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redis是内存数据库,它把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这样在加快读取速度的同时也对数据安全性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当redis所在服务器发生宕机后,redis数据库里的所有数据将会全部丢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提供了持久化功能——RDB和AOF.通俗的讲就是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硬盘中. 一.持久化之全量写入:RDB [redis@]$ more /usr/local/redis/conf/redis.conf save save save dbfilename "dump.rdb"
MySQL ddl丢表: MySQL server层为了和innodb层保持数据一致性,在写binlog和redo log时,引入了两阶段提交,但不同的变更产生的日志并非都使用这种策略. 下面就来看看ddl语句产生的binlog日志写入交互过程,从源码的角度理解大家熟知的MySQL ddl丢表. 测试: create table mm(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100)); 注意:测试在MySQL的5.5.18版本.因为dll语句默认提交,所以环境变量
一.持久化之全量写入:RDB rdb配置 [redis@6381]$ more redis.conf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dbfilename "dump.rdb" #持久化文件名称 dir "/data/dbs/redis/6381" #持久化数据文件存放的路径 上面是redis配置文件里默认的RDB持久化设置,前三行都是对触发RDB的一个条件,例如第一行的意思是每900秒钟里redis数据库有一条数据被修改则