黏包(tcp) 有一个合包机制(nagle算法),将多次连续发送且间隔较小的数据,进行打包成一块数据传送. 还有一个机制是拆包机制,在发送端, 因为受到网卡的MTU限制,会将大的超过MTU限制的数据,进行拆分,拆分成多个小的数据,进行传输. 当传输到目标主机的操作 系统层时,会重新将多个小的数据合并成原本的数据 tcp 黏包代码: 服务器 import socketsk = socket.
缓冲区 subprocess 黏包
一.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为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卡组,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dir', # 系统指令:'dir','ipconfig'.等 shell=True, # 使用shell,就相当于使用cmd窗口 stdout
day 28 黏包及黏包解决方案
1.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是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的时候卡阻,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命令 shell = True, #固定格式 stdout=subprocess.PIPE, #标准输
python黏包现象
#黏包: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现象. #关于分包和黏包: #黏包:发送端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helloword" #分包:发送端发送字符串"helloword",接收方却受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虽然socket环境有这些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顺序不变,发送端发送hel
python中黏包现象
#黏包:发送端发送数据,接收端不知道应如何去接收造成的一种数据混乱现象. #关于分包和黏包: #黏包:发送端发送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接收方却一次性接收到"helloword" #分包:发送端发送字符串"helloword",接收方却受到了两个字符串"hello"和"word" #虽然socket环境有这些问题,但是TCP传输数据能保证几点: #顺序不变,发送端发送he
Netty4实战 - TCP粘包&拆包解决方案
Netty是目前业界最流行的NIO框架之一,它的健壮性.高性能.可定制和可扩展性在同类框架中都是首屈一指.它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的商业项目的验证,例如Hadoop的RPC框架Avro就使用了Netty作为底层通信框架,其他的业界主流RPC框架,例如:Dubbo.Google 开源的gRPC.新浪微博开源的Motan.Twitter 开源的finagle也使用Netty来构建高性能的异步通信能力.另外,阿里巴巴开源的消息中间件RocketMQ也使用Netty作为底层通信框架. TCP黏包/拆包 TC
2、网络并发编程--套接字编程、黏包问题、struct模块、制作简易报头、上传文件数据
昨日内容回顾 面向对象复习(json序列化类) 对象.类.父类的概念 三大特性:封装 继承 多态 双下开头的方法(达到某个条件自动触发) __init__:对象实例化自动触发 __str__:对象执行打印操作自动触发 __call__:对象加括号调用的时候自动触发 ... 反射:利用字符串操作对象的属性或方法 hasattr,getattr class MyClass(object): name = 'cx' def __call__(self, *args, **kwargs): print(
tcp传输黏包
tcp传输黏包 tcpip协议使用"流式"(套接字)进行数据的传输,就是说它保证数据的可达以及数据抵达的顺序,但并不保证数据是否在你接收的时候就到达,特别是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带宽,底层会使用缓存技术,具体的说就是使用Nagle算法将小的数据包放到一起发送,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使用上的问题--黏包,黏包就是说一次将多个数据包发送出去,导致接收方不能进行正常的解析,示意图如下: 发生黏包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发送方进行了不该缓冲的缓冲,比如上图中,收发双方协议好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写/解
【TCP协议】(3)---TCP粘包黏包
[TCP协议](3)---TCP粘包黏包 有关TCP协议之前写过两篇博客: 1.[TCP协议](1)---TCP协议详解 2.[TCP协议](2)---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一.TCP粘包.拆包图解 假设客户端分别发送了两个数据包D1和D2给服务端,由于服务端一次读取到字节数是不确定的,故可能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服务端分两次读取到了两个独立的数据包,分别是D1和D2,没有粘包和拆包 2)服务端一次接受到了两个数据包,D1和D2粘合在一起,称之为TCP粘包 3)服务端分两次读取到了数据包,
热门专题
线程池创建的四种情况
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digest
spring 启动shutdown
pgsql获取当前年月日
css 多个元素之间有分割线
brocade 5100密码
ComBox DataSource卡住
苹果电脑上无法下载keynote
puppet erb 引入函数
cocos2dx apk反编译
Java import.*不生效
css表单中数据太长怎么调整
误删自己的home目录
jquery 冻结表格行列
vue脚手架创建项目命令
tp5 app 微信支付
sixlabors.imagesharp 白色
memcpy 拷贝给vector data()
Vscode 上传 github分支
ubuntu的nfs共享 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